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在不能不和同年的《偷自行车的人》比较,都是讲战争前后的经济秩序和工人阶级的生存危机,男主人公都在走投无路情况下偷窃(或试图偷窃),并随即遭遇男性自尊受损和父权挫败。但两部影片在价值判断和电影观念上的表述又可以说是南辕北辙——中国电影人没赶上新现实主义的新干线,依旧乐此不疲地靠巧合和宿命编造剧情,即便对现实素材的采样,也是精心筛选后的鸡毛蒜皮;对贫困的揭示和资本家的控诉也是左翼电影的老调重弹,甚至在伦理剧框架下还有开倒车的趋势——老太太把资本家的剥削归结为善恶好坏的人性论,而揭不开锅的一家人只能在影片结尾为狼狈的一家之主解嘲:都是年头不对。如果说新现实主义是泻了一地的生活流,对实用主义者来说一无用处,那么《万家灯火》的伦理温情也许就是中国人的阿Q智慧,不能当饭吃,但能悬命。 |
|
失业,物价飞涨,没房子住,世道还是那个世道,“年头”依然“不对”,但如今谁他妈跟你“靠得更紧些”啊 |
|
8/10。心理纪实性和内部蒙太奇独具匠心,母亲一家挑担子进城找不着门牌号,以主观视点扫视街景、跟拍他们进院子再摇向楼梯,表现乡下人拘谨,夜晚母亲和弟弟偷听夫妻关于妮妮身上虱子的吵架(住的困难),母亲眉头紧锁弟弟就把筷子夹的肉放进母亲碗里(吃的困难),投射在墙和布帘上的身影时大时小象征生活紧迫的不安心理,婆媳重逢这段通过象征隔阂的栏杆扶手被推出画面,婆媳迟疑地迈出一步、拥抱和抽泣,表示消除隔阂,胡智清在公车拾钱包的激烈内心冲突,运用中景(强忍镇静的脸部表情)后景(窗外街灯和汽车运动形成闪烁的流线)丰富空间层次、视觉化内心反应;中产家庭受忘恩负义的资产阶级迫害与工人团结,更多依靠细腻的人物塑造去消解主题上的政治性,例如戒指的物象几次辗转暗示物价飞涨,舍不得戒指又换回默默给妻子重新戴上,情感含蓄朴实。 |
|
其实所有反应生活之苦的电影最后都可以加上一句,年头不对,现在同样如此。本片在剧作上颇抓人,情节紧凑,矛盾突出,几个主要角色性格都很鲜明。故事看得很压抑,却也很好看。后面的晃动镜头加虚焦很少见。蓝马、上官云珠、吴茵都表现很好。 |
|
【资料馆修复版】1949年前的上海左翼现实主义电影。矛头直指资本家与物价飞涨的现实社会。左翼电影人还是图样,真正的“年头不对”还在后面。主角配角都很有戏。尤其是小赵的形象很生动。上官云珠美得像小津电影里的日本贤妻,恍惚间以为在看《东京物语》。整体气氛和节奏还是有问题。瑕不掩瑜,四星半 |
|
悲欢离合,几度万家灯火。苦乐作伴,何不衣锦还乡?中国人怕是永远活在“年头不对”的世界里了,六十三年过去了,改变在哪里?悲从中来。 |
|
昆仑出品。我姥爷32年生人,4岁母亲去世,7岁父亲去世,带着妹妹吃百家饭长大,打仗时在冯玉祥部队做通讯员骑马送信,建国后在陕西开过荒,天津看过马场,后来到内蒙挖黄河修水坝结婚生子,他们如今兄妹俩都儿孙满堂,所以常絮叨现在和旧社会相比如何如何好,共产党如何如何好……年头依旧不对(于我),但对于他吃饱饭是达到了 |
|
上官云珠真美。本片中的蓝马和上官云珠真恩爱,可谓中国电影银幕最佳夫妻!高正出演的配角小赵很不错。一家子吃饭那一幕让我想起了王全安的《团圆》。本片比起同题材的《乌鸦与麻雀》还是稍逊一筹,后半程过于戏剧性。 |
|
好娴熟的婆媳关系情节剧。进步电影,所谓时代逼得一个原本可如[太太万岁]的故事变成这个样子……上官云珠美极了。然则给太太万岁五星给本片四星本身就说明了立场…… |
|
真好啊,全方位的好啊:剧作标准,矛盾的累积与爆发,太中国市井;镜头语言出彩,画内画外人物的比对,剪影,逃窜时的晃动失焦,寻人段落的剪辑;表演也没得话说,不过最后却给这个这么苦逼的故事加了一个那么卡普拉式的结尾,太伤心了。 |
|
为什么中国老电影看起来这么顺眼?批判、现实主义、家庭剧。同是乡里亲人进城(和小津对比),波及的范围比核心家庭要大(想起沟口雄三讲过中日不同的公私观),忘恩负义的老乡、表妹的那帮苦姊妹、司机同事、房东——自觉的阶级意识正在形成。年头不对,大家靠紧一点。 |
|
年头不对啊,连让我们紧紧靠着都是危险的……因为可能被感染! |
|
战后现实主义,含蓄,朴实。智清被打后踉跄跑进一个胡同的那段镜头不错。最后一语道破天机:不是你不对,也不是他不对,是这年头不对。 |
|
在七十二年后的今天看,也能感同身受到现实批判的价值。看似幸福的中产之家,其实随时可能滑落到破产边缘。城乡贫富差距依旧存在,公司突然倒闭职员随时面临失业风险,解放前的擦皮鞋蹬三轮换成了当今的送外卖开滴滴。
今日的地铁广告可以大肆宣扬使用花呗透支消费,富二代UP主可以厚颜地喊出「累吗?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有钱人的。早安,打工人!」。彼时和此刻,我们都知道是「年头不对」,可是,当年是有新的道路可以选择,现在的前路看不到新希望……
PS.扮演老太太的吴茵还有她的孙子,和《一江春水向东流》里祖孙俩是一样的。也同样有老太太的骂戏。
PS2.男主「偷钱包」时的犹豫和《偷自行车的人》里爸爸偷自行车时的情景设置很类似。 |
|
一边是枝繁叶茂,一边是家破人亡,大时代里的苦难无法稀释。故事后半段有点乱,蓝马的表演也赶不上上官云珠。三星半。 |
|
又一出讨论贫穷与空间不足问题的上海戏,妙就妙在一家十口挤在小房间里,不得不采用“一板之隔”的方式,用帘子将房间划分出好几个空间,并且彼此之间能够听到隔壁在说什么。当形势每况愈下,全家福照片叠化成了男主人公的个人照。被打的男主跑回家,镜头摇晃,并用主观镜头渲染出视线模糊的效果。在病床上昏迷,闪过了超现实主义的段落,这在中国电影史上都格外罕见。可惜来这么多个人,实际用处并不大,主要起到了塞人头的效果,尤其是孩子们,跟完全没有存在似的。后面过于戏剧化,当所有的伤痛都降临到他们身上时,便自然而然地走向了和解。用年头不对了这个理由,来营造一出虚假的大团圆,需要紧紧靠着来应对苦难,实际问题又没有得到解决,不免觉得很有讽刺意味。 |
|
后半段左翼倾向明显,阿珍特此而设略显多余;群像鲜明生动,富有生活气息,无论善恶都表现自然,打动人的总是最普通真切的情感,最难得的是,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柴米油盐与解放前夕物价飞涨的历史大背景紧密契合;男主摔倒之前的摇晃镜头和昏迷中表现潜意识的闪回剪辑,都很前瞻。 |
|
人情冷暖,一向如此,只不过现代人把自己束缚得更紧了。 |
|
#资料馆留影#修复版,以小见大的社会悲剧,这才真叫“万箭穿心”,所幸大团圆的结局稍稍安慰。“你们都没错,你们都对,是年头不对……让我们紧紧靠在一起。”可比对《乌鸦与麻雀》欣赏,非常时期的非常人生。从一大家子人骤然的生活巨变折射世态炎凉人心离乱,屋漏偏逢连阴雨,时局多艰民生多舛,物价飞涨钱不值钱,食利阶层无视同胞死活,聚焦沪上底层小人物的辛酸生活(难能可贵在互帮互扶人心不散)……结尾处被人追赶的蓝马慌不择路,晃动的手持镜头与闪现的虚焦镜头(呈现内心慌乱)也太超前了!群戏精彩炸烈,一众“海派戏骨”互飙演技,蓝马,吴茵,尤其是上官云珠,都奉献了殿堂级的戳心表演。ps,部分音轨与画面对不上,希望以后可以修复呈现更优秀的音画体验。 |
|
实在令人百感交集,所有电影命题中,最难摆脱最难逃避的就是生活,当你觉得事情总会好起来的时候,生活往往不会好起来,反而会充满更多的风霜,要我说,“点儿背不能怨社会”,那怨谁? |
|
三星半,没在明面上直接揭露当时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和失业焦虑等社会问题。而是以一个小市民家庭为突破口,挖开城乡关系、婆媳关系和阶级关系等不同侧面,以暗讲明。描摹出小市民日常生活下的挣扎,以及对生存现状的深切忧虑。后面情节上的一系列苦是刻意设计,苦过之后是破冰和融合,苦过之后会带点儿甜。 |
|
2020272 天山。上官云珠忌日在大银幕看她的作品,策展人有心了。与《乌鸦与麻雀》一样的左翼市井佳作。极为通俗的家庭婆媳剧,却因优秀的群像表演、灵活的运镜及流畅的剪辑变得旗帜鲜明,不断着力的通货膨胀与物价飞升的社会背景推动着剧情的进展,也最终引出结局对于“年头”的不对的批判。修复版画面很好,声音却是灾难。 |
|
想昧下钱包那段有点《偷自行车的人》的味儿。上海小资的生活与困窘在当年其实并不具普遍性,已经强于大部分地区、阶层了,但没良心才能过好日子的现实则不局限于都市。 |
|
仅看前两幕,中国现实主义情节剧的巅峰不过如此,至少在编剧层面,深深植根于社会沉疴积习,树立起一个极难逾越的标杆。厉害的点在于,这个家庭中没有恶人,它讲的是恶劣的环境下,一群善良的人因误会而互相伤害的故事。无论与哪一方共情,都不妨碍你深刻地理解这个无解的困境。在生存问题面前,虚与委蛇的假面尚被摘下,血脉相连的真皮也难免要被撕开一个大口子。写得极其曲折又富有骨子里的幽默,让全知的观众的情绪不断跌宕起伏。唯一有待商榷的是结尾,以一个巧合让受伤的三方(母亲、妻子、丈夫)相遇,霎时间相互体谅;不光如此,还要借角色之口直白地点破原因:社会,并进一步指出解决办法: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这样的处理,一下子把创作者的政治光谱亮明了,有几分理想主义的色彩,倒不如张爱玲在《太太万岁》里留下的那个貌似破镜重圆的死循环。 |
|
一. 1947年《流東向水春江一》的字幕還是從右往左,1948年《萬家燈火》的字幕則改成從左往右了。二. 结尾将这一大家子艰难生活的问题归结为“年头不对”,可这么多年过去了,现代社会依然还是存在类似的生活问题。一句“让我们紧紧靠着吧”虽然正能量了一把,但并没能实质性地解决这一大家子的生活困境。三. 表妹阿珍热心地为姨妈一行人提供短暂食宿帮助,然而若是长住下去,怕是也会出现与表哥智清家类似的问题?四. 胡智清慌忙逃跑时的摇晃镜头,其后意识模糊的主观镜头,还有昏迷期间的蒙太奇段落,这些设计有让我眼前一亮。 |
|
世道一差,都市中产也会走投无路。家庭剧的壳,社会问题的核,同事借三百万救急还嫌少,街上擦个皮鞋要一万,黑心商人虚伪狡诈恩将仇报。在家庭内部关系的展现上不输小津,上官云珠从贤惠到炸毛固然精彩,蓝马的男主形象更是复杂难得,典型的夹在婆媳之间受夹板气的中国男人,还要努力维持尊严和良心。 |
|
类似于《太太万岁》的好老婆,虽然上官云珠漂亮多了,笑起来也很有意思。城乡关系,婆媳关系,看的民国电影真的一部比一部惨。后面突如其来的霉运显得有点太刻意了,但是很喜欢那几个摇晃镜头。此外本片还教导了我们蜗居一族如何扩大居住空间和不要凡事怪社会。 |
|
写实主义,将摄影机对准社会造就的家庭内部矛盾,抗战胜利后的人民依旧生活疾苦。剧本扎实生动,表演朴素自然 |
|
2014北京电影节,资料馆,修复版。讲故事,表演,都可以让今天的很多导演和演员汗颜。故事本身也如同茶馆,有着跨越时代的令人辛酸之处。 |
|
2020这么怪诞的年份,以为可能什么都没了,就跟张爱玲的百年似的。临了还是有了一个上官云珠的百年诞辰影展。一江春水记得肯定是看过,万家就不确定了。整体看来还是很饱满的,réaliste的程度让人感慨。偶然发现办公室的场景很日本,很小津,哈哈哈哈~上官的气质真是到位!时代也是真的开化,西式得自然。4.5 结局、负面人物扁平化的处理还是有问题吧。 |
|
49年之前的那两年诞生了多少牛逼的民国电影,资料馆就看过了《小城之春》《哀乐中年》《大团圆》《艳阳天》…都有预感到年头儿不对啊。这部把上海表现得非常洋气和现代,物价飞涨超大额纸币的背景下,乡下人和城市人,婆媳朋友亲戚同学同事工友紧紧依靠,如果能挺过去继续不可想象会是什么样子。隔断窗帘的影子,逃跑时小巷里的晃动倾斜,捡钱包,夹肉菜,特写后景别的变化,视听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虽然有的台词或表演有些过时,但室内说话时看到的大口哈气,说明拍摄条件也应该还很艰苦,真可惜呀。 |
|
以猫喻小知识分子是非常微妙的。柔顺、闲适、抗争心弱、安安静静,满足于“饥饿的和平”。猫作为家庭生活的晴雨表,维系大家庭之间的感情,“在照片里最灵气”,在感情僵化时第一个被忽略,男主人公又何尝不是呢。 |
|
万家灯火中,几多家破人亡,没有人不对,那是谁错了呢?只能怪年头了,忍着受着,没有他法,像此时此刻一样,想要去外面争一下,最后落得遍体鳞伤地回来。真是完整的作品,包括闪回、倾斜摇晃镜头、不同车上人物对比剪辑等等成熟的技法。结尾真是心酸的自慰,“让我们紧紧地靠着吧。”7/10 |
|
@资料馆。不够锐利,稍多说教,过于左翼,摄影匠气,不过蓝马和上官演技真好。人穷志短又要苦中作乐,真是愁,愁,愁煞人啊。蓝马撞车前那段摇镜我惊了。 |
|
倒是觉得比一江春水向东流更好 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中以小见大看到整个时代的悲剧 钱包事件之后的晃动镜头和虚焦处理也算有想法 只是这一场也是最戏剧性的一场戏 冲淡了整部电影的真实感 此外 吴茵每次演得都是那样的表情 看的我眉头好疼 |
|
嵌入阶级矛盾和时局的婆媳剧,也是描写城市中产在资产阶级买办压榨下走向崩溃的悲喜剧。表演真挚自然。把已婚者与单身汉的差别夸张成了中产与无产的阶级差别,左得可怕。上官云珠真美。 |
|
我的妈呀太苦了呜呜呜呜 我还以为是个被裁后自己开工厂的励志故事 今日眼光看过于拖沓 结果又戛然而止 上官云珠的美真是苦情美 “又要名誉 又要生活“ 没有那样的好事 @天山 |
|
灯火万家,天地不仁。拜演技和质朴剧本所赐,此片虽同彰左翼三观但不觉突兀。苦乐聚散内里暖暖见光,是中国式老百姓苦情片又归于温情牌的鼻祖。黑巷摇镜、破瓶蒙太奇... 上官云珠真棒,叹只现实比电影还暗。D9转TLF内嵌英字,期待下修复。 |
|
善良正直的人失业,生活穷困潦倒,阴险狡诈之人反倒生活无忧。钱剑如和他秘书真是完美的解释了“各从其类”。最后镜头展示了万家灯火,别人家的情况会有什么不同吗?七十多年后,还不是一样。 |
|
导演沈浮
上官云珠饰演的妻子是上海小女人的典型代表 脸小眉细 精打细算 知世故且善良 但也抵不过婆媳关系恶化 丈夫失业 生活艰苦 所以一切不是人不对 是时代不对 正义之人没有生计来源 一家老小嗷嗷待哺 出口却寻不见 摸不着
镜头语言 叙事手法 剧作结构 演员表演都相当成熟 |
|
9.5电影资料馆。年头对也罢年头错也罢,贫穷和家庭总是麻烦之源。 |
|
这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婆媳剧了吧? 收到了影戏传统的影响略深,将矛盾集中的集中在几个人身上,在那个年代最后还是要收到教化上来,但在那个年代来说,这个收也算是符合潮流吧,年头不对啊。 |
|
城市中产阶级的不堪一击,上官云珠真棒!蓝马演得也好,吴茵也演活了这个令人讨厌的老太太 |
|
中国的新现实主义,剧作成熟演技炸裂!这部电影让我知道1948年的中国电影镜头已经非常流畅了,对人性的观察已经非常深刻了;让我知道世界上最贱的行为就是包裹的高尚的贱,世界上最让人恶心的恶是一脸君子的恶。电影故事则让我知道,未来的人们过的会更好吗?不会。生活永远不会善待任何人。 |
|
不想把影片里的问题过多的归结到“社会”上,其实在任何时代都会有这种个人的问题出现,所以最后那句话很好,我们就这么靠着吧! |
|
8.1
原来家很大,大到容纳下城乡差异、清贫拮据;原来家很小,小到容不下八口同住、婆媳相处。本片描述的就是在黑暗政权统治末期一个小人物家庭方寸生活的悲欢离合全貌,并通过扎实沉稳的表演、极具生活化的细节描写以及高超的镜头语言(一帘之隔的剪影、男主逃跑时的倾斜晃动、昏迷找寻时的平行剪辑等)将这全貌淋漓尽致的呈现出来, 四十年代的国产现实题材就有如此高峰,令人赞叹。但略感遗憾的是,导演在影片后三分之一将倾向性的意图过于直白的表露出来,即为资本主义卖命只会落得人人喊打,最终穷途末路。而依靠无产阶级的兄弟姐妹才能重燃希望,活出生机。影片更是在最后点明主题“是年头不好,我们只有相互靠着才有出路”。值得深思的是,即使现在年头好了,日子也并非好过。以前人与人可以我靠着你……还有十八个字实在顶不住了,请看长评 |
|
那时的货币,十万百万的啊。亭子间都那么难租,女性不用工作,借钱还算平常,失业前却也没人和你打招呼。 |
|
被誉为抗日战后最好的现实主义国产片。群像鲜活,众生皆苦,这个家庭是当时环境上海中低层的一点困境求生,其他人恐怕吃口饭都难。所指导向是对社会环境的责难,于苦闷艰难中点播人情温暖,暖暖见光。但是结尾处理强行变调,借旁人之口说出“社会之错”,这只是未必能解决现状的一种理想呼吁,是非常明显的左翼态度,整部电影因此差点垮掉。左翼视角一贯很有对中低层的同情,也极具鼓动性,也足见当时的文艺环境相对现在开放的多。上官云朱、蓝马、吴茵那些老戏骨演技真是赞啊。“年对不对”?现在对了吗?7.7 |
|
上海真是一百多年没啥变化,买办资本的游乐场。繁华时髦的惊人,贫富差距也始终如一大的惊人。左翼电影的一个通病就是戏剧冲突太刻意,但这部电影处理的还是相对自然的,感情的冲击真实而有力量。镜头语言的使用相比同期的欧美和日本电影还是有差距的,但也正是钝感让人感到一种质朴的魅力。 |
|
应该是我爷爷喜欢看的,一起看的好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