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片中提到的眾多實驗都已揚名,煞有介事再述並無驚喜。實驗的道德爭議只見自辯,卻無自省。夫妻私事也沒有太有趣,一部探討人性的片子對人性卻沒有甚麼洞見。Peter Sarsgaard的演出淡如水沒有說服力。抽身技倆不如《紙牌屋》節約精妙。影片既不夠紀實,又不夠風格化,兩頭唔到岸,在水中央遇溺了。 |
|
用实验串联起主角的一生,形式上相当精彩,甚至可说是对传记题材叙事的一场颠覆性实验。舞台化布景、隔空对话、戏中戏、纪录素材、音乐剧、elephant in the room隐喻实体化、颜色和配乐的使用,从画面到声音都不遗余力地制造着间离感(且很成功)。Sarsgaard从头到尾对观众说话简直大型voice porn( |
|
三种人 1.make things happen 2.watch thing happen 3.what happened? |
|
很好看的传记类电影。简单明了,引人深思。对社会学和心理学很感兴趣,觉得教授做的实验都具有现实意义,很棒。从原本的五星改为四星,也是从众心理的表现。 |
|
这个实验过于著名了,被讨论过很多次,能解读的东西已经被彻底解读过了。这电影想达到的东西太多,既没有深入探讨人性之恶如何被释放和抑制,也没有探讨实验机制本身。一会陈述实验,一会陈述科学界复杂的人际关系。把控太失当。 |
|
“独立思考是通向自由的第一步。” |
|
用偏舞台剧表现手法塑造人物,结果却让角色“扁平化”了许多。过目即忘。#BJIFF# |
|
中途又睡过去了,没有看全。薇诺娜没什么发挥,很鸡肋的角色。电影院热到无法集中精神看电影。 |
|
感谢美帝教授证明党卫军看守是无罪的,元首万岁 |
|
拖了n久,终于把这部闷片收尾了。权威服从电击实验的还原部分都好看,开篇让人眼前一亮。如果导演不是试图在一部片子里堆砌所有的形式、技巧和语言,把舞台剧效果、打破第四道墙、好莱坞黑白老片布景、超现实手法等贪心的轮番玩一遍,大概对人物的刻画反而还能更深入点。 |
|
影片后半段未免有些拖沓 但是总体来说形式非常抓人 用房间里的大象 直接对话镜头 戏中戏的方式制造疏离感 而这种疏离感同时也把观众囊括在故事中 指出屈服权威的人不仅是参与实验的人也可能是普通观众 you can't rid yourself of this humanity. |
|
我们远没有自己想象中善良或者特别,在心理学上大家都平庸得可怜。 |
|
看见表象下的人性:规则合理、权力加持下,意识服从,权力运用的狂喜与疯狂;极权或不安的社会里,没有人再有独立思考的意识 |
|
只吐槽一点,剧中用TIP的相纸,但那个年代的宝丽来原产相知吐出来貌似不是蓝色的 |
|
面对违背良心的指令,人性可以发挥的抗拒力量有多少?米尔格拉姆最著名的权力服从电击试验。如果电影能全部放在实验本身、而不是试着包揽人物生平就好了。很多细节都很有意思,但越到后面就越露出疲态... |
|
一直都很爱这个实验,它告诉你人性的残忍可以到哪里。/ 派对前在电梯陌生相遇的桥段,很有趣。/ 美术风格让人想起美剧《性学大师》。/ 薇诺娜瑞德老去太多,但演技还是很精准、微妙。/ 虚虚实实的景,和冲镜头讲话让人烦得抓狂。/ 整片很像流水账 |
|
电影还是不错的(字幕问题太多了。phone number自作主张翻译成手机号码,1961年哪来的手机?) |
|
耶鲁服从权威实验改编,抨击实验的人或许是无法面对或承认人性本恶吧。舞台剧的表现手法还是挺有记忆点的,但导演什么都想要,导致得实在无趣看不动,闷,真TM的闷。/ 独立思考是通向自由的第一步。/屋子里的大象 |
|
蛋挞 |
|
萨斯加德也像萧红和纸牌屋那样直接向观众讲述,社会关系学用假电击研究人的从众,双重标准和服从权威做的实验,街上朝天看那个很经典,还有常见却不认识熟悉的陌生人也很有意思,最后无非就是唤醒人类的自我意识,保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Milgam这位心理学必看权威的著作值得关注。北影节竞赛片 |
|
男主老是眼睛睁不开的样子,是有眼病还是觉得这样很charming? |
|
看这部电影好比看了一本专业书籍,关于心理实验的立论、论据、论证全面展示研讨质证过程,且经过长时间的多次验证,扎实有据。也通过主角独白自述了自己完整的一生,以身奉献给这个实验的一生。其中科普质证过程因专业而略显枯燥,而穿插的几个著名心理实验,包括电梯背向实验、社交网络6人实验等如今已名噪天下。 |
|
Milgram传。入门时就印象深刻的十分机智的心理学家。实验过程翻拍很严谨了。也喜欢这种娓娓道来又抓人的叙述方式。 |
|
实验者---只看不说
影片根据1961年耶鲁大学权利服从电击实验事件改编,实验者毫无节制地提升惩罚电压,电压早已超过人类承受的极限。每个普通人只要服从了规则,则可能无意识地变成杀手,教授由此开始怀疑人性,普通人只是受人操纵的傀儡。
|
|
路西法效应讲的俩实验居然同一年电影化。离间效果、屋子里的大象等等,但实验细节不比读过得更多,人生全部交代一遍但难说深入,深刻金句全是书里摘录直接对观众说的。妻子一角作用不大。亮点是耶鲁实验首版影视剧是William Shatner主演黑了他一把哈哈 |
|
隐藏的恶被发觉后,你会庆幸一切还未成真继而警醒,还是为自我辩护继而迁怒他人? |
|
4.5。我顶,好片 |
|
B+ |
|
所以人也不过是可以驯化和调教的动物 |
|
“Life can only be understood backwards, but it must be lived forwards. ”, “We are double in ourselves. What we believe we disbelieve, and we cannot rid ourselves of what we condemn.” 打破第四面墙直面观众说话的方式让影片更多得像教学短片而非传记电影,碎片化的实验难以连点成线 |
|
实验本身很有意思,可惜是一部传记片,如果是惊悚片,应该会很好看 |
|
实验本身就那么回事儿,如果把它夸大来讲,就不是什么事儿啊?很难看了我觉得。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重要事情说3遍。 |
|
配乐,布景,化妆,整个片子都呈现出一种刻意为之的诡异感。比较可惜的是,既然这个实验受到如此多非议,为何没有交待是否有一种更合理的实验方法来取而代之。 |
|
拿动物做实验我们总是异常残忍,生而为人是有多尊贵啊;其实我们都是一枚棋子…… |
|
房间里的大象 |
|
不太懂作为电影拍出来的意义何在。如果是用电影方式重现实验,那么实验的内容体量和丰富性是不足以撑起电影时长的,从影片中插入了许多个实验也可以看出。如果是想讲述社会学家的一生,那么他个人的思考,实验引起的思考,思维方式对他的个人生活的影响,又几乎没有展现。最终结果就是这部片子变成一部乏善可陈的科普片。 |
|
著名的米尔格拉姆实验(The Milgam Project),即1961年耶鲁大学权利服从电击实验。实验的主题:你对权威会服从到哪种程度,探究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生的拒绝力量是多少。影片不甘于简单还原实验故事,而是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描写米尔格拉姆个人生涯的琐事上,结尾还来了一大段个人独白;并且堆砌了诸如舞台剧效果、打破第四道墙、穿插剪辑等电影形式,反倒适得其反。萨斯加德的独特声线特别适合这个角色 |
|
舔屏不能停 ★★★☆ |
|
独立思考能力才是我们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
|
就电影内容本身而言,Milgram还是很有意思的。但是就纪录片而言,导演阿米瑞亚德还是过于炫技了,Milgram的思想本身已经足以区分想看下去和不想看下去的人们了,导演的处理方式反而容易分散注意力以及让他们产生困惑 |
|
不如拍成纪录片 |
|
那些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电击试验的人,很像皇帝新装中的那个皇帝啊。 |
|
要拍电影就拍电影,要拍纪录片就拍纪录片,看了40分钟实在看不下去了…… |
|
记录实验的实验记录,本身就是个悖论· |
|
没几个人打破第四堵墙说话我不讨厌的,所以Peter Sarsgaard是个好演员 |
|
影片拍的很克制,就像在阅读一篇文献。没想到这么多熟悉的心理学实验都是出自同一个人之手,更没想到他曾是个有那么大争议、并被哈佛拒之门外的研究者。其实我觉得解析人为什么会这么做不是非常重要,因为人性看起来是一个固定的程序;如何在不能更改设定的情况下去干预这些行为是我更感兴趣的,但恐怕在人们想出来之前已经被别有用心的人先利用的。 |
|
攝影技巧很有意思,創造一種深刻莊嚴感 |
|
感觉好像上了一节课。。。 |
|
电影拍得象上课,讨论的主题当然很深刻,但电影确实很无聊。剧中男主有大段跳出的直视镜头的陈述,象纸牌屋里的弗兰克。本片这种手法,如果探讨的话题是两性,再加几个人体镜头,摇身一变就是一部地下先锋电影。 |
|
2015.11.01
对心理学专业的观众来说,看到那么多课本上描绘的实验经过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亲切还是很亲切的,但作为传记片,本片实在不怎么合格,主要角色没一个立体、丰满、鲜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