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知Lily Gladstone的角色在原著中是男性以后,一下子决定加到五星了。她的眼睛太美了,被离开的长镜头击中。导演不善言辞,说片子只是开车从这到那,但这才是我心目中女性电影应有的样子,有着最平凡的角色和故事,没有什么特别却是她们构筑了整个世界,是荒凉天地中的生气 |
|
干净的女性主义电影,以简约的手法呈现了美国内陆女性在事业、家庭和爱情上的三个片段,减法做得刚刚好。暮光女怎么无声无息就去演了个女同故事啊,好感度up up…(答应我,下次乃一定要演个自己当主角的拉片) |
|
荒凉萧索的影像基调与三个故事的叙事相当契合,虽无明显的线索串联(如果有,倒反而刻意了),但通篇的孤寂余韵不绝,在无限延展的公路上,在失语的车厢内,在夜色包裹的马蹄声中;写封信给我啊哪怕只是谈谈天气,看我一眼啊即使我们已形同陌路,千山万水告别一次就够。 |
|
舒服的女性电影,难怪这么快就被CC收录。冷色中的暖意,第三个故事很棒,与蒙大拿州刘易斯敦的冷清萧索呼应,周围群山白雪茫茫,三个女性内心微光不熄,波澜不惊的生活里日复一日重复一种节奏,偶尔出现一些转折也寂寂然地平复;日常化、生活化,心理轨迹流露在那些独处的时刻,转过身生活依然在继续。 |
|
就我自己而言,这绝对是年度最无聊的电影了。心情可以直接从片中末尾莉莉·格莱斯顿开车回家的眼神中体会出。 |
|
最会拍女人的导演之一,真正意义上的女性电影。 |
|
看的时候观感度没特别好,看完了后才慢慢回想觉得滋味无穷。三段故事里最爱第三段(真的是拉拉这么简单吗?我不觉得),对Michelle领衔的那部分没有特别的懂。然而纵使有演技不断上升的Kristen,老牌常青树的Laura还是三度奥提的Michelle,都难掩盖LilyGladstone爆表的演技。三角色的交集有趣而深刻。 |
|
无论哪种美学风潮在流行,情感和影像双重精确的电影,都会永驻时代。 |
|
只喜欢第三个故事。 |
|
我喜欢它的轻盈,没有负载的诉求。 |
|
看着欧美媒体清一色的好评我也是无法评价了。看罢只让人感慨:生活已经够苦的了,别再拍个电影让我们觉得更压抑无趣了行吗?So Sad! Can you please go make a life?! |
|
1.静水流深,克制内敛,或无奈或麻木或孤独的情绪在内心深处自然涌动,一如云层绵密的天空。2.以三人的平行对照取代多线交叉,极简主义与反高潮叙事,暗示分隔的构图,均在鼓励观影者自己去看。3.两人在马上涉过黑夜,兀立的暖黄路灯弥散出光晕,就像小太阳照进心底。4.重逢即别离时的无言。(8.5/10) |
|
我也曾像她一样,半夜开车去找一个人,一路上消化了愤怒,恐惧,焦急,紧张,彷徨,苦闷,孤独,最后剩下羞涩和甜蜜,去打一个招呼:I just knew if I didn’t start driving I wasn’t gonna see you again. 然后默默离去。我喜欢你,或许和你没关系。 |
|
被完全折服的动人和完美,情感力量被影像语言压到极简克制但又细节充实的叙事表层之下,那种只隔着一层纸稍微不小心就会蓬勃而出的惊心动魄啊太有魅力了。 |
|
真的美 |
|
Woo~一个小镇关于女性的三个片段 关于事业 家庭 和爱情 镜头淡淡的 很克制 看完之后就又会觉得 这就是生活呀 另外 Kristen明明就是个小配角 噗… |
|
每个人都有一些似乎并不太符合逻辑的做法和语言,比如毫无铺垫谈法律界性别偏见,或看似强硬的母亲角色却受不了干重活身上沾灰尘,除非理解成她们首先就将自己放在了一个vulnerable的位置来看待一切,那么这样的情况下大概什么都可以被曲解因此还有什么是成立的呢。现实中很多女性都比她们复杂多了。 |
|
把三个不搭架的短篇糅合,为了组成所谓女人群像,不惜将第三部的男主人公角色也改为女性,要说没联系当然也可以扯出些联系,但要说有意思那真就是说瞎话,大概到底要说些什么又该做哪些增删,导演自己并没想得十分明白。 |
|
属于文学的戏剧性被彻底压制,将所有凝聚力施放于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气,观众像玩拼图游戏一般通过对话中表情的细微变化来推测她们的出身、个性与结局。了无生气的冬日始终有一团孱弱又永不熄灭的火苗,那是她们存在过的痕迹,也许并未温暖任何人,但至少她们照亮了自己。 |
|
骑马那场,真是性感。像是约了一炮 |
|
像门罗的《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在了无生气的冬天里,看到一点光就会去追——那个对女律师毫无戒心的疯男人是,那个一心想着新房子的女人是,那个突然想再看喜欢的人一眼的女孩也是,在一个缺乏尊严的角落里,互相温柔地交叠着生活。 |
|
感觉是近几年里看着最像电影的美国电影了,表演编剧摄影导演氛围情绪都很完美,像是贾木许几十年前能拍出来的一部耶茨电影(虽然这么说听上去有点贬低导演,Reichardt就是Reichardt)。人家女导演费尽力气拍出一部好电影,到最后被大家塞到一个女权的框框里,“我觉得ok,这很女性”,“我觉得不行,不够女性”,挺可悲的 |
|
三大贼王紧绷的欲望逃不过命运,取名叫《树大招风》;那这三个女人因为性别得不到健康的事业、家庭和情感,应该取名叫《树心欲静》。全片静谧简约,没有丝毫悲怨,却弥漫着触手可及的失意感。 |
|
大半夜对着一个持枪疯男人,逐字逐句读着他工伤的调查报告;木屋里挨着那个尴尬胡须男,不得不在手机上打字提示他离开;荒郊外为了再见她一面,驱车四小时经过那些薄冰和路障。天气恹恹,这冬天萧索严寒。我还是继续喂马、搬砖、上楼梯;你照旧上班、独居、喝奶昔。仿佛从无波澜,假装生活仍一成不变。 |
|
凯莉雷查德这部新片是对小镇中三位女性的生活片段捕捉,来自现实生活的细节为影片带来的是朴素与真实的质感,雷查德对女性生活中那些动人时刻的细腻真实的刻画是她作为女性导演的特有印记。我米在雷查德的镜头中依然独立、坚强却又满怀细微情感,第三次大银幕看我米,托德海因斯参与制片。 |
|
如果Kelly Reichardt的兴趣所在就是把玩显然包括自己在内的某种女人欲济苍生而不能的苦闷的话那她成功了,这里最不合时宜的平凡大概就是导演的才华。 |
|
不仅是三种女人,更是三种关系,雷查德还把三种关系通过开车戏的机位简明扼要地体现出来:劳拉邓恩与客户是车内正反打,米歇尔威廉姆斯和丈夫是车外照玻璃的固定机位,小k和牧场女工是前后车照后视镜。这部电影吸引我的地方远不止于此,她表现出的这种纯粹的美让我觉得对电影的分析都是一种亵渎。看到后来不知觉地落泪,在这个糟糕的世界里还能看到这样的电影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
|
看完后的感觉像是iphone手机拍了一个全景—平铺直叙了三个故事,观详三个女人,第三个饲马女的演技真是好到爆,情绪的变化和张弛,都在眼神动作的微妙变化里 |
|
《某种女人》的三个故事追寻着同质的性别编码——女性身份,相当克制地暗示着她们无法进入男性的编码社会中。前两个故事在情感—影像的姿态下暂时离开,生成为女性—女性的完整同性镜像。最后,又环形地回归前两个故事之中,回归日常,一切隐性冲突被悄然和解,又不乏一种确定的失望。 |
|
完全沉浸在连续的、时刻处于滚动中的细碎情绪中,三段故事被这股贯穿始终的力量完整地连结。开始理解“好的剪辑不是让你觉得厉害,而是舒服”。生活中事件、行为的意义不是标签化的、被赋予的,而是自然流逝在时间缝隙中,成为完全私密的记忆。 |
|
重看@girona 4.5 台译名完美。冬日冷冷的日光牵扯起希望与失落,就是如此仿佛什么都没说出口,又仿佛已经说尽世间一切的感觉。 |
|
三人的次序逻辑在于“递进”,让我们在递进的主动性中看见起于性别的悲伤。最后的光亮几乎完全绝缘于“好转”,而更像一种日常的精神自足。 |
|
生活即影像,镜头不障目,前两个故事不如弃之……Lily Gladstone 那条线下,我K依旧雌雄双禧!!! |
|
什么时候才能看到你k自己挑大梁泡妹子的百合片呢 |
|
与其说是女性主义,更像是人文主义。《某种女人》最亮眼细腻的片段都来自于每个人物脱离社会关系,独处于私密空间的时刻,或许在办公室她是某个律师,在家里她是某个母亲,在马厩她是某个饲养员,但都无碍于她们在漫长闲置的镜头下作为“人”的情感流露,她们无需继续顶着“女人”的tag被凝视与审视。 |
|
前两个故事太碎了,第三个故事最完整好看,小姑娘演的也很好。最赞影评里有人翻译了第三个故事的原著小说,看完之后觉得导演把主角换成女孩子简直是神来之笔。 |
|
看暗潮涌动的[某种女人]的时候,我一丝大气也不敢喘,生怕打搅了电影里人物的生活。现实主义不是把现实搬进艺术里就好了,而雷查德是北美独立电影导演里少数对现实生活里的画面有敏锐感觉的作者之一。从这部电影里去读解出什么政治讯息的试图是粗暴野蛮而毫无意义的,一切都已在那里。因此这才是me2年代最为政治的作品,行走着的身体政治看上去如蒙大拿的风景一样冷漠,但谁也否定不了它的存在。 |
|
劳拉邓恩很女神。小米依旧很厉害的表演。但被第三个故事狠狠戳中了,被牧场女孩惊喜到了,看上去特别素人,然后每一场戏都特好,骑马接k哥去吃饭那里太暧昧太浪漫了,有时明知可能只是自己一厢情愿,但还有开四个小时车去一个陌生镇上走遍每一间律所去见一见那个想要靠近的人的勇气,即使收获的是心碎 |
|
你说期中过后开开心心的一个晚上,我干嘛选这么一部电影。小K真的就是个配角呀,Lily Gladstone演的真悲伤。 |
|
Ray Stark Family Theatre。喜欢第三个故事,把开篇的远景起就开始营造的萧瑟感和寂寞情绪爆发了出来;喜欢Lily Gladstone的细腻演绎。然而整体基调比较闷 对白挺少BGM几乎没有,第一段差点睡过去。 |
|
Deeply humane. |
|
每一个故事都是在说: I wish I was a man, but I'm not. It's fine. |
|
Michelle Williams 一出场心里咯噔一下,这不就是“If These Walls Could Talk”3么?第三个故事真好。 |
|
需要极为贴近的年龄、心态和环境乃至相同的性别才能产生切身体悟的代入感吧 |
|
A / Kelly Reichardt从未在一部作品里如此密集地描绘有所“身份”的女性。在那些从社会分工的“种”属中浮现出来的情绪瞬息,她将她们放逐于“某”些不确定的广阔时空中。因而迸发了如此隐秘而磅礴的情感势能,亦使得其导演技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巧若拙——一种人物与导演的双向解放。 |
|
70/100,比较好看。 |
|
上次看这种电影还是伊戈扬的《意外的春天》,加拿大应该有一个电影流派,专门拍这种闷片 |
|
三个故事的连接点非常勉强,为了“命运交织”而刻意安排的场景和段落有点可笑。至于女权方面的意义,恕我没有看出来一毛钱。不是以女性为主角,讲述几个女性的日常生活就叫“女权电影”。 |
|
为了美K而看的,不过太沉闷了。 |
|
片头镜头是穿过小镇的蜿蜒火车--从叙事到配乐有意放慢节奏讲述三个安静但充满戏剧性冲突的故事。张力都在最细微的点上:女律师跟胡搅蛮缠的客户讲了8个月同样的话,男同行说了一遍客户就当权威听了,却跟女律师抱怨个不停。夫妻想问老头买一堆石材,老头只跟丈夫说话;妻子热情打招呼,老头视而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