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看二部比想象中好太多的香港本土作品,每个演员都发挥出色,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并理解这些边缘人,尤其这部边缘人里的边缘人。
1. 姜皓文粗壮的身材(目测180以上,还很壮)+黝黑肤色+毫无gay气才让tracey这个角色更有戏剧张力,让他渴望成为女人的难度无限加大,如果让娘炮且毫不纠结的漂亮男孩演trans就太顺拐了。
2. 袁富华演技爆棚,完全看不出他演绎的“阿姨”和《叔叔》里的老gay是同一个人,他完美诠释了transgender从外到内的所有部分。 |
|
首尾片名的变色很妙,一半青一半红的“翠丝”终于变成一半粉一半紫的“翠丝”。我喜欢它呈现出来的生命质感,不原谅、不和解、不团圆,而是带着一种与自我对抗的成全。每个人都陷在自我的深渊里,为了自救爬出深渊做自己,哪怕为了做自己,我们又会陷进另一个深渊里。 |
|
和《女孩》类似,其中《女孩》侧重点在变性的过程,《翠丝》则是以变性前的心理活动为主。
正因为如此,《翠丝》也显得有点头重脚轻。大量篇幅讲述大雄变性之前的故事,变性的过程是一笔带过,变性后的部分更是只占了很小一段,给人的感觉是很容易就成功了,过于顺风顺水,没有把大雄面临的阻力和逆境展现出来。
大雄的儿子的女朋友那句“当初是谁在脸书采用彩红头像的?原来其它人搞gay、易服、变性全都可以,但发生在自己身上就不行”很扎心,和网上那些“我不反对同性恋,但我儿子不能是同性恋”之类的话是一样的。
大雄他(她)们最大的困难不在于自己,而在于家人、群众的歧视和误解。
电影整体不够好,但是题材和立意值得肯定,更何况是华语电影很少涉及的类型。
台湾拍了《谁先爱上他的》,香港拍了《翠丝》,唯独内地还停留在上世纪。 |
|
黃河不錯我的菜,打零哥感覺能得獎 |
|
議題電影。願意拍這題材值得鼓勵,但老實說編導都做的不好。為什麼要將自己想說的道理都塞進角色的臺詞,直白的說教味只會產生距離感。阿邦這個外來者的設置根本是編導的麥克風,用來表達立場與推動劇情…姜皓文看得出努力,但痕跡略重,同片中對照的"打令哥"袁富華則更加自然,他也是片中表演最好的。導演愛用狗血橋段來表現掙扎,也讓情緒過滿。像惠英紅面對老公坦白那場,甚至都over的有點喜感…其實鬆弛一點演才是她的好狀態啊(被招攬連署、和兒子在樓梯談心) |
|
后面实在太拖了,一直收不住的感觉。有些台词和设置也过于刻意,低于预期。 |
|
不行了,黑哥女装造型越看越像米雪……金馬沒提名是因为报了女主角吗 |
|
电影里的角色都超级可爱,我反对用力过猛的说法。虽然结局的那种美好,在现实生活中似乎很难实现。当我们用common sense来边缘化某些群体的时候,应该意识到我们有权利去建构自己的身份,某种程度上来讲,大雄变成女人后的快乐,和我买到相机在街上抓拍的快乐别无二致。 |
|
缺点很明显,有些过于说教和追求政治正确,后半段过于拖沓,想说的东西太多反而说的不够深入。但真的很感动有这样的港片,也哭了好几次,姜皓文好棒! |
|
作为处女作是合格的,起码故事讲得流畅完整,不过还是稍显四平八稳,对平权的意义大于影片本身的艺术表现,再加上香港已经很久没有LGBT题材的作品了,所以是值得鼓励的。不过总的来说那些幽默的部分比动情的部分更为成功,很难评价黑哥的表演,或许因为配角太过出彩了吧,不止是提名的两位,另外三位男配也很精彩,反而遮挡了主角的光芒。 |
|
比较好玩的地方是剧作上为“性别”这一议题提供了丰富的弹性和可能性:想做普通师奶的主妇,常在戏剧里扮演男性;用彩虹头像的男仔,有一个短发纹身女友。希望性别的“别”不再是区别,而是告别。告别性别,你好精彩。 |
|
女婿沾花惹草,是风流不是薄情。丈夫表里不一,是怪物不是观音。女孩可以在身体画上不同阶段的印记,他怎敢卸下这裹了半生的皮。男孩可以在机场捧回老公的骨灰,他只能对着投影缅怀密林的河。穿上格子衬衫为世界表演,戴上粉色假发向自己坦白。这屋子不许有性欲,这河流不许有转向,这世界不许有差异。 |
|
像一篇精致加工的社会报道,寻找各种典型性。很大一盘棋,三代人不同遭遇,中间一代是最惨的。戏曲、票友的加入有点意思,同性、异性话题置入略僵硬,每个人都在社会边缘(妻子、女儿、女佣、跨性别者),最后变性决定直接有奔溃的危险。话题意义大于艺术价值吧。 |
|
倒觉得,可以给新导演多一些善意宽仁,驾驭保守HK 的 LGBT 题材,且要保持自我完整性,并不容易。姜皓文太黑柴,如此 man 的外形,真可以扭过来(即需要展示足够powerful 的说服力),其实能成就本片,但目前仅在女装 PK 神似形似一项上,已被打铃哥吊打。打铃哥更接近我们认为的,传统戏剧走出来的女儿身,有精神支撑,所以容易代入,而脱自 GAY 心理成长加自我认同的大雄,反而有点梦游,给不出足够理由,反倒过于依靠年轻世代、留洋归来阿邦的鼓励暗示,古今中外,里应外合,什么都想要,就未免有点跳 tone。 |
|
编导、剪辑、配乐都有问题。阿邦角色强行推动情节,很概念化,很尴尬。前面三十分钟还是不错的,后面进入正题了以后就很强扭了。 |
|
沒想到《翠絲》和《女孩》是完全一樣的主題與結尾,兩部片都是主人公與自我接納作斗爭的過程,演員用柔軟的情緒為角色注入了生命的氣息,只不《翠絲》的姜皓文更粗線條,自我認同方面則有東方式的婉轉、含蓄。同樣的結尾其實都是為了戲劇效果而去戲劇效果的,難免有些刻意,家人最後的理解也缺乏順理成章的轉折。另外,吳肇軒真的是香港新生代演員中很會演戲的。 |
|
这个世界有太多难于理解的体验,比如他人的性别认知和他们所经历的生活。当少年第一次穿上女性内衣并意识到自己是少女,眼神中的欣喜;当老者第一次画上全妆,可以用名伶姿态肆意挥洒,然后死去。这种种片段不是奇观,是上帝的眼泪。 |
|
很难说这部电影的内核到底是中式的还是西式的——或者说《翠丝》其实兼具了东方文化中的含蓄内敛与西方文化中的开放利己,“中西合璧”使得其风格更显诡谲,似乎脱离了现实世界,对老中青三代LGBT群体的刻画也使得《翠丝》更像是一部以科普为主要目的影片。作为“中国第一部跨性别题材影片”,《翠丝》显然没有被更广泛地知晓与接受,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影片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不过最主要的还是那些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
与“第一部”这样的虚名相比,投资人古天乐对影片的大力支持更值得我们铭记,有了他以及全体创作人员的努力,才有了这部满是缺憾却坚持“自我”的影片,我们才踏出了这不深不浅的第一步。 |
|
香港罕有直面LGBT的题材,而且这次更探讨gay rights和transgender的话题,所以很想喜欢这部电影,里面所有人也都很酷,哪怕渣女婿都算在为平权出力不是吗。但感觉问题也在此,刻意营造了理想化的环境,主角的自我挣扎反而显得无力,倒不如配角出彩,再加上姜皓文演的也不太好,有点可惜 |
|
没有被剧透情况下的看片心路变化:一开始因为片名《翠丝》而误以为是Les片,后面阿邦的出现怀疑是Gay片,随着观影的继续才知道这部电影的重心其实是跨性别者(Transgender)。—— 电影的情节和台词编排不太满意,如阿邦的一些LGBTQ言论虽然有部分认同但挺激进、过于说教,可能他成长的环境比较开放,但更多现实生活中的LGBTQ群体因为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而没勇气做真正的自己甚至不想做真实的自己。…… —— 姜皓文的外貌太男人了,即使后面变性剃掉了胡渣,穿女装还是不如袁富华来得自然。—— 嘉欣(对立贤):当初是谁在「脸书」采用彩虹头像的?原来其他人搞Gay、异服、变性全都可以,但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怎样也不行。→ 看过蛮多父母无法接受儿女LGBTQ身份的电影,少见儿女不接受父母是LGBTQ的作品。★★★☆ |
|
@东京国际电影节 为什么所有牵扯到LGBT的挣扎觉醒的电影都如此用力过度?LGBT是没有错但是配偶子女又何辜? 当初既然选择压抑自己做个普通人享受了普通人的merit之后又觉得自己受社会常伦的迫害而挣扎反抗伤害身边最亲近的人的行为不懂有什么好歌颂的。 戏剧冲突过于刻意惠英红达令哥演技吊打男主,男主和bond的床戏也发生的莫名... |
|
导演给我感觉他就是个看热闹的人 |
|
姜皓文也是拼了 |
|
同意豆友JUDY(先生或小姐?)的看法, 說完了我想說的. 只好改說陳蕾小姐太酷了(即吳肇軒先生的女友--), 真眼紅吳生, 她在澳門長短片骨妹. 無聊戲都演出驚艷, 這次可惜出鏡太少, 不如拍一部女要變男的請她主演, 效果會很爆. 姜生在主角壓力下比他眾多配角演出差太遠---他應改名號為 最搶戲的配角最大壓力主角..... |
|
「LGBT」电影里少有的「T」,放在华语电影中更难能可贵。其实,我倒不觉得姜皓文的表演和造型有问题,事实上并不是每个「异装癖者」和「同性恋者」都有非常自然的女儿情态,普通人甚至是外表很阳刚的男人内心都可能是女性。电影的问题其实更多出在剧本设置上:跨洋归来的阿邦基本是一个工具人,承担着敲碎深柜的重任,甚至到了最后还帮女性大雄达到「性」的圆满;整个寻找自我认同,乃至于变性的过程也太过抓马(在夫妻吵架一场达到抓马的最高潮),家人从反对到谅解也太过自然,不得不说是创作者的一厢情愿。袁富华的表演上佳,像初见阿邦时揩油的小动作,化妆时眉目流转的小神态把握得太好了,如果导演不把他当成另一个工具人就更好了(达令哥的死主观客观上都迫使大雄向家人出柜,但他的角色其实有更多值得挖掘的地方) |
|
【台北金马影展展映】跨性别题材影片。整体剧作上比较工整普通。由回忆片段和现实中对内心的突破而组成。粤剧花旦打零哥角色非常出彩,印象深刻。姜皓文的表演很惊艳,此前绝对想不到他可以如此成功地扮演内心为女性的跨性别者,演技值得肯定。而惠英红则有过火之感。三星半 |
|
看完《谁先爱上他的》真的只能给两星了。对于lgbtq群体的呈现是非常肤浅和刻板的,剧情也是套路又漏洞百出,中间男主寻找自我认同时他的家庭是完全缺席的,到最后突然又一个个出来刷存在感,真是有够冗长。前半部分还有点好看,但从主角去夜店之后就急转直下,人物动机都割裂了,姜皓文明明可以处理好隐忍的痛苦和微妙的女气,为什么突然变得那么夸张又歇斯底里??变性后的造型也纯粹像是在丑化他。大概是靠一个达令哥和半个姜皓文撑起来的电影。 |
|
没想到最好的是片头字体设计… 编导演都很认真用力,但实在能力不足。用了大量性别认知符号,霸王别姬,大卫鲍伊,都用上了,但故事和讲述方式,放在9012实在是有点冒傻气。姜皓文表现一般,尤其是易装之后,太多刻板印象的女性表情和肢体语言,放在这个议题下倒有点讽刺。唯一有意思的角色是袁福华的老乾旦。 |
|
舒琪还可以但演技和导演太尴尬了,同样配角出身完全可以找林家栋来演啊,毕竟姜哥和少年时代的大雄差太多 |
|
剪辑太乱了,故事还可以 |
|
我没想到会如此用错力气 太过了 好难忍 没有必要的东西太多 要捧姜皓文就不应该找惠英红 姜皓文很容易就被比下去了 吴肇轩和余香凝被浪费了 |
|
差到令人惊诧,用台词来喊口号?又不是拍样板戏,蛮好的题材浪费了。剪辑也是灾难级的,像一边ke药一边打牌一边用脚趾剪的。打铃哥揩油后生仔的小动作还不错。 |
|
真的只剩下噱头了,导演还是稚嫩,转场的手法就能看出来了,一点都不干脆,犹犹豫豫,就像是片子的结尾,每次以为要结束了结果又出来一小段。哪怕是这样了想讲的议题还是没讲清更没讲全。向传统家庭的宗法礼教宣战是一个勇敢的姿态,但是却拍成了狂喊口号,很尴尬也很抓马,女儿的婚姻问题、身份的认同情况,还有家人接受的转变最后全都像想当然一样走入了一个特别完美而理想的状态,其实根本就是悬而未决。黄河那个角色的表演更是和其他香港演员不在一个空间里,非常出戏,同时我也理解不了这个角色身上的道德光环,说教意味浓重,几乎完全成为了推动剧情前进的唯一动力,一点都不讨喜。另外这个片子实在是太理想化也太自我中心主义了。简而言之,这个文本导演还是有点难驾驭,目前的成色只能说是比较勉强。 |
|
三星半。尽可能生活化地去表现transgender从压抑到放开的生活,人物都很扎实,粤剧老花旦的配角尤为出彩。姜皓文值得一个金马提名的。 |
|
抑制不住为“翠丝”这个名字添加儿化音的冲动。 |
|
本港小市井风格,有一些怀旧。某些镜头有些辣眼睛,对演员要求挺高的,尴尬脸。。 |
|
男主角长得像黎耀辉,回到香港后,过上了正常人生活。南音声里温吞的老港生活。心中悒丽森林攀藤附葛,琉璃光遍照少年身。愈美丽的东西愈不可碰,琉璃易脆,蝶衣易碎,香港城中坠楼人 |
|
一直到大雄穿上女装之前,叙事都流畅克制,和花艳红的相逢对望以及几处闪回都很动人。然而有两处断崖式的惨祸,一是大雄说他是个女人,二是大雄女装被儿子撞到后在浴室自残,这两处完全打乱了这个片子的节奏,连剧情发展的逻辑也毁灭了。另外,导演过度痴迷性别符号,新加坡男人(作者的声音)不断跳出来发表性别论述,太粗糙了。 |
|
能够看出来创作者的用心,比如特意编排了戏来提醒观众异性恋也会乱性;设置了各种立场的人物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还有直白的吐露出对香港边缘群体权利缺失的不满。但很可惜,这些优点在无法真实表达出真挚的爱情的状况之下变成了浪费,只靠主要角色干嚎实在有点吃力不讨好。 |
|
片子没有大的起伏波折 全是内心戏 感情戏 自我挣扎与救赎 但是 也不是每个观众都能完全理解 接受 毕竟就像片尾所示 还有很多人认为同性平权是破坏传统伦理或自然规律 在加以阻挠 这样的片子多一点 希望慢慢的融化坚冰 即便不理解 至少不要去伤害 整部戏看下来 每个演员都非常好 重要的是让人十分的信服 |
|
九月,终于有机会好好看下《翠丝》。GBT元素凑齐,哪怕放在港产片纬度,也比想象中大胆一些。特别美丽的一幕,是打铃哥化好妆容,自此可以含笑此生。阿俊与母亲的反应很暖,只可惜安宜的表现才是常态。一场蹉跎,谁错多少很难量化,但错这个字,本身太多为难与遗恨。三个时代的人一摆,真觉得我们经历得再艰难,也比不上大多数人到死也做不成自己一次,而这当然不止于LGBT层面。功能性极强的邦,有时很违和,可能因为演绎方式与表现角度,最后他与翠丝的关系哪怕拓展了性向流动的边界,但是彼此都有些突兀。惠英红和袁富华演技精妙,非常享受,姜皓文很勇,不过还可以更勇。三星半。 |
|
影像系统的古板陈旧与舞台剧化的表演无法自洽暂且不提,剧本散乱到不忍直视(但几个人物倒都很有趣)。而姜皓文也实在是撑不起来,整一个在尬演,华彩全在袁富华身上。打铃哥的这条支线估计是舒琪带来的idea,感觉只有他在场的戏份是在点上的,其他地方都好容易崩。 |
|
有力的诉求不是只靠说教喊口号,太生硬太尴尬了。整部电影就只有翠丝和妻子摊牌那场戏有触动到我,情感、情绪、演技以及戏剧张力都有。另外,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才是姜皓文“第一部”电影。 |
|
香港百老汇电影中心打卡第一部。不过电影实在让人失望,这真的不是我眼中拍摄这类故事的方式,全程不收着,太抓马了…后半段坐立难安… |
|
危机爆发前的部分处理得不错,爆发后的部分失之简单片面,演员、镜头与情节都有躲闪。由此影片整体止步于性别议题的展示,缺乏人物内心的纵深向度。2.5 |
|
1.黑仔不適合這套片,看得出努力,但女性部分令人出戲。達令哥好好多。2.全戲高潮黑仔與紅姐爭吵,太乾,剪輯、音樂基本未干預、整場直出,演員聲嘶力竭但情緒推動不到位。3.劇本、台詞,目的性太強,拼砌說教,過於直白。4.母子吵架故意扯社會矛盾,無必要。 |
|
片后的见面会透露了这是导演第一部电影长篇,导演本科读的新闻后来读的性别研究,而选择这个题材源于导演当年跟踪采访香港当年一个案件期间认识了跨性别人群并与他们保持了多年的联络。虽然是处女作但镜头语言叙事节奏都没有太多年轻导演会有的毛病,很流畅地讲完了一个故事。也许是因为导演对性别研究议题多年的关注,影片中出现了很多有探讨意义的人物,顽固保守是想要守护家庭的妻子,代表思想开放的年轻一代但当家人涉身其中就迷茫犹豫的儿子…就连性少数群体中也有gay和跨性别人士的对撞。故事所讲的也不是陈词滥调的我们要关注理解性少数群体,而是关注性少数群体自身的人物命运和心理变化…虽然最后的结局直接用转场带过了翠丝的抗争过程,朋友和妈妈也瞬间接受了他,难免有理想主义之嫌,但影片中表现出来的许多问题已经有足够的探讨意义。 |
|
「我本是女嬌娥, 恨天生作男兒漢.」 |
|
有些渴望,永远不会变。优秀且有心 |
|
整体拍得又赶又刻意,姜皓文难挑大梁本在意料之中(看看他以往的配角戏份,演法一直都有很大问题),此番挑战变性角色基本是“小材大用”硬着头皮上,加之年轻导演急于求成的心情全写在脸上,连带着惠英红的几场戏也成了无力回天的黯淡点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