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神奇的片子,蔡导实在非常细腻且大胆创新灵活应用,经常可以看到精心安排的细节,故事整体也很有趣,从侧面表现了大上海的面貌风气,从场面和人物来看都可以算得上大片。第一次完整看阮玲玉的片子就喜欢上了她,表演当中有跨时代的美感,笑起来太有文艺气质,表演也细腻不那么夸张。郑君里太好玩了。 |
|
影片信息量非常大。插叙、想象性叙事、象征镜头、乃至快速剪辑的武打段落,多种风格融于一炉。韦明之死固然是女性/无产阶级在男权/资产阶级社会的悲剧,不过在叙事上也表现为一种落差之死,在所有的巅峰跌入所有的深渊。也反映了人与他人的永恒难题。即使有阿英的坚定,结尾也没能给出真正的解决之法。 |
|
你以为现在女性的地位得到彻底改变了咩,一样人言可畏,一样弱势群体;女人只有看清所谓爱情、自立自强才能自救;阮玲玉实在演得太好。 |
|
有些技巧不错,但给默片配音,很是糟糕。很多观点太激进,不敢苟同。生造出一个女性悲剧,虽有时代影响,却很是局限。 |
|
戴锦华指出,女性在五四后得到的解放是“虚伪”的,这一解放的由来纯粹是男性在面对外来暴力威胁时社会地位被撼动所表现出的羸弱,历史中无一不是这般。尽管如此,在始终由男性设定规则的话语社会中,女性(尤其是新女性)作为群体被拯救了,但具体到个体时,竟再度回到“女奴”时代,成为被社会文化排斥而被放逐的异己者,在某种意义上,一旦女性与个体被绑定,便注定叙述/批判无法进入主流,只能蜷缩于社会一隅,被视为一种典型的时代症候便草草收场。注意到,在男性权力实施过程中,权力的实践者/合谋者中也有女性的身影,同时在现实中,牺牲了阮玲玉的这一社会冲突,却“并未牺牲”该片导演蔡楚生,耐人寻味。 |
|
配音版果断是不可原谅的,虽然字幕无比冗长配音倒也缓解些许无聊。与小津的[风中的母鸡]可做比较阅读。戴锦华老师对片中工人阶级女性“巨大的阴影”解读颇为中肯。本片最大的意义是裹挟了阮玲玉的人生于其中。 |
|
【修复版吐槽:给默片配音真是太神奇的事情了,哪怕原声带已损毁重新写个配乐也比这好吧】阮玲玉太美太棒,似是射穿银幕的魅力;但是故事还是太戏剧化也太激进,过犹不及;而且作为默片,字幕卡实在太多,不必要的"对白"影响流畅度。 |
|
这部电影有多好看呢,我看到后面完全忽略了糟糕的配音。但是整体来说无论故事走向还是台词都总有种用力过度的党员感【对不起。 当然即使是党员也是先进党员了,比如女主角觉得结婚是做一辈子奴隶,而卖春是做一晚奴隶。最后阿阮太美了。 |
|
@电影资料馆。这就是个悲剧啊!阮玲玉1935年3月8日妇女节当天半夜两点在住宅服安眠药自杀,相隔6个多小时,最后抢救无效。这样看来这部电影的结局简直如同谶语,一个演员提前在大银幕上演绎了自己的死亡。 |
|
车窗的画框回忆,韦明被胁迫时的叠影幻想,拉扯的正反打特写,视听语言在那个年代无疑非常先进。对接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夸张了悲剧性,矛头直指时代的黑暗面。阮玲玉饰演的女作家韦明皆所遇非人,这么一个有文化有理想有气节的时代新女性,在当时面对男权和资本的恶臭无耻还是无可奈何,这首先就是社会的悲剧。然而最唏嘘的是,片尾那“我要活下去”尚有希望的寄存,现实中的阮玲玉却是在劫难逃,25岁香消玉殒,留下“人言可畏”的嘘叹。现实远比电影罪恶多了。回头来看,蔡楚生那一批民国导演是真正意义上的左翼,然而导演当时和阮玲玉的暧昧,也是耐人寻味。8.2 |
|
最喜欢阮玲玉倚在汽车窗前回忆过去的那段。利用车窗作为画框,再现过去的手法非常棒,放到现在来看,也是非常好的视听展现。 |
|
后期配音的默片,演员表演的做作仍未脱离“影戏”传统。本以为蔡楚生会拍出吴永刚《神女》的另一种版本,但到头来呈现给观众的只是对女性经历浅尝辄止的刻画和对黑暗社会现实中女性悲惨命运流于表面的写照。在“女性主义”议题的探讨上,影片只揭示了女性生存的困境和生活的困苦,却并没有深挖背后导致这一切的真正根源;在女性反抗的表现上也仅是“适可而止”,这更使结尾最终也落入语义不明的境地…… |
|
从蔡楚生角度讲,影片哀气太重,遂死寂沉沉。不仅缺乏对“新”的深入理解,也对解放女性的出路存在认知偏见。女性的“活路”最终止步于理想愿望的渴求与控诉。从阮玲玉角度讲,又是颇具传奇色彩的自传性影像的“活现”。后者意义更大。 |
|
【资料馆修复版】没想到其实是个讽刺悲剧。现存的版本都是50年代老上译给这部默片的字幕卡配音的版本。简直是毁了这部片子。也毁了观影感受。而这部片本身也过于夸张激进。用力过猛反倒做作,说教意味太重。除了女性主义,本片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一语成谶地预言了主演阮玲玉的自杀悲剧,让人叹惋不已 |
|
6/10。照片负担了重要的叙事意义,韦明使小说出版的过程是经理看了她养眼的照片,报纸借插图推销她的作品,又通过照片的有力证据捏造坏名声,说明摄像具有大量复制和引导消费的意义,事实上还有韦明房间内巨大的沙龙照,把女性作为视觉消费的载体;别有意味的是张秀发现了撕碎的照片,重新拼好后叠印着韦明的微笑,照应了女性身份被践踏之后新生的艰难,结尾风吹起报道韦明自杀的报纸,女工游行队无动于衷地跨过它,用死亡唤醒了新生。香烟代表的引诱和跳舞象征的堕落;时钟的圆形框架,用划接包含了有钱人推杯换盏的镜头和女工轮班的镜头,跳舞的鞋和泥路上搬运的脚并置;车的意识形态也很清楚,车窗反映出韦明被前夫抛弃的倒叙,韦明逃出汽车来拒绝王博士的收买,指代挣脱出父权/金钱的陷阱。阿英和王博士的肢体冲突呈现为镜头的直接冲突,技巧激进。 |
|
配音果断遭到广泛吐槽,不过过多的字幕卡也削弱了作为默片的意义,只有夸张表演与默片气质契合。批判意识浓烈,情节倒也精彩。最后的自杀情节仿佛一个可怕的诅咒,不知阮玲玉赴死之时脑中有没有回荡起片尾反复狂呼的“我要活啊”。 |
|
小时候在电影频道上看到的那一幕原来就是这里的:“我要活啊!”的字幕从阮玲玉嘴里跳出来 而因为默片成了无声的呐喊 对于一部关于女性和自由的电影再合适不过了。在病房醒悟说要活下去的final act其实差点俗套(like为什么systematic oppression的锅要由女性独立自主反抗的narrative framing来背)果然结尾才更像样吧 能够化为文字的女性终究是生时被人利用 死后被人践踏的命运。杂志编辑要求刊登她作为摩登女性的照片这个设定扯出的women/authorship/image也有一些关于women's magazine (consumer/commodity)以及这些cinema-adjacent “vernacular modernisms"的nuances |
|
老上译的配音版本,配音本身是不错的,但是结合默片看起来 不伦不类。这倒是个真正的悲剧。喜欢结尾的凄凉和悲壮。艾霞,韦明,阮玲玉,真是一语成谶。那个不倒的女性哦。 |
|
#电影资料馆 看完之后有个大爷问片头是不是有歌。那首聂耳作曲的歌,他在七十年代老听,可惜今晚的版本听不清。本来挺难受的气氛,那个男人的一句Damn和滑稽的动作戏,让整个影厅的人哄堂大笑。这次看的后期配音的版本有点失败,看字幕卡的速度总比念的快,朗诵般的配音不仅没有增强真实感,还打乱了影片节奏,并导致背景音乐的割裂和戛然而止,但不失为一种有趣的尝试。还是那么喜欢阮玲玉,惧怕成为笼中鸟的她,写作了《恋爱的坟墓》。与《神女》相反,她没有卖身救女儿。与现实也相反,她在花边新闻的爆料下,终于喊出了那句“我要活啊”,四个字越来越大,覆盖银幕。有一处电影语言很有趣。二人坐在车上,阮玲玉望向车窗外,车窗成为画框,画框里播放的是二人认识的经过,她就这么静静地看着,没有办法控诉和反抗。 |
|
4.0。资料馆1厅修复版。1.旧社会女性的悲惨与沦落,韦明努力守住贞操不卖身,与不恋爱、不成为婚姻的奴隶之间有距离。韦明的悲剧在于对系统性的剥削和压榨,包括来自男性资本家的性欲望投射,消费社会对女性容貌和绯闻的消费,还有底层和同性互害。2.阮玲玉的遗作,据说病床戏杀青后久久在病床哭泣不能自已,这是人生如戏,人言可畏,戏里戏外,苦于出路。3.女儿的死后在剧作中鲜有提及,还是有观念先行之嫌。 |
|
#资料馆留影#上译配音修复版,重新认识“不倒的女性”阮玲玉,“我要报复!”“我要活!!!”比窦娥冤的控诉更惊天地泣鬼神,后来尽管曼神卖力复刻也没原版震撼,只觉得愤慨万千无限心碎,阮玲玉真是自带光环的天才演员,她怎么可以演的这样好(啊不对,她就是韦明本人,在电影上映同年自杀,人生如戏最后结局简直一模一样——其实她不甘心沦为弱者,不愿被男人玩弄被命运打败屈服现实,她还想活过来继续反抗不是么?可憎的社会现实damn!)?男权社会下单身女性挣扎求存的窘境(要么卖身要么被逼走投无路),处处机关陷阱天罗地网,想起先生那篇《娜拉出走会怎样》,现实对弱女子极不友好,穷人搞艺术创作没前途,经济独立始终是第一要务(其次才是发展追求理想),话说回来——都过去快百年了,现在男女真正平等了吗,女性地位又进步多少了呢? |
|
镜头剪辑简直先进,故事不肥不瘦,演员恰到好处。中国的电影水平在急速地倒退!! |
|
大多女性都是弱势,尤其当她又美又穷困,又具有坚毅的性格。 |
|
三星全给阮玲玉 妈的 真是个好演员。。。张曼玉没法跟她比 好骨架子 |
|
配音是建国后原片主创人员加上去的。这片导演是蔡楚生,和关锦鹏导演、张曼玉主演的《阮玲玉》是“交相辉映”的,韦唯-阮-张 三重故事。 |
|
韦明,一位女性知识分子,接连被亲人抛弃,被社会抛弃,被奸人迫害,为救女儿被迫出卖肉体,于无奈中服药自杀,又于悲痛欲绝中大呼“我要活”…这一出出发生在女性身上看似遥远年代的悲惨事件,其实某种程度上仍然是今日社会的极端写照。生之欲啊生之欲! |
|
旧社会就像吃人的机器,一环接一环将妇女推入深渊火坑。离异的女主角韦明,身处的每个场景每段关系,如家庭、单位、邻居、社会、媒体,都在试图从她身上找好处,真正关心她的人,心思却又不在她身上,展现了旧社会如何像一个严密运转的机器,把无数妇女逼向绝路。影片的结局,更暗合阮玲玉的真实命运,作为阮玲玉生前最后一部电影,“我要活”的一场戏堪称绝笔。 |
|
勇气可嘉,但要想在绝境中逃出来,还得用更圆滑或者说更智慧的方式,或者说,这样的“新女性”思维其实走到了另一种极端,一种作茧自缚,而这终将不能使女人得到真正的自由。 |
|
太唏嘘了。阮玲玉在片里大喊“我要活!我要活!”她心里清楚,她根本离不开这个漩涡……她也只能在电影里和旧社会做斗争。 |
|
三星半,看了评论发现似乎大家看的都是配音版,此片越过了女性在父权和夫权笼罩下的家庭牢笼,它的起点就是一个已经在各方面相对独立的女性,而社会上各种阶层势力对她的毁灭性打击直接戳中了最本质的社会观念。所有男性形象都多少有些刻板,只有郑君里的角色很奇怪,要么是塑造失败,要么就是在高级黑 |
|
这部影片从故事寓意到剪辑技术都太时髦了,放到90年代都不违和。唯一违和的是演员的表演,不是说他们演技差,而是那个年代的人演戏都很有舞台剧的感觉,可能因为是默片,面部表情和其他肢体语言要格外夸张才能让观众看懂剧情走向。表白一发阮玲玉,真的是太好看太好看了! |
|
今天郑君里走了的第五十个年头打卡,更莫提蔡生阿阮了。三五年到现在,真真是一点长进也没有。我要活,不是活不下去了谁要死?PS:上译则是有多闲。。。。给个默片配音,看几遍吐槽几遍。。。。 |
|
男权社会压迫下坚贞独立女性的悲哀与赞歌。私奔后被渣男抛弃留下孩子照顾,只身一人到上海打拼,独女女性创作音乐,小说,追求喜欢的男人遭到冷淡对待,而沉沦舞会险入另一渣男虎口。
漂亮竟然成了错,得不到就毁掉。她毁了独立谋生的音乐老师生路,使女儿到来无钱治病,还造谣她为风流女子。
才华被漠视,漂亮女作家成了赚钱工具。捧她只认美貌不认文字,提前给稿费只为靠近她,死了也想着开追悼会捞新闻。
|
|
算是了解大家对后加的配音有如此偏见的原因了,即使没有配音,从影片的自身来看,其实字幕的停留时间不够科学。——虽然没有太多新颖的镜头语言设计,但蔡导还是很认真地讲故事;虽然总有那么些时候觉得演员们的表演太“用力”,但整体呈现的效果还是不错;虽然编剧想借韦明警醒世人,但结局有点怪…… |
|
阮玲玉的吼叫 |
|
现在看来,电影和阮玲玉的人生形成了一定的互文关系,新女性自立的进程里,美女所遇到的困难肯定比丑女多得多,对比手法明显,结尾的处理不太明朗,是说丑女们踏着死去的美女昂首阔步迈向新女性时代了吗? |
|
阮玲玉的身段真是极具古典美,娉娉袅袅走来真如画中人物一般。导演对女性的困境是满怀理解和同情的,可是如何解决这样的困境却只能交给观众。即便今天的我们在面对片中女主的遭遇时,依然给不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女性的困境归根到底是生产力的困境。在生产力还没有提高到足矣泯灭性别差异的时候,也许更该做的是人性教育和道德关怀。 |
|
居然是个配音的版本,各个播音腔,佩服…… |
|
资料馆,经典电影,这么多年过去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别并没缩小 |
|
有时候略显生硬,但是阮玲玉的表演深深打动了我。 |
|
14.04.21 資料館,原來阮玲玉死的時候,才不到二十五歲。 |
|
看到近期评论里的受害者有罪论我还是笑了。去年上了一门中国近代影视课,才知道30s的上海有这么多思想超前,摄影技巧扎实的电影。阮玲玉本人是个伟大的人物,她是个自食其力的新女性,是30年代上海女性缩影,是个表演的天才。这部电影播出后不久,阮玲玉因舆论自杀。80年了,受害者有罪,媒体吃人还是依旧如此。可悲可叹。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执迷不悟至此呢?恕我直言,这些人都他妈是些学历低素质低智商低的蛆虫。阮玲玉是被逼死的,这些蛆虫还要逼死多少女人? |
|
艹,这些都是人能干出来的事吗?!艹。现实中还真都能发生,还不止一次!活活被社会逼至绝境,看得真揪心难受。物质上想享受欢愉,精神上想追求进步,两者矛盾的不可调和,使得夹在中间的小布尔乔亚是被左右同时抛弃,没有活路。最后印有韦明照片的报纸,被富人们抛出窗外,又被新兴工人们踩于脚下。
原片有自带配乐和歌曲(作曲还是聂耳),只对白是60年代后配,这种作为在卓别林的《淘金记》也翻新过旁白版,在当时对扩大推广是有帮助的。 |
|
影片不是单纯口号般地说着女性要独立自强,而是在其中对于女性独立这件事进行了颇有辨证意义的思考和反省,比如韦明宁可做一夜的奴隶,也不愿做轻浮男人的小老婆,而这里面微妙的自尊和自爱,反讽而多角度地表现着那个年代最先锋的思想中,女性地位的矛盾与纠结。是一部相当值得一看的影片。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3091280 |
|
【http://dou.bz/3mAHjV】【http://dou.bz/1nvAJW】 |
|
@CFA小西天 本片唯一的新女性是阿英。韦明就好似一位民国林黛玉,虽然具有一些独立意识,但无能作为劳动个体完成物质上的解放。而全片唯一的“动作戏”由阿英完成,且表现出来的女性→男性,这种女性权利意识领先同时代西方国家,放到21世纪20年代恰好符合。 |
|
将近一百年前的女性困境和宣言依然振聋发聩 吾辈还得奋不顾身 |
|
“你这样死了,不是平白被人讥笑吗?”“眼不见为净呀。”“且不说报复有没有意义,活着才是一切的前提。”自由自主、自力更生、不屈从淫威的旧时代新女性,有时表演虽然夸张,但那些细腻的表情和动作,清楚表明演员揣摩过人物心理,在认真表演。有人说剧情未免太苦情,我倒觉得是高度浓缩时代真相。 |
|
1935年的电影……批判的事情到现在都没有解决……荡妇侮辱,又是荡妇侮辱…… |
|
(解噤补标记)见证了资料馆极少的周三10元国片场售罄。沙丹说的所谓“辅助版”默片,但比起只给背景加音效和人声的,这还真是“配音版”,字正腔圆如朗诵,和口型字幕都并不一定能对上,一开始还挺不适应的。群里大家问葛格沙丹,他也不知道哪里配的。这影片内外真实的人生,讽刺和批判感更强烈。阮玲玉演得也好,渐渐发现了她的美。又见帅气刘琼一瞥。吴茵在里面还挺可爱的!终于不是演老太太了。演编辑的居然是郑君里………还有,你以为90年后的现在,女性处境就好很多了么?资料馆一期精修/复制收藏,湖北电影制片厂1983年洗印。声音还是呲呲啦啦,且有竖条纹。坐了下山顶18排1实在不适应被夹着逃出来坐后门边上了凉快又宽敞,爽!放眼望去不少空位。1号厅。2023-3-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