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崩溃,我真的emotional damage。。聂子推看了只会犯恶心可以说除了聂耳这个名字之外和聂耳本人真的一点都不沾边,如果有什么比23岁就嗝屁了还惨的那就是嗝了几十年之后被所谓的朋友(其实日记里根本没提到过几次)塑造成毫无个性的意识形态宣传工具且自己喜欢过的女孩及真正的朋友们都成了万恶旧社会象征的原型,哎算了郑君里也在联华待过不可能不知道歌舞班的姑娘们都是什么样的人,只能fuck ideology了 |
|
姑娘家为了革命改名叫郑雷电,真是革命中的芙蓉姐姐。 |
|
与倪振良《赵丹传》结合看更有意思。对于较熟悉三十年代上海电影戏剧音乐文化的观众来说,辨识指涉成一种乐趣。聂耳工作过的黎锦晖的“明月歌舞社”在片中为“五花歌舞班“,主张艺术远离政治,给十九路军伤员唱《桃花江》对方直皱眉…聂耳曾署名“黑婴”批评恩师黎锦晖的“靡靡之音”,片中署名红孩儿 |
|
天山2厅,建国70周年展,近8分。
1,从电影本身(不考虑史实情况)来说,此作确实堪称中国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作品之一,上映60周年后的今天,在大荧幕上观看,依然震撼我的感官和心灵。美术/摄影璧合的精心制作,无不映衬英雄传奇的伟大。
2,群戏的场面调度在那个年代也绝对上乘,除了片头散发传单,片尾冲击上海市政府那一幕让人想起敖德萨阶梯的磅礴气势。
3,从码头无缝切换到舞台演绎的戏剧,导演对好莱坞模式的运用得心应手;片场情节的展示,又是对中国电影史上早期《艺海风光》的呼应。
4,证明中国人拍主旋律依然可以非常好看。 |
|
勉强及格吧。编剧已经编得离传主十万八千里了,赵丹四十多了还要演19岁的聂耳实在是……以及那个谜之紫色眼影是什么鬼。剧作稀碎概念先行可能也真不是编导的锅,毕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规训之后写英雄可能还真得照着[董存瑞]来(成长线简直跟[董存瑞]一模一样嘛),聂耳的小女朋友根本就不是人物,就是个用来标定历史的概念。片里可能只有左翼电影那一小段是郑君里真正想拍的(也是拍得特别生动的),写《义勇军进行曲》时候那段脑内剪辑直接cue了[战舰波将金号]。整体而言影片的A故事完全是生搬硬套,B故事(搞创作要贴近生活)还算比较成立。摄影棚美学,打光跟年画月份牌似的(样板戏的视听语言可能要追到这里来),音乐比较讲究,国歌的动机片中多次出现(算是音乐上的预叙?不过连歌词的几句动机都给聂耳了,田汉知道吗?)。空镜及转场的意境。 |
|
赵丹的演技年轻时那还能叫大开大合,到这个岁数在这种文化环境下演十几岁的聂耳已经有点抽风了 |
|
郑君里的“语气助词”(空镜、横移、蒙太奇段落)令人赏心悦目,但作为主干的情节实在是直白过头,大煞风景;人物塑造也并不丰满,郑雷电这个人物相当之一言难尽……剧作不如后来吴子牛的《国歌》。 |
|
艺术家的成长故事在哪朝哪代哪国都有相通处。妆容很舞台,恰好契合聂耳的红颜知己把革命当激情生活过的戏剧性格(我们容易忽略的革命者一面)。上海等地的大好风光拍摄是必须的,这正是聂耳爱国浓情的源头。一首名曲的诞生。 |
|
人民音乐家战斗的一生,同时暗含了两种艺术观的交锋,然而随着20世纪最后一次革M的失败,脱离群众的那派显然已经占据绝对优势了。另,黎锦晖虽然是大佬,但片中他那几首靡靡之音也确实靡得不像话。再另,李立三、瞿秋白这号来掌舵是真不行,搞游行、贴标语,净是些球用没有的操作。又另,不知给本片打低分的那些文青给扯淡至极的莫扎特传打了几星? |
|
经典,赵丹真是演谁像谁,太有魅力,为《义勇军进行曲》作曲时的表情神采飞扬,把一个音乐人为国创作的激情展现的淋漓尽致,想象里的聂耳就该是这个样子。 |
|
何苦拿你的弦乐给他们糟践? |
|
毕竟四十多了,脸还可以往嫩了画,但中年人的身形是遮掩不住的。不过那少年人的气质啊,是天生的,至死都不会变,根本不需要演,就是本色。 |
|
有意思的是隐晦地体现了聂耳和黎锦晖、黄自、萧友梅等人的恩怨情仇。最大亮点把那个年代的上海和北京拍得如油画般美丽。剧作比较薄弱,赵丹也超龄了。张瑞芳的郑雷电:万绿丛中一点红。 |
|
竟然是彩色片,颜色看得赏心悦目,片子拍得很美好,很多镜头都很喜欢,尤其是聂耳用半年的工钱买了小提琴,然后门开了,他拉着小提琴踩着舞步走进来,瞬间心就融化了,但是中间开小差,传说中的吻戏没看到。郑雷电这个名字,起得实在是。其实觉得小红挺好看的。 |
|
郑雷电是个好姑娘,战争年代普通老百姓还是爱看大腿舞 |
|
不知道吐槽什么好...既然宣扬朴实真挚美,假白脸的审美又哪来的?为什么对剧团不满意不辞职,还一边拿工资一边匿名投稿公开抨击?又为什么义正言辞瞧不起不涉政的艺术从业者?总之太多槽点...拍摄方面不说了 |
|
顺理成章的选择了左翼革命道路中的聂耳作为59年献礼片(应该是非创作者主动选择)。仅突出表现革命精神和历史事件背景,模糊了聂耳生活一面的性格特征,不应该把一个人的丰富割裂,本来就是融为一体聂耳才之所以伟大。为突出革命道路,把明月歌舞团和联华公司丑化,歌曲的创作时代背景被突出,与真实电影史的连接被去除,几首歌诞生于电影插曲真正的创作过程电影人们和文化界的合力被消减。最后的歌都是国歌版,写聂耳最起码让创作者用《风云儿女》里的初版吧。 |
|
没看到前面…聂耳帅哥啊… |
|
张瑞芳出场的发型显得她脸更方了,造型和名字郑雷电一样雷。第二次出来的发型正常多了。仲星火的衣服真好看。王蓓顶着这发型就顺眼多了。客串中叔皇(工人)、范雪朋(匡母)、吴云芳(歌舞团成员第一个电影角色)、阳华(张委员)、李保罗(片尾群众)、茂路(伪市长)、曹铎(话剧团成员)、任申(话剧团成员)、温锡莹(老艺人桂大爷)、刘非(特务)、李天济、马骥(电影公司招考者)、钱千里(音乐学院考官)、黄耐霜(房东太太)。那个桃花村真是淫词艳曲。刘非最后客串个特务把他在李双双里的老婆赵抒音打死了。 |
|
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杂糅,内容上为表达而表达,反而有些生硬之感,比如郑雷电这个角色,以及主要聂耳,演员较之于角色,年龄上太大了,没有青春那种轻盈恣意之感,看的时候有些疲惫。然后是表现形式,一方面传统现实主义,线性叙事;另一方面比如聂耳面试音乐学校那段的光影,又过于形式和唯美,甚至有些突兀;以及后来由创作过渡到舞台表演,又过于戏剧舞台化!不过以彩色片形式拍摄,真是选对了,色彩饱满,让人眼前一亮,特别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
|
看《聂耳》我记住了另一个名字——黎锦晖。生于1891年,比Mao大两岁,也是湖南湘潭人。《桃花江》当年官方认定的靡靡之音。 |
|
郑雷电式的姑娘,感觉和孙二娘顾大嫂是一个路数的……同样是投身革命,还是小红姑娘正常一些…… |
|
现在看来很多情节有点搞笑,音乐欣赏课观看 |
|
郑君里拍片挺有野心,视听绝对是很讲究的,如诗如画的空镜啊,甚至讲究的有些违和了。剧作比较弱,时代所限吧。小红多好啊,聂守信竟然无头无脑的和郑雷电相爱了,不可理喻。雷电姐把我们都雷翻了。歌舞班的大姐也很有范儿。片中的上海真是迷人,聂守信凭栏看去,一个卖唱的姑娘悠悠的歌声掠过街巷。 |
|
虽有主旋律电影的种种弊端,但音乐相当动人,部分抒情的镜头也是美得很。 |
|
我一定要做个革命的音乐家,喊出大众的声音,去音乐学院,学院告诉他音乐不是属于大众的。红孩儿,骂自己的演出队。在话剧禁演后演奏国际歌,合唱,想起大幻影。入党作为传主成熟的标志。元艺术,“电影是个有力的斗争武器”,完全没情侣感。 |
|
电影里这个版本的中文《马赛曲》真好听,比重新翻译的其他版本都好听。赵丹真帅,其他男演员也帅,不输现在的韩星,其他女演员也超有气质的。听了一天《马赛曲》超有斗志的,“起来吧!中国英勇的汉子们;斗争的时刻到来了。。。。。”,简直太洗脑了。难以相信,这是1959年的自制音乐电影,太赞了,太赞了。小学时候学校组织看过,爱国主义教育,显然我那时候没走心。 |
|
我肯定是看过。时间地点事迹基本都忘记了,就知道主人公是聂耳。 |
|
作为音乐人物传记片,作品中的音乐自然不可少!影片以激昂的叙事风格,塑造了激昂的年轻音乐家形象,以及主人公那短暂人生中留给后世的激昂之作。 |
|
经典重温,a hidden treasure of chinese cinema of all history,堪称中国电影史上最重要的迷影电影 |
|
标准的政治电影吧,非常脸谱化的正面人物,层次感太薄。赵丹表演力度过火,当时的政治电影大概都有这种话剧毛病。 |
|
2024-06-12/bili 传记3/聂耳从云南到上海,接受进步思想,投身群众运动,成长为人民音乐家。 |
|
提起聂耳人们几乎想到的就是《义勇军进行曲》,导演却没有将此作为重点(仅在电影结尾花费了五分钟左右篇幅),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刻画人物生平经历与性格,对于音乐的创作寥寥数笔,反而体现了聂耳首先是作为一个人,其次是谱写音乐,增进了人物形象感染力,本片在服化道上用心考究,具有独特的时代感。 |
|
目前最早的接吻镜头 |
|
2011.11.22,观摩课。 |
|
同一天看了此部电影和《玩具总动员3》,豆瓣真是够了,《玩具总动员3》的评分竟然8.9,而此部红色经典只有7.2,请问豆瓣是怎样的评分?赵丹先生的演技真是出神入化了,说他是中国电影里的传奇一点也不为过!导演郑君里极富感染力的表现手法,旧社会面貌,穷人老百姓的疾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人物塑造丰满,善良有志气,且追求音乐孜孜不倦的聂耳先生,这样的经典影片值得传承下去!可看看现在的中国电影,除了搞笑,减肥,恶搞,圈钱,特效,模仿好莱坞还剩下什么? |
|
开头就是《大路歌》,而导演郑君里也是《大路》的主演。只是批评明月社的部分,让人觉得时代烙印太重。 |
|
运镜流畅自如,场面调度有亮点,赵丹的形象深入人心 |
|
时代意义 |
|
聂耳看了死不瞑目啊! |
|
空镜和转场做的不错。 |
|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片子,真好看!审美真的牢牢跟我契合,赵丹一唱《马赛曲》瞬间泪奔了。聂耳同志在“九一八”事件后,在剧场第一次奏起《国际歌》的时候,我哭的跟泪人似的,真的泪如泉涌。同志们,这是革命,这是人民的力量啊!我和朋友质问聊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不喜欢现在的流行歌曲 。大家听听《铁蹄下的歌女》,我觉得就很能说明文艺的意义了。但是话又说回来,对于当时的所有文艺资本家、地主富农,大家更要辩证去看,更更不要被冲昏头脑。“姐妹们,我们走在前头!!!”——这才是女同胞们在新时代的力量!《义勇军进行曲》谱成的时候,真的瞬间大哭。。。多么雄壮啊!有生之年一定二刷! |
|
4只耳朵的音乐家。 |
|
3星半。 |
|
小时候看过,印象最深的画面居然是聂耳去试镜当演员,考官让他哭,他扎巴眨巴眼睛马上就落下了泪来,让年少的我钦佩不已。 |
|
为什么是紫色的眼影……大白面妆+紫色眼影……
为什么这中后期的片子更有演的意思 |
|
四十岁演十九岁也是不容易 整体拍的很好啊 龙华塔 and a brief blackface scene... |
|
作为传记片很合格,演技也不逊于今天一众拿奖的片子。 |
|
学校组织的。。 |
|
听到国歌还是非常的激动 有些段落很像好莱坞歌舞片的感觉 男性角色的妆容有些尴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