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 稻草人反映出的问题是台湾一直面临的一大问题:普通民众不太有国家认同,对主权没有什么概念也不太关心;但另一方面,殖民主义的痛苦感受又是切身的。二者之间没有太过强烈的相关性,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必然,本土主义就在这样的缝隙里,在一点贫瘠的土壤上生长出来。悲情城市与稻草人其实是一体两面的:大陆人和日本人没有什么两样。王童用他惊人的客观笔触描绘了日据末期台湾历史和社会的吊诡,要我说这哪里是喜剧,分明充斥着无数惊悚。 |
|
原来,电影若想要感动观众,竟然如此简单,不需要大明星,不需要大场面,只是认真讲一个故事就可以做到。 |
|
有时候我觉得,对于深刻伤痛的最苍凉的表达方式就是辛酸的戏谑,就好比这部稻草人的一样。从哀乐齐鸣的交接到企盼炸弹的哑然,庄稼人的苦痛的快乐都来的这么直接和简单,他们身上投射了时代,但是他们却浑然不觉,这可能就是底层人物的涕泪欢欣。四星半。 |
|
王童的电影永远有莫名的沉重,压得让人喘不过气。就算是同样的题目,侯孝贤可以给人淡淡的温柔,杨德昌把血淋淋的残忍割开给你看,而王童身上就全是沧桑的山河情怀。台湾人民不只会小清新的时候,曾经是影迷多大的幸福 |
|
笑中带泪,浓浓的乡土气,可与内地抗日题材比照着看,相当精彩 |
|
黑色的荒诞喜剧,运炸弹事件颠簸起伏,趣味横生,村民的愚笨却仍旧乐趣盎然,苦中作乐,在乃人生难事。那是一个陌生又令人感到心酸的年代,那是一群困苦但却没有绝望的民众。 |
|
异族统治和战争无疑是痛苦的,但对于底民而言,生活总归就是无奈的,无论是要换日本姓名,还是去捡美国炸弹,这就是求生的方式,千百年以来压在我们身上的只有命运罢了 |
|
*左边是当地民乐接到人走了,右边是日本军队送完人吹号撤了。
*沙眼散光带色盲
想当兵,人家都不要,真有福气哦
*臭头因为客人把鱼翻过来吃而在门框边大哭
*我姐姐一家过的如此辛苦,你就忍心把他们的田卖给糖厂。“我明天会跟他们男人讲。”
*未婚夫入伍后死去,婚衣再也不脱的水仙。
*参军不是死就是断手断脚,得到奖状或者旗子有什么用,旗子都不够做内裤。
*老板不让把哑弹留在自己也住的屋子里,“放水仙那里?”“好”
*美国再多丢几个弹,我们就有吃不完的鱼啦。
|
|
荒诞、戏谑的背后是一个民族沉痛的历史与血泪 |
|
最近看了几部日据时代的台湾电影,才意识到那五十年他们所经历的苦难并不比大陆少。而导演却是以"苦中作乐"的手法拍摄这部片子,荒诞又真实的现实,结尾一家人和和乐乐坐在一起吃鱼时,我觉得仿佛这么多年过去了,生活的本真还是没有改变。 |
|
就此而观台湾的本土认同与殖民主义、“家国认同”的根本冲突,如此之虚妄。与10年后王童拍《红柿子》的旨意是一样的,全是对宏大叙事的质疑。战争全是上面的政客狂人捣鼓出来的政治游戏,牺牲的壮丁只是拿个奖状拿张棋子罢了,反正死的又不是上面领导,但老百姓饿肚子是时时刻刻的,总得吃饭啊,所以运炸弹去兑奖最后因祸得福炸鱼吃才显得滑稽又黑色幽默,最后一幕一排排孩童坐门外吃炸鱼盼等天下炸弹让人可笑又心酸。当年还有些刻意煽情和简单的讽刺性,几年后王童《无言的山丘》才具大师级水平。8.2 |
|
日本战败背景,灰色调子,台湾阿Q精神。防空演习,在截肢日本军官的号令下,妇女们传递水桶往涂红的牛身上泼水;运送美国炸弹献给日本人,炸出一大堆鲜鱼,“三天炸一次就好了,吃不完可以晒成鱼干”,荒诞十足的黑色喜剧。改成日本名可以发白糖 |
|
杰作。黑色荒诞意味极其强烈,且又处理的恰到好处,一派恬淡欢乐中透着无尽心酸与残酷。这个王童还真不可小视啊。 |
|
优秀的抗战荒诞喜剧。前一个小时是日据时期台湾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乡野图景,孩童的纯稚,生活的艰难,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下,有种绵柔但有力的忧伤。后半小时,围绕捡炸弹送炸弹展开,荒诞意味也达到高潮。对于战争的无知和小民生存囧态让人心酸。最后孩子吃着鱼,说希望美国人天天扔炸弹,哭笑不得。 |
|
如何学会停止恐惧并爱上炸弹,王童台湾三部曲从第一部开始就是俩男主的设定,愚昧愣呼呼但都很努力按自己的方式活下去,女演员依旧都很标志性。日治的战败前夕,天皇统治下政策教育看上去都很操蛋也导致了一连串悲剧,但靠天吃饭的农民在哪个朝代都不会有太大的区别,那些荒诞又很真实的喜剧桥段也很反转的在这么苦无奈没有希望的故事里找到了每个人的满足,很高级的讽刺效果。早场空腹看片,然后好想吃鱼。朗园中影修复版。 |
|
王童导演用荒诞喜剧的方式,构筑了一个黑色幽默与温情共存的特殊年代,由生存而来的各种事件都由后来人的特殊反思方式呈现出一种极具认识自我和反思时代的面貌,由这种特性他和他的后辈姜文达到了统一。 |
|
http://news.mtime.com/2017/08/02/1572003.html 在时光网上看到这篇标题党严重但写得还算不错的文章,得知想看的《稻草人》上映30周年便前来观影:在被荒诞有趣的故事吸引得同时,也被乡下的农耕生活唤起了不少童年回忆,感恩,亲爱的老爸老妈通过辛勤的劳动将我们姐弟养大成人,那些年,你们受苦了! |
|
庄子的道分文人道和至人道。文人道是极大极狂,大到神龙见首不见尾,你以为他很小,故不需要藏身于山林就已经大隐隐于市。至人道通俗来讲,就是我想给他一台饮水机,他却想自己动手挖口井,极小极拙,小到看不清道不明,拙到山野村夫也为之嫌弃,你以为它空无一物它却无所不包。张大千和齐白石的区别就是文人道和至人道的区别,王童的电影表现的就是至人道,至于《稻草人》里的福兮祸兮的“炸弹”,那正是福气来了门板挡不住,福气走了要顺其自然,若是心中还存有一丝挂念,那就“隔个两三天丢一颗好了”,管我温饱,年年有余即可。 |
|
开篇送葬的段落,倏然勾起了大佛plus的雷同设置,不知是偶有巧合还是特别致敬。同样荒诞不经,看到了日据时代和小确幸时代宝岛人民同样的秉性,而这种秉性恐怕也是同种同族的我们骨髓里的劣根性。又想到了老库,只不过老库爱用婚礼,爱光怪陆离,但在老库和王童的眼里,他们的同胞都是可悲的吧 |
|
还是个体命运对宏大叙事的拆解 乡土世界里最质朴的善意非常容易惹人心酸 即使它的背面有时被看做愚昧(隔空一起看的 123点播放那种) |
|
看台湾历史刚好看到二战时期,就赶上看这个电影。这不是《鬼子来了》也不是《举起手来》,中国和日本的关系跟台湾和日本的关系根本就不一样。片中没有英雄,甚至没有坏蛋。在战争和殖民的夹缝中生存的人们,只好默默地生存着 |
|
战争剥去怡然耕作的皮,露出扛着贫困的农民。国仇家恨怎顾及?十几口人的饥饿才是最大的仇敌。善良伴着愚昧前行,苦难中透着温情。杀人的弹头能换回多少鱼?侥幸存活的人却在企盼空袭再次来临。 |
|
战争侵袭下的村庄,用曲笔写成的黑色故事。招待贵客的筵席上被翻身的鱼,被扔进大海里的炸弹炸开的鱼。物质匮乏的年代,人的胆量也被不成比例地放大,要么陷入贫苦的绝望,要么放手一搏,连炸弹也想藏在自己的床底下。无声无言的稻草人,日日望着这一切,劳作、空隙、欲望……穿同一身衣服,做同一个梦 |
|
既心酸又好笑。和《鬼子来了》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相比鬼子来了后面的犀利,这部要温柔的多,看到最后只觉得在那样的生存环境里哪怕只有点滴的幸福都是莫大的珍贵,哪有那么多的大英雄,更多的还是平凡的百姓。 |
|
特别好看,一部作品如果只有悲苦是不够的,最好的就是悲苦还有戏虐,因为生活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广阔的庸杂空间,有悲苦也有愚蠢和可笑,甚至二者是互导的。很久没有看到这么好看的电影。我能懂得导演眷爱这炎热而苦闷的人世 |
|
7.0/10。|这辈子,穿同样的衣服,做同样的梦,等待一个同样的明天。|没想象中的那么一笑到底,辛酸远大于幽默,直到最后半个小时才显露出一点喜剧色彩,但也绝对不是很爆笑的那种,应而有点失望,但片子还是不错的。印像中一群小孩等空袭那幕很傻很天真(因为捡到炸弹有奖励)。 |
|
王童導演講述了一個台灣式《活著》的故事,看似荒誕有餘悲傷不足,實則荒誕背後盡是悲涼,這悲涼抓骨撓心,電影結束而悲涼不止,空余下無奈的嘆息一聲接一聲,日據時代是台灣歷史上無法忘卻的痛。 |
|
98分钟版。断了双腿的军人,发疯的新娘,美国屌有酒瓶大,天皇是太阳我们是放大镜,因客人吃掉鱼而哭泣的孩子,迎着轰炸去捡铁的村民,扛着炸弹去领赏……开场就用台湾兵的死讯,制造了日本军乐和乡间唢呐的不和谐,继而用来自稻草人的画外音,标记出在全片不存在又无处不在的大地立场、生存逻辑——于是村民们颠三倒四、大悲大喜以致无悲无喜的生活,在一种超越了历史、国籍、战争的超然视角下,拥有了荒诞的喜剧性。前一个小时是日据时期台湾后方生活碎片,有种田间“讲古”的趣味,孩子一大窝的兄弟俩在家里家外演出了一种文盲式的质朴、狡黠、蛮横、温柔,两个人是很有看点的,除了抱怨稻草人不济事那场戏略显刻意;后半小时运炸弹简直又一部《恐惧的代价》,而之前无甚用的疯女人角色,在这里也制造了紧张感,最后炸鱼衔接上吃鱼的戏,续得好 |
|
大概就是1943年44年左右台湾乡村百姓的故事,以喜剧的形式来讲述的悲剧,黑色荒诞。可惜深度不够。完全不如王童后面的几部影片,但是也理解,本片毕竟是他第一次拍这种题材,属于试水之作。有了本片才有后面的几部。影片的配音很差,音质很怪,感觉很粗糙,后期感特别明显,听着就很出戏,而且口型也对不上。但瑕不掩瑜,整体还是很不错的电影。8分。 |
|
用牛屎涂眼睛导致沙眼,色盲,然后不用去当兵,话外音是,兄弟俩真幸运,有这么个好妈。“只要三天炸一次就好了,这样我们就能经常吃到鱼了,吃不掉的还能送给邻居“。富士山跟个斗笠似的。美国人浑身长毛,像个大猩猩,他们的阳具有这么大!下面的妇女开始笑。 |
|
伟大的富士山。2022.7.16 大银幕重看,王童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不光写透了外省人的故事,这些本土庶民也每一个都活灵活现展现了时代的悲哀。 |
|
本来以为是通篇以稻草人的视角切入一个家庭悲喜生活,没想到短短几句话旁白便消失了,如果坚持下去的应该会更完整吧。这部黑色喜剧的写实意味非常浓厚,荒诞的元素并没有脱离于现实基调,反倒衬出现实之苦,实在太超前了。 |
|
【林象词语放映】以荒诞的剧情表现日据台湾末期乡村贫苦农民的日常。剧本中充满了生动的细节:牛粪涂眼、消防演习、翻面的鱼、卖货小贩、未爆炸弹、吊桥相碰…炸弹爆炸悬念紧张气氛十足。但整体故事有余,深刻不够。无论怎样的盛世与统治,老百姓还是要努力活下去。当然遇到“三年风调雨顺”就没办法了…三星半 |
|
王童的台湾三部曲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无言的山丘》,而这部《稻草人》则罕见地出现了很多辛辣的幽默与讽刺,这在王童电影里非常独特的。 |
|
又魔幻,又悲伤,又好笑,王童是怎么做到的?美国人的阳具和酒瓶子一样大,天上掉下来一块写着USA的铁,富士山像个斗笠,三天扔一颗炸弹,我们就能吃一年的鱼啦。 |
|
没想到王童的电影如此精彩,以贫苦的一家为坐标,描绘了在日本统治下台湾的生活,那种种愚民政策,种种独断专横的行为,还有种种无知的表现,还有种种无奈,都透露出他们生活的悲凉与无助,这一切,着实震撼人心 |
|
黑色幽默
台湾人是可以跟日本人坐下来吃饭的。农民的狡黠是为了生存,也是一种小动作式的的反抗。台湾农民爱传统文化,但是这爱和物质生活的缺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城头变幻大王旗,换的只是地主而已,地主是中国士绅或者日本商人有什么区别?甚至美国人都炸弹也能变成渔猎的工具。台湾人去海里捞鱼的时候,真觉得荒谬可笑又难过。 |
|
说实话,我会建议大家看看这87年的电影,今年是2020年了,社会发生了那么多变化,中国大陆部分地区的繁荣是肉眼可见的,有些新一代的年轻人躺在几代人的努力上,衣食无忧,而贫富差距是大家刻意绕过的话题。台湾社会的民粹化,割裂,政党之间对于民意的操控也愈演愈烈。事实上,自以为物质富足的人和自以为精神富足的人,都不是真正的富足。都是可悲的。社会对每个人的剥削和压迫,往往不会直接的表现出来,而带有更大的隐蔽性、迷惑性、成瘾性。王童导演在三十多年前用炸弹爆炸来试图震醒观众,而观众也许会被岁月静好的乡土气息所蒙蔽,在那黄金分割的绝美构图背后,百姓的麻木、愚昧、贫穷和苦难,恰恰在反映了现实。 |
|
对比姜文的《鬼子来了》,没啥家啊、国啊、民族啊,这些高大上的立意。就是老百姓平凡的日子,娓娓道来日据时期,台湾村民的生存空间,生存困境。好像同大陆跟香港比起来,台湾人比较从容不迫。 |
|
荒诞喜剧,逃避军役的普通台湾农民生活,到天上掉下美国炸弹之后,转进为魔幻现实,更是把喜剧层次拔高一级,笑到不行。笑过之后,还非常值得回味深思,荒诞表现的影像里包裹的内核,是乱世中挣扎求生的心酸无奈。 |
|
幽默中透着心酸,戏谑中带着悲伤。王童导演的黑色喜剧的方式将战争下的民不聊生呈现出来,尖酸讽刺,批判现实。八十年代的华语佳作~ |
|
日据时代底层小人物辛酸。为配给白糖改日本名字,上交家里铁器炼钢做炸弹……送炮弹一段不落俗套,都是为了生存。 |
|
为什么台湾和日本就能在战后照样或是更甚的穷困之中脱离出来,作为战胜国的天朝就不行呢. |
|
缺少了一点彻底的东西。这四星相当于经典电影里的四星,跟普通的四星不可并语 |
|
苦中为乐的农民,中国的农民具有华丽的一致性。话说,“阔嘴”这个形容词好形象啊。 |
|
一句话总结就是:日本占领下的台湾人民被美国人害得好惨。以一种非常荒诞的手法展现了普通人民单薄的民族认同感,日本人管事就听日本人的,即使被日本人送上战场断手断脚,心里还是很效忠天皇的;后来美国人的炸弹炸死了好多鱼,于是就开始盼着美国飞机天天来炸。 |
|
#A-#
很可惜没能把稻草人的口吻保持下去-以这种略显荒诞与黑色幽默的口吻反衬真实的“滞后”,泪中带笑的笔触勾勒阶级生存状态,意外有点继承早期中国电影的方式? |
|
很多人都很喜欢这个片子,照镜头语言来说,不是非常出色,也许大伙对这样的话题普遍比较感兴趣吧,鲁迅的影响过于深刻,尤其是之后又有了一部姜文的鬼子来了,到底怎么说好呢,是批判,是同情,还是讽刺。我们置身于境外,片中的农民置身于境内,他们的行为展现了老百姓生活朴实的质感和喜感以及痛楚感,相对于国家,他们更加关心自己的饭碗,其实革命也是扯淡,还不是混饭吃。所以反过来该批判的是我们自己,当我们置身于他们的状态之下,我们表达出来的可能不只是“愚昧麻木”,还有人性的丑陋龌龊,而不是老百姓善良朴实的天性。所以最好两三天就能掉下一个炮弹,那么我们就天天有雨吃了。 |
|
4.5 王童有很多耐心循循漸近,故事溫溫緩緩直到一觸即發。 |
|
配乐和荒诞的故事完美结合,王童简直就是寓言家。荒诞的集体无意识,游移的身份定位和尴尬的民族认同,如此大玩人性异化和存在悲剧,真是狠狠扇了政治一巴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