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葬礼上佛家和道家同时登场,似乎从来没有人这样拍过,这恰恰是两个女人的命运写照,蔡女士是佛家,讲缘;林女士是道家,无为而守;而三个女儿“无法代替父亲向母亲道歉”,是儒家的中庸,一部电影呈现了台湾丰富的文化层次。最感动的是最后一程林女士让蔡女士去送前夫,这是对“缘”的一种顿悟,心结也因此打开。 |
|
私人以为,称这部电影是当代的《饮食男女》一点不为过。伴随着温文尔雅的气质,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女人一生保守的一道“孤味”。片尾鱼缸里的三条锦鲤顺水而游,印证了爸、妈和蔡阿姨的和解,也蕴含着三个女儿始终相随的爱意;最终那封被烧去天国的离婚书,是母亲能为这个大家庭送上的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温柔。在如此喧嚣浮躁的华语影坛,能有这般爱意满满的文艺佳作,也许是疫情肆虐的年份里,影迷能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
|
台湾人在家庭题材的电影把握上好像还是比内地导演要好不少。不算复杂的故事,但是一家人的牵绊、爱,都让我看得又哭又笑。台南的风土人情,居然让我找到一点自己童年的影子。 |
|
啊签了二十年前的离婚协议书给前夫烧了去…这个情节写的太好了吧 |
|
看过,但价值观不同,为什么缺少父爱的女儿都非常体谅父亲,认为父亲有苦衷,却不理解含辛茹苦把她们养大的母亲,特别是一直和母亲一起生活继承了餐厅的女儿,难道不应该更理解母亲的心境吗? |
|
好生气 阿嬷好可怜 小女儿好过分 为什么没有人理解阿嬷 |
|
看完后,百般滋味在心头。电影最后,感觉女人们都原谅了男人。男人作为丈夫、父亲、情人,曾经带给了她们一些美好的回忆,但伤害不也是真实的吗?她们不断地从男人的行为找出一些值得肯定的事情,然后作为原谅的依据,我觉得不妨视为自我疗愈的努力。 |
|
是枝裕和拍家庭戏,首先要嗅到家的气味,习惯这层气味后才能去理解人。《孤味》相反,人物浓烈的个性冲淡了家的味道,我们可以经由言语听到这个家在过去的七十年间所发生的一切,却无法透过眼睛看到这些“发生”留下的痕迹。 |
|
可能是去年最好的台湾电影,戏里老中青三代女演员都奉献出了极棒的演出,陈淑芳的金马影后实至名归,谢盈萱也值得金马女配。戏外小年夜和姥姥妈妈姐姐一起看,姥姥说林秀英就是她,年轻时觉得做牛做马一辈子怎么可以放手,到老了姥爷去世后还是会软下心和解,每个人似乎和电影里的角色都有着奇妙的互文,戏里戏外看到女性互相理解互相扶持,真的泪目了。 |
|
不知道是不是时代的关系,觉得母亲的角色背负的太多,却愈发隐忍,而离家而去的父亲似乎只需要一包软糖就可以轻易讨好女儿们,真正离去后又值得所有人怀念,也许早放弃真是一种解脱。 |
|
啊…太舒服了,丝毫看不出是新导演的作品,台湾导演对这种家庭题材以及笑中带泪的调度简直是信手拈来,至少是彻底治愈了最近很郁闷的我。陈淑芳和谢盈萱自然、真诚、内敛精准的演出就算在加入内地电影的金马奖也肯定是具竞争力的,徐若瑄和丁宁受角色限制但也都可圈可点。我要再看一次。 |
|
所以为什么五个女人的记忆都要围绕着这个死去的男人展开,女人不能有自己的生活?中国家庭除了借爱来相互伤害还能怎样?一个游荡在父权社会的幽灵。 |
|
演員構成了這部的優良。謝盈萱的表演精準又自然地叫人嘖嘖稱奇,太妙了這個女人,到底怎麼煉成的?最後一段的眼淚和微笑,看完電影三天了還留在我心裡。 |
|
依然是台湾电影最爱的“放下”与“和解”,但在这表面之下,又不仅是放下与和解那么简单,和《谁先爱上他的》一样,没有鲁莽粗暴地给一个人贴上“渣男”和“小三”的标签,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人性与感情的复杂,正如那首歌所唱“人生的味道又酸又甜,无论花开花谢都充满芳香”,而真正的放下,是当你说起曾经的自己时,就像看了一部老电影,就像唱了一首老歌。女性群像戏太精彩了,以及这个结尾方式绝对是最近几年的最佳之一。 |
|
看哭了。我觉得和其他隐去其中“加害者”角色的电影不同的是,孤味的剧本写的很聪明,从“原谅”写到了“放下”,相对比《花椒之味》,这部电影更有女性的力量,在庙宇中陈淑芳的哭泣,这不像是对男人的原谅,而是在等来一个道歉后的委屈,这一场的陈淑芳短暂放弃了之前营造的“女强人”式的强势,哭得像一个青春期受了委屈的女孩,极打动人。结尾丁宁角色的出现也更有意义,留存了两个女人各自的体面,也更显得这种“放手”更有力量。 |
|
金馬影后女配陳淑芳 |
|
老loser渣男标配:一个善良坚韧能干却不惹人疼的妻子,一个小他很多且温婉知性的爱人,一个浪荡的子女。谢盈萱的女海王人设堪称华语电影一绝,潇洒坦荡,从不愧疚。除了小女儿和未成年外孙,三个女人经历了三种离婚,有一辈子不接受丈夫离家却在丈夫死后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烧给丈夫的,有婚前就说挡不了自由婚后还是想离婚却得不到分居丈夫同意的,有因一个电话起怀疑念头就直接说我同意离婚并且只要孩子教育费的,抓马至此,精妙互文,编剧棒棒。三个女儿对父母的不同态度令人唏嘘,给你事业给你地位的得到的是厌烦,给你思念给你买糖的人你挂在嘴边自觉亏欠。女主善良,还是说出了偷章真相。过继很绝,留白高明。结局太牛逼了,给了小三身份,给了死者体面,给了子女交待,给了自己一个有爱的丈夫的灵魂,这就是孤味吧,哀伤,却是自洽的美。 |
|
在外开房偷情还要老婆出房费;把男人的脸面当成借口拿老婆家的钱做所谓的生意;离家几十年临死前拗深情人设。母亲一直坚强隐忍给所有小孩最好的环境,结果到头来都怪母亲一直不愿意和解。故事根本上接受无能,三星给所有人的演技。 |
|
比短篇有趣、也更温和动人。东亚家庭捆绑式的代间关系,到底都需要一“死”才能破除魔咒 |
|
像孤味、消失的情人节、阳光普照这样的电影,放到大陆一样轻松过审。所以把责任推给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掩饰无能的最佳手段。7 |
|
已是到了庙里不需要求姻缘的年纪,却要为女儿求一支平安签。已过了要用清水的月光洗脸的年岁,却仍要尝口父亲的洋软糖。灵堂里上演田调,铁盒里藏着旧情。出走几十年,厉声叫女儿不要跪,也知他绝不会没出息变成蟑螂回来。设灵堂或摆寿宴,都是对自己交代。签下迟了半生的离婚协议,阮终于是别人的了。 |
|
青春的他留给自己,后来的就归还给别人吧,有过一场纯情青春梦就够了,再会了心爱的无缘的人。最后换遗像的举动真的太触动了,哭到不行。 |
|
怎么说呢,电影技术层面是拍得不错,就是这个故事……有种强行洗白抛妻弃子男的感觉🤷🏻♀️人物的矛盾和动力都处理得太理想主义化了,可以展现传统女性的家庭观世界观,但是重点偏了还是容易引起不适。我的几个泪点也都不在强行温馨催泪的那些地方,不过灵堂battle那段还是挺有意思的。 |
|
1.他明明那么渣,妻子和情人却都那么爱他;2.女儿们明明都知道母亲那么苦那么不容易,却都不能体谅她;3.尤其最小的那个女儿,跟父亲相处的时间最短记忆最少,跟母亲相处的时间最多,最能知道母亲的辛苦,却对父亲乃至父亲的姘头有着相当厚的好感,实在令人难解;4.每一个人物、每一组人物关系的塑造,都及其生硬、别扭、虚假,作为一部家庭题材的作品,太失败了;5.影片得益于几个演员都还算有信念感,演得还算投入,才能让影片的口碑维持在一定水准。 |
|
在日常的生活戏里,非常喜欢几个演员的表演状态,剧本完也非常的工整,把这样一个女性群像的故事拍出了东方式隐忍内敛的力量,一家人借着亲情之名互相伤害可能就是中华式亲情的传统了吧。 |
|
跟《海街日记》甚至《花椒之味》都满不是一回事,重点竟从本应有的女性互助,偏移到为缺位的男性辩解:不负责任的父亲满腹心酸,辛劳半生的老母亲反倒成为众矢之的。戴着墨镜、若隐若现的老父,本质与《大红灯笼》里不露面的男性大家长并无二致,狡猾的是前者以衰弱的外表伪装隐性的压迫,再如《消失的情人节》一般用一盒“记忆”把过错一笔勾销。
看似是一条和解之路,以葬礼为终点解开心结:母亲签署离婚协议书,卸下貌似自我施加的枷锁,却也“主动”配合完成了自我放逐,将“母亲之位”让给无暇的“圣女”。基本的人物塑造也败笔连连,没能共情任何一个角色的困境,家庭内部的紧张关系仅靠台词传达,最后我只能为林秀英鸣不平。——可以放下,但不能原谅;因为一旦原谅,女性就将在由男性赋予的虚幻的快乐中,连愤怒的权利也失掉了。 |
|
观影过程并不觉得太突出,但余味很浓。 |
|
7分,台味。相比预期其实略有失望,但结局那首歌还是挺好哭的。 |
|
坦白讲,烦得要死。崩溃,看不完。把一个女人逼疯,然后说你看,你这么疯我才受不了你哦。 |
|
传统女人的一生,果然要比男人更难一点吧。男人遇到不想面对无法处理的困境,一走了之远走高飞。时间久了伤疤复原,还能重新找个红颜知己回归人生。一辈子什么也没做,去店里买一盒现成糕点,就是让子女感动泪目的父爱了。
多烂的摊子,女人都要顶着。简单一句话“靠摆摊卖虾卷养大了三个女儿培养成才,还被迫送走一个”就概括了一生。一生数不清的艰难辛苦,也就等同于一盒现成糕点。所以越是世道艰难的地方,越爱生儿子,不爱生女儿。女性暗搓搓的艰难和憋闷,哪里是几句哄哄老实人的“伟大、牺牲、坚韧”能概括的。林秀英女士如果下辈子有的选,也一定不会选择再做女人。 |
|
非常喜欢谢盈萱。徐若瑄还是很漂亮。主题很松绑,不求回报才是爱,但亲人是最无法这么去想与做。人生没什么原谅别人,最后都是放过自己。 |
|
实在是有太多想吐槽的地方,一路翻着白眼看完。乍一看对那么多角色进行描写,实际上没有几个是立得住的,更别提小女儿脑抽经式的情感寄托,可能也就大姐的角色最为“正常”。加入那么多没必要的感情,让原本就不富裕的真情雪上加霜。 |
|
看似平淡的故事,却是关于【爱】的各种定义,后劲好强的一部片,今年个人最佳台片。 |
|
人物写得太真了,感觉像看身边的人。父亲那样的男人——搞砸了一切跑了,从不回来道歉弥补,却四处诉说自己的愧疚,吸引别人的同情和爱。小女儿那样的孩子——理所应当地享受生养自己的母亲的付出,却对只是小时候给过自己一块糖的父亲念念不忘,倒反过头来埋怨母亲。犯错的、缺席的人一蹬腿走了,无辜的人要用尽全力才能走出来。 |
|
女儿间的几场戏令人联想至《海街日记》,丧父后一家的重逢与放下又与《花椒之味》异曲同工。从《多桑》到李安的三部曲,再到《父后七日》,台湾电影人对父亲形象似乎有种难以割舍的羁绊,但由丧父展开,本片却塑造了或许是近年华语电影里最成功的母亲形象。 |
|
被叫好的台湾新电影,剧本不错,典型的东方妇女道德剧。从美国学回的台湾青年导演之处女作,不错了!女主陈淑芳演技精湛,但是导演成全了她,也害了她。陈已经八十多岁了,偏让她演个70的母亲,三个女儿看上去像是孙女年龄,一直让观众无法相信,搞不清她们之间的关系和过去,有损观影感受。 |
|
横向比对同类家庭片《饮食男女》《海街日记》等,导演在技巧上没有新鲜感可供惊喜,甚至整体思路有点平庸。但本片真正突出的价值,在于演员群戏上极高难度的把控,演员们合力把它抬高到每场戏都精彩可观的水准,创造了一个在表演层面真实落地、充满细节的“女性世界”。尤其是在二女儿家吵架、两女同拜妈祖庙和最后的一整段,五味杂陈,犀利与温柔并存。陈淑芳几乎是用自己整个演绎生涯,造就了在片中流光溢彩的演出。 |
|
强行洗白渣男三观不正剧,而且小女儿不只是傻白甜,简直是一朵巨大的白莲花,亲妈从小把你拉扯大,不说渣爹,在她心里居然还不如小三,好想打她,这种女儿令人心寒,有不如没有,还不如生块叉烧 |
|
真替这母亲不值,为了那一点廉价而虚伪的安宁。 |
|
陈年老抹布,大过年的,来也来了,人都死了。男人,不仅不行,还会分化女性。太媚男了吧,一包糕点就能弥补缺失了十几年的父爱,一次他人口中“他是为了你”就能轻易原谅,回忆往昔,女性的精神渴求就这么廉价吗?结局阿嬷让小三替代自己去祭拜更离谱,什么妻妾成群?令人作呕。 |
|
强行洗白渣男,自我感动的创作,小妹是最大败笔。 |
|
3.5 眼淚、分數都給淑芳阿姨!明天就是金馬獎了,淑芳阿姨不得獎真的說不過去呀,最佳女主角、女配角一起奪下吧!今年的金馬獎強片都有共同的缺點就是頭重腳輕,不過能在這些電影裡聽到滿滿的台語甚是幸福。想知道更多蔡阿姨和老年陳桑的故事,雖然主角不在於姐妹情,仍想知道更多關於謝盈萱飾演的大姐的細節,但是強行洗白渣男真的看得好惱火啊。 |
|
雖然《孤味》是盡量作平實化處理的台灣八點檔鄉土劇+海街女孩日記的女性家族元素(人設、性格背景),依舊改不掉台灣電影、連續劇一貫在編劇方面的毛糙、刻意與煽情,一些中間插入的橋段也欠缺說服力(多出來的「三姊」)但是幾位女演員的表現好到沒話說,飾演阿嬤的陳淑芳,演大姊的謝盈萱都很強大,今年金馬最佳女主跟女配相當有機會。 |
|
和解个屁啦,含辛茹苦一个人带大三个孩子就这么轻描淡写。没错,你只是要养三个娃而已,他可是伤了心耶。神经病了 |
|
不着痕迹又点触持久是很见高深的。本片未见过度煽情,几处转接插叙也未过度诉诸于情绪控诉,是在一种平淡叙述中导向多年愤恨之后的人生谅解,持续绵延的张力,微妙细腻,犹有余温。这首先归功于几位女神的演技,群像化合真的超赞的!几乎是中近景固定镜头,运镜最多是缓慢摇移,非常寻味,有种隽久的人生的味道。《孤》并不亚于李安杨德昌的家庭笔触,单就构图情境就颇具匠心,尤其文本很有人文价值。(私以为,此片拿个金马最佳、陈淑芬阿姨拿个影后、谢盈萱拿个女配完全不过分)。8.0 |
|
是孤味也是人情味,大家族的女性群像。创作有受“饮食男女”的影响,但导演讲故事的方式不怎么高级,总是通过突然塞入新角色来推动叙事,让人明显看出是短片扩展出来的长片。有两件事最能体现家族仪式感:一是葬礼,二是过年。 |
|
不喜欢剧情,没有责任感的渣男一生被爱,坚强的女人一生孤独!中国家庭刻画得太真实了,父母一辈子在等待孩子感激,孩子一辈子在等父母的道歉。影片的答案是出国才能解脱,出国才有选择。。。 |
|
母女和姐妹之间的关系其实拍得挺好的,但是这种三四五六个女人一个比一个宽容善良,一起来帮助一个不够宽容善良的女人去原谅一个根本不配被原谅的男人的戏份……我就只想冷笑一声:咱们女人之间真的大可不必“卷”到这个境界了,好吗? |
|
選角好,演員也好,可惜救不了組織(貪心的劇本,破碎的銜接),過去段落的插敘基本上都可拿掉(而且好像還有淑芳阿嬤年輕時的照片?這樣不是很突兀嗎?)。不少個別群戲拋接戲味頗強;蝦捲阿嬤陳淑芳力鎮全場,有她無冷場(踩死蟑螂、佛道儀式battle特別有趣);謝盈萱、徐若瑄、孫可芳、陳妍霏、丁寧、龍劭華皆有可觀。《飲食男女》以降的長者為老不尊路線,牽扯不言說的家族秘史(電影走至中點還出現新角色,張鈞甯飾演的送養三女兒,彩蛋般存在——或與監製徐若瑄業界人脈有關),親情、感人、幽默都捲進一點之雜燴(但有些素材又非龍蝦,只是魚漿)。同為女人戲,當李宜珊已交出《亮亮與噴子》、《手事業》這般生猛活力,不免讓人感慨《孤味》(這類由上上代前輩保駕之作)所謂溫柔細膩、綿裏藏針之技,早成另種套路,略顯老氣疲態。 |
|
2021.2.20真好哭啊。比李焕英好几百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