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部电影或许什么都是,但就不是电影。”虽然话有些重,但也算概括出电影的一大特点,电影手法的缺失,文学化旁白所制造完美的心境表达与观点阐述,完整古典钢琴乐的情绪表露。另外两点并未锦上添花,反而在单调画面中显得喧宾夺主,倘若音乐还能较完美的融合进电影的话,那诗意旁白在枯燥以及长时间的影像之中,则是彻底站到了首要位置,原先需要电影手法发散出的情绪,被旁白阐述的清晰明了,转折也被交代清楚,那影像的意义在于何处,况且这么长时间。前半段生活细节的还能给予观众特定年代的风貌,后半段则是导演自我的输出观点,在这时旁白也减弱,与之相对的是文学性也随之消减,变为了情绪主导的节奏。其实这部电影满可以成为:“这首先是部电影,但又什么都是”,要做的仅仅是令夜晚花烛人垂泪的段落多一点就行。 |
|
太长了,好看是好看的,就是真的太长了,我期间至少换了一百五十个姿势才捱完,真的太长了,就好像一个来自一百年前的老幽灵凑在你耳边唠了四个小时过去的事情那样长,所以怒打三星了,再看下去可能视网膜要脱落的 |
|
七年前大一时期的影展,周围的人昏昏欲睡,我记得女人和电影都很美,最后她失足掉入了河中 |
|
奥利维拉果然聪明,前半部分让我以为是改编福楼拜,却原来emma早已被流言蜚语定型为“little bovary”。这让我陷入悖论,福楼拜之后,每个读过bovary的女子是否介意自己成为bovary,或者说bovary是否具备警戒作用,女子是否有意或无意的重蹈覆辙。anyway,每个叫emma的女子都有着奇怪的命运。 |
|
应该是奥里维拉作品中比较差的吧,故意把影片拉到3个小时长度,几段古典配乐来得无精打采,摄影、运镜、调度都不出彩,这导演挺平庸的... |
|
杀了我也不承认这女的是决世美女!! |
|
第48届香港电影节第12场。210分钟4k修复版,尽管有着三个半小时的时长,但想要详尽的展现一个女人的各个阶段,并且大量的旁边叙事,显得非常流水账。影像有一种一板一眼的精致。 |
|
207分钟太长,旁白简直有完没了,拖垮了其他一切电影语言。女主角眨眼次数过频——演“美之本身“的大忌。台语生硬拗口,露骨到好几段类似于表白说教。让演员对着镜头做戏拉大正面还是挺好玩的。间有小(冷)幽默。不然姐怕真睡死过去 了。 |
|
年度十佳候选:奥利维拉代表作。1.影片以画外旁白引导故事进展再现福楼拜小说的叙述方式,并通过人物间的互动关联及人物本身所代表的指喻象征重新解构作者的创作思路。影像与文本的互辅相成及导演对多元艺术糅合的娴熟驾驭(极富油画质感的艳丽色彩拼接、繁变却有条理的哲思对白编排加之悦耳动听的肖邦钢琴配乐)赋予《亚伯拉罕山谷》于一般文学改编电影难以企及的高度。2.两处预示命运节点的固定长镜/画框内突显视点的虚焦处理。3.爱玛的一生是自我觉醒与探索的精神之旅,从最初的不谙世事到知晓、找寻、利用并最终走向毁灭,即使短暂亦不曾停歇,与聋哑女仆的回避/观望构成一体两面,拥抱便是和解。4.最美段落:幽蓝夜色的独处。这一刻,她起始了遵循本心的诗意人生。5.“活着不是为了幸福,是为倾听彼此的需求。”(9.5/10) |
|
在欧洲的时候,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部很美的电影。镜子、镜子,漫长的时间里有很多块镜子;女人的腿,情欲的象征;关于性别的讨论,有的很有趣,让人想起亚里士多德的言论……然后,清楚地记得,我睡了三小下 |
|
片虽长倒也不闷,旁白叙述分解了冗长感。虽然此艾玛不是艾玛·包法利,但结局的一定相似性仍大有深意。 |
|
6.0/10。这电影就跟女主角一样:明明长相一般却被人说得有多好似的,不过偶尔流露出独特气质罢了。前100分钟多少是部舒坦的流水帐,后面则完全疲态尽显,配乐很棒、旁白特棒,但这种电影一旦被无限拉长就从好片沦为次片了。 |
|
门内世界的警告。不敢断定默不作声地用餐的人是否都有实体,所以即便想去窥探他们,也只能躲在门缝后。想象着自己的瞳孔是一部相机:偷偷将光线透进漆黑的房间 拍下世界的局部。喜欢一些还没来得及开始的动作——比如,手搭在另一只手上轻抚着,以及吞咽红酒的全过程。更不敢去靠近:生怕这世界刚形成,就崩解了。 |
|
7.3/10 【203min】其实不算特别长,但当你发现你需要几分钟几分钟熬的话那就不一样了 |
|
8.5/10。①女主为了家庭/家族被迫娶了两倍于她年龄的丈夫(她爸朋友),他尊敬她但她始终不爱他,于是她在外不断地另找一些情人去短暂地填补内心空虚,直到最终意外身亡。②静谧中带着淡淡的忧郁的诗意氛围的营造:缓慢克制的表演/剪辑/叙事节奏;固定或缓慢的运镜;虽有点暗但却不乏诗意之美的高水平摄影美术;舒适的音响;大量介绍剧情与角色心理的沉缓而诗意的第三人称旁白(制造抽离感淡化情绪,从而让悲伤与诗意这两种情绪能更好地融合。不过这种抽离也导致情绪浓度被削减);舒缓平静的配乐。③时长太长,把诗意拖成了疲累,扣1分。 |
|
有点好玩,不知道为什么让我想到《幸福的拉扎罗》,都像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里的人;1993年的电影,故事时间模糊不清,要不是主角的女儿长大后穿了现代的外套,说1933年也不违和。有些地方又有点《楚门的世界》,人物被局促狭隘的环境操纵,才做出失去现实感的行为。葡萄牙风情比起法国和意大利的精致,自然而古朴,给人清新之感。 |
|
【草莓主竞赛/金草莓奖】奥利维拉精美准确的构图和调度自不用多说,文学式旁白与之相得益彰,最可贵的是形式与内容还能相衬完美。迷恋虚幻而衍生并不断膨胀的欲望萦绕其中,艾玛通过角色扮演来平衡现实与探寻自我,试图操控命运却最终还是被命运操控。但这也像每个人的人生一般,一旦作出自己内心的选择,便也不再遗憾后果。【1993十佳No.1】 |
|
长度决定了可以无限拉长的细节,絮絮的话外音是故意的文学(甚至是文学腔)化,色彩及质地、人物神情及谈吐,恍若重回19世纪,实际是,包法利夫人——这个词已经滥掉了,在20世纪可能的命运。 |
|
资料馆2016.10.30.4:30pm 在这样长的篇幅里,我们仿佛真的进入了某种生命之流,文学化的述说勾描与画面中人物的言说行动的微妙关系,挑拨着我们按捺不住的情欲、赞叹和遗憾。爱玛那样的迷人空洞、无法填补,扰动着整个向内封闭的环境。生命力量的唤起与压抑在影片中都极为突出,但所布设出的却是牢笼。 |
|
C / 喜欢那些把动作切断又相接的袒露时刻。但总体仍然是:勉强能感受,完全不理解。 |
|
HKIFF#2 深受震撼。每一颗固定镜头都仿佛已经在它此刻的位置上驻留了无穷的时间,它不曾移动分毫的视角、边框、焦点,都带着一股物质的惰性,光与运动从来只是经过,而不是被攫取。电影似乎想要我们去发现它的人工性:那些由于固定镜头所带来的构图失衡、虚焦,以及无比锐利的单声道音效、旁白和重复的配乐。当镜头第无数次对准峡谷,我们期待着一艘游艇再度划过时,一列火车魔法般地出现在山崖的缝隙中,带着全部的画外和历史,而这个镜头似乎早在第一次架在此处时就已经在期待它的出现了(或者说,这个镜头本身就意味着它需要拍摄比影片所呈现出的这段画面更加长久的时间,这种等待赋予了这列火车以平等的物质性)。我们知道电影中的历史总是被虚构的,它无法被拍摄,但奥利维拉却让我们看到电影本就是带着它自身全部的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
|
★★★★★影史级别。有一千种把酒从瓶子倒进杯子的方式,奥利维拉选择了最高贵的一种:把酒一点、一点地倒出来。像流淌的河水,像涓涓细流。从人物“唱”出第一句台词开始,就与繁复的旁白构成电影庞大的音乐体系。 |
|
【补標】看过DVD补標新看
2021-6-5下载DVD画质重新拉片再看
204分钟 Ⅰ,Ⅱ两部106分钟+98分钟 |
|
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但拍摄女主的镜头美达到了一种当拍摄别人的镜头一般时 都会出现不适感 但不得不说再美的镜头当搭配上剧烈的大脑活动 进入第三小时的电影晕眩感不可避免 不过前半部分的旁白似乎可以辩解 去除它电影的形式不會如此统一 甚至可能要进入第四个小时 结尾的镜头让坡脚特征存在合理 坡脚行走宛如漂浮 不存在于世间 |
|
古典雅致,娓娓道来。美貌对于女人来说总是会引起争议的。他们为何总叫我小包利法夫人? |
|
2024 HKIFF AC DCP 4K restored 28$ 港譯:亞伯拉罕谷 我在cimema看過的超長篇+1
Typical narration film 畫外音實在令我頭痛🤦♀️🤦🤦♂️
本作敘述機制源於淡薄感情對上濃烈性慾之衝突,主線從本家屋子之後到度假屋子中反覆移動,交通工具全被過渡遠景取代,唯一享有速度的是快艇(非常文學式的性高潮隱喻),若以空間上鏡頭語言而言,大概每一片柔焦過度到度假屋外的湖泊就在equal情慾,碼頭與草坪欣欣向榮,Emma的每一個男人面對性與人生總是假借Emma外貌之美勾引之意隱匿自身,恍似一個完全沒有任何主觀能動性之人,每一次都不戰而降,與其相反Emma的美與情慾主張像沾水後上岸不介意沾上砂礫與塵土的腳,每一步彰顯靈動與熱情自由與奔放 |
|
包法利夫人,幽居在空谷,在谷泉不清,出谷水亦浊 |
|
高度文学化、寓言化,摄影和构图赞绝。是一场女性自我觉醒、自我成长、自我探索的精神之旅,终点通向毁灭。从深闺中的不谙世事,到对自己美貌的自知,到嫁为人妇对爱的渴望,再到探索爱的意义和美的价值,利用美探寻爱是她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和聋哑仆人构成一体两面,互相拥抱似最终达成的某种和解 |
|
这种美才能称得上惊为天人。//第一部奥利维拉 |
|
本质还是话痨片,把爱-欲-婚-性分别撒入一个女子的一生,此艾玛非包法利夫人,她可以随意撩拨身边每个男性的情欲,但却一个也不爱,这次“无爱的包法利”不再以悲剧叙事呈现,奥利维拉呈现的是“用男人的方式讲述的女人”,艾玛情感上的无所着陆与情欲上的旺盛,赋予了她各段关系中的上位与主动,男性反过来被她的美貌带来的欲望所支配,但又不可能甘为人后,让全片成为在山谷这个固定封闭场所内,脱离现实讨论,纯粹的男女性之间情感游戏的争夺、揶揄与对弈,最终艾玛之死,穿过童年,是奔向了自己。影片在既有的文本上,提升了一个形象更完整的艾玛,腿上残疾对应了最后落水,又隐喻了完美的不存在,是现实的落脚点。画面之美与女主的美貌分不清谁更吸睛,只是影片最重要的电影语言是旁白,甚至带引导和解释,配上这要命的时长,还是爱不起来。 |
|
奥利维拉为我们留下了这个世界上在他的双眼之外不可能现身的影像,是因为那些本该驱动作品完成的意志,那些面向着现实的死亡而产生的急救欲在他这里不仅荡然无存,而且被有意倒置了。在一般的情况下,濒死的现实通过拍摄而以物质形式被永恒地留存,但在奥利维拉这里,是濒死的双眼通过拍摄已死的现实,而确认了两者相似的至福。女人的美是死亡的符号,因为它不容置疑地通向想象,通向对人类生活的藐视,Ema在男人间所向披靡,因为它公开地给予了男人们死亡的理由。安吉里卡是一具尸体,相机是一座棺材,一个幽魂因此得以介入现实之中,却站在时间之外。一切都在他的摄影机前高速地流失,却没有人会把这视为失败,因为对于一个死者来说,消失不是终结,回声才是开始;而亚伯拉罕山谷是一首绝对的音乐,它的美就在于它无处残留。 |
|
文字画面两相宜,文艺的我内出血。奥利维拉的电影轻轻松松就能降服一大群洋洋自得的文艺笨蛋..... |
|
2016/10/30 能把偷情拍得这么优雅古典贵族气质,也是没谁了……16:30@资料馆 |
|
203 min. 应该是对胃口的电影,可惜状态不好,有机会对着英字再看。女主简直是Kristin Scott Thomas和Eva Green合体。 |
|
冗长的叙事散文 |
|
好不容易看完了,如今能找到连续3小时的空闲时间真特么难 |
|
僵硬而强撑的美人,难令人信服。时而徘徊于有优美自赏和造作穿帮之间,也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些许时刻。 |
|
只有在电影里,鲜花永不凋零,但是时间... 只有奥利维拉拍摄了没有时间、没有历史的电影,欧洲(电影)史的最后一棒交给了他,于是他镜头下的一切都像不知道身处在哪个年代一般(贝多芬的,德彪西的,或许仍旧是巴赫的?),因为所有的房屋都早已是废墟,只留下鬼影和絮语,但那是多么优美的废墟、鬼影和絮语,以及被幻化为“没有面孔的眼睛”的——艾玛、永远的洗衣工和猫咪。 |
|
90s十佳。隽永,诗意的音乐性电影,更加认定了奥利维拉和科斯塔”殊途同归“的共性。叙事的完成简直是锦上添花嘛。不过依然有两场戏太干巴巴 |
|
我重看了,美死人啊 |
|
Emma总在拒绝定义,拒绝贤妻良母,拒绝“包法利夫人”,拒绝文化,但也拒绝空洞。像鸟一样,我们不知道她的智慧有多少。 |
|
简而言之:《亚伯拉罕谷》是将小说转译时,不顾及(或有意或无意)影像的特殊性及局限性,所呈现出的“小说电影”。《亚》之于我而言算是一本因完成度欠佳,堪堪二流的昆德拉式中篇小说。
相较于锡兰的《枯草》,《亚》似乎没有考虑观众对迅速连结之台词的理解速度。大段大段昆德拉似对话在电影中后段接连出现,旁白也减少了许多;短暂但连续的正反打中观众也没别的可看,只好尽力理解。但如若观众没有前摄认识,又极易落入“谁对谁错”这一意义循环。
最为尴尬的是影片后半段这一循环以一个可以说“无厘头”的失足坠亡结尾。如果说对于一本小说,面对一个诧异的结局,我们总是可以轻易回到过去并再次审视文字;但电影毕竟是时间本身,我们不应该被允许回到过去,这一“无厘头”实则是结晶化的无能。 |
|
文本和剧情可能其最精妙之处,是对包法利的重新诠释。但听了3个多小时上流阶级在虚伪的自反及心虚的辩护中来来回回,难免心生厌烦。 |
|
中字找崩溃了,最后还是得是古早心中的阳光字幕组哈哈哈,为了中字,片源忍了。 |
|
泥萌快去看福楼拜的小说啊,奥利维拉这部不行 |
|
山谷像一处力场慑住人们,将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都集中外化地展现在这片场域。得益于旁白的填补,运用眼神对视(人物间对视、对镜头的对视),使得即便作为符号的能指人物都可以具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力,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灵魂与主动,充盈了整个“山谷系统”。旁白与音乐也持续带动牵引着故事发展,提供系统元素前进动力。看过的运用旁白和古典乐最好的电影之一。 |
|
葡萄牙导演拍的《包法利夫人》,好久没看这种从故事到拍摄手法都这么老派无聊的电影了。导演想让女主在结尾超越艾玛的命运,但她走到桥上摔下去那里太过突兀,我和同伴在涌动着寂静与感动的影院里不禁笑出了声。 |
|
漫长的三个多小时,太难看了!全程靠画外音推进……完全是被海报欺骗了…… |
|
31 March 2024 香港大會堂
我喜歡!當我漸入佳境,當我欣賞旁白引導我進入,當我看到質感極高的畫面。
我不喜歡。在大概一個半小時的時候,我想要離開。
並不作者的一部文學意味太強的影片,我多次在想這是否主要多虧了原著的精彩。
喜歡配樂。
很多細節具有時代性的落伍感,讓人食之無味,實在是太過俗套...以至於結尾實在刻意到我肚子痛也在結束前兩小時猜到。
觀眾與女主一樣,優雅坐與坐席,承受了三個小時的言語強暴與意識輸出。
據說這次4k重映有新加入的二十分鐘全新片段,但本人之前並未看過全片。
開頭半小時是我最享受的觀影過程,我本以為是如poor thing一般又一部討論女性、身體、權力的影片,但之後愈發俗套,若不是女主實在美麗動人,差點憤然離席。
但再次,我喜歡其中的配樂與空鏡。 |
|
4.5。年代20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