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所有谎言之母 كذب أبيض (2023)

    最近更新: 正片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6.8 IMDB 7.3 正片
      Les filles d'Olfa
      2023
      纪录片
      法国

      奥勒法的女儿们

      Les filles d'Olf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明年奥斯卡入围可能性很大吧,从手法到议题都很有可观。哈尼耶提供了一个理解宗教极端主义的很好通道,既与微观的家庭暴力有关,也与宏观的保守社会氛围有关。如果说前三分之一还是貌似女性主义权力翻转的“电影节cliche”,中段开始则开始颠覆既有认知,演员和真实人物的的共同在场强调陌生化,拒绝让观众共情其中。后三分之一完美回扣住全片的悬念,给出令人震惊的解释。一种比死亡更可怕的死亡,非常有价值的研究。
      • 想拍一种狠新的东西,边界的简单试探,对不可证的记忆的还原推演,表演的和非虚构的交杂,妄图去寻找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女孩,Tunisian Little Women,可是整一个徒劳无功。
      • 7。2016开始拍摄(非虚构),中途项目暂停拍摄了《贩肤走卒》,再开始Docu-fiction。创作观念与空间灵感分别受到了《特写》《赝品》和《狗镇》的影响。作者打破了沉默,敢于直面、思考与质疑,最终通过演员介入来探讨母女、家庭关系、社会问题,形式与议题兼存,实至名归的拿到了四个场外奖:最佳纪录片、弗朗索瓦-查莱斯奖、公民权益奖和积极影响奖。
      • 1h15 leaves
      • #Cannes2023-10 开场呈现演员和现实人物碰面互动的场景还挺有新意的,但是多少感觉有些phony。无奈排片太晚,全场睡得昏天黑地。
      • 走进影院的时候其实完全不抱期望,本打算看看就走,没想到是今年非常大的一个惊喜!影片涉及的多个主题,都太值得被关注、被讨论、被好好拍出来了。并且早就应该被我们这代人类好好拍出来。单单因为这一点,就可以多加一颗星。另外虽然有语言文化的隔阂,还是可以感觉到整部纪录片拍得挺松弛,挺灵活,挺自然的。导演的观点当然也存在,却不是为了宣讲某个观点,而集中精力填鸭式论文式地灌输给观众,或者片面地将某些所谓“旁枝末节”剪掉。人物也因此被塑造得鲜活又生动,整部片子行云流水般地,人性的复杂、生活的复杂,都在其中啊,唉。继父的那几场戏和独白,尤其如此。希望能拿个奖啊!!!让更多人看到。
      • 看过考塞尔·本·哈尼耶以前电影的人一定知道,这位导演极善于玩形式。本片是一场纪录片实验,与贾樟柯早期纪录片有相似之处,它是成功还是失败,每个观众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一家姐妹四人,两个人失踪。本片的故事就是在重演这个家庭的经历。导演邀请原来的家人出演,并请两个演员出演两个失踪的女儿,由此影片呈现了半纪实半虚构的形态,不少场景显得聒噪、混乱和缺少意义,但镜头又颇具同理心,四人的肖像呈现出非常温暖的情感弧度。
      • 好纯粹的女性纪录片...4个女人一台戏...
      • TIFF23 no.2
      • 半纪录半剧情的方式,不单单是一种包装,更重要的是为解读奥勒法母女五人的生活提供了多元化视角。她们的不幸遭遇和她们深受男权社会霸凌所次生出的极端做法,才是本片最值得深思的课题。那些看似荒唐的举动,在这样的环境中不间断出现,才是最为恐怖的一环。
      • #76戛纳主竞赛# 这部突尼斯的影片和2021年入围主竞赛的摩洛哥影片《高昂响亮》异曲同工,都是来自北非的阿语国家,都是被排到午夜时刻放映,都是难看到令人退场
      • 实验特质相当出色,在真实与虚构的交错中居然会铺出这样一条奇异的路,通往惊人的结局。
      • 问题是有的。但能有这样的片子已是不易。注定背负悲剧的母亲和女儿。但整个片中还是散播了很多生机和欢笑,👍🏻👍🏻👍🏻。因为那些代代苦命不知何时能结束一切的女孩,再多给一🌟。 ps:有一团突尼斯观众常常在笑,他们的笑点法国人也是真不懂啊~ ps:媒体会补1,导演从一开始就选择了这个拍摄方式(dispositif)从来不是要去一部叙事片2,母亲接受这部片子是为了救出仍被关在jy里的8岁的孙女3,整个拍摄过程对母亲和两个女儿都有心理治疗作用4,现场有一个女记者,有严重的尊重他人的基础问题。
      • 【7】高于预期。形式有趣,内容是注定无结果的。“演-讲”与“虚-实”的形式模糊了“真实”的力量,从而突破了文本与真实表达的诉求。从而变成半纪录片半剧情片的创作方式,在两者中纪录片是反映现实,剧情片重蹈覆辙,在两者表达中找到自己身份,受政治迫害以及目的追求。影片的纪实性以及画外音表达都充满了激情的诉求,即使这场表达是徒劳无功的,但影像的力量和导演意识/立场,却参与其中,完成一次女性表达,诉求,表态。
      • 用非常新奇的narrative讲了一个本应该很沉重的故事,去挖掘世人眼里癫狂的灵魂背后温暖但破碎的世界。可惜邻座的privileged白男白女一直在哈哈大笑,他们永远不懂。
      • 2023 nyc ifc center premier screening 7/10 节奏很好 导演捕捉olfa以及两个女儿暗流涌动的关系很细腻 原生家庭对olfa另外两个女儿的走向极端占有不可否认的分量 导演非常准确地把镜子这一元素放大 使得这部电影的叙事风格颇具实验性 据导演映后见面会说自己在这部长片之前拍了一部关于olfa的纪录片 但觉得非常糟糕 随即萌生了这一实验的想法 唯一一点我觉得对两个小女儿的想法挖的不够深 而且情节有点散
      • 推荐给喜欢《24城记》的朋友们观赏。
      • 导演一心尝试电影的类型边界。文本上的虚构与非虚构,类型上的剧情便与纪录片。边界易破,情感可通。在形式感加分的前提下,内容质量全凭个人喜好了。它是戛纳的一个类型空缺,填补某方面的棋子罢了。
      • 不具备母题或调性,任由素材任意散落,言语喋喋不休。哈尼耶明显对自己举棋不定,除去开场有一个漂亮的虚实相接,其余部分戏里戏外的转换并未对在场或真诚与否做出任何诠释,只是为混乱的情节编排做着徒劳的伪装。
      • 78/100
    • 豆瓣 8.0 IMDB 7.8 正片
      Retratos Fantasmas
      2023
      纪录片
      巴西

      幽灵肖像

      Retratos Fantasma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当照片捕捉到“幽灵”的时刻,当狗借影像与声音而“复生”的时刻,当放映员以泪锁门的时刻,当灯牌变异以告白的时刻,当空荡荡的影院传来鬼影之际,当售卖周边的小贩身上的英雄过往被挖掘的时刻,当爱吹小号的网约车司机骤然消隐之时,我们知道,因为这些极其琐碎的片刻,我们对电影的信仰似乎又有了某种支撑,我们又一次被电影的魅力打动了。借着那久已逝去了无痕迹的幽灵,电影再度苏醒。
      • 爱他的电影,去他的巴西。全片动用海量,不同介质的影像素材,时间跨度惊人,一出流动的累西腓城市史,一场盛极一时,自牧记忆的狂欢节。我爱我家释放的电影,我爱河边的电影院,还有捕捉与邂逅幽灵——通过照片与光影下的戏院进行了漫长的圣歌招魂仪式。事实上,我甚至没有做好第三部分也是关于电影/戏院的心理准备,其宗教仪式与集体朝圣体验,令小城之春的影迷灵魂,同感五体投地。艺术广袤至大,足以占据一个人,一座城,一个国。
      • 一定是今年戛纳看过最喜欢的电影之一。从小家到cinema,从怀旧到反思,怎么摆弄素材达到landscape变迁论述……是啊,电影院和教堂有什么区别。
      • 第七届平遥影展第22部。想拍电影,只要有热爱和想法,就没什么能阻拦你。
      • No.10010。7th PYIFF-首映观众选择荣誉,前入围2023戛纳展映。本届平遥最佳之一,小克莱伯·门多萨饱含深情地对自己的迷影-电影创作之路及私人档案的回顾,兼论累西腓的电影院-电影文化史。导演自己攒档案资料的功夫真是仓鼠癖级别,挖资料的能力也相当厉害,两者共同形成一个庞大而又条理分明的数据库,而算法正是空间的关联性,出色的分析力加上对幽灵-废墟这套玩法,真的是当代散文电影的天花板水平。虽然看过导演几乎所有短片和全部长片,也是看了这部才知道他的创作基本都是围绕他家的房子和街区来进行的,“给日常生活以电影感”。影片有着极为丰沛的情感,在一系列关于母亲-家-电影-街区-城市-电影院-教堂的链接中,时常令人无比感动。#年度十佳#
      • <首映>单元最容易学的创作手法,只需要一颗巴西热情头脑和厉害的剪辑师。我在《首映》单元写英文授奖词的评语:The film brings us along a journey to the new and old Recife in a documented form. We are not only fascinated by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ity over decades of recording, but also the way the director puts his personal touch on the reels of real. Ghosts or Superpower, his camera doesn't lie.
      • #7thPYIFF# 从私影像的角度切入,分别展现了空间从私人领域向公共场所进发时与影像的勾连。首先是个人住宅在前几部作品里的出现,生活的痕迹和影像的介入在同一时空中留下不同的烙印(顺便也勾起了一些我看《舍间声响》和《水瓶座》的记忆);然后转向对于邻舍的记录,隔壁的狗,野生的猫,漏水的屋顶,还有荒废的泳池,影像记录下了那些生活已经带走了的部分;最后是公共影院对于集体记忆的占据,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去展现记忆的力度,当那些影院关门后,有人用泪水铸成锁遗落在历史长河中,也有的成为了教堂继续承载新的记忆。整个纪录片逻辑清晰丝丝入扣,有对导演个人风格的溯源,也有对于时空影像的浓情呼唤,完全看进去了且津津有味,观感特别好。无处不在的幽灵,无处不在的爱。作为个人今年平遥的最后一部影片,没有遗憾了。
      • @2023 PYIFF. 灵动感人的情书,给家人,给家乡,给影院,给电影。 对时间声音建筑和影像的处理,宛如游戏,举重若轻地面对历史变迁的沉痛。 各种并置,曾经导演被拍到现在他拍自己的孩子,电影片段和拍摄片场幕后,看到结果也看到过程,本来就是一起的。照片加上影像,仿佛由照片进入,影像确实就是这么来的。两次剪掉又放回去的肉麻的话,第三段甚至唱起了歌,自如到像灵感迸发的聊天,旁敲侧击地表明这是部艺术电影也是最好的那种记录片。 老放映员说,如果影院要关门,会lock it with a key of tears. 电影不是一方小小的屏幕,而包含了反面,外面,过去现在和未来,它非常广阔。而幽灵,不是死亡,不是消失,是另一种存在。平遥电影宫已经回归寂静,而曾在其中晃荡的我们,就是幽灵。
      • 巴西版《不散》,基顿时代,人们渴望步入银幕,影院如教堂,观影如朝圣,电影是信仰,与角色把酒言欢。后电影时代,被遗弃的影院只剩没有银幕承载的影像幽灵,它们四处游荡。导演借角色之口说:虚构电影是最好的记录电影。在家取景,将日常景象与摄像风格融合,日常感和电影感来回切换。现在时的人儿走上楼梯,过去时的人儿走下楼梯,空间重叠,胶片划痕烙上时间的刻度。小狗化作幽灵时,天空有流星坠落。迷失在消亡的影院地图,年少的人跑进影院,犹如登上一艘即将沉没的船。放映员放完最后一部电影,用眼泪作钥匙,锁上电影院的门。素材数字变形,招牌在发电报,不屈地说:拒绝审查。影院的招牌是时间记录仪,是对真实世界无声的控诉。不存在的司机,系紧的安全带,影像以它的方式隐身,他日将现身于屏幕,并且不穿囚衣。它用各种方式告诉我们,它在。
      • 【釜山电影节】门多萨不多见的纪录片,先以他作品的素材与私人影像引出自己生活过的社区、母亲的往事,以及家庭作坊式的创作模式。之后再引出生活社区里的几所经典电影院,由盛而衰的演变过程。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两个受访人物:一个是很有个性的电影放映员,他当年负责连续放映《教父》几个月,到最后一次实在忍不住要中止放映,受不了这部许多人口中的经典。另一个是片末登场的的士司机,他自称有超能力让自己隐身,说着说着就变成了一辆无人驾驶的出租车,幽默感十足。在门多萨看来,普通人的口述历史也是历史的重要一部分。他尝试在各种影像素材、口述故事与虚构去情节中还原出巴西昔日电影院的辉煌过去。然而,对于巴西文化历史不感兴趣的观众估计是不太友好的体验。
      • D+/ 还是可以在沉溺之前多开掘一些丰富的分支,现在感觉很多有趣的点都只是浅尝辄止。
      • +,直白的空间展示对私(作品)影像的档案化。
      • 3.5
      • 权力场所变迁,私人空间被封存,多数人的废墟成为少数人的圣地。生命的档案:将回忆里的水分尽数挤干。
      • 用自己与众多巴西电影人的剧情片(当然也有部分纪录片)Archive做纪录片很是巧妙:电影作为家/宗教的意味显现。散文电影般的独白很成功。结尾与出租车司机的段落则像一个(稍有点刻意的)寓言。小克莱伯·门多萨早期就是拍纪录片的,因而本片算是某种小结/回归。
      • 给电影和城市情真意切又灵气逼人的纪念册。在写实和艺术间游走,轻盈得像一阵夏夜的风。这样的摇曳生姿的空间诗学、娴熟的时空穿梭术,万花镜般的迷影刺激物和潮湿茂密的生命力我好像在读波拉尼奥。前段时间还刷到友邻感叹,电影院是当代人的教堂……没想到这其中真有渊源。在把累西腓加入我素未谋面的故乡前,我先把这个ending列入【最爱的文艺作品结局】。
      • “虚构电影是最好的纪录片”。
      • #Cannes2023
      • 影像既私密又天生地具有公共性,对于拍摄者而言,影像是“夹带私货”最好的载体,有关其记忆的呈现和伤痛的疗愈;而之于观看者,坐在影院里便成为了虔诚者,只等“圣光”降临,幽灵成为肖像,最后在计程车的这段“纪录”也回应了“剧情片是最好的纪录片”之说。其实每个拥有大量影迷的城市都应该有这样一部电影(北京的电影院就选资料馆,上海就选大光明),等到若干年后,电影院不再,至少还有影像来重塑。
      • “我会用眼泪做的钥匙锁上电影院的大门。”完美的闭幕电影,谢谢平遥。
    • 豆瓣 7.7 IMDB 7.0 正片
      Orlando
      2023
      纪录片
      法国

      奥兰多:我的政治传记

      Orlando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4.5 以伍尔夫的《奥兰多》组织结构骨骼,用画外音分阶段析出原文本中诗/爱/文化/性别的四重人物变形,大量摄影棚/室内外实景扮演、炸裂的色彩/音乐是影片的血肉,给人以强烈的形式丰富感。个人经历与虚构人物的访谈、多人分饰一角和历史影像等方式,将历史与当今、现实与虚构、个人和公共等多个维度的文本组织成为网状。既有非常完整、强烈、自洽的结构性,也有十足的想象力(尤其结尾缝合手术及近未来获得身份);全程暴露拍摄机制(且解释手法 discover the backstage),形成一种通体贯彻的美学。年度论文电影。
      • 导演有趣也有才
      • 伍尔夫周边的周边的周边的周边…手术室那场还不错,完全可以走这个路线拍得更实验和先锋,而不是毫无意义地画地为牢,把原本Trans主题的重心几乎完全转移到了构建和原著的联系上,表达不流畅,节奏无,对原著的使用和理解走了下乘。政治正确不代表电影加分,实验性的想法没有得到合适的落实也是水月镜花,需要评论来补全的电影是否过于苍白。全程音乐惨不忍睹。又是被海报和豆瓣评分欺骗的一天。
      • 并没有生产出什么新事物,也可以说酷儿电影走在了酷儿运动后面,这真是令人遗憾。
      • 导演将历史中奥兰多的故事与现实里跨性别者的生活结合起来的想法是好的,但在实现过程中采用的手法有些过于形式化,导致两部分内容的割裂。奥兰多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名字,也可以是一群人的象征。
      • 政治正确的一种极致呈现,诙谐荒诞,没有歇斯底里,一次不错的尝试。
      • 虽然但是,the epistemology of queerness还是在西方哲学的框架里的,那么这里的queerness是否也可能是一种带有殖民主义的概念呢?配书食用效果更佳(来点edible politics
      • #Visions du Réel 2023# 創意非常新穎的酷兒作品
      • JIFF24 以这部收尾真是太好了。借近100年前写就的《奥兰多》构建当代的trans solidarity,是对伍尔夫的致意,更是关于每个努力生活着的奥兰多和ta们强烈的政治诉求。有性别的流动,也在虚构/非虚构,戏剧/文学/电影,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流动,佐以戏谑的旁白挑战着观众的智识,说真的谁能抗拒聪明人说聪明话呢?
      • 24全州电影节#27
      • #Berlinale奇遇 4
      • #Berlinale2023
      • NYFF61,虽然是一部LGBT电影,一切都很politically correct,但挺无聊的就是了
      • 【B–】一方面是小说的现代式演绎,更加戏剧式的,另一方面也是内容的重构,“奥兰多”的词义得到扩展,从him/her到they,不仅是性别界限的模糊也是从单人到族群的演变,所聚集的社区的力量。
      • #national board#睡了一大半,很难把fiction和docu的界限定位,有点飞了。
      • #VisionsduRéel2023#34 Berlinale73 Encounters 评审团特别奖。戛纳之前看到的最好的酷儿影像,或许也是2023上半年最好的论文电影。#年度酷儿佳作#
      • 好棒好厉害,里面那首歌哈哈好喜欢(中间一度觉得有些太白人中心结果后面跟着就来了一些,不过整体还是有些太偏向中产阶层和西方叙事
      • 4.5 奥兰多的化身们与伍尔夫的文本建立起巧妙的互文,进而重构,可以和莎莉·波特的《奥兰多》对看,历史和虚构,现实与扮演,与影像、声音在这里一同完成了非常当代的表达。
      • 第2098部,3.5. Festival Scope。柏林遇见评委特别。果然是政治传记。影片或许也只是借助《奥兰多》的文本以及跨性别人士的影像叠加重构而反应一种政治共同体。模式上多人分饰一角有点像托德海因斯《我不在那儿》。其主张的内容或许也还是经典的自我赋权,社会认同,社会结构性反跨的对抗,甚至以及代际传承。但影像可贵得能让我们看到祂们的真实: 祂们的外表,以及祂们真实的生活中所实践的日常的政治斗争。最为震撼的片段。还是Drag女神们在重金属摇滚乐保卫一个普通的跨人士。
      • 谁是奥兰多?责任在你我~
    • 豆瓣 8.1 HD中字
      2023
      纪录片
      法国

      青春

       
    • 豆瓣 8.2 IMDB 8.5 HD
      لا أرض أخرى
      2024
      纪录片
      巴勒斯坦/挪威

      唯一的土地

      لا أرض أخرى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10354. 74th Berlinale-全景,最佳纪录片奖及全景纪录片观众选择奖。确实非常震撼而且确实非常能让观众共情,不过注意视听的话那这对巴以CP(剪得真有CP感,真的可以在一起了)的戏也拍得太好了,故事线完整,机位丰富,打光都很漂亮,时刻都有人在旁白拍(Basel自己拍的镜头其实用得很少),甚至上一个镜头还是摄影机冲地面下一个镜头冲进车里机位早都摆好了。不是说摆拍搬演不可以,而是说这里面有多大成分是(另外两个署名导演)把这对CP推到台前来做frontmen?这俩人有多大的表演成分(比如那个相遇),台词有多少设计成分?其实最打动我的反而是Basel旁白部分的档案影像,这完全是可以做个散文电影,或者往Docdrama走得更远一点。现在这个,反正纪录片得看多了就是一眼假……上述对技法的批评不代表对题材和政治表达的批评。
      • 6.5。相比於影片本身的優缺點,更令人好奇的問題是:既然在以色列發動這輪入侵後的兩個月內,Berlinale就能撈出這種與加沙定居點矛盾強相關且拍攝週期跨越廿年的片子進老次級單元,那麼電影節系統這些年除去蘇雷曼外到底把多少巴勒斯坦電影攔在片池底。
      • 我觉得land在这里翻译成“家园”比“土地”更准确。本片是来自约旦河西岸的一个村庄的行动者的集体作品,也是本届柏林电影节唯一一部巴勒斯坦片。以色列军方要在这个村庄上建立一个军事基地,村民年复一年对抗着以色列军队暴力驱逐。在一次次暴力冲突的过程中,镜头时而平稳,时而随着记录者的奔跑而激烈地晃动,时而又在记录者被暴力袭击时掉落在地上。这些不稳定的画面作为一部电影出现在大荧幕上,对于观看者构成了强烈的心里冲击。村民集体将以军告上法庭,他们怎么可能赢呢?那是以色列的法庭,法庭用了22年判决他们败诉。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上,建造住房是非法的,水井是非法的,发电机是非法的,建学校也是非法的。法律完全作为暴力机器运转着,这里的人在法律的框架内被剥夺了生活。
      • 这部纪录片存在的意义大于制作水平
      • 这就是那种说是纪录片但你希望可以拍成剧情片但如果拍成剧情片你又感觉它应该拍成纪录片的片
      • 24年柏林电影节看的第一部影片。和一个月前看的非虚构《通向春天之路》是相似题材,但叙述者是一位受过法学教育的巴勒斯坦青年,他的父辈奉献一生抗争土地被攫取,他迷茫自己会走上相同的活动分子道路,但除此之外他别无他法,巴勒斯坦经济被摧垮,他唯一能找到的工作就是去以色列做建筑工人,当下只能一边运营街角的加油站,一边用相机记录家园的失去。最打动人的对话发生在他和以色列记者好友之间,他担心对方的同情只持续十天,或者只是为了浏览量。但好在他们的友谊无坚不摧,给巴勒斯坦青年愈发幻灭和怅惘的抗争带来点点星光。映后以色列记者提醒,以军的伎俩就是拖长拆除进程,让本地人既生活在恐惧中也得不到外界持续的关注。此外,他作为大屠杀受害家庭,希望德国不要再将自己的历史愧疚武器化,睁开眼睛看到巴勒斯坦人民的苦难。
      • Shot and directed by a Palestine young citizen journalist, about his impossible friendship with an Isreali journalist. It needs a bit of work in editing (or maybe that's the style...). Pretty much the war, the occupation, and the cruelty will be in your face... and that's the whole point.
      • 完全是一种根植在纪录片中的political affect & feelings 忍不住流眼泪的同时又不断告诉自己在“单边叙事”时刻保持critical… 可是我知道我不可以 因为日常铸成了关于权力的每个片段 将自己作为抗争的焦点暴露在充满争议的语境中本身就是一种很难触及的勇敢 喜欢的点还在于这是关于两个处在冲突两端的人的困境 关于身份带来的区隔和不理解 都在艰难和带着自我反思的activism中慢慢化解开了… 很喜欢这个视角 它不仅仅是为了“声张正义”而炮制暴力或用另一种单边叙事去抵抗 而是用共同的情感、个体间的情绪张力下所影响的行动去创造新的讨论视角 很有力量
      • 制作并不算很精良,但也算质朴直接地道出了巴以冲突之下带给巴勒斯坦人民的直接伤害,至此影像的力量不仅仅是传递情绪,而是向这个世界展示巨大的参差。有人拿护照二十分钟就可以出海关,而有人来德国需要跋山涉水经历重重困难(一把子共情)。巴勒斯坦人民被勒令限制在约旦河西岸以外活动,以色列人则可以在此区域随意进出。片中巴勒斯坦的村中居民说他们十九世纪就在这居住,而二十世纪才在此处定居的以色列人的行为更像是鸠占鹊巢,他们建军事基地剥夺了原住民的生存空间,禁止其建房,且不断进行强拆,逼迫其远离家园。巴勒斯坦居民在留下和忍受之间选择了忍受,手无寸铁的村民面对全副武装的军队他们剩下的只有愤怒与无能为力,即便是外国元首到访,能缓解一时之急,但却不能换取更加光明的未来。土地是人的根啊,你把人连根拔起,还叫人怎么活啊。
      • 以色列暴力拆迁实录。拍得粗糙但胜在真实。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
      • 永远站在弱者的一边
      • 比起文字报道,影像有着更强的威胁的效力。对渴求家园的人来说,迁徙是与个体感知相悖的日常。反抗活动与影像同存共延,有着开放的形式,以流动的姿态曲折实现愿望。房子像人一样破碎,不被哀悼不被生存的禁令和侵犯的时刻总是愿意光明正大露出他的獠牙,持续发声求助主流这条自下而上的路很多人走了好多遍,好多年,如何安放那些脆弱不安的生命?凭被驱逐被禁止的影像依然可以想象,如果他们被允许,被接纳,被归化,那么这些人依然被置于可怖的权力之下,时刻经历着板块的碰撞,允许比禁止更虚伪,但至少在此刻,需求微乎其微仅仅是需要一块有依之地 纵然被培养成泛政治化膝跳反应,但面对这样的影像表达还是ptsd甚至想吐。如果一切都可以破格获取某种资格,那么其中选择的依据又是什么... 反正粗糙形式、政治表达和人道主义电影节总要选一样
      • #VdR2024# A/85|流泪,起立,鼓掌,走出电影院,又回到了和平的生活里,我们能做什么呢,在这个属于我们的世界里却无法做出我们想要的决定。电影内外,除了绝望还是绝望。我不知道主人公是怎么做到如此坚强勇敢,只是隔着屏幕看这些片段我就已经恨不得失声痛哭跟IOF同归于尽。那些说所谓“单边叙事”的观众,去补习了解一下巴勒斯坦被强行侵占的历史,你祖父母的年纪估计都比以色列年纪大。Free Palestine 🇵🇸
      • 虽然国际新闻常常看到巴以冲突,加沙地带这样的大标题,但对于那里的人们了解的实在太少了,很难想象一睁眼就是直面冲突,歇斯底里地呐喊,夜晚安静时能做的只有祈祷和平稳定的生活,这似乎是永远无法实现的奢望,接下来的每一天该如何度过,奶奶对小女孩温柔地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一周摧毁一个家,给你时间搬东西,但也会抓你射杀你;山洞里有冰箱电视,还有肩膀以下都瘫痪的大儿子;最魔幻的莫过于布莱尔走过的那条街不会被强拆…(我让我妈跟我一起看,她说她实在看不下去,我也理解
      • 【3.0】
      • 就如同摄影机在稳定与晃动间反复一般,巴勒斯坦人也在平静与冲突、安定与流亡中反复受难。而两者共振与当下时事的结合让这种简单的直给纪录释放出了极强的感染力,以至于很难不对这片土地、这些人的遭遇产生恻隐之心
      • 自19世纪就在地图上拥有名字的村庄旦夕之间便沦为“非法”,而何谓“非法”,标准由谁制定,又由谁来执行,出生、成长于斯的人们无望地看着自己的家园被强拆——“每周都有一个家庭被破碎”,而他们也从来不曾放弃抗争,以呐喊发声请求关注,甚至以生命去击打权力机器;身处不同“阵营”的两个人自带叙事性。晃动的镜头提示观众,这是发生在现实、现时的事件。
      • 其实还蛮喜欢这样游走于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的设计,微妙的把握主角的情绪走向,低谷与高潮,绝望的处境,决绝的抗争。具像化某国怎样以卑鄙的方式蚕食别国领土。几部巴勒斯坦的纪录片让我看到这片世界最苦难的土地上的人富有多伟大的生命激情和乐观精神。镜头聚焦于两个家庭两个青年,够深度,广度就觉得稍微欠缺一点。布莱尔的八分钟换来村民们自建学校的十年安全,这个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太讽刺了。
      • 看得我血压是真的好高…如果时长更长一点就好了。
      • 【8】片名的“land”并非是土地,而应该是“家园”。土地是房子被拆卸后的残余废墟,但家园是精神,人物彻底没了。很有意思的是,我费解电影粗制滥造的摄影,晃动以及VCR片段的回顾,大量的篇幅都在讲矛盾和暴力这件事,而到最后5min,才恍然大悟那些抗争,如此漫长的东西最终都变成强有力的反抗和最具真实感的纪录片影像。从始至终的反映需求并不是谴责,而是呼吁停战。也不知道本片完成后这四个人的生活轨迹会发生怎么样的变迁。强有力的恐怖的电影,感觉是另一部《缅甸日记》。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