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张骏祥《还乡日记》某些故事情节很像,而且还是同时上映,据说该片曾在1946年写成电影,发表于期刊,或许还乡日记有所借鉴。抗战胜利了,可是体制没有改变,抗战前的民国现状没有改变,甚至还不如那时。他们从重庆回来,本以为能够享受太平,可是政治混乱期,每个人都在盘算,有人欲寻求后路,有人欲乘机发财,宵小们搞得社会乌烟瘴气,却活得比好人滋润的多。这是体制的锅,两部电影均没有去动摇上层建筑,这是民国电影普遍的问题。最后丁氏一家尝尽龚府势利之后,只留下流落街头的背影。 |
|
抗战胜利的民族矛盾虽然消弭了,阶级矛盾的幽灵又回来了。。。上官云珠饰演的这个贵妇留下印象很深 女人到什么时候都是牺牲品啊。。。我也是地下工作者 |
|
越看老电影 越觉得现在的电影是扯淡~嗯 上官和蓝马又一种完全不同的角色形象 真是太优秀的演员! |
|
又是一部住房电影杰作。石羽真的适合演忧郁不得志的角色,王萍也出色发挥,谁想到多年后她与汤晓丹合作南征北战。 |
|
当时中央电影摄制场摄制的电影,一开始就讲到抗日胜利,丁建华满心欢喜投入祖国建设的,还以为是当时中央政府抓的主旋律电影,后来慢慢的转向了对住不起房子,养不起孩子,好人艰难维生的控诉。电影的一些情节表现和表演有点僵硬,突然发现石羽那张脸似乎还有点演喜剧的潜质。 |
|
1.电影展现了两个当时的社会现实,抗战胜利后老百姓在物资短缺极度通货膨胀下的艰难日子与曾经为日本人做事的汉奸摇身一变成为地下工作者的离谱;2.同样是演员,蓝马与上官云珠的演技(特别是台词功底)比其他三个演员好太多太多了,曾经上官也是一个不会说普通话的演员,在这个阶段她的普通话已经非常流利了;3.上官演技真的好,但可惜她演了太多这类反面的角色,以至于当时的观众很容易把她认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4.这部电影可以跟《十字街头》并肩,都是非常写实的现实主义题材。5.建国前的电影看起来真的好舒服,没有歌功颂德刻意政治宣传洗脑没有突兀的背景音乐,一切看着都是那么真实感人。 |
|
还地下工作者,我才是真正搞地下工作的好嘛,结果连一毛铜佃都没有 |
|
胜利了,反倒失业了。……我在世事如麻、万分辛酸和百般无奈中,将所闻所见结合自己的遭遇逐渐构思为一串串情节,一个个人物形象,倾泻于笔端。一旦有了具体形象和切身感受,用不着苦思冥想,写起来并不困难。……老汤不仅精于分镜头,把剧本里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蕴通过开麦拉的眼睛展现给观众。同时善于启发和调动演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上官云珠遇上了他,象一粒种子碰上了春天和沃土,很快地发芽、抽蕊、开花结果。……“丁建华,他属于我们社会中的知识阶层,他有自己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他绝不可能单纯地走自己孤独的路。”//徐昌霖.影片《天堂春梦》的前前后后[A]刘果生责编.上海电影史料:第1辑[C]上海:1992.171-183 |
|
上官还是适合演介样的角色。。。。富太太,姨太太,交际花才是她的款儿 |
|
不能说是抗战胜利后劫收乱象里的知识分子悲剧。这种没什么害处,也没什么用处的知识分子在哪个年代都必是尴尬境地。 |
|
是物价逼死人还是没房子逼死人还好后面拉回了点分 |
|
肮脏的天堂。四首老歌bgm,李香兰《夜来香》、白虹《总在这儿等》、姚莉《幽情曲》、周璇《郎是风儿姐是浪》。 |
|
生活像美梦,春梦也破灭。 |
|
真是很经典,让我对那个时代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话说国民政府的电影审查制度没那么严嘛 |
|
7.5,战后各种批判国民党的片子里面,这部应该是批得最狠的,一个建筑工程师养不了孩子必须送给有钱人,你说这社会已经堕落到什么程度,比起丁建华跳楼的结局反倒觉得现在这个结局讽刺性更强,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章志直演的管道工,一句我也是地下工作者可以算是年度电影金句(讽刺所谓的汉奸曲线救国)。 |
|
叠影 现实【http://dou.bz/1zwbQt】【http://dou.bz/2qxPwK】 |
|
石羽的下颌线,美;章志直的上海话,嗲。 |
|
当局官僚腐败,官商勾结,工作难找,物价飞涨,百姓买不起房,生不起娃(包括住不起院,看不起病),有钱人却过着奢侈淫靡的生活——这是在说民国卅六年。 |
|
汤晓丹出于对公教人员战后生活困境,下流人物却摇身一变、大发其财的状况而拍摄的电影。此时期最能显示知识分子处境和心态的一部作品,不光有生活境况的描绘,还准确写出了生活需要依附,自我能力在动荡失衡的社会转折期的无可运用地,更具体了展现了在这之中的心理。也因为重真实,而遭到了无自我剖析原由的指责。结尾原设置男主失足坠楼而死,被删减后才改为了现在的样子,最终一家远走的镜头,很难不让人想起左翼电影时期,青年“奔赴”的画面,当年向着光明前进的人,到了中年,再度回往上海,却还是继续出走的结局。47年,因上海的住房问题和劫收惨剧,房子成了共有的主题,所以《还乡日记》和本片等等,无不都把关注点放到了住的地方上,这也再次发展了左翼电影中租房的叙述,空间隐喻被再度加强,最终诞生出完全空间指代阶级的《乌鸦与麻雀》。 |
|
里面三套房子都很漂亮。 |
|
这应该是上官云珠第一部重要作品,演一个有脾气狠厉的女交际花,入木三分!蓝马演无赖,简直已臻化境,让人咬牙切齿,却不知道从何入口!很现实主意一个片子,可以击碎所有人的理想与美梦,感觉最后都没留啥希望呢! |
|
表演朴实、真实,相比之下镜头语言匮乏的可以。全景接全景。唯一出彩的地方还是叠印出的心理描写。 |
|
一个工程师,还养不起孩子,还真是,现在是连生都生不起了 |
|
重庆回来的人“乐园难建”的母题在张骏祥的《乘龙快婿》中出现过,只是该片中丁建华建筑工程师的职业身份更突显了战后上海这一尖锐的社会矛盾。为众人造屋者无立锥之地,“这是一个好人无法生存的社会。” 片中龚先生住的别墅与《寄生虫》中的别墅很相似,可见阶级矛盾是每个社会的顽疾。准歌唱片在战后一度流行,片中先后出现三支歌曲,还偶有淑兰哼唱小曲声音。我看的大概是电检会修改后的版本,结尾不是豆瓣剧情介绍中丁建华坠楼而死的灰色结局,而是丁家三人消失在大路上。 |
|
战后上海举步维艰的生活,想起张俊祥的《乘龙快婿》和《还乡日记》,比起后两部喜剧讽刺因素占据主导地位的电影,《天堂春梦》无疑倒出了一把辛酸泪。蓝马和上官云珠演有闲阶级,虽然也游刃有余,但比起《万家灯火》里的勤恳持家,还是差了一个段位。故事本身平平,最喜欢的角色大概是下水道工人吧。 |
|
2014年觀看 |
|
这部电影真是够长的,剧情上欲扬先抑地先略右然后疯狂向左,路明明明是影星但歌声很学院,也是很多谜团的人物。 |
|
虽然说丁家的遭遇都是“社会的错”,但是丁建华会不会也太窝囊了一点,在光复后的上海,没有像样的房子,还有弄堂亭子间/三层阁/棚户区,没有医院产房,还有上门接生的产婆,不然你以为大上海的劳苦大众是怎么生活的?说到底还是小资知识分子阶层的摇摆与懦弱,对阶级滑落的恐惧战胜了良心和自尊(宁愿不要脸也不能成为无产阶级),才可以一直在汉奸家的阁楼住下去,才可以出卖梦想的房子图纸,才可以把亲骨肉卖给汉奸抚养,然而一切都没有用,一家三口出走之后如果不死,必然是汇入无产阶级大军的。
章志直演的水管工的老上海话听着真是适意,历史终将是属于他们的。 |
|
老电影里都有超现实的大胆设想 |
|
上官云珠演有钱太太凶恶得吓人 |
|
1945—1949 |
|
战后阶层流动中的暗黑一环:马首转向物价飞涨人情社会投机万岁,实业报国安居乐业立只能是小知识分子的春梦,更严酷的冬天还在前面。蓝马上官首作之合,以动撑起静默不堪为主的另一条线。海上居大不易。挖阴沟“地下工作者”唯一沪语出演兼戳穿,神笔;整体调性却依旧是小知识分子的苦楚、彷徨甚至自嘲。(是日恰闻新冠弃子,叹乱世顺时亦各有所属) |
|
3.5 |
|
实在不知道该以什么标准来看这个片啊,不过最明显的感觉的确是一旦角色谈起主题来就变成朗诵的模样儿了,这么一比还真是坏人上下更生动些。那个时候用叠印不算罕见了吧。。男主角雨夜在外面街道上徘徊很有点好莱坞黑色片的感觉。谈不上喜欢不喜欢,就当时很惨,且看不到一点点变好的可能,就一起绝望了hhh |
|
丁龚两家的演技对比高下立判,仆人鲜活 | 其时的电影审查也是有趣 |
|
攻城狮之死 |
|
炎凉世态,浮华人生 |
|
和《乘龙快婿》《还乡日记》同样讲述战后“重庆来的”人们。上海社会的贫富差距,高物价,住房难问题,这部结合两部对重庆后方“贵客”的想象和回归上海后的生活艰难问题。设置设计房子的无房可住。有钱人的上海花天酒地,贫穷人的上海无处可去。上官云珠的前后态度转变细节佳,体现在待人态度和细微称呼“丁老太婆”到“丁老太太”再到“丁老太婆”。最后天堂理想不过一场梦,美梦能成真全靠票子,民国时代的孩子作为商品。舞会插曲四首,《夜来香》等时代曲。 |
|
上官云珠真是美啊,大学的表演课看过。 |
|
好难建造起的房屋,好难建造起的家,好难维持的生计,好难存活的时代。最后把孩子又抢走了真的狠。传闻中未剪辑版的结局是男主跳楼,但二刷反而感觉三个人背着包袱没指望地走向迷茫前路更具悲剧色彩 |
|
宛若如今 |
|
随暴露出不少中产阶级的幻想,且是一个悲剧结尾,但许多思想都是“新”的,孩子也是可以舍弃的,无私与自私的两面。槽点就是婆媳关系也太好了点… |
|
《天堂春梦》
抗战胜利
做梦,战后都是好生活,物价低,人民安居乐业,有工作
梦中的大房子具有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实际上失业,住房都是问题
夫妻之间尔虞我诈
500根条子,真的办成了,钻戒表明了
把丁一家都挤到一间,丁出去找房子,房子又都很贵
来到自己建筑的大楼下面
羡慕蜗牛🐌
工人对地下工作的讽刺
竟然没有偷盗图纸,还挺光明正大的
原来她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被抱走了,后来不小心才发现的
龚先生还算有良心
好人受罪,坏人享福
别人偷走了自己梦想的生活 |
|
现存能看到的版本据说当年被国民党政府删减了八次,结局也被改了,真是丧心病狂。 |
|
没想到汤晓丹在建国前拍的电影这样好。结尾与开头呼应,看的人几乎流出眼泪。与《还乡日记》类似的重庆回上海找房子找出路的话题。通过一位建筑师为引子,他的家人和另一对夫妻形成鲜明对比。最后物是人非,希望胜利后能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却成了小知识分子的春梦。无论战争还是和平年代,生活的安逸的都是出卖良心的人。最后,蓝马和上官真是一对欢喜冤家。 |
|
镜头不错 |
|
看过留痕 |
|
以为抗战结束苦日子就要到头了,结果轮到住不起的房,养不起的娃,过不下去的日子。民族矛盾解决了,阶级矛盾浮现了 |
|
有钱的人真tm的作孽啊!中电二厂出品,汤晓丹导演,国民党正统电影工业生产出的进步流电影,相较于同事产出的其他电影粉饰力度较小,社会批判意义较大,叙事结构纯熟老练,剪辑手法变化多样,上官云珠好似本色出演,章志直沪语表现亮眼,“你是地下工作者?我才是地下工作者”。 |
|
“好熟悉啊,这不是我们的房子么?”
“是的,这是我亲手设计的。”
自己设计的梦想家园最终被“汉奸”实现了 自己的孩子也被别人夺走了 知识分子对抗日胜利后一切的幻想都被国民党的“劫收”闹剧给摧毁
结尾虽然被当局勒令修改 但效果却出奇的好 和卓别林的《城市之光》一样 意义也大同小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