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庆东说:满街甫志高 遍地余永泽。可是林道静,你还记得未名湖畔的张中行吗? |
|
其实林道静这样的角色是很自私,很不靠谱的。高中毕业,单纯地想在旧社会寻找独立。遭遇挫折,就退回余永泽的温暖怀抱。只读了几部苏联社会主义时期的小说,就以为了解了共产主义,是马克思的门生。听了几句卢嘉川的鼓动,看到学生运动,连和余永泽商量都没有便参加地下工作。根本没有想过家人的想法和安危。当然,余永泽本身也有问题,典型的小资想法,处处钻营,只想保全自己,也不是什么好鸟。当然,这只是针对影片的前半部而言。林红的登场,让整个影片飞升了一个层次。尤其是踏着国际歌,走向刑场之前的那一段,让人对共产党员心生敬意啊…… |
|
“你参加革命,是为了人民大众,还是为了摆脱你小资产阶级平淡无聊的生活” |
|
放到现在就是一部大女主的戏啊。红色革命在抗日情绪和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背景之下蔓延开来的个体化。也是意识形态驾驭整部片子的呈现,真的太单调了。 |
|
拍的理想化了吗?现在看是的,可是过去看不是。如今谈理想,谈牺牲,谈追求,好像是在扯淡,是我们聪明了,还是内心不再纯净了?那个年代的青年有叛徒,有汉奸,但是也有一批可爱的理想主义者,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也正因为此,新中国才有这批人建立起来。谢芳演的一板一眼,貌似话剧感、脸谱化,可是我认为,那个时代的他们就是如此。林道静的成长与进步,是每一个受压迫者在迷茫中获得重生的过程,这是林道静的青春之歌,同时也是许许多多中国人觉悟的青春之歌。在狱中林红讲的那段故事,可歌可泣,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从容与豁达,是那些苟且偷生者不理解的。有人信仰神,所以他认为生命可以永恒;在那个年代,信仰共产主义,所以这些可爱的人永恒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战无不胜的。 |
|
可以说是很真实的小资GM自传了,放在新民主主义GM背景下怎么看怎么有点不对味,如果不是农村戏份的存在可就真是全员小资了:利己的小资醉心享乐,自Y派小资只管读书,狂热型小资直接变节,至于GM的小资,GM文学读过,GM口号喊过,然后GM行动就是散步、贴标语…… |
|
#资料馆留影#近3h的修复版,属于那个特定年月的革命浪漫激情,关于那个早已消逝的老北平,以及理想主义女战士林道静的成长道路。动人的故事,诗意的画面,精彩的编导演(谢芳的眼睛太灵光了),出场人物真实可信……堪称一部无可挑剔的红色电影,青春成长与革命人生衔接得如此清新自然。尽管时代每天在变,但有些宝贵的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无论哪个时代的年轻一代,都该勇敢走自己的路,坚定自己的信仰,不惧怕而心向光明希望,以一腔敢性的青春热血去抗争压迫,照亮腐朽与黑暗。ps,致敬老一代影人,缅怀今年去世的秦怡老师,《五月的鲜花》和她的林红真是全片的点晴之笔。20220629 |
|
在那个年代应该算是一场浓厚的革命励志大作吧,林道静给我们提出了在战乱的年代怎样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样一个命题,那就是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最需要的是一种叫做信仰的东西。 |
|
林道静的眼睛,北京大学。个人身世的悲惨境遇和英雄主义的浪漫想象,如何变为对社会和时代洪流的体认与自觉,描写得不算细致,但前面的年轻与稚拙倒刻画得很好。大时代的动人心魄,需要回到现场去体认,这个现场却也是双重的(讲述神话与神话讲述)。经由这部超级文本,我们也许能回到这个双重现场。 |
|
革命比当姨太太刺激。意识形态色彩太浓,角色脸谱化,选演员也是。极多地方太拖沓。 |
|
女角当然是最强点!谢芳光彩夺目自不必说,连居配的秦怡也有感人至深名场面。至于三位男性,康泰和于洋的角色对女主影响极大可对观众而言缺乏感染力,因为正义凛然地过于单维雷同。反倒是性格趋贬的余永泽,因于是之那话剧范十足的演法而显得十分别致突出!虽然于自己后来表示不够满意,感觉塑造的有些过火。此角原型是杨沫前夫张中行。其本人倒是颇为坦然大度,“五十年代她出版了《青春之歌》因而出了名,不少知道我的读者认为其中有些事是影射我;我的室中人则更进一步。说是意在丑化我,心里很不舒服。我却没有在意,因为一,影射是高位人的常有想法,我无位,就不该这样想。二,可能也见于小说教程,是为了强调某种教义、是可以改造甚至编造大小情节的。最重要的是三,要明确认识,这是小说,依我国编目的传统,入子部,与入史部的著作是不同的。” |
|
片子由于年代感,自然不能被我们这个时代真切了解,那就从硬件去看,一是画面,构图没得说,舞台剧范式,算不上惊艳,但是厚重;二是人物,片子两个半小时,流浪汉叙事模式,一个人连起一批人,不枯燥,这就是本片当下的本体价值。 |
|
近三小时的片长,场面宏大人物关系复杂,但也因此显得冲突不够集中。谢芳的第一次惊艳亮相,主观展现一群青年奔走呼号逼蒋抗日的革命热情,塑造了多个血肉丰满的银幕形象。在林道静的成长道路上先后出现多个对她有着深刻影响的男人,所幸影片并未全然回避其中若有似无的情感纠葛。@资料馆 |
|
开头和余永泽聊天水打过来浸湿脚的镜头很惊艳,看得俺精神一振,结果三小时后发现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开场10分钟的那个镜头=。= |
|
《青春之歌》里面的余永泽拒绝革命,阻止革命,给革命带来损失,他虽然令人反感,但是还不能定性为敌人;而戴愉在被捕之前是个极左分子,被捕之后不久就叛变革命,给革命造成严重的危害,它才是凶残的敌人,它后来得到可耻的下场,是必然的。 |
|
大场面调度纯熟,革命题材的大跨度体现在时长和面面俱到的共革命。把时间聚集在抗战时期的几年,空间横向扩展延伸,按照共的革命路线为线索,铺垫了女性意识和革命意识的觉醒,展开城市和乡村的多个空间革命反抗。建国后的三十年代和三十年代电影的书写的明显区别,鲜明的视角主题和精神,长时间铺垫树立人物,让目的明确的人物不单薄。从建国十周年献礼来看实在是表现的淋漓尽致。 |
|
当年没把小说看完,实在读不下去,以为看电影会好点结果也一样,如今总算是把它都看完了,感觉更像是一部打了鸡血的伪成长小说。问:林道静怎么能在群众中脱颖而出成为后备党员?答:她是女主! |
|
每个热心爱国献身革命滴文艺女青年你都伤不起~ |
|
49年前的左派现实主义作品因为特定的时代氛围和结尾的乐观精神使其成为融合历史要求和艺术水准的电影,但十七年电影的大部分都是主题先行,意识形态浓厚,人物单薄脸谱,当时光流逝,昔日的唯一救亡者解决不了当下日益渐深的矛盾和种种历史遗毒,那么这类电影也终将泯灭。 |
|
几十年前看过,影响至深。今天重看,还会流泪,特别是看到狱中的林红。她牺牲前把梳子送给小妹妹,一件红毛衣送给林道静。秦怡太美了!临刑前响起了五月的鲜花的歌声,随之而起的是国际歌深沉的旋律。依然觉得国际歌是最美的歌。有信仰的人是有福的。 |
|
虽然难免带着时代政治色彩,但是林道静为了理想不断成长的经历还是让人振奋。老胶片的色差很有feeling~ with六。 |
|
21.03.17 1号厅 三星半
与其叫做《青春之歌》,不如叫做《一个想要嫁给d的女人》。
这可能是我看过的10元场里最长的一部了,实在是失策没有提前去洗手间…如此长的体量,不好说把林道静的转变描写的多么深刻,但至少把一个故事完整地呈现出来。胶片的褪色让我对演员们的妆发留下深刻印象,开头的出淤泥而不染和随后的海景戏基本奠定故事基调:出走的娜拉唯一的出路,只有革命。(看到出路那段我非常感慨,此时的我也正在寻找出路的紧要关头,我也希望能够早日找到出路)林道静的命运始终被男人影响着,有时甚至过于脸谱化,一些台词和段落在今天的角度看来更是充满讽刺,这也就让入狱以后被伤痕覆身的中青少三代女性革命者的群戏显得尤为动人以及充满力量。
不得不感叹,谢芳的美貌真是根正苗红,然而我却沉沦于秦怡那略显深邃的T区。 |
|
十七年电影。不好看,政治色彩太浓,能说林道静是误入歧途吗?真正走得远的还应该是余永泽这样的人。(补记) |
|
完全是一个如饥似渴的人,林道静的形象十分符合革命的要求,当她遇到同志的时候,听到一句热烈的口号的时候,看到无数年轻人朝着同一个方向奋斗的时候,她的眼里放着异彩,她不甘心做一个无所事事的阔太太,化好妆,执拗地干革命。 |
|
像林道静那样的女青年还有吗?像这样的电影还能拍出来吗?还敢拍出来吗?个中人物选择,概为彼时青年各自取舍,却值得当下大学生做一番重新解读。形势不同,环境不同,人也变了,精神面貌更变了。何去何从,何舍何得,仍需仔细辨量。 |
|
和《色戒》一样,许多作品中女性走上政治的道路,或多或少都是由男人的影响,林道静她单纯热情,最易受先进思想的感召,这时有一个具体的传道者在她面前,便能迅速踏上征途,阶级与政治的背景不同,对个人内心的探索也不同,这部电影和《色戒》走上了不同的叙事方向。有意思是的是,开篇林道静走去河岸边自杀,她受到屈辱,镜头直怼她的脸和背后的蓝天,这一段和《悲伤逆流成河》里受霸凌的任敏去自杀相似度很高,但时代不同,人的遭遇和追求都大相径庭了。 |
|
林道静、余永泽、卢嘉川、江华。电影中角色名字和演员一样响当当。谢芳、于是之、康泰、于洋。可惜原著小说和改编后的电影,内在逻太弱。林道静能力和理想严重不匹配,性格也有极大缺陷,更没有感恩之心,一根筋的想逃离死水般生活,却并没相应的能力,余永泽本该是最爱她她也最该珍惜和感恩的人,因为是余给了她一条命,但她不,选择自主,独立,碰壁后还耍脸子,总之,她的每一步都没有力量,经历也乏善可陈,开了金手指般就成长了。 |
|
林道静是中国版的娜拉,整本剧都是娜拉的中国翻版。
余永泽是她的第一个丈夫,嘴上说尊重女性独立,心里还是期待女性困在厨房。于是之特意设计了个抚摸头发的动作,这动作看似亲昵,但实际是驯化的手势,余永泽也一直说林道静是个难以驯服的小马驹,余是娜拉的丈夫,驯服她、期盼林的堕落。
但娜拉出走后找到了自己的责任,投身工农解放大潮。她的第二个丈夫是自己选的,完全是自己的意志,甚至都不用对方同意,只有他才“配”自己。
|
|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电影更多是追求教育人民的意义,只是用了电影这样一个载体,而并非追求所谓艺术性,但不妨碍电影呈现出来的画面、角色之美,这种电影叙述是专属于新中国前三十年的,是独有的。有人总喜欢用意识形态先定个调,你以为现在你看到的就没有包含意识形态吗?只是有些直白有些隐晦罢了,不要太天真,我们每个人在这个大时代里早就被裹挟进各种意识形态里了。说回影片,它让我们对那个年代有一个回望,回望那个革命时代人与人之间的那种连成片的凝聚感,而新时代的我们,变成了一个个“孤独”的人,彼此互不干扰又冷漠地活在这个世上。 |
|
林道静遇到的这几位人生导师——卢嘉川、江华、林红——既保护她的革命热情,又指给她继续进步的方向和方法。从个人的抗争,到把个人命运跟大众命运联合起来,到“要工作,什么地方都有工作做”,到一个共产党员,只有闭眼以后才停止斗争,整个觉悟不断提升的过程,非常完整。 |
|
其实有点雷人的。这妆容,这声音,这摸样 |
|
追求、抗争与解放,成长、运动与革命,一代经典,逐步成长,深入实地,出生入死,很有教育意义,还得以一瞥五十年代的北京影像 |
|
胶片的质量真好,赏心悦目。【讲堂】 |
|
第四期 银幕玫瑰·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
|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电影是经典???真是五十年代的电影风格,戏剧化表演和“亮相”、口号化的台词、不断卡顿的衔接。余永泽的汉奸扮相、侧面打光、夸张的语言眼神就让人不喜欢,林道静的亮闪闪的眼睛、演员们红唇红腮红衣服,我醉了!正反好坏明暗这么明显,林道静的艰难入党之路,经过了三个男人余永泽-卢嘉川-江华,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争取进步的入党积极分子的爱国青年-深入农民开展工作投身革命的坚定共产党员,从北戴河逃婚-北平同居-变心加入卢嘉川爱国活动-被救回乡下教书秘密活动-再回北平被捕。另:琼花参加革命成为战士多么可信,林道静一路没做啥还高喊主义就多么让人看不懂。 |
|
太好了!妇女的解放不是靠一见钟情的爱情实现的。真正能够愿意把女性当成独立个体的男性能有几个?怕不都是说说而已,比如剧中的余永泽。我虽然也是提倡女性独立,但难道不也惦记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一家之主的理想?老婆服从的理想吗?
个人的解放更是困难。独立的个人是无法解放的。而从事人类解放事业也意味着巨大的牺牲。但是我觉得,这至少是我目前觉得真正有意义,有前途的人生。 |
|
红得耀眼。资料馆这版胶片色调稍微偏红,和主题刚好贴合。历史在每个时代选择了最优解,大历史下的个体选择决定命运前途的不同。在三十年代理想主义者是狂热的前进,实用主义者则功利的自保,不好轻易批判哪一方,更不能拿三十年后的事件去评论三十年前的思想。一切都发生过,一切也都过去了。 |
|
7.0/10 女性主义红色电影,近现代中国电影在意识形态上的一大迈进,用不少篇幅展现女性和男性间的思想冲突,且和《早春二月》一样,具有“自主意识”的镜头和由谢芳饰演的一样进步的女青年。国难当头,国仇家恨下小家和大家间的矛盾和取舍,“影片以林道静的主观镜头为主……反复插入林道静的特写镜头,透过她眼光观察、判断并最终认同革命党人的道路,将她的成长历程、思想变化一步步呈现出来”,而影片本身也在单纯的空喊口号主义后转变成真实的身体力行,只是政治色彩太浓太烈,叙事拖拉冗长 |
|
满口假话,颠来倒去还是吃人。那个年代的人真是盲目的很(我指的是电影放映的年代)。不过谢芳演的挺不错 |
|
高中时候看过, 只为一身白, 手里也拈着白帕子的林道静 |
|
记得礼拜天有个微博很好看:于永泽娶了林道静个败家娘们,身边穿梭着各种慈眉善目的教唆犯。想想也是,林道静追求莫名的真理,变着法儿折腾,吃于永泽的,穿于永泽的,还在家里开革命黑灯会,还不给他好脸色,整天欠了二百吊的表情。最后跟了革命老大哥于洋到了农村,党给通路子做地主老财家的家庭教师 |
|
并不值得花两个半小时来看这样一部老电影,剧情容量堪比电视剧却被压缩成了一部电影,女主林道静的思想觉悟和革命之路,很励志,很感染人,对当时的读者和观众肯定影响巨大。著名台词:你是D员吗?还不是,如果我是,我就是这世上最幸福的人。 |
|
看到有人说林道静是专泡革命理想的红茶婊,话虽刻薄却也让人忍俊不禁。毕竟革命才是年轻人最需要的春药。看她徒手扇权贵时那股飒爽劲,忍不住让人想为她拍手叫好。对于那些努力想要活成宣传画的志士,除了佩服就只剩敬而远之了。 |
|
革命女性的成长必经三个英雄,扫盲(洗脑)的投身实践的牺牲的。画面比较流畅,仪式化镜头不是那么让人反感。部分情节现在看来当然不近人情。 |
|
杨沫的《青春之歌》特别像革命言情小说,林道静的心思和现在的少女们一模一样,幻想着浪漫又迷茫,当英俊高大器宇轩昂的卢嘉川出现在她眼前的时候,压垮了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 |
|
在林道静的人物形象成长停滞后,这部片的表达就全然是政治的了,我也开始打哈欠了。但是本片作为在国内和日本都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其中的“蛤命乐观主义精神”,与谢芳的那双永远明亮的眼睛配合起来,让本片拥有了时代背景下的极大感染力,也就不足为怪了。本片在构图、运镜方面做得十分优秀,放在今天很多表达也不落后,这些技巧并没有喧宾夺主,而是很好地融进了电影叙事里。本片可谓十七年中一部好片。谢芳的表演在个人更是加分!谢芳3部主要影视作品都看了,我觉得她是无愧于官方22大明星的荣誉的。 |
|
建国第二个五年北影拍摄,现在看起来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当时可是一部现象级的作品。并且原著还曾经入选了中学课本。 |
|
现在我们会嘲笑这些理想因为我们“看到”了血的“教训”这些“教训”因为被遮掩而更加在潜意识中“提醒”我们我们应该成为更加“实用的个人”一部分我赞同永泽的看法他们喊口号拉横幅却没有“实际”的力量去推动什么一部分我欣赏学生的“反叛”学生是最“革命”的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反叛便没有进步 |
|
槽多无口的一部作品,也是为了羞辱蒋公而诞生的一部作品,但,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的价值观都已经过时了:女主自己不赚钱就拿了一笔公婆给的生活费不和对象商量私自给人、一帮人大年夜聚众喝酒吃饭边唱歌边哭(却没别的好方法)。不过灯光摄影服装道具是真的好,可惜了。 |
|
小资产阶级精英知识分子众生相。虽然年代久远,虽是再现,许多面目并不陌生。泪点是林道静一身华服在暗夜里冒险贴传单,特权阶级符号被翻转为革命行动的保护色,黑骨头压倒了白骨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