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晦涩的符号化表达,简单粗暴的摄影机语言,成人演员能力集体掉线,两个时空互相嵌套失去逻辑性。拿了多项大奖提名。可能是因为先锋性和实验性。期待更多的解读,但确实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
|
影展的“惊人首作”的入围竞赛片。就和文字叙事写作中完全不按常规的小说戏剧的规则技法出牌的朦胧诗、意识流等写作流派一样,本片尝试违反各种剧情片的规则去做个人银幕表达。年轻导演的勇气与努力不应否定,但受众不会多。 |
|
看完片子看简介反而降分。。。 |
|
坐在我旁边台阶上的 是一些公众号,媒体和大v。除了一个头发不多的男子,其他几位电影全程他们都在玩手机。这年头电影不看都能回去写稿子?那我知道他们怎么写的了。先参考一下其他人的短评做出分数评价,然后再把玩手机的间隙中看到的一点剧情拿来表示看过。 |
|
强烈谴责那个撕龙珠漫画的胖子,毫无底线。 |
|
那些好的东西稍纵即逝希望导演能意识到,在之后的作品中才能得以成长和蔓延,不好之处其实也可以随之避免的。 |
|
这个有意思了,观感会比较两极分化吧,有的说想起大卫林奇啊洪尚秀啊,有的说全片莫名其妙完全看不懂。两个镜像时空的不对称裂变,很多细节勾连但又无从解释,映后观众提问都是???,导演回答完更???...童年部分感觉更好,李淳还是有点木,台湾腔在一部方言电影里怎么都出戏,台词功也不太行。幕后很强大,金马级,期待能有一篇导演阐述。导演表示两个时空的人物不完全对应,都进行了一场失败的找寻,没能踏过的那条河,成为童年和成人世界的分界;成年部分的诸多频繁推拉摇移,来自童年时代望向测量仪望远镜的感觉 |
|
不好看,有些想法,执行不到位,整体没意思,像学生作品,导演意识没出来,但还挺刻意卖力的;音乐很尬,美术显得业余,摄影画风不统一,该讲究的地方不讲究,不用太讲究的地方倒挺讲究,脱节得厉害,气氛和情调没出来,人物也没进入那个调性里,按理说,找了那么多行业内专业人士来参与,应该要比现在这个执行得好,更好看才是呀。 |
|
如果说毕赣拒绝承认自己是一个影迷型导演,仇晟《郊区的鸟》则很清晰呈现了作为一个影迷对既往观看经验反思、借鉴和再编织后,一个叙事织体的成形过程。新一代中国电影在形式上强烈冲动,在这里可能更清楚。 |
|
拙劣的阿彼察邦wannabe 再加上灾难的黄璐和灾难的洪尚秀式推拉镜头 不想打星了 |
|
原本整场只有我一个人,看到一半来了一对中年夫妇,虽然迟到了很久,不知道电影的前因后果,令男人满脸疑惑,但女人似乎对电影还挺有研究的,跟男人解释说:是这样的,主要就是细伢子的戏。然后他们就这么投入地看了快十分钟。大概是小孩子们在路上转了太久,还是让男人失去了兴趣,他说要出门上趟厕所。等到他回来,兴奋地朝女人说:在隔壁!小红花在隔壁!那一刻,真为他们高兴。 |
|
7分。毕赣的时空观念+阿彼察邦的剧作法+洪常秀的视听/剧作=今年的爆款艺术片。小朋友戏的状态真是好。作者观念强大。成年戏的人物几乎都能一一对应回去(跟这个比戏就太尴尬了,李淳完全没有必要),越琢磨越有味道,这种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有趣时空观和导演严谨的前后呼应手法,实在是不能不让我加半颗星。特效好坑。 |
|
这长度看得还是很煎熬,有一些趣味和个人特点的处女作,但更多的毫无必要。黄璐我也真是服了,看过她的影片全是那个样子都可以无缝链接。林象朗园龙标版。 |
|
成人部分没那么差,小孩部分也没那么好。 |
|
虚虚实实,黑洞式的寻找故事,有点卡夫卡遇到洪常秀的意思。儿童比成人演得好,成人都在尬演啊… |
|
“杭州新浪潮”的地景神秘主义,不同于《春江水暖》文化/历史堆积,褶皱的创伤,《郊区的鸟》将杭州地表转化为一种纯粹的平滑空间中的力学,其后工业景观与无特征的中国城市景观保证了的断再构筑的潜能。它在孩子的游戏中装配为战场,在土地测量人员的机器(一个类似于摄影机的视镜,视像的光学扭曲)中被测量,抽离为一系列数据。在仇晟用影像创造的这个世界之中,消失的并不仅仅是物理学或实在界,还有时间——线性的,闪回的,结构的时间。因此,《郊》之中的“儿童”片段绝非回忆或虚构,而是一个90年代与此在间性化的小时间,与其他的小时间(成人的,观鸟者的)彼此互渗,呼唤着影片的结尾:地表层之下,隧道的神圣之水,作为神秘内核的原质出现。 |
|
挺有趣的结构,梦梦醒醒的。完全没有想象中晦涩,其实是很简单的睹物思人的小故事,讲的是对一个地方和一群人的回忆。小孩子的部分挺不错,很多地方有同龄人相似回忆的感觉,虽然碎片化痕迹重了些,还是太私人了吧。李淳的声音应该是后来配的,效果不太行啊,感觉和其他演员的声音明显不是同一个场合录的... |
|
这个片子的剧本 表演 摄影 美术等都是大写的“发育不良”,整体就成了那种所有元素都奔着电影节去但又全部事与愿违的笑话。 |
|
时间与回望,结构比较有趣。 |
|
文本打破了时空关系,但影像还欠缺点表现力。半小时后突变成儿童电影,但可以把整个段落理解成《路边野餐》的长镜头,是切实的回忆,也是恍惚的梦境。无论是寻找胖子还是蓝色郊鸟,过去像是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李淳和黄璐的表演有种游离感和违和感,频繁使用的快速变焦手法让人不适。幕后主创很强大。 |
|
可作为剖析未来一代华语乃至全世界年轻艺术片导演作者策略轨迹的范例,当然前提是足够坦诚。斗胆猜测,一个“调查”和“探险”交织的失衡时空中,或许童年的观看记忆(特摄)驾驭了成年后的观看参照(电影)。终究是拍摄的愈加私人化,对受众群的选择亦因此愈加挑剔与收窄。电影成为了它迷人神秘的创造者自身私经历年轮的外化表现形式,我们无从对其知会透彻,银幕中穿过影像,看到的是一个持摄影机的可爱的人,并持续关注着他接下来的动作。 |
|
成人戏毫无火花,两位主演水波不澜,看得很泄气。洪氏推拉???孩子部分很灵气,方言好评,多年以后他们一定会记得那个无尽的午后,阳光似乎粘滞在童年时光里,时间失去确切的线性,他们走着走着就散了,每一段路都会有人同行有人离开;藉由望远镜这一特殊介质,过往与现时彼此窥视,时空的对接更大成分存在于主观回忆的再造与改写(并不认为是魔幻)。这群穿行于新建楼群与拆旧废墟间的人,几乎保留了与这个城市同步成长的记忆,「蓝色郊鸟」是留给自己的秘密。 |
|
难道不是《夜以继日》或德米的《萝拉》,两种心理时空场的干涉,lost dream和growing dream的和解。又或者是一个What year is this?的大问号。 |
|
剧作形式大于内容,4:3的画幅不是你想用就可以随便用的,参考下《冷战》。故事想说的无非就是儿时的伙伴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个丢失嘛,问题在于剧作上对几个时空里发生的事件并没有一个衔接点或者可以说是“虫洞”来链接,从而放眼整体,看起来这是一条壮实的龙,但却并没有眼睛,但这点却是最重要的,这也是画龙点睛的典故。在今年FIRST拿最佳并不值得骄傲,因为今年主竞赛剧情片的质量都太低了,这部无非就是矮子里面拔将军拔出来的。既然导演这么喜欢玩时空还这么喜欢生切着来玩时空,那就期待导演的下一部作品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解决完这个问题再解决下一个问题。 |
|
不喜欢 没感觉 不喜欢过度解读 |
|
好像有一个趋势,但凡形式上有一点想法,就被认为有当代性。这一部的时空结构、镜头语言、细节处的互文和可供阐释的隐喻,都挺值得玩味,但这未必就是新的,反而都有迹可循。真正的当代性还是来自表达本身,这一部也是有的,那种无所适从、不知所踪的生存状况,以及背后“勇于开拓、永不满足”的发展主义阴影。希望导演可以在二者的摇摇晃晃之间找到平衡。想看的要抓紧了,大银幕看文艺片,是名副其实的稀缺经验。 |
|
无论是代替景别剪辑与交代空间人物关系的推拉镜头,还是形如《自由之丘》的文本-影像结构,导演对洪尚秀的迷影致敬可见一斑,但与其说是令人惊喜的复刻不如说是对电影结构语言的再一次开拓。成人-儿童的镜像关系(人物构成、事件有机联系)以及影像分野(固定机位长镜头与斯坦尼康运动跟摄/鸟类视角)穿插在模糊时序的时空中,觅而不得的事件走向经营起整体的情绪或者况味。此外,南方电影独有的物候现实氛围在迷幻的音墙中达成疏离寂寞的诗意。郊区儿童段落最佳,堪比云南的《米花之味》,点缀着九零后一代记忆里的童年色彩。当然作为处女长片作品,不可避免散布着一些无关宏旨的技术瑕疵,亟待更丰沛的创作环境予以填补。 |
|
定档了。7/8 那天公布具体的档期信息和预告片。(转发靠各位了,我都脱皮改回本名了( ̀⌄ ́) |
|
导演仇晟清华本科浸会研究生,还是我小学同学的大学同班,非电影专业理工科思维,拍出这样一部浪漫时空思维成熟的电影,艺术工业体系的奋起。拍儿童戏还能有深度的导演基本不存在,虽然于我而言有个别部分表演不自然。但十分喜欢成人戏,谁也没说两个人要有多大的火花,这种粘稠胶着的疏离,正好对应。 |
|
测绘淡逼线的推拉变焦让人完全摸不到头脑,甚至可以胡诌出是为了主动暴露叙事者造成现在时自由不自在的虚化,从而让捅鸟蛋尬演线可以以实入虚的不那么“突兀”,当然强扭成shi歌,复现事物自带的结构也不一定就有成为影像语言的辩证性,其中最吊的当属从这片看到普鲁斯特对比类似概念,表达出某种未能展露或隐而未现的情感景观,港真,你瓣我最服就是这些逼格烧脑一族。 |
|
建议所有想拍“城市空间”的导演都去观看阿巴斯。因为电影并非止于阿巴斯,而是真正始于阿巴斯。绝大多数的导演处女作都在试图探索一种身份,抑或是在描述身份与身份之间的关系。眼下这只《郊区的鸟》也不例外——不仅内容老套,而且表现手法也十分陈旧。遗憾的是,在作者列出的迷影名单里没有提到阿巴斯。阿巴斯对电影的贡献在于,他在虚构与现实之间真正凿开了一条隧道。电影成为主体性的一部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他才得以“终结”电影:人既是观看的主体也是被观看的主体。在《随风而逝》与《合法副本》里,主人公通过照镜子这一“观看”动作将目光传递给场外观众,同时完成两个时空之间的对接和转换。尤其是在《如沐爱河》里,时间和空间的载体就是人。人变了,时空才跟着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这部作品里只看得见时空而看不见时空里有什么的原因。 |
|
在一场失败的远征中看见世界和生命的有限性;郊区里凌乱的建筑和风景造就时间和距离的同步,远处即未来。
如果以后有机会拍电影,这部就是我处女作的理想型。 |
|
快30岁了,成熟一点。2.5 |
|
这种片的导演应该是以后越拍越差的那种,太虚了 |
|
片子裡的杭州和我熟悉的杭州彷彿不是同一個城市,連他們說的杭州話我也不太聽得懂⋯另外我發現很多短評比電影本身還有意思,體現出了中文的博大精深,跟此片一樣讓人困惑,一定是我水平不夠。 |
|
地下水渗漏是因为胖子打翻了桶装水 胖子是家住桥下的龙王 (一切make sense了 |
|
全片4:3画幅,后期声音调色质感不错。作为处女作优缺点明显。成人部分和清新脱俗的小学生部分相比,相形见绌。片中这种心思细腻敏感、不单纯不幼稚,并且毫不做作的小学生角色在国产片中极为少见。表现出男孩女孩的微妙关系变化。小演员们演得真好,尤其是饰演“狐狸”的女孩钱炫邑,表情状态拿捏到位,非常惊艳。现代成人部分镜头风格多样,时而测量水准仪主观视角,时而反复地前推后拉,很明显在模仿洪尚秀。李淳黄璐的表演也无感。谜题的答案是“时间”。或许除了片尾森林,成人部分皆为虚幻。三星半。P.S.幕后又是廖庆松杜笃之把关 |
|
城市是在地面拔地而起,还是在地底变成废墟。记忆是在镜筒突然放大,还是在隧道渗出鸟鸣。时间是孩子的朋友,是大人的敌人,是逃脱孤独密室的暗码,是获得情感联结的谜底。是它让我们勘探不到快乐,拥抱不了纯真,绘制不出未来,像在危楼里等待爱犬的女人。伙伴逐渐走失的傍晚,是童年最大的一场行凶。 |
|
实在是很不喜欢,无论是议题、形式还是手法上都踩中了我的雷区,特别是当学生作业三件套(4:3,固定机位和成吨的中景)出现的时候本能地产生了生理性厌恶,我真没忍住要扣一颗星。不过李淳有一种不一样的魅力,他的声音好像李安,黄璐也回到了适合她的地方。 |
|
有时候,我能看见小时候的自己在眼前出现... ★★★☆ |
|
800万,拍这样的学生作业.......也有点奢侈了,算是资源加持,也是减一颗星吧。导演功底并不扎实,还是别花太多心思社交,混圈,搞资本了,杭州的小精致对创作也是一种禁锢,杭州的影人,大多心里藏着算计和小算盘,包装自己的一幅真诚相,实则还是赚快钱的生意思维。 |
|
从两条叙事线视觉风格的极大差异下,我意识到成年-孩童的对照并不限于简单的镜像关系,而是在被刻意搅动而激起巨大交错和波澜的时空背景中通过纯粹的观察和对望强调对观看经验的再定义。这种观念的重塑源自导演对控诉现实议题(城市化、现代人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和再造童年回忆的双重表达意向。庆幸大陆还有这般创作者的存在。 |
|
看过电影再看导演写的那篇文章,装得我有点起鸡皮疙瘩。 |
|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符号很多,但本身好像都是空洞的。来first看了两天电影,这也是我最大的感受;这些青年导演实在有太多的自我、太多的个性想要表达了。 |
|
其实中国电影,我指的并非华语,只是国产电影。真的可以到第六代就停止了。如果写实电影这样子拍下去的话,未必是一件好事。我并不觉得它有什么美感,也不懂它想讲述的是什么。这东西毫无意义呀。真是挺遗憾的…… |
|
7.5/10 对地表的测绘活动使城市的母体与根脉曝现,沉降的地层令现代都市有机生命的向度敞开。成年段落中的被摄对象(人/物/景)皆作为一种纯然物质性的存在出现——镜头与被摄物之间呈现出持续的物恋、窥视与测量关系;童年段落中全片为数不多的运动镜头段落配合声景的渲染构成全片的华彩乐章。在《郊》中可以看到本雅明在论述超现实主义时提出的“沉醉的辩证法”——超现实主义的要务是既令神秘/艺术变为日常,亦令日常变为神秘/艺术——就此意义而言,《郊》是真正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如此雾霭缭绕的神秘故事,却无对奇情异像的过度渲染,只是在静默中呈现出城市的植物学与时间的拓扑学。能看到许多影子:塔可夫斯基、洪常秀、蔡明亮、阿彼察邦、毕赣、黑泽清……然而与这些作者的差距依然存在。导演未来可期。 |
|
破除对应的桎梏,就注定在导演意识上已远好于机械固化的毕赣,何况幽默感已然完备,大多数情境的选择都符合我们对“新电影”的想象,也即是未来的大师之作。 |
|
这个像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语一样的电影处处透露着不真实的动人。这类国产独立电影中的人好像永远在漫无目的地行走、睡觉、发梦、泡妞,所有次要角色都起着从菜市场里挑选出来的名字,十分尴尬地出现在导演从不知哪个电影大师学来的镜头,诉求着完全语焉不详的目的。两种割裂的视听风格划分成人和小朋友世界,像《路边野餐》一般以梦境和睡眠的超现实暗示将后者括弧在前者之中,以形成一种所谓的待解读结构。小朋友(小学生)们演的很自然动人、有趣,但他们的行为更像一群早熟的青少年,抽烟、打枪、妆模作样地谈恋爱;成人们又像一群行动迟缓、发育未完成的、从未长大的青年,很不专业。侯麦、韦斯安德森、贾樟柯、洪尚秀、《潜行者》等等,庞杂的风格引用使得电影更像一个毫无才华、乐趣、不知目的地恶意拼凑的影迷私人乐趣表达。 |
|
成年部分的变焦摄影。童年部分的隐秘成长。融合生长。 |
|
李淳的尬演和出戏口音,还有黄璐突然那段歌曲,太有碍观瞻了。其实还不及几个小孩子演员撑起的一个“怪奇物语”有趣。结尾神似Kelly Reichardt《旧梦》,脑内默念“Sorrow is nothing but worn-out jo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