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这不是纪录片!这不是纪录片!是改编自1930年同名科幻小说的科幻电影。约翰约翰森通过先锋手法,用南斯拉夫铁托时代未来主义的雕塑来展现未来人类的世界,配合上标志性的音乐,让观众进入一个自由想象的影像世界。再次声明,这不是纪录片,电影类型不是牛鬼蛇神有资格赋予新定义的地方,请不要误导观众,谢谢。 |
|
又是边境冲突,又是设施爆破
又是疫情反复,又是种族问题,
是,放在什么狗屁“岁月静好”的时光里,这星球70多亿人,随时随刻发生点什么都不必讶异,可今年这摩肩接踵的悲剧总会有点千丝万缕
就像这南斯拉夫焦灼的土壤里,拔地而起的巨大又令人沉默的建筑,风光无两时,是伟大,是朝气
大厦已倾后,是颓圮,是墓地
人类啊,就是这么有趣且无趣 |
|
Jóhannsson的末世预言书,Tilda Swinton的声音真的太仙太适合这种调调了。相比于电影院,艺术馆和音乐厅显然更适合这部作品 |
|
#70th Berlinale 纪念约翰约翰逊,其35mm拍摄短片集合,配乐诗朗诵,局部建筑拍摄制造的科幻感,适合在musum或者美术馆里。 |
|
就这样,拍成了一部伪科幻片。如此简单。 |
|
中国电影资料馆放映。形式与表达的完美结合,是属于我只能朝拜的电影,见到了蒂尔达·斯文顿本人!还要到了签名! |
|
声画分离的人类散文诗,黑白画面让人联想到柏林苍穹下。导演不愧是娄烨和维纶纽瓦御用的配乐师,把仙姑旁白魅力发挥至最大。祝天堂安好... |
|
配乐非常棒,原作非常棒,Tilda非常棒,但是…… 说好的很多BDO呢?我以为卖点主要是BDOs,结果有,但不多,感觉没拍几个巨大建筑…… |
|
BDO患者的福音 一定要在音效非常非常好的厅看 配乐是艺术品 tilda很像HAL9000 |
|
#Berlinale 70th 15# 配乐和南斯拉夫建筑太美好了,数次想起莱姆的小说,那个缄默的万能的全知者。建议蒂尔达斯文顿来BFI拿奖的时候可以谈谈这部电影,最好搞个现场诵读的剧院project。 |
|
全是来追星的 |
|
#70th Berlinale#官方展映。片名正解:最后与最初的人类(或按照小说中文译名"人类往何处去“)。冰岛大姐Hildur Guðnadóttir的大提琴和人声!听得我兴奋到浑身鸡皮疙瘩!影像上的参考是比利时摄影师Jan Kempenaers的著名作品“纪念碑”(Spomeniks),本上的来源则是由蒂尔达·斯文顿朗诵的科幻小说《人类向何处去》。虽然影片基本就是一个配乐诗朗诵(16mm+8mm黑白影像,以及制作的数字影像)或者音乐专辑的大型MV,但是仍然要打五星五星五星! |
|
这辈子与蒂尔达最近的距离就是在第九排左边望向第七排中间的她☺️ 蛮奇妙的是看完才知道原来导演就是娄烨提到过的冰岛音乐人 极致的巨物迷恋 “最初与最后的人类”化约为无 其实像是先锋派时期拍出的东西 当镜头仅仅是凝视着这样的建筑物人类的存在就被抽空了 但是建筑物的存在却是由人赋予的 这么一想觉得 渺小人类的合力还是好强悍啊 #资料馆 |
|
是谁和Tilda一起看的?是谁和她坐在第7排?是谁看着她的侧脸激情澎湃?是我!是我! |
|
南斯拉夫铁托时期遗留的巨大建筑,在晨昏间被捕捉,以黑白影像配合约翰逊绝佳的配乐,与斯文顿圣灵的声音,竟然很微妙地组成了一辑以仰望为姿态的科幻诗章。诗中自有断章与残像,偶尔一个重复或遮掩,就很容易泄掉圣光。三星半。@ 资料馆,#北影节# |
|
镜头以尽可能多的仰望的姿态,看向天空,它再次提醒我们这个宇宙中最孤独的存在,终将交付把世界还给世界。末世图景置于16mm之上,来自所有的过去和未来,那其中似乎有2001的凝望,Tilda的语气宛若降临,配乐真的真的真的帮助太大了!In memory of Johann Johannsson. 请全片加入令人着迷或恐惧的巨大沉默物体。 |
|
巨大沉默,面目模糊。人类向何处去?还是尽快走到最后吧。 |
|
不是 谁坐蒂尔达后面还看得进去这个? |
|
#资料馆留影#青葱计划开幕影片,极简诗化的叙事架构,改编自经典科幻文本,时间跨度亿万年星辰更迭,全程由女神Tilda Swinton富于磁性的独白串联,画面里满是音乐&前南巨大的超现实建筑群(恍若外星文明遗迹),无人参演更引人遐思……导演Jóhann Jóhannsson曾为娄公子配过乐,还是《降临》的作曲,本片是其初执导筒也是最后一次,斯人已乘黄鹤去,无限宇宙空悠悠。或许渺小的人类对于宇宙微不足道,可人类还有可贵灵魂,选择权在人类自己手上。PS,晚上见到了偶像Tilda Swinton简直太开心啦,她与资料馆影迷们一起欣赏了这部作品,映后还亲切耐心给大家一一签名(太nice了),分明感到Tilda也有一个雌雄同体自由高贵的有趣灵魂,越来越喜欢她了。 |
|
太好睡了……英语听力一样平稳音调的旁白+和旁白看起来没一毛钱关系的黑白推拉画面+压迫感的音乐音效……左右都在睡,巨物恐惧症让我保持了清醒,甚至还有种看恐怖片的感觉。(音频可以作为ASMR,画面意义不明。2020北影节/资料馆 |
|
不具有任何影像价值也从来没有正视什么,似乎只要忘乎所以地营造宏远与神圣的幻觉,拼凑一些虚浮的非命题和非问题,让所有人浸入这样毫无细节和体系的思想陶醉中,真相就变得不再重要。这已经不仅是浪费时间,而是过于可恶了。 |
|
观感像长达一个小时的失眠,我还是觉得想把电影拍得无聊很容易,想把它拍得有意思不容易。但更重要的问题是,我觉得叙述中的人类最多是两百年后的人类,而不是二十亿年后的人类,永生,爱,都是太陈词滥调的观念,还在说美好的灵魂…不是这些主题本身有问题,而是用黑白风光片来呈现这种东西对我来说信服度不高。 |
|
和Tilda同场看。她的声音有一种神性。 |
|
用巨物凝视渺小,“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
|
本片既不是科幻片也不是纪录片,更像一部配图有声书。影片节奏极慢,但配乐要比摄影优秀。
文本旁白改编自1930年同名小说的最后两章,讲述了20亿年后最后一代人类 (第18代) 移民到海王星后的发展和灭亡。 |
|
8.30 希望能有中文版的配音。看到小说即将有新译本出版。想起王拓的《痴迷录》。论沟通的不可能。巨大沉默之物,全然不服从于或服务于表达。凝视。观察。虚影和似乎可辨识的文字,某些行为似乎就在挖掘历史。 |
|
也太没有想象力了,拍得甚至不如几年前网上流行的库布里克拍圣诞的parody搞笑短片。 |
|
跟蒂尔达斯文顿在资料馆同场观看,很特别的体验,导演是冰岛知名作曲家(跟娄烨合作过),已经去世了。全片都是看似无意义的、缓慢旋转缩放的黑白空镜头+蒂尔达的磁性画外音,很催眠...郭帆说看得“下眼袋和上眼皮打招呼”,路阳说很催眠但是“这样电影都需要多看几遍,慢慢消化和感受这样一件艺术品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
|
#BJIFF2020# 独特而复杂的美学和文化涵义,在拂晓与黄昏,以天空为背景,黑白画面展示建筑轮廓。影片更像是一个极其艺术化的vlog视频,不过一旦沉醉其中,就会发现声音和画面的魅力,文本为抽象的影像赋予实体空间,影像则将文本具像化。 |
|
#2023青葱影展@CFA小西天 影像与叙述者声音的分道扬镳,再配以音乐,构成了三个独立的文本,加以整合,构成了这部“简单”的科幻电影。(纪念一下2023-09-22见了蒂尔达·斯文顿) |
|
巨物凝视,呓语,散文诗,本来与未来。摄影真绝,就适合在大银幕看!p.s.和蒂尔达·斯文顿一起看电影! 中国电影资料馆 9.22 |
|
2023.9.22 电影资料馆一号厅 with Tilda Swinton。不是纪录片,非要定义的话可以说是极具实验性的科幻电影。过于先锋所以很难评价,虽然说可能并不是特别吸引人,但并不难看。 |
|
凝视与凝听与冥想。
凝视局部。凝听宏大。冥想间离。
抽象几何雕塑静态-推拉摇移动态注视窥探。噪点原子。
总是有很多高傲的灵魂在坚持存粹,拒绝喜闻乐见。 |
|
纪念喜爱的配乐师约翰·约翰逊,其实更适合在天文馆或展览馆里播放,斯文顿念读的文本来自于30年代的英国科幻小说《人类向何处去》,胶片拍摄的南斯拉夫为二战牺牲者建造的建筑物遗迹截完图可以直接放在豆瓣话题里的《令人着迷或恐惧的巨大沉默物体》。北影节资料馆。青葱影展开幕式蒂尔达·斯文顿同场签名合影。 |
|
收到。 |
|
大银幕完全改观,soundscape各种细节,胶片dust的交响诗(和Bill Morrison的合作太合理了),空间的动态,自然与人造,迷雾里的显像,analog绿色特效的温暖质感,红色太阳出来时爆裂的视觉,旁白在某种程度上是多余。 |
|
非常有创造力的影像生成(容易被误认为纪录片,实则是沿着“虚拟”的角度潜向时空的纵深),将南斯拉夫纪念二战的建筑遗迹作为实体演绎对象,以全然“无关”的科幻小说为阐释文本,如何在两者之间构筑起富有逻辑性的关联——Tilda Swinton超乎种群和性别的声线和气场,甫一开场就让人陷入末日废墟的美学磁场中;Jóhann Jóhannsson的配乐摇曳在灰雾里,颗粒感营造出巨大的寂静和荒凉,充分利用空间内部的线条流动和几何造型,文本的内容于是缓缓渗透进来,你会被俘获,会在这片起源和覆灭之地沉入肃穆的思考,镜头的视线反复在这些凝聚着沉重历史痕迹的建筑上徘徊,未来和过去相遇了。 |
|
“这,是一个现代艺术雕塑公园,由A24出品拍摄。”230922资料馆和Tlida Swinton妈妈一起观影 |
|
想象一下,全片都是Kubrick在太空漫游里无字碑在宇宙中行进的画面和混响,再加上Tilda Swinton明显在录音棚里录制的清晰念白。影院催眠第一大利器。总之是我无福消受。看完以后唯一的感受是,有生之年想去亲眼见见Spomeniks。3.5/5 |
|
#电影资料馆 如果不是为了蒂尔达,不知道谁会主动来资料馆看这部片子,不过也因为蒂尔达,难得聚精会神了一个小时凝视一片虚无(虽然频繁走神)。建筑美学加上科幻设定,再通过颗粒质感和大量的推镜头,营造了一种飞向太空的感觉。迎接末日的背景,连接未来与过去,试图建立与观众的情感联系,打破第四堵墙。没看懂影像与声音有什么关系,也不知道是不是字幕翻译的问题,字都认识,连在一块不知道啥意思。不过在电影界能够存在这种片子,偶尔净化一下心灵,也算是有了意义。 |
|
几乎有德莱克贾曼《蓝》的气质和韵味了。一趟南斯拉夫宏大建筑之旅,结合上蒂尔达斯文顿配乐朗诵科幻小说,太有意境,而且仅就我而言,真产生一种对未来对人类对生命的悲观恐惧 |
|
粗野主义BDO崇拜。中后段合成器与人声构架的ambient声墙铺展出绵延广阔的空间感,比开头Hildur Guðnadóttir的大提琴好太多了 |
|
文本出自1930年的科幻小说,最后的人类通过意识控制最初的人类写下未来的编年史。影像则是南斯拉夫的巨大沉默之物Spomeniks群像——它们来自过去,存在于当下并控制着未来。Jóhann Jóhannsson的音乐让它更接近一部塔可夫斯基式的“伪”科幻电影。 |
|
#Berlinale20-21 约翰·约翰逊遗作,高度实验性的影像作品。Spomenik的纪念碑直指天空,配合蒂尔达·斯文顿气韵悠长地吟诵原著同名科幻小说的选段,加之约翰逊自己的配乐,哲学、诗意、未来、无限,是一场平静又汹涌的视听体验。 |
|
Berlinale Special 极致声场和16mm黑白影像下失落的混凝土乌托邦。 |
|
请问如何才能打半星?我刚从电影院走出来,想骂人。我知道是“遗作”,我也喜欢导演的音乐。但是真的,人有时候就干自己擅长的就好! |
|
【北京电影节展映】16mm胶片黑白摄影南斯拉夫遗存独特美学建筑+蒂尔达·斯文顿《人类向何处去》片段朗读。清一色空镜画面看不到一个人类的影子,30年代的科幻小说如今似乎也已过时漏洞百出。抱歉,如此实验性的作品并不适合电影院大银幕观影,而应该作为影像装置艺术放在美术馆供参观者浏览。 |
|
【此刻死去也很好 - double feature - 之二】有种Michael Snow的视觉风格(主要是运镜吧,缓慢zoom由尺度带来的drama)+ Chris Marker的sci-fi叙事的感觉,再加上Jóhann Jóhannsson自己强大的配乐,和Swinton的旁白,特别指出间隔出现的小红点,以及共产主义纪念碑,最终达到的效果也是一种,嗖滴一下抽离出自己的世界与躯壳,被甩进飘渺的未来里,虽然很虚无但是感觉很美妙,就是,此刻死去就很好(导演本人可能也这样感觉吧…… PS. 如果刘慈欣的《朝闻道》要拍电影,here it is the production design. 夕死可矣。 |
|
PPT都不如,BJIFF。 |
|
这神神叨叨的片子,看得我似懂非懂,但别说还挺喜欢!“人类有美好的灵魂,星球孕育,星球毁灭。”全片没有生物的画面,大石头像又不像南美的文物。结尾片名后一看字幕小说改编那就对了!观片过程中我猛回头十几次吧,看斜右后方蒂尔达有没有睡着!蒂尔达出现给影迷带来的亢奋,貌似现在已经被段叔保护她的表情包取代了哈哈哈哈……果然这个保镖真的不行!苏格兰的蒂尔达,声音真好听,英语也清晰,确实和《记忆》可以联动!导演已经去世了,给本片更染上一层神秘色彩,更似来自另一个时空对话的声音。他居然还是本片作曲!太了不起了!无内嵌,外拍中字拍得还行,没有都翻译出来。“本来与未来”青葱影展。大家都来了。映后郭帆李玉路阳德格才让等论坛。with分散坐的小F、秀秀、vow、春春等。资料馆1号厅,售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