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呵呵,所谓的perfect murder...可不是自己一厢情愿想出来的~ 我喜欢…浅紫色! |
|
当法斯宾德遭遇纳博科夫,也真分裂也真绝望;叙述者和参与者一体,背景意识流变化;一个充满魔力的幻想被再次演绎成喋喋不休的精分故事,即使再好的蒙太奇和闪回,也很难表现纳博科夫复杂无比的时态。 |
|
对生活的不满导致赫曼精神异常,继而出现幻觉,总能看到另一个自己,最后将这种幻觉投射到了其实外貌和他毫不相似的流浪汉身上,或许是因为他太想摆脱自己的生活想获得另一个身份才会那么疯狂。影片前半段还是含有很多的政治讽刺后半段节奏加快,结尾的台词很点睛。PS博加德几乎每部片里都失魂落魄的 |
|
镜头非常好,唯我型人物精神投射的那片紫色很妙。但是,纳博科夫的原著实在不适合这样拍。精神分裂+谋杀在电影里不能按照时间顺序展示,而按照时间展示的此片,又失去了小说中精神分裂的第一人称叙事所带来的迷惑性和悬念。 |
|
英語對白和使用Dirk Bogarde都是失敗之處 |
|
法斯宾德的电影永远只有一种属性:“玻璃”——他不会“浪费”任何一个放大暗示Gay元素的镜头。就算是紫色,他也有本事挑出最极致的浅紫罗兰色,让人从片头字幕就开始凌乱。总之,各种出戏的干扰使看第一遍时很难把握住触发男主压力持续增大的各个小细节。 |
|
原著没看过。看得出法后期在运镜、调度和布景上已经把个人风格完全融入其中。主角的表演在法的片子里有点过,英语的对白也怪怪的。 |
|
廠景佈置和實景搭配及長鏡頭調度都是超一流的,但敘事卻不是我的菜 |
|
二逼犹太资本家的操蛋故事。法斯宾德拍这片子其实就是想说犹太傻逼,纳粹牛逼。 |
|
一位巧克力工廠老闆在戰後12年的德國社會中開始精神分裂,他幻想著殺害另一個人並假冒他的身份來逃離自己的生活。影片的風格和演員表演讓我想到古典好萊塢和那種慧頡尖酸的台詞。當然加入了法斯賓達式的情慾放縱和虐待關係,以及政治觀照和現實虛幻難解的瘋狂。 |
|
终于等来这一片。名小说名编剧名导演+名演员的大对撞。由于纳博科夫的小说风格和斯托帕的剧本改编,这一片成了法斯宾德最晦涩的电影。电影的身份认同主题也区别于典型的法氏政治话题。但效果仍然凌厉。最最爱博加的最后一场独白!就在那一刻,四位主创的分裂人格汇聚到了一处啊。。 |
|
纳博科夫+法斯宾德+阿尔托+苏尔恩+博加德⋯⋯ |
|
我想这大概是法斯宾德最好的作品了。(4.5星) |
|
法斯宾德影像风格太明显了,依然采用大量镜面反射,有趣的是这次恰好是一个身份认同有问题的主角,还有那些摄像机的快速推拉,叙事过于无聊,本来是一个有点魔幻的故事,但是拍出来一点也不疯。最后一场戏非常好,“我们正在这里拍电影,我要演完了,你们一定要让警察后退,好让我移步。” 戛然而止又很猛的结尾也很法 |
|
希胖短片《无人如此眼盲》: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379092/和安东尼奥尼的《过客》。紫色是最难用好的颜色;如果法斯宾德电影只有一种质地,那就是:玻璃。 |
|
法斯宾德的电影永远是关于凝视的。他的角色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什么,可他不给你看这些人究竟看到了什么。《绝望》这部因其复杂性而被低估的作品说的正是主体看到的东西与实际之间的差异。显然,纳博科夫的原作利用男主角的伪双生性来强调主体的自我欺骗。而法氏为这一故事上再添上了社会历史层面,富有的资产阶级男主角在谋杀戏中完成了角色的交换,他杀死了从前版本的自己,成为了纳粹时代最可爱的人。 |
|
纳博科夫的幽默感除了库布里克能懂法斯宾德也行。编剧tom stoppard最后让终身柜中人bogarde说i'm coming out这种台词。片尾致敬三个为精神问题所苦的艺术家Antonin Artaud, Unica Zürn和梵高。 |
|
La stylisation de la mise en scène et la partition volontairement conçue dissonante instaurent une atmosphère oppressante et insolite déstabilisant davantage le personnage déjà en proies de son délire schizophrénique |
|
法斯宾德是有多喜欢用玻璃、镜子、屏风之类的东西来分割空间啊,奇怪他为何要用英语对白用德语不挺好么。 |
|
真没意思啊orz |
|
拍摄方面真是细腻啊,颜色以及屋子里到处都有玻璃墙之类的,又一出精分故事。前半段是长了点,但整个还是好看的。但我不是很喜欢疯疯癫癫的表演啊,另外为什么要用英语对白呢?(台词是硬伤啊。。。) |
|
3.5,英文对白情节剧的法斯宾德更为接近其偶像道格拉斯·瑟克,特别是其不真实的色彩和Lydia夸张,神经质的表演构成了一种布莱希特式的自反性,对于前者而言,怪异之处在于紫色调的同时又是欠饱和的,这本身就已经暗含了一种哲学思考。《绝望》在开场给出了一种关于阳痿、性无能的新表现方式:在性爱场景之中突然被插入男主人公呆坐在场景之外观看,根据巴赞的原则,它是一个幻觉幽灵而不是实体,《绝望》提出了一种元电影的本体论,呼应着1970年代的电影研究热点:赫尔曼正在将性快感的器官从下体转变为眼睛,而这是电影机器的基础。但他失败了,沉重的个体性在现代社会的完全体=纳粹主义和康米主义肆虐的魏玛德国——纠缠着每一个人,根据历史,这种对于身份的认定和责任在随后的纳粹时期成为了一种种族灭绝的基础。 |
|
缺点明显难掩精彩。好看,法斯宾德对空间与场景的操控是独一无二的,到后半段渐入佳境。 |
|
《绝望》就像一座交叉小径的花园引向无数结局。Bogarde在后期作品里完全被定型了,《车祸》里不稳定的情感状态,《午夜守门人》的纳粹过往,《天意》里貌合神离的夫妇和对自我的谋杀...法斯宾德找他来重复习以为常的套路,够差劲的。但也看出来法这部不是特别自信,太多闲笔。 |
|
7.8。改编自纳博科夫小说,法斯宾德用自己的方式与之结合,与同类型电影相比叙事缺点明显,既然是法斯宾德,他就有自己的重点。在镜像中看到人格的另一面,在玻璃透视中直视分裂的内心,在玻璃花纹分割的视角中,我们窥探他为无知的人们自导自演这出戏,最后与破碎玻璃、护照三者共同为此戏画上句号。嘲笑消失于旋转的运镜中,30年代战后社会的资本讽刺与精神分裂源头。不以女性为主角,那么就让全“剧组”为悲剧主角吧! |
|
我就说男主角越看越眼熟演过魂断威尼斯 |
|
是德克·博加德支撑我看完这么晦涩怪异的电影,博加德细腻犹疑敏感的表演风格很适合这部关于自我审视与认同主题的电影,而片中其他演员或夸张怪异、或木纳冷硬的风格都跟他反差好大。影片的整体色调是阴郁的黑灰色,但巧克力工厂里的淡紫色非常的出挑。 |
|
需要二次观影 |
|
諷刺又絕望【http://www.douban.com/note/196647594/】
" I liked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the very moment that I saw him. Thick-set, wordless as far as I could tell, his inscrutability increased by tin-rimmed glasses and a thin straggly moustache."→《An Orderly Man》,Chapter 12. |
|
你的表哥巨臭,该去住动物园。
蜜蛋汁。
看到另一个自己,怀疑自己精神分裂。
被枪杀时说“谢谢”的替身。
“我是一个电影演员。” |
|
法胖和纳博科夫在旨趣上是有冲突的。在纳博科夫那里,自我分裂是一种纯净想象的能指,赫尔曼的言语和姿势只表明了这种幻觉(镜子)的不可能性,这种分裂是复殖的;而法斯宾德显然将分裂视作艺术世界的真理,悲剧渗透进生活,嵌套于艺术家所需行使的命运中(double tragedy)。的确,二者都磨去了想象与真实的边界,但在法胖的摄像机中,我们看到了纳博科夫笔下不具有的定格。 |
|
运镜 调度 快速推拉 前景遮挡 风格化极度明显,碎玻璃,叙事真的太无聊了 关于身份认同 纳博科夫改编,献给残酷戏剧阿尔托。 |
|
被Dirk Bogarde毁了。通篇说的不是“解离”,而是“小孩被打”。如果人不能一边“做”,一边看自己“做”,那么电影就不可能了。这是最最正常的人类幻想机制,我觉得,Stoppard的剧本很出色,不需要Hermann把话说出口观众也能基本上理解他付诸行动的原因,问题全部出在付诸行动前后,特别是在瑞士的那20多分种情节很松散,冗长,对镜子和“电影”的着墨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因为情节最后的过剩一样被稀释掉了很大一部分讽刺性。但是我觉得总体来说还是做到了一部优秀作品应该做到的:不说完全混淆,但也至少模糊了现实和幻想。(致敬阿尔托和梵高是什么鬼?)
本片和《中国轮盘》 是法斯宾德70年代电影里面我少数喜欢的,因为它们代表了一个有真正天才的导演突破自己好莱坞情节剧+仿高达主义青春期的努力。 |
|
没看原著。这片子像英语教学片×,里面的台词说的都很慢,后来查了一下发现是英法德三个国家的演员导演聚在一起拍的,法斯宾德英语也不是很好,可能因为这个才说得很慢。
原来亨伯特·亨伯特这样的起名形式在纳博科夫的小说里不是个例啊。本片的男主叫赫曼·赫曼。
和流浪汉互换身份之后又杀死流浪汉扮演的自己,是否可以理解为在这个国家,他身为一个德俄混血(博你怎么又演有德血统的,你超爱)是一个边缘人物,连流浪汉都比他更像归属于这个国家的人,所以他在痛苦的抽离感中杀死了那个自己?
最后那段说自己是演员,只是在拍一部电影太神了,赫曼最后的狂想和分裂。
(呃以及博在里面太可爱了想啃)
|
|
斯托帕德把纳博科夫的小说的改得极佳,虽然前半段冗长絮叨,但是后半段出奇精彩。赫尔曼无休止地抹杀所有单一个体间的差异,成为“自我”影像的复制品,来反驳所谓的客观世界的“同一性”,但却变成诸多同一性的载体。单一个体都成为另一个体的复制载体。一定要找来纳博科夫的原著再看! |
|
我不是法斯宾德的脑残粉所以我客观的看到这只是一个男人的绝望,女人的绝望要远远细腻于此 |
|
简介说影片俗气遭到广泛恶评这真的是瞎说俗气正是“中产的丰乳肥臀的老婆”这部分要体现的目的,男主分裂身份互相和“演员”的概论在最后一出戏中升华到了完美。 |
|
纳博科夫1977年去世,1978年法斯宾德就以纳博科夫的作品《绝望》拍摄了此片。《绝望》原著没看,这部电影足够让我“绝望”——空空的内核却用了很神经的内心与视角的挖掘力,空深而过。 |
|
喜欢喜欢。元小说就该拍成元电影。想到科塔萨尔那篇《远方的女人》。法斯宾德翻译出了宿命意味,先看电影的好处就是看小说主人公直接代入Dirk Bogarde了
"Hermann,Hermann,Hermann and hum?"哈哈/姓名一致如分身-反正处处透露出那个唯爱语言和言语把戏的纳博科夫 |
|
8.0 最无奈的是,男主杀死了唯一懂他的人,而乞丐本身也是寻死的,这绝望的围墙由政治,社会,人们以及自己共同构建的。(克劳斯矜持得想翻白眼) |
|
原著小说一定是一部很精彩的心理小说吧,电影能拍成这样实属不易。很期待纳博科夫的小说原著能再给我带来惊喜 |
|
还真是大胆又俗气 美工无敌线索汇集就是过家家扮了 dirk bogarde也不是过客里的杰克你克森 |
|
真的很绝望~ |
|
被幻想支配,被精神支配,被阴郁和沉闷无时无刻的包裹,怎么看都觉得非常可怕,无路可走,但毫不质疑其存在的必要,当赫曼走进玻璃样迷宫,就知道他再也没办法逃离了,置换身份,射杀菲利克斯的瞬间,的确是个理想化状态,但只要存在意识,身心折磨仍不停歇。 |
|
我能说我挑不出这部片子的任何毛病吗?!分裂,破碎的话语语境适合纳博科夫,也适合法斯宾德。这是他们的灵魂共同之处。 |
|
迷离之梦颇为费解。纳博科夫的异国疏离感,同为边缘人的法斯宾德把握得有滋有味。光线及运镜印象深刻,不过口吐英文的三国纠缠也确实难以共情。 |
|
纳博科夫原著改编,一桩错漏百出的谋杀奇案。《绝望》的有趣之处在于主人公赫尔曼人格分裂和认知偏差导致的精神外化,看似严谨的缜密布局实则是建立在个体意识“不自知”上的虚象(前半段社会性质的政治恐慌亦在后半段逐渐聚缩于此);案前预想的颅内风暴氛围绝赞。1.主客体思维的交互映射(画作里的玫瑰花和苹果、无处不在的镜子和贯穿始终的淡色紫罗兰);演员与电影、影像与文本的关系。2.你的思维像先知,你的言语像诗人,你的行为像艺术家。“致敬文森特•梵高、安托宁•阿尔托和乌妮卡•索恩”,我们都是沉浸在虚实煎熬中殚精竭虑的人。 |
|
布景和室内设计,玻璃房子,手持拍摄,构图,打光,长镜,变焦,特写,镜面和玻璃倒影的运用,繁复调度和精细走位,镜头运动和主体运动的结合。总是忍不住脑补法斯宾德如果活在现在,有实时摄影和更先进舞台装置的加持,他的舞台剧该有多绝啊! 另外最后那句“不要面对镜头”三个人格合体太赞了笑死我 |
|
根据纳博科夫小说改编。真是奇怪的电影⋯⋯ |
|
Doppelgäng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