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的播放是PLAY,日文是再生,因为你那一个播放的动作,它又重生了。” |
|
修或者不修都不会怎样?什么是经典,保存下来的就是经典了吗?其实我不想对它们投入太多的感情的…唉,这些话都很真实很无奈,但也是不争的事实。 |
|
#台湾国家电影中心快闪放映 看这部片,再看看台湾国影的官网,只能赞叹羡慕。法国韩国资料馆的片子修复之后还主动上传 Youtube 供影迷免费观看呢。某些地方的资料馆美名其曰保护国有资产不被流失,吃着公粮不干事,让馆藏胶片就烂在库存里呗。不要修一部《盘丝洞》就大吹特吹,被某人写进书里,结果到现在就根本没放过几次,想看到还得靠被上传网络的盗版。 |
|
虔诚谦卑的胶片电影修复工作者,清扫时间的尘埃,抵达电影往日的光辉。时长略短,意犹未尽。 |
|
又寂寞又美好 |
|
“我有点不太想要对这些片子放太多的感情,不是说我不喜欢它们,而是当你觉得一部片比另一部重要的时候,对于其他片子是不公平的。它(胶卷)今天,它离开片库(去进行数位修复),这是它唯一一次可以展现的时机。有点悲哀的是,其实每次进到片库,你一闻到那股酸味你就知道,你面前的这一堆胶卷,都快死了。” |
|
如果英文是写"play(播放)",日文就写“再生”,因为你那一个播放的动作,它又重生了。
向电影修复匠人致敬。 |
|
12年在大剧院看过空山灵雨,希望有机会看看修复版吧。无脑五星给了。但这片子在youtube上也只有不到3000人观看过,可惜呢 |
|
作为在北京生活期间时常跑去中国电影资料馆和中国电影博物馆看电影的影迷,还挺希望他们也能拍摄如《数电影的人》这样的纪录片来书写某些鲜为人知电影工作者的工作生活。—— (老電影底片) 這東西沒收到會怎麼樣?其實真的不會怎麼樣。地球還是照樣運轉,總統還是上台下台,真的完全不會怎麼樣。可是,我覺得那就是一個時代的記憶,我覺得以文物收藏的角度來講,你如果都沒有記下這些東西的話,其實很可惜。 |
|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有人去做这样一些基础性的事业,虽然往往这些是枯燥的、看不到直接经济产出的。至少它可以照亮未来的某一刻。 |
|
我们可以在电影里度过一生吗?这群人用行动回答:可以。但他们也告诉你,这份爱不能太浓烈,也不可太自私。也许这份工跟你想象的大不一样,它是要拒绝急躁,摒除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学焦虑,忍耐时间的摧磨和考验,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他们不是可以“为电影而死”的圣徒,更像是日拱一卒的农夫。
我在北京资料馆看过《恋爱与义务》和《空山灵雨》(本片最后也以后者的修复过程作为主线),算是直接受益的影迷。国影中心的官网还有数位修复手册,那里科普了更多技术细节,搭配这部纪录片,可一窥电影修复工作全貌。 |
|
国家电影中心出品纪录片。记录国影中心那些对电影胶片进行收藏、整饬、扫描、画面修复、声音修复的工作。作为参观过中国电影资料馆胶片库房、也多次拜访过国影中心的影迷,无法不对这些在银幕后、电脑前默默耕耘,让老片起死回生、焕发生机的工作者肃然起敬。无论是胡金铨大导和阮玲玉国宝影片,还是质量低下的台语片,都是珍贵的电影文物值得被尊重对待。让长眠的胡金铨安息,在世的连燕石欣慰。作为纪录片,还是过于简短,只能当做介绍宣传片看看大概,管中窥豹。国影官网的修复手册内容更加详尽 |
|
一个完整流水线,每一环被描述的同时传递着信念,不会高大到肃然,但踏实地传递着感动。亚洲也不只有日本出匠人。 |
|
3.5;体量小了些,科普技术细节让人神往,一部电影的全部修复流程呈现很是过瘾。这些真正意义上“雕刻时间”的人,电影不再是身外物或标签,而是记录了某段光阴的承载体,走进库房虽如掉入米缸,但一想到每时每刻都有胶片在酸掉,真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竞赛啊! |
|
致敬! |
|
电影修复了解一下,有了这些“匠人”才真的有了所谓电影的光影魅力经典永恒 |
|
太有意义了!太有feel了!太有人文关怀了!
这个时代总需要一些人去做一些这样的事情 |
|
名字起得真好,英文叫Archiving Time,好棒!向这些耐得住寂寞和繁复的修复师们致敬。赞同这套修复师的理念,去click/crack但不de-noise。 |
|
胶片修复=匠人+高科技,而且这事给人的满足感可以想见(人给胶片吹空调就得花一千多万一年,你数码能比么 XD |
|
真的需要有人去做这种事,毫无价值,却又很有价值的事 |
|
台湾的“电影资料馆”是「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是教育部设立的财团法人基金,算是半官方机构。从纪录片里看像是小作坊,还要为存放拷贝找便宜的库房,胶片存放的条件很一般。后半程主要是讲《空山云雨》的修复过程。限于人力一年只能修复几部老电影。
我去她们官网查了下,从2013年开始每年大概能修复六七部电影的进度,截止2022年修复了76部。对比北京的资料馆,事业单位存放条件是更好,但回看过去几年在修复方面的工作,居然还不如。搞什么《永不消逝的电波》彩色版,八九十年代港片抖音AI修复,愈发偏离专业轨道。 |
|
拜拜胡金铨的时候跟他说修复电影修复到肩膀很痛,太可爱了。致敬拯救濒死胶片的人。 |
|
迷影人看了要高潮。如果别人问我硕士读的到底是啥,我把这部电影推荐给他 |
|
就是属于主题和精神都是观众知道的,内容确实没那么多,组织上也没有亮眼之处。 |
|
有些电影会“死掉”。 |
|
才知道台湾的这个电影资料馆已经不再是国立而是变成财团法人,非盈利有补贴那种,但好像没有自己的建筑,库房是租的,唉。不过非国立后可能自由度有所提高也说不定未必只有坏处?看到工作人员在有限条件下这么努力奔走干活,希望他们继续好好干出实绩,能多搞到点经费。片子拍得很日常,蛮好的。 |
|
修復胡金銓《空山靈雨》這麼神聖的過程是我配不花錢看的嗎?想起黃愛玲念茲在茲的電影膠片保存問題,這部紀錄片2019年上映,可惜2018年去世的她看不到了。 |
|
就是这样一直跑片到退休呀。整体电影大于了人,如果能更专注与人或许能更深一点。 |
|
“有些还可以抢救,有些就酸在那里了”这句话说出,无奈和心酸。不能因为个人喜恶就区别对待这些珍贵的“文物”,片子很脆弱,“有酸味”“片子酸了”闻酸味,变酸…并且老胶片不容易遇到,很可惜,要有敬重之心。修复、保存 胶片,听老歌曲,存老片子,坚守过去的记忆,成功会有成就感,在还原后,观众会认为当时就是这样;但在修复者看来,他们只是做了尝试与补救,还要考虑能给观众带来什么,观众看到什么。 |
|
走马观花。@YouTube |
|
他们在修复“电影时光”,详细的介绍了修复电影的过程,以及背后为止付出心血的工作人员,十七个月修复一部《空山灵雨》,值得尊重。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修复的效率会越来越高,电影是文物,是艺术,是留存下来的记忆。 |
|
岁月如流迈,行已及素秋 |
|
就一紀錄片 |
|
目前看到工序最详细的一部,以及有get到一些职业价值,很赞。 |
|
有时候觉得做一个修电影的人也挺不错的。 |
|
7分。那些堆叠在库房的电影胶片,绝大部分都只是在等待死去罢了。资料馆的人一年要收成百上千的电影胶片,胶片修复师每年大概能修好几十部电影的胶片,真正能通过数码修复的电影屈指可数,绝大多数的胶片只是换个地方更缓慢地变酸。那么为什么还要收藏他们呢?选择性收藏和修复那些重要的不是更好么?因为没有人有资格判断好和坏,特别是对于几百年后的人类来说,这些胶片都是同样重要的历史。 |
|
如果说一本小说,一首音乐,一幅画,一直都有人欣赏一直都有人在看有人重视这件事,她就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于是,我第一次知道,数字修复版,这几个字沉甸甸的重量。 |
|
最近这段时间,似乎每年都有迷影向的电影作品。 |
|
「英文的播放是『PLAY』,日文是『再生』,因為你那一個播放的動作,它又重生了。」
電影是文化、是歷史、是時代的風貌和風物,修復它,像是和歷史互動的一種續寫。
保護電影、修復電影是非常辛苦、非常偉大的事。 |
|
62.51 |
|
一群跟时间赛跑 跟遗忘抗争的人 |
|
趁着限免看,还蛮有趣的,很少能看到的内容,之前偶尔会看到一些文章介绍相关的工作,不过能够第一眼看到工作现场,还真的是第一次,蛮有趣的 = = |
|
毕设题材就是关于胶片🎞️ 胶片魅力真的很大 如果去年这个时候能看到这部电影 毕设肯定能做的更好😭 |
|
【再生】 |
|
电影修复像一种魔法,留住时间。 |
|
sui! |
|
修的是电影,留下的是艺术。胶片不死,它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再生」。 |
|
一份理想,一份追求,一份执着,一份热情,一份寂寞,一份坚持,一份敬业,一份淡然,一份努力,一份收获 —— 十分精彩! |
|
实际上,他们拯救的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根据片内提醒找到了《恋爱与义务》) |
|
淡如水的工作,在我(外行)看来可以说复杂又枯燥,正如同片里说的,修复好的电影看几分钟就看不下去了,还要不要继续去保留,还是只选经典,那什么才算经典,你说了算还是他说了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