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高调的女人。无论是唱Which Side Are You On?的群情激愤(还请到了30年代那场罢工的Florence Reece),还是在医院里被射穿头颅的矿工母亲言语里表达出的坚强,还是作为导演芭芭拉在经费断掉情况下对这个题材三年的坚持。2)整部片像篇深度报道,Bluegrass和政治题材好契合,音乐本身就很煽动,music of struggle。又枪杀又权力勾结,跌宕起伏比编了剧还精彩。3)说最后在Harlan放映这部片的时候,有3K党来现场捣乱,搞得看电影的氛围都很紧张。4)Basil Collins这个人的经历本身,就很Harlan居民的典型日常:在这片里都因为直接拿枪威胁Strikers,被摄影机录到发逮捕令了。但据后续回放说,罢工结束之后,他还继续回去当工人的领班,而且其他人也都习以为常。虽然两派人会有心结,日子还是一样过。 |
|
我的第一堂政治课:罢工后,先是工会官员来说服接着是政客的拜访然后是天主教神父最后是煤矿公司这显示煤矿主与工会官员宗教势力的联系你要反对的是一个大联合体。人总能雇到,骡子必须买 美好沧桑的煤矿工人民谣david morris dark as dungeon |
|
美国哈兰县矿工大罢工,工人视角可以说是左倾立场,深入现场纪实拍摄虽然平淡但是足够激动人心,片中那些关于矿工生活的民谣都是亮点。 |
|
这部影片的另一个片名是:美国工人有力量!40年前发生在美国的事情,今天中国遍地皆是。影片的一个特色是加了很多应景的音乐,这些音乐的指向性或者说控诉色彩非常浓厚。导演曾跟随梅索斯兄弟多年,但我至今竟然还没有看过梅索斯兄弟的作品,该翻出来看看了。 |
|
有力道,料多到一个空的过渡镜头都没有。很平静的叙述但观众可以想象当时的危险,矿工和他们的家人们是多么勇敢和团结啊,无需赘言。而当地的民谣歌曲更减轻了影片的苦情氛围,让人听到希望的声音。看到片尾credit里前三个都是姑娘的名字,更加心生敬意。好片。 |
|
纪录片讲述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的代表,劳工矛盾。看着很难受,赤裸裸的现实和矛盾,不能一看了之,因为这是真人真事。亮点:斗争与抵抗,妇女的力量,音乐歌声。看了两遍,一遍没字幕一遍有字幕,累死 |
|
跟随记录哈兰郡矿工罢工斗争的同时也是对当时美国煤矿行业工人生存状况的检阅,手段肮脏的资本家与行政、司法机构勾结使得弱势群体很难发声,工人被迫依赖的煤矿业工会本身腐败问题也十分严重,尽管环境如此险恶,朴实善良的工人依然用美丽的歌声讲述自己的生活与烦恼。女性占多数的摄制组令人刮目相看 |
|
补标。真实的记录的同时,完全按照,传统的电影气质分割线来分也可以,前1/3告诉我们,地点以及整场事件的气氛和关心重点,后1/3讲发展,以后1/3讲冲突和看法。导演真的太会剪辑了,当地民谣的音化对立,加上黑白影像与现实影像的配合玩的飞起,抓采访素材的重点,也是炉火纯青。 |
|
真正的记录片,真实的美国,发自内心的音乐,火拼,直面死亡,美国的矿工,毫无疑问的五星,豆瓣看过的人300多,豆瓣的格调,也是中国的现状··· |
|
太牛逼了!!!!!美国人的精神啊!还有那些民谣歌曲!!!!!唉太好了!!! |
|
比梅索斯兄弟那对儿废物好太多了 |
|
如果有原声, 那就太cool了 |
|
你永远不知道你看的下一部电影是什么题材——要不是恰巧接触了师哥的学术论文,恐怕我永远打不开本片吧doge……// 库珀的纪录电影代表作,即便在70年代的阿美莉卡也算平地惊雷了,“直接电影”的拍摄手法,特写采访视角,手持摄影的临场感,客观全面的群像镜头全景;尤其把摄影机直接扛到持枪对峙的火线上,太™️硬核了!不过时至今天,本片作为文献的史料价值已经远远大于纪录片的艺术价值了,向这位勇敢的女性导演致敬!! |
|
喜欢他更甚于梅索兄弟... |
|
哈兰郡有他明确的政治性,并没有常规访谈式的记录,新闻性更强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视角。劳资双方从来都不是对立的两面,这场漫长的战争从三十年代拉锯到七十年代,四十年间无数人再无法见天日,无数人得尘肺病慢慢死亡,无数的妻子失去爱人,直到他们一次次站上街头终于被听到了声音。片中不断唱起工人和妻子们自编自唱的南方歌谣,那是他们被忽略和被抹消的命运的灵魂。 |
|
Barbara Kopple拍劳工议题+权益斗争。罢工史、苦谣史、UMWA(美国矿工联合会)崛起史。串联曝光有死有伤,这对抗迂回曲折,只为一纸合同的保障。南方恶组曲:Which side are you on? 美国30年代+70年代,中国重蹈覆辙(何人得闻何人爱见?) 镜头:那些晦暗面庞 / 主妇惊惶 / 工会领袖激昂 / 资本之shun |
|
对矿工的生活和罢工事件直观的记录,难得是作为纪录片人物的性格都非常鲜明,并配以大量的民谣音乐。 |
|
经典。非常纪录、几乎没有编排痕迹。导演的presence弱化到最小(连采访提问的声音也没出现过几次)。尽可能中立客观(也纳入了一些工人群体内部的矛盾和反对声音)。有几段可遇不可求的精彩段落: 下矿井、枪战、还有一个煤矿工人和一个警察在街边的对话。美国的底层工人阶级也曾陷入这样不利的境地,最后还是通过自救得以改善自身的情况。非常典型的资本主义(非集体主义)国家里自发群体斗争的微观展现。 |
|
关于生命安全,关于工人权利。感觉那一代美国男人真汉子。引人注目的是:那些饱经沧桑的青年矿工们,虽说没接受过多少教育,却在与强权据理力争时严守法律底线,即使是在户外剑拔弩张时也能像法庭辩论一样有一说一,从不做博关注的造谣者、情绪化的煽动者以及只吃瓜的旁观者。反观国人,各种泼妇骂街、“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现象屡见不鲜,这还是发生在40年前的某个穷州啊。 |
|
社會/勞工權利;you gotta fight for your rights, in whatever way you can, as they ain't come for free; 我們的問題是團結永遠是一個大問題,而法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想免費搭車的人太多,而真正願意為理想/事業抗爭獻身的人太少 |
|
8.3/10。①美国哈兰县矿场罢工事件的纪录。喜欢那些工人唱民谣的部分,消解了苦情增强了希望/热血。②虽然整体形式上是直接电影(还有几段真实电影式的主观介入片段),但叙事节奏和叙事方式(立场明显偏向工人,且只关注工人诉求)都是传统故事片式的。整体虽平衡地挺好,但影像力量无疑被大大限制。 |
|
导演在罢工阶段,和工人生活了一年多。有些地方为了工人权益抛头颅洒热血,有些地方加班是福报。 |
|
可以选择讨论的主题很多,罢工、民主权利争取这些彰明昭著的主题反而显得过于政治化,而且对于国情模糊的国家,需要考虑太多现实复杂性。于我至少还能感受到的是民谣。70年代的工人仍然受着30年代民谣的激励并继续创作属于自己行动的民谣。而除去周云蓬等少到几个的人,我们的民谣还有历史记忆能力? |
|
非纯粹直接电影,低薪、尘肺病、枪击,镜头记录了矿工的悲惨境遇与团结抗争,歌曲,话筒出现,采访(访问者不现身,但音会偶尔出现),直面工贼枪手对身份的质疑并与之展开对话,甚至拍下枪击,录音师也现身(75分),不聚焦人物,全面展开,当然也让我们看到西方工会可不是摆设而是真正地为工人利益服务,“矿工们将一直战斗”“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努力获得自由”,致敬记录者。 |
|
+ 底层阶级只有通过抗争和游行才能得到应有的权益,而不是社会觉得你应有的权益。看看这个充满激情和意志的纪录片,听听里面的音乐,什么才是真正人道主义的艺术。 |
|
这片儿出过原声么?这片儿原声得过奖么?我居然都能听懂南方口音了,真是被某农村警匪片毁得不浅 |
|
电影课上观看。好片肯定是好片,只可惜我自己无法get到。教授安慰说,没关系,every movie is not for every one. |
|
矿工公会运动、女性力量、蓝草音乐。经典作品。 |
|
#334|@NY Indie Guy. |
|
左爆了。视角几乎都给到矿工一边,再加上深入冲突现场的实录画面,为影片注入了极强的煽动性。亮点包括民谣的引入,在谣讴中被铭记传扬的工人心声与斗争历史,以及对于女性(大多是矿工的妻子、母亲)斗争力量的关注。 |
|
罢工,公会运动纪录片,乡村民谣太加分,有笑有苦。有感动的泪 |
|
而我们的工人不仅没有抗争的余地,连一首歌唱自己的歌都没有。对权益争取过程中妇女力量的关注好评。 |
|
Which side are you on? 一个复杂的例子。红脖矿工们旷日持久的组织罢工、对付“工贼”,就是为了一纸更新的合同。“革命性”大概是欠火候的。但这才是真正的people‘s fight.看起来并不聪明毫不精英的人们怎么持之以恒团起来对抗“大势力”。蓝草斗争歌谣太动人。几乎有吟游诗人感。 |
|
啊哈,兰截到就县出原形,咳咳,其实都已陷入绝境,DNA动了是阵线不是排面定妆在资本的堡垒为了tomorrow morning,飘过的歌声像上天的口谕像暗夜的彩铃,煤飞色舞真的就凭,日薪月抑年华在的又该重病,高压线变成金色的幌子理会弱电箱的感应,速效救心娘们没完敌我矛盾更男暂停,无数的硬仗将把安全帽推到向光明顶,惹事生非算有条命。 |
|
美国的矿工还好么?那里是不是也有盲井盲山?看完此片后想,也许资本积累的过程从来都是一样的 |
|
有个女人在很开头的时候就说了句类似于i want my constitutional rights的话 |
|
从来就不喜欢看纪录片,看这片儿也纯属巧合,看了发现原来纪录片也可以这么迷人。好的纪录片从来都不会比故事片逊色,它不仅将那段历史娓娓道来,还更能让人感同身受。虽然中立,但观众没有选择的会站在矿工们一边,被他们的坚韧,勇气,团结,坚持所感动。 |
|
工人、工会、公司、政府,社会的合理制衡才可能稳定和发展,缺一不可。 |
|
美国课堂上看的.......可耻的睡着了 |
|
绝大多数纪录片比绝大多数剧情片更具有戏剧性 |
|
Forget the myth of journalistic neutrality, this is documentary cinema at its most cathartic and powerful. top chart |
|
能動之以情,卻未足說之以理,但整體還是蠻有力量的 |
|
70年代美国煤矿工人罢工,77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
|
最好看的社会纪录片。 |
|
教科书般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歌谣的运用堪称经典(矿工家庭人均鲍勃·迪伦)。我在newspapers.com找到了杀人犯Billy Bruner的trial的结果,确实如片中所述被无罪释放了,因为他和Lawrence Jones及其同伴发生了枪战,他自己也身中数枪,陪审团认为他的self-defense属于reasonable doubt。这其实和Kyle Rittenhouse的情况一样,美国法律保护下手更快更准更狠的并且活下来的人 |
|
7/10。不可预知的惊险情形几乎渗透了整个影片:导演站在阻拦工贼上工的纠察队一边,上前问凶恶的工头:你为谁工作?此刻完全的真实和主观的拍摄立场神奇结合,后来灯光师把光打在工头脸上制止工头继续开枪,以及群众筹集逮捕费、唱歌鼓励软弱的警长逮捕工头,对现场突发状况的高度关注体现了巨大勇气。 @2018-07-12 19:30:27 |
|
56上片子还挺多。口音太凶残了ORZ纪录片真好看,再也不想看煤老板投资的真人电影了 |
|
包括這部,梅索斯兄弟的《推销员》,還有怀斯曼的《提提卡蠢事》,美国纪录片的诗意都紧紧蕴藏在社会学的土壤之中。个人主义拥抱着社会属性的根基。77年的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美國佬的制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的抗爭。從血腥哈蘭縣到契約簽訂,這是工人階級的大勝利。北大馬會看的。 |
|
能再枪口的威胁下,仍然坚持维护自己的权益需要多么大的一种勇气,充分体现了,弱势群体只有团结起来,依靠组织的力量才能与权力机构进行抗衡! |
|
看得我睡到脖子疼...大早上看电影真的不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