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甜蜜的东方 The Sweet East (2023)

    最近更新: HD中字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5 IMDB 7.3 闭上眼睛
      Cerrar los ojos
      2023
      剧情片
      西班牙/阿根廷

      闭上眼睛

      Cerrar los ojo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震颤。角色说“电影的奇迹止于德莱叶”,艾里斯没有创造电影的奇迹,但他重现了奇迹:当记忆和灵魂都已经离我们而去,电影所承载的不再是历史或回忆,它不同于一段旋律、一张图像、一个直觉或一个眼神,它是所有这一切凝结而出的情感,是感性的、原始的、直接的、纯粹的甚至失落的力量。
      • 悲伤到骨子里的一部电影,令人无以为藉的一部电影。维克多·艾里斯创造的是一个与当下每一“格”都不入的世界,那是一个物质性的旧世界,一切都以具体的肉身或物作为载体,失去的人生碎片都能在物的索引之下寻回某些痕迹。而至为神圣的是,作为实在的电影具有某种忧郁的旧世界的神力,因为物(胶片)与空间(电影院)共同实现了召唤旧世界的仪式,这让电影比一个棋子、一条绳结、一本旧书更进一步。唯一遗憾的是所有这些都已经“过时”了,物不再激发,因为物被新的、胶转磁的、敌视所有权的时代彻底剥夺了。我们只能盼望,也许在未来,每一个物都能成为一盘胶片,需要的只是一架放映它们的机器——如果这不是更加奢侈了的话。
      • 维克托艾里斯显然来自一个被埋没,只可被回望的巨人时代。一部仅仅在拍摄幽灵的电影:曲调,胶片,旧广告,书的扉页,如果《榅桲树阳光》关于如何留住阳光,那《闭上眼睛》就是关于如何等待蜡烛的熄灭。现实中已经只剩灰烬,所以像塔可夫斯基的最后一部电影,必须要回到招魂术的过去,回到《蜂巢幽灵》的开始,一座放映胶片的乡村影院。而失踪的演员也显然是艾里斯自我的指涉:在电影史神秘失踪的二十年,只有电影才能将他带回记忆之中。
      • 维克多·艾里斯暌违三十载的新作,关于时间、记忆、身份与遗忘,虽不无沧桑老迈之感,却仍旧稚拙、恳切、温润,予人回思冥想之力。1.与同为“手册十佳”的[迷雾中的她]均聚焦一场无尽求索,只是后者以女性为主体,通往全然的开放可能和神性新生,本片则是男性主导的寻找,沉坠入暧昧现实并闭合成环。2.结构巧妙独异:未完成的两段片中片恰为首尾,重合构成观影体验的开端和终结;戏中戏缺失的中部正好对应叙镜中主演失踪的20年时光;残缺的影中影“想象”由电影“现实”填补,均为追寻之旅。3.戏外更与艾里斯“在影坛消失30年”构成互文,还同西班牙影史进行对话——永恒的女主角安娜、[睁开你的双眼][谜一样的双眼]……4.致敬霍克斯、德莱叶、雷。5.本片提醒我们不止于凝视,更要闭眼:抽离,思考,重新体味物,发现其他感知的丰盈力量。(8.8/10)
      • 一部真正热爱电影的人才会拍出电影,也是维克多·艾利斯自己的《电影是什么》。或许,那些寻找的铺陈和过渡太过于絮絮叨叨,让这个迷人而又神秘的故事,不必要的冗长,让主竞赛也远离了他。但这仍就是一场动人的谢幕——在故事里,电影能不能唤醒沉睡的记忆,并不重要;但电影是且一直会是人类关于时间最伟大的仪式。
      • 本片就像是一部在积灰的老旧仓库里无意被发现的遗片,但当光线重新将它投射到大银幕上便恢复了往日的荣光,古典而迷人。复刻《赤胆屠龙》一段简直让人感动落泪
      • 或许对于维克多·艾里斯而言,时间、记忆甚至电影的主题都比不上那更加至高无上的,也就是“独一无二的手势”的主题,因此在平静的笔触中,他消除了任何过量的风格,从一张面孔到一首主题曲来制造当下的瞬间,而结尾对时间的收束发生了近乎暴力的效果,因为“独一无二的手势”也是“被禁止的手势”,但矛盾的是,这可能也是我们需要电影的地方——别忘了《蜂巢幽灵》的开场,电影院里存在怪物。
      • 6.5。時隔三十年才再度歸來的Erice已滿是暮年的痕跡,全然不復靈動與表達欲。前一個半小時冗長的對話戲滿是毫無張力的正反打,之後亦是在對前作中迷影情結亦步亦趨的模仿才找回一二分年輕時的風采。他的境遇一如片頭和結尾中不斷凝視的石像,仍保留著最璀璨時的樣貌,卻對歲月的蹉跎束手無策。
      • 正如电影里的剪辑老师说的,《告别的凝视》是属于大银幕的。这个故事我自己看可能会觉得中规中矩,但在银幕下,尤其是最后三十分钟周围和我都陆续开始啜泣的时候,我觉得这就是奇迹降临,不知道德莱叶认同否。
      • 9.2 开头的引子是那个熟悉的维克多艾里斯,而后画风一转进入现代,没有了神秘感的营造,而是通过通俗的情节剧来呈现电影最本初最清澈的特性:一曲探戈,一张照片,一颗棋子,一卷胶片...物件的重现是可追溯性的记忆,而影像的存在使它们流动起来,无论它是是否被涂抹,被隐藏,被损坏,有些东西仍然是不可摧毁的。《闭上眼睛》将和它承载的一切意义一样不朽,shame on福茂!
      • No.10130【2023最后一部】。2023戛纳首映单元。的确是主竞赛水准,但艾里斯叫屈和福茂没放这部都可以理解。影片用一种很平缓的语调讲了一个悬念故事,悬念的展开方式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潘佩罗小组近年的玩法;不过说回来,剧作虽然很精巧(导演寻找“真相”的过程成了未完成影片中男主角“历险”过程的代指),但失忆这个事儿真的顺拐了,以至于电影只是有关于(基于胶片的)电影,而抽空了(可能的)社会指向。小镇电影院那个场景不由得又让我想起安哲的《养蜂人》(甚至影片配乐都隐隐有点卡兰德罗的味道)。也许影片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在2023的诸多老导演新作里面选择得还是“往后看”而不是“向前走”。
      • 5.9/10 #NYFF61 无论是否可被或应被称作对“电影”的情书或者遗嘱,其本身极为老旧的影像风格和组织方式都只会令人疲惫,那些本可以更为灵动更具备偶然性和崭新的想象的寻人寻物的解密,最后变成了流水线式的问访和告知。其所怀念的“电影”也依然被浸泡在单一的对欧洲叙述为中心的想象之中,无论是犹太/二战/法国/海军/中国仆从还是那个关于德莱叶的笑话。“闭上眼睛”终成为了一种临终时的浪漫主义,即是片中片结尾的动作,更是本身结尾对于影院中众人脸庞与双眼的直视。那些关于消失/离去和记忆的选择/非选择,都在幻想一种脱离时代脱离历史的对于世界的陈腐地缘想象。“我去到过每一个有着海岸线的城市”,为殖民主义招魂的举措,那么这样的离去与创伤似乎丝毫不值得令人缅怀,正如男主依旧使用的非智能机一般,一种对于媒介可能性的顽固抵抗。
      • 观感提不上去,感觉整体的处理都很费劲,结尾生硬
      • 4.5维克多·艾里斯找回记忆的寓言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既是感伤的也是某种释怀吧,在导演决定去触碰未完成的作品时,我们和他一样要开始经历一场回溯时间的旅途,在对卢米埃尔兄弟、尼古拉斯·雷、霍华德·霍克斯、德莱叶的直接致敬中,艾里斯表达了影像的不朽与伟大,即使时间是无情的,但胶片仍然帮助我们保存了记忆,戏中戏都讲述了相逢的故事,在重温影像的时刻我们也能与曾经的自己相逢吧,在电影之外,艾里斯也暗示着现代信息社会中被遗忘的历史和被八卦化的记忆,它们绞杀了真相和情感,渐渐地观众也不在乎奇迹是否真的出现,主角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们只会沉入到沉默的时空中,去相信一个发生在遥远年代的异域历险,在那时那刻,情绪与感觉、温柔与痛苦,都幻化为风与雨,顷刻吹散了悲伤,降落在废墟与忧郁的当下,此时此刻我选择闭上了眼睛
      • B. 如此直观地感到三十年岁月的重量。视听调度一改前作中灵性的氛围塑造,而是用访谈式的对话几乎占满所有篇幅,无限重复的正反打镜头对观众的耐心构成极大挑战;内容上则将暮年对于消亡的反思和从影坛“失踪”期间的存在主义自省全数注入文本:当记忆逐渐消失,我们如何锚定自己的存在?艾里斯的答案是用电影回到过去,于是在长篇累牍的对话之后,我们终于迎来了一个如同德莱叶还魂的观影仪式,而影像超越一切最原始的情感力量,也在这最后一刻才真正迸发出来。2023.5.22 Debussy
      • 为电影之所以为电影书写了一个极其美妙的扭结。看似是由内向外再回归到作为片段的内容物,作为感性的怅然若失的载体,传达电影的情感力量。实际上又同时或更加是由外向里再重新到外,在完整的起点、结局乃至过程中,主角完成了他一开始的使命,我们则回到电影真正的外部,回到作为观众的开始,结束一段理性的关于电影奥秘的探索之旅。
      • 4.5;宛如《南方》之“我把他留在窗边,像留给命运。” 呼应《告别的凝视》(窗边照进来的光刻骨铭心),宛如《蜂巢幽灵》之影院科学怪人见证父女在此重逢(一种断代的的漫游),银幕洒下的光落在黑暗中漂浮起来的脸孔上,闭上眼睛遁入胶片行将陨落的世界,时间回归圆圈初点,这一刻正是彰显何谓电影本体的瞬间——文本的联结穿透导演创作生涯,光线从安娜的眼睛漫溢过流年的变迁,这是一首唱给谢幕的挽歌。 时间和爱情已然逝去,声音和灵魂皆已喑哑,追寻的旅程亦尚未找到结局,而承载着情感负累的电影虽蒙尘而常新,循着记忆的绳结踏入往昔的河流(物化的最大功能化),让我们记住爱记住时光,记住神迹在胶片上显形的每一帧,此刻德莱叶回魂,木乃伊术重生,这是维克多·艾里斯的时光之尘和尤利西斯之旅。
      • 电影中所有的人物都适合说粤语。属于旧世界的光笼罩着当下,印象里错乱的真实经由拟真的媒介,被转译作可供凭吊的虚构,而只有在现实发出呼救时,我们才愿意直面回忆。无论留恋或抗拒,时间永远不会驻足。
      • 3.5。只有在影院看才能体会到它独有的一种属于西班牙电影的寂静感。它从那些看似循规蹈矩正反打镜头里渗透出来。惆怅感本来开始四处弥散,但失踪男主角被发现后却被压实而失去了继续流淌的动能。一定要给“寻找”一个无结果的结果的意图本身就很笨重,那些关于记忆的辨别也逐渐变得浅显而答案单一。和蜂巢的幽灵或者南方相比,那种急切要寻找答案的渴望拉低了整体的情绪价值。是不是人步入暮年就再也无法轻盈起来了呢?遗憾之作。但又确实值得一看。
      • 瞬目之间,大概也是胶片帧与帧的缝隙吧。闭上双眼,宛如银幕的帷幕遮蔽,即可以是将映前的联想、期待、庄重与神圣,又可以是落幕后的回忆、不舍、追思与失落。用最为纯粹的来装载最为沉重的,艾里斯为苦难和灵魂重新定义,那是宗教式的,神秘的感性的,围绕着凝结着各种形式媒介材质于一体的影像的唯一性。于是闭上的双眼终要睁开,放映开始,一切究竟是重新来过,亦或是往事重拾,均不再是首要的使命或期许,尾声片中片的角色望向观看放映的主角一行,主角们又将这目光投向观影的我们,在这场凝视的传递过程中,是来自于影像的奇迹或神迹的共同见证与铭记。电影随着失忆的胡里奥闭上双眼而落幕了,一种关于获得与拯救的虔诚的循环和永恒。
    • 豆瓣 8.3 IMDB 7.3 安娜的战争
      Les Rendez-vous d'Anna
      1978
      剧情片
      法国

      安娜的旅程

      Les Rendez-vous d'Ann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寂寞空虚冷,孤寝难自忍;漫漫白天长,谁人暖我床。
      • 蔡明亮说过这部电影对他有所影响。果不其然,固定镜头,静默,阴郁。失去爱人的男人向她倾诉,喜欢她的男人的母亲向她倾诉。火车上的陌生男人向她倾诉。每个人都有故事,但最终问题都无法解决,人永远只会沉侵在自己的情愫里。交流不一定会带来结果。
      • 我很喜欢她的身体。
      • 影像在对现实进行复刻的时候会不可避免地扭曲现实,所以传统电影为了制造共情只有通过再造情境,从而唤起客观经验,并同时试图解释世界,这种共情或者体验是间接的、理性的。阿克曼做到的是无限打破影像的限制,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丢掉情境、戏剧和构建的“跳板”,从这点来看,阿克曼的电影是最接近真实的(用光、场面调度),这种不被时代、地域所绑架的直接情绪属于全人类。
      • Absolutely concise,Absolutely facinating!★★★★★★
      • 发烧了去约p还不戴口罩,举报了
      • 与《让娜·迪尔曼》构成互逆。宅居生活和游历生活,然而游历重复,宅居却波澜壮阔。轻易的裸体取消了性的温度。这种想做什么却没做成的感觉很像《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但是想象力被压制。漫长的倾诉让影片有些表面化。
      • 电影三女性:玛格丽特•杜蕾斯、凯色琳•布蕾亚、香奈儿•阿克曼
      • 太干净了。
      • 93/100,是经由摄影机建造的空间与景观的奇迹,凝视或聆听,在不断地流动中直抵精神尽头。比《玩乐时间》更纯粹,比《爱情万岁》更间离。身体成为容器,有时矗立于边界;眼里常含泪水,总抑制不住忧伤。
      • 2020年度十佳第六部,一段关于导演香特尔·阿克曼自己的漫长的孤独之旅。芥川龙之介说“删除我一生中的任何一个瞬间,我都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阿克曼用细腻的镜头记录了一个女性在移动空间与连续时间内的情感变化,自闭型人格与疏离的人际关系互为因果,从他处获得信息,建立对环境的感知,丰富内在精神世界,可情绪一直飘浮,个人认知始终游离于周遭世界,孤僻的性格令喜悦戛然而止。要有多敏感才能时刻保持清醒,做人实在是太累了。
      • 香奈儿阿克曼可能是我最喜欢的女导演,可惜是仇男晚期,她镜头下的男性大多衰弱不堪。电影气质干净冷清,温柔又有淡淡的哀伤,落魄中带着孤傲,安娜的旅程与其说是个人的心路历程,不如说见证经历了一个又一个软弱孤独薄情的美男。
      • 【#1100,个人影史最佳】阿克曼的魅力于我而言是个谜,她的角色观看、倾听、讲述,从人来人往的火车到暗中的卧室,单一镜头下阴郁中孤独的情感(和一支五味杂陈的小曲),所有的故事和理想也许都是人们为了一点爱而来罢。
      • 中心对称构图加布莱希特式的表演。
      • 好安静的电影,好干净的镜头,好素净的颜色。孤独是一种很美好的状态,拥有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自由。安娜的旅程走进了我的心,轻叩心门,自问,自省,自爱,自歌,自泣!
      • 无字幕
      • 静止的如画作般的背景,活动的人。画面构图很讲究。干净利落呢~
      • 开头月台出口的固定长镜头,奠定了本片旅程模式与人物孤独状态,后面的对称中心构图虽然在形式上制造了美感,但由建筑框定住的架构却牢牢的把主角锁在了其中,在开始的旅店中,两张床铺的对称构图却只有一个床睡了人,这个左右不均衡的设计对照了自我内心的空虚,当到了后面与母亲同在时,由女主填充了缺失的一部分,和母亲一起完成了一个完整了构图,意预着自我内心的填充,在最后的段落,摄影机是垂直于人物的,这时的构图转换为了女为上的主动方式,意味着主动寻求慰藉填补。数次人物谈话,安娜的反应逐渐改变,最终释出,这一过程得以让我们瞥见她的世界。地点在火车—旅店之间流转,当最终到家之时,却是一眼望到头的绝望。片中贯穿的平行推轨镜头也在对照旅行。而中景正面回答对话的使用,则模糊了间离和打破第四堵墙界限,表达了她沟通的迫切。
      • 这几天太多烦心事了 每一件事都跟安娜与别人的交流一样充满了隔阂和障碍
      • Akerman brings to world cinema a level of sensitivity & perception that surpasses the best of men (Rohmer, Bergman, Antonioni, Bresson). Les Rendez-vous d'Anna is at once warm and detached, familiar yet strange, funny but serious. It's a film where the personal intersects with the historical; the sexual with the political; and the particular with the universal. Ackerman dissects, deconstructs, and redefines the elements of cinema that JLG never managed to do.
    • 豆瓣 7.7 IMDB 7.8 HD中字
      Kuru Otlar Üstüne
      2023
      剧情片
      土耳其/德国/法国/瑞典

      枯草

      Kuru Otlar Üstün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锡兰的水准之作,此次的男主角虽然也属于知识分子,但状态更贴近普通人,这是一个满是缺点的男性,一个热爱爹味教育、好妒自私、自以为是的小镇老师。他在掉落式的百无聊赖的工作里,可以说是“再一次”地凋落,最终以近乎渴求的方式在一个小女孩面前寻求尊严。这依旧是一个契诃夫式的文学电影。 片中的两个女性好有力量,一个虽然是残障人士,但完全掌控着自己的欲望关系和情感关系,一个是处在下位者的女学生,面对反反复复的逼迫也始终不曾服软。两人在影片的最后完完全全甚至是不费吹灰之力地碾压了男主。锡兰的观点也呼之欲出。
      • 锡兰近几部电影的主角都是失败的知识分子,他们刚开始抱有某个明确的目标,随着剧情发展,目标无法实现,对自身命运逐渐失去控制。作为男性的锡兰,以充满审视的笔和摄影机为手术刀,将男主角剖开,其虚伪、自私的本性被一览无余。 锡兰的对话是文学的,后几场会话精彩绝伦。他的视觉则是油画的,设计了独特的透视光,很多场景精美得像点缀着宝石的织物,像博物馆里的古典绘画返回到现实。本片雪的场景让我想起勃鲁盖尔。 几幅静态和动态的肖像,增加了影像的超现实层次,是锡兰一如既往的技巧。男主角打破第四堵墙,既流露出锡兰沉郁底色里俏皮的部分,也说明在恒定的深厚技巧里,他仍留出成长、改变的空间。 过去曾有一个文学与电影热恋的时代,锡兰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最后的大师。
      • 用三个小时酝酿许多人一生的厌男情绪,看到后面的我面部都扭曲了。男性习惯了作为上位者操纵权力关系,一旦他受到较之更高的权力的鞭笞,就开始变本加厉地向下施力。如果这种向下的力也被打破,他便无所适从。但是男人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他如此善于编织一套对自己有利的叙事,甚至不惜牺牲同僚或是共谋者,也要拾回上位者的姿态。对于他们惊人的自洽能力,我们别无他法,只有不陷入他所设下的语言的圈套,随他做自己故事的主角,由他对干草直抒胸臆。看,他还得时不时主动打破那第四堵墙,才能解决一些生理上的毛病。
      • 被狠狠说教到,锡兰已成为绝对理性的社会学导演,人物的眼睛中看不到深渊,只窥见围墙。《冬眠》《野梨树》初露端倪,《枯草》则更为彻底:阐述制度体系、环境构造与人物行为间的互为因果(消极的、虚无的),并最终指向社会道德水准与人类精神归宿。后段男女主漫长的争辩是摊开所有实验变量后的一次排演。还是怀念从前那些超验的神性时刻。
      • HKAFF-04-戛纳主竞赛最佳女演员获奖片。影片用197分钟去呈现一个男人枯萎的过程,用结尾的话来说就是这片满是挫折的土地上,人活着活着就内心枯萎了。尽管是部大男主片,但没想到影片中令人眼前一亮的部分却是顽强生长的女性,这也是戛纳授予最佳女演员的原因吧。男人们有太多的诱惑与光芒了,总以为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一点挫折就完全崩溃了。最后致敬中文字幕译者,太强了!
      • 从《远方》里寄居在伊斯坦布尔的小镇青年,到《枯草》中“流放”在安纳托利亚小镇里的知识分子,我相信锡兰已经在自己影像序列里,构造了一个和契诃夫的戏剧一样伟大的世界,里面充满了一个个悲切的无能的挣扎的个体,而这确是属于锡兰自己的白银时代。
      • 【C】近三个半小时的浅尝辄止。其实不差但是。。太痛苦了,《冬眠》本已经到达这种形态下的天花板,锡兰偏一条路走到黑走火入魔,终于拍成一个中年爹味小知识分子的自怨自艾。拍的最好的一帧还给截出来做海报剧透了。。每次在影院看锡兰都想扇死自己。
      • 美丽的事物在到达我们之前卡在了我们自己编织的网上 这个电影正是这样 影像叙事的独特美感(最后一个场景)在到达观众之前先卡在了作者不知疲倦的理性反思上(冗长的对话) 当艺术家投向他人深邃而热切的目光 转而只投向他自己时 情感变成一种冷酷的酸楚 人物只是思想的形式 缺乏自然的意图 作者的过度自知限制了影像表达生命自在的可能性 然而它成功地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建立理解的永恒徒劳 一个理应为他人带来文明之光的教师终究困在自身的局限中 在理性上被她人弃绝 女孩在雪中回望的神来之笔 也映证了语言的无效 他们之间终究隔着银河 我也终究与这种暮霭沉沉、绝望地诉诸于台词的表达方式隔了银河 锡兰的严肃、自省、辩证、谦卑 最重要的是无所畏惧的开诚布公令人尊敬 然而今天坐在电影院里我感到了一种无可救药的对言语的厌倦
      • TIFF 23 day9 第20部 太喜欢锡兰了,这次还是超级多对话,超级多内容。如果我们也能拍出这种对话,聊出那些历史的、民族的、现代的问题该多好。枯草是整个国家的象征,也是人的状态。土耳其的边界村庄里只有两季,冬天和夏天。冬天是绝望,春夏是希望。猥琐老师像是在映射国家问题的根源,来自知识分子的荒诞和自欺欺人。两个女性角色是电影中主动性极强的人物,反衬男人社会的混日子。中间的动态照片和出走摄影棚,算是意外惊喜了。锡兰已经是土耳其大师了,想怎么拍,怎么有!
      • 二封金棕榈吧。
      • 從「默片」成為話癆片的錫蘭。一出以草野和雪原為牢籠的《禁閉》,他人是地獄,他人不是欲念的回響和救贖;永遠存在的「perspective」。節奏有些不穩,最後一段獨白解讀了自己,顯得很多餘。
      • B. 锡兰对于男性知识分子的(自我)嘲讽又达到了新高。这一次,他用可能是他作品序列中最令人生厌的男主角,完成了对“爹味”的解析:道貌岸然、睚眦必报,愤世嫉俗却又沉醉于既得权力带来的掌控感。剧作一面通过两位女性角色讽刺雄性“表演”在本质上的脆弱,一面又借助教师的设定和东部军事管理的背景,将有毒的权力关系指向系统性代代相传的顽疾:我们能留给后代一个怎样的世界?锡兰用语言彻底代替了不可言说的epiphany,他的答案和雪一样冷,而他三个多小时的课件也是如此。2023.5.19 Lumière
      • 一半集《狩猎》,一半集“燃冬”。
      • 感觉导演的野心不只是讲一个、两个或者几个故事,而是描绘这个村庄里的整个世界、洞察这个中年男性知识分子的全部内心…风景很好,镜头很流畅,故事也挺细腻。我感觉最有意义的还是对被分配到偏远地区的教师面对贫穷落后的当地现实如何生存并在其中找乐子找意义这点,我觉得刻画得非常好,每个人的不同选择、学校里同事间的关系、村里的各种旁人这些。毕竟男知识分子这些小心思小纠结小权力欲并不新鲜,女性在他们面前的显得坚韧而独立、让他们陷入困惑这也不是新鲜的题材(困惑到上床前需要走出拍摄现场走进洗手间,也是很好笑,但就还,挺真切的……),感觉旁白太多,特别是结尾那里的试图升华,没必要。最让我感动的竟是雪夜里村里老人和年轻人在库尔德人的斗争上的争执那段对话,这才是真·斗争啊,知识分子真的没用……
      • 嗨,不丑恶不自私,确实不能叫人,人就是这么面目可憎,每一个都是。无法否认的是锡兰现在比之前任何时候更有深度,但这走入的也是一个绝境,他想表达的复杂性似乎必须得这个体量才够发展出来,而这个体量的结果就是作为电影确实不太必要了,写个小说排个舞台剧也挺好的。唯一的好处可能是电影作为大众媒介可以触及到更多人,不过如他自己所说,又能怎样呢,哈哈
      • 溝通或對話無法解決問題,它只能不斷製造問題,而錫蘭正是藉由這樣看似徒勞,甚或帶點悖論的反覆辯證,去思索人性的矛盾和複雜,一再地探問:我們能否超越人性、言語、地域、種族等的限制?捱過絕望的寒冬,遇見象徵希望的春夏?錫蘭給出回答或許令人沮喪:我們是微不足道的枯草,漫無目的地行於一片荒漠之上。但是,兩位女性角色——殘障的女老師和不服管教的女學生,則在言語的疲倦之外,帶來熱愛生活的動力,她們面對困難時的坦誠和活力,除了反襯男性知識分子的道貌岸然、自欺欺人,其實也是錫蘭本人的自我反思:比起喋喋不休的說教/自嘲,行動更有意義。
      • 冰天雪地(残酷的小世界)里,渴望离开的美术老师与同屋及残障女孩上演「冬日祖与占」,大量对话讨论现实处境及更广阔的议题,也渐渐剖析知识分子的傲慢和自私。唯一的新颖(迷惑)场景是推开一扇门,穿过疑似片场(?!)去洗手间里吃了一颗药,这个段落来得相当突兀?
      • YOU'RE TEARING ME APART, SEVIM!
      • 锡兰说自己有俄罗斯的灵魂,在《枯草》里简直就是塑造了一个当代零余人奥涅金,第三世界知识分子之一种,真实、饱满、扎实地立足于小亚细亚半岛,但也完全可以脱离特定政治环境,视为广泛描摹人的存在主义困境。几场闲谈/论辩与主人公日常的言行穿插,很有微妙互文,所以并不显说教。是挣扎着要逃离,拼命要反抗,还是消极地不合作,即便是被囊括在某个更大阵营的内部,这当然也是有很大区别的。锡兰在诗意的镜头中,并不留情地直指Samet式的诡辩、利己并无出路;而我们赖以获得希望的,恰恰是这样一部坦诚自剖的作品。
      • 人对事物的厌弃与本性中的邪恶,永远不可能仅靠臆想就聚合出某种具体形象。男主角Samet身上各种稀松平常的小毛病,却分身出万恶集大成者的一种模样。他就像一面镜子,丈量着每一个人的行为痕迹。锡兰用与过往相当不同的手法描摹着人丑陋的骨相,不到最后一刻你都很难猜测他的真实创作动机。男主角德尼兹·塞利洛格卢堪称微表情大师。
    • 豆瓣 7.1 IMDB 6.6 HD中字
      여행자의 필요
      2024
      剧情片
      韩国

      旅行者的需求 여행자의 필요

      여행자의 필요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有于佩尔的洪常秀很容易进入三大主竞赛,但有于佩尔的洪常秀常常也是他最无聊的作品。我想本质是因为语言,英语对白限制了洪常秀御用的韩国演员在长镜头里去表达更复杂和有趣的想法,语言限制简化了沟通中更微妙和深邃的部分。洪常秀自然抓住了这点,他让我们看到韩国人在外国人面前贫乏的心灵,无趣的共性。但除此之外,旅行者并没有让我们看到更多。好在,我对现在的洪常秀并没有太多期待。不是洪常秀剥削于佩尔,真正剥削于佩尔的是需要她走红毯的电影节选片人。
      • 3.5#berlinale74#還是韓國人最了解韓國人的蠢笨和慘白。于佩爾作為一個外國人,不管她的過去是怎樣的,來了韓國,一個以洋人至上的國家,反正是餓不死(甚至活得還挺滋潤)。順理成章當了法語老師(哪怕沒教過),跟學生嘮嘮無聊的家常和詩歌就能賺錢,坐在路上也能被韓國年輕男孩帶回家過日子。嗯,這麼魔幻的事情,放到韓國這個地方都能實現。最逗的是,戲謔的對話重複了兩遍,韓國大眾的內核完全是一坨shit。這讓我想起youtube上那些喜歡紀錄學習生活的韓國人,其實呢,都是自我感動式的悲哀。電影字幕是德語的,韓國人的狗屎英語聽上去太難受了。這片不要說什麼剝削于佩爾了,人家打造的就是這麼個故事。我愛這片,洪尚秀也是聰明,這個國家要是不偷盜點文化,真的就剩下吹噓財閥爸爸蓋大樓了。
      • 在东亚社会规范下被束缚的表达和被压抑的真实情感指向了语言的溃败、感受的无能、自我重复和自我欺骗。于佩尔作为一个在韩国教法语的旅行者,作为一个异文化的外来闯入者,她的视角像手术刀一样一下子在凝滞的东亚话语空间撕开一个口子,揭露出它的荒谬与空洞。 人物在固定机位中被限制在狭小交际空间内,几组人物几乎总是占据整个画幅,直到一方终于忍受不住离开摄影机画面,交流中的压抑、窒息、局促扑面而来。 最后主创交流环节也还原了电影里范式化的空洞语言,笑死我了
      • 简单空虚的英语措辞很东亚;做事的目的性很东亚;先入为主的“不信任”很东亚;血缘的以“爱”之名很东亚。中规中矩
      • 洪氏神话该结束了吧,不要再来柏林了
      • 这一天,洪常秀开始模仿张律。
      • 柏林首映为了看于奶奶教法语错过了duolingo60天的连胜纪录,值得。散场期待得到一个来自东亚人的眼神确认,然而隔壁小姐姐全程打哈欠。这次角色互换一下,终于给欧洲人一点来自亚洲的文化震撼!
      • 昨天被《帝国》震撼了,今天被洪导震撼了,在柏林慢慢放过自己🩵不是所有片都需要带脑子看
      • 于佩尔拍拍权海骁的肩是我2024年观影的年度时刻。
      • 看在于奶奶的面子上多给一星。洪常秀真的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而且非常的目的性,知道自己的故事信息什么最关键,怎么去藏,并且怎么去翻出来,但是在这小聪明之上的故事呢??故事呢??故事呢??真的就是为了这点醋去下了碗馄饨了。整个故事最厉害的是于奶奶躺着的那块石头,这个信息点真的绝了。
      • 于少女演的是在韩国旅游的法国人,我在复习的是那些年在法国旅游的我自己。 开篇几个学生被Iris追问“你内心真正的感受是什么?”那一下想起dm里PAB问我“你觉得你自由吗?”绞尽脑汁去搜刮英文词形容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感受。 英古对Iris的心动里多少是“我不能”的羡慕,也像极了那些年无数次旁观法国人日常生活的我。“我想要”但“我不能”。 东亚人太容易被法国人,尤其是搞艺术的法国人迷住了。用电影里的话说是,“生活得很真诚”。 我们的文化里有种不安全感。 电影最奇妙的地方还是语言,韩国人和法国人用英语交流,在不多的词汇里,感受很复杂,表达却因此暧昧、重复而简单。这种短暂让人们变得藏也好藏,直接也更直接。 我想我爱的那些法国人了。[苦涩]
      • 恰到好处的尴尬、词不达意的语言、重复的自我判断、人与人的了解…洪说他又不知道自己在拍什么,我也不知道我看了什么,但我知道这东西好看的。近三年他的作品里最好看的。
      • 把于阿姨当镜子照出东亚社会现状很有意思,其它的尬聊变奏如何生活都在以前的洪片里看过很多了,但也依然有效
      • 4.5 当无法表述音乐时,当无法使用母语时,当两代人无法对话时,当言外之意作祟时,那里就有一道语言的边界,也有一个影像的真理。
      • 法国人和韩国人用英语交谈,对于双方来说都是非母语,信息的传递肯定会有些偏差,尤其是在诗歌翻译上。没有教科书,有指引卡的教学方式,希望找到一些能够让心与外语同化的句子,以更好地培养对外语的敏感。韩国人的英语都由同一套教学模式培养而来,教学模式又会限制学习者的想法,所以两个学生对于自己所弹奏的音乐的感知力也出奇一致,包括后面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自己的父亲。法国人的热情与韩国人的含蓄再次进行一次对撞,喜欢喝大酱汤的男友愿意为了于佩尔天天吃面包和沙拉,甘愿为了爱情放弃内在关于民族性的成分,或许这也是于佩尔最后会将他的家当成旅行者的需求的原因。
      • 请问,你在看一部洪常秀电影时的真实感受是什么?尬。
      • 【北京电影节展映】中国首映。各路模仿致敬者拍来拍去,最有洪常秀精髓的还只能是本尊。洪这次没有再在视觉上进行新的探索,而是回到此前单纯的散文叙事。对白里约75%是英语,20%是韩语5%是法语。展示了一些东西方文化、生活、教育观念的交流与碰撞:于佩尔用英语和法语读韩国家喻户晓的尹东柱的诗(《序诗》《老路新步》),教科书式学外语VS用外语念出心声,东亚传统母亲VS年轻人的饮食与交友观,精确计算生活的开支VS轻松赚钱随性而活。第三次合作的洪常秀于佩尔已经非常合拍。于佩尔吹竖笛一幕是本片唯一一处打破正序叙事,猝不及防的突然闪回,回到数月前二人最初相遇的时刻,也是当下于佩尔入睡,二人再次重逢的地方。对于一对此时此刻相处融洽、真诚地相互鼓励的新朋友来说,是否了解对方的过去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 6.5。以近乎完全相同的對話結構描寫不同相遇中一致的日常片段,語言媒介的差異更加深了非英語母語者間對話套路的重複感。但洪常秀從去年開始接連三部都隨意過頭了,以上探討都不過是和于佩爾前兩次合作的老調重彈。
      • 但由于外国人游客的身份,局外人并不能做出100%的深刻,搅乱了这几年维持的巧妙空间结构格局
      • #Berlinale24# 最极致的尬聊,最极致的享受。洪氏宇宙里所有的梦境、心理活动、词不达意和情节变奏都可以视作一种剥洋葱式的能指所指游戏——最妙的是剥到最后往往发现没有东西,一种纯粹的语言学趣味。所以这部里终于用到母语和外语的对位(学习/使用外语—能指所指重新拼接),以及最后借角色之口喊出自己的真假之辩,或许可以视作洪对自己创作生涯的又一次阶段性总结。能在电影宫看这样一部欢声雷动的洪片,实在是太幸运了。映后掌声三分钟,有希望金熊吗?
    • 豆瓣 6.9 IMDB 6.9 1080P
      Fremont
      2023
      剧情片
      美国

      弗里蒙特

      Fremon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大概就是想传达“单身久了总想找个伴儿”的情绪。有点儿意思但意犹未尽...
      • No.10011。7th PYIFF-首映,前入围2023圣丹斯NEXT单元,获2023卡罗维发利主竞赛最佳导演奖。视听基本是《修女艾达》,故事基本是《帕特森》,议题上倒是阿富汗撤军-美国阿富汗裔移民社区,还算热点。都2023了居然还有用靠心理咨询来跑剧情的写法,情节装置算是把PTSD略微翻新成了guilty吧……要不是结尾转折写得好这片真要不及格了。
      • 6.8(4⃣️),自我视角去探讨移民身份下的孤独和痛苦。阿富汗女孩经历了战事的创伤,离开故土,踏入陌生的国度与文化场景中试图融入和向前。乏味的生活和心底的希冀仍在对抗,在黑白影像的简练呈现中,我们静默地看着女孩隐秘又坚定的追寻和抗争,而最后生活中的所有不堪似乎都在那个汽车维修站的阳光下被片刻消弭。影片的影像气质的确讨喜,但故事的松散碎片难以凝练成更具力量的情绪,总体而言还是有些寡淡
      • 你孤独地在修理厂拧着螺丝,其实掌控着一车人的生死。我无聊地在饼干厂敲着键盘,其实决定着一桌人的快乐。阿富汗有人正在经历生死,我却在思考爱情。加拿大有狼正在经受排挤,我却在害怕孤独。我们在国境线的两边相互理解,在餐桌的两头隔空约会。你请我喝了不怕孤独的咖啡,我为你抱来代表爱情的鹿。
      • Jeremy Allen White的客串蛮好的。给幸运饼干写签语是蛮浪漫的一件事呢
      • @2023 PYIFF. A lucky girl works for a fortune cookie company. 这位阿富汗姑娘没有你想要看的创伤。 方正的强迫症构图才能凸显接近人物时的曲线动态,和中国人工作也仿佛跨在国境线上,难得看到主角的眼泪顺着脖子一路流下去,她和医生强弱关系的转变,管乐到弦乐的转变,言外之意:dipstick, deer, dear… 知道鹿的来历后当时心想着要是我就把它送给修车的小哥哈哈哈
      • 【平遥影展展映】亚洲首映。2023年平遥影展期间看的最温暖治愈,也是最不油腻的电影。讲述一名阿富汗女孩为华人的幸运饼干小厂工作,通过书写签语的形式尝试与世界沟通,也是在作家梦想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也看到一个被同胞视为“叛徒”的新移民努力在新环境重建工作、生活与活下去的意义。她遇到的男老板、心理医生和修车铺小哥都很Nice,甚至各有可爱之处。在以失望为结果的赴约之旅后,却塞翁失马,柳暗花明,迎来奇妙的缘分。前途未卜,但还有希望。黑白4:3的影像克制地将浓郁的颜色和劣质的煽情隔绝开外。用细腻的叙事让观众感受到那些人们内心中的孤独、彷徨、期待、善良。不卑不亢,亦毫无做作。
      • 天~也太灵了(´;ω;`) (但白男还是不要吧TT
      • 非常圣丹斯。站在贾木许和诺亚·鲍姆巴赫的肩上,但起码后者蛮难拍出的作品。整个设置挺讨喜(可能因为导演是英国长大的伊朗裔?),惊现《熊家餐馆》里的杰瑞米!女主有些镜头也和格蕾塔挺神似,interesting!对阿富汗难民的「创伤」处理得举重若轻,和《游学团》异曲同工。而另一面又和《曙光初现时的最后阴影》类似:女主因「幸存」而催生的「内疚感」——「当喀布尔的人们正面临生命危险时,我还应该梦想寻找爱情吗?」哪怕她也正承受着笼罩在过往记忆阴影下的失眠、孤独与漂泊。幸运饼干运用得很妙:这也就是在报喜不报忧、习惯屏蔽周遭的华人作坊,才能显现出一团和气。要是换成Primark,那各种小纸条上岂不都是SOS?总之,太适合在平遥观看,但不少细节其实能发现导演已经进行了一轮自我阉割。或许,也因此没有令人惊艳。
      • She’s too old to write about the future anyway.
      • 鸡同鸭讲
      • 很舒服的一个小片,非常艺术,但并不私人
      • #SIFF 2023 #7 来自阿富汗的女主 在阿富汗曾经给美军当过翻译 女翻译很少 她来美国以后ptsd 孤独和对还在阿富汗受苦的亲人们的愧疚 以为会沉重 结果还有不少笑料 心理医生由喜剧演员扮演 是来负责搞笑的 最后导演给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尾 问题是对阿富汗移民的遭遇和女主的内心戏篇幅并不多 女主非专业演员 甚至当时还在学英语
      • 3.5.
      • #7thPYIFF No.16 轻盈又幽默的移民者故事,但移民者的背景情绪又是极度悲惨的。尽管片中的人物都是十分单一的形象丰度——一代华人移民夫妻、易感同身受的白男、抱团取暖的新阿富汗移民们,而女主在这些NPC之间完成了对于自己追寻爱的原谅,最后找寻deer,八分贾木许。
      • 难以名状的孤独,幸存者的内疚,以及,面无表情的女人……很喜欢她清晰又肯定的回答
      • 移民不适症的阿富汗女孩在饼干工厂给写幸运签语这个反差梗拍得又慢又做作
      • 4.5,很喜欢。前半段泪如雨下,后半段有点荒诞,尤其是Jeremy出来的时候。偷拍我做心理咨询,偷拍我失眠,偷拍我安眠药没用,偷拍我听歌流泪流到脖子里。有点爹,邻居男人,餐厅大叔,工厂老板,心理医生。生活中的这些人,真的能说出这种直接大力strike at the heart的话吗。用轻描淡写、冷漠和略微的愤怒来掩盖trauma,谁懂,我懂。
      • 黑白色调、舒缓曲调,用上0.75倍速观影的体验是2024年开年独特的感受。
      • +
    • 豆瓣 6.6 IMDB 6.3 正片
      물안에서
      2023
      剧情片
      韩国

      在水中

      물안에서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Berlinale #ZooPalast #Encounters 影片给我的感觉是四层嵌套结构,本身只揭开了前两层的戏中戏设定,但是从视听上感觉应该还有另两层嵌套进结构中,一层是带有空间属性的拍摄拍摄电影的过程,另一层是带有时间属性的观看电影的人,虚焦和配乐中按下播放键的声音都给我这种感觉,结尾处的播放音乐听不太出来是否有“按下”的操作,整部电影的观影体验还是很独特的,视觉上,我刚配完眼镜,看画面异常清晰,虚焦的情况下看锐度太高的颗粒感有些不适,摘掉眼镜后锐度降低更加舒适一些,听觉上属于意外,我旁边旁边的大哥在60分钟的电影中醒着的时间都不到10分钟,呼噜声异常清晰,尝试无数次的咳嗽打断他的梦都无法沉底唤醒他,结束后看着鼓掌的他不仅令我陷入了沉思。葛格说的对,睡眠本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
      • 怪不得进不了主竞赛
      • ?我真是忍你太久了老头
      • 8.7 这次更接近印象派油画?一种白日梦体验?隐秘绝症或悲伤之后茫然的状态?或离世前的回光返照?可确认的是一贯的平日的恍惚,我们不可确认生活中所有的神秘,老洪的探索则让观众更聚焦于视觉听觉上。导演自身在其中的存在既附身于一个年轻版本的自己,也变为一个“在场不动的他者”,似乎只是沉默地看着一切。病痛与对生命的思考让人不再只看到那些画面外的戏剧张力,色彩明晰、残缺又美的景与物本身同样立于此,不需要承担符号意义,等候人们遇见它们并上前去拾起。老洪也要告诉大家,生成一部他的电影(一件偶然的小事如何变成电影的框架?并现场完成一些可能的场景)至少在阐述上是相当简单的,真诚之处不在于精心设计来被阐释,而意图于更简要地制造情境,感受是相对开放的,对于现实大家首先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即我们首先就不可能看清一切。
      • 6.0。當然可以解釋為夢境復現或亡者回光,但僅靠一個攝影上的idea或者標誌性的冷幽默還是沒法掩蓋劇作厚度上的偷懶。
      • #Berlinale奇遇 拍摄用了六天。演员说,第一天拍完后看片子,觉得显示屏质量不太好🤣别的先不提,洪常秀的冷幽默是真令人佩服。如果和《音乐》比,洪常秀的极简主义是朴拙,Angela Schanelec的极简主义是笨拙;洪靠的是直觉,Schanelec靠的是苦想。绝没有diss后者的意思,她的努力是成功的,只不过我们永远没有办法把有天赋的人与天选之子相提并论罢了。
      • 洪最不具构思和观察的作品
      • #Berlinale 73rd Encounters #Akademie der Künste 作别有所追求的自我,拥抱模糊虚化的影像与爱歌 (可能是近视之后第一次试着摘下眼镜看电影
      • 结束之后和朋友讨论了很久,得出的大致看法是:在海边的金敏喜通过捡垃圾(byproducts)完成了subject和bysubject两重空间内的穿梭。有金敏喜参演的洪尚秀电影存在着不断对金敏喜本人的提纯和结晶化:在答疑环节她并没有上台,也许是在这部电影里她并没有与其他三位演员建立如此紧密的关联,但这同时也意味着,金敏喜成为了一种能够照亮的存在,其他人,其他事,不过是对她的逐级模仿——想到water literature motif,发现洪尚秀相比席琳宋而言是如此Korean korean,非常擅长在创造出来的时空主题中进行一种观照,同时也存在着对这种观照的思忖,而所有这些思忖仿佛都在诉说着:金敏喜,这里,下雨了;金敏喜,你对我而言是如此简单、又如此重要。
      • 【HKIFF47】中遠景是真的糊,近景稍稍能看清演員的臉,實在是過於實驗、大膽的片,很難評價,屬於那種很開眼界但不會喜歡的電影,給四五星的友鄰只能說是真愛無疑了
      • #HKIFF 基本所有镜头都是虚焦,像近视眼没戴眼镜,基本看不清演员。还挺有意思的。以后别跟我谈什么方法派、体验派、演技派、偶像派,洪常秀让你们全部用不上。金敏喜以声音出演了本片。
      • 【资料馆】洪老头一般水平,倒也没说的这么差,观影环境挺差的,不了解一下洪就抢票吗
      • 真是服了。
      • i人聚会
      • 偷一句评价“你们会写对话的人是真nb呀”
      • 作为一名近视眼患者,我非常感谢洪尚秀。他的这部电影让我们近视群体不戴眼镜也可以走进电影院,同时也让正常人群切身体会到了我们这一群体的不易。感谢导演为我们融入社会做出的贡献,因为他世界变得更美好!
      • +. 数字画意摄影,提供了一种不稳固状态的路径,作者得以在文本间穿梭,角色/演员得以在身份间穿梭。
      • 一度怀疑看了一场枪版的电影
      • 有名真好
      • 【香港国际电影节观影】玩影像实验,全程不对焦的镜头画面,犹如让观众置身于一场幻梦之中。依旧遵循极简风格,全片仅有三个角色,有限的场景内营造出戏中戏的格局。既在自诩导演的创作灵感来之不易,也似乎在表明拍摄独立电影的艰辛与苦闷心态。不过,干瘪的主旨内容与一成不变的尬聊对白没有太多新意,倒是吃饭喝酒的场景勾起食欲。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4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