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最后与最初的人类 Last and First Men (2020)

    最近更新: 正片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6 IMDB 7.2 HD1280高清中英双字版
      Kubrick by Kubrick
      2020
      剧情片
      美国

      库布里克谈库布里克

      Kubrick by Kubrick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讲真,影评人跟库布里克根本不是一个思维体系的,应该找一个创作者跟他对谈。当然,我觉得库布里克本人并不想看到自己死后被这样反复建构分析。@SIFF
      • …感觉不如直接给我录音原文算了
      • 这才7.6。。。
      • 老杰克说库布里克:典型的完美主义者
    • 豆瓣 7.5 IMDB 8.1 HD1280高清中字版
      Colectiv
      2019
      纪录片
      俄罗斯

      科莱采夫

      Colectiv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纪录片版“聚焦”,罗马尼亚火灾案引出随后医疗丑闻和系统改革的行动,“海恩法则”同样适用于任何真相的探寻,发现呈现导致最终灾难的原因才能在未来防微杜渐,其背后根本原因是东欧所处东西方体制观念冲突下成长的社会仍然带有的“鄙俗”
      • 只有一次曝光,一场运动才能让我们得以观察到贯穿着事件始末中难以改变的无奈与悲哀,当我们在谈论着着媒体与体系的时候,就是在谈论我们共通的「面貌」。它源于对人最基本的共情,对真相最基本的维护,这个社会的每一种声音都在发挥其直接作用。即便是简单的纪录也令人错愕,即便是再撕心裂肺的吼声也无法动摇根深蒂固的腐烂。冷酷锐利的信息数据切入,涉及的工作量之庞大,最悲哀的其实是这样真实客观的视角只会在纪录片中出现,枯萎的种子不会生根发芽,悲剧还会在世世代代、无穷无尽的腐蚀中延伸,面对着舆论压力,血淋淋的真相需要被人们所知晓,尽管它不会轻易改变。系统性的顽疾需要世代根除,尽管人类这个族群总是用某种「运行机制」经验来安慰自己。结尾缓缓响起的歌声,是在缅怀过去还是在昭示着未来?至少在提醒伤痛发生时的感受,不该忘记。
      • 罗马尼亚“公知”纪录片,从调查记者和新任卫生部长的角度揭露发生在医院里的系统性腐败。可是和大部分“公知”类纪录片一样,从单一立场出发的利己性叙述无法解释和还原全部社会现实。
      • 剪辑的时侯,要大胆的舍。这种社会主义固疾对我们同样社会形态的观众,太简单了,看了开头就知道过程和结尾。
      • 调查类纪录片
      • 每次看罗马尼亚这些现实主义郑智题材的电影,都会感慨东欧人民的公民权意识真的非常强。
      • 前xx主义国家
      • ʕ•̫͡•ʕ*̫͡*ʕ•͓͡•ʔ-̫͡-ʕ•̫͡•ʔ*̫͡*ʔ-̫͡-ʔ
      • 实时跟拍调查牵一发而动全社会的火灾人祸,故事完全可以改编成一部不错的政治惊悚片。纳瑙对事件的嗅觉相当灵敏(这一点从《托托和他的姐姐们》中便可以看出),作为直接电影,对事件的多个角度都有涉及,既有温度又有力度,能给予绝望中的新闻工作者们继续奋斗的力量。 "Heroes don't look like they used to, they look like you do."
      • 如果媒體放棄了對gov的監督 那gov就會濫用民眾的信任
      • 视角单一,但想想另一方应该也不愿意被拍。。。
      • 伪纪录片,前半段记者视角,后半段卫生部长视角。讲了个非常绝望的故事,我记得年前看了另一部罗马尼亚电影也是花了很多篇幅描述政府腐败。自上到下的烂,一开始的部长讨论,让我大开眼界,可以这么自然并且确认、听起来也有理有据地推卸责任,好像是刻在基因的本能一样,完全没想着解决问题。最近黎巴嫩的爆炸我也觉得也是这种踢皮球的结果,还记得看到新闻报道说,一个月后还发现生命的迹象,我哭了,如果上层的领导也有这种共情能力就好了。就像阿城说的:在里面呆久了,也就越来越不像人了。
      • Vote
      • 一个事件,一段政治博弈,一系列东欧民主政治生态的缩影!
      • 正義鬥不過利益。
      • 一个比较吊诡的问题是这样的纪录片几乎不可能在罗马尼亚上映,当然这也是大部分此类纪录片的一个最常见问题。影片以一起火灾引发的医疗服务质量问题来影射整个罗马尼亚的社会政治。短暂上任的卫生部长看似是一线曙光却又无疾而终……🇷🇴🇷🇴
      • 真·不止不休。
      • 标记
      • 在生活的逆流中狂奔
    • 豆瓣 8.1 IMDB 6.8 HD
      數電影的人
      2019
      考驾照
      台湾

      数电影的人

      數電影的人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比起狂噴鄭志口水,這才是台灣當局近年做過最有意義的事。國影中心鎮館之寶為卜萬蒼《戀愛與義務》拷貝。胡金銓《空山靈雨》為國影中心首部自主修復長片。期待看到修復版的《丁蘭二十四孝》,台語片還有很多寶藏尚未出土!(也希望《觀世音與海龍王》順利被修復,到時打著台製奧特曼等級特攝片宣傳,噱頭滿滿 XD)
      • 虔诚谦卑的胶片电影修复工作者,清扫时间的尘埃,抵达电影往日的光辉。时长略短,意犹未尽。
      • #台湾国家电影中心快闪放映 看这部片,再看看台湾国影的官网,只能赞叹羡慕。法国韩国资料馆的片子修复之后还主动上传 Youtube 供影迷免费观看呢。某些地方的资料馆美名其曰保护国有资产不被流失,吃着公粮不干事,让馆藏胶片就烂在库存里呗。不要修一部《盘丝洞》就大吹特吹,被某人写进书里,结果到现在就根本没放过几次,想看到还得靠被上传网络的盗版。
      • 国家电影中心出品纪录片。记录国影中心那些对电影胶片进行收藏、整饬、扫描、画面修复、声音修复的工作。作为参观过中国电影资料馆胶片库房、也多次拜访过国影中心的影迷,无法不对这些在银幕后、电脑前默默耕耘,让老片起死回生、焕发生机的工作者肃然起敬。无论是胡金铨大导和阮玲玉国宝影片,还是质量低下的台语片,都是珍贵的电影文物值得被尊重对待。让长眠的胡金铨安息,在世的连燕石欣慰。作为纪录片,还是过于简短,只能当做介绍宣传片看看大概,管中窥豹。国影官网的修复手册内容更加详尽
      • 6颗星. 好几次收到的胶片 已经酸化到胶片已经用不了. 王伟说其实一个片子没收到或修不了会怎么样, 其实并不会怎样, 地球照样转, 行政院长该上该下依旧. 比如播放用英语是play, 用日语是"再生", 因为你那个播放的动作, 导致它又重生了. 感谢各个部门的同仁的努力, 我今见闻得受持.
      • 我们可以在电影里度过一生吗?这群人用行动回答:可以。但他们也告诉你,这份爱不能太浓烈,也不可太自私。也许这份工跟你想象的大不一样,它是要拒绝急躁,摒除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学焦虑,忍耐时间的摧磨和考验,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他们不是可以“为电影而死”的圣徒,更像是日拱一卒的农夫。 我在北京资料馆看过《恋爱与义务》和《空山灵雨》(本片最后也以后者的修复过程作为主线),算是直接受益的影迷。国影中心的官网还有数位修复手册,那里科普了更多技术细节,搭配这部纪录片,可一窥电影修复工作全貌。
      • 如果英文是写"play(播放)",日文就写“再生”,因为你那一个播放的动作,它又重生了。 向电影修复匠人致敬。
      • “英文的播放是PLAY,日文是再生,因为你那一个播放的动作,它又重生了。”
      • 一个完整流水线,每一环被描述的同时传递着信念,不会高大到肃然,但踏实地传递着感动。亚洲也不只有日本出匠人。
      • 作为在北京生活期间时常跑去中国电影资料馆和中国电影博物馆看电影的影迷,还挺希望他们也能拍摄如《数电影的人》这样的纪录片来书写某些鲜为人知电影工作者的工作生活。——(老電影底片)這東西沒收到會怎麼樣?其實真的不會怎麼樣。地球還是照樣運轉,總統還是上台下台,真的完全不會怎麼樣。可是,我覺得那就是一個時代的記憶,我覺得以文物收藏的角度來講,你如果都沒有記下這些東西的話,其實很可惜。
      • 又寂寞又美好
      • 12年在大剧院看过空山灵雨,希望有机会看看修复版吧。无脑五星给了。但这片子在youtube上也只有不到3000人观看过,可惜呢
      •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有人去做这样一些基础性的事业,虽然往往这些是枯燥的、看不到直接经济产出的。至少它可以照亮未来的某一刻。
      • 4.0。
      • 电影修复了解一下,有了这些“匠人”才真的有了所谓电影的光影魅力经典永恒
      • 3.5;体量小了些,科普技术细节让人神往,一部电影的全部修复流程呈现很是过瘾。这些真正意义上“雕刻时间”的人,电影不再是身外物或标签,而是记录了某段光阴的承载体,走进库房虽如掉入米缸,但一想到每时每刻都有胶片在酸掉,真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竞赛啊!
      • 他们在修复“电影时光”,详细的介绍了修复电影的过程,以及背后为止付出心血的工作人员,十七个月修复一部《空山灵雨》,值得尊重。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修复的效率会越来越高,电影是文物,是艺术,是留存下来的记忆。
      • 最近这段时间,似乎每年都有迷影向的电影作品。
      • 趁着限免看,还蛮有趣的,很少能看到的内容,之前偶尔会看到一些文章介绍相关的工作,不过能够第一眼看到工作现场,还真的是第一次,蛮有趣的 = =
      • 致敬!
    • 豆瓣 8.6 IMDB 7.6 BD1280高清中字版
      Андрей Тарковский. Кино как молитва
      2019
      纪录片
      意大利 / 俄罗斯 / 瑞典

      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Андрей Тарковский. Кино как молитва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QY-354,没想到老塔的自述竟然到处都是干货,我有一种预感,老塔的一些言论截图会在社交网络上刷一段时间了。透过这些充满诗意的镜头和言语,系统地又拉了一遍老塔的电影,这部纪录片借老塔之口,告诉你他为什么拍了这些电影,跟他当时的想法,经历和时局有什么关系,看完之后让人又有一种重刷塔可夫斯基的冲动!可以作为老塔入门必看!
      • 艺术是祈祷,我的电影就是祈祷文。艺术家是社会的良心,如果没有个人的自我表达,只能会越来越糟。存在的意义在于用自身的善来抵抗那些邪恶,作用到别人的内心之中。塔可夫斯基之子用爷爷的诗歌,父亲的录音照片剧本分镜图电影片段跟作品数量相等的章节完整的回顾和纪念了这位伟大的电影导演。素材都是经过高清修复,尤其是在片场的导戏和家庭私人的录像都很珍贵,自述部分也有些耳目一新的内容。《镜子》首映后坐在那里讨论的影评人他们什么也不懂,还不如扫地的大妈,根本就很难互相理解。前苏联的郊外小屋到放逐欧洲后的住处,结尾的返老还童让人感动。#金马56#
      • 敬畏上帝的诗人,一场真正的布道会。伯格曼想要找的房间钥匙,或许就藏在塔氏对上帝的依赖与祈祷当中。伯格曼的电影在门口怀疑,徘徊,辩证。塔可夫斯基早已进入房间,享受与上帝的同在。
      • #BJIFF2020#【北京剧院】较为完整地回溯了俄罗斯著名导演塔可夫斯基的创作生涯及其艺术追求。老塔说:成年人有很多无法表达的情感,孩子可以很轻易地将其诠释清楚,即使他站在那里什么也不做,有时候孩子才是连接这个世界和超验事物的桥梁,对此我深表认同。老塔说:很多导演和艺术家,他们往往注重赋予作品强烈的感染力、视觉冲击、影像张力、及戏剧冲突,但是这很荒谬,作为艺术家,应当保持高度的理性和克制,这样才能看清事物的全貌,有更深入的思考,而不是为了自己的表达欲来彰显自身的与众不同,对此我深表认同。老塔说,有一次在一个讲座上,很多评论家云集,还有各路艺术家讨论他的一部作品,但是只有其中一个不起眼的阿姨说出了他作品的故事。老塔说:说达芬奇是画家是很荒谬的,他是诗人;说莎士比亚是文学家很荒谬,他是诗人;说贝多芬是音
      • “电影不是一种纪录,而是一种梦幻。为什么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那么伟大,他在梦幻的空间里悠游自如,他并不诠释什么,问题是,他要诠释什么呢?他只是一个观察家,但他却让他的影像活动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我穷毕生之力在轻叩那个梦幻世界的门扉——塔可夫斯基能够悠游自如的世界,却只能偶尔一窥其堂奥而已,我的大多数努力均未能如愿以偿……”——英格玛·伯格曼
      • 塔可夫斯基以影像做编年史,以其存世的八部作品作为时期刻度,自我解读电影本身与其生命的意义。因为本片的存在,使得错过影史神话的影迷可以有机会走进导演内心情感。从出生回归出生,探寻老塔的人生轨迹。老塔用八部作品遗世独立,而这部影像自传,就是在标记永恒。
      • 挺重要的资料片,理解塔克夫斯基既不能离开他的作品,也不能离开他源于宗教与艺术直觉的哲思。他本身是一个极为本真的存在,对超验之诗的敬畏,对主体自由的唯心认知,对人精神内核的高度重视,都是以实际艺术践行的严肃方式作为承载,他所处的时代和境况让他势必比一般艺术家承担更多的苦痛,他的过去参与构建出梦境般的诗意影像,他的现在以牺牲的方式为电影艺术留下注解,他的未来则是在经受苦难和牺牲后仍然心怀对文明的希望。他无比温柔却又让人敬畏,这就是塔克夫斯基。
      • 聽大師講話已夠。就是佛家。沒有在講電影 都在講人生。人與大自然。人生的意義,只要想就已經不會墮落,只會成長。藝術都是無私的在寫祈禱文。
      • 11m. 《镜子》那完美的结尾被自以为是地配上旁白念诗,这简直是有史以来对电影的最恶劣的亵渎。Junior, you just don’t belong here.
      • 2019威尼斯经典单元纪录片。老塔学必读必读必读,解决不少疑难问题。真的用料特别足,小塔尔科夫斯基手里真的还是有很多独家素材,还有难得一见的苏联时期几部片子的片场工作纪录片(以及“1983年戛纳丑闻”和老塔的发布会!!!!);但是离五星还是略差一点……形式上突出特点是全部用老塔的各种录音进行对自己创作和艺术观念的阐释(以及老老塔的几首诗作的朗诵),特别强调了宗教的巨大作用。另外,奇遇字幕组的翻译和后期可以送满分。
      • 电影院里掉落的手机声
      • 导演都是大骗子,尤其是在电影以外的时候~
      • 三塔集
      • 我命辞遣意,我雕心刻肾,我试图在可及之地,可触之处去截取老塔语意的半丝半缕,写一首可以翻译的诗,只因为……
      • 于无声处听惊雷。
      • 和老塔自己的片子一样,大睡,状态不好时真无福消受,等某天再看吧
      • 从纪录片本身,其实制作不算特别突出。但是,料确实足,而且不少独家内容,又有老塔评论音轨,还是很适合回顾导演职业生涯,
      • 他好清教徒啊
      • 说喜欢老塔有些装x嫌疑。但是真正能震撼心的那一刻,就觉得从塔可夫斯基的电影里能看见时间缓慢流动、看见人的共性、最终看到我自己。北影节第一选择买的电影票,按照时间顺序讲述的老塔的从业经历,以及认真的感悟和干货,真的好值。要找找下载再细细看。
      • 4.5。部分内容跟《我的不朽已然足够》相配套。
    • 豆瓣 7.8 IMDB 7.4 BD1280高清中字版
      A metamorfose dos pássaros
      2020
      纪录片
      葡萄牙

      鸟类变形记

      A metamorfose dos pássaro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70th Berlinale#奇遇单元费比西奖。家族史的数据库与创意叙事、材料拼贴的复杂呈现。就像一个暑假的午后与父母长谈,翻出阁楼上尘封已久的记忆承载物;而祖父祖母的往事被叙述得童话一般,美丽又苦恼。影片真的晶莹剔透,宛如钻石一样,搁在洛迦诺鹿特丹一定是主竞赛级别。久违的感动。
      • 完成度很高的essay film 怀疑导演副业是画画的 樱桃 干海马 石榴 大量的直线和圆形的镜子把每一帧构图都分割成黄金比例 加上复古又性冷淡的配色 颗粒感强得堪比侯麦 随便截图一帧都美得像十八世纪的油画 再加上诗歌旁白 前半部分真的被惊艳到 想给五星的冲动都有 可惜论文电影还是不要太长的好 一来很不容易消化 而且很容易变成新浪潮左岸杜拉斯那种的配乐诗朗诵 表演的缺失和从头到尾冰冷的旁白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要表达的感情 一成不变的节奏也很快把观众的热情和耐心消耗干净 导致一小时左右已经有人陆续离场 不过如果说我没看哭那肯定也是扯谎 实在是一场很美很私人的感情和体验 等再从湖水中浮上来时我已垂垂老矣而非少年 那年你和鸟儿一起走的 然而每年春天到来时 我想起的却是你 Berlinale2020
      • 可能是一连串,真正get到塔可夫斯基神髓的影像,让人想起《镜子》(不单单是因为确实出现了很多镜子,诚然也没有那么“激进”)。能用这种方式来结构家庭记忆,实在是比海南那个最佳纪录片《关于爱》高不知道几百万个等级。更可贵的是,导演并不耽于某种视觉奇观,而是在生活中发现事物,在事物中定格静谧,在静谧中升华出超验。this is not what we called documentary, this is true cinema. 大银幕上真的会美翻。
      • 太喜欢了,值得8.2以上的分数,所以给4+1星。另外北影节8.30大悦城场9排12座的女士,从头屏摄到尾真没必要哈,盗摄9张文艺电影的图发朋友圈并不会让你本人变得文艺。
      • 气活伯格曼 气死戈达尔
      • 诚然你可以用真实去讲述真实,也可以用各种现代和后现代的叙事方法来体现真实,甚至可以用虚假去比拟真实。但艺术终归是隶属于人血肉之躯的造物,因此以时间为度量衡的电影最要紧的就是必须在花样里落回真实。这个电影最大问题就是在不断的去经验化、诗学化的语言和取景里,打碎了真实的整体性,只剩审美。所以不感人。太浅了。塔可夫斯基可不是这样的。也没有什么人的一生是不断在隐喻和自我沉溺中的,河流之上怎能一碧如洗呢?完全象征化的结果是人物面孔的空洞。那些炎热的,腐臭的,细碎的生活是托起诗情的基本衬里。但里面有几处比较感动我。包括一个女人尽全力抬起一棵倒下的树。以及结尾音乐是舒伯特D664第二乐章
      • 美术馆影像
      • 然而并不想看着一组组塑造感强烈、刻意的、故弄玄虚的幻灯片,然后听别人读信。当电影是一种艺术的时候,电影也不等于故弄玄虚。电影是一种载体,但它又不只是载体,这部电影完全可以换成收音机来播放。
      • 一部可视化的文学作品,声画关系完全调转,画面更多地承担了功能性作用,唯美动人。
      • 看哭两次:一次是结尾划船的镜头,一次是女儿再一次带上海马耳饰的镜头。这是一部无法言说,只能意会的电影。
      • 这是一部完全依靠旁白来讲故事的影片,通过往来的书信和不断切换叙述者的心声来反溯家族历史。镜头捕捉了大量树木、海洋等意象,比喻父亲如海,母亲是树木,哺育了孩子们长大,成为翱翔的飞鸟。本片用很多篇幅描述了母亲离世后子女们悲痛的心情,但又觉得她并没有离开,仿佛存在于身边的任何地方。亲情绵长感人,但是不太喜欢这种表现形式,很多时间影像与旁白是分离的,让人觉得沉闷,有时候不明所以。导演更像是沉浸在自己的思维迷宫里絮絮叨叨,外人并不总能打破这层“壁”与其文本进行交流。
      • #10th BJIFF# 思考亲情的PPT散文?电影不该是故弄玄虚的载体 私人化情感大可不必如此传递
      • 感觉像看了一部幻灯片播放形式的配音静物PPT。对生命的眷恋,是不相信轮回的一种执念。
      • 生灵与爱,上帝之书。BJIFF@UME华星
      • 83/100,导演对于素材选择的考量极具审美意识,对自然的修饰与提炼,又有16mm胶片加持,确实是如诗如画。虽是拼贴的组织形式,全片却不会让人觉得干涩,强烈且私密的情感驱动着一切散落的元素散发出生命整合成为完备体系。
      • 男人在大海上,女人在土地上,孩子念着远方,受着荫庇,化身为鸟,逐日高飞。家族生命流淌的脉络,被自然声与胶片梳洗得清澈动人。一些些想象与一段段深情,把思念装点成现世传奇,双手打开,察觉时日飘逝,任谁的心也被带走一片。莹润美好的散文诗电影,爱不释手。四星半。@ 华星,#北影节#
      • 葡萄牙散文诗电影,静缓情深,帧帧绝美。1.旁白文学性浓郁,声画或匹配或分离,构成复调视听综合体,画面则以对静物的贴近凝视或对自然的写意呈现为主,清一色固定机位,为观者打开了新的感知视角。2.基调令人想及艾里斯[南方],光影质感则似维米尔的油画。3.对镜子的新颖游戏式运用:手持镜子两端,身体完全隐藏在镜子背后,镜面反射出摄影机一侧的画外影像,在那段森林蒙太奇中,甚至起到了【拟态】作用,观众恍若被邀请来玩[大家来找茬];虚化或遮挡一切的放大镜观看照片段落也颇具诗意。4.室内光影流变,太有感觉;少年吹一口气后渐次传来各色人声,犹如创世之息。5.油画,雕像,精致的动物摆件,微缩帆船,经年累月的邮票,剪掉人的照片。6.植物剪贴本,满满6盒贝壳,近百根孔雀羽毛,耳朵上的海马。7.母亲复活、变成树或鸟的臆想。(9.0/10)
      • #BerlinaleEncounter 相比于对影像丰富性和节奏游刃有余的驾驭,导演年轻的出奇。
      • 这部片子的每一帧都在提醒我,我看的内地电影,大部分都是垃圾。
      • 对白写的非常诗意,用一系列的物体串联起家庭的记忆,节奏处理的也非常娴熟,16mm的质感漂亮如同一件艺术品!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4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