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夜曲 Nocturne (2020)

    最近更新: HD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5.8 IMDB 7.5 高清
      I Am Greta
      2020
      考驾照
      瑞典

      我是格蕾塔

      I Am Gret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说实话,看之前我对格雷塔是怀有偏见的,对她的印象停留在各种气候会议上过激的言辞和不讨喜的面容上。但确实,她也是一个普通的女孩,会哭,会笑,会温柔地抱着小马,但也有特别不同寻常的一面,她过目不忘,善于演讲,信念坚如磐石,在各种死亡威胁面前毫不动摇。许多批评谩骂她的人,其实比她ignorant太多了。人家以为她不上学天天只会摇旗呐喊,却不知道她四处奔波以外抽时间自学就能通过考试,为了演讲努力学了法语。看到最后,我只能respect,她确实是一个强大的female leader,在充满虚伪和恶意的世界里乘风破浪,为了爱与希望。
      • 宁演千场戏,不种一棵树。
      • 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 希望都有点口德,不要🐴小孩,毕竟她是有病,把她摆出台面,躲在背后坐收渔利的人,才是应该被逐出🌍的
      • 天要让人灭亡,必先让人疯狂。这孩子完了。
      • 无论如何,这个小姑娘还是非常勇敢的,希望她以及她这一代人真得能够改变世界。做为上世纪最后十年出生的人,我觉得自然环境的恶化已经无可避免,现在只能等待灾难性结果的到来,问题是什么时候,以及什么程度。我觉得人类还是不至于灭亡的,只是有可能数量上指数级地减少,然后整个人类文明的形态发生重大变化,我们今天所重视的一切,国家、民族、宗教、种族,都将不复存在。
      • 对比少年厨神(Chef Flynn, 2018),虽然不敢苟同气候的立场,Greta Thunberg罢课、航行、会见名流、甚至充满偏激言论的演讲,青少年偶像的成功从来都是特立独行的人从中脱颖而出,只是可能或许多年后再来看不知Greta是否还有如今的初心?或者我们从“performer”成名的大众消费潜在心理得到启示?
      • 2020多伦多Day7 | 被Greta圈粉一年多之后,看到这个纪律片灰常激动。当时只看到她在联合国的演讲,不知道她是坐船横跨大西洋达到的纽约。所以五星有很多感情色彩,并且认为这样的纪录片需要被看到,议题需要被关注。不管别人怎么评论,我还是很想defend Greta。对于那些骂她没有提出任何解决方案的人,她只是个学生,要怎样解决问题难道不是各国领导人需要去完成的么?我们身边那些自称关心环境的人,有多少可以真的做到。至少她一直在持守她的lifestyle。
      • 期待看到ted talk胜过vlog 但还是多次被年轻人的authenticity和solidarity感动到热泪盈眶 太过关切 太过沮丧(瑞典人真的好喜欢用Wim Mertens呀
      • 3.0。
      • 如果你了解自闭症/阿斯伯格症,你会理解Greta。别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其他国家的问题都不是自己的问题,这是大多数常人的认知,也许曾经不是这样,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而所谓的非正常群体,一旦看到问题就再也无法视而不见。所以Greta说: "Sometimes I feel like it would be good if everyone had a bit more Asperger's." School strike第117周了,大人们还在欺骗孩子。
      • 瑞典妹子不容易
      • greta不屑坚持和面对政客游戏嘴脸的失望愤怒令人感动。既然是关于greta而不是她提倡之理念的纪录片,就显得较片面,看不到其生活的多面性及其他家人。
      • 无论是否真心认同她的言论或者那些发言与坚持,又或者有多少“幕后”、表情包出现在事件之外,Greta的存在或许都能让更多的人警醒《巴黎协定》尚未达成,气候问题依然是全球事务里的重中之重。(喜欢她的人加入抗议和上街,不喜欢她的人也能立刻找到力证自己“我比她更环保”的贡献得以达成另一种方式的关注)。但这部纪录片里,堆砌了太多现有的事实与重复的新闻片段,对于一些不易被看到的流露—比如作为一个小女孩其他时候的生活,或是些和他人的人际互动,都基本是没有的。这个制作算是可惜了,或许剧情化的改编能够更好地诠释她所代表的精神。
      • 纪录片本身很一般。但Greta是个了不起的孩子,因为她我也变得更关注全球变暖的问题。相比之下那些自己活成蛆虫一样不自知还有脸在评论里嘲笑她的成年人真是令人作呕。
      • 이 여자는 정말 멍청하다...
      • 让人类毁掉吧
      • 沒想到重點不是climate issue而是這個“抑鬱且神經質”女孩的心碎,作為第三世界的貧民也許無法共情她的憂患,但是從personal crisis的掙扎中悟出global crisis,即使失望也要偏執前行的決心好酷,小孩子的直言和純粹的理想主義好酷,更襯得用“另類”“病人”身份攻擊她的大人卑鄙
      • 内容不多
      • 虽然从自身讲故事但是仍免不了有被利用的痕迹。和老爷子差太远了
    • 豆瓣 7.4 IMDB 6.6 BD1280高清中字版
      Tipografic majuscul
      2020
      剧情片
      罗马尼亚

      大写的印刷体

      Tipografic majuscul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3.5 Forum 装置感极强的戏剧场景(面无表情读秘密警察讯问记录和还原窃听到的对话场景),与穿插其间的文献影像相映成趣。一个齐奥塞斯库反对者的死亡纪事。密布监控压抑与背叛的生活,与今天的我们又何其相似。
      • 一种更加彻底的去演绎化和去加工化,反而是一种同样更加彻底的媒介自噬化。历史中的影像和照片所反映的信息是否实在,若不是,那么这一切的背后又躲藏着何种真相,同理,我们今天的回想又真的是准确而恰当的吗,可能同样也是为了让观者接受某一特定的观点和看法。关于记忆遗弃与拾捡的悖论,拉杜·裘德处在一个创作生涯空前的怀疑和探索相交织的节点,或许能从一个侧面引发出对电影乃至所有媒介属性虚伪与无为的思考,进而实现真正的档案意识独立和观众理性解放,成为能够站立在权利机器统治对立面的客体,让我们拭目以待。
      • #6900. #70th Berlinale#论坛入围,罗马尼亚点映场+导演-制片人等映后。7分,不算最好的拉杜·裘德,不过倒是他最近创作中对既得影像思考和研究的成果。1981年北方小城Botoșani一起“反动标语”案,由国家电视台在1981-82及1985年播出节目的档案影像,和根据此案改编的“Docu-theatre”的“re-enactment”构成,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舞台纪录片-archived footage纪录片。不过电视影像资料只是用于气氛创造,用了很多齐奥塞斯库的段落,跟案件无关,其实算是滥用了。对案件的搬演方面,因为有“纪录舞台剧”的底子,还是相当不错,很注重间离效果(还有一处暴露剧场机制),对小地方秘密警察的工作方式有着不错的展示。
      • 是在舞台剧中插播propaganda footage和电视新闻还是在纪录片里插播现代戏剧我已经分不清楚。素材的使用异常自如,洛兹尼察是用历史影像写电影,DAU是用电影再造历史,而裘德在其中找到了有趣的中位值。
      • 舞台 僵硬 一开始有趣 逐渐审美疲劳 不如光剪一个纪录片我也会看得津津有味 但是最末一场鼠辈最后的晚餐 突显光芒(大概只怪时代出生 看什么都心有戚戚 只想打破一个个愚蠢保守的逻辑闭环 消灭政治话术
      • 非常好看。为了一个高中生动用了成百上千人,花了几十年时间,真的是相当荒唐。拉杜·裘德拍纪录片的办法真的太多了,如果说《火车的出口》是用最简单的方式达到最沉重的效果,《大写印刷体》就是用最花哨的方式达到体现最深刻的含义:舞台分区把几个空间和势力有效组合,角色扮演让死去的档案活了过来;剪切成为导演体现态度的关键,对于政治宣传立马切掉毫不留情,对受害者给足所有时间令人感受。中间穿插各种各样的历史镜头看似毫无章法,实则侧面完整展现了齐奥塞斯库时间的政治社会环境,而且极大增加了趣味性。结尾非常悲伤。
      • Kafkaesque forensics
      • no use working with cowards,吃人时代普通人的循规蹈矩造就了鼠辈之恶,舞台剧效果不错,浮夸风的宣传在今天看来处处都是笑点,断手还要继续工作的画面实在太可怕了
      • 8.7 舞台上演员的僵硬表演是编排好的,电视机里一片祥和,歌舞升平的真实影像也是假的,可将两者结合在了一起,却产生了“真实”的情感:畏惧着旧时代的政治恐怖,又为完全的变革感到庆幸;而最终这种感觉又被另一层“纪录下来”的“自述”给完全摧毁。罗马尼亚真的改变了么?一切都在重新上演,舞台剧能不断重复,历史也是。在这场荒诞又绝望的谋杀纪实背后,拉杜裘德所想表达的远不止旧时代的罪恶。
      • 戏剧感与喜剧感包裹的民族历史。德国人要么热烈地跟唱每一首出现的歌,要么沉默地睡得很香。这段历史于我来说陌生遥远,但是谢幕前最后一个标语,不懂语言也能理解,“真正的民主”。与我们无关,与我们息息相关。
      • 装置舞台和历史胶片组成的电影实验,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见证齐奥塞斯库时代的告密和迫害,就像一场草木皆兵的噩梦。大写在墙上的印刷体标语,隐藏着苏东剧变的时代预言。不是我说,导演的拍摄手法越发匠气了,观感还不如上一部...
      • 用虚假的形式演绎真实的内容+用真实的形式演绎虚假的内容
      • 诵读的共振。
      • 對歷史的追索和對形式的活用,拉杜裘德已經是我的知識分子型導演第一名了
      • Humburg 2020 好看!舞台剧+纪录片的表现形式,为了再现40多年前齐奥赛斯库时期的图景引用了’securitate’的档案,再现一场悲剧。既是一个个体故事的引申,也用此讽喻极权政治的滥用。拉杜裘德对舞台剧的运用更偏重“离间”效果,这也与他对历史的整体态度有关。实际上他在避免提及过往的伤痛,而更希望通过创造一种亦真亦幻的超现实风格来反思历史,而非绝对评判。齐奥赛斯库的乌托邦亦是媚俗的极权想象,这一点裘德把握得很精准。
      • 90/100。#FNC线上第六场#拉杜·裘德延续了自己在《野明留史又如何》里的那种东西,却是用了一种更为极限的方式去诠释它。舞台上人物间近乎面无表情的冷淡对话和所谓的歌舞升平的社会“干涩”地剪辑在一起,那些把泪吞进肚子里说出来的每一句身不由己的话和站在台面上露出的标准的油腻微笑交织在一起,看起来年轻着却早已失去了生气的脸和对着自己“搭建”起的一切沾沾自喜的脸拼凑在一起。它们看起来机械地碰撞在一起,内里却并不是毫无关联。 他们把他的大写印刷体擦掉,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他的身体上没有红肿的伤痕,却因为自己一点都没有错误的行为在心里被人刮了一刀又一刀的伤痕。那些曼妙的歌声和舞姿多优美啊,那些繁华的街道和商铺多热闹啊,可你把它们剥开,看到的是什么呢?那是插着鲜花的坟墓,是咽下一切的孤魂。
      • 一个齐奥塞斯库反对者的意外死亡,对于装置、戏剧与电影形式的混用彰显了拉杜·裘德在媒介上触碰自由的野心,历史档案的复制与重建,主观移情与客观陈述的跳转,都基于这一明确的目的性。但可惜即便在形式上花火四溅,影片行文却让让人止不住地感到审美疲劳,也许这种“疲劳感”也是导演追求的效果之一?
      • 呈现罗马尼亚1981年的反标案,取材于秘密警察“当事人的交待档案”与监听记录,背景混剪的当时的一条条新闻简报里则是“祖国一片欣欣向荣”……过于真实!
      • 3.5 用一种特别的形式呈现历史,虽然无法共情,但对自由和民主的追求,可能会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永远都不可能停止的事情;尤其当你来自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度。
      • 比较风格化的影片,根据一部话剧改编。不过与其说是一部故事片,不如说是一部另类纪录片。其故事及台词,均是来源于罗马尼亚秘密警察的案卷,是一件真实发生的事件。影片中又穿插了大量当时纪录片及电视中的镜头,与演员所念的证词、监视报告及处理说明等,形成互文,说明并丰厚了故事的背景。齐奥塞斯库晚年统治的情景,成为很多影片的灵感来源。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4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