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恶棍 Bastarden Bastarden (2023)

    最近更新: 恶棍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1 IMDB 8.2 正片
      Чувари формуле
      2023
      剧情片
      塞尔维亚

      绝密配方

      Чувари формуле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BJIFF2024 第一部。没想到来看北影节的观众素质还能这么差。前后左右把全程讲话、刷手机、外放语音、倒摄、打电话…全凑齐了。 看惯了人性的恶,但当善良出现时还是会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人性光辉总会在最需要的时候闪烁。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也很需要一下这样的感动。 别小看任何善意或恶意的举动,都足以对结果造成影响,如果这是链式反应,那我希望善意大于恶意,这真的可以拯救世界。人类是个共同体。 有点冗长,还有很多没必要的空镜。但是不管是历史本身,还是基于史实的改编,又或是所有人的演技都是足够好的。 总归是要从我们每个人开始反战的不是吗? 别鼓吹战争,善良一点,祝你和我。
      • 为什么 我竟然 觉得 比 奥本海默 好看 我一定是疯了
      • 4.5 有人说比《奥本海默》还好看,一定程度上是的。无论诺兰的强项:非线性叙事的反转与抽丝剥茧,还是他在《奥》里首次做到的历史与政治关系的深刻探讨,本片都未落下风。核辐射的意外事故,碰巧促成人类史上第一次骨髓移植的案例,医学×物理学重大的历史交叉时刻,背后却是错综复杂的政治与核武器军备阴谋。两方科学家们集体的遭遇,展现出他们在冷战时期的困境,又将“两个世界”(法国与南斯拉夫)的碰撞刻画得颇具张力。“人的存在是链式效应的过程”,跨国医疗援助和骨髓捐献的部分动人心魄——意识形态彼此对立,但为了让对方活下去,甚至愿意冒着自己生命的风险,哪怕对方活下去造核弹可能会让这世界更糟;这套极端矛盾的情感付出、伦理与人道主义的冲突,被塑造得足够真实,才因此让人感到巨大的震慑。|北影节
      • 制造毁灭武器的途中开了骨髓移植的先河,本来就是好工整的生杀置换。历史机要也很舒服地归结于善良的人民在具体地援助。供者受者成为好朋友唱着欢畅的歌,大团雪花落在教授绒毛般的新生头毛上,把战争烧掉在笑容里。
      • 超出预期,讲了世界上第一例异体骨髓移植,内容涉及冷战,南斯拉夫核试验,以及人性光辉。无数次祝福所有的骨髓捐献者,当时那些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冒险去救素昧平生的南斯拉夫人的志愿者,我愿称之为法兰西超人,这可是500ml的骨髓啊!看完查了下历史,删减了受害者人数,整体上应该还算符合事实,不过试验成功应该只是导演的私货吧?为什么死的是活泼小帅哥?>
      • 讽刺的是世界上在也没有南斯拉夫这个国家了,没有剑和有剑不用完全是两回事。
      • 结尾很感人,我们不是凭空活着的,活着是一个过程,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链式反应,环环相扣,没有人能独善其身。在当下战火纷飞的乱世中,影片有着跨越时空的意义。
      • 本片拍的是反向的链式反应,和《奥本海默》刚好相反,它讲的是链式反应如何能救世界。 拍得挺工整的。但在意识形态胜负早早有所区分的情况下,复杂性就要降低很多。 比如法国、前南两位科学家,虽然分属不同阵营,但在野心层面又没什么不同。他们都有为了取得突破性成就把别人当“小白鼠”的一面。而这点恰恰是超越意识形态的人性中更普遍的欲望,可在这个文本中,就被大大弱化,反而成了一种反证,即通过呈现不同意识形态处理欲望的方式,来证明其高下立判。 这种处理,显然比《奥本海默》的“左右为难”,就要低一个层次。 它最后其实就在讲,所谓绝密配方就是爱,是人类共同体的互帮互助,这是守住共同底线、不至于把世界毁掉的灵丹妙药。但这套东西,曾经也许发挥作用,如今还会是绝密配方吗?
      • #bjiff 第五部,8.5。 “存在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点,而是一个过程。我们之所以活着,是前人的延续” 蝴蝶煽动翅膀,你的链式反应结束,而我的链式反应开始了。 两条线并行,隐去了所有痛苦呐喊,欢歌即是挽歌。非常伟大的人道主义绝密配方,这比奥本海默酷多了不是么? 半场的时候影厅前后左右开始抽纸巾擦眼泪,在心里痛骂自己冷血无情。然后播到两个女生握着十字架在病床上对望和professeur烧笔记的镜头,我:呜呜呜呜.... 字幕“捐献骨髓的人和南斯拉夫患者成为了一生的朋友”配上当年真实的照片简直泪点绝杀。 (第二年在电影节上看到Alexis了,一眼就被我认出来!
      • “我的国家有5个季节,春夏秋冬和轰炸季”波尔多的葡萄酒、两枚硬币,相遇不是偶然,痛苦也有欢愉伴随。导演说自己并没有看过《奥本海默》,他不想自己的影片上映之际,受到其他影片对我的干扰😂
      • 朋友赠票 很偶尔的不加班工作日 第2次独自观影 忙碌之外的清闲俩小时 又活过来一点了 真好
      • 北影节看的第二部:很工整的叙事和节奏,故事比奥本海默更细腻动人,在冷战肃杀的氛围中依然有人性的光辉。病人与志愿者在病房共同歌唱、强壮如牛的可爱玩笑、留在床上的两枚硬币,很感谢主创团队把这个少为人知的来自真实的故事呈现给世界。不知道为什么想起《窃听风暴》,带给我的感动是相似的。还有演Georges Mathé的演员太像我硕士导师了,频繁出戏……
      • 塞尔维亚导演的导演,却是很西方的意识形态,有点耐人寻味。故事讲得很浪漫化,到了一种有点虚伪的程度。但还是买账了,在几个情绪很强的片段里泛起了工业化的眼泪。我比较喜欢的是里面用正反打来连接主线和插叙的时空,虽然好像也不是很新鲜,但是不断地使用,对比感就被营造得特别充分。而且会有一种对望的感觉,像内心中在自我质问。今天是北影节day1,成功存活而且状态不错,感谢瑞幸咖啡。希望后面也能保持状态。没吃晚饭好饿,要赶快到家吃点好的~
      • 非常工整
      • 非常工整的、教科书级别的叙事节奏,以及近乎于古典的人文情怀。每一场关于人的戏都写得很动人,年轻人的天真无畏、中年人的先死而生,还有旁观者那些与国籍、意识形态无关的善意。感谢天坛奖至少让我看到了一部好看的片,很不容易🫶🏽
      • 对于一个从小像波波维奇那样长大的人,我似乎一生都在模仿波波维奇,甚至本能地觉得马特医生这种人不存在,太虚伪,但总有一天,人会想,我们究竟要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中,是用仇恨支撑着活下去,还是用爱支撑着活下去?不论哪种人生,都不会完美,但这部影片让我懂了,我渴望在爱的支撑下活着。这是一部唤醒内心中沉睡的自我的影片,生而为人,我其实有资格享受爱支撑的人生。
      • 革命老区拯救革命同志
      • #BJIFF 应该是今年影展最佳了吧,这完全可以提个奥斯卡呀。只可惜片名翻译有点奇怪,不如直译“链式反应”。
      • 简单干净的蒙太奇,很细腻的一部电影,但最后半小时有点仓促,观感像学生急着交作业。人类的赞歌就是勇气的赞歌!
      • 明明是基于史实,但总感觉这故事改编得有点假。而为了给这个幡然悔悟、人性光芒闪耀的结局让路,治愈的剧情居然就这么一笔带过了,其代价就是整部电影都显得虎头蛇尾、头重脚轻,多少有点得不偿失啊……
    • 豆瓣 8.8 IMDB 7.6 中字
      서울의 봄
      2023
      剧情片
      韩国

      首尔之春

      서울의 봄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能拍敢拍跟拍得好是两码事。这种表现拙劣,人物呆板,逻辑稀烂,浮夸生硬,故作高深,观感糟心的电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要内涵没内涵,要观感没观感,纯比谁打电话嗓门大,韩国人撅着个臭嘴席巴两下就把总统给撅了,自由和电影在韩国就像流水线工业品一样廉价塑料
      • 想到播客里有人提到河森堡的微博,大意是 “你以为社会是一台精密仪器,各行精英谨慎周密地维持其运转,但经历越多越发现这个社会就是个草台班子, 一小撮精英带一大帮混子,尽最大努力维持着社会的底线而已” 。
      • 小知识:如果您在今晚9点45分34秒打开《首尔之春》,就能在跨年时刻看到全斗焕给您唱歌拜年。
      • 别给我看这种电影了,大过年的,还不够生气给乳腺添堵呢。你知道理想主义者有什么问题吗?问题就是,他们总活不下来。就像《新闻编辑室》里Will说,他不愿和理想主义者为伍,因为他们从来不会赢。何其扎心。从总长挑选“对政治不感兴趣的”张泰玩担任警备部司令官的那一刻起,就已写好了败局。对政治不感兴趣的人,不屑于懂得政治权谋的规则,注定玩不了这场权力的游戏。反过来想,假使全斗焕败了,政权落在那帮不作为的怂蛋官僚手里,首尔的命运又能好多少呢?啊啊,这片子看得我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
    • 豆瓣 8.4 IMDB 7.7 z-BD1280高清中字版
      The Trial of the Chicago 7
      2020
      剧情片
      美国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The Trial of the Chicago 7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游行示威是公民的一种权利。游行示威是公民的一种权利。游行示威是公民的一种权利。
      • Sorkin太匠氣.....編排得太精緻,blur掉了歷史的真實感.....而且我不喜歡把三觀糊在每個角落的電影
      • 随审判来临新闻剪辑的狂欢演变成一场持续150多天的马拉松…为游行权利冲突、陪审团变成空椅子、嘲弄揶揄法官已经证明了这就是一场政治秀, 当下应景的BLM抗议和总统选举的喧闹只是在提醒“不要忘重复的历史”
      • 对白如子弹,剪辑如利刃,索金不给与观众任何喘息的机会,切莫松懈与退缩。电影收纳这场过去的伟大战斗,又在今天将其精神重释于世间,这是带有革命诉求的左翼运动纽带。举起坚定的拳头,无论那时还是此刻,我们都格外需要和迫切。“全世界都在看”,牺牲不会白费,敌人不会长久,请坚信。
      • 85/100,开场至出标题一段神乎其技,而后以一种密集的压迫姿态低空俯冲向呼之欲出的口号。摄影机或是收敛的,剪辑必然已锋芒毕露。我们从未如此需要,当身处在这个时代的世界里,这就会成为一种力量: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USA,Thai and...
      • 当懂王把今年夏天发生的一切称之为左翼暴乱、拒绝承认美国存在广泛的警暴和种族问题时,艾伦·索金用一部取材于真实历史的法庭片做出了最热血的左派还击,借古与讽今结合得有穿越之嫌。工整、沉稳的剧本揭露了美国不只有民事审判和刑事审判,还有杀鸡儆猴式的政治审判。而在国家机器碾压式的霸凌面前,从被告到律师甚至到检察官都做出了最理想主义的回应。——问题是,我们知道这一切不只是理想主义,而是真实发生过的美国现代史。没有无因的反叛,只有舍身的信念。为什么高举拳头?因为全世界在看。
      • 【YVR-Park】三星半。也许因为是政治系学生的原因,对本片有格外的期待。而片中对权利和身份的抗争也不免让人联想到现在的境况。都说历史是循环,这不假,但也希望他是螺旋上升而不是单一平面的重复。而索金可能还是更适合当编剧,本片有些冗长沉闷了。不过话说回来,现实中又哪有那么多语言上的剑拔弩张呢?有时候一语中的提纲挈领反而更加掷地有声。
      • 【🍅94%🍿️89%】(《论:语法的重要性》) 剪辑凌厉(然而,奔赴芝加哥示威而受审的时间线,被剪出奔赴芝加哥受审的错觉,这是示威部分迟到的结果)。 集中的群像实际只有三个半在线,唇枪舌剑没有实质性内容。 最后的总结陈词是一剂特效药,瞬间拔高。 大选在即,“预告”的信息量又是如此丰富。历史总是相似,不惊人。《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应运而生。 全世界都在看⋯⋯吗?
      • “Do you have contempt for your government? (你是否蔑视你的政府)” - "It's nothing compared to the contempt my government has for me.(与我的政府对我的蔑视相比, 我的蔑视不值一提)”
      • 少壯不努力,一生在內地。 英語學不牢,永遠在天朝。
      • (8.5/10)非常有力量的庭审戏,这个60年代民权运动遇到低潮被总统授命的司法体制打压的故事和美国的现状和全世界其他地方的反抗运动对照,仿佛昨日重现。索金在《新闻编辑室》乐观情绪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对于美国司法体系、总统权力、警察体系、种族歧视地尖锐甚至几乎看不到出路地批判,这种悲观地论调在警察殴打示威者和庭审时法官的偏袒段落甚至让人想起《辩护人》的片段。索金的话痨剧本给来自激进程度不同组织的被诬告人物都有了各自的弧光,结尾那场略显俗套的煽情场面也确实有一种“联合起来,对抗威权不公”的震撼力。在索金的镜头下,彼时彼刻的美国,正如此时此刻的美国
      • 索金大师不愧是大师,在两个小时的时长内讲述了美国六十年代民运错综复杂的权利与社会关系,通俗易懂丝毫不显臃肿,人物也富有个性,法庭戏也不枯燥,如果要挑缺点那就是这片太匠气了,太靠剧本了,少了些灵气。演员都是拿奖的种子选手,最后对暴乱的直面展现也是颇有趣味。这个片子很适合和今年维吉尼亚金拍的迈亚密一夜一起看,各个民运派系观点的冲撞以及民运所附带的责任,这两部片讲的都很有意思。
      • 同样是游行示威与警察发生冲突的庭审题材,同样是流媒体出品,本片和Steve McQueen的Mangrove比起来简直是云泥之别。且不谈两人在剪辑与对演员的调度上的差距,索金所一向擅长的理想主义鸡血、子弹般的金句到了本片也变成了无休无止的口号与exposition,对人物的塑造也相当表面
      • 三星半。“掐头去尾”的社运片,全面依靠法庭(文)戏某种程度上有效做到了扬长避短,在其他同类型片中一定会被大书特书的抗议游行戏在索金这儿反而成了穿插补充的点缀,几场庭审戏的编排、不时地引经据典以及台词里的揶揄讽刺丝毫不会让人怀疑索金的剧本功力。不过,观点太过外露倒没有什么大问题(斯派克·李、奥利弗·斯通等导演皆是如此),只是借当下政治东风对各方势力的立场动机过于单一直白的刻画不免让人觉得有将观点强加于角色之嫌。总体来讲,还是部分得益于向历史事件借力的原因,观感相比上一部格局略小的《茉莉牌局》仍有明显提升。
      • 我看着挺费劲的,里面的角色一个都不喜欢,难以通感共情。印象派电影,台词和镜头贼啦密,咣咣一顿剪一通讲,挺好是都挺好的,但转身就忘,努力集中注意力跟住,哎怎么就吵起来了哎怎么就休庭了哎这又干啥呢?还没办法快进和倍速,不然头更晕。观影结束,什么台词啊场景啊人物啊电影都讲了啥啊,只有些许印象,就是看过了,哎好像是讲了个这么个事儿,哎他们都起立鼓掌欢呼敬礼了,那我也鼓个掌吧。
      • 太民主太理想太灯塔了
      • 本索金舔狗一心只想活在索金的剧本世界里
      • 接过《黑色党徒》和《美国夫人》的接力棒,好莱坞再次拍出了最蓬勃最有力最愤怒的民权运动史诗。艾伦·索金登峰造极的编剧艺术和惊人的场面调度能力,将法庭上种种交织的矛盾和阴谋悉数呈现,闪回以芝加哥民主党代表大会时的抗议场景,抗议者与警察发生肢体冲突的两个高潮段落是将被写入教科书的存在,奥斯卡最佳剪辑势在必得。“酒吧外是20世纪60年代,酒吧里是20世纪50年代,任何望向窗外的人都能看到,20世纪60年代正在他们的眼皮底下发生”,神话书写的年代与书写神话的年代在摇滚乐中互相示意,人类的历史仍在民权运动精神的鼓舞下被重写,就在此时此刻。个人年度最佳影片预定。
      • 此类电影看多了都是一个套路,主旋律社会题材,匠气又刻意,有几处剪辑上的亮点(叙说和闪回结合),一看就是奔着奥斯卡去的,估计能接着今年社会运势的东风拿一些提名。看戏外发现更多有意思的地方,小雀斑演的人物是简方达的前夫,当年奥斯卡影帝之争,被小雀斑最后时刻逆转的基顿演了个配角,两人同场出镜
      • 感觉这电影在暗戳戳地嘲讽trump.
    • 豆瓣 8.8 IMDB 8.3 TC
      Oppenheimer
      2023
      剧情片
      美国

      奥本海默

      Oppenheime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看之前以为奥本海默是著名的科学家,看完才意识到他其实是一位情绪稳定的项目经理!
      • 在哥廷根看这部电影的感觉实在过于奇妙了。“你不喜欢剑桥,去哥廷根吧。”在场的人都笑了。但之后,就基本上是在一堆错误选项中选择一个错误的绝望之路。那颗原子弹最初是准备对付我所身处的这个国家的。那两颗原子弹导致了那么多日本平民的死亡。但如果不投掷,那不可避免就会导致更多中国人的死亡。但如果苏联早点出兵,日本会提前投降。但如果没有原子弹的爆炸,苏联就会迟迟不出兵……说罢这些what if的平行宇宙的历史,量子力学现在最流行的文化符号,也恰恰就是多元宇宙。很难想象,多元宇宙的那个起始点,就在哥廷根。
      • “有一天,当他们对你的惩罚足够多时,他们会给你提供鲑鱼和土豆沙拉,发表演讲,给你一枚奖章。请记住,这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他们。”
      • 我到最后只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思考了宇宙之后,被这个世界拉扯的样子。
      • 又白又男又有点好看,所有女性角色都是背景板,让这么好的女演员来演这些没有灵魂的人物真的是浪费。和Barbie同一档期,对比之下就知道什么是新,什么是旧。
      • 看前瞻才知道kitty也是一名生物学家定期为项目组成员检测是否遭到核辐射,这么重要的事竟然都没有提,要不是和检察官的嘴炮很出彩,观众可能就以为她是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吧
      • 全片最喜欢的三段:Kitty 养娃奔溃“I've been going to him all day” ,Kitty嘴炮怼检察官,Kitty不愿意和眼影哥握手。kitty-我最喜欢的角色。
      • 有史以来最折磨路人的诺兰电影。抛弃掉以前的时间把戏,没有把人振上天的视听体验,安安静静拍了一部人物传记片。总体来说不难懂,就是过去、现在这两个故事线的剪辑有点跳脱,而且不像《无名》那样注明时间点,非常考验观影专注度,一个不留神可能就跟不上了。台词文本量极大,人物众多,如果没有事先了解历史的梗概,光是那一大堆人名就能把你绕晕。裸戏属于可以但没必要,诺兰这回太任性了。用了不少意识流的错觉、幻想、听觉屏蔽来表达奥本海默对原子能的深入骨髓的不安与焦虑,与最后事件论点总结搭配在一起,确实如同北美影评所说的“震撼到失语”的感觉。但这一切的大前提是你要对上信号。在观影环境如此浮躁的2023年,居然敢用1亿美元做这么一部冷静、严肃、慢热、脱离观众的电影,也只有诺兰了,只能祝你回本顺利了。
      • 奥本海默怎么可能是一个共产主义者,他连正眼瞧一下他那个服务员出身的弟妹都做不到,他只是纯粹地痛恨纳粹而已……
      • 如果电影停留在前两个小时,那这会是一部优秀的剧情片;但第三个小时——那些比核爆还要震耳欲聋的跺脚声,比恒星还要耀眼的、刺透灵魂的光芒——让奥本海默成为了一部伟大的电影,同时也会是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一部电影,或者更多。
      • 救命,只有我觉得这故事不需要叙事三小时吗?
      • 我相信我们国家有非常多大家并不熟悉甚至熟悉的人物可以拍传记片,但国内什么时候才能拍出像这样复杂的人物而不是单一的爱国或者聪明或者努力等标签化的人?
      • 从没看过一部电影,在倒数、成功、欢呼结束后,让人感到席卷而来的无力与绝望。
      • 科学家:害怕成为神。 政治家:妄想成为神。
      • 三小时听力考试
      • 这不会是一部大部分人都喜欢的电影,艺术性大于商业性,与传统的商业化爆米花电影背道而驰。希望我们也能早日有人拍出这种克制,含蓄,内敛的爱国教育片,感觉外国人生活中表达爱很直白,但宣传工具中却能,克制,内敛,我们生活中表达爱很含蓄,但宣传工具中的表达又直白到让人尴尬
      • 爆炸之初是无声的,像毁灭来的后知后觉
      • 「沉默震耳欲聾」,真是這樣。像讀完陀斯基作品一樣有種隆隆隆的沉重感。
      • 我从来不认为所谓的好片就是让人看得昏昏欲睡,难以理解 ,有时电影不应该是这样子,我从来不认为所有的好片都是套着一层壳,认为艺术的高级的难懂的,实则诺兰的普通之作,加了些诺兰本身的味道罢了。
      • @Paris Odeon 看完芭比看奥本海默,反差有点太大。 声音在这部电影里仿佛第二个主角,从奥本海默年轻时的夜晚脑海里原子碰撞和宇宙中的声音,到表示赞赏或质疑的踏步声,审判桌上的辩论,原子弹成功爆炸后夹杂着一两声哭声般尖叫的人群的欢呼,而爆炸的时刻,在真空般寂静的拂晓,刺眼的白光代替了本应该震耳欲聋的声音。
    • 豆瓣 8.7 IMDB 7.5 HD中字
      자산어보
      2021
      剧情片
      韩国

      兹山鱼谱

      자산어보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这部电影加上《思悼》,本来应该是我们最能拍好的一类电影,结果都被韩国导演拍了,还都出自李濬益之手。 《思悼》以政权交替过程里的父子冲突,讲述了儒家秩序下的伦理悲剧;《兹山鱼谱》看似云淡风轻,实际在讲王权与儒学的合谋,把一代代学子纳入体制,成为帮凶。 当然,这一点只是后者的表达之一。它还兼顾探讨了知识何用,真理标准,以及面对一个糟糕的体制,是投入其中努力改变,还是干脆做一个潇洒的隐士? 这些问题由遥远的历史中飘来,直到今天,答案也仍在风中。 以及,看这部电影,和《游牧人生》观感很像的一点在于,它们都由对社会的批判和深刻关切出发,最后落在了个体的自我成全之上。这让它们都略显轻挑,但或许也是在今天这样价值混乱的时代里,创作者们真实的内心折射。
      • 虽然这是一部“韩国”电影,但可能是目前为止最能阐释近代东亚开明士人之心态的电影。这其中有我们熟悉的东西,也有陌生化的视角,后者使我们能从更人文的角度看待西学东渐。这便是韩国之于我们的先天优势:没有宏大的历史包袱,因而能从盛衰兴替的叙事使命中跳脱出来,平实而亲切地去理解波澜历史中的“人”。当然,本片的优点不仅在于人文上的切近,也在于文化理解的格局:它并非是要借丁若铨之口贬抑旧学而崇扬西学,而是要通过对西学的方法论实践来实现旧学在精神层面的回归和还原,而这也是师徒二人殊途同归的意义所在。尤其是,在新旧交替与传承的表意下,影片最终回到了当下:它似乎遥遥地呼唤着一种更广阔的国民性的回归——慈山的前身是黑山,现代的内核是传统,文明的基础中潜藏着一些不可动摇的东西,一如那大海中的不沉岛屿。
      • 儒学的正反面,这种历史题材本该由我们述说,但这是一部韩国电影。
      • 日啖鲷鱼三百条,不辞长作黑山人。好喜欢,好想看一部这样的黑白苏东坡。 流放生活拍得闲适有趣,又没有冲淡该有的沧桑悲凉。依旧延续了《思悼》对儒家传统的反思,以士大夫和渔夫、官场和流放地互为表里镜像,背景又是西学东渐,既有儒道互补共生的和谐场景,又有新旧思想碰撞的焦灼困境。 薛景求气质儒雅又冷峻,非常适合演落魄的文人墨客,而且这角色简直是理想人格,再加上先知固有的悲剧处境,魅力爆棚。我已经不止一次爱上他了。
      • 近几年看过的最好的韩国电影,甚至可以说最好的电影。看完以后心情复杂:我们有《论语》、我们有古诗·绝句、我们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但这样内容精彩令人回味无穷的电影,又是人家隔壁的......
      • 近期看到的最舒服、最享受的历史传记电影! 十分赞同豆瓣网友的以下感慨:“中国有苏轼这样的文人的国家,居然让韩国先拍出了这样充满哲理人文气息的电影!”作者不回避自己国家几百年前深受中国儒学文化的影响,不回避西方宗教带来的“西学东进”的史实,即再现了历史人物的真实,又通过艺术虚构阐明了自己今天对时代、社会的见解,可谓尖锐激烈,又平心静气。难怪它摘得了去年韩国百想艺术大赏电影类的大奖!值得观赏。
      • 如白鹤之生虽好,而兹山之污泥亦善也......
      • 完全没有感受到这部片子有如其他人所说的好。探讨宗教?宗教在片中太符号化;探讨东西文化碰撞?西学表现得太浅显;讲友情?这情感也太平庸了;探讨儒学?儒学表达又太刻意、炫技;反两班和贪吏?反得又太样板;反君王制度?反得太仓促,快结束了才匆匆登场。总的说来,导演想表达的一切都太刻意又生硬,如果只是因为黑白镜头就叫文艺,那文艺未免俗套,还不如正常彩色,至少风景优美。 另外,我也觉得中国拍的很多古装影视作品很拉胯,韩国整体古装作品要好于中国,但这部不是。这个水平如果很好表现了传统文化,那传统文化在豆瓣很多人眼里到底得有多肤浅~还有扯到了偷不偷的,这就是典型的以能力掩盖道德了
      • “昌大啊,活成不断向上飞的鹤虽也不算坏事,但是即便泥垢污秽沾染,也选择活得像兹山一样,荒凉黯然却生机勃勃自由惬意,也未曾不是有意义的事啊……” 《兹山鱼谱》见证的是一段师生情谊,胜于父子,比肩知己;《兹山鱼谱》见证的是一代圣贤大儒的入世与出世,放眼寰宇,却也扎根大地;《兹山鱼谱》见证的亦是世间少有的一颗赤子之心,“既然无法学以致用,那我选择随性而活”。 乌贼骨治沉疴痼疾,自海胆中飞出的翠鸟,是生与希望……
      • 广场之后发配到县城的学者,遇见聪明的农村娃。学者讲普世价值,农村娃想进体制内。最终双双失意。
      • 电影很好。前半部分基本上是按《兹山鱼谱》序文以及丁若镛的《先仲氏墓志铭》拍的,后面张昌大参加科举做官,以及二人谈无君世界的理想基本上都是导演的自我发挥了。
      • 黑白画面让这部电影更加的内敛深刻,看多了各种色彩丰富的电影、IMAX屏,反而觉得返璞归真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无论何时,都存在领先于时代的人。读书若只是因为喜欢,不为名,不为利,也不为了所谓的天下苍生,也许就会简单许多。
      • 有反思,有哲思,有文化,有格局。为什么很多能把中华文化拍出骨髓来的,总是日本和韩国...
      • 李睿溢《思悼》之后最好的古装片,一部关于信仰的电影,当信仰被现实击碎,人该怎么活?丁若铨用一生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 白鹤奋飞虽好,如兹山满身污泥仍能自由自在何尝没有意义。丁若铨死于修书之时,某种意义上也算圆满。薛景求演得太好,丁若铨站在海边的镜头实在印象深刻。最后表白李濬益,请多拍历史片!
      • 重要的是讲述电影的年代,而非电影讲述的年代。并非古代朝鲜已经有人意识到了“不认识汉字不丢人,还有其他更美好的事物”,而是在朝鲜民族意识觉醒之后到现如今,韩国的“去中国化”。无论电影如何这样操作,《兹山鱼谱》仍然选择用汉字完成,尊重了史实。如果从精神的角度看,并非要表达韩国胜于(摆脱)中国如何,其内里是西方胜于中国。电影表达的思想:传统的儒家哲学如何应该学习,在实践中这种“求善”的精神都沦为了伪善,只有转向“求真”的西方,才能“进步”。不知是否算过度解读,电影只有两次出现彩色,都是蓝色,蓝鸟与蓝海,而蓝这种象征海洋的颜色正是西方文化精神的象征。最终,“圣贤书”无法经世致用,沦为虚伪的语录,今观中国,莫不如此。学生们在政治课上都习得××主义,官员们满嘴××主义,都是一纸空文。
      • 韩国人又发明了新的气人方法,他们不光拍zz片可以让我们质问说我们这片土地啥时候才能拍的出来,他们还拍了儒释道片让我们怀疑人生怀疑我们这片土地到底时候才能拍的出来
      • 非常喜歡
      • 本应如丁若铨一般怀着开放的心面对天地与众生,关隘踩得极准,但对历史的书写仍是非黑即白的,以创造出符合当代人语境的二元对立为核心要义,沦为动人但浅薄的戏说。
      • 所以我不研究善变、难懂的人类,要转去研究通透、明净的事物,用事物来忘却我。
    • 豆瓣 8.3 IMDB 7.3 HD中字
      The Last Duel
      2020
      战争片
      美国/英国

      最后的决斗

      The Last Duel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看到朱迪科摩被强奸的戏份我后排的摩洛哥男人哈哈大笑 一种和电影的恐怖互文
      • 老雷亲手通过对比告诉你其实某些爽文版的爱情故事,只是来源于一种虚假自负的讲述视角而已 今晚要点一杯marguerite🥂
      • 比起戳破强奸犯的谎言,这个片子更精彩的部分是戳破丈夫的谎言。嘲讽拉满,特别悲凉的地方又特别好笑。女主演得太好了!
      • 恳请朋友们坚持看完!俩男主视角之后的女性视角叙事,将这部电影拉高了好几个度。我也是看到后来才明白,原来这竟是一部优秀的女权主义电影!#Venice
      • 没有愉悦就不会怀孕。——多希望是真的
      • 在道貌岸然的强奸犯眼里,女人的社交善意是别有用心的勾搭,逃跑时跌落的鞋履是刻意脱下的诱惑,床上的抵死反抗是欲拒还迎。在他看来,这场蓄谋已久的强占只是水到渠成的情投意合。
      • 4.5。胜利的决斗是属于男人的荣光,无人在意受侮辱的女性,但斯科特给予了女性最大的关怀,《罗生门》式的结构设计精巧,每个chapter还原的都是部分真相,但从各版本差别中更能看出问题所在。亚当视角下女性的反抗也是自愿;达蒙视角女性是权力的工具;只有玛格丽特,在受损害后一无所有
      • 自命不凡的骑士以战功和勇猛为荣,将口无遮拦看作耿直忠诚,将野蛮暴躁说成正义仁慈。风度翩翩的才子以征服和奸淫为乐,将拼命挣扎看作嬉戏挑逗,将野兽之行说成天作之合。街头巷尾的传言令人如芒在背,王公贵族的质询让人怒火中烧,人人都以神的名义起誓,却无人在意真相与公道,无人察觉背后的煎熬。雷德利一如既往的稳重,甚至过于保守了,借由A面B面的正反打描出故事轮廓,由C位女主如利剑一般将A与B的伪装一刀切开,但并未如想象般锋利,反而有些迟钝。前半段堪称职场教科书,直接展示了什么样的依附与顺从才能升官加爵,什么样的鲁莽与虚荣让人内外皆输,对两位男主针锋相对的成因深入刻画,反而削弱了主题本身的尖锐。但雷老爷子八十岁高龄依然在拍摄女权电影,已经令人肃然起敬。反而是讨论区里面一堆人在争论孩子到底是谁的,真让人哭笑不得。
      • 我的麻省竹马CP能收获一尊最佳改编剧本小金人吗?Rosebud的经典模式让这个古老的故事有了充满女性色彩的新生。结尾的戏处理得多好啊:这场决斗的胜利对男人来说意味着光荣和欢呼,对女人来说不过是一场叹息罢了。
      • 三个人物,三个角度呈现三段故事,真相只有一个! 老雷还是老辣,借位运用了微妙的角色视角,从三个层面剖析真相,有别于《罗生门》天差地别对”真相“的诠释,《最后的决斗》用三个角色的故事,去叙说真相对于被害者,加害者,受害者之间的利益权衡。 决斗戏份因为此前全部的情绪铺垫和积压,两男人对打的时候看得人血脉膨胀,感觉自己就像在现场! 影片最后升华到女性对于不公不义,以及争取真相和公平正义的思考,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背景虽然放在中世纪的法国,但却映照了当今女性正在面临的困境和呐喊和抗争。 虽然这可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性题材电影,但老雷的作品从来不缺乏坚强,勇敢无畏的女性,《最后的决斗》再到让我再次感受到了《末路狂花》的那股狠劲。 PS:被朱迪·科默美到!
      • 他说,他说,她说,并为事情画上句号。这个想法是有了,可是拍得也太偷懒了,从镜头语言上几乎没有展现视点的不同,只是用事实细节、演员表演来体现女性与男性对一场强奸及其前因后果的认知差异,完全没有通过视听来从生理层面剖析身体和心理体验差异。讲述者变了,作为观众的眼睛的摄影机却没变,甚至机位都复制粘贴,那观众与这三个叙述者的距离又能怎么变化?要是缺少在此类案件中应将更相信女性作为权宜之计的共识,那单凭三段的顺序并不能真的将讲述真相的权利交给女性、使女性的叙述更有说服力吧?只能强加一星以示我依旧鼓励 Ridley Scott 几十年坚持不懈地支持性别平等。
      • 大失所望。不敢相信雷公居然用自己曾创造无限辉煌的历史题材和女性主题拍出来这样一部电影。 1.《罗生门》式的叙事看起来很漂亮。可在这个故事里,既然已经将旗帜插在了女主这边,这种叙事看起来就十分没必要。两位男性都在yy夸大普信,只有女主说得最对,这什么歪理? 2.不管是在原著还是历史事件里,玛格丽特如果不信任丈夫,两人没有感情,她绝不会开口陈述事实。这次决斗实际上是两人一同发起的一次反抗,而导演却只将道德上正义的反抗放在女主这边,让Jean的行动都出于所谓自私和荣誉,why?? 3.女性电影是为了强调女性独立自主的权利和与男性相等的勇气、胆识。不是单纯地将所有恶扣在男性头上。长达四五年的真相追逐,面对封建体制的压迫,冒着丧命和家族蒙羞的危险,去保护妻子的尊严,Jean绝不是雄性主义的恶霸
      • 马特达蒙虽丑,但实在没有丑到能把亚当司机衬成大帅比的程度。
      • 影片以章节式的结构,从三位主角的角度出发,讲述了这一著名的真实事件。剧本稳扎稳打,恢弘的场景和配乐一瞬间恍惚到《权力的游戏》。 在观感方面,即便这类主题里女性的悲剧是注定的,看完依然难免感到悲哀。在男人面前,女人的挣扎和呼喊是如此不值一提。在女人受到苦难之后,男人最先想到的也不过是自己的荣誉。不管是法庭还是决斗场,女人的命运一直都由男人来掌控。最后的决斗以女人的苦痛起始,却以男人的凯旋为终,何等讽刺。 Jodie Comer的演技随着剧情层层递进,从男性视角的一件件漂亮衣服,到女性视角里噙着泪与痛的眼眶,对感情的转换游刃有余。从《杀死伊芙》开始为人所知,到现在登上大荧幕演女主,真是越来越厉害了啊。
      • 将中世纪文化历史与当代女性主义观念恰切融合的精湛之作。三段式多视角叙事,看似"罗生门",实则最终的女主视角才是痛切无比却又屡遭延宕与遮蔽的真相。乍看之下接近于“偷懒”的重复叙事,实际上每一场景的构图、运镜和节奏都有微妙差别,在叙述内容上三段也呈渐次递进与多面互补的关系。两位男主的自恋、虚伪、臆想与自我美化在第三段均昭然若揭。不过,比起宗教-政治权力体系中男性的相互包庇与沆瀣一气,女性间的嫉妒、恶意与互害行为更令人胆寒,甚至连曾经的受害者也自觉内化父权制的思维,对新一代的受难者也饱含敌视,但这却是古往今来人类难以真正摆脱的暴虐行为模式。决斗戏拍得惊心动魄,让人不能不与女主同呼吸共命运,而国王、贵族与群众的猎奇看客心态亦是刻骨讽刺。本片服化道十分精良,朱迪·科默人美演技佳。(8.5/10)
      • 这个古代Me Too故事竟然是真的,看得我厌男症都要出来了。罗生门结构既写实又讽刺。我愿称雷公为驾驭全题材的全能型导演~
      • 年度有毒男性气概批判大片,老公以为自己是“老实人的复仇”,万人迷以为自己是遇到“欲拒还迎”,但站在女性叙事立场才看清这是千百年来最烂街的女性被利用、被压抑、被凌辱的故事,而正义伸张的前提首先是“滚钉板”,三位主演奉献了精彩表演(但是稍不满意的是本马达和司机的美音真的令人出戏,更不要说本马达的扮相哈哈😂)好在最后运气在女主这边,死了丈夫好出门再活30年~
      • 现在随便打开一个顺直男用户占大多数的讨论区 看里面对任何一起性侵事件的高赞热评 就会发现这其实也并不完全是一部“中世纪题材”影片 (商业成绩差我能理解 但Jodie Comer里面的表现目前在颁奖季预测里几乎查无此人我不理解)
      • 如果有女性视角的叙事就叫女权电影的话,那平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威尼斯非竞赛单元全球首映,超爱雷爵爷的《天国王朝》,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他再次指导历史题材电影。男人的行为永远是为了争夺脸面,为了宣示权利,无人关心受伤害的女性,她的发声遭到质疑,她的命运身不由己。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4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