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苦恼人的笑 (1979)

    最近更新: HD国语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6 IMDB 6.8 第34集
      舞台姐妹
      1964
      剧情片
      中国大陆

      舞台姐妹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四星半。上官云珠总共出镜时间大概不到2分钟,但谢晋却抓紧每分每秒推特写,如果早二十年拍这部片估计她一定会是谢晋心中主演的不二人选。其实这部片并不比后来的霸王别姬们差多少,只是受时代局限,只得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戏剧冲突也明显淡化不少,仔细想想,时代于作品的影响确是不可估量。
      • 第一部谢晋。运镜好漂亮(开篇摇镜俯拍到近景、法庭倾斜的镜头暗喻旧制度的崩坏)。除去最后三分钟的propaganda,故事对人物、舞台、时代基本都有描绘,《霸王别姬》应该有借鉴,两个“春花‘的重叠是妙笔。视听语言可看出样板戏的雏形。谢芳美,上官演技赞,寥寥数镜就演活了一个过气但有尊严的名角。
      • 前面还挺女权的,逃婚、骂男人、揭露黑暗、抗争勾结,时代新女性形象跃然荧幕。后半段就太……怎么讲,新社会一来,文艺活动就变得特别单一乏味——《十八相送》多浪漫呀,干嘛要一直唱《白毛女》?
      • #资料馆留影#这必然是一部名垂影史的杰作,后来的《黑天鹅》《青衣》多少都有此片的影子。看的是修复版,画质清晰明媚,人物都像是从画中走出的一样,谢芳真美,从胶片看那时的江南水乡,万般诗情画意。据说是有俩版本的收尾,我看的是画风急转而下的那版,以《白毛女》与妹姐团圆结束。然而看完后却念念不忘上官云珠,她的结局简直就是电影翻版,而这还是她的遗作。这一切都是怎么发生的?小厅今晚放的周旋的《花街》,两位老上海电影名伶各自飘零,感慨世间红颜薄命。而银幕上依然是这边风景独好。
    • 豆瓣 7.7 IMDB 7.4 HD国语
      巴山夜雨
      1980
      剧情片
      中国大陆

      巴山夜雨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看得我心惊肉跳。中国不是没有好电影。只是中国电影人一代不如一代了。
      • “中国诗电影”代表作。有些地方还是蛮诗意的(比如“这就是我这些年的遭遇”那个点的剪辑),精确刻画出文革后期那种幻灭感。对文革依然不能言说,位置依然只有两个“无辜受戮”+“挺身抗暴”。全片木有一个坏人,结尾更是神展开,全场哄笑已然说明问题。
      • 本片告诉你『权威都是错的』,而你随便看见的一个小样本代表了世间真理。披着独立思考的外皮,贩卖着反智的内核——妙就妙在这里。 此外,女主角重新沦落到需要被男主角救赎的地位,从这一点说,这部80年代的名作,不但比不上样板戏,甚至比不上片中谈到的玉堂春。 #无良索隐#
      • 故事发生地在轮船的高级客舱里(区别于大通铺),这是一群有一定背景的知识分子的反抗,给红小兵洗脑还是很轻松的
      • 前半部分人物介绍简洁清晰,矛盾冲突也比较好看,但到了后面的意识形态真的是无语,这么低级、虚假的拨乱反正,某种程度上和十七年电影又有多少区别?
      • 欢乐的狗血大放送啊~~~来来来推荐一下大龄文艺女青年我娘亲~我跟她说我去看巴山夜雨了。她说,哦,吴贻弓的文艺片啊~文革后刚解禁的时候拍的,张瑜还在里面演了。男主角叫李志兴哦。你知道这个导演还拍过城南旧事吧?我沉默了五秒钟。。。娘亲你太猛了,给你跪了。。。。
      • 幼稚的文人式伤痕
      • 剧情巨简单,演员巨好看,音乐巨好听。迷死人的朗诵腔,一句顶一万句。《天字第一号》式的结尾。
      • 3.5;远离尘嚣的浮动国土,短暂营造了充溢着生命微光的乌托邦,在一个是非颠倒非黑即白的荒诞年代,人心并未全面冻结,善和美作为人类共通的伟大力量,让我们在堕到最暗黑洞之前抓住攀援的绳索。修复版太美,80年代的审美简直太棒,每个姑娘都美如画;自然风物诗意十足,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源流得以承接。船舱如舞台(表演虽动人,但亦镌有时代特色的戏剧表演痕迹),进出走位的调度有意味;空镜令人印象深刻---江心的漩涡指涉吞噬生命与卷进政治斗争的湍流;夜里巡航的浮动灯塔,暗指被诗人打动/指引;蒲公英作为贯穿的主线,也是奔向自由的象征。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回头看看这些电影所批判所赞扬的,真是让人感怀无穷。
      • 主题先行了,但是表达得很好嘛。秋石的回忆留到医务室去讲出来不是更简洁有力,片子整个味道也好很多
      • 敢情大家都是好人没坏蛋
      • 电影名来自古诗夜雨寄北,电影本身可以用另一首诗来总结:人间正道是沧桑
      • ①愁云惨雾的巴山,电闪雷鸣的夜雨,一个昏暗迷茫的时代背景②用抽象的概念看人看物,诗人对红小兵的概括一语中的,换个说法就是:不爱国人却爱国,只爱民族不爱民③倍受艰辛,孓然寻父,小小姑娘的眼神中写满了与年龄不相称的刚毅与悲伤④小娟子吹散蒲公英复刻了前面的绘画,飘荡蓝天,自由飞翔,也是人们对未来的希望⑤最近六七年来,中国这艘航船似乎又驶入了巴山夜雨的长江水道,风雨如晦,漩涡密布,千滩万险,命途多舛
      • 40年前的电影,我们回不去的开明与温情。劫后余生的一群人,是非判得通透,对“小将”的“围攻”与感化,是如此质朴、到位而有力。太多如今竟说不出的真理。“写书的罪,就这么大?”“还诛连九族呢。”诗人被冠上“黑”字,“你只知道杀人犯罪,你不知道,有时候没有一点罪,也能是罪犯。”他对满嘴标签的小将说,“带着抽象的概念看人,看一切事物,你把人简单地分成革命的,反革命的,而且往往是颠倒的。你迷信那些所谓权威,实际上都是些骗子。你迷信他们的谎言……反正我是个囚犯,不过,你才是真正的囚犯。你是精神上的囚犯……你想一想,现在有些人,他们实际上是不要文化,不要科学,甚至不要物质生产,就像世界不要阳光,不要森林,不要花朵,不要色彩,这将是一个死了的世界。”“这太夸张了吧?”“你自己去判断吧,要用自己的大脑。”
      • 让我想起中国新诗的起步阶段,带一点古典的余韵,想要除旧立新但又不知道步子该往哪儿迈,选词造句就显得笨拙了些——特写,反应镜头,快速变焦,夸张的表演,煽情的配乐,剧作上的巧合和反转——所以那时多数人的作品用今天的眼光看都难免过时。但什么是诗?诗最让人感动的是真心和真话,然后才是技巧和激烈的语言实验。诗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风,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现在没有人这么拍电影,但你无法否认它的能量是充沛的,是和反思三部曲同宗同族,是活着并且满怀希望、重新开始。尽管对人性的检视还太天真,但它大声地教人独立思考。这声声疾呼难道不是最重要并且如今稀缺的吗?从《巴山夜雨》到《巫山云雨》《三峡好人》《长江图》,在诗的范畴里,谁言之有物、掷地有声,谁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呢?
      • 一切只是诗
      • 台词很大胆,比如:“这简直是暴政”。矛头直指某势力集团。
      • 多么理想主义的年代......另外仲星火这扮相和人设简直是直接从405粘贴过来的......
      • 用江中一艘孤船里临时组成的微型共同体,假设、畅想脱离这片土地后与这片土地上的邪恶一刀两断的可能性,又是一部“铁屋中的呐喊”。革命小将和反革命诗人在船尾进行一番关于是非价值的辩论,老大娘过来,往江里面撒一筐枣祭奠死去的儿子,表现手法如此粗略,但仍能明确感到里面沉重的力量,不禁对技术和抒情之间的作用关系产生思考。借漫漫江水抒发悲伤,借船舱内景的灯光控诉不公,影片的台词已经很直白了(那些话从前说都是要犯法的),但仍以视觉传递情感为主——邪恶年代过去后,这代导演从不发恶声恨语,在对白中辨明真理,在整体上以情动人,这点是要佩服的,不觉得有“寄托山水,弱化矛盾”的感觉,这是一部很尖锐的电影。各个角色的私人命运看似毫无关联,最后梳整到一起,结尾让前面出现的画真实发生(挺像《巴顿·芬克》的),剧作十分规整。
      • 表演痕迹有点重,仿佛《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或者《茶馆》之类,可以当戏剧看,本来就都是表演艺术。老电影和新电影还是有区别,老的虽布景简陋,但是其中有禅意或者中国味,市井味,表演夸张是为了剧情和情感服务,新的就常布景花哨超前,逻辑混乱,不知道为什么而这么用力表演,有点傻气。
    • 豆瓣 8.3 IMDB 8.0 HD国语
      心香
      1992
      剧情片
      中国大陆

      心香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
      • 1.悲悼时光流逝,感怀生离死别;2.“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3.镜头里的光影弥漫着淡然的哀伤,幸有几抹温暖的人情在。
      • 朱旭老爷子真的是中华传统文化推广大使…《刮痧》、《变脸》、《洗澡》还有这部充斥着传统文化符号(京戏、龙舟、古文、胡琴、祠堂、观音、守候、慰灵、落叶归根)的《心香》,他总是担当着传统的继承者,不停地面临着新旧世代的断裂,却永远显露出那个心中秉承旧规矩的辛酸老者形象,在他身上我们总能找到自己长辈的影子而略去他们骨子里的陈腐,某种程度上这应该也算是记忆的美化。而此类电影也多采取传统且亲民的古老叙事方法,吴天明(伙同第四代)是拍摄此类电影的佼佼者,孙周很难有所超越,加之本子偏单薄又采用了稍显刻意的儿童旁白(不知为何国产儿童电影非常喜欢使用旁白,如《谁说我不在乎》),更是落了下乘。但本片的打光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加深了电影质感。并且京京这个男孩形象没有落入窠臼,写得算是可圈可点。拷贝状态不佳亟待修复。
      • 我太怕看朱旭老爷子的戏了,那里总是太多逝去。有阳光透进木窗的风景,冥顽的童真,共处一室转霎的相伴,回望往事后知后觉的察悟。像在看一幅染了重笔的时光油彩画,总会有那时人们绘制它的冥思透着光泛出来。
      • 功夫茶,赛龙舟;广东祠堂,吹拉弹唱;文化的传承,亲情的碰撞,倔强中坚守,含笑后离世。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 结尾不太好,把余味都冲淡了。构图和布光可以用惊艳来形容(碎掉的观音像,屋内外的共舞,老宅大榕树),配乐也是大气深沉,虽然南方城中城的那种深与静还没有被完全展示出来,但已经可以感受到光影里流动的生死、时间与难以名状的乡愁。
      • 被伤害的儿童转向传统寻求庇护,却发现温情的传统自己也饱经风霜伤痕累累,但儿童最终重获力量、信念、担当。与其说是在哀悼传统,不如说是在与传统的互动中迎来成年。清算债务亦是继承遗产。四个人物都很生动。我也想有个家。后半段叙事用力过度,略显苦情,但整体还是让人惊艳。在岭南唱京剧?
      • 跟友人都看哭了,不刻意煽情,就是淡淡地、缓缓地把现实呈现给你看,想到了小时候,那些记忆,我有把握地说会记住一辈子啊…光影很漂亮,小演员老戏骨都很赞,寥寥几笔勾勒清晰群像、事件、大背景,是导演功力。没有这种电影的土壤,是当下的悲哀。
      • 画面音乐都美,人情也美。用京剧串起的隔代情,在亮嗓的那一刹那非常动人。以传统戏曲铺展故事脉络虽然有点老套,但不得不承认,文质兼美意味深长的唱词念白的确勾人摄魄,反正比流行歌串起的情感更有重量。
      • 老房子裡的光和影太太太美了。不過總覺得地設在廣東的故事,純正的京腔和茶館裡唱京劇有點違和。
      • 难得在80年代《似水流年》之后,在90年代初又有一部表现岭南文化风情的作品。其实要展现传统,刻意把时代放在想象性的过去,倒不如此类影片在当下的风情人心中寻找依旧遗留的传统之心来的真切。此片的淡雅清素的氛围格调,珠江流域古朴的田园环境,老宅结构的空寂幽深,叙事的散文化,倒有独特的东方新浪潮电影的追求,企图重识传统文化的意识表现,而没有把人物去做戏剧性的典型化,最后塑造出的社会氛围难得异于内地太常见的北方与江南社会的人心风貌。最后,当老人的孤独境遇与传统文化的寥落互为映照时,祖孙京剧的吊嗓呼应就显得格外穿透银幕的响亮。孙周坚持现场录音的效果不错,灯光布置的意图则比较浅露,大量夜景场面的顶光设计主要为镜头场面服务,光源不够真实情有可原。赵季平的北方配乐初听有点与岭南不合拍,但还是适合表达人物的寥寂感
      • 当外公看见京京站在码头唱京戏的时候,留下了一滴眼泪,仅仅是一晃而过的镜头,却给我内心强而有力的震撼。
      • 古韵悠然。
      • 因为《孙子从美国来》而得知的《心香》,不得不说,这片子,演员的表演比前者强多了。但从故事上看,我倒是比较喜欢后者。
      • 节奏悠缓,但看得并不着急,难得。广东的老房子、老榕树、老街以及唱戏的老人,慢镜头都有滋有味,关于生死的追问抒情尤其动人。和同是朱旭主演的《变脸》有些重复,一个川剧一个京剧,一个女孩一个男孩,但这部在前嘛,而且同样不管老人孩子都演得好。
      • 中国人该拍这样的电影。情真!动人!
      • 一部难得的中国电影,难得在于其中立性。并没有预想的煽情和强塞观念,而是用细致构建的美学去打动观众。
      • 《心香》在经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这种对抗和冲突上显得没那么刻意
      • 片子哪儿都好,尤其是用光和人物,还有一条始终无法交合但意味深长的台湾线,但这个价值观实在是太保守了:从菩萨到京剧,流动的满是依依不舍,最后的无奈分别如果只从爷孙角度上考虑自然是极好的,但传统不是一个筐,所有东西的分别都需要“无奈”…可能也是政治风波之后文艺受到的影响吧。可与朱旭的《变脸》对看,一破一立。
      • 同样是讲述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消失,《心香》比《百年朝凤》高出了几个level。既合适宜,影像语言又先进,不那么声嘶力竭,但余韵悠长。
    • 豆瓣 7.3 IMDB 6.9 HD国语
      盗马贼
      1986
      剧情片
      中国大陆

      盗马贼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第五代作品中最酷的,影像大胆,犀利,前卫。正如评论家汤米雷恩所说,这是拍给下世纪的人看的电影。影片以盗马贼罗布的一生为主线,为我们展示了信仰和生存之间的关系,即使生活再艰苦也不能放弃信仰。结尾出现的老鹰气势恢宏,升高了影片的格调。
      • 资料馆4K修复首映 映后谈田壮壮说 我没和你们一块儿看啊 我也受不了內国语配音(哈哈哈哈哈太喜欢你们第五代的人了! @小西天
      • 终于看到了《盗马贼》的藏语版,非常的了不起,一部超前于它的时代的电影,当所有人都在讲故事,田壮壮那时候就已经这么拍藏人的民俗和精神世界了,在一个盗马贼身上寻找神性。这种拍法拿到当下,很多欧洲的文艺片这几年才流行这么拍。2K修复很漂亮,相较于它的意识形态,我觉得还是那个时代的藏区传统和自然景观更有意思,这正是这部电影称得上伟大的原因!
      • 跟田壮壮的感觉一样对这个国语配音无语,而且同期声很少音效更是粗糙,尤其小孩用成年女性配的那种做法。但是新修复的版本画面确实比以前的好太多了,就是可惜没用失传于国外的藏语版胶片。导演跨越了宗教民族,其实还是投射到了自己,在当时把想要说的那些表达出来。北影节资料馆见面场。
    • 豆瓣 7.7 IMDB 6.8 HD国语
      绝响
      1985
      剧情片
      中国大陆

      绝响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演员的演技在那,很平静,很写实,整体节奏很有艺术范儿。
      • 看得我眼湿湿。影片平和地讲述了一个悲怆的故事,透出了南方城市低调而雅致的美感。
      • 后来发现居然被屏蔽了。原因,也许仅仅是因为原著者,你懂的,哎~~~
      • 胜伯系广东粤剧院的老演员。。。绝响里面的孤寂,也是这一代老艺人的
    • 豆瓣 8.4 IMDB 6.9 HD中字
      新女性
      1935
      剧情片
      中国大陆

      新女性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配音版果断是不可原谅的,虽然字幕无比冗长配音倒也缓解些许无聊。与小津的[风中的母鸡]可做比较阅读。戴锦华老师对片中工人阶级女性“巨大的阴影”解读颇为中肯。本片最大的意义是裹挟了阮玲玉的人生于其中。
      • 想來韋明如果活在今天, 應當命不該絕, 阮玲玉也是.
      • 【修复版吐槽:给默片配音真是太神奇的事情了,哪怕原声带已损毁重新写个配乐也比这好吧】阮玲玉太美太棒,似是射穿银幕的魅力;但是故事还是太戏剧化也太激进,过犹不及;而且作为默片,字幕卡实在太多,不必要的"对白"影响流畅度。
      • 太神奇的片子,蔡导实在非常细腻且大胆创新灵活应用,经常可以看到精心安排的细节,故事整体也很有趣,从侧面表现了大上海的面貌风气,从场面和人物来看都可以算得上大片。第一次完整看阮玲玉的片子就喜欢上了她,表演当中有跨时代的美感,笑起来太有文艺气质,表演也细腻不那么夸张。郑君里太好玩了。
      • 影片信息量非常大。插叙、想象性叙事、象征镜头、乃至快速剪辑的武打段落,多种风格融于一炉。韦明之死固然是女性/无产阶级在男权/资产阶级社会的悲剧,不过在叙事上也表现为一种落差之死,在所有的巅峰跌入所有的深渊。也反映了人与他人的永恒难题。即使有阿英的坚定,结尾也没能给出真正的解决之法。
      • 中影史:蔡楚生运用质朴的现实主义手法,正面指出妇女解放斗争的正确道路,抨击了恶势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阮玲玉亦在此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形象,显示出其至臻成熟的艺术才华,然在演完这部影片后,她遭到社会恶势力的侮辱和迫害,于1935“三八”节早晨服毒自杀,结束了她的一生。
      • 你以为现在女性的地位得到彻底改变了咩,一样人言可畏,一样弱势群体;女人只有看清所谓爱情、自立自强才能自救;阮玲玉实在演得太好。
      • 这部电影有多好看呢,我看到后面完全忽略了糟糕的配音。但是整体来说无论故事走向还是台词都总有种用力过度的党员感【对不起。 当然即使是党员也是先进党员了,比如女主角觉得结婚是做一辈子奴隶,而卖春是做一晚奴隶。最后阿阮太美了。
      • 镜头剪辑简直先进,故事不肥不瘦,演员恰到好处。中国的电影水平在急速地倒退!!
      • @电影资料馆。这就是个悲剧啊!阮玲玉1935年3月8日妇女节当天半夜两点在住宅服安眠药自杀,相隔6个多小时,最后抢救无效。这样看来这部电影的结局简直如同谶语,一个演员提前在大银幕上演绎了自己的死亡。
      • 有些技巧不错,但给默片配音,很是糟糕。很多观点太激进,不敢苟同。生造出一个女性悲剧,虽有时代影响,却很是局限。
      • 第一次见到给默片配音(上译?),简直被毁得体无完肤!
      • 【资料馆修复版】没想到其实是个讽刺悲剧。现存的版本都是50年代老上译给这部默片的字幕卡配音的版本。简直是毁了这部片子。也毁了观影感受。而这部片本身也过于夸张激进。用力过猛反倒做作,说教意味太重。除了女性主义,本片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一语成谶地预言了主演阮玲玉的自杀悲剧,让人叹惋不已
      • 最喜欢阮玲玉倚在汽车窗前回忆过去的那段。利用车窗作为画框,再现过去的手法非常棒,放到现在来看,也是非常好的视听展现。
      • 勇气可嘉,但要想在绝境中逃出来,还得用更圆滑或者说更智慧的方式,或者说,这样的“新女性”思维其实走到了另一种极端,一种作茧自缚,而这终将不能使女人得到真正的自由。
      • 配音是建国后原片主创人员加上去的。这片导演是蔡楚生,和关锦鹏导演、张曼玉主演的《阮玲玉》是“交相辉映”的,韦唯-阮-张 三重故事。
      • 车窗的画框回忆,韦明被胁迫时的叠影幻想,拉扯的正反打特写,视听语言在那个年代无疑非常先进。对接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夸张了悲剧性,矛头直指时代的黑暗面。阮玲玉饰演的女作家韦明皆所遇非人,这么一个有文化有理想有气节的时代新女性,在当时面对男权和资本的恶臭无耻还是无可奈何,这首先就是社会的悲剧。然而最唏嘘的是,片尾那“我要活下去”尚有希望的寄存,现实中的阮玲玉却是在劫难逃,25岁香消玉殒,留下“人言可畏”的嘘叹。现实远比电影罪恶多了。回头来看,蔡楚生那一批民国导演是真正意义上的左翼,然而导演当时和阮玲玉的暧昧,也是耐人寻味。8.2
      • 太唏嘘了。阮玲玉在片里大喊“我要活!我要活!”她心里清楚,她根本离不开这个漩涡……她也只能在电影里和旧社会做斗争。
      • 配音果断遭到广泛吐槽,不过过多的字幕卡也削弱了作为默片的意义,只有夸张表演与默片气质契合。批判意识浓烈,情节倒也精彩。最后的自杀情节仿佛一个可怕的诅咒,不知阮玲玉赴死之时脑中有没有回荡起片尾反复狂呼的“我要活啊”。
      • 影片开始部分采用的电车外景实拍一下子有了时代带入感,舞厅段落时钟与不同阶层生活状况的蒙太奇剪辑简单明白的具有反殖民地反阶级的对比意味,舞厅洋人两段舞蹈的女权思想展示很前卫,脚踩地球的女不倒翁真是神道具。不少对室外平民的实拍镜头都很具有纪录价值,而故事从中段开始冲突越来越集中交锋了起来,高潮在室内男女斗殴与后来阮玲玉视角对安眠药的特写进入了很激烈抓人的高潮。蔡楚生试图分析了“逼良为娼”的社会因果链,表达了全社会致使女性受压迫的地位的极大愤慨。最让人震惊的是《新女性》几乎就是阮玲玉自身命运的预演!人如戏,戏如人,最终现实中的阮玲玉自己没能越过那到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心理的坎,这是《新女性》影片意义的胜利,还是对其所持理想的巨大打击?看着银幕上阮玲玉自杀行动后的似真似幻的表演,是怎样惊恐而难受的体验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4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