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亚特兰蒂斯 Атлантида (2019)

    最近更新: HD中字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0 IMDB 6.5 开始.BD1080高清中字版
      დასაწყისი
      2020
      剧情片
      法国

      开始

      დასაწყისი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2020最后一标-732部达成# 戛纳2020片单+圣塞4项大奖。7分。可能是今年最红的处女作,以及很有可能是正常年份戛纳主竞赛里那部处女作,和金摄影机的有力争夺者。慢电影的路子,其实在我看来除了与香特尔·阿克曼和卡洛斯·雷加达斯有关之外,夜景以及很多调度上的处理很可能是受到了佩德罗·科斯塔以及阿尔伯特·塞拉的启发。画意摄影,很多场景调成了莫兰迪色,有着严格的对画框及画内画外空间的使用,构图上其实还cue到了帕夫利科夫斯基,使得视觉上很成体系,但是,匠气太重了。声音设计看样片听不太出来不过也相当有意思。宗教议题和国家机器议题被统合在性别议题中(不过似乎没有什么历史指向?),其实也没有深挖耶证会的问题。
      • 形式与内容的完美配合,成熟得不像是处女作。影片全程采用4:3的方向画幅,逼仄的取景框给观众强烈的窒息感,通过这样的镜头,导演全方位冷静客观地展现了保守的宗教生活与严苛的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摧残。男人犯的罪让女人来赎,一个被骚扰、被强暴、被误解的女性在女性被压迫与人性被异化的基础之上,上演了另一出彻头彻尾的悲剧。
      • 与因太过感性而遭人诟病和嫌弃的《少女佳禾》不同,女性的困境在影片的《开始》就以一起精心策划、组织和布置的极端暴力事件闯入我们的视野。导言式的第一幕正在发出警告:这种权力上位者对下位者经验性的侵害乃是理性中心化的结果。所以,理性自身无法帮助我们回到安全的秩序堡垒里去,不受监管的权力只能带来进一步的混乱和新一轮的伤害——直至最终的战火将我们焚化成粉末。作者对于这个恶心又恐怖的底层逻辑分析得非常透彻:男人对女人犯下的罪行,通过理性解析,听上去,好似是妻子的失职导致丈夫受了奇耻大辱。这种狗屁不通的歪理邪说把女性长期困在一种逻辑闭环当中。比较可惜的是,这部寓言体作品本身就是在用理性思考问题,它忽视和低估了不可见的感性力量。因此,本片并不像《前程似锦的女孩》一样,是一部通过智慧来反抗理性中心主义的作品。
      • #TIFF# 今年看到的最优秀的一部处女作。团队配置强大,整片轻盈却压抑,固定机位摄影、构图、声音与音效的运用巧妙且灵敏,宗教、文化等传递出了时空的流动感与层次。(声音电影、结尾超现实融为岩石、还有年度最美的片段
      • 只要镜头足够僵死,哪怕人物的眼皮动一下,都好像在发送摩斯密码。滥用奇观、生造舞台,和《新秩序》一样,为如何将复杂的议题肤浅化,再将肤浅的表达煽动化做出了标准示范。
      • 就这……到底是谁吹起来的。
      • #Tiff#固定机位和强烈的复古气质映衬下有种强烈的表达欲,对与导演来说用宗教意味包裹着一出人性道德故事是非常有意思的,可惜个人感觉还是力度不够。但结尾的方式却让人心之一颤,Heaven or hell?
      • 大可不必,生动诠释了什么叫“戛纳商品”。
      • 7.9/10,#NYFF2020
      • 只关于女人的开始和女人的结束。观看《开始》的最好方式是跟随女主一起闭目躺睡、一起沉思感受,超长的固定镜头造成有时逼仄、常常压抑、一直静谧的临场感。环境声成为主角,人物(女主)的情绪不露声色却又很是猛烈,但无论身为女性的包容、承受性有多强,都无力抗衡她所面对的()困境。总的来说是极度彰显风格的处女作。
      • #68 San Sebastián 主竞赛第七场# 第一部满分电影,圣塞来值了!看完第一时间搜导演,怎么能拍出这么棒的作品,金棕榈级别的呀,惨烈程度不亚于《不可撤销》《DAU》,政治隐喻可做教科书,鉴定完毕,马上去记者会!
      • 作为长片处女作真的挺令人惊异的,当然也有处女作想要表达很多东西的倾向,但神奇而微妙地hold住了,且不是自传体且有非常fresh的视觉时刻;看到说导演哥大毕业也并不很能解释这样的表现。视听表达上似乎有很多大师影子的样子,但都稍纵即逝,最终显现的还是她自己饱满真诚的东西:难得的复杂而不失真的女性角色,不走女性主义运动approach的情节走向,女主只是作为人类一员,承受也伤害;自然中的身体,想象中的复仇(这点突然戳了我一下,因为我也是从小厌恶一个人就自己想象把ta踢出地球,然后就爽了)等等。综上,再加上导演说她17岁之前没看过电影,后面又狂看;就感觉她是属于纯真天赋型创作者,所以甚至找不出她模仿的痕迹,她把看到的东西都片面而自我地内化了,然后本能表达,酱紫还是很厉害的(有点像瓦尔达。
      • 摄影构图蛮对味
      • 涉及到国情和宗教,要想理解本片确实有些困难。女主yana是当地一个东正教教主,好像可以这样称呼,的妻子。她的生活完全遵循教规教令,并严苛训诫自己。但东正教在格鲁吉亚只是个很小的教,这也才有刚开始教堂发生意外,警察也只是随便处理的内容。alex借用侦探身份打开yana内心的锁,按照映后导演说法,这是一次坠落天堂的行为,到底对yana有没有好处暂且不提,就丈夫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整个家庭端倪,何况alex对yana进行了强暴。导演说为了尊重女性,涉及到很有冲击力的段落都是用远景去拍摄的,尽量降低冲击力和对女性的二次伤害。想想也对,如此多冰冷生活的写照,不由得怀疑教会中对于人与人性束缚的正义性,这块影片做了很多很复杂的情节设计和思考,分布在电影之中,也在电影之外。结尾比较超现实,意外之中又有点解气,挺有趣的。
      • 4:3画面的牢笼意味,世界共通元素:更多社会学心理学层面的探索,以女性权益创作切合的当代情感;相对的东欧风格:出自艺术理念的电影表现形式、基于传统的场面调度、宗教背景,把(极权式)意识形态隐形的用欲望表现
      • 如果今年戛纳评奖的话很可能拿个金摄影机奖?全片都太窒息了。固定机位非常成功地传递了那种压抑无力感,镜头长度长的刚刚好。女性承受的暴力何止源于性侵者,丈夫有意无意的PUA才是最为致命的吧。
      • 第一镜太厉害。大量固定镜头就如教义的条条框框,在可见的范围,限制人物的交流和行动。而当越界的心理发生的时候,就伴随着横摇的出现,但似乎设计得不够精巧。套用Abraham杀子的故事,不知道是复证教义的笨拙还是借以展示反抗的抓手。自然声效十分强大,使得整部电影都安静得可怕,一如我们现在的沉默。
      • ❌,我只想对戛纳2020官方片单说一句:我累了... 基本上都是一些一般的作品,甚至更差更烂的作品,本片无聊至极,自我吹嘘,毫无意义的作品...
      • 年度观影最佳,TIFF 2020 最佳。这竟然是女性导演处女作,这个应该得金摄影机!克制的观察,艺术性的处理,在家观影很大程度折损了电影的魅力。但是挡不住导演构图和大胆的拍摄方式。太精彩了,这是一部需要观众一起浸入的电影,真正进入这个视觉体系,你会察觉画外的空间和时间流逝的速度,都在这部女性凝视的电影了。
      • 开头对话里写的一点绝望的无效沟通很精彩 其余部分比较反感(nicolas jaar拯救了片刻)/ the flying horses
    • 豆瓣 7.8 IMDB 7.1 HD中字
      خورشید
      2020
      剧情片
      伊朗

      太阳之子

      خورشید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流畅、完整,保持水准的大师新作。马吉德导演从1993年的《小鞋子》起,一直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关注贫困压迫下的孩子们,充满爱心和锋芒。本次电影节被邀请为评委,并早早来到广州隔离了14天。但是评奖突然被取消了,他只好天天在这里看片,好在还有他的这部新片放映及与青年影人交流的大师班。感谢这位艺术家对海南节的支持!
      • (题外话 一直觉得中东人的长相才是上帝之子
      • 教室的窗外上演的是人世悲欢,窨井的通道打通的是人间丑恶。想要读书得翻墙冲进校园,想要暴富得缩身钻入地洞,想找到墓地下的宝物,却收获了另一种人生。他教老师如何用额头撞烂别人鼻头,老师教他如何在地洞里寻到太阳。有孩子加入国家队俱乐部,有孩子被遣返回阿富汗,当校铃响起,奶昔却无人兑付。
      • 舍命打通地下道也只能抵达臭水沟。
      • 创作力不输小鞋子时期,人家大师就没你们天朝导演的臭毛病,嘻嘻。(映后会导演一直在讲孩子们,是真的一直在关心他们呀)
      • #HIIFF2020,比較經典的母題,如果換成成人會是完全不同的觀感,所幸是在伊朗,且是兒童,讓這個故事可以思考的點和問題變有意思起來了。技法上依然是導演擅長的表現手法和形式,水準高到可以入圍年度十佳。#2020年度劇情片十佳。
      • #3rd HIIFF# 展映-采珠拾贝。威尼斯最佳新演员奖。确实很流畅,流畅程度甚至超过[小鞋子],万万没想到的是马基德·马基迪拍了个盗墓片……乌尔善此前总结过一个夺宝/冒险片的六个叙事模块,这片竟然是全的哈哈哈。挖地道确实不太好拍不过完成得还行。毛病也是马基迪的一贯问题,就是细节不能推敲,剧情需要需要导演意志决定一切,比如阿里挖完地道,地下室里洗洗就干净如初,上来之后连头发都不是湿的……不过有几个小孩子聚集的大场面还是拍得很到位,比如众人翻墙,等等。通过这个比较观众向的故事揭示一些社会问题面向,比如童工,吸毒者家庭的孩子,在伊朗的阿富汗难民,对问题少年的特殊教育学校等等(莫名其妙地呼应上了西川美和那部[美好的世界]),还是蛮不错的。看好至少进奥斯卡短名单。
      • 高度倚赖文本的功能性情节剧,类似台湾与好莱坞电影的杂交。善于分解动作,但剪辑过于紧密,失去了转场的魔力。用充足的时间适应静态,是为了让动态的一瞬更加有力。
      • 还说传统的伊朗故事片,这种好好在叙事的片子在电影节上对观众非常友好了,娱乐性十足,通过问题少年寻宝的故事折射出贫民区的社会问题,人物的结局全员悲情也是够灰的。拉斐尔老师被警察带走,阿富汗姐弟遣送回国,男主角最后寻了一个寂寞,母亲还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无家可归,在这种题材的电影里,很欣赏导演的这种处理。
      • 马基迪再一次将镜头对准那些“失魂落魄”的孩子们,残酷无情的社会生存法则将他们欺骗吞噬,但总有不时闪过的人文关怀将我们抚慰。结局虽然讽刺让人心酸,但不是还有一米阳光和下课的铃声吗?
      • 4.5 上乘之作,大师的稳定发挥。太阳即象征了希望,整部影片也是由希望牵动着的,孩子们因为挖掘宝藏的希望报名学校,主角男孩怀着母亲康复回家的希望不辞辛苦地挖掘宝藏,而老师们则是怀着让街头的孩子们能有一个更好未来的希望。而最后的地道经历,也隐喻了男孩现实中面临的困境。
      • 太流畅了
      • 太阳是公平的,可阳光普照之下,依然有阴暗角落,鸽子是自由的,可翱翔的翅膀,依然会惨遭人类毒手,
      • #77Venise 主竞赛第七场# 善于拍儿童题材的伊朗国宝导演从不会让人失望,情绪调动非常到位,不会刻意放大,一切都刚刚好,不得不赞叹大师就是大师
      • 7分。仍然延续了导演几个常用元素,对底层的关注,孩子为主角……整部影片编排的可看度还是很高的,尤其挖洞场景的摄制,感觉也是非常艰苦了。
      • 【伊朗】’In my mind, I see a line. And over that line, I see green fields and lovely flowers and beautiful white women with their arms stretched out to me over that line. But I can't seem to get there no how. I can't seem to get over that line.' Viola第一次提到的这条关于线的引用,和片中小男主不停向前凿的洞;在观影时,直至心底深处,并催促着用身心来做出振聋发聩的回应。对困境的展示与情绪的描绘,真切、心碎;这或许是个会被挑剔太重复与相同的命题,但丝毫不削弱它应有的力量。
      • 1.困苦的生活妄想通过“宝藏”改善,然而费尽心思、千辛万苦、历经磨难的付出换来的却是巨大的“失落”。2.观影过程中时常担心隧道坍塌,造成人员伤亡,虽然后来真有发生,但好在有惊无险;3.马基德·马基迪目前的豆瓣影人条目关注人数远不及同为伊朗导演的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不过他的电影给我的整体观感(《小鞋子》、《天堂的颜色》、《麻雀之歌》-中国电影资料馆、《巴伦》、《云端之上》-凯擘影城)并不输给阿巴斯!
      • 7/10 延续儿童关注题材 希望的尽头仍然是绝望
      • 【海南岛电影节展映】一部很不错的伊朗现实主义题材影片。涉及童工、犯罪、教育、非法移民等多种问题。更难得的是导演从真正的童工中选演员,素人孩子们的表演挑不出毛病,每个角色个性都十分鲜活。男主是一个没有父亲,母亲又受精神疾病困扰住院的12岁男孩。过早接触社会让他并不单纯,他强势、暴力、压迫同伴,幼稚地受子虚乌有的宝藏诱惑,直至梦醒。要强的阿富汗小女孩、善良的老师等人物设定并非简单的一刀切,都有复杂的心理动机和背景。严肃、残酷,如破灭的黄粱一梦。但它像《小鞋子》吗?不,一点也不。
      • 海南电影节,和导演同场观影。 在那样一个糟糕的环境中,还有人在努力帮孩子们去发现他们自己,即使努力似乎是失败了。但绝望中,仍有一丝光照进来。就像电影的结尾,阿里接通的电铃声在空无一人的教室里响起,阳光洒落在走廊里… 电影结束后,导演在回答问题时,一直在讲孩子们,说孩子们才是他们要寻找的珍宝,他真的是个温柔的人。所以才能把一个如此沉重的题材,拍的诗意、流畅、温暖、动人吧。
    • IMDB 6.8 HD
      The Apollo
      2019
      剧情片
      美国

      传奇剧院阿波罗

      The Apollo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对于美国黑人来说这是一个承载历史记忆和荣耀的地方,但是对于一个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来说,这部历史片有点显得冗长...
      • 因未特意去过这个地方,片中看到Public Enemy和Pharrell Williams“happy”还是很惊喜;可对比去年的“Studio 54”,除了纽约品味、民主党倾向,阿波罗剧院多出的是关于颜色的论调,把它从历史传统和“Amateur night”秀上升到了种族标志的高度;
    • 豆瓣 5.7 IMDB 3.8 BD1280高清中英双字版
      الدفاتر
      2021
      剧情片
      法国

      回忆之盒

      الدفاتر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黎巴嫩女人真好看,黎巴嫩战争是什么呢……镜头语言很赞
      • 半纪录半虚构的回忆/历史重建用了很多花哨且能自洽的形式,但可惜作为串联会议的母女这条主线太拉胯,视角和叙事逻辑都很强制性(其实可以大幅删减并增加纪录内容)。
      • #71st Berlianle# 主竞赛。仍是聚焦黎巴嫩内战及其后遗症的故事。视觉上有些不错的东西,比如女儿用手机拍下了母亲相册里的一组连续摄影,在手机相册里滑动的时候居然能形成一段连续动态影像(似动……),也得亏母亲家庭条件好,用胶卷跟用手纸似的。剧情编得还是比较大路货,其实我猜导演们的心思也主要是在那堆日记和照片上,其实本片的本质还是一个搬演形态的纪录片,不过情节和人物关系方面演绎的成分比较大,大概也是开发过程中逐渐变成一部故事片了。道具上花了大力气,一些段落的视觉上非常出彩。至于天生的数据库motif,导演们并没有好好开发,而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堆叠下来,我觉得还是相当可惜。
      • 从盒子里记起当年的贝鲁特并没有这些高楼大厦,充满了各种关卡。记起那晚舞池的音乐换了,和朋友三个人抱在一起依偎。记起父亲在书房自杀后,母亲关上门补了几枪让他看上去像个英雄。在墓地已经找不到墓碑,该如何祭奠逝去的时光?当年卧室就是天堂,在那里书写的女孩,一不小心就将时代记忆写了进去。
      • 【黎巴嫩】亲情身份和角色的互换,女儿鼓励妈妈面对过去,打开自己 ,向自己倾诉- -旧事被这些材料串起,背后还是段更大的创伤历史和横跨数十年和几个国度的秘密深埋。打破那些战争电影的悲怆,或是近年来“双姝”故事无尽的时空拓展,它的角度更加轻快。如若没有最后堪称拙劣的重聚和“复古”众舞,可能会有更多好评;但加上了后,就矫情地犹如晚间八点档的“《错爱一生》小剧场”,可惜。
      • 一星半。素材整理式地阅读回忆,影像手法的变化性得以有效延伸,黎巴嫩内战的故事背景也令情感空间足够饱满。可结果却是崩盘的。究其原因还是两位导演在推进过程中,渐渐忘却纪录和叙事的界限,以至于想要诉说的情绪只专属于创作者,外界接收到的只剩一路下行的冗长。
      • Berlinale71 手机一代的女儿vs胶片不离手的母亲,同样是记录自己的时代,同样是用手头的媒介与好友分享生活。对比与并置的出发点有意思,用手账串联起黎巴嫩内战回忆和激情燃烧的岁月也足够聪明。但,花里胡哨的形式一旦新鲜感过去了之后便无法让人集中注意力,大量画外音也让属于电影本身的视听显得乏善可陈。中年人历经沧桑后的再度重逢,还是让我有一丢丢小感动,毕竟谁年轻的时候没疯狂过呢。
      • 我母亲的青春正确打开方式。
      • One way or another
      • 2.5 令人走神。全程以同样的调性发展,前面至少还有让人眼花缭乱的媒介展演,后半程视点转换到母亲身上之后陷入彻底私人的回忆更加无效。归根结底,把黎巴嫩战争变成一种私人回忆,但又鸡汤化、平庸化,完全彻底忽视战争的复杂性,还没有纪录片来得更有意义。
      • #Berlinale71
      • 没看完。
      • 2.5
      • 剧情始于一个装满日记、旧照片和录像带的旧纸盒,揭开了深藏在女主人公心灵深处的创伤记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黎巴嫩战火在年轻人心灵中留下的创伤和烙印。影片中用了许多旧照片、录像带、录音带,视听语言具有某种实验风格。同时、日出日落意象的反复出现,表达出导演对生命生生不息的理解,以及对抚平战争创伤的内心渴望。
      • 半部发挥失常的张艾嘉电影,半部新锐策展人的博物馆导览视频。很多机关巧思:文字、绘画、照片、音频拼贴的回忆剪报,竖屏、分屏、动画、叠影、口述、延时摄影杂糅的纪实文学。后半段转换视角,也随之放弃了形式的飞扬,变得臃肿造作。找不到观看的理由,柏林可以设一个“最佳道具奖”颁给此片。
      • 太过平平无奇...按说这个素材可以拍的好很多……感觉女儿和妈妈的关系开头可以多铺垫一些~(BGM简直,而且妈妈本子上还记了the cure, new order, bunnymen!
      • @LFF, Montages
      • 要是整部片都是由「缺席」的女兒視角主導該多好,結合私人日記、錄音帶、菲林照片、新聞報導等原始記錄素材,於虛構與真實之間遊走,逐漸拼湊、想像出成長於亂世的母親年輕時候的故事,還是移民第三代對印象模糊的家鄉(黎巴嫩)上世紀戰禍歷史的追尋與思索,同時也是一個重新審視自我身分認同/定位的機會。可惜自後半段母親視角接手後影片就變成純粹私人的動盪青春回憶,虛實交錯留下的罅隙被母親濃烈的情緒填滿和確定,當中的曖昧性通通被抹殺,而作為游離的「想像者」女兒則徹底淪為幫助母親重拾紛亂時代記憶的工具人,結尾與母女倆結伴回家鄉,與昔日好友重聚一場更是有種在看內地歌頌「歲月靜好」雞湯片的感覺,太糟糕了。
      • 8.5/10 #siff24th 似乎每年都能从柏林场刊垫底中挖掘出佳作,去年是《西伯利亚》,今年是此片。能够理解场刊遇冷,或许西方主流更中意一种更有痛点的更宏观的更精准的“第三世界”悲情史以彰显他们对于自身特权的“自反”,但显然历史的书写不只有一种方式,类似该片这样的私人视角和个体叙事依然动人及重要,在忘记的边缘通过物理化的物质将过往以媒介的方式重新复活,即便我们意识到“道具”,但是依然会被那些画幅和噪点以及磁带上的消磁所唬到。在死亡和疯狂中忽略这周遭的活着,某种意义上仍旧是一种抗衡。这种自顾自的沉溺(时而插入的音乐狂欢)不仅是对过去的对抗,也是对新的Eurocentric的反抗。无奈仍有部分问题,结尾处理差强人意,似乎有过度理想化之嫌,且部分音乐镜头被过于暴力地中断。
      • 2021/03/03 柏林主竞赛第九部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4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