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我们团队唯一的gay,你去suck海关的JB,so we can get our water" 惊到我一秒变尖叫鸡 |
|
天才和骗子真的有时候就是一线之隔,没有能力的天才就是骗子啊。看完之后觉得Billy就是那种整天飘在天上夸夸其谈的白人直男,忽悠能力一流,但是什么事都做不好。不过还是要肯定他们的营销能力的,他们想把年轻人趋之若鹜的Instagram上的生活照搬下来,可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感觉这一个事件反应了许多社会的畸形,比如网红、全网幸灾乐祸和嘲讽等等。 |
|
所以Social Media到底猴年马月才能过气? |
|
小看“做活动”这件事遭报应哈哈(误;看的时候脑海里形成一个词“成功学症候群”,对于“成功”的追求、渴望与臆想造成的极度热情地伪装、欺骗与魔怔。在这个故事里是NYC孕育出来的资本主义语境里的“达尔文主义 at its best”;在学术世界、艺术世界以及所有领域,都弥漫着类似情绪,要拼命发表、公关、营销、互相吹捧或diss、显示自己的信息特权等等,永远不缺上台表演的人和吃瓜群众…有才华当然是最好的情况,没有的话至少有morality吧,踏破道德底线那就期待你玩坏的那天。 |
|
感觉导演其实是比利请来拍FRYE的,越到结尾越有一种恐慌的潜意识:成功了怎么办..... |
|
最大的不足是纪录片结构的散。但是题材好,时效性、现实感、社会性齐全。一个名利导向社会的剖面。 |
|
亚洲面孔那位员工划出了骗子老板的人设重点【他们善于利用你在团队和产品上所投入的情感来勒索你投入更多】 |
|
保释期间还在玩诈骗,这哥们是不是有病 |
|
前期的营销套路太熟悉了:请网红造势,营造一个奢侈而时髦的场景,一点饥饿营销和神秘感,让人们争相参与,承诺会来的大牛们其实连合同都没签过。以上那些全部靠社交媒体上发的图片视频展示,实地的具体情况没人问也没人知道。这样的骗局,只要有人仔细调查询问一下,很容易就会被戳破,可它却成功了...我再一次感受到网红收钱吹产品的不靠谱程度,国内外都一样啊。 |
|
太神奇了,从Pablo Escobar的地到Emily Ratajkowski等网红继上个月的纪录片再次被Netflix公开处刑,这个盛大的“音乐盛事”就好似海市蜃楼哄骗着社交媒体被“influence”的人们,一场智商税的大型缴付现场。其实还满喜欢Fyre一开始的点子,甚至有那么一刻觉得没能成功有点可惜。PS 五十步笑百步,其实国情下类似房地产公司旅游公司牵头搞的“双年展”、“XX电影节”问题是一样的,就是如今大家都太精明(没钱),不能被大忽悠。那个五万块打水漂、只想要个新开始的黑人大姐slay。 |
|
事件发生前,Billy McFarland被誉为visionary entrepreneur,当他的骗局暴露后,他的同事叫他operational sociopath...他的上一个通用卡生意也是scam,基本上就是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融来资金补漏洞,但当他的愿景过大,融资无法支撑时,这个泡沫必然破灭,就如同Frye一样。最让我震惊的是他以30万美金保释后,还琢磨着开诈骗公司继续行骗,结果再次入狱,被判六年……我毫不奇怪六年后也许新闻上又会出现他的名字,以另一种方式炮制他的骗局,basically a compulsive liar with insatiable greed,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确实是operational sociopath。而Frye真的成功过的,就在那个用顶级模特们做宣传的视频里。 |
|
interesting subject. am i crazy to think that this guy is a great entrepreneur? the booking app would probably have worked great... he just has no moral compass... 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
|
epic。故事越到后来越黑色,多少人奔着想装个逼的念想最后闷声吃苦头。但这种人其实每个人周围都很多啊—看着朋友圈里生活五光十色高大上,背地里又不知道多心酸,比如我。#第50分钟太亮了 |
|
纪录片本身没什么技巧,这故事可太有意思了,美国人吹逼忽悠也是一点不含糊,工作人员的回忆简直爆笑,能亲身经历这么一出,其实是不是比真参加了什么音乐节更好玩了?等看Hulu的那部对比补充了。 |
|
利用网络造势成功的骗子真不在少数,他们的想象力远不如比利,但在肆无忌惮的行骗之前,他们绝对不会骗自己。比利嫩就嫩在了他连自己都骗。 |
|
罗永浩历史地位下降一名,青年黑卡诈骗的创意估计是从这人那抄来的。 |
|
Wow 简直是Bad blood 娱乐版 |
|
quote from weibo: "Netflix: 所有人都是受害者
Hulu: 所有人都是加害者" 其实不难理解一个制作如此粗糙的项目能造成如此巨大的社会现象 当任何一个kol都在spread positivity的时候 其实每个年轻人都在逐梦演艺圈吧。 |
|
再也不黑沈黎晖和摩登天空了 |
|
美国文化不就是对这种dream big夸夸其谈的big hustler买账吗?网红效应,饥饿营销,教科书一般硅谷泡沫风投,这些炫富装逼未遂的millennials被众人好一通嘲笑,可活在滤镜生活中的人又岂止这些人呢 |
|
智商税产业 |
|
这种片看完就有一种钱这么好骗为什么我还要读phd的感觉 不如当网红 |
|
看完了hulu的再来看netflix,netflix的明显太浅显了。没有什么社会学深度。不过两大公司用纪录片互怼,这事儿本身就够后现代主义了 |
|
Social Media Marketing 蛮像 fraud 的温床。既可以无中生有,也可以又大又空洞。 |
|
对于观众是一种幸灾乐祸式的有趣,这种事情在中国,尤其是互联网行业每天都在发生吧,说不定以后可以看到 ofo 贾跃亭的版本 |
|
基本是以时间顺序还原事件推进的过程,虽然可能有Jerry Media洗白之嫌,但以纪录片来论这种有原始素材的当然还是略胜一筹。这一部的切入点在两部中间我也更喜欢一些,事后去评论和嘲讽con artist/失败的项目都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更何况Fyre Festival即使成功也不过是一个rich kids的大party,简直没有比它更方便的嘲讽对象了。但当你身处其中,尤其是当你只是一个大型商业操作中的一枚螺丝钉时,事态发展到何时你才会察觉到异样,又要到哪一步你才会感觉到道德底线因为这份工作受到了挑战(比如在社交网络上删除评论、屏蔽质疑),但受到挑战之后又会有多少几率会真正选择离职,在事情爆发之后又应该为你曾经服务的公司承担多少道德的谴责。这部片子在个人和商业活动中道德上的边界感(和无力感)上尝试着进行了更 |
|
地表最強大型智商稅繳付現場(其實現下比比皆是⋯⋯ |
|
3.5 这就是当你那些好高骛远+心眼又坏的老板手里的budget从10万翻番到1000万之后的结果,只是因为平时你老板钱太少一件事做成做不成没人care,再怎么一个shi样子她还是会在自己的social media上po个滤镜加上十几层再hash tag everything is so wonderful。有些地方真的很好笑啊哈哈哈哈哈,或许面对这种荒唐的烂摊子做员工的幸灾乐祸是最“恰当”的反应了。没有拿到钱的工人们和员工太可怜了,当地居民看着一群傻子径直闯入然后留下一屁股债。看到新闻说当地的餐厅在片子播出之后收到了一些donation,算是一点点安慰吧。 |
|
音乐节版Bad Blood,有才华有野心到爆炸的故事。 |
|
为了滤镜后的美颜生活 前赴后继的人交着智商税 |
|
我当初在电影院看到这个的预告还真以为是个恐怖片呢。你还别说,抱着一种幸灾乐祸地看热闹的心态,这片子还挺好玩的。这就是网红领域的泡沫经济啊,虚假宣传多得是,到头来都是一场天价赌局,有人赢就会有人败。成也社交媒体,败也社交媒体,到最后最心疼的还是巴哈马群岛上那些当地劳动者。其实我也相信,六年后把这位放出来他一定还能搞出更大的事情,这也是一种商业天赋吧。 |
|
这个音乐节看得我都PTSD了……所以该死的滤镜经济什么时候才能完蛋 |
|
当代上流社会成功虚幻病态型幻觉癫狂诈骗综合症大爆发 |
|
看电影了没 |
|
古今中外都有利用人虚荣心的骗子,以后也少不了 |
|
大雾(太迷了 - 明知道是场灾难而所有人依旧前赴后继 Netflix实名“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
|
看了网飞的再看Hulu,会发现网飞更注重复盘整件事是如何一步步失控的过程,整体还是更喜欢网飞这部(也可能是网飞有中文字幕所以理解起来更顺利一点)。Billy人品不行,应对大型活动的能力也远远不够,但在营销上真是个鬼才。这是我们这个为社交媒体疯狂的时代才能出现的奇观吧。 |
|
the story is soooo outrageous and fascinating... |
|
音乐节难道不是比原来的更精彩了嘛! |
|
哈哈哈哈 这种事情在中国不经常发生吗 |
|
这种骗子太多了 跟那个验血女骗子可以一较高下。正好一个是吸引女投资人一个是男投资人。只逼逼没有任何执行力。只想骗钱。我们团队就差点被坑到同样的境地。还好投资人也是决策者和组织者,直接把我们的Billy给开了。大家太给力了最后力挽狂澜。看完纪录片我简直后背发凉 |
|
3.8 |
|
这是部纪录片?谁信?! |
|
畸形社会influencer dominant, instagram culture - social media were "weaponized". 人类有多脆弱,孤单,缺乏安全感,就有多依赖于社交网络。只能说希望自己勇敢接受自己的平庸,以真诚热血和理智清醒对抗这个sick world. 尽最大可能拒绝媚俗。同时,知人知面不知心,做生意之前一五一十都捋清楚!!blaw不能白学 |
|
有点没懂Billy最后为什么还是要花时间做一个半成品音乐节,直接把钱卷走就好了呀… |
|
中间那段soft opening到有点好笑.... 以后每次觉得project做不完 都可以拿出来看一看 |
|
这个中文翻译我也是服了哈哈哈哈哈哈哈 |
|
果然是史上最坑爹音乐节,可对如何在社交媒体上的成功包装宣传一窥究竟 至于泡沫破裂的结局,就是戳穿了皇帝新衣的本质嘛! |
|
当代社会心理学case study…… |
|
我们总是认为网络上美好的事物就是我们生活的样子,当我们真的认为这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而忘记了我们真实的样子时,问题就会出现。这就是fyre festiv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