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编译的边境形态,坠落进行时。 |
|
#LFF2020# 像在看一幅幅静态照片作品,所需要的脑力动作也都在琢磨构图和画中元素关系。真正有趣的地方是在将这些片段组织排列起来之后,电影在影像结构上构造了的几个平行空间,散点式地看IS阴云笼罩下生活在中东的普通人。IS像久久盘旋在上方的幽灵,只存在于画外遥远的枪声、油田、别人口中的叙述。不过罗西在这部“纪录片”当中提出了一个(对我而言)更有趣的问题,主观意识如此强烈、摆拍这么多的纪录片还能否叫做纪录片。有很多场戏所拥有的“氛围”,更像是导演精心构建的样子,因此电影有时会一度让人觉得更像非职业演员出演的(新)现实主义虚构电影。整体看完过后回头想想佳章屈指可数,画面离真实仍有些距离,怜悯和诗意甚至有些流于表面。 |
|
狙击手、库尔德女兵、孩子、精神病人和渔夫,在ISIS造成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废墟上继续生活。出色的视觉掌控和实验性的结构打破了纪录片的标准工作方式,苦难从个人叙事中抽象出来,同时没有丝毫迂回退让,高超,美。 |
|
在这里不断重建却又不断毁灭,目睹、听说、幸存和牺牲。彼岸是源源不断的炸弹与炮火,这里在水面上静悄悄搅动着船桨;电话那头是小心翼翼的呼救,这里确实无绪再到折磨的麻木。这种吵闹与安静之间的对立,却恰恰生动描绘了它聚焦的问题是有多么的残忍与不安。在某些时候或许打破了纪录与叙事的界限,会期望这样的悲剧只活于虚构的故事当中,也因为它的情绪过于动容而忘记了更多的讨论。收整了这些情绪之外,很认同Roxana @ Roger Ebert提到的对本片的一个批评:细心构筑的画面,以期达成某种“美学”是种很不值得并且拥有预设的表现,这也就打破了它更进一步的深入。 |
|
#ChicagoIFF2020CineSend# 以观察式的、印象派的、诗意的长镜头对准中东平民和军人:他们如何生存,他们与所处环境的关系...with graceful simplicity. 去除音乐、旁白,也试图去除地缘政治的语境而去往观察人类、人性层面,或者仅作为一次庄严的祈祷。截取眼下的日常片段,记录远方的声音,捕捉那些残酷戏剧性的证据,在那些面孔和战争残骸里提炼并不直接所见的故事性。夜之安魂曲,摄影如夜晚炸弹爆炸后的余光,在残留中寻求一点平静。视觉审美的出色将一些边境景观舞台化,而戏中严肃深刻的电影和戏剧排演,只躲在狭小的舞台上。 |
|
巴格达精神病院里上演的舞台剧,几乎是这部电影的缩写,于是摆拍成为在天然环境(舞台)下对"不可见/不可述说"的无限逼近。镜头长时间凝视自然风物和人类活动,成为地缘影像下对历史时间的思考,而其地理景观的展示应与凡洞类似。 |
|
摆拍的伪纪录片。切入点无比空洞,可居然有影评用“美”来形容难民们那片灰蒙蒙的天空?前50分钟一片寂静的人间地狱,被导演重复消费的苦难,要小孩们不断回忆的痛苦经历,并让他们用画笔记录的“艺术品”,这些很美吗??!!
导演之前拿了金狮金熊(可豆瓣平均6分),以为凭这类国际题材能再次拿大奖,万幸他没拿。 |
|
舞台上的演绎已然呈现了一切,所有镜头的注视都在为其注解。罗西的纪录片是最不像传统“纪录”本身的一种,却又无比回归纪录者观察面貌的本源,边界、巡逻、躲藏、战火,或许是最没有价值的一类指向,又抑或是历经所有仅存的闪光。如剧情片般特殊的视点放置,碎片化的拼接,寻找天然共振的契机,姿态的高度制衡了它的进入。全片最能撼动人心的还是孩子面对注视着自己绘画出的贴于墙上的恐怖画作,板块如躯体般支离破碎,至亲的泪水在语音消息上复现。作为旁视景观的人,几近无观感在其诞生。是啊,同样生活在广褒土地上的人类,此刻难以共通审视,和平的祈愿似乎只会是祈愿,夜空下的诵读,是悲悯的力量还是神性的沉默?我不知道,但所有的历史与现代都会卷入其中,没人能够逃离。我们被抽离在这世界之外,矗立矛盾见证着事态的发生。“于苦难见光明。” |
|
通过纪录的影像记叙,旨在重造观念。正是摆拍、拼贴,使影片得以脱离原始素材的桎梏,从而具有一些《双塔》式的视觉形态,也即是重造所需的基础。 |
|
要的是浸润的效果,但当画面美到这般田地,如何避免异化旁观和操控剥削的嫌疑?导演的初衷我不怀疑,乱世的美也许与生俱来,美与残酷的对比也更撼人心魄,但总感觉嘴里含着一口黄连。The guilt of Cozy Gaze through Rosi’s lens… |
|
这评分低到不可思议,2021年6月19日SIFF上海影城 |
|
只有辛苦分。 |
|
7/10 |
|
罗西一以贯之地冷峻观察,相比真正没态度或看不出态度的《罗马环城高速》,《夜曲》却和《海上焰火》一样,有着确实的立场,要不也就不会没徐土边境战俘营的ISIS成员声音了(当然,也或许他获取不到)。不过相比罗马的植物蛀虫和兰佩杜萨的眼镜验光,《夜曲》始终缺乏了一个可以贯穿主题的纪录意象吧,虽然也不乏库尔德老妇思女、儿童绘画记忆虐行,手机语音阴阳两隔等动人瞬间。 |
|
不接受拼贴和摆拍 |
|
先入为主的定调让摆拍的构图、话语、光影掩盖住了属于库尔德的真实世界 |
|
0912DMZ |
|
+ 先决的形式并未同影片内容与主题形成更多共振,反倒难以接受了。 |
|
4.5 广角镜头想要宣泄情感,画面却始终克制,如这些生活在末世的人,多想让眼泪掉下大哭一场啊,但又不得不克制,要坚强地活下去,一动也不能动,恐怖分子的枪指着脑袋。 |
|
世代的新仇旧恨穿梭于自然的霞光与迷离的灯火中 有那么一瞬如同在纷扰的战火中寻找仅存的秩序感 |
|
角度平淡 |
|
巴格达医院的精神科,库尔德儿童的残酷图画,拥挤的土耳其边境监狱,依然是片段式的碎片化表达。宗教、种族、派系,入侵、占领、渗透,君主、共和、暴政,饥饿、贫穷、石油,中东的这一团纠缠着恐怖主义的乱麻,大概也只有靠第三次世界大战这把快刀了。 |
|
在电脑上快进拖完之后发现没有任何信息上的损失。 |
|
我大概是有病 海上焰火的雷踩了 没踩出教训来 果然这位的风格十分不适合我 问我哪儿不行? 哪儿哪儿都不行 |
|
片子拍得很美,选的视角也不错,但整部片子除了这些高级的视听之外,内核实在是太空洞 |
|
片段式呈现库尔德斯坦地区的人民生活在恐怖主义肆虐之下的悲惨生活,没有炮火连天的正面刻画,只有寂寥风景的空镜头,却让人逐渐体验到朝不保夕的绝望感。捕捉人物在不同场所里的行为,母亲们在空荡荡的行刑室里想念死去的孩子,孩子在孤儿院里用绘画讲述噩梦般的屠杀经历,以及精神病人在疯人院的戏剧彩排等等,不动声色展示了这个中东地区的可怕真相。 |
|
SIFF21,一部非常好睡的片子,在电影院如此舒适的环境下,如果你没睡着,你都对不起导演用心“弹奏”的催眠曲~ |
|
突然想明白了一个困扰已久的问题,纪录片如果注定无法逃脱伦理困境,那么纪录片本身就要用极高的艺术成就来配得上这种侵略。正如阿多诺后期所说,并非奥斯维辛后写诗是野蛮的,而是诗要配称诗,他举得例子是策兰。这部夜曲,也同样用电影的形式回应了这种伦理的质疑。所以,决非一部像纪录片的记录片就体现了纪录片的本质,恰恰是那些揭露了沉重的苦难的记录片,那些在炮火中不断晃动的镜头,在剥削人们对苦难的同情,这是一种表象的浮夸,而非真实,它用“真实”贩卖苦难。这才是更不伦理的!纪录片要做的是艺术的事,而非现实的事,记录片的功能不是记录,记录的功能在这个影响时代早就被消解了,还把纪录片的记录功能当成第一本位,是及其落后的创作观念,纪录片剩下的只能展示艺术和美,纪录片不是机关枪,它不能改变现实,改变现实的是库尔德女兵! |
|
孤独,清寂,温馨的反恐纪录片。 |
|
左边坐着一个小女孩看的全神贯注,其实有不少地方是不适合未成年人的,siff不分级提示… |
|
裹着头巾的母亲摸墙为往生的孩子祈祷,骨瘦如柴的孩子看墙贴满了血腥的图画。暴风撼动着老树,男孩在树下独行。河水流经了断崖,车辆在河心穿过。库尔德一切都很平静,没有硝烟,只嗅得到士兵的紧张戒备。没有战火,只看得到孩子的席地而睡。没有杀戮,只听得到女儿的求救语音。远方的哭声,无人听闻。 |
|
虽然明白纪录片不需要规定什么特定的内容组织方式,但这样的内容与精心构筑的画面结合展示,还是感觉有点奇怪。 |
|
像是一篇名《无题》的散文,抒isis肆虐的中东之惧,没有线性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文本结构,素材选择形韵皆散,有生活有战场,有废墟有土房,小孩有女兵,是部值得观赏的电影,我还是希望此类纪录片能有更深的剖析,战争是和平地区的奇观,战争也是战乱地区的症结 |
|
这也太无聊了 |
|
#SIFF2021 摄影一流,但这些视觉图像多少有点像一些更大的叙事尚未展开的索引,只有疯人院排戏的部分还算成功。 |
|
太寂静的杂乱不知所谓,快进都看不下去 |
|
一如导演的其他作品一样,摄影很美。然后少年简直像从画里走出来的,太美。 |
|
难民营真可怜 |
|
在严谨构图和美轮美奂的色彩镜头之间,七八段记录交替陈述,不急不慢,没有一处呈现暴力与残忍,都是转述,却令人心碎:孩子指着简笔画讲述酷刑、母亲抚摸孩子被折麽死的空房间的墙壁吟唱、手机上被扣押的女儿的语音、监狱拥挤的囚犯、甚至坦克机枪手与坦克司机喝茶时的抱怨... 又因为讲述Yazdis人遭受ISIS虐待时想到当年自己在Yazd逗留的日子,心中异常难受。 |
|
给人的感觉是如此的割裂。坐在电脑前看另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那里的时间像漫长的夜幕一样,停滞。男孩漫无目的地徘徊还有等待稀少的过路客。恶劣的天气,空旷的地界,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
|
艺术是艺术的,但艺术表达也要能稍微清晰地做点表达吧。我一半时间地内心OS都是:这是谁?这是哪儿?这是在干嘛? |
|
#SIFF2021 |
|
我对海上火焰的爱在这里大打折扣🥲 |
|
人类学研究,人类(战争)行为观察;对比导演前作罗马环城路(Sacro GRA, 2013),类似的非叙事记录,室外风景、室内人物固定镜头,真实拍摄路对城市的功能/通向人的日常生活延伸为ISIS和叙当地互相影响的关系 |
|
nyff的映后q&a很棒,罗西的拍片方式真是太奢侈了 |
|
siff24最后一部。 难民们苦难深重的面孔令人印象深刻。 |
|
无法进入 似乎导演也在抗拒观众的进入 在特别烦躁的时候看了一部需要特别静心才能看的片子 简直是双倍折磨 |
|
Why am I bored out of my fucking mind |
|
苦难的土地 悲剧的凝视 |
|
65分钟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