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与世界的最后一眼相遇 Blink (2024)

    最近更新: 正片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8 IMDB 7.5 第04集
      Churchill at War
      2024
      纪录片
      美国

      战时丘吉尔

      Churchill at Wa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听到看到许多原声原画,感受到丘吉尔作为一个英国男人和旧世界领袖的独到之处,特别是“追求”罗斯福的一千封信,三巨头相处的“英国驴子”和“it is very well disguised”,复原彩色版本人的微笑和V确实魅力又令人心安。(不过还是有三百万印度人的污点和对奥斯维辛+远东战场的漠视,毕竟是赞美纪录片,只是匆匆略过
      • 不是很喜欢这种风格,一会儿纪录片,一会儿演员,一会儿解说,太难融入了
      • 二战是丘吉尔的领域,凭着他在战争中的坚韧与智慧,以及更重要的,他对文字天才般的掌控力和惊人的演讲能力,我们直到今天,还在发掘他,聆听他对那段历史的描述。可文又可武,真的是一种非凡的魅力,他真的是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之一。 讲到二战最重要的转折点,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时候,这个影片用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History intervenes,历史干预了。如果不是日本鬼使神差地决定去挑战大洋中那头未知的巨兽,那片笼罩世界的黑暗,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散去。 战争里的苦难,比所有电影里能够想像的黑暗力量,都要可怕得多,远不是一个超级英雄的出现,就可以击溃。它是许多英雄的努力,以及不断的动态的制衡。 看看丘吉尔、罗斯福/杜鲁门和斯大林的“爱恨情仇”:没有什么完美的救赎,也没有永恒的和平。
      • 唯一介懷的地方是不是BBC拍的,很多珍貴的影像資料也是第一次看到 ps老年的小布什每次評斷的時候感覺挺滑稽
      • 🙃全世界的专家都喜欢逼逼,但网飞那种打断思路影响观剧流畅感的拍法真的比电子榨菜还榨菜。真声还原和照片彩色化倒是功德一件。 😂第二集有小布什和英国小金毛前首相!我记得小金毛是丘吉尔死忠粉,甚至写过关于他的论文?但两位前首相和前总统在历史长河里,大概也只配给人提鞋。 纪录片后面又变得好看了,公正的评价了其实二战中期甚至前期,大英因为实力就开始靠边站了,决定了战后格局终究还是靠国家军事实力。真理在跑山射程之内 至于美国,通过二战发觉自己羽翼已丰,中后期就渐渐美帝化了。对于苏联在东线的评价,还是公平的。 诚然应战的动机未必正义,造成的结果大方向上是正义的。
      • What a fantastic human.
      • 感觉为了体现丘吉尔很行而放弃了讨论他的争议。
      • 纳粹的拥趸,侵略者的帮凶,威权主义的崇拜者,各路特勒的小迷弟,看到这种片子自然而然的会气急败坏,抓耳挠腮,如蛆附骨,撕心裂肺。恨不得砸下无数个一星把这种片子赶紧活埋以便除之而后快。
      • 看eagle day的时候 挺想哭的 抛开丘吉尔的政治立场和阶级属性 他的人道主义精神也确实令人感动。剧里有一句话 希特勒让你觉得 他无所不能 丘吉尔让你觉得你自己无所不能。
      • 肯定没有他自己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详尽。其实也是从中引用了很多。如果丘吉尔个人的伟大拯救了大英和欧洲,那反过来也可见当时的民众差点就选择投降和迎合纳粹。其实人类一直在原地打转。
      • 片子本身做的不错,但对一个乱世出来的“英雄”还是有点吹过了,利用一些好听的wording美化比如Churchill曾经是想延续英国的殖民地之类的事情。
      • 书中的丘吉尔的形象很多是固执与坚毅,影像中丘吉尔感觉是调皮的憋着一肚子坏主意。还是要庆幸人类曾经有过丘吉尔。
      • 复习了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 丘吉尔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很自负的人。他是一个老派的贵族,维护着英帝国的利益。 第二次世界大战某种程度上来说为他提供了表演的舞台。 二战胜利,他马上去找寻新的敌人。 像这样的伟人,他们是很迷恋舞台的,二战的胜利,意味着他的表演结束,这对他自负型的防御机制产生了重大的冲击。也解释了后面他为什么急着发布铁幕演说。
      • 丘吉尔的身份顺序是这样的: 1.一个有英雄主义的好战士兵; 2.一个作家和表演者; 3.一个演说家; 4.一个正能量(积极心理学类型)的英国首相。 只有在二战这种特殊情况 英国才会让这样瑕疵和性格都非常突出的个体上台 —— 和平时期最无用的人 混乱时期会第一个站出来 —— 这是英雄主义少有可被提及的{积极功能}
      • 片子本身挺好的,但老外需要有“特型演员”这个概念~
      • 不错
      • 今天花 4 个小时看完了《战时丘吉尔》,应该是某影视评分软件中前五个完成这个成就的人,算是把自己之前无数散落的情感和历史认知联结到了一起。 丘吉尔首先是个勇敢的人,他当战士的时候骑白马;被捕的时候越狱;伦敦空袭的时候站在楼顶;甚至还想亲自去诺曼底战场。 他是个写作不断的人,最开始靠当战地记者赚钱,又靠自己的书塑造了无数人的二战观。 他是个幽默的人,玩笑从英国议院开到美国国会。 他是个要强的人,他请蒙哥马利喝酒,蒙哥马利说“我不抽烟不喝酒,身体 100% 健康”,丘吉尔说“我又抽烟又喝酒,身体 200% 健康”。 但这样一个人,还是在战争末期感觉到了英国在国际秩序中地位的下降和利益的流逝。 所以,英雄永远解不了时势,人的命运永远服从于历史进程。 五星推荐。
      • “希特勒让你觉得他自己无所不能,丘吉尔让你觉得你无所不能。”
      • 整体还不错 采访居然还请了小布什和Boris Johnson 只是丘吉尔的演员不太像….
      • 乱世英雄,危难之际能够拯救民族,国家,世界的不一定是完美的人,但一定是坚毅,坚韧,坚定的领袖。
    • IMDB 7.2 正片
      Fly
      2024
      纪录片
      美国

      Fly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IMAX上看的,很难想象世界上有那么一群人以极限运动为生,live a life。上个月在瑞士时候应该试试滑翔伞的,有点后悔…
      • 终于看到了现实中认识的那帮翼装飞行者背后的故事
      • 很棒的大荧幕观影体验,代入感超强,跳下去的那一刻仿佛置身伞中,看到了天门山的镜头,代入感更强,电影院还来了翼装飞行爱好者穿着全套装备来观影,代入感彻底拉满!Life is precious we all know that, but we use it and not put it on the shelves to cherish it.
      • 翼装飞行
      • 我们需要不断体验濒死来提醒我们要珍爱生命吗?这会不会也是另一种以生命为赌注的赌博呢?
      • 有人生来就是鸟命。
      • You got use the thing that you cherish
      • 6.2 极限运动看多了,再加上最近在户外装备投资,这部纪录片给我的感觉是“你们好有钱啊”
      • 人生各不同,有的爱冒险
      • 找到一件热爱甚至痴迷并愿意一直努力做下去的事情,是多么地幸运,好过痛苦地当牛马
      • Holy moly 小飞侠们
      • 电影本身感觉其实是不如Free Solo那么抓人的,但是可能是因为自己最近的心境,被影片里的这群人感动的几次热泪盈眶(最近确实情绪波动大)。这是一群离我自己很远的人,但是却真心的感到了他们的自由,他们的激情,太羡慕这群人的状态了,有自己热爱的“事业”,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及一起面对死亡而无畏的伴侣。片中的故事/事故让我为他们揪心,想想自己这样图安稳的生活和他们的选择相比,不知哪个是对生命真正的珍惜。
      • 如果能挨过前面一个小时多一点的平淡,最后半个小时还是很好看的。翼装飞过成都与在风筒中康复训练的交叉剪辑;大着肚子都坚持要从悬崖上的纵身一跃;以及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飞行。
      • 是男人就别带降落伞
      • 自由飞行
      • how u make ur decisions in every moment of ur life
      • THIS IS MADE FOR MEEEE
      • 刺激性飞行画面不够多,更多的是悲情性死亡和风险教育。 其实,有的人生来就是鸟命,该飞就飞吧!等老了后悔也来不及了!
      • AMC IMAX版。3.5。极限运动纪录片范式一般的拍法(贬义),但翼装飞行和低空跳伞还是太小众了,新鲜感非常强烈,每一跳在巨大的银幕上都能看出一阵冷汗,加上很多刻意的跳剪都让人有命悬一线的感觉。但不知是否因为素材太多到最后反而有些太拖沓了,对主题也挖得浅尝辄止(自私的快乐和予人的承诺)。包子看完出来后的第一句话就是:玩极限运动的男人都是渣男。我深以为然,毕竟电影里的女性所表现出的坚韧和包容比男性强大太多了。
      • 看完《FIY》,感觉FIY充满了勇气与无反顾,打分的时候看见了中译名,泄气与真瘫软。
    • 豆瓣 7.1 IMDB 7.6 HD中字
      Sugarcane
      2024
      纪录片
      加拿大,美国

      甘蔗

      Sugarcan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节奏很慢,始终没说到点上,都在外围兜兜转转的,看不下去!
      • 可能在美国语境下有点老生常谈了。qna环节,愤怒观众质问片子中“影射”地对印第安母亲弃子的谴责是否是偏激的/为什么只有这一个角度。但我觉得拍的挺不错的。这种教会学校圣地里的罪恶史,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实在远超我的认知。殖民时代几个世纪后的北美,印第安人要如何在现代社会与其他民族共存,信仰将如何把人们连接在一起,外来者要如何面对和弥补曾经犯下的罪行,不是一场朝圣就能解答的问题。
      • 像这种电影可能永远都是对议题的关注大于电影技巧本身,这没什么问题。只是对于这样沉重的,黑暗的,甚至于对许多人来说闻所未闻的社会题材,电影没办法给出答案。
      • 历史总在循环往复,人性并无丝毫进步
      • 包润
      • #Sundance2024#U.S. DocCompetition-Directing Award 又是一部题材取胜的作品。通过档案文献、既得影像与面对面访谈的常规手法组织素材,尽可能还原事件本身的真相,映后也聊到拍摄的目的是想让更多人了解这段血腥而残暴的历史,在这个层面上当然满足了观众预先设定的观影期待。但是就题目「甘蔗」而言显然是语焉不详,除了围绕事件本身展开之外,鲜少触及原住民的生存发展、殖民历史及甘蔗自留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物质性影响,这些本应是由事件衍生出的更深层次的讨论,却都被埋没在苦难与血泪的后景中,随沉默一起消逝了。
      • Interesting take on "director as the contributor". The film is mostly constructed in the edit.
      • 刚来这边的时候,书本上就讲了原住民的过往。如今在电影上看到还是有更为震撼。能有这样的片子被拍出来,是一种必要,让更多的人明白人性没有制约的时候得可怕,对人的伤害可以波及几代,还有道歉与赔偿的重要性。电影本身有系统跳跃,但基本痛苦与各方声音也都算拍到了。但我不明白,加拿大橙衫日/和解日,土豆凭什么给政府和银行等机构放假一天?!
      • 给我国外交部递的这把刀子漂亮极了。伤感的节奏和无奈的情绪全到位了,更有无敌的摄影加持。早前在亚利桑那一家博物馆认真读过关于boarding school的历史。可怜之人的可恨之处,很多时候是被更可恨的人逼出来的,并把罪恶埋藏在铁铲和探针之下。
      • 影片的导演之一Julian即是印第安人,其父亲出生在那所天主教会管理的印第安寄宿学校。他不知道他的父亲是谁,出生不久后他被遗弃,幸而被捡到,长大。他不是唯一有这种经历的印第安人。而他的母亲,也就是Julian的祖母,曾经在那所学校读书,在很小的时候怀孕,生产。这也是很多小女孩在学校的遭遇,她们觉得“生为印第安人一辈子都觉得肮脏”。Julian的这条故事线完整也不完整,因为最终祖母也没能给父亲一个答案。就像在梵蒂冈,罗马教廷大主教轻飘飘说了句“对不起”,借宗教良善之名做的恶就被一笔勾销了。那些被戕害的女童,被遗弃的婴儿,有的死于襁褓,有的在创伤中长大,沉默抑郁自杀,成了个人和集体的宿命。这段被整个北美社会讳莫如深的历史才刚刚浮出水面,民主正义如美国,可否把所有的档案资料公之于众?
      • 连教宗都在作秀
      • 米德电影节在自然历史博物馆观看。两个导演和两个参与者(拍摄对象)都来到了现场。这部影片绝对不止是题材取胜:1. 导演自己大量出镜,讲述自己的家庭的故事以揭露系统性不公平。最后一个家庭仪式镜头极具精神力、极度个人化,没有内部视角真的很难拍出来;2. 是影像更是行动。这些人不止是拍摄对象,ta 们一直在用各种法律、影像、社交媒体的等途径发声和争取。非虚构影像不止是画面和故事,更是社会本身。
      • 已译中字 想看找我
      • 无聊
      • 90/100
      • 想到最近一直在等字幕的澳剧《股掌之间》也是类似的原住民和后来者之间的博弈 而这部纪录片更多呈现出一种无力和愤怒的胶合 总归还是发出声了
      • 片子拍的很有特色,采用虚实之间来回切换的方式去讲述,并且注入了印第安人的生存困境,但是你说要跟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聚焦》比,那自然还是要差点,3.5。
      • 以主之名性侵焚婴,以教化之名种族灭绝,被抹去语言、尊严和生命的印第安原住民。主教戏谑着道歉,男人不会感同身受,只会庆幸自己不用血债血偿,这一幕堪比《感谢上帝》。
      • 7/10 大量群体活动内容与所讲主题关系不大,不必过多强调印第安人的文化身份,这么长的篇幅理应装下对历史更深的批判。
      • 题材本身很好 执行感觉有点碎了?土豆和教皇那两段有点煽情?不过希望更多人关注这种吧
    • TMDB 8.00 HD中字
      Elton John: Never Too Late
      2024
      纪录片
      美国

      埃尔顿·约翰:永远不迟

      Elton John: Never Too Lat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工程量巨大的纪录片,侬度爆表,放映结束后以为是QA没想到直接上台场tiny dancer太感人了。NYFF62
      • 老了的埃尔顿面相越看越像老了的校长(谭咏麟)
      • @ tiff 大姑妈光荣退休大礼包又添一员,以farewell yellow brick road tour最后几站的时间轴对应1970-75初次访美到道奇体育场solo第一人的生涯高光经历,搭配自传访谈的画外音,列侬在MSG和大姑妈的同台片段是一个珍稀发现。告别巡演最后一站大姑妈带着一家人在道奇舞台上向歌迷致意,高处不胜寒的火箭人终于回到地球,这就是半个世纪后的圆满呀。适合和rocketman搭配着看,有许多共同素材的延伸,看的途中不断闪回那边的片段,再次感叹rocketman作为退休大礼包的主心骨实在拍得太生动太有诚意了。
      • 看完之后更想复习《火箭人》了,大姨妈真的是此生无憾,从年少到如今的音乐创造力惊人(毒舌也可爱极)听到一首首经典金曲和当代diva的合作(比如帕姐)还有前两天还在不断循环的布布合作版Tiny Dancer
      • 美国有很多传奇,曾经、在曾经!
      • 还是挺感动的!有幸在MSG看过,现场真得绝!
      • what a legend king singer! you are so inspired, strong, and warm❤️
      • 年轻的时候真有活力啊,27岁就秃了也好可爱。是真的rock star,也走上了一条必然的酗酒嗑药之路。身边的人没有一个女性,代孕了两个儿子(对儿子的爱称是clever sausage),仍坚持说自己是双性恋,可以感受到他那个时代的局限性。列侬好帅。回到舞台不是一件易事,看到原本的队员也一个个老去陪他走完全程,很感动。他说像我这样的人都可以在舞台蹦蹦跳跳,为什么你不可以?
      • It's never too late to go shoot out the moon. We'll go dancing in graveyards. You can keep your balloons. Be a runaway bride. Trading gypsies for grooms. Let the whole, let the whole century slide, century slide.😭
      • 无聊
      • 这么多好听的歌,节奏还快。
      • 用成年時光去治愈童年的一個勇敢又美好的故事。藝術家的偉大在於他們把人的七情六慾悲歡離合放大並以藝術的形式呈現在大眾面前,讓人們共情和共鳴。This Train Don't Stop There Anymore. When you see Candle In The Wind, please Hold Me Closer and sing My Song.
      • 从小就喜欢他歌 第一次知道他经历了这么多不幸 这部大爱 导演老公无声的旁白和捕捉的elton的monologue真的是满满的爱意 没有看过1975现场真的是遗憾
      • 非常好看!本来只听过最经典的your song 看完纪录片发现好听的歌真不少(最近几天还在听和ed合唱的merry christmas 不得不说他嗓子状态保持的真不错!珍惜最后的日子和家人一起度过真不错~
      • 原来导演是他老公。纽约电影节放映,影片结束后退休的john elton给我们谈了一首。看完听rocket man,真好听
      • 无感,片尾曲不错。
      • 还是拍得蛮努力的,加了动画来表述,看得最开心竟然是和侬那段。怎么还被塞了泡侬粮啊????然后和bernie的告白真的我路人心碎!
      • 年代巨星,我不是太喜欢。。。
      • 遗憾没看过现场,2022年我们在搞什么,大家都知道
      • 介绍了elton john的家庭,成长背景,过去的经历。他是第1个在体育场开演唱会的巨星,中间也曾陷入过毒瘾,痛苦低潮。寻找家人,42年后才变得成熟。
    • HD中字
      Mon pire ennemi
      2023
      纪录片
      法国

      我最大的敌人

      Mon pire ennemi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2023 EFM# 奇遇单元入围。(和周浩的《孤注》可以对比来看)初看以为是个贾法帕纳西式的喊话片,结果越看越有趣,导演找来各种流亡海外的伊朗人来“搬演”审讯场景,越玩越大,“揭示人内心的幽暗”。尤其是跟戛纳影后阿布拉希米那段,简直就是个规训与惩罚的S&M游戏,但更妙的是阿布拉希米居然开始抢夺影片叙事权,句句诛心,把导演问得哑口无言,批得连滚带爬(这段在性别叙事上也很先进)。籍此,影片也终于摸到了讨论电影伦理和影像哲学的高度。 真心说这个片子里阿布拉希米的表演比《圣蛛》好五倍十倍五十倍,这才是戛纳影后水准!导演要是再放开点这片主竞赛一点问题都没有!若不是中间有一段实在是太脱线一个五星妥妥的!【#年度名场面:阿布拉希米和导演搬演审讯(楼梯段)#】#年度佳作候选#
      • +
      • 看的时候我一直在和王拓的《审问》对比。《审问》着重讲的是语言的伪装,可以建构一个新的自我。《敌人》正好相反,在极端政治审问的对抗里,语言是破坏自我。
      • C+/ 还是很有趣的表演实验。开头先通过空间的检视与亲历者的讲述来将审问搭建为一种可能的电影-戏剧-虚构情境,之后逐渐深入这一逻辑链条。更有趣的是,虚构与现实的关系不再是两面的简易翻转或是分明的交错,而是全然渗透进了“演员”的表演中。因为表演的暧昧属性,我们既进入了对暴力的质询,又同时进入了对记录行为与电影伦理的质询。影片因而生成一种完全自觉的多向的放射形态,不避讳也绝不放任冒犯,同时也将暴力设想为一种叙事权力的分叉,一种弱者仍然保有的潜在批判性力量。
      • 导演试图以搬演来接近某种不可能抵达的共情,即便很理解这个初衷,观影过程还是极度不适,像是看一个男性把枕头塞进腹部的衣服里来体验怀孕——最开始他居然认为可行,这让我感到愤怒。后面分析下来,这种情绪可能是某种自我厌恶的投射,太想要共情但又太无能为力,这可能就是“我最大的敌人”。我承认结尾其实是落到了“无能为力”上面,也承认阿布拉希米的表演很好,但她的“利刃”还是没有真正的袒露出来,反而用导演对她的愧疚“实现”了这个报复,但这样就自反就失败了啊。#IDF 2024
      • 7th IDF 以“天真”的出发点开始一场监狱实验直到阿布拉希米出场,凭颠覆“导演”的影像与话语权利的输出而彻底击溃“导演”或审问者的形象而终结。结束的只是一场幻想中的对话。受到的凌辱与驱逐终究还是在人性与道德层面进行回述,可现实的敌人总是面目全非地撇开所有束缚。
      • 痛哭致敬
      • 從Zar Amir Ebrahimi出場後電影開始變得有趣,逐項脫離紀錄片的初始構想往更高層次的方向發展,我很喜歡這種意料之外的交互實驗
      • #VisionsduRéel2023#33 Berlinale73 Encounters 4/5
      • 是男人 就下一百层 欸?破房啦 这才哪到哪
      • 看愤怒了,心中的勇敢天使阿布拉希米在伊朗居然遭受过这种非人的待遇,对伊朗利维坦的憎恶又加深了。我说阿布拉希米怎么扮演审讯的角色会这么真实,原来她只是把她记忆里的痛苦遭遇给还原出来了,审讯人的工作原来也可以让一个正常人在两天内成为一个野兽。
      • 辩证的立意好,但辩证的方式过于直白
      • 10/26 1000 4/205 xs整半天了导演怎么底裤还在,抠地
      • 那么最大的敌人是谁呢?
      • 意识形态
      • 先射箭再畫靶,導演到頭來還是握有最大權力,所謂對自己的反思充其量只是耍小聰明,並希望博得觀眾的同情罷了。為了厲害的女演員加一星。
      • 作者深度参与,找了许多被刑讯逼供人员,试图重新搬演发生在伊朗的刑讯与审判。且作者和拍摄对象互相跳换位置,让犯人扮演秘密警察,审问自己。重现审问现场,最后失控了,一个女性观众,夺下了影片的话语权。好玩的是权力关系,拍摄主体和客体易位,从一个制作者去拍摄被摄者的权力关系中反转,导演成为被审问和批判对象。 最后成为了一种对话关系,整个电影变成了一个开放性文本。讨论的东西很有意思,比如,真实是可能的吗?拍摄与被拍的关系是否对等?伦理上,导演得做法是不是给被摄者造成伤害?权力者和无权者能否达成真正的理解? 等等诸多话题 。神作 非常实验
      • #73rd Berlinale# 7/10 身份的反转不再是虚伪的“角色扮演”,话语权真正在诘问下得到颠覆,最大的敌人,究竟是谁。
      • 实验的想法挺好的,但整体冲击力不太够,最后导致显得平平淡淡
      • #Berlinale 奇遇 伊朗版《列夫•朗道》
    • 豆瓣 8.0 IMDB 8.2 HD
      Turn Every Page
      2022
      纪录片
      美国

      翻开每一页

      Turn Every Pag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没有想到会对这个题材感兴趣,以为是两个纽约男人友谊的故事,其实是关于四个美国人的故事。看完后最大的感触是文学也是需要专业配合的事业,复杂性令其一不小心就会变成终身的项目。大家常常认为文科已死,但是兴许研究性的文科在很多地区并未存在过。如今我相信社会科学研究兴许会比我们想象得长久得多。另外,电影制作期跨越了五年,导演后期的摄制与剪辑能感受出明显的进步,但是这对于两位暮年的老者来说,这也的确像是油尽灯枯的记录,祝他们一切顺利。
      • 少有的关于图书编辑的影视作品,一时瑜亮的宝藏作家和宝藏编辑。看完没别的感受,就是想买书,买爆罗伯特卡洛的书。7
      • 作为Caro(and publishing in general)的粉丝,本片真是太好看了。两个主角都insightful和dedicated to their crafts,nb人nb是有原因的
      • 看完必买书——如果这个电影让更多人去读书,就已经足够好了。 当天才们一刻不停努力创造,以求给社会和文明留下一束星火时,是非常动人的,会让人想要对自己的人生做点什么,想不再做那个等待事情发生的人,想去改变,让任何事情,哪怕一点,变得更好。
      • 看完不買書還是人嗎?
      • 他们都有不被父亲认可的经历,编辑与作者两个人的合作产出了优秀的作品。在这个点上,编辑都可以作为第二作者了。这部纪录片基本就在介绍《权力之路》这套书,真的很行。
      • 政治传记作家与编辑的爱恨情仇,如果能演示一段修改前后的段落就好了 hh 最后找木制铅笔执念与消音的讨论 sequence 比较可爱,纯纪录片属性不高更像是一期电视专题片
      • 「 I really knew that I was a better reader than anybody else 」!
      • 看完想买书,但看到这么厚厚的几卷英文又知道自己肯定看不完,于是又不想买了... @AMC
      • 文科原来是可救与被救
      • 节奏很好!虽然很多细节已经知道,但又补充知道了更多有趣的细节~是很好的小品。像Caro这样一流的研究者和写作者真是稀少又稀少,这种光辉真是导演父亲这样罕见的图书编辑也无法掩盖。编辑和作者的爱恨关系,两个坚持自己专业不肯退步的人,非常写实。
      • 太有意思了!!看完电影之后,隔壁座位的两个小哥一个说,I wish I could be a writer. 另一个小哥回:I think I can be an editor. 我忍不住笑了,他们俩同时回过头看向我,问,so are you a writer? Or an editor? 我笑着摇了摇头,和他们说,but the part about semicolon is very relatable. 我们仨一起大笑。随后我突然想到了Kleist的dash,开始和他们讲the single most powerful dash,但是怎么也想不起来novella的名字。(下车后在地铁出站的时候想起来了:The Marquise of O)真的完全没有想到这部纪录片上座率会这么高。
      • 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以及最强的编辑之一,拍这两个人物,怎么可能不给五星
      • 81/100
      • 编辑的女儿花了五年时间记录下纽约最具影响力的出版编辑Gottlieb 和两度获普利策奖的作家Caro的相处日常。在初次合作之时,他们不会预料到两人关于分号使用的争执将持续数十年,也不会想到余生都将继续同一件事,去完成下一本巨著。四十多年过去,作者仍在提起第一本书时流露出兴奋的神色,而严苛的编辑眼里仍满是欣赏,就可知那是本多么了不起的书。但是这部片子遇到了Caro初次出书时同样的难题,内容精彩,主题却无人感兴趣。
      • 也看看美国老一辈知识分子的腔调。
      • 要去做困难的,漫长的事。
      • 艺术家的气息
      • 不看了。
      • 上映日期是我去年提交的,资源前几天也出了。其实仔细辨析的话,编辑的生活明显比写作者滋润得多,经历也非常不同;严格来说作为纪录片是不太合格的,拍了这么多年,作者性仍然不强,作为书迷资料片还行。不要忘了你拍的可是 Caro 啊,当然要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重要的事情不能因为他不想谈,你就不管了。我最感兴趣的是他绝口不提的独子。大家可以去查查,此人有白领重罪蹲监狱的前科,如今隐姓埋名,跟文化圈没有一点关系。Caro 去世后,谁要再拍传记片,这个绝对要作为重头戏。反正我是不相信,他一生“最难的事”居然就是校改 The Power Broker,而跟他儿子无关。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