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秒钟都尴尬,白眼68次,耳朵被强暴23遍,但最后还是有0.15丝感动。 |
|
虽说两个主题——用三流青春疼痛舞台剧作嵌套追问电影本体、以“演员一秒入戏”路数作骨肉诉求小清新小确幸,都非常“学生腔”,甚至造成崩坏。但文本上哪怕自相矛盾,却并没有什么关系,上述一切加起来还是挡不住真正的才华。松居大悟就是电影天才,都没必要谈群戏调度、伪纪录戏中戏、一镜到底,能不断模糊和重塑时空、在生活流日常框架里四处爆发破坏感、以高度自控姿态完成不断自反。恕我直言,21世纪还能有这种年轻导演,哪怕有缺陷,不也应该看到他极其闪耀的地方吗? |
|
74分钟一镜到底,淡化了真实与虚构的境界线,Moroha领唱青春狂想曲!松居大悟确实很有才华! |
|
那么尽力想做好的一件事,想历经的青春,想完成的梦想,为什么总会夭折?青春像手里的冰淇淋,那么清甜却终会融化;梦想像窗外的大雨,如此滂沱还是被现实洗刷。可能再也不会这么冲动愤怒,不管不顾冲进剧院登上舞台,表演一场告别。渐渐我们会长成讨厌的大人,但谢幕时请记住我们是被赋予意义的宇宙。 |
|
译名应该是《冰淇淋与雨声》。one cut拍摄手法+舞台电影边界模糊化+MOROHA音乐穿插其中。很有实验性,音乐歌词有一定加成。导演很有意思,来到北影节现场穿着人字拖。他说青春是难以名状的东西。 |
|
分分钟想掐死那个不嘶吼就不会唱歌的歌手,以及不嚷嚷就不会演戏的演员们!(70分钟啊这是看了个啥。 |
|
最好的地方是结尾喊卡之后还是没关机,日影豪门底蕴。 |
|
炸裂的青春狂想曲!戏剧内外反复交替,一幕一幕情绪交织:从矜持到放开,挫败到自省,投入到奋发,共鸣到喜悦,热切到梦碎,不甘到挣扎,坚持到无畏,疯狂到不舍,诉说了每一个燃烧过的青春。贯穿的撕唱伴着清脆的吉他敲击着内心让一幕幕都迸发着激情。一镜到底,过渡精妙。看这片子懂日语该有多好! |
|
一镜到底包涵的时间长度,巧妙实现时空过度与转场,无缝对接「现实」与「戏剧」,调度精妙;文本内外同样悲伤的两个故事,既是观众与演出者共同的现实延宕,又更像是一出无可计较的灰暗梦境,而梦醒依然没有尽头,没有未来,没有希望,声声的嘶吼与呐喊撕破舞台的帘幕,泯灭虚实的界限,结尾陈词相当感人了。 |
|
可惜了没有什么故事和观点,女演员真的很有魅力潜力无限。问答环节果断点”あのjk”的导演2333 |
|
【北京电影节展映】7个场景6个主演,两个建筑一条街,两种画幅戏中戏,74分钟一镜到底。除了犀利激烈的MOROHA的现场说唱外无任何配乐,很出彩。仿佛看了一场先锋舞台剧般震撼。戏内表现青少年问题,戏外表现演员追寻表演的执着。而现实中导演也真是因舞台剧被取消而拍了本片。奇妙! |
|
把从排练到公演的一个月时间通过一镜到底的无缝转场和过渡压缩至银幕的74分钟,拉长了现实的时间,但依旧感到很逼仄。现实和戏剧交替穿插,调度功力可见一斑。“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小宇宙”。传递的情绪很悲观,电影是垃圾,食物是垃圾,体育运动是垃圾,一切都是垃圾,但我们依然要在垃圾里苟活。 |
|
“一镜到底”最大程度保持了空间的完整性,同时创造了动作和情绪的连贯性,对于一部绝大多数场景都发生在室内的影片来说,用一个74分钟的长镜头讲述故事似乎再合适不过,舞台剧的排练过程和演员的情绪变化都被镜头完整记录了下来。不过导演松居大悟在结构上的尝试远不止于此,大多数长镜头都是线性的,极少有人敢在原生态的空间中打破原有的时间维度,在本片中做到了,时间在一瞬间跳变,造成了蒙太奇般的观影体验(并非蒙太奇技,两者始终是冲突的)。
除去形式,《冰淇淋与雨声》可以看作是一部电影化的舞台剧。导演以画幅变化来区分戏剧与生活,在电影后半段,戏剧与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演员们频频打破第四面墙,并有两位歌手一直以配乐的身份出现在画面中,可以说,这是一部“正在上演”的舞台剧,也是一部“拍摄中”的电影。 |
|
用画幅变化辅助观众厘清现实、戏剧的关系,将电影的形式嵌入整个关系体,实现三个领域的交融,构建起“宏大的生命体”。使用真名是第一步,将真实情感带入戏剧进而带入电影,电影并非最终呈现结果,而仅作为中间形态,因此一镜到底也就成为串联通道,首尾皆是极端,效果则是抽象与具体、安静与聒噪的承载体,且在打乱顺序的片段排练后更为分散。冲出室内是第二步,在第一步基础上递进,室外连接不同的室内,同时连接冰淇淋与雨声两个意象并使用到极致——即是奔跑的短暂,是梦想的稍纵即逝,也是无法完全占有的脆弱和柔软。“咔”声是第三步,最终将三方领域割裂,定格在六人相拥,回到“真实的现实”,观众所见登上舞台并不是戏剧的开始(戏剧早已呈现),却是电影的结束,矛盾方式展示电影的无限可能,一定程度也解决了导演前作中悬而未决的界限问题。 |
|
一群十几岁的演员,幻想着29岁的虚无缥缈与支离破碎,聚会是刺痛的审视,成长是疲惫的中伤,但还要在时间淹没一切之前,抓住些许怒放过的证明。戏里戏外衔接得真是贴合,一镜到底地让一朵花盛开,能感受到情绪冲破天穹的狂放。不过有时旁白的过火宣泄还是扰攘了些,连带着青涩的主演,共同嘶吼出一些容易出戏的学生腔,可那股学生气真是生机勃勃啊,添了几多天真烂漫!三星半。#岛展# |
|
#8thBJIFF# 片名应该是“冰淇淋与雨的声音”,伪·长镜头虽说技术一般但是时间观念真的不错,尤其有限空间内的时间的切换与调度的轮转还是很有些想法的,用遮幅来区分戏里戏外属于画蛇添足,小空间虽有趣但是实在太舞台剧了;最主要的问题真的是中二且聒噪得无法忍受。 |
|
《冰与雨声》真的太炸了啊,完全没想到早上还想着要把票转了的这部电影竟然会这么棒!无限打破的第四堵墙每一下都是重击,我的北影节最大惊喜,想二刷 |
|
你们的赞美是认真的吗 |
|
满屏的刻意和做作,还有导演写在脸上的才华。开始是惊艳,渐渐是急功近利。最后只能说导演太想赢了,除了形式感上和操作层面的优秀,故事本身就呵呵。以及那个唱歌的如果去掉我能加一星。#2018BJIFF# |
|
途中不断想起柳町光男的《谁是加缪》,两者都在用文本入侵现实,达到模糊演绎-真实的界限,或者说是让演绎-真实互相映射齐头并行,当然后者使用了更多实验元素,模糊的手段更加含蓄和审慎所以回味感甚强。而《冰》则实现地更加粗暴,包括一镜到底、时间提示和上下黑条,当然这一切粗糙在这部戏的情景中确实合适,那种年轻阶段表达欲爆棚到不停在被现实无形的他者“凝视”而表现出过激情绪化行为,与被台下有形的观众“观看”自觉生动的角色表演间摇摆不定,以至于人戏不分如入魔怔的癫狂,通过此种形式加上Moroha的音乐传递地相当准确。当然了无论如何青春只是一场无人观看的自我陶醉,结尾如是说。 |
|
一镜到底与时间跨度的瞬间穿梭配合没有边界的舞台是最突出的创意点,但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惊艳,至少这层虚实的边界,电影还是以画幅的转变作为了最基本提示,且时刻跟随人物运动一直在变动,其实还挺吃力,并非那么讨巧。至于同一空间不同世界的音乐说唱二人组可能才是更重要的元素运用,让整个青春氛围营造得更为热血。 |
|
本来前面都挺好,最后结局秒变孟京辉是怎么回事。它利用一些手段(纪实摄影、舞台式转场、现场音乐、环境声增大等)打破时空讨论了戏剧和影视的关系,角色塑造上表面形式是自己为角色准备(肢体上),但文本上实是角色为了表达自己。结尾算是没有将特别的力量冲到期待的意外之处,更像是安身立命的结局 |
|
画幅变化堪比《门徒》的字幕卡,又是一位以谋杀电影丰富性为趣的导演,其实其本身不就是一场剧吗,为何要做区分?即使撇开热衷于明确边界的创作意识不谈,《冰淇淋与雨声》与《玛德琳的玛德琳》依然有着根本上的差异,其戏中演员有着极其猛烈的表达欲,但戏外演员却被长镜头压榨成了完成表演的工具,他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辅助完成长镜,而不是协同导演完成表达,无法全情投入本能的improvision终究是生硬的//用被镜头扼杀自由度的个体完成自由的戏内外互文表达? |
|
松居大悟纯粹拿来炫技的《冰淇淋与雨声》实际上是对《樱之园》毫无超越的模仿。我们在年轻电影人的作品里往往首先看到技术带来的新鲜感,而不是“电影”自身的历史感。 |
|
“我们是拥有自我意识的宇宙。”艺术是垃圾,电影是垃圾,演剧是垃圾,这城市充斥着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垃圾。可能十年过去,一切不复存在。然而年轻人们依然要在活着的当下思索自身的价值,于创作中表达青春的狂热与冷静,追求混乱中的有序,调和黑暗里的光明。《从宫本到你》之后又在这部电影中听到《革命前夜》,moroha的歌词是当代年轻人的真实写照了,出现的另外几首也是句句戳心T_T。松居大悟依然在以他独特的方式呈现年轻人们的感情与生存困境。意外地非常能get森田想这个姑娘,00后也在默默崛起了呀~ |
|
一群没颜值没演技的演员 一张票都卖不掉不是很合理吗? |
|
手法没问题,结构也没问题,但里面演的内容实在是空洞无比又直白烦人 5.0分★★☆ |
|
主观镜头太靠近,难过太立体,用远景保持疏离,我冷眼旁观雾中风景,不偏不倚一镜到底,第二张脸很吃力,笑容很僵硬,用一号表情面对失去,我开始用第三人称的口气,不疾不徐全事不关己。 |
|
形式大于内容的试验之作,轰炸的对白音摧毁人的耳膜。无病呻吟又不够深刻,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啊,你们快去体会人生的痛苦,不要说出来,这苦难是演不出来。 |
|
应该用耳熟能详的故事改编为舞台剧戏中戏,否则一旦戏中戏那部分写得不好,和沉浸感强的长镜头一搭配就更加暴露弱点。 |
|
一镜到底不新鲜,时间变化是亮点,如果不区分画幅,我可能要慢一点才能分清戏和戏中戏,因为戏中戏和生活的边界线很模糊。买饮料突然入戏,墙边转身打招呼换了时间好惊喜。
演唱的歌手好有魅力,歌词真的好喜欢,很搭他们的热血青春,也像唱给一事无成的我听。
想看完整的故事,但零碎的排练片段也大概拼凑出一个青春忧伤物语,想真是好有趣,隐隐的les感情线。
“我们都是个性不一的小宇宙”,年轻不能成为浪费生命的资本,待在家里会很想站到舞台上,即使被责骂驱赶也要拼尽全力打开另一扇门,站上舞台,发出对世界的控诉,为自己演出。
冰淇淋与雨声,分别来自温柔旁观者和世界的馈赠。 |
|
2.5 / 拙劣架空的概念而非情绪,没有对某种外在文化经验的认同便无法进入,换言之即影片并没有构建完整的独特情感空间。长镜头的时空联结只是表,内里的说服力全在于戏剧而非电影。 |
|
MOROHA一出顿时意识到这完全是一场舞台剧版本的《宫本不容易》啊,一镜到底的运用个人感觉是有意义的,毕竟戏里戏外遥相呼应,对应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对应人生无法排练、不能停顿、无法重新来过,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个中的呐喊、愤怒、阵痛、无望有了存在的条件,被生活本身折磨,被消耗殆尽的青春年华,尽管黑暗平庸无人知晓,可是就算没有观众无人欣赏也要用尽全力展现自己曾付出的努力,这是黑暗中的真正的光明,影片的内核还是向上而动人的 #日影新片展# @影城一号厅 |
|
雨太大,冰淇淋化了。演员太执着于表演,把虚拟部分搞得太突出,没起到必要的模糊。 |
|
还是那个感觉 松居大悟的能力跟不上他的想法 时空交代最亮眼 画幅变化意味不明 可看但台词和演法也尬 |
|
没想到MOROHA做bgm |
|
可能最突出的就是长镜头与画幅的变化(以戏里戏外为分界线),它有一个深入的过程,起码最开始的画幅变化会以语言、声音(导演的拍掌)、动作(门的开启)为界限,到了第三幕彻底淡化了(虽然还有画幅提醒观众是戏中戏外),仿佛随时就会有戏里戏外的变化,这也是区别于一般的话剧的地方,如果还是前面两幕,那就成了真·舞台稍微宽广点的跟拍舞台剧。 |
|
比前年同在百老汇看的一镜到底的维多利亚要好更立体,用画幅现场歌手演奏排演倒计时对镜自说等方法自然的突破了时间空间的束缚,模糊戏里戏外的边界,间离效果反而增加了一同入戏的体验,彷佛观众跟随演员进入到大型实验先锋话剧,台词文本很丧但反叛又热血,迂回转场和日剧跑激励年轻人站上生命的舞台。北影节百老汇,资料馆导演映后。 |
|
转场设计比较有趣,但旁白rap欣赏不来,看了30分钟没坚持下去 |
|
实验。这么无聊的青春剧场故事也可以拍出花来,而且表演赞。切换画幅刚开始是区别虚实,后来完全是刻意制造割裂感吧。情绪爆裂的场内配乐也揉入了故事。有点意思,无他 |
|
反现实主义的青春乌托邦长镜头美学实验,绵延的时间呈现为纯空间化的样貌,是为一场无可放弃的自我拯救之旅 |
|
【4】74分钟的长镜头倒未必有多好,但能表现出空间与时间的广度已是不错。通过画幅变化来区分现实与戏剧同样是个巧思,而内容上更多是冲击力,虽然单薄但确实起作用,青春、梦想、艺术,我总是吃这一套。 |
|
非常有想象力的一镜到底,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现实与戏剧的边界,让一个绝望而悲壮的青春喷薄而出,仿佛是对这个世界最后的呐喊。 |
|
很中二很悲凉又很有希望。一个超长镜头完成全片,戏中戏,打破第四堵墙,将演出前的排练细致展现,已经分不出是演绎还是真实。最后舞台剧情还是模糊未知,但是青年们的状态和情绪,已经伴随说唱渗入片尾字幕,影厅的观众就是片子里台下的听众。场面调度完美,这才是生活而已。 |
|
女主角颜崩且作,片中男歌手唱歌太难听了!求演戏别嚷! |
|
如果将本片完完全全当作街头戏剧如何?不行。银幕上的字幕已化作必要的时间,而画幅则让同一场景构造不同的空间,提示我们在“真”与“假”两个宇宙来回穿梭虫洞。最终他们登上舞台时,却没有了遮幅黑边,是说“戏剧就是正在发生的血淋淋的现在?”当摄影机与观众融为一体时,“Cut”喊出的那一刻,就连运镜也随着起身散场的观众放松起来,原来这才是现实空间呐。 |
|
未来は見えない。それは救え。 ——見えるように見えるように。——dvd出してください。絶対複数買います。——全部捨てて。——ペキン映画祭の翻訳実にクソ。🙃 |
|
对这种极具实验精神的电影基本没有抵抗力,同时赞美片长。这里的转场静悄悄,时间在流动,画幅(真实/虚构)在变换,演员也要不停地切换状态,什么都在变,但什么都没有变,结局也只停留在不能完成的演出之前。叛逆的手法和人物,这何尝不能看作“真实电影”的一种变体。正是有了剧场这样的环境,这里的怒吼才是合理的怒吼,合理的热血和宣泄。对松居大悟刮目相看,姿态真够华丽的。年度十佳备选。 |
|
2018471 一星不合胃口 舞台剧 |
|
实验小品,形式有点新意,可惜实现得比较尴尬,戏里戏外都是撕心裂肺的中二感。用画幅来区分的原因之一恐怕也是演技的层次不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