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推销员 Salesman (1969)

    最近更新: 2020-07-12 HD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440x1072 时长:91.32分钟 测试时间:2024-06-16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Salesman.1969.1080p.WEBRip.x264-RARBG.torrent 详情
      Salesman.1969.1080p.WEBRip.x264-RARBG.torrent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Salesman.1969.1080p.BluRay.x264-NODLABS.torrent 详情
      Salesman.1969.1080p.BluRay.x264-NODLABS.torrent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Salesman.1969.720p.BluRay.x264-NODLABS.torrent 详情
      Salesman.1969.720p.BluRay.x264-NODLABS.torrent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本片追踪四个“美中圣经公司”的销售代表在波士顿与佛罗里达销售区域工作的情形。保罗是本片的焦点,他挣扎于生存的两难境地,却一直充满乐观,运用各种或哄或骗的技巧来推销《圣经》。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2 IMDB 7.6 正片
      Grey Gardens
      1975
      剧情片
      美国

      灰色花园

      Grey Garden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我看的时候还没有呢都办上妈的都半上了,妈的,以前好象不是ZB出的。我那时候就很喜欢现在说喜欢迟了,滚你妈的。你总不能阻止大家的进步
      •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生活着一对母女。她们到老了才出名,是因为屡遭邻居驱逐,原因是不可思议的脏乱差。导演梅索思兄弟以七个月的时间贴身记录了这对母女纠葛的关系,拍摄两人生活中的各个片段,并真实的记录了下来。这就是这部电影的全部,但却让人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仿佛时间从来未曾走过一样
      • 上帝啊。。。这就是个巨大的杯具~!!!~~~
      • 史上最强宅女!
    • 豆瓣 8.7 IMDB 8.2 正片
      Harlan County
      1976
      剧情片
      美国

      美国哈兰县

      Harlan County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比梅索斯兄弟那对儿废物好太多了
      • 1)高调的女人。无论是唱Which Side Are You On?的群情激愤(还请到了30年代那场罢工的Florence Reece),还是在医院里被射穿头颅的矿工母亲言语里表达出的坚强,还是作为导演芭芭拉在经费断掉情况下对这个题材三年的坚持。2)整部片像篇深度报道,Bluegrass和政治题材好契合,音乐本身就很煽动,music of struggle。又枪杀又权力勾结,跌宕起伏比编了剧还精彩。3)说最后在Harlan放映这部片的时候,有3K党来现场捣乱,搞得看电影的氛围都很紧张。4)Basil Collins这个人的经历本身,就很Harlan居民的典型日常:在这片里都因为直接拿枪威胁Strikers,被摄影机录到发逮捕令了。但据后续回放说,罢工结束之后,他还继续回去当工人的领班,而且其他人也都习以为常。虽然两派人会有心结,日子还是一样过。
      • 有力道,料多到一个空的过渡镜头都没有。很平静的叙述但观众可以想象当时的危险,矿工和他们的家人们是多么勇敢和团结啊,无需赘言。而当地的民谣歌曲更减轻了影片的苦情氛围,让人听到希望的声音。看到片尾credit里前三个都是姑娘的名字,更加心生敬意。好片。
      • 我的第一堂政治课:罢工后,先是工会官员来说服接着是政客的拜访然后是天主教神父最后是煤矿公司这显示煤矿主与工会官员宗教势力的联系你要反对的是一个大联合体。人总能雇到,骡子必须买 美好沧桑的煤矿工人民谣david morris dark as dungeon
      • 美国哈兰县矿工大罢工,工人视角可以说是左倾立场,深入现场纪实拍摄虽然平淡但是足够激动人心,片中那些关于矿工生活的民谣都是亮点。
      • 这部影片的另一个片名是:美国工人有力量!40年前发生在美国的事情,今天中国遍地皆是。影片的一个特色是加了很多应景的音乐,这些音乐的指向性或者说控诉色彩非常浓厚。导演曾跟随梅索斯兄弟多年,但我至今竟然还没有看过梅索斯兄弟的作品,该翻出来看看了。
      • 纪录片讲述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的代表,劳工矛盾。看着很难受,赤裸裸的现实和矛盾,不能一看了之,因为这是真人真事。亮点:斗争与抵抗,妇女的力量,音乐歌声。看了两遍,一遍没字幕一遍有字幕,累死
      • 喜欢他更甚于梅索兄弟...
      • 真正的记录片,真实的美国,发自内心的音乐,火拼,直面死亡,美国的矿工,毫无疑问的五星,豆瓣看过的人300多,豆瓣的格调,也是中国的现状···
      • 太牛逼了!!!!!美国人的精神啊!还有那些民谣歌曲!!!!!唉太好了!!!
      • 如果有原声, 那就太cool了
      • 对矿工的生活和罢工事件直观的记录,难得是作为纪录片人物的性格都非常鲜明,并配以大量的民谣音乐。
      • 社會/勞工權利;you gotta fight for your rights, in whatever way you can, as they ain't come for free; 我們的問題是團結永遠是一個大問題,而法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想免費搭車的人太多,而真正願意為理想/事業抗爭獻身的人太少
      • 跟随记录哈兰郡矿工罢工斗争的同时也是对当时美国煤矿行业工人生存状况的检阅,手段肮脏的资本家与行政、司法机构勾结使得弱势群体很难发声,工人被迫依赖的煤矿业工会本身腐败问题也十分严重,尽管环境如此险恶,朴实善良的工人依然用美丽的歌声讲述自己的生活与烦恼。女性占多数的摄制组令人刮目相看
      • 可以选择讨论的主题很多,罢工、民主权利争取这些彰明昭著的主题反而显得过于政治化,而且对于国情模糊的国家,需要考虑太多现实复杂性。于我至少还能感受到的是民谣。70年代的工人仍然受着30年代民谣的激励并继续创作属于自己行动的民谣。而除去周云蓬等少到几个的人,我们的民谣还有历史记忆能力?
      • Barbara Kopple拍劳工议题+权益斗争。罢工史、苦谣史、UMWA(美国矿工联合会)崛起史。串联曝光有死有伤,这对抗迂回曲折,只为一纸合同的保障。南方恶组曲:Which side are you on? 美国30年代+70年代,中国重蹈覆辙(何人得闻何人爱见?) 镜头:那些晦暗面庞 / 主妇惊惶 / 工会领袖激昂 / 资本之shun
      • 美国的矿工还好么?那里是不是也有盲井盲山?看完此片后想,也许资本积累的过程从来都是一样的
      • 关于生命安全,关于工人权利。感觉那一代美国男人真汉子。引人注目的是:那些饱经沧桑的青年矿工们,虽说没接受过多少教育,却在与强权据理力争时严守法律底线,即使是在户外剑拔弩张时也能像法庭辩论一样有一说一,从不做博关注的造谣者、情绪化的煽动者以及只吃瓜的旁观者。反观国人,各种泼妇骂街、“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现象屡见不鲜,这还是发生在40年前的某个穷州啊。
      • 我在那里用尽一生 挖掘自己的坟墓
      • 从来就不喜欢看纪录片,看这片儿也纯属巧合,看了发现原来纪录片也可以这么迷人。好的纪录片从来都不会比故事片逊色,它不仅将那段历史娓娓道来,还更能让人感同身受。虽然中立,但观众没有选择的会站在矿工们一边,被他们的坚韧,勇气,团结,坚持所感动。
    • 豆瓣 8.1 IMDB 7.5 HD中字
      Chronique d'un été (Paris 1960)
      1961
      纪录片
      法国

      夏日纪事

      Chronique d'un été (Paris 1960)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既然摄影机都是撒谎的,那么唯一真实的方法似乎就是拍一部关于拍摄记录片的纪录片。或者索性承认,人在镜头前"假装"的时间不会久,几分钟后,还是会变回自己。
      • 还好没人在这个夏天举着话筒到大街上拦住我问我幸不幸福,从来就没想过幸福是什么,几十年来我唯一在想的就是如何脱离苦难。
      • 让·鲁什离开西非回到巴黎和谁会学家莫兰一起拍摄一部“记录电影”,在纷纷扰扰的60年代的法国,工人、非洲移民、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大屠杀幸存者、学生、封面女郎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在摄影机面前“扮演”自己,我们看到了工人与大机器时代的战争、看到了刚果和阿尔及尔独立运动引发的价值观之争、看到了移民的生活艰辛、在访谈后摄影机又记录了他们生活中短暂的片段,导演还将这些可能一辈子不会碰到的人聚集在一起谈话观看电影,“你幸福吗”这个社会学的终极问题也似乎有了些清晰的答案,有的人回避,有的人则有清晰的判断,有的人求助书籍,有的人不置可否,但在真实之外,有那么几分钟我们还是看到了主观的情感,那个大屠杀幸存者走在巴黎的街头,阳光明媚,但她身上的阴影却覆盖了她渺小的身体,摄影机开始移动,她变得越来越孤独了
      • 对,第一个问路人“你幸福吗?”的不是CCTV⋯⋯这部Jean Rouch/Cinéma Vérité重要作品,最后五分钟的探讨特别精彩。Chris Marker《美好的五月》与之有诸多形似,却有根本差别。对照看,特别有趣。
      • 电影:一次人类学研究。影片结束于莫兰孤单的背影,他想用摄影机捕捉真实,但最终捕捉到的是差异,这是个证伪的过程,依然是宝贵的文献,当然,it's unnatural.
      • “真实电影”的鼻祖,即使是“纪录片”,仍不免虚假的成分(拍摄形式、被访者的瞬间主观姿态等);全片亮点是拍摄完毕后,被采访者以局外人的身份再次回顾,却发现无法再踏进同一条河流,可能这才是当时回答“你幸福吗”的原因。
      • 专业人士必看,发烧友可看,一般人不必看的一部重要的影片……
      • 关于一部“cinema verite”拍摄的纪录片——二重奏:莫兰喋喋不休地自我分析,鲁什提问、大笑、聆听或长时间沉默;最后的点题道出矛盾:面对摄影机的表演欲与所谓的真实情感、表演或过分真实;所谓的即时性只会产生偷窥、而表演才引出“真实”?“真实”“电影”,一个不可能的产物。
      • 5.5 “真实电影”鼻祖,结尾导演居然用实际行动将目的合盘托出~所谓“真实”并非“客观”(名字很容易引起误解),导演是记者,直接向着被摄对象发问;同时更像主持人,成为激发被摄对象“真实”特质的能动性存在。至此镜头下的法国小镇,夏日里人们的小情绪,给人的感觉是被激发的“真实”。
      • 这片子Rouch的印记可能还没有Morin的明显 和直接电影对拍摄本身的直接性强调不同 这部片子虽然在后期找了Brault来拍也用了同步录音但在剪辑中明显采用了多机位不同景别的连续剪辑技巧 谈话场景尤其显著 这种强烈的构建痕迹让DC的人感觉很不安。但这片子在延续了经典剪辑技巧的同时也努力发明对移动便携设备的新用法 一方面小摄影机缩短了跟被摄的距离得到了一系列更加亲密的特写 但另一方面通过一些更公共的议题讨论有试图将这些亲密体验变成某种公共的经验。这种矛盾关系在最后被摄观影会的一场达到了高潮,大家对相同的影片给出了不同的观点,相互争执不休。这也直接导致两个导演修改并重新拍摄了最后在Musée de l'homme的一场评论戏 Morin坚持这片子能在不引导观众的情况下让大家直接接触到真实的生活 一种复杂性的生活状态。也因此成了新浪潮的风向
      • 3.5 这部跟《人类的金字塔》大概可算互文了,而它的题材更广泛(但我还是更喜欢人类金字塔,或许因为电影院的画幅还是错的),尤其最后还纪录了学生们观看“成片”再次讨论,甚至讨论影片发行。真实-虚构-成品之间微妙的关系,电影的视角,也许就是1960年夏天让鲁什思考得最多的事情。
      • (纪录片无评分)纪录片。1961年,鲁什、莫兰导演,2011年修复版。当纪录片对“真实”的再现被质疑时,这两位作者后退了一步,把这质疑也包含进了记录之内。嵌套了两层“纪录”的影像不能肯定地说对再现“真实”有更大帮助,只能说扩展了我们审视何为真实的视角。虚构的故事以“假”求“真”,所以它们用于刺激观众的手段不会被质疑。纪录片在外在形式上天然存在取得观众信赖的优势,却也埋藏下被人质问以“真”造“假”的祸根。那么对一段纪录影像进行再记录,也许就能在两段记录的共性中发现真正的“真实”所具备的某些特征?(P.S.私下打分8.5/10)
      • 探讨了影像作为现实生活加速器之可能性,行人的陈词滥调和自卫防御性的反应,暗示了随意的民意调查之肤浅。(居然是和埃德加莫兰合拍的我暴风哭泣
      • B+. 看似是对于幸福本质的讨论,实际上倒更像探索影像能力边界的操练,把创作思路和过程全部摊开,在结尾强烈的自反中达到趣味的顶点:所谓的cinema vérité,或许正在于承认影像与真实间的距离。通过不断强调媒介的在场,电影时刻提醒观众,这只是逼近真实的一次尝试,而绝对的“真实”是永不可达的——正如镜头前那些自得的、孤独的、压抑的、无力的人们,幸福和不幸有千百种,而我们口中的“真实”,永远是各自选择相信的那个。
      • 技术进步、时代环境造就的真实电影,打动我的是最后陌生受访者们坐到一起重新审视生活影像及抒发个人感想的时候。自然流动着的、纯粹的时间。@资料馆,玛索琳娜·伊文斯交流
      • 【观于《纪录片理论与实践》选修课】 与作者论、左岸派共同掀起新浪潮的真实电影(cinéma vérité),认为摄影机与麦克风是“真实”的“触媒”,全片贯穿了策划、表演、拍摄和放映全部电影过程,通过讨论、访谈和即兴表演穿透表象达到被掩盖的真实。其实《北方的纳努克》里已经包含了搭景创设,全片又和《持摄影机的人》遥相呼应,以及“新现实主义”的扛起摄影机,所谓后浪一定是有前浪的,这是纪录精神的一次迸发。
      • 从来没有什么纯粹的纪录片,摄影机只要明显地介入现实空间,就具有欺骗性。【ROVERS/6.6G】
      • 你是否自問過,我幸福麼?那麼你的答案是什麽?不管是或否,你是否都能認真且肯定?那麼,你是否問過你身邊的人,他們是否幸福?對於他們的答案,你是否相信?有誰讓你感動到淚流滿面,當他們述說他們的故事,或甜蜜或苦澀?我們對幸福的定義又是什麽?從今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 #siff2021# 我知道这样不好,但片头那个神片罗列和片尾的导演自述合起来确实有说不出的喜剧效果。
      • 8.5/10。①导演和他的团队到处街坊各种各样的路人问他们是否幸福记录他们的回答,并在之后让受访者看自己参演的成片发表评论。②真实电影鼻祖(直接电影是假装旁观地呈现现实,真实电影是通过纪录的虚假性去对现实发出提问与思考),制作团队入镜探讨创作思路以及结尾让受访者看自己演的纪录片这两点很有趣,但整体上影片并未捕捉到太多值得讨论的细节。
    • 豆瓣 8.2 IMDB 7.7 HD中字
      Titicut Follies
      1967
      纪录片
      美国

      提提卡失序记事

      Titicut Follie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影片因为侵犯病人隐私,而被禁,1968年所有影片的拷贝被召回并销毁。1969年,导演上诉,美最高法院拒绝受理。这是美国史上首例以“有伤风化;不道德;危及国安”以外的理由,被禁止放映的影片。1991年,多数被拍摄的病人已经死亡。最高法院准许影片发行,但条件是:导演在片尾加注解"拍摄后,精神病院的状况有改进"。导演把法院的要求作了说明,也照做了。1992年9月,在PBS电视网播出。历经24年,重见天日
      • 法律还是太窄了,生来就是有变态的基因,你能把他怎样?里面有一个絮叨汉,一直不停的说,说的不是空话,全是思想,不重样,对世上的所有东西都批判一遍,说的停不下来,跟洛特雷阿蒙似的,是个症。
      • 我发现这部电影的短评反而是最正常精彩的。精神病院歌舞剧,寻找病友的良方。这部居然曾经是禁片,现在看来没什么可禁的,无非是进入精神病院拍了点儿说不上是否特别残酷的东西。
      • 1966年,纪录片在玩跳切,精神病在分析越共,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 the nose-feeding scene is shocking, especially the montage
      • 总之,一定有人精神有问题
      • 【上海电影节展映】60年代美国精神病监狱纪录片。监狱的警官护工几乎将病人当作囚犯,毫无人性尊严。怀斯曼的处女作即贯彻直接电影的理念。无旁白无交流无交代,摄影机不撒谎。从题材到内容都无法不让人联想到《囚》。弗拉基米尔的状况与傅明刚惊人的相似(但大刚的变化更加惊人),不知马丽是否有所参考。即使是情景再现都演不出来这种神态与话语。莫非真是冥冥之中穿越时空国度产生的如出一辙的呼应?以欢乐歌声左开头结尾实在讽刺悲凉
      • 会让我想起想田和弘说的,摄影机是一种“暴力装置”,在剥削拍摄对象的身体和面庞。创作者如何突破这种道德感?进一步地,如何消除这种摄魂术的可怖与“可耻”?比马莉的《囚》冷峻许多:是把他们当做景观,而不是平等的人;是一种(无差别地)扫射,而不是同在。因为无需深入和跟踪,已经有足够多现实浮出表面。人被动物化——这就是某种现实,记录和建造后的现实。尖锐的剪辑是为了揭示真相,是为了刺伤观众,但问题是,银幕前的你,可以直视这一切吗?这是怀斯曼的处女作,他无声无息地完成了所有言说。让我们在一首歌里黑屏并让思绪蔓延。
      • 7/10 精神病院就像个小型专制社会,失序也代表一种重建,但怎样才是真正的“序”?重要的不是管束和治疗,而是人权的合理施受。最残忍的是“正常人”有时比“病人”更滑稽更远离灵魂。
      • 哎,可能因为没耐心看长片,所以只能崇洋媚外了。同样是对准精神病院,怀斯曼怎么就能做得那么简短有力,又把被拍摄对象的状态真实地砸到观众面前,而马莉的《囚》怎么就非要事无巨细地拖到近6小时!?当然,你可以说不那么病人戏剧化的时候,才是生活的真相,可以认为《囚》把作者态度掩藏更彻底。可至少在各类互联网视觉疯狂冲级的当下,我更愿意接收怀斯曼这样剪辑整理好了的“片刻真相”。
      • Physical and mental prison and punishment. It is extremely radical and I was shocked. How did Wiseman get access to those crucial moments and ugly abnormal personalities (I mean the officers, not the mental disorder people)? It reveals the hell for human freedom and rights.
      • Jim的跺脚 政治犯的演讲 Malinoski的眼泪 Vladimir的反驳 Albert的香槟 Have you ever been lonely Have you ever been blue
      • 歌舞联欢与不被当人看的日常并置有种荒诞的恐怖。对于这座精神病监狱的管理人员而言这些人首先是囚犯其次才是病人,狱卒医生在镜头前毫无收敛之意可见他们不觉得自己有何不妥。这状态当时律师不敢辩暂时精神错乱吧…我觉得他的第一个摄影师不如现在这位讲究
      • #纪录片#怀斯曼第一部影片,虽然是直接电影旁观的方式,但镜头的取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 三星半。Folly:荒唐事,疯狂事——「失序」是修辞降级了。早期怀斯曼题材更生猛(这部1967年的电影与1974年的《灵长类》更接近),但相比近期三小时体量的长片,视角比较单一。《提提卡失序记事》其中一段关于生死的平行剪辑比较出彩。ps. 和平影都的散场楼梯仿佛永无止境的环绕下坠,意外地呼应了这部精神病院纪录片。
      • 首先对人权这种东西没什么概念,如果强制裸体就是侵犯那殴打囚犯都该是什么了?其次“直接电影”本身要求极度客观,所以并没让人觉得抗拒。监狱里确实有认识水平超高政治演说家,也有看上去完全被误判的可怜病人,但也不排除真有病的。怀特曼到底要表达什么?也许他什么也不想表达,他想表达的是真实。
      • 弗雷德里克·怀斯曼的处女作,美国一精神病监狱的纪实录,可以和飞越疯人院参照来看,只是这一部更直接,对社会的批判性更强
      • 总算有鸟中文字幕....怀斯曼真是牛得没话说~~操作主义心理学害了多少人啊
      • 经过几十年的争斗才得以放映,到底是谁有难解心病?直接电影完全真实纪录,中间几个唱歌片段成了难得的令人放松的场景,也是病人少有的能够穿上衣服体面面对世界、展现笑容的时刻,给全程冷峻的黑白影像披上一层薄薄的温度却在歌声结束后更显残酷。插管喂食与整理遗容的交叉剪辑最撼人。//第一部怀斯曼
      • 那个名叫Al的人把整个身子埋在水里,吞吐着泛着泡沫的洗澡水。他说,"The water is so special, like champagne"。Tube feeding 那段有几个Insert打乱了节奏,恐怕是因为无镜头可用了。
    • 豆瓣 8.0 IMDB 7.6 HD720P中字
      High School
      1968
      纪录片
      欧美

      高中

      High School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怀斯曼的观察式纪录片真是独一无二,尤其在和梅索斯的片连在一起看之后认识更深(都很喜欢)。今天的放映会竟然来了很多60、70年代Northeast High的校友😂,大家对电影是否真实反映了学校的面貌展开了友好而激烈的辩论😂。看来对电影的许多认识要等待时间的鉴定,几十年都不算多
      • 所以早年的 Wiseman 倾向性还是很明显的,camera movement 也灵活很多。回溯来看真是人类学范本,冷战太空竞赛下的背景,父权社会下的性别规训,当然也保留了音乐的情动。Simon and Garfunkel 那段是可以抛开 context 直接对话的。
      • 大量极端的特写弱化了人物和事件的个体性,而让学校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感在电影中凸显出来。怀斯曼不拘一格游走的镜头和大多数场景中对于纪律的强调构成了有趣的反差,他眼里的高中教育显然缺失了学生一方本应享有的自由表达。
      • 一方面很惊叹怀斯曼用摄影机对不可预知事件捕捉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大量这种随意拉伸游走各人物间的镜头和音画剪辑却暴露了导演的介入和对观众注意力的控制,与“观察式”电影初衷相悖(此片也被宾州学校斥为不真实)。当然,不能因此否认此片在纪实上的价值。美国“五十佳中学生电影”之一。
      • 客观拍摄主观剪辑确实有意思啊 不甘心做墙上的苍蝇就用大特写来回骚扰视角证明摄者存在 说实在的比后来的观看性强
      • 记录了费城东北高中的师生互动,通过将家长座谈、性教育演讲、课堂讨论和教务惩戒等独立场景反映现代教育机构的权力运作模式。以直接电影手法、尤其是大量的局部特写作为社会学检验方式,貌似无序的剪辑实则通过独立场景的并置达到叙事的递进,从而不断深入教育权力手段的弊端在空间和时间维度的影响。
      • 为什么是(大)特写?不寻常的视角:一张脸,甚至一个器官——“错误”的构图和景别,崭新的凝视重塑现实。围绕明显的外观,我们继续提问:为什么不需要空间?为什么叙事不重要?为什么不需要传统意义的人物?场景衔接的逻辑和力量是什么?方法论方面,如何进入“异域”并成为“墙上的苍蝇”,去显露自己全部的好奇但无窥私的耻感?满是疑惑,有的答案在影像内部,有的则不,而这些疑惑触发的思考带来进步的可能。 与周浩《高三》相比:不接近,不跟随,不挖掘。投入的是理念,而非情感。开头依然呈现出一种双重的暴力性(摄影机/被摄对象),但最后在影像的流动中又消弭于无形。怀斯曼要探寻和建构的是什么?我们看到了教育体制的问题,但这个主题无疑是混沌的。不是强硬地抨击,而是怪异地观察——那时那地那些人的生活。有启发吗?这完全取决于你。
      • 无旁白,不同场景很硬的剪切串联到一起但要能让观众从一场场对话里掌握当前状态,导演还是蛮厉害的。这里老师跟通常印象里的美国教育不同,个个自己长篇大论严加管教,很负面啊。放Simon and Garfunkel的歌当案例舒缓节奏是神来之笔
      • 大量特写镜头,有节奏感。“I don't try to be anything but subjective”,导演Wiseman不喜欢所谓cinema verite,认为interview is a "performance"。管制与反抗。
      • 嘴退化成指令,身体压缩成零件,特写的运用无出其右。对规训工厂的呈现目不暇接,由此六十年代青年反叛的背景也可见一斑。
      • 怀斯曼早期名作。节奏极佳,不动声色又鲜明的观察立场。教育圈混了小十年,里面太多冲突至今也在重播,某种意义上high school=人类迭代的桥头堡;后半程议题时代性更明确:war machine training / negroed community test / patriarchal tension… 观感要比后期长篇大论更明快有记忆点
      • 嗯人家的高中
      • 漫长的怀斯曼补课开始。起点甚高的作品,也是奠定怀斯曼直接电影方法和对社会机构评论性观察的早期作品之一。小场面做得实在是精准,而怀斯曼看似隐藏观点但其实观点特别鲜明(而且留有蛮大的阐释空间也是真棒)。越战等社会话题的介入也是鲜明的时代印记。
      • 怀斯曼其实还算挺高产吧,不相信他会为拍摄先在高中呆个把月甚至半年。那么问题来了,在当时的机器条件下,他怎么能这么恣意如苍蝇般的拍特写?还是因为选定了段落化、随意化的表达,就在每天大量的素材里跳出最特写的一部分?
      • 六十年代的美国高中生活甚至比我国大学还要开放和丰富,特别是在性教育方面。萨弗迪兄弟在镜头语言上深得真传
      • 纪录片中的剪辑和特写,达到了随心所欲,最重要的是感觉不到导演要强加于观众什么,同时做到这两点,非常之难。
      • 黑白记录的多彩High school生活,很喜欢女老师给学生们讲服装仪态、男妇科医生给男学生们讲性知识教育的段落。 这是68年的美国,设想过如果现在要拍中国高中的纪录片,大概就是无尽的拖堂和海量的作业,吧?
      • 7/10
      • 怀斯曼补完计划+1。一种拍法坚持拍几十年,进步原来也可以这么大的诶。
      • 结尾以一个越战士兵的信结束真是对学校官僚的讽刺
    • 豆瓣 8.5 IMDB 7.6 HD
      Nanook of the North
      1922
      剧情片
      美国

      北方的纳努克

      Nanook of the North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能从片中很明显看出有很多场景是摆拍的,去除这一诟病,仍然不失为一部很神奇的片子,纳努克一家生活场景的“真实”体现,纪录片的开山鼻祖
      • 本片是历史上第一部全长纪录片,于1989年被美国国会图书馆选入“国家电影记录册”。
      • 虽然这个纪录片有表演的成分,不完全纪实,但是真的很有趣。
      • First one showed in doc class. Can't believe they made such a good doc in the 20s.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