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壁垒 Rampart (2021)

    最近更新: HD中字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2 IMDB 6.8 HD中字
      Futura
      2021
      纪录片
      美国

      未来

      Futur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99/100。#Toronto#感谢这三位意大利导演有心去用这么长的时间孜孜不倦地去了解我们这类人的悲喜,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依然愿意去关心我们这些处在过渡阶段的青年们的所思所想所感,也让我知道了其实哪里的青年人都一样,全都在长大的道路上徘徊挣扎、不停思考、蹒跚向前。毫无疑问是我近期最共情与最喜爱的一部电影。
      • 洛尔瓦彻和马切罗审美太棒了(另一位不熟哈哈哈),16mm有种来自过去的复古颗粒质感,而采访对象是意大利各地年轻人,采访内容又是直指意大利的未来,所以影像整体呈现出不受时限的隽永,不时插入的历史影像资料扩大了思考和情感空间,洛尔瓦彻的画外音和抒情配乐则赋予了悲悯和关怀的情绪。
      • 可能就像影片最后讲的,十几二十年以后作为时间胶囊回看会更有意思,在当下来说这些年轻人的焦虑也好憧憬也罢,并没觉得有太多新意,又或者说,“太阳底下无新事”罢了。16毫米胶片的质感加上极少手机屏幕等“现代科技”的入镜让本片更加有了一种“做旧感”
      • 和欧洲年轻人一样贫乏与无聊。 @IDA国美南山
      • 50年后,去街头采访不同阶级的青少年,让他们描述一下未来的样子,穿插上这部纪录片的镜头,也能反映出时代的变化和国家的现状吧。或者换个思路,不同国家的导演都可以拿这个当命题走一波,都说年轻人是未来,刚好可以去记录一下不同国家的未来可能会有的样子,去看看年轻人的焦虑。这三位意大利导演在影像风格上非常强,把纪录片拍出这样的质感,也是绝大多数导演比不了的。
      • 私心多一星。胶片一如既往的美。但是真的太长了,没有递进没有升华,就是重复而已。后面还夹带政治私货。
      • 好像方方面面都触及到了,理想的职业、理想的社会、理想的生活。但是的确很松散。跟着巡游了一下意大利,想念威尼斯、米兰、托斯卡纳……意大利只有一种运动:足球。研究文学、哲学等在当下的意义。哪儿的年轻人都有其相似之处。
      • #74th Marché du Film Online# 导演双周。可能期待过高看,看了看觉得不太行。方法和观念都挺老的,《夏日纪事》式的真实电影,而且真的可是说是“重回60年代”(片中还有几处引用60年代意大利纪录片的地方)。罗尔瓦赫尔的风格还是蛮明显的,不听声音时候都能看出来(不过三个导演风格统一得还挺好的)。比较意外的是“日内瓦”段落,cue到了2001年“迪亚兹”事件。因为疫情原因,素材编排不太看得出来系统(原本以为是个地理数据库式的东西),大致是按照阶级从低到高和疫情事件顺序来拍的。被意大利年轻人的绝望和经济压力惊讶到了,意大利已经成为了一个15-20岁年轻人都想要离开的地方……(75min有一处台词可能导致没法内地电影节上映)。
      • 私认为纪录片最重要的就是导演不要有个预设的东西然后把拍摄对象往里套。这部绝对没有,用极其平等的态度去凝视年轻人。而本来在狗不理的年纪的孩子们也都放下了戒备,非常真诚得解剖自己+评论他们眼中的世界。想看十年后的后续,但其实好像看不看也都一样。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各种阶级都有捕捉到,对比起来有些心酸但也感觉这样的记录非常珍贵。actually整体都挺珍贵的,有捕捉到这个时代的一些特征,也应验了每个时代都有一大部分东西是在重复的主题。
      • 10/25@国美南山 IDF闭幕片 后疫情胶片访谈意大利各地18-20岁样青年,如此真实开放地对待该群体,有种工作续篇错觉。中后段素材有叠复。“你对未来乐观吗?” “并不,看看今天的朝鲜和中国。”
      • 探寻当下意大利青少年对未来的定义 于是得先定义何为青年 以及青年存在的多样性
      • IDF 2021 闭幕片 南山校区 采访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关于未来的念想,于是有了这本《未来百科》,看到了年轻人的百态。结尾的变焦镜头追逐着被重重雪山包围的孩子(世界的希望)。孩子奔向雪山,雪山就越高,那又怎样?
      • 一部由对年轻人的访问所组成的纪录片,他们的愿景,以及对未来的认知- -模糊、无意义、或乐观或悲观的。疫情的到来,飞速撕裂的世界,虚假新闻,那些热切或是不愿意触及的表达…在这个世代,事事都如此不同;对成人世界的批评和大胆建言,更或是压根不在意,都存在于他们的想法里。因为没有太多归纳的观点或是很具方向性的整理,更多像是以前看Kimmel秀的街边采访那环节的青年加长版;尽管也会被感染,也同样为精神所振奋。最后部分的片段有升华,也更点明主题- -它的结构或许适合让更多区域的青年们参与进来,也值得若干年后的回望跟踪。
      • “你对未来的看法是什么?”皮耶特罗·马切罗、弗兰西斯科·穆尼兹、爱丽丝·洛尔瓦彻三位导演作为采访者,对意大利各地的15至20岁青少年展开发问。不同主体的个人解读,却有着大量因意大利社会环境、经济水平、教育程度、历史沿袭所产生的共性表达,懵懂可爱的口吻中透出年轻人难以突破的国家症结。影片并不想一味激化矛盾,而是想通过美妙视听语言的留存,把这些观点永久置于历史中,作为最有力的参照。
      • 竟然吵出了共产主义!意大利“后浪”
      • 【3】至少在我们这里,已经没有未来。
      • 胶片颗粒感适度营造美好与虚无 能够表达就尚存希望; 非常喜欢阿莉切的结语 20年后这些年轻人会如何看待这部影片? They will see it as an archive that questions the future. A time that doesn't exist yet. An imaginary land. 人类注定带着永恒的疑问奔向光明的未来。
      • 好看的意大利男人真他娘多啊,而且个个低音炮自带共鸣!
      • #CANNES2021 16mm
      • 有点平,但作为给未来的archive还是有意思的。
    • IMDB 7.4 HD中字
      Et j’aime à la fureur
      2021
      纪录片
      其他

      我就爱失狂

      Et j’aime à la fureu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像在翻别人的相册,挺可爱的。
      • WEB-DL 1080p,终于出源了,4.3
      • 7.5 造梦之家
      • 家族胶卷考古,回忆童年并旁白不同的前人影像传记,并寻找相似性和历史的细节。因为觉得其他人的私人记忆,我也没资格打分。只是就最近可能比较敏感,容易哭。真实情感流露的就很容易哭。
      • Avoir vécu 50 ans en mangeant des frites tous les jours, je ne saurais si ma vie a encore un sens.
    • IMDB 6.0 HD中字
      Nos défaites
      2019
      纪录片
      法国

      我们的失败

      Nos défaite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partie 1 + partie 2 = 97mins, image politique est fragile.
      • 这个片子的英字很有意思,台词说:“我要炸了索邦、卢浮宫、国家剧院”,英字给翻译成:“我要炸了大学、博物馆、剧院”——当你使用这样的表述时,实际上是什么也没说;而你使用前一种表述时,在某种意义上,你已经炸了索邦、卢浮宫、国家剧院。
      • Périot 找來10位年輕人重新演繹68學運前後幾部標誌性的法國左派電影,學生參演和製作,講出電影與當下現實意義,與政治和社會關係,從重演《La Chinoise》,《A Bientôt, J'espère》電影片段後,再採訪他們對演繹時的理解和感覺(你知你口中所說的共產主義是什麼意思嗎?),Périot 的批判性並非落在孩子們對歷史和政治理解的無知之上,各式各樣的統制、規定、如何繪畫出當今法國(人)的價值和政治觀,我們又教出了怎樣的年輕人們?學運真的改變了整個社會,假約這群同樣活在後68陰影下(學運的幽靈如霧夜久久不散)也無法理解時,那50年後的今天,這場運動所發現的問題,是不是有任何改變了?在這部教育劇場(電影和影像製作是論理也是政治教育),還是我們依然沒有足夠力量去抵抗?
      • 20190629Le Nouvel Odéon重看Q&A
      • 3.5
      • 开头那几分钟还挺有趣的,后面就像是在边拍边解释。
      • 4.5
      • 4.1
      • La guerre (ou la révolution) continue et ne s’arrête jamais. Mais on a déjà perdu de nombreuses batailles en essayant de lancer des luttes, c’est ça nos défaites.
      • 他等待幸福,但毫无希望。
      • 3.7
      • 还没有人翻译过,已翻译校对完毕~中英双语熟肉指路微博@Kucing_ 2022年12月中旬任务Done✅
      • 我觉得观众的嘲笑声更讽刺
      • 形式不错。学生的回答稚嫩到可爱,不过到第二部分被问到和罢课相关的问题之后他们的回答也明显变得深刻。 电影中说「未来是由斗争中的失败塑造的」;那么没有行动连失败都不曾拥有的话,未来又在哪里?
      • 整个想法还不错,但实际呈现的太自娱自乐了,根本就是让对政治无感的孩子强行评价,让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有一半的长度孩子们都在磕磕绊绊地找词说)。我认为也许有两种改进方式把这个点子推得更远:1. 控制变量,找巴黎大学的学生来深入探讨。甚至找工人来讨论。2. 呈现现有孩子们的具体生活,分析出68和现在区别的真正意愿(如孩子们大部分言论都是朴素人文关怀加政治正确的童话,探索这一点也很有趣)。
      • Mubi.
    • 豆瓣 6.8 IMDB 6.6 HD中字
      Occupied City
      2023
      纪录片
      美国/荷兰/英国

      被占城市

      Occupied City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寻常的“今生”生活图景,揭示着“往日”苦难血腥。明明很冷静的旁白叙述,却始终在四个多小时里做着各种各样的警醒与科普。整洁、精心设计的城市看似美化和粉饰了一切,却又在各个角落都留下了各种形式的记载。它足够沉浸,并且始终让人享受着这种不同空间或重叠或平行所构建的对话带来的巧妙;Christian Petzold在《过境》的尝试,也好像在这里被放大到了极致。虽然有重复之感,但完成后让人想要更多。
      • @Cannes2023 观感像游历四小时的露天犹太人纪念馆,贯穿全片的旁白像每处地点扫码收听的语音讲解。在这场漫长的声画实验中,大屠杀的历史和(后)新冠疫情的当下分踞旁白和画面。画外音将每个惯常的生活场景历史地重述,时不时巧妙地呼应或注解画面。日光之下,将近80年过去,人们还在因为不平等和其他社会问题上街。逐一讲述每个受害者或抵抗者的故事无疑具有非凡意义,但观众如何能不在这比英语听力还单调的旁白中——即使文本本身已强势到无需语气的矫饰——走神和犯困。那些讲解缄默的片刻,恰恰才是让我稍稍能打起一些精神的部分。也许归咎于这段历史与我的距离,如果用同样的手法讲述我生活的土地与它的历史,我应当会更投入一些。
      • 四个小时不停歇的旁白让我感觉自己在看BBC的科教纪录片
      • 近期在院线看到最惊艳的一部。也是少有的关注于当代建成环境的纪录电影,旁白叙述城市空间(有公共,有私人)在二战期间的争议(纳粹与犹太住民)备忘、影像纪录它们与新冲突、新时事的协调和应对。旁白是冷静、精确、甚至残忍,影像是灵动、细腻。观众被置于这个相隔八十年的长谈中,接收时间两端涌来的无数个人史,没有确定的位置。
      • 几乎是四个小时的历史与城市lecture,被人遗忘的罪恶往事与迫在眉睫的当下冲突在声画间交互,这会将我们领向怎样的未来? 麦奎因在最后抛出了一否一肯的答案,却无法避免其过度写意的镜头运动所带来的美化现实倾向,也就欠缺了所需的力度。
      • 在城市中游弋的感觉,尤其是拍火车驾驶舱的画面也太浩劫了。这部电影更侧重于一种通过声音(实质上是文本)带来的想象影像与当下城市影像的“重绘”,以达到一种再现大屠杀影像的目的。但总是感觉深度总是欠缺一些,以至于最终还是有些轻描淡写,相较于利益区域多了一些严肃性(总感觉利益区域的表达轻佻和取巧),但也没有多多少。
      • 非常有趣的概念。虽然是以二战犹太人大屠杀历史切入的,但其实现代史只是一个“中点”,它连接起荷兰的殖民主义黑奴贩卖的近代史,也连接起荷兰当代的人文景观(主要是疫情期间)。最终,三个历史地层在黑人与犹太人结合生下的混血男孩加入犹太教的当下的影像里叠化在一起,形成了“未来”:平等的、混合的,而非种族的、纯净的。
      • 二戰歷史中陷落的阿姆斯特丹,還是疫情中封鎖的阿姆斯特丹?紀錄片的光芒在於那些無人知曉的「後見之明」和富於想象的並置,以及這種並置之間被影像構建出來的綿長時空。映前McQueen最後搶回福懋的話筒認真告訴觀眾中場休息時可以去的周邊廁所的位置和個數,這觀察力和注意點可太紀錄片導演了。
      • 历史与当下被不断分离又重新黏合,镜头下的城市是一种时间的混合物,容纳记忆、迁徙和自省,因此它又照向了未来。在被集体意志持久抚摸的幽光下,每座城市都值得被如此书写。
      • 美术馆电影,半场退
      • la moitié
      • 流水账了。故意分割画面和旁白并不是第一人,此种dispositif可以先天性引出各种思考和谈论,但降低了沉重残酷历史事实的重量,当画面出现滑稽和奇观甚至温爱时,旁白会被忽略到最低点……此法可为之,不过个人角度无法很喜爱…但,从🇳🇱角度,这种关于nazi的纪录片应该是很有意义,很独特,很重要,很有意义吧!人类可极度残忍,历史需要被纪录。
      • 【C+】思路清奇,不断切换的当下影像与不停旁白的史料叙述,完全架空的记录,但在跨越时间和内容的差异中却完整的展示了城市的多面相与活力。
      • 影片到达阿姆斯特丹城市中每一个具体地点,拍摄当下影像(哪怕建筑已被拆除),与之对应的,旁白则讲述二战时在该处被德军逮捕并杀害的犹太人的故事,就这么讲4小时,一个一个讲,如果你要确信这个宇宙时间线,那么就必须意识到历史可能就是通过这种文本手段去无限逼近的。
      • 250.57
      • Massively under edited. Nicely shot. Nothing new here. Could have been an audio book...
      • 7.0。以街景變遷為主軸,將納粹佔領時期的歷史檔案與新冠封城時期的城市圖譜相組合,形成了豐富的畫外表意空間。但聚焦人群和視聽語言多侷限於中產志趣。
      • 时长是魔法,四个半小时的体验是必须。就像一个city tour,在城市的过去与现在之间穿梭、很有机的把那些快要被遗忘的故事呈现。Demolished。有种无力感,但大概也是拍电影的意义,在一切消失之前,作为archive存在。
      • 没什么技术可言的影像,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旁白,竟然拍了4个小时,感觉导演做的都是无用功,作为一部纪录片挺失败的。PS:现场一个犹太女大妈最后大喊大叫希伯来语有点让人烦
      • 戛纳德彪西厅,映前导演先为四个多小时的纪录片时长道歉。镜头展示当下的阿姆斯特丹,声音解说二战陷落的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用同一空间的时间并置发掘历史向现实的草蛇灰线。但四个小时还是有点闷了…
    • 豆瓣 7.6 HD
      Visita ou Memórias e Confissões
      1993
      纪录片
      葡萄牙

      访问:记忆与告白

      Visita ou Memórias e Confissõe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几乎太过伤感。
      • 天主教审美真是相近,仿佛又看到老塔所看见的世界。奥利维拉关于女性之美的看法很特别,结构完整,正邪都有意义,也是真的进入到哲思层面。房屋、空间中创意和思绪的流动很私人,津津有味地把自己剖给人看。对被捕入狱的描述和表演结合,压抑苦闷迷人。向往他们因电影而聚首的时刻。
      • #戛纳电影节#为什么一定要在死后放?因为这部电影太私人了,因为这部电影解释了所有奥利维拉的“秘密”。|20160206资料馆修复展重看35mmPrésenté par José Manuel Costa
      • 这是我最喜欢的导演。热爱结尾导演的自白吐槽:“葡萄牙明明是世界土地最小的国家之一,为什么总以预卜世界命运前途为己任。”
      • 4.5 仅是开篇几分钟(另一个旁白/对话的出现)仿佛就言明了奥利维拉的电影
      • ”我记得我的童年,我记得父母,妻子,孩子……我记得我自己,在时空中无限小的存在。然后,我消失。”
      • 好私人,都不好意思看。一个让自己记得和纪念的记录。典型葡国人,天主教生活日常化,多子,热爱孩子、家庭生活和不加修饰的自然。2016.10.13 一个业余影迷的雾霾指数300夜
      • 那天看“Brødre-2015”的时候导演带我们追溯到她的祖父母住过的屋子,曾经的影像。伯格曼也在我们面前翻开他的家族相册看“Karins ansikte-1984”。而奥利维拉的私房照和私影像,我喜欢他的详尽和冷静。谢谢莉莉~ 还有Joaquim Pinto.
      • 20160402 1645 The Grand Cinema
      • 没有字幕(`Δ´)
      • #全州电影节# 2016/05/02 18:00@ cgv
      • 2016-10-13 电影资料馆 一个关于房子和人的故事,太深奥了,而且很个人。只是导演的人生经历打动了我,睡了好几次。没看太明白。巧的是,那天我也正好最后一次去到对我的人生很重要的、度过了15年的房子去告别。但欧洲和中国关于房子,还是差别太大了。106岁的导演。葡萄牙影展那么多天只看了这一场
      • 吓死姐姐了,跟扬言轰炸全世界似的。那机位,那镜头调度,呵呵呵呵~
      • 看到73歲的奧利維拉,太感人了,2016.05.15@TIDF-新光
      • 奥利维拉的私人影像
      • 没找到Manoel de Oliveira_Visita ou Memorias e Confissoes (1982(2015)) 只查到了这个词条。
      • 喜欢修复版第一个镜头,光线落到树叶上,深缓的呼吸感,能感受到色温变化。记忆蔓生,一弦一柱思华年。
      • 82年拍摄93年才放映奥利维拉拍摄的很私人的纪录片,开玩笑说有些炫耀啊,富二代的身份,听超级长寿的导演谈面对死亡,宗教信仰包括找到了神的旨意,对女性的称赞和欣赏,政治观点家庭回忆,当然最重要的对电影的爱以及他那所设计成轮船似的大房子。资料馆葡萄牙影展。
      • 有趣的夫妇生活。贝多芬四号钢琴协奏曲。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静默中倏近倏远的人影。动听的葡萄牙语。伟大中的平静
      • 导演活了107岁
    • 豆瓣 6.4 IMDB 5.5 8
      Irradiés
      2020
      纪录片
      柬埔寨/法国

      辐射

      Irradié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BerlinaleCompetition 对20世纪浩劫影像加以重新修辞和装置化后的再利用,相比于观众,或许导演更需要这样炒冷饭来延续自己的职业生涯。
      • 老潘真的是典型法国电影专业读出来的 一个活在五十年代和直接电影里的纪录片导演 Archives filmique想要作出新意是极其困难的 所以题材的选择和呈现方式才更加重要 很显然这部电影诗是美的也同时透着一种老旧和过时 无法苛责的理由只是因为总有人要关注被遗忘的人和事 (tmd这个海报谁改的 太恶心了
      • #70th Berlinale#主竞赛。潘礼德又双叒叕拍了一部关于柬埔寨红色高棉军政府的纪录片…影像绝大部分时候是三屏并置,少数时候是超宽银幕画幅比,主要内容则由档案影像及少数新拍摄的数字影像构成;音轨上则是男女配乐诗朗诵(感觉重回法国电影新浪潮年代)。整体而言更像一个视频装置艺术作品,放映空间也比较适合在美术馆。但是在大银幕上看有非常奇特的体验:三屏并置在很多时候会因为宽高比特殊,形成一个无限循环和延伸的视觉效果,尤其是在构图上有竖线条或者有规律排列的物体时,各种“希特勒三连”看得眼花缭乱。分屏的时候大多数时候是左右屏同步而中间屏的画面不同。文本上面的创作思路也主要是把一系列人类的灾难影像,尤其是红色高棉与日本原爆并置起来。片头还有一段[残缺影像]式的做手工。视觉上颇有新奇之处,配得上主竞
      • berlinale2020 最佳紀錄片,理所應當。看到很多都在討論這個片子的形式,結構,你們都特麼瞎了,將近90分鐘觸目驚心人類歷史上的巨量暴行。
      • Competition 比如潘礼德,比如Patricio Guzmán,身体里都有着破碎无法重建的废墟,所以才穷尽一生用各种方式不断回到同样的母题。历史需要被讲述被记起,这无可厚非。但在档案电影形式内容想出彩都格外困难的现在,这部片捡拾和拼贴记忆的方式就显得过于缺乏想象力了。三联屏毫无新意装置感也过强,放在电影院看效果很混乱,沉浸感并不明显。
      • 艺术馆电影+论文电影,就不打星了
      • #Berlinale2020 视觉影像的堆积+自说自话
      • 3.5 前半程雷乃后半程马力克(连黑洞和染色体都出来了),算不上拙劣但也没啥新鲜,对装置形式的理解比较肤浅。三分屏吸引眼球是可以的,但总体看并不是很有效,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呈现同一画面,一方面减弱了大银幕震撼力(在美术馆或许还好),另一方面让本该触目惊心的影像变成某种复制品,将近一个半小时的屠杀的灾难场景本身已经过剩,又因为三倍的叠加和缺乏实际语境而令人麻木。无调性声音还不错,有点日式恐怖片的感觉。相比起导演,其实更佩服柏林选片的魄力。
      • 等于没看。
      • 只有散没有诗性,看过的散文电影里少数不喜欢的例子。对屠杀、战争和全体主义去语境化且不加批判地随意拼接;重复一套现代人文主义的希望叙事,可能是给欧洲中产阶级夜晚安眠用。
      • 老生常談,mondo值普通略偏高。
      • 有评论提到Hieronymus Bosch的名画《人间乐园》,但我认为这种联系颇为牵强,这部实验性的作品在各方面都更接近Francis Bacon那些黑暗而现代的三联画,它们都借由这个古老的艺术类型的特点,延长了暴力与权力的结合所带来的可怖。在这些作品中,真正恐怖的并非死亡的影像本身,而是死亡的影像如何萦绕在我们世代的梦魇里。
      • 前半段超宽画幅和三屏分画以全景的视角划过近代史上的种种战争暴行,血淋淋的、死亡腐蚀的白骨陈列眼前,哑口无言的震撼。爆炸的蘑菇云与宇宙恒星的光辉反复出现,这样的能量互动一种带来毁灭,一种带来新生。邪恶的伤害过后转向一种更为诗性的和平。
      • #2022TIDF
      • #Berlinale70最佳纪录片 分屏/装置艺术(建议潘礼德导演去拍历史恐怖片)
      • #mymovie 人类苦痛三联画,对装置和拼接没有更多想象力了。但看的时候在想自己时而痛苦时而抽离的状态是不是一种刻奇。
      • visually attractive eassy film, cruel
      • 什么时候电影比赛变成文献资源比赛了 一个装置 装置界不服
      • 2.9,除了题材比较令人震撼,宽屏拍摄手法比较新颖之外,其他也没啥亮点了
      • #Berlinale20-31 从二战到冷战到越战,汇集了有关战争中非人道的影像,尸体、爆炸、活体实验,声讨的对象明确但老套。三屏更适合在美术馆做装置,观众可以来回走动,不分始终、自行决定长短的观看方式似乎更适合本片。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4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