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林墙倒下之前没有人相信它会倒下。它倒下之后,没有人相信它居然能那么长久地立在那里。——《盗火者》 |
|
8。一部发现问题的片,这里提出的教育问题是全国性的,全年龄段的,难得!但它犯了一个跟片子里的语文教育一样的错误,太主观,采访的几个人都说的非常好,但如果能采访一些对立立场的人可能会更增加它的深度,更有利于直面问题。最后提出的公民教育不错。话说中国的教育真是细思极恐,触目惊心。 |
|
这么好的题材,这么差的制作水平 |
|
敢于在和谐的今天说教育的不和谐,敢于揭露弊端的都是勇士,鼓励! |
|
大学教育那集里有我的一分钟采访 |
|
文理分科简直就是“”高等教育“”最傻逼的做法之一。。。每当我嘲笑身为理科生的媳妇儿连最基本的数学物理知识都不会运用时,她不屑地回嘲我这个文科出身的人在听到她口中的古诗词时一脸懵逼的样子 |
|
因为冉云飞的文章得知这套纪录片,在腾讯视频上看完。吃尽教育体制苦头的我,长大后发现它基本没有改善,时常慨叹。然而这个片子告诉我们,仍然有一些人在做出自己的努力,星火燎原,希望时间给出他们的报偿。这样我(未来)的孩子以及所有的中国孩子都能活在一个更好的世界里。 |
|
全篇醉翁之意不在酒 教育的问题从来不是教育本身 教育之外的社会制度 风气的塑造 对人格健全丰满正直的打造 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深刻的社会变革 片子尺度够大 竟然还能存活 就眼下的社会环境 比片子制作时更加每况愈下 要倒退到什么时候啊 |
|
一个个不屈的灵魂在与时代,与国家意识对抗,悲壮唏嘘 |
|
公立教育几乎很难从体制中突围;私立教育给人希望,然而却只能是中产及以上阶层的选择;乡村学校在逐渐消亡;城乡结合部超级中学变成高考加工厂;——看完感到非常沉重。 |
|
用福柯的黑话来说,中国的官方教育和监狱一样,是分类、操练、建立个人档案、监视、随时调用个人的系统(那些没能上得起学的孩子也逃不过这个命运,总会被赶进其他系统如工厂里),试图独立于这个系统以外的所有教育机构,拒绝规训的尝试,都会被权力强拆、禁止。 |
|
在特定语境下的某些国家,学校的本质其实还是通过教育工具化,思想工具化达成人民工具化的目的。 |
|
一集一个痛 这个纪录片确实太犀利太不容易了 |
|
我是直到研究生快毕业的时候才明确这辈子最想做的职业就是老师。
初心保持到现在:不图名不图利。只要哪怕每一届有一个学生因为听了我一节课,因为我讲的一句话而拓宽和延伸对自己和世界的视野,能够觉醒为一个精神独立的人,就知足了。
进了这个圈子以后,从私立到公办,从一对一到辅导班,从初中到大专基本干全了。
和纪录片的观感一致,我们的教育出现了积重难返质的问题,不仅仅是应试的异变加深,更是意识的倒退畸变。
正如片中展示,1933年一本小学生《模范公民》手册就写到:“我不盲从,不随声附和……”
干这一行的耳朵早都被磨出了茧:学生是一碗水,老师就要是一桶水
但还有多少老师清楚自己其实是普罗米修斯,是火种,教育的本质不是教书是育人,是在每一个心窝间点燃
点燃什么呢?
都懂 |
|
振聋发聩,触目惊心,积重难返。 |
|
看到的是别人的故事,心里想的却是自己。 |
|
题材好,可惜整体架构混乱,缺乏整体系统性,可从不同方面(师生群体的对峙及共融、基础和高等教育沉疴、体制内外等)梳理出几条较明确的线索,而非挑几个搏人眼球的话题,找几位名人喊喊口号,仍停留于作秀宣传,与宏大片名不符;作为其中一员只想说心痛处、黑暗处、憎恶处何止于此。 |
|
凤凰卫视播出的是阉割版 |
|
期待后续啊,邓导加油 |
|
难能可贵 |
|
教育的问题肯定不是教育本身。教育是有历史性的,即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教育必然会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本片中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大多是国外的教育理念,但是中国的土壤目前并不一定适合这些方式方法。西方的好,中国的坏,这种评价标准确实是10多年前“公知”们的典型言论。中国的教育是时代的产物,培养的“人才”也是最适应中国社会的(想想班干部制度)。适者生存,让孩子适应社会难道不是目的?政经制度没有发生变化,却希望改变教育,培养一堆适应不良的孩子,宛如陈胜吴广在公元221年揭竿而起,非时也、非势也。也许正如片中人物所说他们是教育的理想主义者(尽管他们开班、办校挣小钱钱),这与我这个实用主义者的教育工作者不同吧。如果你希望孩子不为主流社会所认可,片子给了你路径,去吧! |
|
诚意之作 |
|
看到豆瓣有9分+,我就放心了。最触动人心感慨万千的一句——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个纵火者。 |
|
素质教育的优势已经在纪录片被完整的表现出来,但这也让我思考为什么我们国家难以去推行这样完完全全的素质教育,为什么我们的过程那么艰难?结合之前看的一本书《学做工》,就表达了类似的观点。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我们会越来越接受这样的素质教育,但是也要看到,马太效应的增大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如何去做好杠杆的作用,尤为关键。 |
|
有很多很好的素材,看了启发不少,但作为纪录片这样是不足的,纪录片不是宣传片,不能只上反对的声音,没有一个辩证的过程只能让反对流于表面,而且重心只放在了语文历史一边而数理化那边太少涉及。 |
|
目前所有教育的问题,都在教育之外。 |
|
提出了很多问题,给出的答案大部分是“少数派”/无法广泛铺开的方法,最后只能走向精英化。目前看来:01.语文教育教学甚至还不如那时候;02.华德福明显是争议教育方式,甚至经常和邪教/神秘学挂钩,美国那些反疫苗家长很多都喜欢把孩子往华德福系的学校送;03. 恰恰相反“寒门再难出贵子”,衡水那时候就是吸血鬼了,好奇这集里的受访者过得还好么,尤其是小董还有那个撸猫大哥(评论里有其中一位);04. 立人乡村图书馆2014年大部分图书馆都被要求关闭了; 05. 搜“王小妮 不当言论”,还有人因此说她误人子弟,可见有些人根本不配有好老师 |
|
老师课上放的,并且贴心地在PPT最后一页打了小字:如果以后出身社会发现现实的困境无法用课堂知识解决,保持沉默,记得就好。 |
|
其实我没想到我会哭的,也着实不应该哭,但是央校校长的鞠躬和告别实在是控制不住。重点看的一五六,第一集中的郭初阳和书都很有了解,第五集完全是如坐针毡,高等教育的绝望就在于连一丝丝呐喊都做不到,而第六集的公民教育,这件事情在中国太伟大,光看就足够泪流满面 |
|
感动! |
|
这简直就像一把刀割在了本就发脓的伤疤上,企图剖开它好让其重新愈合,但这十年过去了,这个伤口又一次放大了。 |
|
教育之痛是社会之耻 关于教育的本义与探索在改革开放后如星星之火 未曾燎原 根源症结却以昭然若揭 这是一场关于社会资源与公义标准的拷问 一个国家的教育与人才选拔系统反射着社会对于财富与知识 权力与真理的衡量 关于人类与未来的远光与良知 我们刚刚上路 我们已经远行 里面出现的教育家都是国家脊梁 |
|
別說小學生,就是高中生,又有幾個人知道俄羅斯早就是資本主義國家了。我当时高中就偶然发现这个问题,一问同学大家都觉得应该是社会主义,鬼知道课本怎么想的,最基本现实的反而不讲明白。 |
|
先看了“大学”这一集,钱理群说得很准确,现在大学生要么过于讲究实利(满脑子升官发财),要么过于虚无(混日子)。学校是大公司,还肩负着洗脑的重任。随后看了第一集,批评小学课文傻而假,考试答案过于死板,让我想到我小学一二年级时语文成绩也很差,到了高年级考试答案变灵活了以后才爱上语文。对山村小学的表现让我震惊,原来至今那里条件依然如此艰苦。虽然我不是城市人,但出身底层的我也感受到了阶级的固化。公民教育(素质、权利义务的实践)也很有必要。此外还举了一些探索模式,有志愿者驻扎的乡村图书馆、木工学校、私立学校、大学的自主招生、学生主导的课堂、在家上学、中外合资大学······ |
|
这部纪录片同样是“盗火者” |
|
都是中国教育之痛,但编排略显零散。 |
|
教育的问题在教育之外,教育本来是最无私的,却成为利益的博弈场 |
|
大学里有一门选修课,上课没什么人听,都在底下写那些“学分高的课”的作业,有一堂课年纪很大的授课老师放了这个纪录片。 |
|
有几集自以为颇有见地的,简直是庸俗之极。 |
|
在国内,语文本就是变相的政治教育,什么美学与逻辑根本不会让你去学。对于这种要么逃离要么接受,毫无二法,但身只要处在这个局势内,就难免不被洪流推动着走,谁都无法幸免,这是社会提倡伪儒学直接的结果,所以这个记录片的人,你能改变什么呢?你有这个力量去改变吗?无用之谈!矫情之作! |
|
我们已经在相反的路走得太快太远了,想想仅仅8年而已,最后一集的龚敏教育现在看来简直痴人说梦了 |
|
振聋发聩,任重而道远。我找到了我终极的奋斗目标,探索电影,不是盲从,是真正的选择。名利或许可能成为阶段性的趋动力量,但我不再满足于此,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国家、人民变得更好。 |
|
看的时候在怀念以前读书的时候我们的同学敢于痛斥社会政府blahblahblah,现在谁敢?然后点评江山,说“那才是年轻人该有的样子”,敢于质疑,敢于不服,敢于冲动,敢于打破常规…回头想想,是谁规定了年轻人该有什么样子?这种套路式的叛逆就有很特别吗,没有人能够定义别人,只不过是另一种不包容罢了☺️ |
|
搞文科的充斥着自以为是 自命不凡的人 |
|
去看!去看! |
|
ep3农村教育的缺失最感慨。ep2中的华德福学校,有一种理想主义基督教般的气味。ep8中感动的点:马小平老师人文教育的挫折,是面对应试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和家长将他团团围住质问,你教的东西不是课本上的,提高不了分数,他回到办公室后,泣不成声。 |
|
第一集很惊艳,后面谈的太片面,不过作为问题提出已经很勇敢。杨东平提出的理念都想得很透彻,改革应该是多个立面的,百花齐放的,有人会实践教材改革,有人专注去行政化,有人关注课改,不管哪种改革方法,都应该是具体的,快速的,长效的。但是似乎没有谈到理科/科学教育,教育不应只是语文教育啊。 |
|
比我想象中的更加直接,很多观点甚至堪称激进,钱理群、陈丹青、周国平、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等公众人物也参加了发言,大家都好敢说。更可贵的是,这个纪录片不仅提出了问题,还给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也指出了这不仅是教育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
|
当一个人学会了阅读,就没人能挡住他的成长。当一个人没有理想、信仰、目标,唯一驱动他的就是利益。 |
|
2.20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结合当下,肉眼可见的崩溃,无疑是教育遭遇的危机。对人力资源分流而治,不应一刀切。“为人”的教育过少,不健全,唯利是图,教师生存状况堪忧。无奈社会中合格的为师者(正常人)甚少,自我教育总要靠意外、挫折、灾难完成,何时才是尽头。即便参差不齐,也不应有绝对短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