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Milla头像,观看她的20条IG Story. |
|
超喜欢🙆🏻♀️各种配乐超级棒!“you birds really crazy”死神无声的低语,死前你欢笑的海滩。我们自荷尔蒙、鼻血、脏衬衫、酒精和吗啡开始的爱情,我们到小提琴、天空、红眼眶、香烟和做爱结束的爱情。无关孤独和忠诚,无关承诺与婚姻,只在夏天热烈。我扑火的热情我亲爱的我只想触碰你,而后对未来再无所求。获得成长那天,乳牙掉落,最后一面留给你,闭上双眼前,仍担心你无人照料。这世界如露珠般短暂,这爱情是我一生的漫长,也许这才是爱情应该成为的样子,也许这才是爱情可以成为的样子 |
|
我是世上最差的父母,纵容你扑火的爱情。你是世上最狠的女儿,杀死了过去的自己。他是世上最坏的男孩,骗走你所有的青春。他的衬衫好臭,我的床单好香,可你偏偏喜欢。米拉在四号站台认识了摩西,他会跳愚蠢的舞蹈,送路边的耳环,用幻觉闷死你。可只有他才会让乳牙脱落,长大和死亡才能发生在同一天。 |
|
超带感的配乐和糖果色的摄影太有灵性了,演员也是。鲜花最后的鲜艳,在她眼神的汪洋里,如同拍到海滩的浮沫一般。而那个痞萌的大男孩,把一次次的漫不经心,堆砌得情深义重。父母用焦虑来开明,又被开明稀释了焦虑。每个人都在等一个豁口,这豁口每每要俗套,又都轻轻拐了个角。小标题仿佛隔出了闪闪发光的少女日记,翻开,连疼痛都可以是粉粉的。落幕时,听到有人在海浪声中啜泣。@平遥 |
|
高级且做作,可以共情但难有共鸣。 |
|
白百何演得真好 |
|
感觉评委(至少是主席)会非常喜欢,至少最佳处女作锁定。节奏和情感都把握得非常好,也是生活细处,悲喜二元交叠。澳大利亚包容的社会环境让人很是怀念。催泪的部分做得从容不迫,疯狂的部分做得收放有度。 |
|
打动我的一点是,创作者用非常轻巧、稚拙的方式,像讲一个童话那般,讲述这个涉及残酷的成长、生死的生命主题,这种风格上的轻与故事上的重所造成的对比,呈现出强烈的悲剧张力。这个处女作成功展现了澳洲普通家庭的内在截面,导演表现出的掌控力比一些老导演还要稳定。但也仅此而已。 |
|
澳大利亚电影,患绝症少女之“成人礼”。导演处女作,不错了。 |
|
#VIFF 同时轻盈和沉重,反讽和真诚。向死而生的(反)成长电影。(第一部看哭的片,但要是没哭应该会更好) |
|
土澳洲电影三板斧:好演员、小清新、Dysfunctional family |
|
一路看着女主角很面熟,查了下原来是《利器》里的那位小女儿……整体上算是用《伯德小姐》的方式拍《星运里的错》?碎片化的片段组成了一个最后让人发昏的故事。总体而言观感还是挺好的,刚好跟女主角穿了同一种颜色的T恤,最后也成功被煽到。不过回味起来倒是真的没有什么亮眼的镜头设计,暂时算是私心喜欢的今年平遥第三名~(🎈没看到还是有点可惜) |
|
PYIFF43,原来是《星运里的错》,这类青少年电影的俗套题材能拍成这样,这位新导演还是很可以的,绝症题材处理的这么轻盈,色彩和情绪都掌控的可圈可点,后半部分更是越来越好,作为处女作已经相当厉害了。 |
|
#3rd PYIFF# 首映。2019威尼斯最佳新演员奖。片子观感还算好,有些小桥段拍得真不错。虽说矫情但是矫情还不是最致命的,舞台剧化太严重了,但是女主角怎么看都不是个重病的姑娘该有的状态(化妆的锅还是舞台剧感的锅?),而且这个片子那么圣丹斯标配为啥没去圣丹斯也挺奇怪的…… |
|
最让人动容的是平时大呼小叫的邻居孕妇在要生产的时候想安静离开不愿打扰母女合奏的一刻 |
|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关于dying kid的电影
电影画面好美。这个导演很棒哎
女生十五六岁的时候很难抗拒bad boy
女主义无反顾去爱一个人,好勇敢
|
|
分小标题的“短故事合集”,其实不分也建构起剧情。将死的女孩,瘾君子和我的父母,一切因药起。但没有太打动到我,以及没有《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好看》,但音乐不错。 |
|
水城澳洲固定席位又一部,相较于前几年的严肃议题,这部由澳剧出身的女导演的成品更有澳影那种独有的“care free”和“残忍青春”的气质。故事上是“虐心反套路版《星运里的错》”,分隔式的段落会很难集中几个角色的副线故事。不过土澳演员是宝藏,全因两位出色的青年演员补足遗憾,Eliza Scanlen有Angourie Rice初登场的惊艳,真实、fuck up的女孩信手拈来;Toby Wallace可爱到爆炸,萌化了我的心肝~是这一次圆满的收尾。 |
|
似乎是第一次看纯澳大利亚影片?绝症少女的初恋日记,雀跃萌动而又那么挣扎那么痛。如少女心跳搏灵动,糖果般的缤纷色彩迷幻绚烂绽放,我爱这样的青春片!Milla头顶鲜亮墨绿色假发衬得她靓丽夺目,Toby Wallace演的Moses小哥我看第一眼就喜欢上了!除了性格略痞和吸毒以外,其他明明都很好啊!爱了爱了!❤爱死全片每一首配曲!!!又一次在电影院听到了《沃尔塔瓦河》。沙滩上,一句“替我照顾好Moses”居然顿时把我看得眼泪汪汪,Moses一定会成为他们两夫妻的干儿子吧……TvT |
|
本届威尼斯电影节上最催泪的一部。这种悲喜交集的小清新故事好莱坞拍摄过很多,但是出自澳大利亚女导演之手,效果显然有别于美式套路。身患绝症的少女面对爱情来了的心路历程,悲喜交杂的情感刻画,沉重的话题与轻盈的叙述口吻,令情节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张力。男女主角感情线的处理毫不拖泥带水,不搞复杂三角关系,一来就是一见钟情的设定也让我感到略微有点惊讶。最突出的要数女主角的演绎,在喜剧表演里蕴藏着绝望的表情,这种反差极大的情感演绎令影片在后半段充满了催泪点。作为本届入围竞赛的唯一的处女作影片,在跟其他大师名导同台较量之时,丝毫不见羞怯的生涩感,反而用反类型的成长题材引得众多关注。 |
|
前面女主角一直是恍恍惚惚,看了半天原来是老掉牙的绝症少女谈恋爱的题材。看得出导演是有点野心的,是想拍出不一样的感觉,还描述了很多女儿得了绝症以后父母的心理状态,东讲讲西讲讲什么都想拍结果连主线副线都乱得理不清楚,几个演员也有点演过头和矫情过头,还有男主角也颜值不高,所以感觉是彻底地弄巧成拙了。PS止鼻血根本不是电影里这样的方式,这个导演一点生活常识都没有,还拍什么绝症少女的生活? |
|
太殇了,我哭到不能自已。“you birds are crazy”,笑着来不及说那一声再见。我好喜欢导演处理这样的青春真·伤痛题材片的方式,刻画出人物不按常理出牌的行为,出其不意却又画下一幕幕浓墨重彩的故事。光影和摄影的结合也十分舒服,小标题的搭配意外得也不错,赋予了话外之音冷幽默感。另外,两位年轻主演日后一定会有大好发展的,灵气和天赋满满,喜欢。再另外吐槽一下,湾湾的电影译名《谢谢你爱过我》才是真小清新,果然还是直译“乳牙”更有象征性和诗意哈哈哈。然后本门德尔森果然只有在自己的老家才是主场,好莱坞啊,别再只找他演一些无脑反派了谢谢。 |
|
电影传达出一种很做作的强调,但就像如今的小作精人设一样。勇敢坦荡,起码不是个绿茶婊。 |
|
看了太多次绝症少女的爱情故事,我已经审美疲劳了。什么时候这些导演才会知道,重病患者的生活不是这么诗意的,而是在病床上被屎尿痰包围,经历插管,各种疼痛,神志不清等不堪忍受的病程,最终因为身体脏器崩溃而死亡。 |
|
各方面都太符合处女作特质了,这颜色用得,这插曲塞得,这小标题加得。害,搞那么花哨,不还是老故事嘛。 |
|
当乳牙少女遇见问题男孩,当绝症遇见青春期。男女主的化学反应很棒,谁初恋没爱过一两个坏男孩呢?新人导演高举轻放的度把握得还行,看完不觉得沉重反而觉得释放...(PS今年安乐死公投里面有我的一张赞成票~) |
|
一场无法切割的成年式与告别式,残酷无解亦真亦假的少女怀春。如果必须凋零,请让我死在最盛最美的花季。太喜欢Eliza了。 |
|
【上海电影节展映】一个是绝症青春叛逆少女澳洲奇葩,一个是沉迷毒药的社会青年顽石有瑕。若说没奇缘,短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分分合合似假发?究竟是无情残酷的利用,还是借助那些不在乎而掩藏在内心的深情爱恋?各个角色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也在努力追寻着内心复杂的爱。这部电影是如此感性、炽热。一切令人焦虑、厌恶的言语、行为都化为动人的关怀。甚至父母对女儿那种不惜引“狼”入室、乃至于违法的举动,都表达着深沉的关爱。面对死亡的那场床上协助自杀戏份所呈现的力量扣人心弦。 |
|
那些小标题是什么玩意儿?????导演你有事吗 |
|
土澳残酷青春。开篇的街景校服火车广播都让我感到非常亲切,感觉就像是发生在悉尼哪个区的故事,加一星亲切分。用小清新的口吻讲述沉重话题,配乐选的歌都挺棒 |
|
Come Meh Way-Sudan Archives/Bizness-Tuneyards/For Real-Mallrat/Diamond Days- Vashti Bunyan(Sisters诚不我欺 |
|
前一小时拼命用时髦和酷化解癌症女孩的伤感,后一小时努力让观众感动,着重表现人类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时,情感上的准备不足,但有点陈词滥调。最头疼的是频繁使用标题作为分段篇章,用的很碎,闲笔过多。 |
|
最佳处女座无疑,最后结束时全场起立给剧组鼓掌三分钟致意! |
|
故作姿态,拼老命想凹出一种“举重若轻”感,然后失败了。剧本一眼望到头(连那颗牙什么时候会掉都能精准预测),后半段想呈现女主角对周围人的辐射式影响,但几乎所有反应和变化都是直给,尽管并没有什么真正意义的爆发戏,但还是把导演强装的“轻盈感”砸得粉碎。小标题累赘得像肿瘤,拍这么长就是为了让我一会儿《大西洋》入场迟到的么? |
|
#3rdPYIFF# meh…不过是用反套路反类型的手法来处理一个差不多看过一万遍的小妞绝症的故事,有个别场戏比较动人,比如母女合奏那场戏,但是整体还是没啥新意吧,或者说这类题材是不是也比较难玩出新意了?另外使用小标题的意义在哪?感觉这个故事处理在100分钟以内会比较合适,太长了只会拖垮情绪。 |
|
问出“当代绝症少女还是会喜欢这种奇怪的垃圾男孩吗?”这样的问题时才意识到整个故事题材是如此老套,却被拍出了一种独特的颜色和视角,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也很不容易了。 |
|
想不到最后一幕会有这样的杀伤力,但回想前面的种种,也是情理之中。 |
|
还可以。催泪十足 |
|
生命最后的叛逆,配乐不错👍 |
|
人生一场,我来过,我也爱过,有人可以给我去爱,也有人爱我,不后悔。 |
|
还是编导自说自话自以为是的「爱情想象」,所谓「女绝症」/「男混混」的设定欺骗了多少无知少女的眼泪,唯有镜头运动还有些基本功。 |
|
I didn't say goodbye, |
|
果然是女性导演才能有的细腻情绪,优点是给本质狗血的癌症做了减法,同时用了一个没心没肺的坏男孩,恨他或喜欢他都是情理之中。但字幕卡未免有点太多了吧!是怕观众看不懂??音乐和摄影也确实不错,但再多一点就有滥用的感觉,几度让人觉得很多兰。 |
|
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渴望。 |
|
爱与生命。 |
|
在极其疲惫的状态下强撑着看完。其实我特别反感“绝症女孩”类型的青春片,但这一部有某种特别的气质。海滩那场戏很触动我,“陌生并不存在,因为我们有同样的心累”。/ PYIFF @小城之春 10.17 |
|
看这种糖水残酷青春的电影觉得有点做作 |
|
故事本身的确俗套,不过执行过程已经尽可能的祛俗了,加上良好的音乐品味,使得这部导演处女作处于中上水平,在人物的构建上,除了男女主角是作为叛逆青春的代表外,女孩父母的内心焦虑也得到了展现,证明了在压力面前人人都有非正常的一面,女孩原来是小妇人里的老小,倒是挺适合这里的角色的。 |
|
比想象中好不少,也许是知道这故事讲将死的女孩和她的家人们,对其中每个人的情绪都能做到宽容理解。对于死亡,生前没有任何一个时刻可以说已经完全做好准备。这种含而不露的“小小愿望”既是明明白白的生命力,又是对生命最纯真的祈求,拍得很好,开头三分之一稍微有点矫情,女孩和她的父母都是。分段以及分段标题显得挺没自信的,毫无必要。三星半 |
|
天真、野蛮、虚无;一点岩井俊二、一点安德里亚·阿诺德、一点索菲亚·科波拉。看到了一种攀比的生命力,是年轻人特有的,但摄影机的“摩擦”尚不能校准情欲的味道。音乐品味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