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ust amazing, films like this got made at all. 同行的小田一直在追问我这电影到底要表达什么意义,我只是傻笑。活着,爱过,不就是最大的意义吗? |
|
这么多年了还不放过你儿子啊 |
|
洪尚秀应该算加瑞尔那类的吧,所以才都很受电影手册推崇。又是苦逼文艺工作者的爱情小品,用帅儿子拍这部有些双刃剑,但又很好的戏里戏外用一代代的孤寂诠释美好生活,嫉妒的是年轻,大银幕看这种复古黑白片还是很美的,回家赶快买包花生也跟闺女一起剥着吃。资料馆。 |
|
剧作要是跟摄影这么优秀就好了。穷逼渣男文艺起来真是一种深刻的痛苦,要是再搅和上变幻无常的爱情,就真无药可救了。小标题不错, |
|
Philippe Garrel拿手的人物结构处理,再平凡的生活亦如水之涟漪永无停息,无法企及的世界,我们同样在参与、在震荡、在改变,这些无休无止的生活流在黑白光影下被过滤得简单甚至通透起来;当情感中“嫉妒”消失,跌宕终于融入常态,瞬间联想到戈达尔之《蔑视》。 |
|
人家Brisseau毕竟有大房子 |
|
最近看了一堆好莱坞早期小众片,全是方程式的剧情,一比较就发现欧洲文艺片可爱多了 |
|
小哥帅的自杀都像是开玩笑(棒棒糖那一段儿笑了) |
|
于轻盈的氛围中酝酿沉郁,女儿对爸爸爱情的态度格外有趣。路易加瑞尔是打开菲利普加瑞尔电影的钥匙,他有一张无辜、敏感、自由、不可控又让人想犯罪的脸。 |
|
小女孩太灵了 |
|
又碎又乱又闷。这个片子跟“La Noia-1963”,片名互换就都比较切题了。 |
|
我能理解你现在的窘迫,但不能忍受永久的贫穷,太能理解了。除了音乐,黑白影像运镜几乎有六十年代的风采,主演原来和导演是父子档,看的眼熟原来是戏梦巴黎里那个弟弟(越长越像嫩牛五方了=.=) |
|
虽然没字幕,我还是很想问jalousie在哪儿? |
|
小哥儿太少年了 |
|
回头看这有意无意间形成的三部曲,不仅看到很多而后出现的细节,而且首部就能看出爱情这一主题之于加瑞尔是从物质对感情戏剧化的消磨、庞杂社会的“干扰”逐渐向着愈发极端、纯粹、祛除了噪音的私密情感的简化。然而不变的问题是如果我们其中一个人出了问题怎么办;因此这几种状态其实也无意分辨高下。 |
|
9.1;生活就這樣流逝,有時星星會出來,有時不會,我曾一無所有,未來也將虛度年華 with Anana |
|
3.5 好简单直接的爱啊 和莫名的情绪 掉落在现实的熔炉 无法消融 唯有亲情不累人 |
|
看的时候真的有种穿越回了法国新浪潮的感觉,不论是画面还是故事,都散发着浓郁的新浪潮气息。故事感觉一般,有意碎片化的处理不是很喜欢,然而和很多新浪潮电影一样,散发着特有的魅力气息,驱使着我看下去。而看完之后意外感受到了一丝略触动到我的气息,那是一种熟悉的味道,生活本身的味道。7.6 |
|
sorry, i can't be poor, i can not stand it anymore.. |
|
轻盈如风的《嫉妒心》在迷人的复古光影中自由而雀跃的跳动。加瑞尔饶有意趣的将男女主人公的身份设定为演员,一以贯之的虚构与现实互文手法营造出日常性的情感困境。从那张平静如水无法捕获如亲情关系那般稳固恒久爱情的脸上既没看出悲情也没看到乐观,因为在爱情故事里我们都是临时参演或退场的角色。 |
|
老调重弹破瓶子旧酒的新浪潮疵毛,配个多年来偏执自认是风格定向的黑白,请勿浪费时间。 |
|
这是一个浪漫的电影~ |
|
7.7 蜻蜓点水与暗涌。 |
|
简洁纯粹,连吵架和自杀的段落都显得那么可爱。与孩子共度时光的配乐段落都太温馨了。严重怀疑之前看不下去加瑞尔都是因为字幕、画质太差(找借口)! |
|
人人都在说谎的糟糕世界,以及纯真的小女孩,她总是知道谁爱谁更多一些。 |
|
迷茫,孤寂的人生不分对象,可能是人类共同的宿命 |
|
不就是一个不能忍受贫穷的女人离开男友的故事么 不明白片子为什么叫嫉妒。。Anna Mouglalis声音真爷们。。。 |
|
③部黑白都陆陆续续看完了,感觉还是《一日情人》比之前两部要好一点,或者我肤浅吧! |
|
记得超清楚一起在影院看加莱尔的那个冬夜 |
|
有点安东尼奥尼《夜》的意思,两性间若即若离的情爱。这电影里几个人自说自话,放弃了与观众间的交流,所以感触不深。小演员很灵性。 |
|
5.5/10 |
|
菲利普·加瑞尔貌似特别喜欢拍带有新浪潮范儿的电影,电影搞成黑白影像,恍惚间还真的以为穿越了一般。但是这故事实在够呛,乱得一塌糊涂,本来简简单单讲明白的东西搞得东倒西歪的,导演还真的是蛮拼的。不过蛮喜欢电影的配乐的。最后只是想说,这年头真还有人喜欢看新浪潮的东西么? |
|
感触。 |
|
# Berlinale 73rd 补课
【B–】音乐依旧能够带来强大的情绪扰动,在你心上用力的开一枪,父意子承,路易斯·加瑞尔是浪漫与破碎的具象,后悔没去电影院看看本人了。 |
|
这部片像是post-modern Rohmer。 |
|
险些失控,更倾向于视为两段时空下的爱情,全片洋溢着一股跳跃的美感,并在情绪主导与角色主导之间实现了微妙的平衡,由此营造出嫉妒之情下的空白状,如果能将其命名为蛊毒之一,那么他则是鬼魅般盘旋于凡身肉体之间,甚至天使也不能幸免;那些连珠妙语和生活化细节太过动人,路易加瑞尔可太帅了。 |
|
好像没看懂。 |
|
2014/12/27 除了片不对题没头绪,其实还是值得一看的。黑白摄影和平淡叙事都是我的菜。 |
|
我坐在作为“新浪潮中心”的学校里看了这个片子并且意识到新浪潮不是我的菜。 |
|
“也许你更懂小说,而不是现实生活。 |
|
开枪自杀不一般都是打脑袋么?怎么没死? |
|
加瑞尔在刻画人物状态的同时也探讨了爱情中道德的存在可能性问题,这样的道德探讨始终贯穿于他的后期作品中。同时此片中爱情与面包的对立也与《平凡情人》中相似,男主也都在失去爱情后自杀,只不过一个死了,一个没死......
|
|
我真努力了,实在对P Garrel无感。Richard Brody说是个downward spiral,越往后神越散(当然他肯定是喜欢这片子的,因为是人物自己开始disintegrate)。两星给摄影(《男性女性》摄影师,要么这么新浪潮感),一星给男主/导演儿子和小女孩的默契。 |
|
该片最讨喜之处在于片长。 |
|
Louis Garrel是我的菜,但Philippe Garrel实在不是我的菜。即使影片简洁流畅也情感入微,但不论角色景况如何,这种生活常态的氛围如何,都没法让人care啊... |
|
他总是能捕捉那些随性曼妙的瞬间,感觉是未加任何雕饰,比如那几段游走在笑场和自然之间的戏份,父女之间的所有场景,以及,棒棒糖;“她的问题是她有翅膀,所以不愿脚踏实地地走路” |
|
少见的孩童视角与长篇幅。L'amour mène toujours à l'inconnu. |
|
飘过 |
|
2013.11.14 |
|
是的,这就是我。以及,并不因这种如出一辙的相似感到难为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