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岁的《出租车司机》怀有敌意,很偏执,感觉自己受到这个世界的压迫,他是个开出租车的;30岁的《美国舞男》变得很自恋,自我感觉良好,他成了男妓;现在他已经40岁了,他的人生一事无成而且当上了毒贩。
并不是有意把这组电影当作三部曲,只是觉得,行刺摆脱入狱,男妓险些入狱,毒贩锒铛入狱,这30年光景被似有似无的恩典开了光,无名之辈都成了英雄.但,“英雄“们相似的冰冷感一脉相承30年,他们身上都有着某种苍白感,成为世界上的孤魂野鬼,在四处寻找可以寄居的躯体,40年后是这样,50年后也是这样,60年后…… |
|
这个故事施拉德写过几次了?男主角的失眠症以及城市的环卫工人罢工全沦为一般货色背景,想要塑造的情绪只在叙事层面体现,比如男主角把电话答录机里前女友声音录下反复听,感官层面的建树反而不多,只有两人做完爱分手,男主角说我爱你那一段的timing,tone,expression比较美丽。 |
|
这……施拉德写的他自己吧。配乐corny af。另外如果达福年轻一点,或许Patrick Bateman这角色可以是他的 |
|
3.5;夜景和雨景都相当契合孤独气质,配乐出彩。 |
|
其实我也想过做点什么把自己丢进去。里面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说实话,里面比外面简单多了。也算是一种解脱,从全身心的投入到若即若离再到彻底的脱离,这个过程蛮痛苦的。义气这种东西总是特别能打动我,无论是女还是男,好像是在看一场哥哥和红姑的电影。还有那句台词,we came together, we’re leaving together |
|
男主不仅是「金钱世界」里面一个介于投资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生产环节,还是一个直接的(文艺)内容生产者。只不过,他在「20世纪90年代初」这个特殊历史背景和经典的「旧爱重逢,道路认同」叙事框架下扮演了一个面临「阶级跌落/职业转型」风险,正在「扔掉日记」无产化的小有产者角色。然而,作为《蓝领阶级》代表,他身上有很难戒掉的毒瘾、很难清洗的原罪和很难斩断的小资产阶级劣根性。更让他感到焦虑的是,他在本该坦诚相待的夫妻感情生活里参杂了很多表演成分:他正践行的「断舍离」生活方式也不过是一种姿态,这个巧言令色的文艺中年男比女人还要优柔寡断。正如他「前妻」所说,付诸于行动会有代价。故而,有明显「逃避现实主义」倾向和「历史虚无主义」立场——吸食精神鸦片且沉迷于《迷幻人生》当中的男主自然会选择「口嗨/自嗨」无所作为。 |
|
《出租车司机》主人公坐在前座,《迷幻人生》里的坐在后座,他们在城市里四处飘荡,看着各个不同阶层的人,受过教育的人粗鄙的人,但他们自己却与这一切疏离着,正是这种冰冷的疏离感,令他们虽然是这世界的一部分,但却并非真正的融入其中。从二十岁拍到四十岁,威廉·达福口里的中年危机,其实只是人生危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你意识到,你的未来就是那样了。 |
|
两个女人,Ann与Marianne对应着母亲与女儿,前者淫荡,却并没有那么淫荡,后者则是绝对意义上的纯洁。而在医院餐厅中,Letour与Marianne面对面时,餐厅的立柱将这个对称的构图分割开来,营造了一个prison circle,正如我们在影片的结尾,看到的那样,暗示着Letour与“善良”之间的距离。
《迷幻人生》围绕着一个卡在黑白中间,却渴望着救赎的罪人展开,以及“无法完成的救赎”,迎接他的结局必然是宿命的,但在结尾,施拉德却让我们相信“救赎”的可能性。
On The Other Hand,我们置换一个角度来看这部影片:对于一个淫秽的父亲,在纯洁的少女中在场,胜过一切罪恶的利益,为了这种最终意义上的邪恶与占有欲望,又有什么恶行不能抛弃? |
|
仍然是施拉德笔下的浅睡者,但不像《出租车司机》那样是行动的夜游神,夜晚他阅读写日记思索,不寻常的毒贩,但更寻常的人生。它延续了新好莱坞电影里用更现实的笔调刻画做另一种美国梦的人生。但最终做梦的人的归途,是免不了的成为失魂落魄的幻梦者。 |
|
06/25/2022 - 06/26/2022, @ The Criterion Channel. 救赎与毁灭的一线之隔。 |
|
May 26th, 4:00p.m. Travis took Betsy to Charles' Coffee Shop on Columbus Circle Finally I gotta a Paul Schrader |
|
出乎意料,以为是毁灭,施拉德居然来个置之死地而后生,愿孤独的人最终都懂得其中的道理。 |
|
7/10。摄影采用冰冷的建筑、彩色光线,制造人物内心的疏离感。昏暗阴湿的灰色街道,雨水冲刷的汽车玻璃,夜晚迷离的灯光(绿色和橙色)打在公寓布景里,故事的时间是劳动节周末的环卫工人大罢工,街道堆满垃圾袋,这暗示着城市的污浊。施拉德说,勒图尔这个人物就是《出租车司机》的查韦斯,他四处飘荡,没有真正的灵魂,做着‘‘毒品上门’’的外卖服务,他送货必须雇个司机且没法随意停车,这样一种被动的环境使他真切感受到纽约的恶臭。勒图尔经历了真实的中年危机,女老板即将转投化妆品行业,但他却没有这方面的技能,以局外人的身份观察疏远的爱人和家庭,直到染上毒瘾的爱人坠楼死亡,寻求心理医生帮助的勒图尔被冷落,其孤独转化为愤怒:他血洗提斯的老巢,朝毒贩肚子、额头开枪,最后手血淋淋地躺在床上,就像皈依的圣徒,扫清一切心魔和诱惑。 |
|
哎真的觉得施拉德是比迈克尔曼更会拍夜景的导演,能把霓虹元素拍得不那么艳俗甚至带一些冷感我真的服,各种风格化的滤镜和迷幻配乐甚至让我原谅了一下作者浓厚的吮指男味。。。不敢相信美国舞男过去12年施拉德依旧相信救赎。。。 |
|
颓废的城市,迷离的夜,孤独的人,撩拨的情。 |
|
MUBI 紐約垃圾山大賞/服飾全部來自阿瑪尼,挺好看的/做爱那里的神对话“I am dripping” “Let’s disappear” |
|
「你簡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充滿自殺幻想的百科全書。You were an encyclopedia of suicidal fantasies.」 |
|
这是我最想看的那种df片,施拉德是真的对他有滤镜T T 街边堆满的垃圾袋,汽车玻璃上晃动的灯光,蓝与绿,毒品与家,相对而跪的交媾,花掉的妆与坠落,持枪的人啊噙着泪却从未流出。他蜷在床垫上,听录音机里一遍一遍重复"Marianne Jost",他看起来又冷又疲惫,突然老去了,像是岁月伴着孤独一起长在了骨子里。他肩胛骨那么尖,胸口的皮肤纸一样白,他的瘦小这样清晰地展示出来,而这瘦小让我更爱他,从心底迸出的爱意,像爱一个苍白的孩子。那件宽松的外套看起来是绒的,他生来应当被拥抱。这不该算“中年危机”,因为他真像个孩子,那些墨镜、香烟与酒精都是表皮,都不是他。 |
|
非常好看的影片! |
|
7.9 / 节奏非常好,孤独世界。 |
|
不喜萨克斯配乐,文艺做作老套,看下去只是因为williem dafoe和susan sarandon |
|
贩毒、写作、爱情、破碎、迷茫、游离、微醺、雨夜、摇滚、爵士、暧昧、谋杀、复仇、解脱。 |
|
尽管很喜欢,但同样通过本片了解了为何Rosenbaum会称《第一归正会》为Schrader唯一杰作,此时他的作品依旧是在常规的类型语境中完成的,长处在于优秀的叙事节奏把控,而他现在终于拥有了制造作者语境的能力。 |
|
感觉施拉德时不时的就会回到出租汽车司机的坑里。。。不知为何看电影的过程中老把威廉.达福想成是威德马克,把萨兰登当成是贝蒂.戴维斯。。。这两人一起吃饭的一场戏,达福也引用了卡萨布兰卡里的一句台词,“we well always have Paris.”。 |
|
三十年后,威廉达福演了反派 |
|
黑夜宛如白昼,耀得他难以入眠,破晓,终于可以睡去,因为血已流干。| 布列松在九十年代 |
|
為了救贖而救贖的結局太突兀了,Sarandon角色不分明 |
|
【8】“男性孤独者”那一套,可算是给保罗施拉德玩明白了。一股浓郁的《出租车司机》味。(可真是被达福迷够呛👍) |
|
中年危机版的出租车司机啊,故事的框架几乎如出一辙。感觉创作的感觉相当慵懒,且欠缺了出租车司机那种游离的锐气。不是说威廉达福演的不好,而是剧作的感觉欠缺了几分力道,他更像是被虚无所吞噬的落魄中年,仿佛连孤寂都与他无关。 |
|
职业生涯不到200部 但是你是怎么做到这么多又老又硬的片子里都有你的! 相当喜欢这个游离的状态 |
|
"Twelve hours of work and I still can't sleep." 这集看过了,永远怀念小崔。也是永远徘徊在夜晚曼哈顿街道上的Schrader。更巧合的是,刚在Adaptation. (2002)偶遇who wrote Casablanca又在这里被cue到了"We'll always have Paris",于我而言比起写作失眠者读作孤独症更阴魂不散的还得是某黑片男明星啊😅。 |
|
又是《出租车司机》的变种,但呈现主角痛苦的方式非常无趣:人到中年的drug dealer金盆洗手,和前妻纠缠。用流行歌曲和午夜雨景反复煽情,根本看不出达福的任何内心想法。 |
|
8.5/10 one of the best opening and ending… #补标# |
|
①毒贩告诉女友自己要金盆洗手,画外传来救护车(也许是警车)警笛声②“我爱你”换来的是关门扬长而去③褶皱的床单证明辗转反侧④楼道里刚要亲热就被运病床的护士打断⑤毒贩的生活就像在有路灯的夜路上行车,脸上一会儿明一会儿暗⑥一天天的生活就像垃圾堆⑦警察来了不能靠近,坐在附近的出租里陪伴 |
|
把枪带回家后的一段简直就是翻拍出租车啊。这才是Jazz该在的地方嘛。结尾...哎 |
|
施拉德到底有多痴迷于《扒手》? |
|
远离毒品,珍爱人生。90年代的音乐怀旧动人。 |
|
这部片感觉还是蛮多画面在尝试的(虽然种类多,但不多,例如画中画、镜中人、异色灯光),不过整体感觉,跟司机有过之而无不急,看到后面有种倒吃甘蔗的感觉(跟司机那种人设上快变成不断移转的幽灵感的概念不同),很寻常的故事,不过还是有种意思的、对人的漂泊和生活无奈的挤压。 |
|
casting灾难 |
|
施拉德啊施拉德,能说会编不会拍。音乐品味老土就罢了,找威廉达福这么个歪瓜裂枣演当代拉斯柯尼科夫是几个意思?布列松可从没找过这么丑的男主角。还有达福最后怎么就突然跟他妈妈桑好上了?中年危机男搞对象也该有点原则吧。强行致敬扒手看吐了,没了 |
|
又一次连着在俩片里看到同一个女主 |
|
迷幻曼哈顿,就是由威廉达福饰演有些出戏。欸讲了个啥 |
|
比起内景,我更喜欢杂乱的外景,街道边到处都是垃圾,一个肮脏,混乱,被抛弃的城市。令,音乐真好。 |
|
一脸恶人相的威廉达福也能这么脆弱,好演员,萨兰登的母性好强。 |
|
開場滿分,第一第二幕的寫實主義與劇場風格結合得還挺妙的,劇本上的細節細化到了[鋪墊街頭垃圾日漸增多-借廣播揭曉環衛工人罷工的時代背景-關進戲碼時間進度與工人復工時間點重疊]的程度,長鏡頭調度太老道了 |
|
4+
迷人
沉醉
享受 |
|
渣颓派,好像从良版施拉德,想不到威廉·达福这一脸浪匪样竟然匹配这么伤感的毒贩 |
|
是谁为了看威廉达福床戏来的(是我 |
|
好开头,对男主角写日记的呈现最吸引我,后半段却忘了这件事。 |
|
主要是昨天在说我居然对出租车司机没什么感觉我好没品味,想了半天说不定可能是我个人不太喜欢斯科塞斯的某种气质于是决定再随机试一部施拉德试试看,,,首先这个海报的致敬已经好好笑…………然后唉配乐挺好(看了一眼谁配乐)(啊啊啊笑死了这不我家小情侣的爸吗)…意外地居然还比出租车司机要更喜欢一点,可能因为这个故事有某种品钦的感觉?(当然只有一点点)……不过还是,可能是烦透了一个虚无主义絮絮叨叨愤世嫉俗白男导演拍一个典中典愤世嫉俗白男角色的这种,还是女人拍这种题材好,芭芭拉洛登多好啊有这时间不如多看几遍旺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