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979年外国电影理论家来到北京香山讲习时,第四代镜语稍显陈旧,中国电影刚刚融冰,电影人对电影的知识如饥似渴。抛开镜语,单说思想意识,反思得彻底,将中国人“个人”与“集体”,“真实”与“虚伪”的矛盾心理刻画到了极致。知识分子的话语依旧在耳边回响,文革的妖火却在今夜点燃。诚实的眼睛。 |
|
给五星是因为言论自由太重要了,甚至比最宝贵的生命还重要,文革后这部电影开了个好头,敢于抨击时弊,所以现在看来分外过瘾。 |
|
说文革弊端的电影,还是能找到的,但是说改革开放弊端的电影,我没见过一个。有没有人拍个电影针砭一下改革开放40年之后的高房价、996、贫富差距、官僚成风? |
|
漫画式的讽刺,意识流表现手法,讲了个75年上海的文革往事。主线是记者目睹50年归国的老医学教授被极左书记的人马侮辱(肛门体温计入了口),却又只得按照他们一伙的要求写报道,终于是把自己也拖进了右派阵营。材料的准备、讽刺的剂量都足够,打猎当劳动、飞车看内参片、受伤再启用教授主刀却坚信阶级斗争的书记形象夸张程度拿捏的还好,除了训人做狗的一场戏梦境玩的有点过了,不过也吻合全片多次出现意识流笔法的荒诞感,并且开场的那些见书记恍如登天的镜头还有些恐怖片的意味。两位报社老同学的首次争论很有意思,把阶级斗争提拔到人性交锋的层面,是一种推进。另外装满友谊的花瓶,两张脸合一的雕塑这些小物件也丰满了主线。男女主的戏写的较弱,另外全片的讽刺微有闹剧倾向,男主这个角色也始终是靠情绪在推进剧情 |
|
大胆杨延晋。海诚日报记者傅彬报道“考教授”新闻,内心挣扎,最终被冤入狱的故事。文革之后的伤痕电影、探索初期的现代化电影语言、看着还觉得很邪典。一是先锋电影语言的运用:多处意识流的影像化、开场声画错位、几处倾斜构图、隐喻象征的讽刺意味。(记者傅彬的梦境中被训做人做狗、傅彬给孩子讲狼来了的故事、傅彬老师夫妻读的鲁迅段落“这孩子将来要死的”)二是电影视听语言让我惊喜:配乐的诡异是时代颠倒黑白真假的表现、插曲《诚实的眼睛》与多处人眼睛特写。另:杨延晋的感情史太丰富了吧!潘虹真的好美。 |
|
四十年前的电影。
说假话的人已经吃上了人肉,说真话的人头破血流。
如果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那么唯一存在的那个声音就是谎言。 |
|
『考教授』的戏码,现在上演得更欢,而且是打着更加冠冕堂皇的为民请命的旗号了。茶水验尿、八毛钱治十万元病、缝肛门,这些事件中,站出来说公道话的人民大众,在哪里呢?——在这部电影中,人民大众倒是站出来过,在男主角的妄想中。#世间事大抵如此# |
|
如果尖锐的批评完全消失,那么温和的批评将会变的刺耳;如果温和的批评也不被允许,沉默将会被认为居心叵测;如果沉默也不再允许,赞扬得不够卖力将是一种罪行。如果只允许一直声音存在,那么唯一存在的那个声音就是谎言 |
|
浓重的反思意识,虽不无说教,但言辞深切诚恳,对人性之诚实&说谎的考量令人警醒,几乎适用于任何时代;以小人物的视角解析那个荒诞年代,知识分子的焦灼与苦恼,依稀有几分东欧味道;文本有生硬处,然而视听语言上的探索性惊喜,多处运用梦幻表现潜意识,以倾斜镜头呈现扭曲与苦闷,开场声画分离堪称妙笔。回望此片,于今日另有一番意义。 |
|
电影市场的稀缺品,杨延晋第一部导演作品,内容、风格、时事性,很是先锋。对严肃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尖锐而赤诚的表达,后面能拍出《T省》也不意外。构图,建筑,风衣,毛衣,围巾,在他片中都彰显着不可忽略的审美品味。潘红美得不自知。
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好吧那就不说,装哑巴好了。那篇未能发表在《海城日报》的文章叫《谎言事实与新闻报道》。今朝的困局,前电影人早就拍了出来。 1979和2023,可以对比的实在很多。
那份被称为防扩散材料的来信摘抄,是这样写的:现在生活在海城市的人们,只要还有一点正常的判断力,就不再相信你们了,因为在你们的报纸上,善于恶,美与丑,真理与谬误,是完全颠倒的,这是为什么。
片头旁白:这个故事描写的既不是神,也不是鬼,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就像生活中的你我他。 |
|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爬出! |
|
他们坚持讲“狼来了”的故事,可谁都对“这个孩子会死的”心知肚明。《执政者的脚印》与《一个女人的秘密》,辛辣地嘲讽四人帮和江青。在傅彬的梦境里露骨地使用了纳粹手势。 |
|
太牛逼了,相较于前17+10年同质化的创作环境,文蛤一结束,电影的创作立刻就变得相当大胆,拍摄手法、镜头语言,甚至是音乐的使用,一切都是如此的新鲜,以至于放在今天都令我眼前一新,以至于要直呼一句先锋了。导演用了很多音画分离的镜头,记忆最深的就是片子一开始就埋下的给孩子讲狼来了的故事的伏笔,在男主角的叙述的声音之上,影像所展示的是电影中的“海城日报”的制作流水线,这个明显的“借代”的手法,非常鲜明地表达了导演编剧和故事男主角对彼时新闻报道的态度。最精彩的是男主的几次臆想/梦境的镜头,抽帧、跳接,不知道导演是否在那个年代就已经看过一些法国新浪潮的作品了,再加上一些非常魔幻的场景、特效,虽然有些直白,甚至有点86西游记的感觉,但依旧相当惊艳。最后我还注意到了主角被带走时,那些群众跟随上前的军鼓声。 |
|
这算是用电影写评论吧,密集的观点输出,又有魔幻的部分做点缀。适合今天所有新闻媒体人集体观摩,拷问一下自己的良心。那场夫妻吵架戏放到现在还是很典型,台词都不用改,道尽理想与现实、牺牲自己和保全家人的矛盾冲突。潘虹美,男主后来演了《大明宫词》里的唐高宗,秦怡客串是惊喜。鲁迅的文章《立论》大高光统领全片。 |
|
前卫!大胆!炫目!新浪潮!超现实!批判性!1979年的你沪洋气哦!题材仍未脱政治说教窠臼,但没想到手法这么魔幻,某些段落实验得简直就像要穷追恶补那落后的十几年。反思性就没啥好说,30年河东河西,媒体人没有好东西~ |
|
大胆的批判讽刺,真实到可怕。梦境的超现实表现,看得我瞠目结舌,神片!各种视听语言上的实验突破,也注定这不会是一部规规矩矩的电影。
年轻的潘虹阿姨漂亮娇嫩到不敢认,真的太好看了。 |
|
一次先于《沙鸥》的畸形现代化。前景遮挡,快速摇拍,闪回与幻想,如果说欧洲的“新电影”是为表达对战后现代性的质疑而生,那么“第四代”则仅仅是吸纳了“新电影”的电影语法,将“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视作为一种应和后文X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生产的副产品,就像《苦》中结尾纪实片段与夫妻重聚的温馨画面交叉剪接,召唤着新时代乐观的现代性想象的降临,这一想象还需十年时间才得以终结。
“电影—真理”对于其而言仍遥不可期,因为“真理”必须预先假定在某处,是未遭检验的,或者说,是先验的,而非角色探寻后的结果。“海城日报”正是这一真理的对立面。在一个《燃火的时刻》般的镜头序列中,报纸的生产画面与主角对放羊故事讲述的画外音相对位,毫不留情地鞭笞了虚假的“信息”生产过程。任人鱼肉的除却身体,还有思想。
2023.8.10 |
|
不愧是改革开放初期最开放最大胆的作品,当我们在吹韩国电影尺度有多大时,已经忘记我们居然还拍出过这么讽刺打脸的作品。防止类似悲剧发生的最好办法,就是把红魔关起来每天看十遍《苦恼人的笑》 |
|
第四代早期是属于还没学会走路直接就跳上了芭蕾,导致步伐特别拧巴,体现于人物的表演写实程度还非常低,镜头使用非常呆板,美学意识却直接冲向诗意现代主义了。 |
|
“要永远把镜头对准基层,把胶片省下来留给群众。”//怕只是说得好听//那是个什么样的时代 一群什么都不懂只剩下政治正确的审查员来“考教授” 尽专业羞辱人身攻击之能事 光是把这层表象拍出来便足够了 心里还有是非的人都能明白//你国的反智传统在这段时间里算是扎稳了根基//思考至今也是一项奢侈的能力//鲁迅先生真是从新文化运动起就是知识分子之光啊//我确实更喜欢这样尖锐的反思态度//真实是不该被畏惧的 “去他妈的虚伪和谜团”//信仰是黑暗里的一线光 他们曾经也是这样过来的 这几年竟也忘得一干二净//中间颠倒黑白指方为圆的一段很1984啊//同时期里杨延晋算是积极探索电影语言的吧?有风格有想法 变焦、蒙太奇、声画分立、大特写、闪回、分屏、梦境幻想寓言故事表现内心感受、倾斜画面表现精神状态等等 |
|
无论什么时候,生存智慧都是门不折不扣的艺术。男主同事的处事方式代表了大部分人的价值取向。虽然表达上如今看来略显拧巴,但诡谲的鼓点营造出的怪诞氛围还是很有冲击力的。李志舆气质文儒,眉眼拘谨,这种压抑的理想化的小知识分子形象简直量身打造。PS.八年后,李志舆又在电影里打了潘虹一巴掌。 |
|
特殊时期对良心和诚实的考量。“事实就是泥团,可以让人揉来揉去。”“有问题你们可以随时来找我”,“宋书记呢?在上面在上面。”男主一开始有点伪善懦弱,装病,坏人让别人去当,自己独善其身,还打老婆,结尾如果不是读人民来信被领导发现,恐怕还在一直纠结吧。电影很多超现实主义镜头。 |
|
9.0/10 现在看来,绝对是杰作水准!通过围绕记者傅彬报道“考教授”一事前后的现实困境和内心挣扎展开,将讽刺现实主义发挥到极致,和之后黄建新的讽刺现实主义电影相比,《苦恼人的笑》不仅是敢说、会说,在电影试听语言上更是做到了极高水准:蒙太奇配合下的移动镜头、变焦、镜头的扭曲、定格、蒙太奇段落、无技巧剪辑、多画面和杂耍式配乐;在表现上注重反映人物的心理现实,在幻觉和梦境中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其间通过闪回将时间线一再拉回。在傅彬一路寻找宋书记的过程中,音轨插入傅彬和李记者的对话。当同样的话术再次被讲起,苦恼人开始发笑,狗开始狂吠。声音回荡在走廊上,映衬着教授拖地的孤单身影。颠倒是非黑白终不得长久,国家变好同样“不会太久”。电影主题曲《诚实的眼睛》一直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
|
时光网讯 今日凌晨4点零8分,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在华东医院病逝,享年100岁。→ 在豆瓣查看其参演的影视作品,决定观看这部《苦恼人的笑》纪念一下:1.一部于我而言颇为非比寻常的影片,部分剪辑方式、叙事手法等在我看过的国产片中还挺罕见,尤其是影片46分左右的诡异梦境,拍出了《1984》的感觉;2.-诚实?别忘了虚伪也是附属于人类的一种品质。-那就可以不顾事实吗?-事实?事实就像一块泥团可以随意地让人捏来捏去。-不,我不相信。去他妈的虚伪泥团,总有一天人们会把这些脏东西全都扔掉的。-办不到,永远办不到。虚伪只能暂时推却,泥团呢也只能捏得更加逼真,一到名利和灾难、幸福和不幸争夺人们的时候,他们又会占上风的。-不,我不相信,我不相信。3.-我够了 真够了!想写的不能写,不想写的却偏要强迫你写。……→好些台词真是让我眼前一亮! |
|
▫️可能在任何时候,媒体若不能独立而落到某人之手,必沦为宣传工具,此时它已失去还原事实真相的功能…… |
|
形式很花哨,有点生硬,不过在那个年代的中国大陆很正常……看得我笑死了,尤其是人还是狗那一段…… |
|
苦恼人的笑,即是在荒唐年代不愿违背良心,放弃操守的知识分子的悲,记者的初衷应该是讲实话,道真理,党也是这么教育社会主义新闻从业者的,故事情节也暗示了周恩来去世前后,知识界那份渴望冲突僵局的焦虑,被碾压过的老记者口中鲁迅先生说,说真理的人永远会被打压,尤其在反思文革的时代,导演极力地想去证明,说真话还是对的,那些满口教条的党内老朽是不会懂的。在稳当地叙述剧情的同时,杨导加入的几处可谓石破天惊的臆想,超现实的笔触,真切地外化了记者郁结在心的矛盾,那些真正属于电影的先锋形式成为了电影表达的重头戏,杨延晋导演在艺术探索和针砭时弊的路上,是一个时代的轿子。 |
|
“你望着我,我望着你……”1979年初夏看过的电影,那时的潘虹有一股清新脱俗的美,影片也很有意识流的感觉,当然,影片有受到日本影片《生死恋》的影响痕迹,时光流逝,一眨眼就是40年,回望光影本身也是一件残忍的事。 |
|
仿佛看了一部哈姆雷特,大量的内心戏,人物对话非常舞台化,看的颇为压抑。还有一首只有一句话歌词的主题曲 |
|
画质很渣,却难掩它的价值。
影片开头,小女孩见到灯台上有只老鼠,她想打跑它,结果老鼠把灯撞碎了。好巧不巧,父母在门外听到了灯碎的声音。
小女孩连忙解释,“老鼠撞碎的”。
她的母亲却不肯相信她,认为她撒谎。之所以有这个判断,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年代,为了躲避惩罚,撒谎几乎是每个人的本能。
母亲不相信自己,小女孩很委屈,父亲安慰女儿,给孩子讲“狼来了” 的故事。
这段视听语言处理地非常棒,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导演将镜头对准了报刊。
音画不对位就是在暗示那个时代的风貌,是非不分,真伪难辨,谎言被打扮成真理,丑恶被包装成美好。
很多人愿意为这部老电影打高分,它像电影,也让人感觉真实。
考教授是最荒诞的情节之一,在某段时间,它是真实发生的事。 |
|
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既是批判反思作,又是官场现形记,鞭辟入里,讽刺辛辣,真是御梦升天、神乎其神的神作。通篇以鲁迅先生的《立论》作立论,以《狼来了》的小故事作警示,“宋书记在上面”、“看杂技踩钢丝”、“梦中赴宴”几段超现实先锋主义手法令人啧啧,杨导真牛!主题曲《诚实的眼睛》。“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哈哈!”“撒谎也成了职业了”“老天爷,你为什么让人生下来就有嘴、有眼、有耳朵,还有一个能够思考的脑袋瓜儿呢?”“不会太久的”(p.s.隔离No.6) |
|
能分清真假还算好的,很多时候是固执地(固执地假装)以假为真。片尾,男女主在海边相拥,确认新时代是否真的到来,但用了个很假的抠图特技摄影,所以这是真的吗…… |
|
小破站上看的彩色修复版,wg后期的微光初现,,对官僚的讽刺丝丝入扣,对学术权威的极尽羞辱之能事,但又不得不靠他们拯救自己,享受看批判电影的乐趣,抓紧一切给自己贴金的机会,媒体是人民的媒体还是贪官污吏的喉舌,说真话重要还是明哲保身重要,普通记者在面对强权时的纠结矛盾,已经是那个拨乱反正的年代最勇敢的表达,拍摄方式特别魔幻,有聊斋的意味 |
|
早期的杨延晋已经抑制不住自己的才华了,80年代是他的创作井喷期,但这部改革开放之初反思文革历史的电影非常有意思,中间一段的梦境展示,甚至可以掩盖其电影语言匮乏的缺陷。 |
|
天呐,这种电影只属于那个时代的产物。。中间小鬼拍成恐怖片了,真的又好气又好笑一部这么好的题材拍成了家庭伦理片,小女孩学会了说假话,真是莫大的讽刺。 |
|
牛逼,真拍出恐怖片内味儿来了,说这片前卫先锋不仅是指美学的创造性更是指深刻的反思性,再探索初期第四代导演的大胆尝试为第五代导演享誉世界埋下了伏笔。中国电影现代化的开始,大量使用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注重人物内心刻画。潘虹太太我喜欢你啊啊啊。 |
|
小与大的内心博弈... |
|
苦恼人的笑
什么科学不科学的,斗争就是科学
可是有些混蛋,连哈哈都不让你打
办不到,永远办不到,虚伪只能暂时褪去,泥团呢?也只能捏的更加逼真!一到名利和灾难,幸福和不幸争夺人们的时候,他们又会占上风的。
告诉你 记者的职责,永远是上面怎么说,你就怎么写。不需要什么信仰,更不需要什么灵魂。
你总算记起来了,你还有个女儿。可你写这样的文章,你还要不要女儿,要不要这个家?你不想活了!
我知道,每天干这种不愿意干的事很痛苦,可是不干怎么办,你至少得把每天对付过去吧 |
|
说教味很浓,也过于花哨,但是作为一部以意识流为主的电影,还是很具独特性和突破性的。如果把繁多的旁边进行删减,说教进行删减,相信该片的艺术层次会拔高更多,深度也会增加不少。过多的旁白反而会流于表面。不过,整体想法还是很好的。那个年代是真的开放,把某党比喻做僵尸、纳粹、封建残余,竟然可以上映,又可以获奖,简直令人叫绝。美国好的商业片是与个人主义紧紧挂钩的,可中国好的商业片往往与政治挂钩。最后乘车离开,后面有许多人相送,颇有韩国电影的庶民意识。整体拍的很前卫。那一代人经历了不能说真话的时代,可同时,他们也经历了可以说真话的时代。 |
|
你望着我,我望着你。我们望着这极度现代化到有些扭曲的电影语言,被裹挟着反思和前进。 |
|
小时候还不认字时看过这部电影的小人书 |
|
分屏花开、人物、眼睛;特技段落与讽刺手法;争吵段落的无声、加速、定格;指向一个特定的群体。 |
|
影片的先锋手法虽然生硬了些但是用的却恰到好处。ps:梦游进古代官场那一段戏牛逼。 |
|
4+ 周末刷后,顿时对第四代刮目相看。太多伤痕派要么苦大仇深要么讳言莫深,本片从普通人对integrity的臧否及生存智慧的反思这角度锐利小切口进入,政治味淡,人本关怀反而经久受用。手法与逼格也相当出众,尤以考究镜头和音效设计令人吃惊。梦的想象力及呈现度更是前不见古人后难有来者。潘虹角色双解 |
|
构思新颖,影片呈现出在“四人帮”统治的荒诞年代才可能出现的荒诞的形式。
以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为线索来结构整部影片,但是人物的心理活动不是正常地被纳入了影片现实的轨道中去,而是大量地吸收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段,有隐喻、象征、荒诞等,大量地运用了幻觉和梦境,把傅彬这一普通记者,在四人帮的统治下,想说真话而不能,想保持良心而不成的内心痛苦和挣扎,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西方现代派的一些表现手段,经过加工和改造,很好地为我国当代电影的发展服务了,开拓了我国新时期电影的艺术表现力,显示了年青一代电影工作者的无限创造力。 |
|
这样一个政治正确的结尾配不上前面超级牛逼的政治不正确,打倒四人帮和“百花齐放”的镜头正是昙花一现的谶言,不受制约的权利不是归于正就是归于反,电影犀利的讽刺放到现在依然不过时,正说明此片超越时代的意义。苦闷悲哀彷徨恐惧,说真话还是谎言,为家人卑微如狗放下高贵的理想和人格还是为了真理宁愿牺牲生命,哪种才是自私和无私,这一切一切都沉重的拷问着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
|
想起来《女人中的陌生人》。现在看一部电影总是要想到之前看过的其他电影,也不晓得是好事还是坏事。魔幻现实主义,镜头语言具有实验性;看完后三观退化为0. |
|
和同时期《生活的颤音》等片一样,自觉追求电影语言现代化,使用旁白,闪回,回忆与现实交织,分屏,定格,梦境与幻象,特技,声画分立(甚至声音的回音效果),音乐风格和一些蒙太奇段落很像前苏联电影。
和同时期很多影片一样,都是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影像版。用肛门表考教授对其进行人格侮辱的段落,摇拍宋书记等人并跳切眼睛、牙齿、嘴唇的大特写,或用倾斜摇晃的摇镜头辅以特技表现他们的夸张变形扭曲的面部。“撒谎也成了一种职业了”;狼来了的故事;“我们进新闻学院的第一课,老师就告诉我们,无产阶级新闻的鲜明党性就表现在它的真实性”;“什么科学不科学,斗争就是科学”;讽刺宋书记参加劳动的虚伪;“像教授这种人…知识…越多越反动”;鲁迅先生的《立论》;特技表现的梦境中鲁迅先生所谓“吃人的筵席”,与颠倒黑白,方圆不分,指鹿为马 |
|
很天真的将浩劫中的一个人物缩影放大化,即使心有余而力不足,在75年,也是“伸手不见掌”的时代,不顾家儿老小一往无前,实属冲动。幼稚的表现主义手法,虽不成熟,稍强矣。 |
|
奇妙的镜头组接,颇具讽刺的声画错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