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近未来的设定,末世废土美学,死亡遍布,阴沉天际毫无生机可言,漫长的长镜如同无可忍受的死水生活,纵身跃进毁灭的快感,仅有的拥抱能温热尸群下的活体吗? |
|
末世景象 颇有欧洲艺术片风骨 好几个镜头很震撼 但是散 最后那段性爱戏实在没必要 一下子破坏了整体的调性。 |
|
在炼钢炉自杀,在运尸车做爱,在挖掘机洗澡,也是固定镜头,故事比《开始》吸引力更强,战争留下的只有创伤和逃离,人类老是打来打去把世界搞的跟废土似的是不是吃饱了撑的 |
|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
|
借助热成像,费力捕捉生的希望,却也深感活着的无望。到底是怎样的过往,才让一个人失去痛感任凭高温的折磨、无力辩驳选择坠落死亡。借助男主的一双眼,其实我们就在见证2022后的真实景象。固定机位的长镜头久久凝望,在那里,万事苍凉。 |
|
#2019金马No.8 又一部准五星之作!影片讲述近未来2025年乌俄大战之后发生在乌克兰战区的故事,这里已是遍地废土,污染严重、缺少淡水、寸草不生、气候异常;确实一副末日景象,但却又萌生了残酷之下的人性诗篇。复员军人在雪地练习射击,战后创伤的电焊工转身跃入铁水;大幕投下的美国人宣告着工厂的倒闭,维尔托夫的旧影片如老大哥笼罩着陷入骚动的人群;运水车司机在废弃的叉车翻斗里洗澡,遗体挖掘志工在运尸车里共赴巫山云雨。全片舞台感极强的固定机位长镜头已事先设定好了演出的流程,繁复的车辆和人物调度几乎精确到秒:轰隆作响的钢铁废水链车,嶙峋的旧时建筑,和依旧在堆砌的防护墙,这些令人恐惧的巨物也成了创作者手中的棋子,被按部就班地码放在镜框里。而三不五时出现的背影跟随镜头则宛若时代幽魂,在寂静无声之中如影随行 |
|
预演未来。无法判断战争何时到来,却能想象战后的日子。昨天乌俄真的开火了,原来电影可以比现实走得更快。/永远阴暗的天空,太阳似乎都无法抵达。投身熔岩通向死亡,人被高温融化却无法熨烫一条冰冷的牛仔裤。在那里,做爱都没有温度。 |
|
2025年的乌克兰仿佛只是此刻的延长版本,在如此衰败毫无生气的死亡国度里,有着逸态横生又极富巧思的场景设计,构成可以独立成戏的单场小品。在几乎全是固定镜头辑成的全片里,仅有的几场运动也都是死亡场景,唯独到了末尾,摄影机缓慢推近,跨越车窗进入到车厢,在一众尸袋下两人性交,随后视图变成热成像,显露出了一点点生的景观。 |
|
从头至尾的固定镜头,雨水、阴湿、泥泞、荒凉,一副战后废墟景象。开头工人在炼钢厂里跳入铁水自杀的画面是在致敬《终结者》吗.......一字一句满是细节描述的尸检报告让人毛骨悚然。这样一种摒弃故事重在展示景观与状态的影像必然会导致两极化,但本片在景观中所呈现的细节足够丰富和有创造性。 |
|
在乌克兰,你必须当个乐观主义者 |
|
共和国长子潜行塔可夫斯基的区,钢铁是怎样炼成一具具会说话的尸体。末日来临,一片好景,利维坦兽,长满铁锈 |
|
2025 战后创伤 昨天太近 明天太远 工业废墟 资本游戏 煮冰洗澡 尸堆亲热 有时天寒地冻 有时内心如火 |
|
一个热成像生命的消失,打靶归来,大炼钢铁,步入熔炉,集体下岗,挖掘此刻的历史,地雷,废屋,钥匙开门,土壤水质污染比意识形态污染更难清理,雨中裹尸袋间寻浪漫,无法回到常人之中;这片亚特兰蒂斯一般沉没狼藉之地,是我的家……在利维坦的逐步碾压中幻想一个被碾压过后的世界,满目凄凉 |
|
乌克兰电影总是充满了死亡和绝望的气息,这个近未来的寓言故事也不例外。导演采用长镜头实验(一个固定镜头一个场景,其中有几个运动长镜头)展现战争后的末日景象,从外部环境到人物的抉择,全然浸泡在阴沉消极的氛围之中。从炼钢厂到解剖室,再到地雷满布的土地和遭受污染的水源,主角见证了一个国家濒临灭亡的悲惨命运,却毅然选择留下来,在绝境之中焕发出生命的火花,有令人动容的时刻。不过,这种实验手法令叙事陷入碎片化,导演难以在叙事碎片里把握住出连贯的节奏感,有些场景过于乏味,有些场景又让人浮想联翩,整体来看更像是一部低配版本的罗伊·安德森作品。 |
|
3.5,暴雨接吻和清理尸体的戏。 |
|
为了真实有些过分做旧了,很多长镜头像上个世纪的生活片段的白描,却没有足够的才气去用令人深思的情节勾勒出灵魂。亮点只有首尾的热像暗示了黑暗世界和人类的互相温暖与伤害,以及钢铁工厂的空寂景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中间太长时间的叙述都是缺乏技巧与故事的,令人很难跟随剧情思考,同时,以反战为内容却过于站在乌克兰主观视角也给人以不真诚的感觉。 |
|
一部真正号召make love no war的战争伤痕电影,在俄乌开战今日看,实在合适 |
|
纪录写实的场景,考验耐心的定格镜头,红外成像,现实被艺术折腾成这样,怕也只有小部分所谓“精英”才知所云。 |
|
绝好的故事角度,和丰盈的细节挖掘,富有创造性的固定镜头语言,让这个题材非常新颖,也让触动人心的力量而升级。潮湿泥泞和言语的缺失,真正做到了喜悲共融天下大同。 |
|
好棒的视听语言 难得一见的热成像仪拍法 尸体中的性爱 欧洲导演好大胆。 |
|
#HKIFF# 在一直晦暗不明言的氛围中突然出现一个环保组织成员直接跟男主说“打了这么久仗清走了俄罗斯,现在还要花更久清洁水和土地”真的很没必要…(所以白白学了半天顿巴斯历史被换题,其实是为了准备我看这个戏吗hhh 人生真奇妙 |
|
3.5 |
|
在放满尸体的车戏,激情抵不过腐烂臭味,打开门的一霎车外依然是大雨磅礴。本片最爱的一个片段 |
|
每个固定镜头都像是一个独立篇章,摄影机无法靠近人物,以一种审慎的姿态自居,但又是悲悯的,就像亲历者看到镜子里的自己。 |
|
更喜欢罗伊安德森 |
|
【乌克兰】“加料”版的《顿巴斯》,看的时候总在无形对标;但感受上会更加丰富些,全因它囊括多个主题与表达,也在设置时间线后的想象与时政新闻无形照射做出预判与纪录。出人意料的是它没有那么复杂,漫天风雪完全寂静的这里,爱人们做爱拥吻寻求拥抱;这样有些“在末日里相爱”的故事和那些不吝聚焦的残忍与暴力如此冲突,却又令人难忘。 |
|
7.5/10 |
|
很好 |
|
说实话,前面的剧情有些无聊,到了最后十几分钟,观感直线上升。 |
|
就如果几个拼凑的一样,情节散乱没有串联,节奏缓慢没有起伏 |
|
倒是还不错 |
|
或许是预言,末日荒芜景象,悲凉中有一丝浪漫,可这浪漫细品起来也是苦的。 |
|
7分。架空历史的方式传递对未来沉重的忧虑、无助甚至绝望。空荡、荒芜、泥泞、冻土、寒雨、锈铁,固定长镜头搭配原声采音,那种空灵感处处营造着恐惧。每段长镜头代表一种残酷现状,揉合后顿然让人无比沮丧。这种实验性很强的伪纪录片手法,注定会毁誉参半。但警示当今洞见未来的意图,做到了。 |
|
结合当前时事,一部分人早就察觉战争常态会持续并升级,但片子内容很空洞没有实际说服力~ |
|
出了埃及便是曠野,以色列人後悔怒罵摩西,我們寧願回去做奴隸,好過餓死在這裡,歷史上這個兩難境地不停重演。如果一個地方壞掉了,可以一走了之;但如果一個人壞掉了,是不是也可以一走了之?或者說一走了之是否最好的出路?過去和歷史終歸是噁心醜陋的,不然當下也不會是這樣,但必須經過這樣仔細地檢視、整理和安葬,才能在一片壞掉的土地上找到紮根的意義。車上運動的那一段無比具有象徵意義,鐵籠子一般的密閉空間中,被腐爛的過去包圍,愛慾的生命力在掙扎,直到打破了籠子,大雨和清新的空氣讓人大大透氣。如果世界是黑暗的,用自己生命的溫度變成光,有信仰的烏克蘭人,總是能在苦難中找到生存的意義和信仰,而拒絕向現實和功利投降。洗澡的那一幕絕對是影射洗禮,象徵男主的重生。 |
|
斯拉夫之殇 |
|
苏联解体后的工业废墟,俄乌战争后的腐烂尸体。整体带有模糊的对称性,只是还不够奇观,比《电子云层下》还是差点意思。 |
|
因为俄乌冲突看了这部电影。固定机位 长镜头 近未来的设定 末世的氛围 环境中渺小的人 大量的冷暖对比 所有的情绪在最后两人热成像的结尾达到了高潮 |
|
7分吧 我的天 没看过这样的电影,最后推开门外面下雨 太美了 |
|
6/10。开场是热成像的俯拍镜头,橙红色肉体的士兵操着冷蓝色的铁锹,将投降者杀戮并掩埋入冰冷的泥土,士兵的遗骸被志愿者挖掘出坟墓,此处挖掘场景涉及了俄罗斯、乌克兰和顿巴斯民兵的尸骸,志愿者把对战争暴力的检测(缺失四肢、头骨破碎、被审讯者口腔塞满了子弹)公之于众,对鲜活生命的挖掘与国际资本的破坏性挖掘构成二元对立:在遍布地雷和废水、重金属和化学武器毒素所侵蚀的生态地质中,维持乌东脆弱经济的钢铁冶炼厂被关闭,国际资本挖掘榨取了战后千疮百孔的土地仅剩的经济价值,而作为前考古学家的女主角,她的挖掘是修复国土的战争污染和抚慰个体的精神创伤,结尾处平视镜头的热成像与开场相呼应,男性和女性温热的身体紧紧依偎着,用热烈的爱情唤醒对残破国土的留恋,即使他们要为未来毁坏祖国更多土壤、水源的战争,付出更加漫长的努力。 |
|
乌俄边境的近未来战后幻想,工厂在1984式的派对中关停,士兵转业开卡车到处送净水,考古学家挖掘的是刚结束的战争史。人像自然,外表生涩内在污浊,每一帧画面都庄重,苍凉,令人畏怯。巨大温差下,肉体、呼吸和柴火都像在红外镜中一样孤苦而扎眼,成为黑暗中的焦点。《The Tribe》摄影师+剪辑的全才之作,应该是新世纪最凄冷的片子之一,世界电影的兴奋点。top 2020 |
|
这样的影片,真的只有在电影节才能看到。本来是为了凑时间夹的影片,观看目的基本上也是为了能睡一觉,给下一部影片缓一缓,但难得,这部片带的末世气息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炼铁厂的一跃到挖出尸骨,战争的疮痍遍布着这个虚构的2025乌克兰,可是依旧有那么多人留在这片曾养育他们的废土之中试图养育出新的花朵,这就是故土之情吧。 |
|
创作非常容易引人遐想,它似乎列举了不远后的未来我们可能都将要经历的各种情感与事实。处理应对创伤与麻木,以及并不美好的新世纪形态。即便是视觉奇观类的场景其实也都是饱满的情绪表达。 |
|
一部关于乌克兰的大型PTSD电影,如同一个黑色的预言。斯拉夫式的苦闷和压抑背后,是全人类无法消解的困顿和绝望。导演把乌克兰拍得遍地废土,失落的男人跳进钢水,每时每刻都有人被地雷炸得体无完肤。士兵的遗骸像出土文物那样挖掘出来,有的变成了木乃伊,有的只剩一堆骨头架子。所剩无几的希望,是大雨中那场静默无声的做爱,但又实在太像偷情了。 |
|
在我极度爱困的时候,看着这简介和几张图,让我以为是剧情节奏紧凑的片子,结果却是一部慢节奏从外部孤独到内心的片子,最后找到了相互依偎的人真好。 |
|
設定跟意境是不錯的,但還是讓人覺得太冗長了 |
|
#VIFF 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反乌托邦的未来考古学。炼铁工厂和挖骷髅场景非常震撼。 |
|
固定的观测者是第一直观感受 随后发现相较于人物 即 Sergyi 或者后来的 Katya 而言 这一摊沼泽般毫无生气的 Zone 才是焦点客体 人物在近未来的幻想时空里依靠的反而是卡车 坦克 挖掘机 废钢厂 雷区来回魂 荒谬性自然也是透出镜头之外的 黑色郁金香比起染色夜视仪更可贵 |
|
好压抑。。“(雨中,泥泞的道路)-怎么了,很严重吗?-对。-我们能解决吗?-不行。-您好,我们的引擎坏了,需要一辆拖车。好的,我们在这里等您。”然后俩人就在车里鼓起了掌??哎,鼓掌从来都不是拯救之途,爱才是(也可能不是)。。怎样才能把压抑拍好呢?呼叫考夫曼老师。考夫曼:我(好像)也不行了,你自己解决吧。 。看到有人说“活在空间里的人”,是呀,我们这些时间停滞的人怎么办才好呢 |
|
废土之下顿巴斯的现在,残破混沌,好像在诉说全人类的未来,好自为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