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亡者村的路要生人牵引,葬礼宴的歌要唱到天明。金刚鹦鹉赋予了萨满的神力,却不愿在棕榈叶里与亡灵的麦卡洛交涉一生。身上不痛不痒,却恶疾缠身,明明无病无灾,却渐入膏肓。镇上的卫生救济所不能久住,土地上的赤湖果和树薯粉需要收割。在湖面燃起鬼火,在森林扛起原木,被选中的科拉霍人,别无他路。 |
|
6分。怎么看出来是纪录片了,稳稳的摆拍啊。倒是拍得很美,人物讲话假假的(脑子还是在剧情片和纪录片之间转不过来)。后面睡着了,有点闷。有人get到这部吗?05/31/2018 |
|
位于「原始」环境下的民俗才是观众们更加感兴趣的部分,由此产生了一种有趣的电影内外矛盾——不甘于原始(传统)文化下的青年所追逐的「现代生活」反而是大部分观众所鄙夷的,文化差异或者「一体化」的矛盾并不仅仅在于观念与意识形态的差异,最终却还是一种经济追求。 |
|
#9thBJIFF# 看之前大概能料想到是个什么调性的片子,但这种程度的视听节奏还真是让人招架不住,完全放弃叙事的内在连接,仅依靠影像层面微弱的刺激来展现所谓的自然神秘主义,但说白了如果是为了体验奇观为啥不去看什么“星球探秘”一类的科普节目呢?好多地方都怀疑导演是不是在监视器前睡着了忘记喊cut,观感差不多就像是听了俩小时大悲咒吧。 |
|
O nome dele é Henrique Ihjãc Krahô |
|
葡萄牙导演去拍的巴西原住民Krahô人题材,试图逃离家族-命运与最终的回归,拍出了人类学纪录片的感觉……虽说不是所有有鬼魂有丛林的片都是邦哥门下,不过这个原住民语言慢悠悠的调子真的跟泰语的感觉好像啊!丛林和小镇的对比体现在现代医学与萨满体系,原住民语言和葡萄牙语乃至姓名-身份证上面,里面废墟那段又以“记忆之场”的方式带出了原住民被屠杀的历史(这就是戛纳一种关注单元颁奖时导演和主演团队的政治声明的要点)。 |
|
无力的控诉。 |
|
微弱的原住民声音记录消失的原住民生活和原住民历史。 |
|
於無聲處聽驚雷。為了瀑布我也要打五星,沒有見過這麼好看的瀑布。 |
|
【2019年4月16日-北京电影学院-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注目未来」-标准放映厅】
原始剧作类型结构讲述原始文化命题,多重世界的建构,原始文明、现代文明、精神世界。萨满体系的最终架构,金刚鹦鹉的圣灵守护,水中的镜像重现,都是人类主体在庇护之下的自我审视。
导演把握节奏和情绪力度恰如其分。虽然有诸多细节堆叠过于符号化,但表达的内容却十分明了。拳皇、流行乐、莫西干发型等等的细节,足以展现出导演意图。
月升转场明确了部落发展方向。开头与结尾的闭环,进入萨满世界的层次,在最后一场戏终于拔高层次。摄影很棒,细腻的情绪、贴合剧作的视听语言,加以细节丰沛的声音,为影片增色不少。(16mm胶片极其细腻)(医院走廊和医生对话的长镜头,颇有《站台》城墙上男女主对话长镜头的意味) |
|
介乎于剧情和纪录之间,摄影主控,土著生活很原生态的,萨满、咒语和与死者交谈都是村里生活的日常。他们对自然的态度是万物有灵论,能让观众沉浸其中,几乎看不到现代化的迹象。但讲的仍是部落不要现代化。戏剧性很弱,沉闷无比,仅通过诗意的视觉概念传达,绝对在考验观众的耐力。对于掠夺巴西腹地、屠杀土著部落的白人殖民者也做出了含糊其辞的批评姿态。这类纪录片见的还是挺多,它没有太出类拔萃的地方。 |
|
关于传统族群仪式与现代文明的对比呈现与危地马拉那部《火山下的人生》颇为相似,只不过这部作品的戏剧情节不多,而且更偏向纪录的意味。声音剪辑是最大亮点,山野丛林的虫鸣声与现代小镇的喧闹嘈杂形成参照,并在一个梦中场景里实现完美的过渡与融合,同时预示着主人公心态最终的转变,以及命运的归宿。可惜地,语焉不详的叙事并没有留下太多思索空间,在处理记录题材和虚构情节两者之间欠缺更成熟的考虑,并没有抓到最引人注目的时刻,结果只能说比枯燥的人类学纪录片稍微容易接受一点。 |
|
3.0 |
|
不是纪录片,但讲述和拍摄方式都很像弗拉哈迪的早期搬演式人类学纪录片。 |
|
我非常欣赏(且羡慕)导演用16mm来拍摄,有那么一丁点阿彼察邦的感觉,但是闷,闷到不行;导演颜值还是很能打的 /伦敦电影节第一次去了rich mix cinema,缘分终于来了,这个影院以往都是…路过 |
|
這類的docudrama見得多,這部在坎城拿到“一種注目單元評審團特別獎”,可見議題性在前,影片質量並不好。想起《夢遊亞馬遜》,講的還是原始文明與都市生態的抗衡。 |
|
猎奇Ethnofiction,像去年柏林那部《前任萨满》,Fiction部分比Docu部分拍得好,与其阿彼察邦,不如说是转投玄学的弗拉哈迪。虽然演员实在是过度呆滞了,但出于文化保护的角度,导演就算完全不加以指导也可以理解。
构建了一个属于萨满的主观听觉世界(语言本身也是其听觉系统的一部分),自然中的炎热、潮湿、阳光乃至泥土气息都是和谐的、可被“听”见的;而城市环境中,除了以“侵占”姿态占满画面的信息世界(电视、收音机、街霸游戏机),剩下能感知到的几乎只有嘈杂。足球、指甲油和“圈养”般的收容中心替代枪炮大刀成为了入侵者的新武器,湖面倒影中飞过的鸟是灵性瞬间! |
|
人类学+丛林美学=世界很大,我太渺小。 |
|
这种差异的对照实则有些拧巴,直接的实体仪式及城林景观与插入性符号交代互斥。 |
|
没有找到很好的角度,仅在表现➕猎奇。地球另一端的世界啊……值得有好的故事。#9thBJIFF# |
|
4.2 开头的池塘和后来的较简陋的医院,真的不是从布米叔叔到幻觉梦墓园吗…… |
|
幽谧的魔幻现实主义,拉美阿彼察邦了 |
|
他在对抗自身萨满能力时充满痛苦。 |
|
【巴西】充满伤痕的集体历史记忆,部落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对抗与共存以及古老神祇所赋予这片地区的神秘;生死的传说和文化景象交错,会很沉醉于它对这里风情的捕捉。但部分时候在台词和镜头上的刻意留白,稍微显得略微空洞;也影响了它的叙述,太像Nat Geo的纪录片就破坏了它营造的环境。 |
|
巴西原住民的生活的真实展现。 |
|
百無聊賴,劇情片的紀錄片,撇除白人的壓迫,聚焦群體族群的無助。兩小時過於漫長,風格的南美魔幻也不停撞牆。 |
|
白左导演对第三世界的猎奇,而这样展现贫瘠蛮昧的原始部落的猎奇片在三大电影节上越来越多了 |
|
还是另一个译名好听,《雨是死者之乡的歌》 |
|
被人类学批评裹挟的伪纪录片。 |
|
很难得看到一部不像阿彼察邦的拉美丛林片 |
|
4.16由于旅途劳累困了加起来得有一小时。,以后再看😞 |
|
最喜欢的一部,印第安人和瀑布 |
|
21/1/20 |
|
专心拍狩猎采集民族的民族志纪录片多好,为什么要给男主的电波这么多戏份… |
|
不是纪录片吧!少数族裔的电影总是以浪漫的神秘”作主题,能否有所突破 |
|
阿彼察邦方法论成果展示。 |
|
拍的像纪录片有时候并不是褒义词 |
|
在巴西密林里流动的朦胧影像,它关于原始力量的一种闷热式表达,整个观影过程宛若同山中幽灵会晤,最后只觉是梦一场。 |
|
看完才知道是纪录片。那一幕幕的跳舞唱歌实在太闷了。虽然镜头很美。就当扩展奇观吧。 |
|
3555 Time:2022-10-10 |
|
拒绝现代式的论文成果展示如同早已在录音棚里搭建好的场景。无法看出导演对自然有任何洞见。 |
|
同在一个地球上,异国他乡的土著也有一心向往城市的。。。 |
|
难以描述,很像纪录片,原住民这个题材我看得很少,抱着猎奇心态去看的。有一些原本就属于自然的元素拍的还是很动人的,譬如水中倒影、火、雨水、森林的声音。 |
|
死人和活着的人,过去和现在,这里和那里。白人视角,精彩的搬演。观影途中睡了好几下,不是它的错。 |
|
木薯粉和肉块煮起来什么味道 |
|
俺没文化,俺选择El abrazo de la serpiente |
|
天哪。闷成这样也是难得,无非还是那套土著人千万不要现代化哟一定要保留你们的文化遗产哟的套路。中途离场。听同学说结尾还不错……2018.5.16 戛纳 |
|
没什么意思 |
|
16MM胶片拍摄,好羡慕! 场景都很美。巴西的原著甚至和亚洲西南片区的原著生活状态很像!! |
|
导演颜值帅,但是片子太闷了,节奏很慢,歌曲也欣赏不起来。感觉更多是满足个人猎奇心理,了解原住民生存状态和他们的信仰。用胶片拍也是一大亮点,绿油油的树林,身临其境感更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