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事,真是再怎么折磨自己都难得安宁。尼玛一心苦行,太阳总在左边,半张脸被灼烧得浑然不觉。人也是,自设的迷局待久了,也不知剩了几分心魂。直到一具苍老的皮囊出现,用活泛的心态匀出些执着善意,叫那苦与苦碰撞起来,好让彼此都卸下些心结。人与人兴许抬头便再也无缘,但那荒烟蔓草间,分明有了些畅达。原来2015年就标记想看,如今《阿拉姜色》看完,松太加采完,才在这故事中长舒一口气。 |
|
这片豆瓣居然7分多,虚高了吧。当然作为独立作品,民族题材,而且处女作,还是相当有说服力的,但是也不至于解读出过于复杂的含义,其实就是关于生死和救赎的一个民族化的表达。环境营造很漂亮,故事流畅,有风格。 |
|
看来中国艺术电影传统由“万玛团伙”延续(关键词是电影学院和藏族电影人)。松太加为万玛才旦作品《静静的嘛呢石》美术和《寻找智美更登》摄影师。此片中德格才让的录音和音乐不喧宾夺主,又不乏细腻精彩之处。广袤荒芜西部旷野中自我放逐,寻找生命意义与救赎,沉静。开头部分叙事不甚清楚,经验不足 |
|
理想的公路电影,暴走型公路电影,无需太多台词,靠环境氛围、人物表情、内在情绪来推进故事,气质接近格斯·范·桑特的《盖瑞》,但没那么简约。据说,男主角真的杀过人,家人看了此片,认为是在拍他们的故事,拍完此片不久,主角就莫名的失踪了。 |
|
松太加情节转变见细节的编剧功力不俗,一部真正的公路电影,路途的风景甚至过客都是其次的,真正重要的是在行走的过程,没有目的,是一场在旷野下的心的修炼,冥思生死亲爱的价值。这样的徒步精神与宗教的内心静修多么接近。一场不堪回首的往事,一碗粗陋的奶茶,一段难以磨灭的历程。 |
|
作为处女作来说,完成度颇高。只是关于陌生人与陌生人相遇,一个灵魂去宽慰另一个灵魂的故事终究还是太多了,所以整部电影也显得不那么突出和高级,就像是完成了一篇还算不错的命题作文。还是那句话,心里的结总归还是要靠自己解开的,他人只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毕竟太阳总在左边,生活还要继续。 |
|
极沉默,只有暴烈的日头和风的声音。它出现在这个时候,像是谁捎来的无语慰藉。谢谢你,陌生人。 |
|
朝圣之路后如何回归生活 |
|
相比《河》更喜欢这部处女作。用时间和孩子消解痛苦。老僧人扮演的智者角色,似乎是心生的依靠。对罪孽的执念,缔造着下一轮罪孽。唯有向着太阳继续前行,到终点又回到原点,重新开始。大漠孤烟,西北风情,摄影也好看。对朝圣深入解剖,对比下来《冈仁波齐》的摆拍和留于表面就相形见绌得多。 |
|
上路走走 说不定能找到答案 |
|
松太加处女作相当强悍了。如何写“悲痛”和“赎罪”,本片给了一个绝好的例子。片子最厉害的地方莫过于完全把磕长头去拉萨放置在文本之外,转过来写磕完长头之后回家的故事(这么看[阿拉姜色]刚好是另一半的故事)。老人这条线的信息控制很精彩。松太加的剧作上比万玛才旦矛盾激烈多了……大全景/风景的用法。 |
|
给自己的灵魂找一个出口!音乐大赞! |
|
摄影和(门窗)构图已颇具想法,文本单薄了些,在表现心理转变上欠缺了些,并仍会仰仗到藏文化的独特之处;因为太阳在左边,向着一个地方走,自然会被灼伤——所以不妨回头看看。我们生长,我们结婚,我们老去,我们死亡——长者是亮点。 |
|
老与少,在路上,讲救赎,这差不多也算一种文艺片标配了。不是说它本身不好,而是容易审美疲劳,好比涉及西藏,就是纯净朝拜信仰那一套。当然松太加拍这个有其独特优势,一是藏人身份,另一是摄影师职业,而且藏地也确实适合静止长镜头,天高地阔之下,简直可以压榨出阿巴斯皮袍下的那个“小”来。 |
|
少点什么 |
|
20110611@UCCA |
|
一段矫情刻意的自我救赎之旅 风格粗粝尖刻 仿佛成了情感交互的壁垒 几段承启的部分太不合逻辑 |
|
令人深思 |
|
空旷无垠的青藏高原透着圣丹斯的气息,没想到一伙藏人能拍出如此“独立”的电影。王猛的摄影构图很赞,萌爷爷诙谐搞笑的谈吐暗藏着人生真谛。同样是孤独的朝圣,萌爷爷走进了尼玛的心灵。好好活下去,才是最大的救赎。 |
|
海岸影城电影院说多烂有多烂,选那地方搞电影节糟蹋这电影了。 |
|
朴实 平铺直叙 一开始只是被景色震撼 从最后10分钟开始喜欢 他睁开眼睛看见一片雪白 眼里泛出眼泪的那一分钟 这一秒开始 决定原谅自己了吗 走了那么久那么远的某一刻 心开始苏醒 |
|
空灵就是一种盲。 |
|
太阳晒在半边脸,你差点忘了还有另一面 |
|
©HiShorts,松太加到场。 |
|
一场自私的救赎,略平淡,略沉闷。 |
|
放下执念,面对无常继续生活。 |
|
一个藏族青年的自我救赎之路,在路口毁灭在路口新生,永远不变的是家的方向。 取景于家乡,茫茫戈壁却倍感亲切、 |
|
HDTV.720p.x264.AC3-CMCT
快进看完 |
|
一部被忽视的好影片 虽然影片中没有太多的台词和言语 尽管是发生在西藏的故事 但是主人公尼玛内心的痛苦 和对母亲的自责和思念一直从片头贯穿到片尾 他是一个孝顺的孩子 由于自己的失误使那场意外导致母亲不幸离世 他空虚失落为了赎罪一直朝拜到拉萨 一路上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 有时候无声的电影却动听 |
|
救赎风尘,千江有水千江月;步履不停,万里无云万里天 |
|
猜火车里看的,导演也来了现场作交流会,看名字还以为是个日本人……是个很质朴的人。现场的提问二不二,我不想说了。 |
|
人生无常,可是再无常生活依旧要继续。松太加的三部电影,主题一脉相承,从一开始就是这样。活下去,背负一切活下去,才是最远的朝圣。 |
|
“只有不停走才能忘记一切。”萌爷爷说人生多么无常,再多的痛苦面对时间和孩子也会是徒劳,所以生活嘛还是要继续。人生的路途来来往往循环往复,太阳不总在左边。依循自然之道,生老病死,如此轮回,饶恕别人也宽恕自己。谁都活得不容易,却还是要坚强。 |
|
说实话没啥内核,只是纪录片式的拍摄方式已经很有感觉了,有些地方记录下来就是电影。 |
|
原谅他人容易,原谅自己很难。我们都打不开自己的门。 |
|
情绪表达略过(也可能是演员眼睛太大了),影像上也似乎是一个厌世的盗马贼(尤其下雪那场戏)。但是!剧本非常强大。事实上讲述的是一个“反朝圣”的故事,因为真正的救赎是在背离拉萨的道路上发生的,骨灰从家里去了圣地拉萨又回到门口的道路,算是一个非常彻底的反思。老人出现得莫名其妙,离开得更是突兀,正是他所开解的“无常”。题外话,在这个时代的特殊境况之下,藏语导演们反而得以大胆地挑战了各种主题(包括“气球”里对于转世和生育的思考),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你看那高原的风是在往哪里吹。 |
|
相比于男主人公的救赎,更心疼这位善良、有爱又空虚的大叔。刚参加完女儿的婚礼回来,他跟司机说:抱了孙子以后又盼什么。儿女成家了,老人心里是寂寞的,没着没落的,夜里都说了让他儿子给妹妹打电话,结果想了想还是亲自打了电话,还叮嘱女儿要好好照顾老公。他在路上遇到这个孩子,可怜这个心里有伤的孩子,陪着他,照顾他,其实也能看出来他内心里无处安放的父爱啊。有人说这是人老了,不被需要了,失去了存在感的落寞,但我怎么看到的都是满满的爱呢。 |
|
暴走型公路电影,由一场意外引发的朝拜之旅,松太加的处女作还是过于依赖对藏文化的展示,单调的发展缺乏与观众的情感互动,带有拯救意味的老人写得也不够顺畅。 |
|
摄影师出身的松太加,微俯角度拍摄人物面部特写,能将观众带入人物内心。 |
|
节奏有点太慢了...一个人走进院落的镜头硬生生从出现在门框到走出镜头还走得特别慢...也许是我这几天晚上都有些困.在电影院睡着了三四次- -.不过还是挺纯净的一部片.导演想说的都铺在路上了 |
|
2011-6-11 UCCA |
|
人生无常,那是命运的事;却要活下去,那是我们自己的事。 |
|
很没意思。莫名其妙的老头,莫名其妙的银装素裹后流眼泪…心灵就这样得到了释然,呸!镜头也不好看,为了表现镜头里行走的时间感,却舍弃了美感,不是说不行,只是至少也有办法两全其美。 |
|
这部一般了 |
|
一部拖了五年才看的电影 没想到故事背景这么难过 讲的是轮回 关爱的轮回-转一圈每一方都得到了加强 痛苦的轮回-转一圈就烟消云散吧 但哪有这么容易的事 经历对人的影响是无法磨灭的 所谓的放下其实都是隐藏 因为需要告诉自己要放下的事往往都是最具影响的事 |就是想吐槽一下长镜头好像不是这么用的 |
|
看哭了。 |
|
我完全被这部片子吞噬了 |
|
平静的拍出内心的纠结 |
|
关于生死和救赎一种民族化的表达,流畅自然。 |
|
喜欢landscape 我的心灵可能也需要在大山里走走洗涤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