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修复版(音轨有瑕疵)。片头非常惊艳,大浪淘沙,独具匠心。同时也直接点出结局。演员表演和蒙太奇剪辑仍带有默片时代的夸张感(尤其是狰狞的表情),台词写得很差,作为有声片在技术理念格局层面无疑比西方落后太多,不如拍成默片。摄影很好,挖掘人性关系主体深刻 |
|
要说在中国电影史上少见这种基调,的确是。但是从文学的角度,上世纪30年代并不缺少这种基调,民国乱世,30年代是文化繁荣的年代,繁荣,关键是文艺作品的指向都超越了民族与政治派别,直接指向了人的存在,基本与当时世界文化思想发展是同步的。可惜好景不长,至今断代。 |
|
很特别的尝试,但稚嫩又生硬,算不上成功。 |
|
标补。竟有一丝新浪潮的气韵,画外音的延宕,密集的鼓点声与人物状态的共振,后半段的大景深与先锋性的心理叙事,都指向着一种虚无的存在主义焦虑。吴永刚无愧为一位伟大的“无边的现实主义”者,其以一种现代主义式的反讽与虚无反叛着当时的民族主义热潮。如果说前半段的追逐/逃亡还带有一丝美国默片喜剧的特色,那后半段则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存在主义般的世界,一座孤立的、封闭的荒岛,一个隔绝着阶级与政治的“无地域空间”。两位男人——侦探与罪犯在孤岛中上演的困兽之斗更表现出一种如宗教般的形而上感受。那是如同伯格曼影像中的对灵魂与上帝已死地深切诘问,是最为纯粹与凝重的现代主义。难以想象这竟然是1936年的电影。 |
|
逃犯最后那句:“你总算是逮着我了。“是对人性的绝望。非常牛逼的noir film,那个年代的场景服饰看着各种酷,探长这一角色非常像《历劫佳人》的奥森威尔斯。 |
|
在那个年代算很牛逼了,故事真好,金焰的造型好潮啊……以及大概因为是第一部有声对白片,画外音很恐怖,金焰一直笑一直笑。。笑到我毛骨悚然 |
|
意识上也太超前了!!!中国电影人太让我感动了! |
|
居然有那么一点点新浪潮的影子,太潮了!结局走向也是出人意料,非常适合改编成舞台剧,还有非常多的内容可以挖掘(PS:金焰堪称民国彭于晏呐) |
|
接近是看过最早的国产片了,里面赏格是民国二十四年的。还不错,虽然那个年代的电影对话和动作都有明显的舞台腔,话剧感很浓。男主是着实可怜,但纵观他后面和警察接触也没陈清、诉苦、辩白,老实得有点奇怪。警探是着实可恨,见利忘义反噬恩人。结尾剧情很像某部苏联片,女红军押运帅白匪,独处时产生感情,获救时就回到人间法则。 |
|
联华公司第一部对白有声片,从中可见金焰为代表的无声片演员的表演方式之转变,无声片不要求演员的台词功底,因此金焰等演员的国语并不标准。只可惜,阮玲玉如果前一年没有自杀,一定能有有声片留存。
居然使用了动物演员和水下镜头。 |
|
1936年…这电影简直超前时代一百年。好吧,吴永刚和费穆是中国早期让我最想给跪的两个导演。 |
|
述: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认识自我本身,坦然的面对它,因为这是人人都逃不过的原罪…
如果我们活着,那我们就是敌人,可如果在死亡面前,一切都显得太过荒诞
而可悲的是,只要还有人存在,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停止,无可避免
在死亡的骷髅面前,一切都显得平等,而死亡的镣铐也将他们紧锁,他们看起来是一样的,那么深前,那些追求和对立的矛盾都是些什么呢?实际上,他们俩看似对立,看似一黑一白,实则他们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两种价值观,让他们走上了对立面,这是生而为人和社会生活的困境…
人世间的利欲会将两个毫不相干毫无瓜葛的两个人变的仇恨,这部电影揭示了太多,人类所谓的理性,不过是利己和冷血的,是有弱点的…述爱了爱了天 |
|
仿《贪婪》;中国电影第一部有声对白片?片头蛮好,演职员表浪淘沙。可收 |
|
以前读书读到过,但忘了是取材自哪部西片。轮船模型,水下摄影,狗追人是不剪辑的动作场面。船上一段是默片拍法,可见现在电影真是台词泛滥。台词惜字如金画龙点睛“我们等到死吧,天下没有比死再公平的了。”警探由愧转笑。结尾管风琴响起铁链相扣白骨。在青岛拍的,青岛发展影都地产也是有由头的 |
|
联华第一部有声片,鼓点的配乐很有特点,金焰和章志直的笑声也相当魔性;金焰扮演罪犯,章志直扮演警探,有意混淆道德评判;1936年的孤岛,时敌时友的两人,站在同一生命线则为友,遇到利害冲突则为敌,谁说不是历史寓言? |
|
猎狗追兔子,不幸的是侦探和罪犯都身陷孤岛,除了木桶里有限的淡水,一无所有,两个算不上深仇大恨的人,原有的追捕关系随之失效,剩下的就只能谈谈人性了,侦探请求罪犯杀了他,这是不划算的,两人等死总好过一人残喘,家破人亡的罪犯好歹算个胜利者。 |
|
用到了布景模型,很前卫。不过后期录台词,没有环境音简直太诡异了……无限重复的魔性笑声……我愿意众筹给资料馆换套音响,耳膜快炸 |
|
早期有声电影,即便是后期配音,收音状况也只到勉强能听清的地步。意识较前卫,凶案追逐连接到孤岛模式,直击人性黑暗面,有些「连城诀」式的味道。海潮拍岸声和苦乐杂陈的连续笑声中,剥离掉二元对立的好坏判断,呈现复杂多维的善恶,最终只余枯枯白骨。 |
|
4.5//显而易见,《到自然去》与《浪淘沙》有异曲同工之妙,编导均通过近乎离奇的情节和臆想中的自然环境,对照出现实的荒诞、虚伪和违反人性。这两部影片尤其是后者的创作手法,显然已超越了现实主义的范畴,在这里,依稀可见存在主义哲学的色彩,它们出现于30年代中国影坛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朱剑,汪朝光著.民国影坛纪实.p220-221 |
|
是那种有余味的电影。一个杀了奸夫的水手,奔波逃命,虽每日思念着自己的幼女,却再也踏不上那个到处充满通缉令的陆地,而好巧不巧的是,追捕他的警察竟上了他所逃遁借以维生的船。互相认出,捉拿归案的时刻,船却触礁。水手阿龙救了警察,但两人都流落荒岛。阿龙自认和警察因为共患难成了朋友,并把最后一口水让给他喝,但在看到救援船影的那一刻,警察却用石头击打了阿龙的头,把他铐上,想为自己未来制造一个千里追凶的神话。没想到的是,船并没有看到他们,最后二人均成了白骨,身边的木桶也同样朽烂。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警察和凶手,阴险自私的和质朴勇武的,都归了平等。只有海水在那里一遍遍淘着沙子。万物都归了虚无。如水手阿龙对天呼喊:“我有老婆孩子,为什么要我死。”而彼时只有海风吹过。 |
|
金焰那个年代改国籍是真猛 放现在也是个帅哥 |
|
05年左右在电视上看到结尾5分钟,有点经验记住了这个片目。到2024的今天,终于在咪咕看了画质修复还可以的,但是帧率有点干扰的版本。 |
|
吴永刚确实牛逼啊!一个美工,处女作是神女,现在想想就头皮发麻呢!36年搞出浪淘沙,既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警察与小偷,又有存在主义等待戈多禁闭之感,还有一些黑色电影之感,可这些文本在1936年还没出来啊或是未成气候,你说吴永刚得有多牛逼!片头用海浪冲刷演职人员表。阿龙在船上对家人的憧憬,结果意外发现姘夫,失手杀人,然后东躲西藏,阿龙被现实折磨的苦涩刺耳的笑声。侦探使命必达的执着。两人孤岛生存时,阿龙的善意等,都是人性。所以说,这部电影从立意到形式,都有创新,都有突破! |
|
吴永刚造诣深厚,这样苍然的故事,也只有联华敢拍了 |
|
中国30年代的异数和先锋,虽然影片还稍显稚嫩生硬,但是构思,象征和声画运用都是那个年代的出彩,与流行的恋爱加革命或者家庭伦理大相径庭,更多的关注于对人性的挖掘。两个陷入孤岛的人,一个是犯罪的水手,一个是警察,如何是好 |
|
电影史意义上的好片,国片是“聊天艺术”,去掉对话会稍好……如果不是受《贪婪》的影响那么大就神了。拍船上的戏时,应该仅仅是在一个布景里,视点变换有点陡,不流畅,场景设计很赞。最喜欢阿龙举起石头要助探长一死,一个畏死闭眼,一个黯然作罢。好的“坏人”,坏的“好人”,死就是平衡。 |
|
剧情上应该是取材自埃里克·冯·施特罗海姆的《贪婪》,但极大的删减了支线,变为了以追捕单线的模式,受时代影响,有声化实验是做的有点糟糕,根据底噪猜测无对白部分应当有一些是用默片摄影机拍摄的,本片引人注意的不仅是在剧情文本上的先进,在配乐方面,单个乐器的使用也是令人敬佩,流落荒岛时的鼓点配乐,突出紧张气氛一绝,令人侧目。 |
|
片中的矛盾来源于人类社会的制度。出了人类社会处于同一生命线的时候,这种矛盾则不存在。海浪到底代表的是什么?象征隐喻还有情绪表现。海难,多好的爆点,估计是以前拍不出,就直接到遇难后了。第一部有声对话片。果然是内心的真实代替表面情绪真实的故事。 |
|
对于三十年代中国电影来说,还是非常具有先锋性的。片头用浪潮冲刷的方式呈现主创字幕的方式非常惊艳,令人眼前一亮。影片对声音的探索也可圈可点,不时加入的鼓点等等,令人印象深刻。影片中两位昔日对手/仇家隐喻当时武装对立的国共双方。这部影片被袁庆丰教授赞为“1930年代的中国新浪潮电影”。《黑白胶片的文化时态》有详文分析,可参考。 |
|
如果能有修复版就更好啦 |
|
作为三十年代的片子,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上很不错,最后的意识流镜头很有那个时代电影特色 |
|
表现主义 / 心理戏 / 画外音 / 多溶镜 / 船行海上的钝击与涛声 / 仁心与命运 / 友情线台词却略笨拙些,是小说的意味了 ——联华第一部有声故事片,吴永刚的实验稚嫩但先锋。金焰作丑扮亦佳。盼修复。 |
|
警探完全是中国的奥逊·威尔斯,比《历劫佳人》的警长形象超前22年。后沙滩上两具骷髅,演出人类最大悲剧!“天下没有比死更公平的事了”,死亡的海浪将功名利禄、嫉妒仇恨以及爱与思念全都冲刷得一干二净。电影太短了,录音质量也有待提高,但是立意不浅。 |
|
【B】
1.利用“物”运动剪辑的特殊字幕卡让人想起希区柯克的《房客》,而盛怒杀人后心里不断重复的台词也与《讹诈》的“刀子”如出一辙。
2.向右的顺遂情绪在邻居异样的围观下穿过房门,变成了迟疑的左向破谜;船上给小孩表演“魔术”的时刻极好,心象投射大海随浪花渐隐,推拉实现情境抽离,而此运动复现时又使二人陷入“相认”的悬念;“胜利者”拥有“笑”的权利;硬切粗糙到前卫的程度。
3.吴永刚在彼时的国内也是蛮先锋的导演。用荒岛剥夺二人旧有的社会属性,然后在生死间建立起了新的联系,更有趣的是这个过程重复了两遍。 |
|
其实吴永刚向有声片过渡还是挺挣扎的 稚拙单薄的类型尝试 电影语言算是前卫 有不小电影史意义 但实在不会写台词 不知道说啥的时候全用哈哈哈代替了 哈哈哈的情绪还都差不多 就很......尬 哈了半天终于憋出一句只有死亡是平等的.... |
|
全面有声的早期电影:音响:海浪的重复使用有强烈的表意性;音乐:配合剧情发展而变化,隐隐的鼓声象征着命运的必然性;对白也录得清晰但是作为表演的手段之一做作呆板。
强烈的厌世感,宿命感,主题很很,但表现手段单一。 |
|
船员回家见妻子有人,一拳打死,外逃,发哥一样的胖警察用狗帮忙找,未得。“朋友,有火吗?”四百元赏格。落到孤岛上的你们,谁是警察谁是逃犯重要吗,最后还不是死在一起。
|
|
“人类的历史是用血写成的,但人与人之间原无所谓仇恨,只因为要求生存,彼此掠夺着,仇杀着,以至于民族与民族间战争着。”
先锋(德国表现主义、象征力度、第三人称追叙叙事、“冷表达”与置身事外之疏离)的阻断(受困于时代与个人境遇)/有机音响/光影技法:晃动人影(制造悬念紧迫的同时强调社会规范的暗示性“在场)”/声画对位/生存哲学(存在主义式)的“现代”意识/社会利害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从而以逃避(合法性的矛盾)表现对突破的渴望。 |
|
4.5 我min国的硬汉文学早过美国啊 |
|
声音用的不干净,早期有声电影的无效探索。台词那个哈哈哈哈哈哈占的比重也太大了,让我觉得演员是真的笑场了。最后警把匪和自己拷起来尽显人性,几个场景的切换竟然不觉得突兀,各种隔级跳和叠化用的真潮。这是第一部男同向的电影??? 沧海桑田,你我皆变白骨 |
|
画面在三十年代的电影中是具有一定诗意和创造性的,有那么一点西方电影的感觉,能体现出导演的精巧构思,如片头的浪淘沙设计、船上相遇的奇幻变焦和构图、画面的叠化特效表现人物心理、荒岛上两人相处的构图和声音处理都很有意象感等等。但本片的对白有点直白无趣,警长演技欠佳等等。本以为是中国版的“悲惨世界”,后来发现还是差了一点感觉,因此期待过高,稍有失望。(顺便声讨一下配音,实在太出戏了) |
|
这故事可太有意思了 孤岛上两人身份互换 有救后警探重新控制犯人 空欢喜一场的结局 30几年的黑白片真好看。 |
|
四星。题材超越同时代,摄影构图很美,就是台词幼稚,还有很多莫名其妙的笑声。 |
|
在三十年代,尚未出现这类型荒岛求生的片子,此片模仿《贪婪》。不足之处在于,警匪二人在荒岛相遇之后,首先是争夺武器,即绝对性的领导优势,这点阿龙做的没错。可是阿龙把枪丢掉一节,匪夷所思,而且老章也没有捡它。因为荒岛上有一桶淡水,这是唯一生存下来的希望,而且谁独占这桶水,生存下来的希望也就越大。另外,分享给对方喝的越多,越意味着自己生存时间也就越短。这种情况下,警察没有想法抢物资,而是一味寻死,这是有违逻辑的。总体而言,这一同希望之水,二人没有抢夺情节,这对故事的逻辑伤害很大。最后一节中二人携手大笑,表明在此之前,二人还有身份芥蒂,当上了手铐发现根本走出荒岛后,二人终于明白,世事弄人,这种笑是极度绝望后的超脱。此时,警匪之别已经全无。 |
|
1936年,中国的表现主义 |
|
这个可算是神作,对人性的展示非常深入,剧情编排的也很到位,关键是连拍摄技术和心理表现都做的很好,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开篇用“浪淘沙”展示工作人员表,很前卫。虽然明显能看出手法还很低级,剪辑生硬,但是想法是先进的。 |
|
就冲1936年的电影里有警犬靠嗅觉抓人这么高科技的事儿,也得给五颗星啊!!!! |
|
故事还是很赞的,关于人性,和当时社会的隐喻,只不过感觉做成默片可以更好一点,里面有一些台词确实是有点生硬,而且偶尔有偶尔没有的 |
|
荒岛人性,早期中国电影就有表现。记录几个笑点:1.“阿龙打死人了,阿龙打死人了,阿龙打死人了......" 2. 阿龙跳水前,狗狗跑过来冲阿龙狂摇尾巴“我来啦!咦?阿龙你为什么不理我,你跳水干嘛?”后一幕狗狗也被扔进水了,哈哈哈哈。 3.荒岛上连淡水都木有,居然还有苍蝇呢。 4. 这笑声能不能再魔性一点。 |
|
个人30s中影Top1,吴永刚太可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