|
借碟的时候,朋友说,就听歌好了,电影不好看,可是看完后,我倒是不赞成他的说法。
是很旧的片子了,有问题也不奇怪,但是感情上,我觉得还是不错的,
其中三段是印象深刻的,
其一是母亲和小舅吵架后酒后大哭,“我要让他们看看,他们有的我都有”;
其二是母亲回忆父亲当年挽留她留下的情节,“我的记忆中,他是这样说的,‘我希望你留下来永远和我在一起’”;
其三是爷爷对晓恩说,“不要对中国失望”。
回头再想那首歌,更增唏嘘,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的命运是那么可悲,
“生命是一条任性的河川,急急缓缓,甜甜酸酸。秋天 |
|
以家庭个体经验,呼出香港本是客途,却最终变成归地。而隔岸遥望国家,已成秋恨。以小托大,全片皆是个人的体验。却让人感到能与历史相接,收尾时气魄很大。那句 要相信中国,中国会好起来的。令人垂泪。自传题材能读到导演不少个人密码。那些东西在以后的作品反复出 |
|
爷爷的故乡是广州,客途是澳门;妈妈的故乡是别府,客途是满洲和香港;我的故乡是澳门,客途是伦敦和香港。故乡与他乡,家国与天下。这样的格局大概只有吴念真能写出来,而许鞍华的手法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这番格局。张曼玉最后一场哭戏还没到《甜蜜蜜》的火候,不过演员全然不是本片的重点。 |
|
我总觉得妈妈是张艾嘉演的... |
|
许鞍华自传,“不知身是客”,伦敦-澳门-香港-别府-广州以及闪回中的满洲。前半段真是不怎么抓人,完全就是在看演戏,陆小芬的表演痕迹尤重。后面到了日本,才慢慢开始找到感觉。剪接既像害怕煽情,又像生手操作,好在母女故事情真意切,哪怕是念旁白都会感人罢!以及“不要对中国失望” |
|
背景是巨大的国族历史问题,处理得比《人在纽约》踏实。剧本降落在母女关系的和解,而客途、秋恨并不仅止于此。这片子大概是理解许鞍华的钥匙,若文艺便要谈生命,若政治便要谈仇恨,“越亲的越远,越远的越亲”,刚刚好找到一段暧昧的距离。 |
|
这才是许鞍华最好的片子哪。 |
|
母子两代的心结,惟有在寻根之旅中才徐徐化解,因为——路途是最能看出一个人品格的。《客途秋恨》可能是最政治的一部许鞍华电影,然而抗战、解放、文革,国仇也不过是家恨的画布。咿咿呀呀的“阳关三叠”催动离愁。 |
|
许的自传式电影,有很多怀旧的元素,香港澳门广州日本……爷爷说的“不要对中国失望”那一段看得人鼻子发酸。而编剧,竟然是吴念真呢。 |
|
这么苍老的肚子,恐怕再也承受不起这个孙女的重量了吧。 |
|
每次看许鞍华的片子,总觉得他无法是个香港导演,更像是一个温情而犀利的脱北者。让我想起她的《千言万语》和《投奔怒海》,连片子的音乐都这么没有任何香港的脚气。 |
|
总是要把对方撕碎,才能重新整理出一段原本缺失的感情... |
|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胡金铨监制,取材家事,情真意切。每个角色都演得很好,情感的展开有条理,有力度。看过这部,才能理解许鞍华作品中的古典文学情结、历史感和她的政治热情。 |
|
陆小芬总感觉太年轻,而且表演情绪过度 |
|
因为是吴念真X许鞍华,这样的组合甚至是超越侯孝贤的。 |
|
低调的佳作。国仇家恨不敌客途秋恨,张曼玉与陆小芬的幽婉飘飘摇摇,是最朴素踏实的乡愁 |
|
通片探讨两个字:隔阂——文化的隔阂,语言的隔阂,母女的隔阂,历史与现在的隔阂。英国、香港、日本、大陆,一部中华儿女的流亡史。极容易用力过猛但成熟圆润,讲的是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力。满腔家国情怀,但没有上升到史诗视野,而用年轻一代寻根式的视角代入。未曾想不到100分钟的电影可以承载这么多内容,足见许鞍华的掌控力之强。 |
|
永恒的乡愁,穷极一生亦无以穷尽的归途。三代各自寻根,一时的依偎或碰撞,久远的孑然与漂泊。极为强烈的“消逝”印象,观之几度泪涌。他我家国调和得很舒服,模样不大,却不小气。只是偶有拉杂。闪回点算巧致,次数可以再合并。音乐是一大亮点,量少而格式集中,礁枯风冷、浪高海深,听来孤愁萧索碎神 |
|
许鞍华的父亲是国民党文书,母亲是一名日本人,直到许鞍华十五六岁才知道母亲的身世,那之前,她只以为母亲是东北人,不会讲粤语,又没读过书,所以也不太认得中国字,这些差异造就了她与母亲感情的疏远。1990年,许鞍华以母亲漂泊半生的经历为蓝本,拍摄了一部半自传题材电影《客途秋恨》》,初时母亲不同意她将家里的事情拍出来,许鞍华还是坚持了下来,影片在香港公映时,她将母亲送去美国看望亲戚,但后来,母亲还是不声不响地看完了整部电影,她们的母女之情逐渐突破了一切障碍,从未成家的许鞍华与母亲相依为命至今,情感十分深厚。 |
|
181215许鞍华真是毫不掩饰人坏的那部分,母亲回乡让女儿重受自身之苦,将“英国”女儿与“加拿大”女儿只充当炫耀的筹码,讥讽旧情人,母亲最终用一种复仇的方式夺回自己的人生,也是对历史的复仇。//半自传的影片,起伏的母女关系。张曼玉美得脱俗,远走他乡的追逐最后仍然要回归。 |
|
许鞍华自传。
以母女之间的矛盾与和解为主线。
细想其实穿起的是一路辗转,从澳门-香港-英国再到香港-日本-广州,无论在哪,女主都像是一个客人。
哪里才是家?心心念念的“回去”,又是去哪?远走是归宿吗?
母子故事背后,是关于更宏观意义上的“母亲”的认同与寻找。
爷爷说:“不要对中国失望,你还年轻。”
这部电影拍于1990年,30年后的今天,许鞍华已不再年轻。
不知她到底失望了吗? |
|
二战对个人家族境遇产生的后遗症,整个东方人对家国及故乡的情感真挚而又暧昧。这种电影越经过时间的洗涤越能呈现出其价值,六七十年代的港澳,以及电视上的广州(内地)及日本,时间这把杀猪刀啊。 |
|
许鞍华的自传电影,和《去日苦多》结合起来看会更有感触。也许因为编剧是吴念真的关系吧,这个片子有着港片中不常见到的乡愁气质,爷爷的中国,妈妈的日本,我的香港,三代人之于身份认同的苍凉与缺失,尴尬与执拗,人生如秋,一咏三叹。 |
|
愈远的愈亲,愈亲的愈远 |
|
七十年代的澳门和日本很惊喜。原本以为电影要谈的是一段回忆,亲情、隔阂与和解,但导演好像总是能把这样极为私密的情绪融入到时代中去。历史不仅是我与世界,也是我与时间,不论怎样走,好像每一步都是错的。如果我早几年就看过许鞍华,现在会不会是更好的人? |
|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国仇家恨难挡客途秋恨。 |
|
#CGV香港经典电影主题展#细水长流,慢慢铺垫,娓娓道来,越到结尾越能体会到里面的情感,本就是母女关系的互相谅解,却在“返乡”“客途”中慢慢塞入了国别和历史的沉重。不要对中国失望,这幅老人的身躯,再也承受不住这个女孩的重量。 |
|
不理解是因为不曾想过去了解;越亲的越远,越远的越亲;记忆里长辈的模样,永远也忘不掉。 |
|
凑合,加了些家国旧事,但仍脱不出小女人视野思路。音乐是不错 |
|
许鞍华格局确实不小,空间上远观文革,时间上回望二战。如果总结中心思想的话:和时代相遇,吧。只是篇尾广州一段太粗糙,将孙子设置成智障尤见戾气,毫不遮掩居高临下忧国忧民的迂腐,减一分。音乐不知道谁做的,大气,主题曲编曲和半生缘好像啊。 |
|
许鞍华自传式的书写,倾注了大量私人的情感和记忆,但丝毫不影响整个影片的情绪力量。“在路上”的辗转追寻母亲记忆的痕迹,人物的挖掘带出时代的隐匿变化。许鞍华的笔调轻描但却无比深情,同时也蕴含着对时代或是个人的和解。尽管结尾爷爷口中的语义是“不要对中国失望”“希望在你身上”的希冀,但于晓恩、于许鞍华,可能更是一种对新时代的惆怅和迷茫。 |
|
李子雄演的那个丈夫真是个好人,另外,本片证明,外国女人的家长里短跟中国女人别无二致。 |
|
幸好晚上一点时间段选了这部看,一点都不困,还有点失眠 |
|
(090517)人物的有些转变我还是不能理解。内容仿佛一个粽子,包得太多太满。小女孩对爷爷肚子的惆怅,很泪。三星半(200130)美术好棒,陆小芬比张曼玉动人,很动人 |
|
ANN的半自传作品,每一次看都让我觉得自己离电影很近,吴念真的剧作尤其的好,举重若轻。 |
|
个人记忆拍出了时代的苍凉感和家国情怀,十分难得,日本部分拍的尤其好,闪回用的很不错,剧本十分出色,台词句句扎心。可惜陆小芬的表演差了很多,把母亲这个灵魂角色演的没了灵魂,反而婊气十足。 |
|
7.5/10。①女主与她的家庭/亲戚(主要是和她来自日本的母亲)在上世纪中国(1976以前)那个动荡时代中充满隔阂与纠结(最终和解)的曲折关系,故事涉及的地点包括澳门、香港、东北满洲、广州、日本等。②通过弱戏剧化的情节+固定或缓慢的运镜+配乐营造了静水流深的散文诗氛围。③镜头调度平庸(许多时候通过调度调整的新构图太随意,表意不够有力),而且有些地方似乎为了对观众友好而牺牲了长镜头。另外感觉摄影(质感)水平不够高。 |
|
大背景,小格局,无非是闪婚,婆媳关系,隔辈宠这点事儿!大约是有真情实感,拍的有滋有味!柿子大爷得知小恩是中国人后,一副“给日本人找车”的嘴脸,人在海外会享受很多优待,葵子的尴尬源于身份的含糊,两头受气!不明白为什么要叫客途秋恨,难道是凉风有信,秋月无边?咸湿佬唱的歌儿! |
|
今天终于有机会在大屏幕上看一遍了。去日本之前那段,还没咂摸出什么来,结果一回日本立刻起飞了。人人都故土难离,但是人人都离开了故土,人人都在逆旅中,人人都在回首和作别之间一往直前。
电影是非常好的,就是旁边遇到了一个盗录狗,北京路CGV 8排6座,一个猥琐的胡子男,屏幕一直举着在那里录。最后是5座的观众观影中途忍不住先说他,他就恼羞成怒大骂出口,当时片子还没完,直接打扰到在场的所有观影人,第一次在展影中途碰到这样的没道德没素质的人🤬🤬🤬 |
|
喜欢,满分 |
|
4.4/5★
“我从没见过这么奇怪的家。”
童年记忆里的疏离,缘是异乡带来的隔阂。无论客居他乡的爷爷奶奶,还是离乡背井的母亲,亦或后知后觉的晓恩,影片中几乎每个主角都在寻乡中悄然地继续着自己的人生。
可是,广州之于女儿,已然是日本之于母亲的状态。
卢老师在课上曾说香港是“借来的时间,借来的地方”,它是逃难者的岛屿,是漂泊者的暂栖之处。
哪有什么此心安处是吾乡,人生常的是客途逆旅,多的是离愁秋恨。时间洪流里漂泊的女孩啊,你只能是个路人,是只无脚鸟,是正传里的阿飞。 |
|
泪崩三次,真是好剧本啊!吴念真大神! |
|
频繁地念白和闪回,努力地不煽情,惹人悲伤的配乐来的恰好,差点就哭了。陆小芬渐入佳境,还是没能撑起整个角色。内地澳门香港英国日本,两代人的客途秋恨。既然不能感同,那就令她身受吧。不要对中国失望,这句话放在八九后,难免有所解读。 |
|
一叶知秋,离恨难愁。 |
|
教科书级的母女和解,就那几场戏情感冲击就很大,母亲酒后的炫耀把女儿作为人生筹码又是最后依靠,女儿通过身在异乡的经历理解母亲。是许鞍华重新审视个人经历的电影 |
|
美哉曼玉! |
|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 |
|
似乎世界发生巨变后,发生了改变的人们回首一望,过往总会是烟雾朦胧,而仔细盯上那些飘散在天空中的尘埃,光斑就会从叶影中飞速地消逝。即使不结合起许鞍华的个人体验,整部电影都拍得特别动人。 |
|
文艺片,张曼玉不是花瓶了 |
|
一个半小时的长度饱含绵长幽远的惆怅,家国沧桑、大历史、个体记忆和故乡认同都在复杂的交织里终于剪不断理还乱,而我们要带着这乡愁继续生活下去。目前看过的许鞍华电影里最喜欢这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