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摄影到装置艺术到信仰主题,里外全是阿巴斯。但《出租车》致敬得还少吗?它都能拿金熊,那万玛才旦简直得拿钻石熊。要快速了解阿巴斯,看他任何一部片都不如本片概括全面,而且大青海的天高地远也明显要强于伊朗乡村的穷山剩水。 |
|
1、长镜头,阿巴斯附体;2、声音的处理很巧妙:既能回避“表演”,又能把空出来的镜头对准沿路的风景,一边听故事,一边赏风景;3、一路寻找智美更登,到最后也没找到;一路想看姑娘芳容,到最后也没看到。很有想法。4、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新旧观念碰撞的青藏,没有美化,没有丑化,没有神化。 |
|
表面上是一个寻根之旅,其实讲的是得失放下,带有宗教色彩。 智美更登舍得放弃妻儿甚至自己的眼睛,这是一个“放的下”的传说人物,而无论是演他的演员,还是拍他的导演,都要寻找智美更登是因为放不下。 影片最后,女演员摘掉头巾,老板不想再拍智美更登,才是真正找到了智美更登。 |
|
简直了! |
|
我喜欢剧本 |
|
寻找智美更登 363flv |
|
剧情片与纪录片错错切切地难分彼此。这一路藏区风光寻去,像在亲证两段爱情。老板的初恋在嘴边,古典的遗憾淡淡地生疼。从未露面的女孩执意去找她的智美更登,找到了,才能放下,头巾解下的那一刻,该是格外漂亮吧。从《静静的嘛呢石》到此,万玛才旦静静刻下的密码还能一路回味开去。三星半。 |
|
[2010-03-06百老汇MOMA初看]1、主体阿巴斯范儿(《橄榄树下的情人》),局部侯孝贤范儿,导演思路贯彻的很充分,牛逼。2、剧作很有趣,这也能拍成公路片……3、声音做的挺有想法(车内车外对白),音乐灌得多了点。4、镜头真长。5、小朋友唱歌真好听。6、结尾多了两句话……非要总结一下干啥呢……|[2023-06-22]资料馆重看,实话说就是描阿巴斯(摄影机的摆法),多重文本嵌套有意思。听徐枫老师讲至少有三个版本,尤其是有一个带序章的版本……很想看一下其他几个版本!松太加表示数字高清还是有很多遗憾。 |
|
下次见到/我再告诉你/智美更登/是我的名字/挖去DV眼/看不见美人的脸。 |
|
经历过一段路程,总会让人明白些什么,也会让人对过去的一些认识变得迷糊。或许这就是吸引我们出发的一个魅力。 |
|
⒈个人观感:昨晚的《静静的嘛呢石》>今夜的《寻找智美更登》>之前的《塔洛》;⒉特地查阅了《智美更登》的故事,酒吧里醉汉部分对他的评论与我有同感,智美更登的善心善行令人敬佩,但把妻儿女布施给别人之举我个人并不认同;⒊在爱情里,专情不变心者比较容易受伤,尤其是当爱情不圆满的时候;…… |
|
神话里的圣人还存在吗?或者说还值得寻找吗?当纯粹的信仰遇上残酷的现实,有人质疑,有人缅怀。“我必须见他一面”——在质疑和缅怀之外,或许还有和解。另外《裂流》里玩得那一套,原来万玛才旦早就玩过了。 |
|
在寻找的过程中,“智美更登”像爱情的承诺一样,在一个自然的现代化过程中凋零失落。曼达桑姆的虔诚自爱或许更接近藏地寻求的理想精神,但她最终褪去了面纱还是未让世人得见真容。
(徐枫:原始170分钟版未过审,重剪123分钟版在大影节放映一次后观众反应冲突分化,出于上映商业考量再剪出此111分钟版) |
|
通过寻找智美更登,导演找到了自我。 |
|
藏族导演拍摄的藏语电影。一路在寻找,一路在拜访,一路在讲故事。最终找没找到已经不重要。就像那个一直蒙着面的女孩,最终也没看到她的真面容。对于导演,收获了一个爱情故事和思考。对于观众,见证了一段寻找征程,以及智美更登的藏戏故事 |
|
2个小时的DV秀? |
|
西部+公路。万玛才旦把“寻找智美更登“、“智美更登的传说”、“男主角的爱情故事”三个不同时代、不同层面的人物故事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形成藏族人生活、文明、信仰和情感的立体方程式。万玛才旦野心初现。 |
|
我也曾试过寻觅和保留美好,但是时间终究把过去从我的生命里割裂开,R.I.P. |
|
@万玛才旦作品回顾展。
寻找智美更登,遇到的无论男女都像他的变体 ,searching for soul,也在寻找口述和藏戏的传统。
本片在嘛呢石之后,塔落和气球之前,塔落里新旧世界的裂缝更大,到气球里,神秘已经无关是否看得到她的面容。
之前听久美成列在回顾展的对谈里说过,这部作品里的寻找借鉴了唐卡的散点透视,观众可以像观看唐卡一样,以自由轻松的状态把自己代入其中。
目前看到的最糊龙标,藏族学校的课间操原来这么欢乐 |
|
在现在的心境下看完,冥冥中像种旨意,可又说不清到底有何吩咐。我过滤掉了它一切的异域标签,把它当成最普通又最动人的爱情故事。电影中有很多阿巴斯的痕迹。我尤其喜欢那些远远观望的镜头,你听不到他们的交谈,但不想偷窥也不想打断,只是静静等待。一切呈现都是淡淡的,又那么重,那么真。 |
|
寻找同时,我们也在不停失去 |
|
答辩后听自己的指导老师映后,回想种种,又看到许多人许多轮回的痕迹...没能听完,也是因为毕业之际的另一大节点时刻...昨天,度过了平凡又如坐标般一天。 |
|
题材很有趣,制片团队深入风土去寻找合适的演员去饰演《智美登更》。固定长镜头居多,演员多是杵在原地不动,有股凝重感,但这也是万玛才旦自身的导演风格。有个角色一直在通过摄影机记录一切,万玛才旦本来有机会制作成一部伪纪录片,但观众的视角却始终来自于一个并不存在的客观视角,可能做成伪纪录片的话松太加很难把握构图。在车上老板讲起了自己的爱情故事,本以为只是漫长旅途中的调味剂,没曾想也影响到了女孩对人生的态度。女孩在车上往往会被副驾驶挡住,只有从车窗才能窥见她存在的身影,即便是在车内切镜头,她也无法与另外四个男人同框。最后女孩解下了面纱,本该是拨云见日的时刻,但她的缺席又一次令观众的期待落空,不过她外貌究竟如何已经不重要,毕竟被神化的智美登更,也在将自己的眼睛馈赠于人的同时,还附带上了自己的老婆和孩子。 |
|
“不是我变了,是你变了啊”,老板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每个字打在心上,脑子里嗡嗡的。这是女孩心理状况发生转变的时刻。虽然是爱情片,但是昔日恋人相见时也只给了一个远景,这样的留白给了影片很大的空间。女孩一双幽幽戚戚的眸子令人印象深刻。这个故事太迷人,看到爱情,信仰,女性主义,藏文化的保护现状。没想到跟静静的嘛呢石也梦幻联动了,智美更登和他爱妃的两个演员应该跟这部电影的是同样两个人吧。想念万玛才旦。 |
|
故事完整形式有趣,机位太熟悉了,但阿巴斯里最不喜欢橄榄树下的情人,所以这部也get不到 |
|
除了形式上过于模仿阿巴斯外,苍茫的故事和诗意真让人意犹未尽啊。 |
|
基本上全是固定的长镜头,又是全藏文台词,看得我昏昏欲睡,不过故事到最后还蛮感人的 |
|
印象中挺喜欢的,但没有超过《静静的嘛呢石》和《塔洛》。# 补标 |
|
老板在车上给人们讲自己的初恋,好有代入感,大段独白,丝毫不感到冗长。全篇各个元素看似松散,却穿针引线,奔向共同的主题,找前男友的女孩、导演不时响起的电话、老板的初恋故事、醉酒的人的那番话…据映后谈说,老板的故事是真实的,是在拍《静静的嘛呢石》时听到的。女孩的前男友似乎就是《嘛呢石》里的哥哥。最后,这部作为文学作品可能会比电影更精彩。
2023.06.22 中国电影资料馆 万玛才旦纪念回顾展 |
|
大远景固定机位里远观人物的移动(但景别变化声音不变 似乎是神性的眼+人性的声)大多数的静止镜头完全靠演员对话和台词维持就好像关注被迫跟着演员们踏上寻演员的旅程 一起忍受旅途的乏味 继而依赖老板的爱情故事来打发时间 这种口述传统在现代的延绵状态基本上成为了万玛的一个母题。这还体现在他电影里经常出现的背诵里 这里找演员时要求背诗/背经 塔洛里背的一段毛语录也格外突出 这种更加传统的记忆方式不断和现代记录媒介并置(玛尼石里的电视、这里的手持录影机vcd和笔记本电脑、塔洛里的卡拉OK、撞羊里的我的太阳磁带)寻找智美更登是寻找史诗精神和戏剧传统的延续 同时也是其在现代形式中的回响(其中卓别林时刻和藏语rap比较有意思)女主长相这个麦高芬也很厉害了 |
|
失落与寻找 |
|
很多时刻“魂穿阿巴斯”,与万玛才旦后期为人熟知的符号隐喻体系、强精神信仰冲突、鲜明的摄影风格,有着很大的不同。对现实粗粝真实的还原,通过大量口述给予情感想象空间,整体看似平淡如水,却又以深厚的藏戏文化为基底,探讨新旧藏区的更迭、人性与情感的复杂困境。古老文明的陈旧但圣洁,当代社会的世俗与不堪,之间的裂缝被呈现得如此淡然,沉思而内省。一部从藏区内在自然生长出来的,没被浸染任何符号外化技巧倾向的电影,有可能是万玛才旦的最佳作。 |
|
选角之旅的题材选取非常有趣,类公路片有风光、有故事、有藏族文化。万玛才旦的文字和影像风格,都是大繁至简。当你企图用电影来表达复杂的情感时,常常会感到束手无策。乐善好施的智美更登啊,你有什么权力抛弃爱你的曼达桑姆。沉默的女子,常怀爱情的心事。掩面含泪,相见告别。所谓深情,大抵如此。 |
|
几年前看的,依稀记得村里排练《智美更登》时,男主(也就是智美更登的饰演人)的孩子来向他要零钱买零食,他却不给,观众阿姨们的帮忙请求下他才给孩子钱,这段很有意思,跟自己正在饰演的智美更登的角色完全相反,反讽意味十足,万导所有作品里难得一见的最幽默的一段。 |
|
很像阿巴斯那几部电影,汽车在开,故事慢慢的讲,遇见一个个人,再加上西藏的文化特色。 |
|
宗教与爱情,寻到最后回到最初。 |
|
松太加做摄影的片子画面上都略寡淡,不显电影感,但却转营造画内画外的空间格局来增加“舞台感”,两者相冲相称间有种很“阿巴斯”的感觉。跟哪里是我朋友的家有点像,但大段的台词在如此白开水的摄影中看得人好困,但直男癌们一定都喜欢这种性冷淡风,最打动我的镜头是蓝天在车窗上映出女子的泪目。 |
|
佳作! |
|
这个片子应该是在青海拍的,由于是最后一幕是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 |
|
这不是一部炫技的电影,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个人认为影片主题很类似《旅行者和魔术师》,不过比后者还是稍差一点,但不失为一部好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的另一部长片《静静地玛尼石》主题很类似《高山上的世界杯》(《旅行者与魔术师》的导演),同样是小喇嘛,电视,传统与现代。 |
|
这出藏戏通过万马最初的两部电影
我是听熟了
藏地的快乐王子
可以算第一部电影的补叙
颠簸的吉普车上冗长的对白
两段和大学生有关的西藏爱情故事
完成度不高 |
|
影片几乎由大段的固定镜头组成 呈现了这帮要拍电影的人四处找演员让他们试戏的过程 导演掌控能力娴熟 这个游走在公路 有着多条叙事线索的故事 因为演员的庞杂和非职业化等多种因素 想必操作起来有很大的难度 但是正如他自己陈述的那样 还原了藏区当下的状态 这个目的还有质感 他在影像中充分的实现了 |
|
一段并不迷人也不神秘的文化和情感的寻根之旅。 |
|
神作啊!两年来最爱的电影。 |
|
SummerIFF2023 No.1 @ M+ |
|
固定机位长镜头,行车过程里大段讲述回忆爱情往事,形式和内容双重枯燥。有了第四代的谢飞、郑洞天,第五代的田壮壮多重艺术顾问,不明白吸收转化成的是如此呆板样貌,反而不如首作的自然。全片里完全谈不上有表演的存在,唯一主要的女主角彻底不露出脸庞,标题角色里寻找的“智美更登”只在最后五分钟登场,主体看到的是黑大汉的讲述,素人的真实故事是很遗憾,但无法表现出更多情感。
有些像伊朗电影的车内电影形式,固定机位拍车内车外,可惜没有那种对社会或人生的思考,止步于多重爱情故事的简易文本罗织。 |
|
中途睡着三次。。。 |
|
「传神影像」<123min导演长版>三小孩原本唱的“我来自安多,我来自康巴,我们有着共同的母亲”为什么会被删去?这是当时防止“大西藏”概念的一种政治举措吗?但又说道这部电影是导演早期三部中最为高度概括整个藏区的片子…要说这种举措是一种对于中央的讨好还是区隔,或许在当下还无能回答。但万玛才旦作为边疆知识分子,至少还是携带着关于本民族的创伤记忆。徐教授一直强调的关于序幕,关于电影进入方式的不同,也有着这种“更疏离的地缘政治”的考量吗? |
|
找
最后迷失
|
|
本中年人看了难免缅怀爱情,头巾代表妃子对智美更登的忠贞,当感情已经释怀,头巾也不再需要。戏里智美更登的三个孩子拭泪的动作明明是程式化的却非常动人,想起静静的嘛呢石里的那段戏也是,也很喜欢里面不动声色的幽默。寻找智美更登也是寻找失落的爱情,还是藏戏的田野调查。互文的故事线细品下来很高级,翻剧照看到导演的工作照不禁伤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