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温柔的同性爱情,自然得如鱼饮水。既是夕阳红也是“初恋”,柴米油盐三温暖样样不少,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两个老gay勤勤恳恳一辈子,东方社会要求履行的义务都尽到了,临到暮年才活出一点点真我,有遗憾但不丢人;倒是那些动辄升堂的道德卫士才真的丢死人,在他们眼里只看到骗婚,看不到人生。(结尾转弱有点可惜) |
|
东方式的,人终究是为别人而活。 |
|
嗯现实很残酷,嗯这个群体受到不公平对待,嗯应该有多人了解理解他们。但还是忍不住发出一声疑惑:难道那些男同志背后无数个被骗婚骗子宫的背景板同妻不才是最惨的?!电影很写实,同性恋也无错,那她们受的委屈伤害谁了解了理解了?歌颂自由与平等时,请看看受众。 |
|
黎耀辉同何宝荣1997年就分手了,他们再也不用知道23后的今天,2020年依然没有一处卑微的地方,能容得下这样两个老年男人同样卑微的感情。愿每个生命个体的情欲都能得到尊重与安放,在今时今日这仍旧只是徒然寄望一场。 |
|
最质朴的快乐里有着最难以释怀的委屈。当松松垮垮的肉体不再提供观赏性的爱情,影片便带着我们回归原本,去洞察作为一段爱情故事的甜蜜与苦涩。他们的人生被主流体系占据后所剩无几,只能在这段感情里小心翼翼地享受片刻做自己的机会。镜头里被微风轻拂的两个身体,美好,可爱,细腻。这点美好面对滚滚而过的传统家庭压力太过渺小,只消一个起身离开的瞬间,或是将一个铁盒扔进垃圾桶的动作,便无声消逝。心痛淋着我,也淋着你。 |
|
#24th Busan IFF# 9分。亚洲电影之窗世界首映。本届釜山最大惊喜了吧,完全没想到这部老年同志题材拍得这么细腻温暖,捕捉到家长里短的烟火气,同时又颇为幽默,深柜和浅柜写得都很准确,细节又到位,水准跟[桃姐]相当,再戏剧化一点就是老年版[断背山]了……最后结尾还是差一点点意思,包括海叔(演的真棒,金马男主请发给他!)在同志社群那条线其实写得局限了,应该把柏叔带过去就对了。但无论如何应该是年度华语十佳的水平! |
|
我爸在一旁看这部哭成了泪人 |
|
无论男女同直,都别“被迫”结婚了 |
|
2020.1.7HK艺术中心,港岛老gay们的故事。一反青年LGBT电影中经常表现的热烈情欲解放、不妥协的张扬政治表达。中年gay叔们早已习惯在粉饰和满的家庭生活与偷偷寻求基友解放自我之间维持平衡了,毋宁说这已成为他们在压抑个体性社会中的唯一生存方式,自身早已过了容易愤懑的年纪,人老体弱,却依旧苦闷于最基本的个体情欲表达。对于各自家庭的呈现是又一点睛,家庭一方面早已成为装满共同生活的温情和责任的场所,是不能出走和逃离的,另一方面却又无时无刻不像一道昭然的枷锁,提醒他们自身的困窘处境,这种微妙的关系十分具有中式特色了。电影某种程度上已经突破了同性电影的边界,在不断叩问人之自我的生存。床戏还是太怪,把不再美丽的肉体拍出互相渴求的感觉还是很考功力的,不是关个小黑屋再打个光再让两个人互相蹭就可以的。 |
|
导演献上的浪漫与唯美,恰是观众渴望的自我安慰。似《桃姐》《天水围的日与夜》是最大的问题,许鞍华擅以俗事唤起私情,而《叔叔》是以个例映照普世,两者南辕北辙。面对具有冒犯性的禁忌题材,导演始终在安全区内谨小慎微地把控平衡,从定格的情欲开始,到柔软的光影、不舍的回视、克制的隐忍、伤感的空镜,尺度的拿捏完全以对观众舒适感的揣度为转移。一旦迎合了大众的同理心,适度的道德困境与内心挣扎便成为最恰当的口号输出程序,关乎爱、欲望与责任,是所有议题的加权平均值,没有起伏,拒绝失控。 |
|
有看到如当年港片《桃姐》似的细腻情感,最希望太保可以拿到最佳男主,一想起他那张苦了半辈子的老脸依旧愁眉不展,纠结最后到底要相信什么还是很难受。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把他写得太好了,不仅是深柜,他还是许多直男也自愧不如的好父亲和老公,偷渡而来的背景更是引申出一个自强不息奋斗史的香港梦,在当下尤其重要。但这又是在隐藏掉自己真实性取向的情况下,欺骗内疚又不舍的复杂心情挣扎在情人与家庭之间。描绘的还不只是这一对,而是牵扯出一众中老年同志群体即将面对死亡。他们在狭窄阴暗的浴室偷欢,偶尔在无人空旷的室外透气,还有为养老勇敢站出来发声的。关注到没有鲜肉只有皱纹的叔·叔,相信这部应该也会进入华语影片此类题材的经典之列。#金马56#见面场。 |
|
#56th 金馬影展. 目前兩岸三地,關注這個議題的是有大陸廣州同城的老年同志口述史小組,台灣同志熱線的老年同志小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來支持一下我們.在台灣同志熱線老同小組做志工時,總會聽到一號叫郭大姐的人物,一位70歲的女同志,她常說「這條路毋通走」.我們有路了,但還應走下去. |
|
真没想到2019年看的最唯美的同志性爱戏和最甜蜜的同志爱情戏竟然是两个满身赘肉、加起来一百多岁的大叔!电影没有设置明显的戏剧冲突,而恰是这种平淡的写实最残酷。随着一代人的成长成熟,华语同志电影的切入视角已经从“面对自己”、“面对父母”过度到了“面对家庭”、“面对社会”,主题越来越具有社会性和思辨性,本片可以说是《翠丝》番外篇。两位金马男配凭借本片双双入围金马男主,除了特殊原因外,两人的确奉献了精湛的表演,细节处理非常精妙,相辅相成,个人认为太保叔比富华叔演的更好。这些垂暮老者风轻云淡一句“我什么时候能做自己”真的问得人振聋发聩! |
|
細膩兩杯鴛鴦,幽微友誼永固。 |
|
相比《翠丝》的抓马和多议题,《叔叔》显得非常日常和平和,甚至没什么戏剧冲突(原本以为妻子已经察觉后面会有冲突然而并没有),平和到好像每个人日常生活一样,但在平和的表面下是隐忍而无奈的一生,非常细腻动人。公厕、公园、桑拿,华人男同都是一样的啊。“退休后想干嘛干嘛”,但其实并不能为所欲为。一边是家庭和亲情,一边是爱情和自由,一辈子的无解难题。喜欢最后一组空镜,那是我们在一起过的证据。10.9@BIFF第八部(一早抢票又没抢到,最后坐了一小时车来看这部,惊喜之作,不枉我挨饿憋尿赶场了) |
|
所以同志养老院通过了吗?我想报名 |
|
比预期好,并非只是依赖于题材,是一部很容易忽视细节、被误读,但其实全程“和风细雨藏血刃”的电影。相比去年金马BP另外几部追求精巧的电影,更会做减法,用简约、朴拙的方式,包裹住复杂无解的社会问题。平常的视听手段与黏连式的情节展开、稀疏无力的人物心理呈现非常适洽。柏(太保)那张愁苦、布满皱纹的脸,海偷偷藏起的照相簿,人物前史作为时间容器式的在场与闪现。情感设定上基于老年同志情感的易碎性与矛盾性,表层气若游丝,内在凝练苦楚:背负一生的十字架,也可以是下辈子找到对方的定情物,但最终为了家庭选择舍弃,舍弃终究成为了一种甘愿自罚式的自主选择。 |
|
完全没想到是这样的方式,把两个叔叔之间的感情拍的这么内里汹涌,可以感受到他们之间的那份心动,无奈在生活面前,他们只能选择掐灭自己的欲望,为了世俗的价值观里不进一步伤害到别人。他们这一代人的无奈,又何尝不是每一代人都在遇到的问题,不是同性恋愿意这样过一生,是那些张口就是骗婚的大众逼得小众只有这一条路可走。导演去掉了抓马,这种小心翼翼的生活细节,反而具有更真实更具有生活的力量,也更符合的传统东方文化的特色。 |
|
这一生仿佛都活在浴德池,不断看别人上上下下来了又去,自己只敢面对客厅的世俗电视发呆。把肉体寄存在出租车里,把灵魂托付在十字架上,把自我丢失在回乡证里。妻子知他是长情的人,也知他缘何对自己薄情。儿子知他是热闹的人,也知他为何对自己安静。这一生都无法活成自己,只好寄望下世还可以相遇。 |
|
这是失语群体里最失语的群体,哪怕在香港,也要感慨一句终于有人看到。被低气压与科技挤到边缘的人,当成家立业的社会法则要绑架时,几乎是自己把手脚给交出来的,但那一代人对家庭的尽力成全,令方方面面更不是滋味。一段夕阳恋百般缱绻,抵不过妻子直觉下的一个眼神,一辈子无所谓的人,所谓起来也乏力。同志养老院就算成立也无法成为福地,堪称全员悲哀。头一次觉得信教的浪漫,是归西后知道在何处寻回对方。两位老先生都演得很好,尤其喜欢袁富华。生活气息浓重的港片,看得极饿,贵妃鸡石斑茄牛……受不了。而且港粤巨有趣,打飞机被大叔说成“挠荔枝”,真的笑爆。四星半。 |
|
那當然是各方面比翠絲好一萬倍...對床戲的把控其實很恰當。可惜時每每漸入佳境時就要來一段兩位主角含笑對望的MV式深情,之前鏡頭的冷靜在這一下就破功了,這種渲染手法真的很適得其反,不高明。能理解那種想要展示真摯情感的初衷,對導演選擇這樣的題材也很敬佩(因為即便在所有lgbt題材裡這也是最不juicy最沒有賣相的),反而是對配角們的處理都很好。李端嫻的音樂在這部片裡面也顯得太多太滿,或許是為了尊重導演的意思吧。演員沒有可挑剔的。 |
|
做了減法卻沒減夠,在生活氣息之中,幾場唯美戲顯得多餘了,不過比去年的《翠絲》已經好出了一大截,兩個老同志的愛情,前半段被甜得姨夫笑,後半段又被虐哭。等我老了,我還是找有償服務吧。#TGHFF2019# |
|
非常细腻的电影,两位颇具魅力的主角眼里,尽是无限缱绻的温柔与暖意。同志澡堂、同志养老院,很有人文关怀。不过全片最值得玩味的,是通过人物关系影射大陆、香港、台湾之间的关系。#2019釜山电影节·世界首映 |
|
(最初想看的主因是電影取景的公園是我常去的,在那裡流過許多眼淚。)柏和海的結局說明了當社會決定要把你放在邊緣的位置,同志間的相互支持是多麼重要,因著個人性格或生命經歷的問題,柏完全處於孤絕的狀態,沒有人可以傾訴,自然覺得這種感情沒有任何出路,他的想像力再馳騁也完全沒有現實可供參考,非常無奈也非常現實。區嘉雯和江圖演得極好,施魅力「變本加麗」也是好極。 |
|
可以说是近五年来最好看的华语同志电影,细腻之处可见一斑。老年同志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迷茫与失落,没有人知道三十年后的我们会过得怎样,我们将是脱离家族式养老的第一批同志。本片为我们呈现的刚好是上一代老年同志,他们在婚姻和子女间妥协,面对同类与欲望的隐忍,在社群和社会之间寻找和解,在病痛与衰老前相互守望与豁达面对,这是一代又一代同志群体的现状与无奈。同志浴室里的几场戏简直看得我老泪纵横,那是最真实与温情的我们,只有那一刻我们的欲望与生命重合。电影最后升华主题,一辈子为别人而活,老了总要面对自己,同志身份永远是我们的根。这也是我们要支持香港电影的原因,虽然他们日趋弱势,但他们依然在为我们发声。 |
|
不好意思了,我打5星。这几年看港片确实不多,因为确实没有什么可看的。大片普遍扑街,小片偶尔有很好的精品,这部就是精品。我在这个年代这个环境下,打5星。 |
|
不贩卖苦痛,也不捕捉猎奇,通过生活日常的琐碎记录,极为真实的展示了香港老年同志群体的现状,社群、老年同志权益、家庭关系、子女婚嫁的议题均有涉猎,太保和袁富华对两位深柜老人的演绎非常精彩。唯一不喜欢的是重复出现多次的那首国语插曲。 |
|
柏林电影节。动物园电影院。满场的看电影人,不止有同志。感谢导演选择了这样一个小众却现实的题材。看着两位爷爷级别的恋爱,既甜蜜又揪心。只能这样了吗,只能点到为止了,只能回归所谓的normal生活吗?身为30岁同志的我放佛看到了未来,如果想改变未来,还是该fight。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
|
我超级无敌爆炸喜欢! |
|
没想到会看哭了,两位叔叔隐忍、卑微又无奈的表情贯穿了整部戏,连海叔最后的挽留也是那么的卑微“以后我们死了,我都不知道去哪里找你。”没想到太保会很有男性魅力,袁富华又意外的让人有种忍不住想保护和心疼的感觉,明明外形是那么的普通,只能说两位演的太好了。一辈子都被责任和社会大环境束缚的人,在暮年拥有了此生唯一的片刻欢愉,足以像一块珍贵的糖,让他们在余生里小心珍藏,反复回味。戴了一辈子的面具,最后还是摘不下来,包括家人,阿柏的妻子和海叔的儿子也在伪装自己,装作看不到房间里的大象,就好像看不到就可以装同性恋不存在,这不正是社会现状吗?防杠:没有说同妻不惨的意思,片中的妻子并不是工具人,完全展现出了她的痛苦和折磨,没有一个包容的社会,是所有人的悲剧。 |
|
他們之間的確存在(過)愛,只是在一開始就已經太晚了 |
|
我真是太爱看买菜煮餸食嘢的戏了! |
|
???性取向不论,这不就是“被家庭生活压迫的”中年老男人很普通的出轨故事吗?怎么,和男人搞就加buff了,是真爱了?和小三做饭时候说“有时候我会帮老婆弄一下”良心不会痛是吧?还让小三参加自己女儿的婚礼,是什么刺激的情趣play吗?unfreakingbelievable and extremely disgusting……小三用身体传教笑死我。……但青山的微风细雨真好听qwq |
|
悠长的苦,稀薄的爱。 |
|
发现很多人对婚姻愿景有啥误解吧,不是时间长走到头不离婚才值得赞美,也不是离婚就能证明那些年一文不值,单纯歌颂时间才是当代情感舆论中最恶心的部分。我敢说,世俗的任务的完成上也好,家庭关系的建设上也罢,两位叔叔前半生的婚姻生活,起码好过了八成死咬牙一辈子不离婚的“贵金属婚”夫妻。 |
|
并不只有老年同志的题材分,是切实拍出了家庭细缝里的龃龉。都上了年纪,知道感情没有结果,不做太多撕扯,可又没法不动声色,于是无奈和挣扎,维持在一个很低的音量里。多难过,人活一世,到老也不能信任爱、做自己。最大的瑕疵在检视衰老肉体刻意的抒情,但这唯美的表达,好像又是导演为他们的欲望赋予的尊严或者说正当性。觉得袁富华演得比太保更好,一个眼神、一个苦笑里全是生活。 |
|
关于LGBT电影,从女同到男同,从少年到老年,从反感、接受、欣赏到共情。
变得愈发温柔,恐怕不只是因为年轮的密稠,更多的还是选择与这个艹蛋世界的某种和解或者说无所谓 |
|
四星半,我从没看过如此平静淡雅但实际绵里藏针的同性题材电影。收到短信的太保在屏幕边缘处于虚焦,画面聚焦景深处的妻子,不止一次这样的镜头在强化观众固有的心理预期,最终什么也没发生(这是《断背山》的升级啊),即使海叔儿子已然察觉也没有表面上的波浪。全片在用最生活化的呈现表现戏剧化,妻子不满女婿比女儿小,夫妻两吃大闸蟹,妻子留下陈旧的衣服,这些流水账不动声色地给人物注入无限压力。再看另一边的家庭某种程度截然相反却同样真实展示了另一种处境。现实感,伦理性,情感温度,都恰到好处。邓丽君应该是作品被引用最多的歌手吧。 |
|
导演明显是许鞍华《天水围》的粉丝。男主之间的关系构建、尺度分寸,掌控尚可。主角和家人之间的关系就有点刻意的呈现心照不宣,而且篇幅有点多。整体风格如果能更含蓄一些,效果会好很多。 |
|
情深緣淺,寄望往生後天國相認,這種溫存、内敛又飄忽的感覺令人心悒。袁富華演得真好,尤其婚宴謝客那幕,前一秒與柏深情對望,下一秒面對柏妻又面帶尷尬和內疚。現在才知道《昨夜的渡輪上》國語版叫《微風細雨》,「漫步青青草地 小草也在輕輕低語 訴說無盡秘密 讓我們共尋覓」,對應羞澀躲藏的情慾,或許有點俗氣,但俗得恰到好處。因為騙婚情節打低分的人,這不是你的道德教材,這是真實存在的生活狀態。 |
|
《微风细雨》 |
|
一部了无生气的电影。导演已经很温柔了,拍摄性爱场面的时候使用各种手法不将他们已经发皱的身体直面展示给观众,但是打下的柔光也似夕阳余晖般转瞬。结尾阿海面对儿子的提醒,整个室内瞬时陷入死寂和黑暗;阿柏凝眉面对耶稣,连上帝也无法拯救他们残破的人生。老年同性恋群体是一个很大的议题,他们一方面要面对家庭伦理的责难,一方面也要面对社会的声音和偏见、个体和时代的关系。能在有限90分钟的时间内在这两方面都有所展现,并在有温度的前提下展示了这种困境,已经难得。 |
|
3.5;遇见爱遇见性都不稀奇,稀奇的是遇见理解。孜孜人生的后半程,亦未能放松半点责任与道德的重负,不信报应与祈祷,十字架始终沉重悬挂心头,来生难寻有什么要紧,反正此生也是终归放手。老年同性题材并未刻意猎奇性地塑造奇观,反倒是蕴藏了日常的静默、安宁、素朴与百转千回的隐忍无奈;自“朋友”肇始逐渐走入彼此生活,对各自家庭的描摹充满烟火气的真实。 |
|
太保和袁富华的演技平淡中见深情,区嘉雯也一样是极高水准的演绎,金马影帝和女配实至名归,甚至双男主都完全可以位列影帝。一位位老艺术家在本片中真的贡献出极大的艺术表达,使得全片简单却又深沉,真实而又感人。配上旋律并不复杂却触人至深的青山大哥版微风细雨堪称绝妙,叔·叔可谓年度佳作,观影期间多次落泪,甚至于后劲甚强,久久难以释怀。海叔的台湾恋情,超仔的议会发声,柏叔的教堂静坐,一份心痛,一份泪水,同时又是一份淡然,一份日常,更是一份期盼,一份感怀。在大陆影院尚未复工的今天,电影,尤其是如此人文关怀,是何等让人思念…… |
|
想和太保踢键儿。两半,摄美有加分,充满了为“发声”的刻意。刻意树立代际对立,电脑扫描照片啊街市啊药店人的台词啊,这种几乎学生作业最爱犯的毛病。偷情无论真情还是肉欲,总是存在“违约”的瑕疵的,想把上门喝喜酒包装成一种参与生活的邀约,但是其实还是止于“名分”的争斗。歌第二次出现在沙发做爱会想笑场。而且爱情描写得并不好,如果爱情难写,不妨直接写写肉体的欲望,可能还更有点勇。前戏是从晚饭开始,这是有生活的。公园公厕三温暖,甚至同志养老院,是男同的栖息地,女同没有声音 |
|
【釜山电影节展映】世界首映。香港老年深柜同志题材剧情片。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情感温柔似水,甚至连床戏也深情款款。说再多的情话,送再深情的礼物,也难抵深柜的怯懦与死亡的阴影。相比《翠丝》的绚烂,袁富华和太保的表演都很“收”,正如电影朴实克制的基调。三星半 |
|
同性恋没错但也并不高贵,只要牵扯伤害到其他人就是错误的,你觉得自己的爱伟大,同妻又做错了什么 |
|
遇见爱情,永远都不会太晚,失去爱情,随时都可能发生。平时的生活细节最动人,(下面有些许剧透)我最喜欢的一幕反而是女婿第一天接班,女儿对父亲说,我本来一直觉得你很偏心,父亲回说傻丫头,喝早茶去吧,然后留下了父女俩相互搀扶的背影。至于结局,是分手还是逝去还重要吗?因为分别从一开始就已注定。 |
|
一部很淡的电影,但看得人很舒服,细节颇为到位,是独属于东方人的含蓄,道别一场戏连一句“再见”都没有,两位历经沧桑的老男人,背过头去不再看彼此,可能只有华人才更能理解“一辈子为别人活”是一个多么可怕又逃离不了的梦魇。演员都极好,太保叔的眼神和妻子独自在家的落寞背影同样令人心碎。反复擦拭心爱的出租车,手指尖在苍老的皮肤上划过,剥开蟹壳发现满满的蟹黄转手留给妻子,种种令人动容的生活碎片。爱是天雷地火,爱也是细水长流。爱不是选择题,更像是无解题。一声叹惋,一生遗憾。三星半。 |
|
桑拿房的激情缠绵,菜市场的平实朴素,还有女儿婚宴上的欲盖弥彰、闪躲与不舍,这些桥段的确让我们看到了导演杨曜恺的细腻与稳健,然而在刻画他们感情的这些片段中却好像一直缺少一点什么,又或者导演想要说的,正是这个年龄段这样的感情的特征:仿佛一缕烟,或者如反复出现濒临滥用边缘的主题曲《微风细雨》,若有似无,很快被生活中诸多别的风雨吹散。是的,生活中别的风雨,在这里是下一代生活中的一地鸡毛,努力想抛在脑后的过往,亲人的淡漠与专横,却又有长年相伴的理解与不舍,再或有人过天命之年的自我坚守或放逐,面对社会同道的犹疑或融合,甚至还有对于信仰的拷问,这些稍嫌散乱的或个人或社会层面的吉光片羽造就了这部片的部分独特之处。其实可以说此片略超出一般同志片范畴,另一方面,大概也是一条将同志议题常态化的道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