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五月十二月 May December (2023)

    最近更新: 五月十二月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8 IMDB 7.5 蓝光
      偶然と想像
      2021
      剧情片
      日本

      偶然与想象

      偶然と想像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往后将是滨口独步影坛的黄金十年。和洪尚秀之类比较并无必要,因为滨口俨然自成一方风景,他的故事不可能让人失望,因为他不设置悬念,更不试图展示什么以说服观众,他只是通过一座体验之桥,邀请你进到他的世界里来;在这里,故事性的“偶然”不再是主角,因为我们享有的是电影的“偶然”。手册五虎将中最难接洽的两级,侯麦的设计和里维特的即兴扮演,在他手上加之黑泽清式日常的仪式化,达成珍贵的和解。本作看似行云流水的几场相遇中,便藏着影史隐秘的交锋:故事二是侯麦式色诱的变体,故事三是里维特演员观的举一反三,而故事一则是《夜以继日》和《这时对那时错》的分台重演;可一切又在滨口的表演调度和剧作层次上被统筹归总。在这个创造力奄奄一息的年代看到滨口是一个奇迹,因为他的身上似乎映照着许多前人的名字,又似乎只是电影本身。
      • 滨口龙介果然比洪尚秀还侯麦,借“巧合”这个命题,对人际情感做出了如手术刀般精准的剖析,但同时又不失温情
      • 名字点出三个小故事的奇妙共振之处,每个故事都有creepy coincidence,亦有发生想象的多层情境,不确定性游弋于两词之间,我们观看生活的崩塌,然后观看生活的重组,像轨道的岔口和红绿灯的组合。暂不比侯麦,滨口(仅限)这部对比洪常秀,有很多有意思之处,人物的交谈是相似的,洪常秀更不注重前置的剧本,滨口则注重剧本的规划,两种世界性的写作,皆描画生命的多重状态,又因日本、韩国国民性的区别,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技巧和风格。我个人的最佳导演或评委会大奖。
      • 4.5 滨口已经不满足于展现magic moment,而是在人物对话的碰撞和错位中创造magic的观感,日式生活流的场景却发展出不可预知的剧情走向和层次,介乎于侯麦的哲思与洪的反讽之间,轻巧又耐人寻味。
      • 【柏林 2021】喜欢《夜以继日》的观众应该会很喜欢这部,三个短片互为交织,滨口龙介再次将女性心理状态拿捏得恰到好处,同时配合其高超的调度技巧,将影像的穿透力用到极致,大师气象已成。
      • 门与侵入仍是一切的出发点,本质依旧是非常规外来物质对既有时空平衡的打破,进而引起以人物关系场力为支撑的宇宙失衡,并随之重组诞生的新情感甚至新生命。三个短篇皆由侵入-失衡-新生的结构组成,结局或决绝,或犹豫,或共情,一副美妙的光谱,从当下的偶然中发出,在记忆的想象中变奏。拍下身后的街道,目送离去的情人,唤作恋人的情愫,都是无法割舍的怅然若失,都是夜以继日的思念泡沫。滨口龙介在近乎偏执的有限场域里,爆发出了依然残酷的伤逝,与依然滚烫的热情。
      • #71st Berlinale# 评审团大奖。9分。滨口龙介真香!剧作实在精妙,《魔法》可能稍弱而且更洪常秀一些,不过《开着的门》真是神了,完全是从不可能的角度展开了神来之笔。《再来一次》虽说不免让人想到[花样年华],不过这一段是全片视听上最出色的(倒影以及电梯的精彩调度)。制片规模控制得当,精致又轻巧,当然舞台感还是有点过强……
      • 想了很久,人类生活,生存之平行状态,奇观时刻,冥思时间,这些要全归为“一日”的波澜,那么人生就是在日复一日的coincidence n imagination 中波澜不惊吧,当溢于影像边缘的甚至已经不止这些,滨口这才真正走进了我的电影世界,长评二刷再补8。
      • 捂著臉,再鬆手;關上門,再打開;走上行路,再換下行———這是一個關於反覆的電影。直到最後故事才亮出了正身,「臉」不正是魔法本身嗎?它是對抗孤獨宇宙最重要的武器,它不可再生,不可反覆,每一刻的存在都值得為它譜曲,正如林夕所問:如何不後悔?
      • 熠熠发光的Screwball Comedy,性感美丽的男人女人!在凡俗的景观中等待某个超脱于现实的魔力时刻。EP1是时间的冻结(变焦镜头),EP2是声音的穿透(空间开合),EP3是场所的轮回(回忆排演)。用最省力的分镜,完成最自由的调度,如身未动心已远,令人捧腹的桥段里饱含深情的告白与深刻的哲思。
      • 滨口还是一个很擅长“拿来”的导演,因此很多技巧和效果会令人感到熟悉甚至有些生涩——因为还在实验过程中,他人痕迹犹在,情境却已不同。洪常秀、侯麦、里维特、黑泽清……这部里的许多人物正面镜头正反打镜头和奥利维拉/尤金·格林也是相通的。夸太多滨口如何“电影”,这部其实远更“文学”了,激情与想象的接飞盘游戏,时间压缩连接的方式,换场景如换幕……不过坦白说,滨口能让我过电,但还是嫌他像魔术师没感情,只有门的女主角在五年后憔悴损,跳到了演绎之外。(最后一段两个演员感觉掉了)
      • 对《夜以继日》毫无感觉的我,这回终于 get 到了滨口龙介。全靠对白推动,但是文本非常非常出色,100%按照剧本拍摄毫无即兴成分,却有完全不露痕迹的轻盈灵动,表演又是那么自然流畅。每个故事都很「小」,就像村上所写的「是人生中稍微繞點路的插曲。即使沒有發生那種事,我的人生想必也和此時此刻沒太大差別」的故事。而在这三个小小故事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和情感的描绘异常细腻丰富,洞察力惊人,驾驭节奏行云流水,真是厉害。是那种看起来没费什么力气也没花多少钱好像很容易就能拍出来,但事实上你就是拍不出来的作品。映后看导演访谈,滨口龙介看起来就像个宅男,说话语调平得就像个 AI,简直無法想像他怎么能写出如此女性视角的故事,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天赋异禀吧,真让人生气!!!(其实是嫉妒)
      • 本屆電影節最高,新世代的日系侯麥~好久沒有看到這麼高超的笑點設置,(說笑點設置感覺有點辱沒了編劇)最好笑輕鬆的第二段用一個最灰暗沈重的現實底色的結局來平衡,第三段的橋上告白又淚崩,導演說一段長鏡頭的對話,需要演員用一週的時間排演。教授最後對性癮主婦的遵遵教導真是沁人心脾啊
      • 滨口龙介怎么可以把故事拍得那么轻盈,把情感的秘密琢磨地那么透彻。如果说《夜以继日》看似狗血的故事让一部分人忽略了滨口的魅力,那么这三段故事,非常讨巧地把他的编剧能力以及导演能力给提了出来。#4.5
      • #hkiff45# 当开篇第一个故事古川琴音和玄理在车上聊到“光是和他说话就感受到情欲”就确定了整部电影的感觉。我太喜欢第一个故事了,特别侯麦式的偶然与想象(滨口也说自己是特意想效仿下侯麦)也很喜欢那个双重结尾。越来越觉得滨口选女演员比选男演员的时候品味高出太多。第二个故事也不错。总之不过瘾,没看够。
      • hkiff45|第一部濱口龍介,太會寫故事了!流於生活化的神神叨叨笑L死我,就把第三段中「你是真正的女同性戀嗎?」那句台詞單拎出來,自然到想問導演是不是研究女通訊錄和直女情路糾葛的十級學者。看到不少拿來和洪式小品比的,第一個故事推鏡是很洪尚秀沒錯,但這部也就比洪尚秀好看個一百倍金敏喜吧⋯
      • 每一段都精彩却又能融为整体,其文本深度和层次与片名紧扣,每段“想象”呈现又都完全不同,看后第二天仍在回味。
      • 可以不说,可以不要,可以不是你,也可以不是我。
      • 发现了三章都有"名字"引发的"偶然". 果然女性的感情特别细絮. #1的不满足. #2的瘾与不敌诱惑. #3的女性之间的共情与真挚. 各章都有两个演员的长对话长镜头, 就如导演的采访中提到确实很有互动感,观影就如一个不出声的旁观者. 另外这剧有台词的演员颜值衣品双高啊~
      • 这部是本届柏林个人非常喜欢的,拿了二等奖也好开心!三个故事里,每一个都戳到内心深处柔软的地方,就像第一个故事里Gumi眼睛里闪着光,微笑着说,“像魔法一样”。
    • 豆瓣 7.8 IMDB 7.0 HD中字
      Un beau matin
      2022
      剧情片
      法国

      晨光正好

      Un beau mati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A. 如果不是看到iPhone,完全会以为这是一部八十年代的片子。说是故事,其实更像是对瞬时情态的展现与感知,而不论是剧本的语调还是卡司的表演,都精准地抓住了悲喜之间的微妙细节。色彩搭配和胶片质感让人想起侯麦,但更重要的,是它也以那种看似毫不费力的松弛姿态,捕捉到了生命流动的韵律:有些人逐渐远去,有些人失而复得,生活就像水波,自有迎来送往的起伏节奏,我们只是在其中保持着我们的平衡。2022.5.20 Croisette
      • 像是要做成一个“N部曲”,第一部是《将来的事》,这是第二部。关于女性和她在某个人生阶段的生命体验,亦如同《将来的事》,感觉可以一直一直这么看下去也不会感到丝毫厌倦。比较《伯格曼岛》,更想要看到这样的汉森洛夫作品,希望她能一直这么拍下去,不做改变也无妨。
      • #Cannes 2022 3.5/5 细水长流,蕾姐真人是闪闪发光的精致我心脏漏一拍;在公交车上接到短信的情感变化演得绝了。但整体稍微差点味道
      • #2022BJIFF# 好几场戏都想起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太好了,有让人忍不住落泪的四两拨千斤之力。每周都来探望的女儿,仍然排不进父亲生命里最重要的人的前三名;爱一个人爱得那么深,却只能作为情妇默默忍受分别的煎熬。生活布满罅隙,不是每一道缝都能照进来阳光,但至少第二天醒来,又可能是一个晴朗之晨。话说这一部这么好,居然都进不了主竞赛,福茂我真的劝你耗子尾汁。
      • why poupaud so hot
      • 这部评分那么高感觉就说明现在戛纳已经没什么正常片子了,大家都在平行单元找安慰。
      • 舒伯特959之于生活的沉重,播放时父亲压驼的背会想到驴子巴特萨,也暗合爱情状态;哲学教授/翻译的身份与失去阅读/思考/交流之力的残酷对照;最后一镜仿若等到了绿光,此前所有累积出非常动人的能量;蕾雅·赛杜,美。//第一部MHL
      • 演员太漂亮了真的影响观感,于佩尔演大学教授是好的,看蕾雅赛杜和帕波滚床单(渣男上床还不脱鞋子,不能忍)导演还要发些“平凡中年人的生活真是混乱无常啊”之类的感慨,只想学小黑哥狠狠白这两人一眼
      • 舒服得像是一部(新冠)史前电影。不讲究zzzq,不拘于躯壳,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忆和爱。在陀螺似的有点儿混乱的生活中,只为值得的烦恼投入,享用转身都有些促狭的房子,可以走神、偷笑、默默流泪的公共交通,让服务于人的归于身外。一度以为并希望结束在地铁上接到电话,就这样行远,那真的非常绝。
      • #2022 Marché du Film Online# 双周Europa Lable奖。蕾老师真美好,恍似在看一部侯麦的电影,这个题目阿萨亚斯的《夏日时光》就做过,但这部更细腻绵长。处理着衰老、爱欲,日常生活。巴黎真美,蕾老师真好看。#年度佳作#
      • 2022BJIFF,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系列,冲着蕾老师看的,结果这片整体极其平庸,纯粹是一个简版困时父+蕾老师卖肉拼凑而成;但是观感上可能别无所求的话还是比较舒服,毕竟蕾老师太适合演这种大冤种了。
      • #Cannes75 举重若轻。“他亲自挑选的书比现在住在养老院的他更是他自己”,而同样True life exists in those little moments of every fine morning(本届戛纳最爱!
      • BJIFF2022 从这部开始的感觉真好,不止是蕾老师美好的躯体,是那种对爱的勇气,何时开始还是什么人生阶段,都是如此自然的事,能大胆追求心中的欲望为爱哭泣真是一件美好的事,知识会消失,爱会延续(clement居然是夏天的故事里的小哥 有种莫名的感动 不过为啥一把年纪还是那么渣
      • 75/100 一位身体逐渐恶化,即将消失;一位职业与向天体飞行有关,他出现了,而翻译,则是困在中间的中间人。女性创作者总能给她的女性演员带来不小的情绪驱动力。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
      • 虽然从戛纳主竞赛降级了,但这才是最自然状态的米娅·汉森-洛夫,又找回了看“将来的事”的感觉。知识分子女性、侯麦式对话和“生活即走路”的创作哲学,知性又感性的蕾雅·赛杜背着双肩包步履不停。生活从来不缺晴朗早晨,只要我们坚持往前走。(梅尔维尔帅哭我了~)
      • 在一种可见的松弛下表现关系的紧张和平衡,失而复得与得而复失的循环,就是生活与我们彼此相对时的目光轻触。Poupaud好美!
      • miff Hoyts, 人不太多。中年知识人苦乐悲辛, 常有一种重量感 欢愉难纯粹。夏天的故事的男孩已成无着中年 难以辨认 而失智老父就是沙滩上的宝莲等等中的青中年 不觉吃惊。尘满面 鬓如霜。几年前biff看将来的事 听见很多舒伯特 这次也有舒伯特 - 似是故人归
      • 可能我太肤浅了,但Léa太美了!喜欢看她哭,或者不穿衣服!排不上父亲心中top3的女儿,没有主动权的情人,总在最开心的时候叫停的maman。可是日子还要继续……羡慕电影里满墙满墙的书,但又有点儿焦虑:在女儿眼里,满墙的书比养老院里那个不知自己身在何处的父亲更像自己的父亲。然后我就想到,如果继续宅下去的话,以后都不知道找谁帮忙签字>_<!!!
      • 4.5 比《将来的事》好,主要是因为演员。MHL用了两个侯麦演员和大量蓝绿色彩,其意图可想而知,看了这部也很容易get到什么是真正的精神传人(有《绿光》那味儿)。双周是MHL恰适的归宿,能讲述自己喜欢的生活和故事,挺好。
      • repeat after me: I love Schubert
    • 豆瓣 7.7 IMDB 7.8 HD中字
      Kuru Otlar Üstüne
      2023
      剧情片
      土耳其/德国/法国/瑞典

      枯草

      Kuru Otlar Üstün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锡兰的水准之作,此次的男主角虽然也属于知识分子,但状态更贴近普通人,这是一个满是缺点的男性,一个热爱爹味教育、好妒自私、自以为是的小镇老师。他在掉落式的百无聊赖的工作里,可以说是“再一次”地凋落,最终以近乎渴求的方式在一个小女孩面前寻求尊严。这依旧是一个契诃夫式的文学电影。 片中的两个女性好有力量,一个虽然是残障人士,但完全掌控着自己的欲望关系和情感关系,一个是处在下位者的女学生,面对反反复复的逼迫也始终不曾服软。两人在影片的最后完完全全甚至是不费吹灰之力地碾压了男主。锡兰的观点也呼之欲出。
      • 锡兰近几部电影的主角都是失败的知识分子,他们刚开始抱有某个明确的目标,随着剧情发展,目标无法实现,对自身命运逐渐失去控制。作为男性的锡兰,以充满审视的笔和摄影机为手术刀,将男主角剖开,其虚伪、自私的本性被一览无余。 锡兰的对话是文学的,后几场会话精彩绝伦。他的视觉则是油画的,设计了独特的透视光,很多场景精美得像点缀着宝石的织物,像博物馆里的古典绘画返回到现实。本片雪的场景让我想起勃鲁盖尔。 几幅静态和动态的肖像,增加了影像的超现实层次,是锡兰一如既往的技巧。男主角打破第四堵墙,既流露出锡兰沉郁底色里俏皮的部分,也说明在恒定的深厚技巧里,他仍留出成长、改变的空间。 过去曾有一个文学与电影热恋的时代,锡兰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最后的大师。
      • 用三个小时酝酿许多人一生的厌男情绪,看到后面的我面部都扭曲了。男性习惯了作为上位者操纵权力关系,一旦他受到较之更高的权力的鞭笞,就开始变本加厉地向下施力。如果这种向下的力也被打破,他便无所适从。但是男人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他如此善于编织一套对自己有利的叙事,甚至不惜牺牲同僚或是共谋者,也要拾回上位者的姿态。对于他们惊人的自洽能力,我们别无他法,只有不陷入他所设下的语言的圈套,随他做自己故事的主角,由他对干草直抒胸臆。看,他还得时不时主动打破那第四堵墙,才能解决一些生理上的毛病。
      • 被狠狠说教到,锡兰已成为绝对理性的社会学导演,人物的眼睛中看不到深渊,只窥见围墙。《冬眠》《野梨树》初露端倪,《枯草》则更为彻底:阐述制度体系、环境构造与人物行为间的互为因果(消极的、虚无的),并最终指向社会道德水准与人类精神归宿。后段男女主漫长的争辩是摊开所有实验变量后的一次排演。还是怀念从前那些超验的神性时刻。
      • HKAFF-04-戛纳主竞赛最佳女演员获奖片。影片用197分钟去呈现一个男人枯萎的过程,用结尾的话来说就是这片满是挫折的土地上,人活着活着就内心枯萎了。尽管是部大男主片,但没想到影片中令人眼前一亮的部分却是顽强生长的女性,这也是戛纳授予最佳女演员的原因吧。男人们有太多的诱惑与光芒了,总以为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一点挫折就完全崩溃了。最后致敬中文字幕译者,太强了!
      • 从《远方》里寄居在伊斯坦布尔的小镇青年,到《枯草》中“流放”在安纳托利亚小镇里的知识分子,我相信锡兰已经在自己影像序列里,构造了一个和契诃夫的戏剧一样伟大的世界,里面充满了一个个悲切的无能的挣扎的个体,而这确是属于锡兰自己的白银时代。
      • 【C】近三个半小时的浅尝辄止。其实不差但是。。太痛苦了,《冬眠》本已经到达这种形态下的天花板,锡兰偏一条路走到黑走火入魔,终于拍成一个中年爹味小知识分子的自怨自艾。拍的最好的一帧还给截出来做海报剧透了。。每次在影院看锡兰都想扇死自己。
      • 美丽的事物在到达我们之前卡在了我们自己编织的网上 这个电影正是这样 影像叙事的独特美感(最后一个场景)在到达观众之前先卡在了作者不知疲倦的理性反思上(冗长的对话) 当艺术家投向他人深邃而热切的目光 转而只投向他自己时 情感变成一种冷酷的酸楚 人物只是思想的形式 缺乏自然的意图 作者的过度自知限制了影像表达生命自在的可能性 然而它成功地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建立理解的永恒徒劳 一个理应为他人带来文明之光的教师终究困在自身的局限中 在理性上被她人弃绝 女孩在雪中回望的神来之笔 也映证了语言的无效 他们之间终究隔着银河 我也终究与这种暮霭沉沉、绝望地诉诸于台词的表达方式隔了银河 锡兰的严肃、自省、辩证、谦卑 最重要的是无所畏惧的开诚布公令人尊敬 然而今天坐在电影院里我感到了一种无可救药的对言语的厌倦
      • TIFF 23 day9 第20部 太喜欢锡兰了,这次还是超级多对话,超级多内容。如果我们也能拍出这种对话,聊出那些历史的、民族的、现代的问题该多好。枯草是整个国家的象征,也是人的状态。土耳其的边界村庄里只有两季,冬天和夏天。冬天是绝望,春夏是希望。猥琐老师像是在映射国家问题的根源,来自知识分子的荒诞和自欺欺人。两个女性角色是电影中主动性极强的人物,反衬男人社会的混日子。中间的动态照片和出走摄影棚,算是意外惊喜了。锡兰已经是土耳其大师了,想怎么拍,怎么有!
      • 二封金棕榈吧。
      • 從「默片」成為話癆片的錫蘭。一出以草野和雪原為牢籠的《禁閉》,他人是地獄,他人不是欲念的回響和救贖;永遠存在的「perspective」。節奏有些不穩,最後一段獨白解讀了自己,顯得很多餘。
      • B. 锡兰对于男性知识分子的(自我)嘲讽又达到了新高。这一次,他用可能是他作品序列中最令人生厌的男主角,完成了对“爹味”的解析:道貌岸然、睚眦必报,愤世嫉俗却又沉醉于既得权力带来的掌控感。剧作一面通过两位女性角色讽刺雄性“表演”在本质上的脆弱,一面又借助教师的设定和东部军事管理的背景,将有毒的权力关系指向系统性代代相传的顽疾:我们能留给后代一个怎样的世界?锡兰用语言彻底代替了不可言说的epiphany,他的答案和雪一样冷,而他三个多小时的课件也是如此。2023.5.19 Lumière
      • 一半集《狩猎》,一半集“燃冬”。
      • 感觉导演的野心不只是讲一个、两个或者几个故事,而是描绘这个村庄里的整个世界、洞察这个中年男性知识分子的全部内心…风景很好,镜头很流畅,故事也挺细腻。我感觉最有意义的还是对被分配到偏远地区的教师面对贫穷落后的当地现实如何生存并在其中找乐子找意义这点,我觉得刻画得非常好,每个人的不同选择、学校里同事间的关系、村里的各种旁人这些。毕竟男知识分子这些小心思小纠结小权力欲并不新鲜,女性在他们面前的显得坚韧而独立、让他们陷入困惑这也不是新鲜的题材(困惑到上床前需要走出拍摄现场走进洗手间,也是很好笑,但就还,挺真切的……),感觉旁白太多,特别是结尾那里的试图升华,没必要。最让我感动的竟是雪夜里村里老人和年轻人在库尔德人的斗争上的争执那段对话,这才是真·斗争啊,知识分子真的没用……
      • 嗨,不丑恶不自私,确实不能叫人,人就是这么面目可憎,每一个都是。无法否认的是锡兰现在比之前任何时候更有深度,但这走入的也是一个绝境,他想表达的复杂性似乎必须得这个体量才够发展出来,而这个体量的结果就是作为电影确实不太必要了,写个小说排个舞台剧也挺好的。唯一的好处可能是电影作为大众媒介可以触及到更多人,不过如他自己所说,又能怎样呢,哈哈
      • 溝通或對話無法解決問題,它只能不斷製造問題,而錫蘭正是藉由這樣看似徒勞,甚或帶點悖論的反覆辯證,去思索人性的矛盾和複雜,一再地探問:我們能否超越人性、言語、地域、種族等的限制?捱過絕望的寒冬,遇見象徵希望的春夏?錫蘭給出回答或許令人沮喪:我們是微不足道的枯草,漫無目的地行於一片荒漠之上。但是,兩位女性角色——殘障的女老師和不服管教的女學生,則在言語的疲倦之外,帶來熱愛生活的動力,她們面對困難時的坦誠和活力,除了反襯男性知識分子的道貌岸然、自欺欺人,其實也是錫蘭本人的自我反思:比起喋喋不休的說教/自嘲,行動更有意義。
      • 冰天雪地(残酷的小世界)里,渴望离开的美术老师与同屋及残障女孩上演「冬日祖与占」,大量对话讨论现实处境及更广阔的议题,也渐渐剖析知识分子的傲慢和自私。唯一的新颖(迷惑)场景是推开一扇门,穿过疑似片场(?!)去洗手间里吃了一颗药,这个段落来得相当突兀?
      • YOU'RE TEARING ME APART, SEVIM!
      • 锡兰说自己有俄罗斯的灵魂,在《枯草》里简直就是塑造了一个当代零余人奥涅金,第三世界知识分子之一种,真实、饱满、扎实地立足于小亚细亚半岛,但也完全可以脱离特定政治环境,视为广泛描摹人的存在主义困境。几场闲谈/论辩与主人公日常的言行穿插,很有微妙互文,所以并不显说教。是挣扎着要逃离,拼命要反抗,还是消极地不合作,即便是被囊括在某个更大阵营的内部,这当然也是有很大区别的。锡兰在诗意的镜头中,并不留情地直指Samet式的诡辩、利己并无出路;而我们赖以获得希望的,恰恰是这样一部坦诚自剖的作品。
      • 人对事物的厌弃与本性中的邪恶,永远不可能仅靠臆想就聚合出某种具体形象。男主角Samet身上各种稀松平常的小毛病,却分身出万恶集大成者的一种模样。他就像一面镜子,丈量着每一个人的行为痕迹。锡兰用与过往相当不同的手法描摹着人丑陋的骨相,不到最后一刻你都很难猜测他的真实创作动机。男主角德尼兹·塞利洛格卢堪称微表情大师。
    • 豆瓣 7.9 IMDB 7.5 HD
      ドライブ・マイ・カー
      2021
      剧情片
      日本

      驾驶我的车

      ドライブ・マイ・カー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2022年看的第一部电影:日本导演滨口龙介的《驾驶我的车》。该片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及众多国际奖项提名,是当前影坛的聚目热点。这实在是一部充满文人风格的人生哲理片,近三个小时的长度中,人物的过往层层披露,契科夫、村上春树及滨口的思辨杂糅,是个很烧脑的作品。50年代《万尼亚舅舅》话剧在北京青艺演出后,记得我当时购买了那时的主演金山写的书《一个角色的诞生》,崇拜的是他把该剧万尼亚舅舅的每句台词后面的潜台词都写出来了;作为中学生的我那时对这个剧倒真的是没怎么看懂。人到了老年,这部电影却让我更多地理解了契科夫的伟大与深刻。网络使电影开始突破了影院二小的限制,导演更可以随心所欲、娓娓道来了,三个小时的长度让我三天分三次看完,也不觉得疲惫。看后再浏览一下网友们的评价和资料介绍,不错!
      • 今天想明白我不喜欢滨口的原因是他不会留白。能用故事表达的东西非要用台词讲,也是一种Japaneseness。即使如此,这部也是好的。
      • 这是一部关于一个男人让渡自己主体性的电影。《万妮娅舅舅》是一个被剥夺主体性的人走向崩溃的剧本,预言了精神危机的到来。电影男主深感痛苦的就是妻子死于对自身主体性的渴望,她的剧本是午夜梦回的蚕食,在自我和爱的人间的反复自戕。男主把钥匙丢给一个把主体性建立在路上的女人,让出了车。男主把自己的角色让给了妻子的情人,一个只能依靠色欲和暴力来确立主体性的男子。这一切让并没能消灭痛苦,妻子的形象却越发复杂沉重,成了不断膨胀的心魔。妻子的情人告诉他如果要观察角色,要先看清自己。电影的后段男主踏上主体性复归的路程,他终于可以真正接受妻子的主体性,一个并不复杂爱着他也渴望拥有自己的女人,是自己的虚伪杀死了妻子。男主心里的洞被填上了。
      • 滨口龙介是近几年亚洲电影送给世界最好的礼物
      • 滨口龙介在最后的话剧的结局中,都明白使用手语和大片的宁静达到“Silence is gold”的效果,却不懂在自己剧本的人物对话中使用这个原则。
      • 三个小时看了一部将自己束之高阁的电影,当我试图在那些热门影评中寻找它风靡戛纳的原因时,我发现所有的原因都无法将我说服。电影里所有的人都在用一样的姿势走路,一样的口气说话,一样的表情面对镜头,几处主要情节竟然是靠密集的个人讲述来推动的。法国电影惯用的套路,日本人赋予了它死气沉沉的新定义。电影不是舞台剧,即使你在电影里提到了舞台剧,也请不要把电影拍成舞台剧。
      • 可能是滨口设计感最强(最匠气也十足概念先行),最实验也最任性的一部电影,几乎汇聚了滨口最关切所有元素。而车,这个萦绕着神秘亡妻声音,这个让角色和观众已然忘记运动的密闭空间,构成了男主角真正的戏剧舞台。与创造力盘根错节的欲望,到头来似乎是与爱相关又无关的,在爱欲这条浑浊的河水里,我们所有努力,生命的承受,都是要克服我们自己。
      • 巧妙串联起的精妙剧作书写,村上原著情节是壳,契诃夫之《万尼亚舅舅》是核,编织渗透改写得虽不无匠气(总结中心思想并无必要),但实属紧密箍实,并相当成功地镌刻进滨口龙介一以贯之的作者特色——绵密对话赋予的丰富信息,现实与戏剧之间的渗透与互振,日常幽暗心绪被暴露所蕴藉的悚然,人物关系网络覆盖的层叠感;再次注意到「词语」在文本中的地位,采用多种语言构成的戏剧文本本身就具有多渠道沟通的意图,而“音”逝去后沟通的方式从性和故事过渡到文字、磁带、手语,且每个人都面临被文本吸附、凝聚、改变的危险——车子宛如浮动的个人领土,冲入隧道后晕眩如遁入另一空间。 在混沌和逃避中拥抱彼此的痛苦,“把死人埋好,把活人治好”再次应验了(伟大的契诃夫),或许我们都能相信“光明日子不会远”。
      • 的确具备实验性,很喜欢多语种话剧的这个尝试,逼格飙升,视听依然滨口美工。但不如[偶然与想象],这部稍有匠气,一千零一夜夫妻夜话与女司机的忘年交这两条线有点主次不明,究竟是drive my car还是sleep my wife有点扯不清楚。西岛五十岁依然可,这保养...台湾女的国语就有点让人出戏...
      • 文艺片男导演要都能按滨口龙介的选角标准去选男演员,那电影的可观赏性一定会提高很多。滨口龙介要能按洪尚秀那个时长来拍电影,那看他的电影时也一定会愉快很多。好事不能让观众都占了的话,看3小时的帅哥和看90分钟的油腻老男人之间……我还是选前者吧!
      • 滨口龙介、契诃夫、村上春树三层文本交织与互文,信息量如此巨大、涉及话题如此之繁复,却被处理的不徐不疾,举重若轻。还有对演员的调教我已经吹不动了,几段核心的表演来得毫无征兆又非常炸裂,后劲太足了
      • 文字可以達到的 何必拍電影
      • 至少最佳编剧,上限无。
      • 最后一幕也算是验证了我的感觉:是渡利驾驶她的车,而不是家福驾驶他的车。家福就是一个无法再自行虚构(驾驶)下去的角色,渡利则是从更高维度投射下来到这个文本的幽灵,她一面是作者一面是角色,在夹缝中窥伺一切,起初她默不作声好似并不存在,却在这场亲密的旁观中逐渐下陷,幽灵落地成人,这是对虚构报以的最彻底决绝的、如献祭般的热忱。
      • 片头,随“音”的讲述,晨曦中浮现一具黑暗的巨像,滨口电影中最为有力的躯体,却很快倒塌。她在磁带中成为文本本身,映射众人形象,却不可被照见。像是《燃烧》里的惠美,在夕阳下舞动,撕开东亚秩序的一角:谁的仓房?谁的车? 渡利却仿佛一具机械,A Holy Motor。“她开车的时候感觉不到车”,因为她就是车。人与车,人与狗,人与人,音消失了,全是哑剧。 灾难过后,承认“残疾”,让他人作我的眼,我的手(万尼亚舅舅结尾),我的脚,我的生殖器。我们永远不可能一个人等待戈多。
      • 很遗憾 只停留在角色口中的七腮鳗女孩的故事比整部电影更吸引我
      • 在我看滨口龙介讲了一个天才讲过的事情,借了一个天才用过的方法,完成了一部仍然是天才才能完成的作品。
      • 真棒,照这个势头,过几年滨口龙介拿金棕榈也有可能。开我的车,抽各自的烟,听她的声音,想各自的心事,去你的故乡,化解我们一样的痛;演契诃夫的戏,凝视我们的心,日语、韩语、华语、英语、手语,各说各话也不妨碍我们交流,放下怯懦虚实交织,舞台和生活融成一体。出轨、混乱的亲人们啊,就像车子,再怎么平稳驾驶也会偶尔追尾,就像险些无法开演的舞台剧,作为活人的演员难以控制,而失控带来的体悟,就是更加珍惜稳定娴熟去驾驭人生获得的安全感、倾听内心真实的声音。故事框架还真有村上春树的味道,日常下面的不正常,死亡背后挥之不去的阴影,独自追求真相获得的治愈。三浦透子这个姑娘不错,眉眼有些像田畑智子,平凡,朴素,柔韧有力,流动起来灵气闪闪。
      • 今年戛纳的编剧奖名副其实,文学元素和影像表达交融的教科范本。 七鳃鳗紧吸岩石 依附粘连的命运,那个女孩没有摆脱。她自慰、流泪甚至杀人,都没引起男孩的留意; 妻子的文思泉涌 总要经历炽热的性爱才能发挥,临死都没得到丈夫的呵责,哪怕是问候 都没; 暴戾的母亲在施虐后,常常伴随来8岁女童的二元性格,一样,没能摆脱七鳃鳗的轮回; 唯韩国哑女,遭遇流产后把剧作文本灌入体内,换种形式“婆娑起舞”,起色新的人生。
      • We'll live through the long, long days, and through the long nights
    • 豆瓣 7.6 IMDB 7.1 HD
      Roter Himmel
      2023
      剧情片
      德国

      红色天空

      Roter Himmel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从餐桌上平地惊雷的OMG时刻开始,此前亚历山大佩恩式的人物关系推演如同一场骗局,男主的傲慢、骚动、失落、羞愤在此后龙卷风般的情节变速中变得无足轻重,而我们也如被狠狠扼住喉咙,直到风暴彻底平息。原来电影是关于每一个迷惘的人,用巨大的代价唤醒他们对自身的执念,将目光转向更宽广的世界,一片大海、一场大火,一段同性之爱、一首诀别之诗。
      • 看到真正喜欢的电影,就突然不会写评论了,写了删、删了写。 镜头游移于现实与想象之间,色彩明艳,大量幽默点缀其中,富有才华的反转,人物身份骤然转变……给予影像一种跳跃的节律,像黑夜里蹿动的火苗。 场景漂亮极了,但镜头不过多留恋;饭桌上的交谈无丝毫废话;有流动奔放的情欲,也有关于爱的哲学修辞;是庞贝古城的爱情遗迹,也是文学里的阿斯拉少年。叙事效率极高,它的极简会挑战我们写影评的能力,写太多字的话,就会像男主的那篇小说,被女主批评一句很烂。 面子有一把火,隐喻现实世界延烧的危机,里子也有一把火,在自负、令人讨厌的男主心里,燃烧着嫉妒的烈火。在他身上我看到自己和很多人的影子。当女主说,“你是否看到周遭发生了什么?你只在沉浸你自己的世界里。”她给予我一记卡佛小说式的拷问,太有力量了。
      • 是有一些诗意的片段和流畅的转场,但是普信男的成长故事看得好不耐烦,最后的自我反思还要靠几个他人的生命去完成。(俺真的can’t care less what white man has to do. Just leave our queers alone
      • 如果看作是佩措尔德扩写海涅诗歌—“坠入爱河者奔向湮灭”,表面上是相拥于火海的Felix和Devid,浪漫主义在灾难前幻灭为灰烬;实际上是爱上Nadja的Leon,她的自得与逐渐被大家知晓的渊博,让Leon的不安和羞愧灼灼燃烧(想来爱是佩措尔德在这里最不关心的东西)。年轻作家膨大ego被痛击的背后是内化的山火——无法控制的作者焦虑,它可以是设想与才华不相匹配的烦躁,也可以就是莫名其妙的痛苦,所以观众不会单纯讨厌这个角色,它用来寄存导演观众的感同身受。结局有点意料之中,就猜到Leon会把这段经历写成新书。
      • 突然意识到Petzold是这么当代、心态这么年轻
      • 冷饮售货员怎么会懂文学,海滨救生员怎么会懂爱情。铺垫了那么长的故事只为了一个吻,直到天空发出红光,海水变得幽蓝,直到他们不因窒息而死,却在烈火里凝固成了庞贝的化石。自己才是一片狼藉的焖牛肉,隔壁交合喘息里的噪音。爱情让我们失去理智,嫉妒让我们失去自由,最好的文字,要在烈火中淬炼。
      • 男主是个焦虑的人,眼神不定,心神不宁,不专注。对唯一的女性只看表面,看不到内在,也注意不到其他两个人的磁场,这部电影反对这种态度。森林大火愈烧愈近就像一种隐喻:只专注自身,却忽视了最明显的火光。
      • @FilmLinc 一开始觉得这男主是我们i人耻辱,看着看着觉得自己太多影子在这个douchebag(佩措尔德映后语)身上,那些善妒、不安、才华缺失、自我迷惑、推卸责任,甚至逃避开车(I know)等不良品质,都让我持续投射反思,加上空腹cold brew的反应开始不适和焦虑。Q&A一位阿姨问佩导,故事的结局所有人都改变了,只有男主似乎还是那个douchebag没怎么变,佩导笑着迟疑了一下说,也许人类是需要这种douchebag的,他的改变在于他能写出好的作品了,这对于所有人来说也就够了,而我甚至没有这层改变,只能咬着指甲走出影院。
      • 《不虚此行》进阶版,把创作主题处理得毫不自溺、颓丧,而是将所有不堪、脆弱暴露在阳光下。 佩措尔德抓人物状态很准。创作者最糟糕的状态,就是沤在创作无能的状态里。急于写就,却又无能为力,但还是执拗地不肯离开座位,以为离开就是认输。他拒绝去海边,他无视眼前的缪斯,他堵住耳朵把做爱声像噪音一样隔绝在外,他对山火无动于衷,却忘了很多时候,放下笔,创作才真正开始。 创作其实就是那三张照片,一张背影,一张大海,一张正脸。创作就是不动声色地观察,留心他人和世界的关系,然后再绕到正面,精准捕捉。 影片结尾,这一过程终于在主角身上显影。他躲在树后静静看着女神,看见了她的自在,她的自由。那是自他说出“第一眼就爱上她”后第一次真正的看见她。 结尾定格在缪斯的正脸,那是落幕的一镜,也是创作诞生的一刻。
      • 庞贝灰烬中拥抱躯体的故事潜入现代社会所折射的隐喻功能,在尾声处被剥离开来,于是不得不回溯到最初这个文本是如何包裹起来的——从开场车窗上浮动的树影配合轻盈如梦的“in my mind”,仿佛暗示观者这是一场关乎mind的旅程,须由焦灼、嫉妒、犹疑、蒙昧浇筑而成;人物结构在稳定-不稳定之间切换,重心的偏颇与确定随着外部环境而变,很明显山火既是心火的外化,亦是全然改变剧情走向的标识,还是见证恋人无惧死亡的千年传说(拥抱的姿势想起《第一头牛》)。 依旧携有佩措尔德独有的神秘气韵,透过窗框的凝视和后背的特写,爱欲落脚何处,文字如何抵达心房,红色天空中飘来的灰烬如雪花洒下,当现实落成文字,记忆开始产生模糊,他终于抬头看看远方和大海,他经历并写下的一切将成为另一个寓言。
      • #Berlinale 73rd Wettbewerb #Verti music hall # 1900th标记 4+ 与Undine相比:精灵主体被安置在了主角之外的双子爱人之上,传说的应验从广为人知的命中注定的诅咒变为救赎他者的喃喃咒语,内向隐匿的精神苦难是多么细微,佩措尔德却告诉我们它依旧值得关注与救赎;在本片扮演与柏林的城市气质相同角色的是文学与诗歌,而爱之纠葛在本片则变为更喜剧化的人物关系。 还是更喜欢关于城市的更具神秘气质的Undine
      • 明亮又脆弱,真实又虚幻,一场巨大山火,一次命运反转。这故事或许可以换个角度去看,此前的一切都是假的,那几个人物和他们所扮演的角色,那个夏天的沙滩以及相拥着的死亡,这都像是一场心理治疗,最终让年轻的作家学会关注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琐碎与凡俗,那些被认为是打扰自己的东西才是艺术的本质和需要描述的内容。他此前的焦虑来自于想要成功、被人承认,所写的也不是真正想要写的,反而女人离开了文学研究去卖冰淇淋,朋友不太在意摄影而每天游泳,却抵达了艺术真正的核心。那作家的焦躁、敏感和脆弱的自尊像极了每个渴望被认可、却每天怀疑自己是否具备才华与运气的年轻人。这电影简洁、流动,但有什么败笔吗?或许作家对女人说出的那一句“我早就爱上你了”让一切突然变得庸俗了一点点。
      • 1.佩措尔德依然对水情有独钟,一如活跃于海边的娜迪亚、费利克斯和德维特。水元素运用上承[温蒂妮],但本片不似[温蒂妮]那般空乏和符号化,不再是生硬粘贴到当代社会的浪漫派童话,而是扎根现实、在末日旅程中获得拯救的故事,恰似片中反复吟诵的海涅(“最后一位浪漫派诗人”“浪漫派的超越者”)诗作[阿斯拉少年],爱与死最终无可奈何地合一,而这【来自爱与死的震颤】最终唤醒了沉陷于自我囚牢的莱昂。2.一部关于【观看】的电影,不断窥视的莱昂,与他人保持距离;费利克斯以海为题的摄影集,定格下观看的观看;还有以看稿为业的编辑和以观察为工作前提的救生员。但无论怎样凝视、窥看,都看不穿他者的面孔!3.一部描摹创作危机和写作焦虑的电影,而正是持续工作拒绝生活的姿态令其无法真正完成工作。4.对Uwe Johnson读音的吐槽笑死。(8.5/10)
      • 本来精灵三部曲没有火的,突然来这么一部涉及创作焦虑的故事,难免会联系到导演自己……整部影片的基调很怪,情绪是错位的,原因是主角因创作反而丢掉了作为作家的基本技能——对周遭环境的敏感,甚至因此出现很多莫名其妙的行为,但又很现实很精准描述了那段心路,之后通过两场饭桌戏给主角上了一课:第一场戏的戴维的创作,用简单朴实的语言欺骗了观众,因为小说其实是欺骗的艺术,这点戴维比主角写的强,而第二场饭桌戏是出版商加入,女主背了一首诗,其实用的是精妙而优美的比喻,无论是想象力还是艺术性也比主角那段精彩,仿佛这趟旅途是给男主的一趟生动的写作课,只有欲望之火热情之火只会伤害自己,火之后的烬才是留给人残酷而又美好的意向,这就是创作
      • 完全能懂Leon写作不尽如意的心理状态,焦虑、敏感、易怒、封闭,动辄就想发火,外人不经意的言语动作,都容易误解成是对自己的嘲讽。等过了那个时期,再去回望,悔恨会不断地返过来折磨内心。
      • 75/100 隐约的战乱之声,美丽的危险之火,红色的精灵吸引着包袱最重的男性,即使末日来临作家也永远迷恋背对众人的神秘性。对地、火、水、风等元素的利用不很高明。@第二届武汉4号线柏林电影周
      • 3.5 相比之下,我更鍾情於undine,因為更一氣呵成。這部的感情線產生的太莫名其妙,但是對德國直男癌患者(抱歉,我更願意稱呼為macho man)的刻畫很到位。自以為是的loser作者,連連退稿,一事無成,加上這臃腫的身材,平均水平都達不到的長相,以及那幅什麼事都要扯上工作的嘴臉,真的是太真實了。真可惜,這世界上,無論是多發達的國家,都會有這種垃圾的存在。有趣的是,這樣的人最後的結果並不會因為「生與死」的話題,就會讓他們改變對人情世故的認知。電影是理想化的,哪怕天空被火焰籠罩,世界彷彿馬上要毀滅,他們依舊以為自我認知能夠改變世界,甚至能阻止火焰的蔓延。我很欣賞導演對於女性角色的處理,其實可以更戲謔一點(因為這樣才解氣)。至於同性元素的攝入,怎麼說呢,很「柏林學派」。哈哈。
      • 2023柏林评审团大奖。佩措尔德算是前进一部但是还是只差一步啊啊啊,元素精灵三部曲的第二部。一眼认出去年奇遇《公理》里面的小胖子,这次演一个创作焦虑但才华有限的暴躁傲娇作家处理得还是挺不错的,相比之下“末代柏林影后”葆拉贝尔的发挥就……很有限了吧。表演控制上其实一直在营造某种间离感(还是挺所谓“柏林学派”的)。剧作虽说比较传统但其实还是挺有意思的一个自我指涉结构,同时用有限视角也成功把很多关键信息隐藏了起来,最终也是带有相当的寓言性。导演技巧上成功营造了不安气氛,技巧精湛,临近结尾那段声画叠用真棒!
      • 开始以为红天空的设计和冯提尔的《忧郁症》一个思路 但到头来完全不一样 这不是个神秘形象 更像是红色东德的历史幽灵 它和男主的的头发一样成为症状 困扰思维导致障目 看不见周遭发生的应急事件 这种敏感和紊乱既让笨拙的男主只能退到观看而非参与的位置 而且欲望过剩只能启动超越快乐的原则 因此必然成为和谐环境中的破坏者 他的理念中心位置 也随着女主经历的揭破而一文不值 这就是俱乐部三明治碰上千熬百煮的牛肉汤 充满了各种互文 所谓的爱不过是妄想的占有欲 而他能够制造的 也不过是文本的垃圾 能留的下来的作品 则是止于剽窃
      • 总算理解了一位影评人朋友的话:Petzold要尽可能收起自己的才华,电影里越做加法越精彩这套对他行不通。虽然不如Undine,还是对这样的才气五体投地。PS我有个朋友长得好像男主,不高兴的时候也像,还好性格没那么烂。男主好面子没头脑不高兴就是白羊座+狮子座嘛,憨憨傻傻火像星座,配火片儿非常合适。主题曲in my mind - Wallners和竖琴黑胶唱片都好听。
    • 豆瓣 8.7 IMDB 7.7 HD
      Anatomie d'une chute
      2023
      剧情片
      法国

      坠楼死亡的剖析

      Anatomie d'une chut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没有哪一种生活能经受得住抽丝剥茧的审问与反刍。
      • 1. 同意在任何一段关系里都不应该有一方迷失自我,并且也不应该把责任推到另一方身上。最重要的是在一开始就不要做出牺牲自己的决定。2.如果把片中夫妻处境对调,会发现丈夫的处境其实是现实中大部分的女性正在经历的困境,然而社会早已习惯这种对女性的无形压迫。当受压迫者变成男性,并且他为此自杀,所有人(包括观众)的第一反应都是-不可能。
      • #23NZIFF 4.5 剧本很强很现代,衬的99%业内男性创作者匮乏、老土又落伍。当司法体系建筑在偏见和歧视之上,站上法庭意味着你不仅要为自己没杀人辩护,你还要为你的性别和性向辩护,甚至要用你并不熟悉的语言。
      • 应该给狗狗也颁发一个最佳演技奖!
      • 细思极恐的地方是男主早就决定自杀,并且在尝试失败后,处心积虑地以收集生活素材为借口录下不为人知夫妻生活最后一次爆裂争吵。一段婚姻里到底可以容纳多少隐痛,多少污垢,剽窃,出轨,甚至儿子四岁时出的车祸都不足以让男主自杀,更深层的原因是一个人的低自尊,自卑,不被认可的心理阴影像无法走出阴暗潮湿的隧道的长长噩梦,永不醒来且永无止尽。所以,让人毛骨悚然的地方是男主为何要自残自杀并嫁祸给枕边人。这个故事揭露出婚姻最残忍的一面,如何才能让婚姻里无人嫉妒?
      • 极优秀的视听手法。一种颠倒于大多数家庭的男女分工,选择这样安排很有巧思,安排女主双性恋的身份也像是一种创意性的加码。庆功宴上女主捧住律师脸颊的那一瞬我真的在握紧拳头祈祷千万不要亲上去,实在是太害怕前功尽弃毁于一旦了,还好我可以信任导演不会犯这种愚蠢的错误。女主打电话是以询问而非告知的语气问儿子今晚是否可以回家,看到这里是哪位东亚女儿轻轻破防了我不说😿
      • 生活的正义从来都与真相无关。
      • 戛纳看的 巨好看 我超级喜欢 我觉得所有有过长期稳定relationship/经历过恐惧失败情绪低谷/对bias有体会的人都能深深的relate到
      • 我心中的金棕榈和最佳女演员桑德拉·惠勒。从极小的切口进入叙事,逐渐如飓风般席卷所有,真相与谎言、公正与偏见、孤独与爱。充满战斗性的电影,强劲的情节线条被细腻的情感时刻缠绕,无论在任何层面都发出了最强音。
      • 【A+】至少是十年来最好的金棕榈,感觉有一种神奇的引力充斥全片,包罗万象。本来以为就这样了,结果一直一直到第80分钟才显露锋芒,风云突变,一场可能是看过最好的吵架戏,将之前的绵里藏针全部爆发:庭审戏也从此如狂风骤雨般摧枯拉朽,语言节奏成为利器,在强大把控之下提供着压迫感与窒息感。感觉像是浪漫主义的杨德昌,写意与写实的有机结合,明明充斥的都是浅焦与柔美的打光,显然有对生活场景浪漫化的意图(甚至那场震撼的吵架戏也是这么拍的),实际却是一次冷酷无比的剖析式写作,对anatomie一词的完美呈现。绝大部分导演拍手术刀效果都选择竭力剔除情感,特里叶却选择饱含深情、充满激情的讲述。可能这就是来自女性导演之不同。 //一年后回国时二刷,更喜欢了。居然看哭了,被澎湃的感情所触动。
      • “没有真相,只有阐述” — 尼采
      • 桑德拉唯一的罪名就是在她丈夫失败的领域获得了成功。 你们强逼她在公众面前打碎自己,却反过来以救世主的名义宽恕她。肮脏的男权步步紧逼,女性的智慧愈发理性。桑德拉牛逼,连吵架都这么有条不紊,逻辑清晰,她丈夫仅仅是个无能狂怒的雄性,而法庭上却充斥着他如此大量的复刻品。
      • 就算两个人之间本来还有爱情,经过这样的法庭审判,在过往的只言片语中寻找有罪的论证,爱情也会不复存在吧。审判结束之后,再回望丈夫的死亡,可能真的就只剩下怅然若失了。在“婚姻故事”这类题材的电影中,这一部没有让人恐婚,反而让人觉得婚姻本就是这样复杂,只有那些当下的瞬间可以定义两个人的关系。
      • 母亲的淤青是因为撞上婚姻的岛台,父亲的坠落是由于亲密关系的失衡。盲眼的孩子摸不准真相的胶布,要么接受母亲是婚姻关系里的怪物,要么承认父亲是呕出爱情药片的病患。当感情被送上法庭审判,当记忆被录成证供呈堂,这场赢的官司早没有了奖励。当孩子完整背出父亲的临别赠言,这场审判将永不会结束。
      • 同时在讲没人经得起如此细密的审视,但我们又往往会依靠这些带有强烈偏向的只言片语,去裁决别人的人生,无论是片中的法庭,还是互联网,都是如此;以及在讲,还原生活真相之不可能,无论动用怎样的媒介,录音、记忆、搬演推理、语言本身,都只是对生活近似的模仿,它最终抵达的不是客观真相,而只是在显影每个人的主观倾向。 对性别议题的展现也颇为精当,只用一场争吵戏,就基本讲清了男性自尊在面对一个独立女性时的脆弱和恼羞成怒。而且,这还不是一个典型的有毒男子,所以他的愤怒,只能用来自毁。 导演显然非常具有当下意识,而且有能力把多重议题举重若轻地揉进一个文本,双性恋、外来移民、有道德瑕疵的女性、选择比真相重要…当最后半盲男孩复述的对白,被配以死者生前的画面时,会发现,这又何尝不是一部元电影。
      • 由死亡引发的婚姻剖析和自我解读,一遍遍揭露的生活的隐痛。剧本太好,太完整了,需要细细品味。西比勒就是被低估的一部,但相比之下确实掌控力没有这部那么强。金棕榈值得!
      • 好用力才能赢,但赢了也只是不输而已,没有奖励。
      • 当Sandra和帅哥律师打了胜诉,如释重负地笑着从法院里走出来的时候,导演刻意给周围一切都按下了静音键,只留下帅哥律师那几声笑在空气中回响,通过电视机抵达至Daniel耳中。此时,画面里是Daniel悲伤的脸。夫妻之间可以是爱人,可以是敌人,会因为一方胜过另一方而产生一丝短暂的快乐;但孩子没有,他只有悲伤,他是这场漫长的争斗中最持久的受伤者。
      • 没有完成母职的母亲依旧是母亲,在涉及孩子的话题爆发仅有的两次咆哮。而当丈夫承担了传统母职后,他选择自杀🤣
      • 比Sibyl进步一些些,但也没有好太多。原告律师的角色被塑造得非常片面,狡猾,强势,甚至刻意演得有点坏,太博取观众对主角的同情了,是全片最不喜欢的地方。小孩的部分,漏洞也挺多。整体挺平庸保守的,被评为金棕榈,再次失望了。这个世界有这么多优秀的女导演作品,戛纳为什么就是刻意不捧呢。Sandra还是那么棒,如果这部电影没有S的演技加持,只怕会更差,该拿奖的是Sandra吧!ps.刚看到Justine上台捍卫exception culturelle制度,“sans laquelle je ne serais pas là devant vous”…呵呵这句倒是说得很准确…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4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