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坚毅之旅 Sur l'Adamant (2023)

    最近更新: 正片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6.8 IMDB 7.3 正片
      Les filles d'Olfa
      2023
      纪录片
      法国

      奥勒法的女儿们

      Les filles d'Olf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明年奥斯卡入围可能性很大吧,从手法到议题都很有可观。哈尼耶提供了一个理解宗教极端主义的很好通道,既与微观的家庭暴力有关,也与宏观的保守社会氛围有关。如果说前三分之一还是貌似女性主义权力翻转的“电影节cliche”,中段开始则开始颠覆既有认知,演员和真实人物的的共同在场强调陌生化,拒绝让观众共情其中。后三分之一完美回扣住全片的悬念,给出令人震惊的解释。一种比死亡更可怕的死亡,非常有价值的研究。
      • 想拍一种狠新的东西,边界的简单试探,对不可证的记忆的还原推演,表演的和非虚构的交杂,妄图去寻找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女孩,Tunisian Little Women,可是整一个徒劳无功。
      • 7。2016开始拍摄(非虚构),中途项目暂停拍摄了《贩肤走卒》,再开始Docu-fiction。创作观念与空间灵感分别受到了《特写》《赝品》和《狗镇》的影响。作者打破了沉默,敢于直面、思考与质疑,最终通过演员介入来探讨母女、家庭关系、社会问题,形式与议题兼存,实至名归的拿到了四个场外奖:最佳纪录片、弗朗索瓦-查莱斯奖、公民权益奖和积极影响奖。
      • 1h15 leaves
      • #Cannes2023-10 开场呈现演员和现实人物碰面互动的场景还挺有新意的,但是多少感觉有些phony。无奈排片太晚,全场睡得昏天黑地。
      • 走进影院的时候其实完全不抱期望,本打算看看就走,没想到是今年非常大的一个惊喜!影片涉及的多个主题,都太值得被关注、被讨论、被好好拍出来了。并且早就应该被我们这代人类好好拍出来。单单因为这一点,就可以多加一颗星。另外虽然有语言文化的隔阂,还是可以感觉到整部纪录片拍得挺松弛,挺灵活,挺自然的。导演的观点当然也存在,却不是为了宣讲某个观点,而集中精力填鸭式论文式地灌输给观众,或者片面地将某些所谓“旁枝末节”剪掉。人物也因此被塑造得鲜活又生动,整部片子行云流水般地,人性的复杂、生活的复杂,都在其中啊,唉。继父的那几场戏和独白,尤其如此。希望能拿个奖啊!!!让更多人看到。
      • 看过考塞尔·本·哈尼耶以前电影的人一定知道,这位导演极善于玩形式。本片是一场纪录片实验,与贾樟柯早期纪录片有相似之处,它是成功还是失败,每个观众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一家姐妹四人,两个人失踪。本片的故事就是在重演这个家庭的经历。导演邀请原来的家人出演,并请两个演员出演两个失踪的女儿,由此影片呈现了半纪实半虚构的形态,不少场景显得聒噪、混乱和缺少意义,但镜头又颇具同理心,四人的肖像呈现出非常温暖的情感弧度。
      • 好纯粹的女性纪录片...4个女人一台戏...
      • TIFF23 no.2
      • 半纪录半剧情的方式,不单单是一种包装,更重要的是为解读奥勒法母女五人的生活提供了多元化视角。她们的不幸遭遇和她们深受男权社会霸凌所次生出的极端做法,才是本片最值得深思的课题。那些看似荒唐的举动,在这样的环境中不间断出现,才是最为恐怖的一环。
      • #76戛纳主竞赛# 这部突尼斯的影片和2021年入围主竞赛的摩洛哥影片《高昂响亮》异曲同工,都是来自北非的阿语国家,都是被排到午夜时刻放映,都是难看到令人退场
      • 实验特质相当出色,在真实与虚构的交错中居然会铺出这样一条奇异的路,通往惊人的结局。
      • 问题是有的。但能有这样的片子已是不易。注定背负悲剧的母亲和女儿。但整个片中还是散播了很多生机和欢笑,👍🏻👍🏻👍🏻。因为那些代代苦命不知何时能结束一切的女孩,再多给一🌟。 ps:有一团突尼斯观众常常在笑,他们的笑点法国人也是真不懂啊~ ps:媒体会补1,导演从一开始就选择了这个拍摄方式(dispositif)从来不是要去一部叙事片2,母亲接受这部片子是为了救出仍被关在jy里的8岁的孙女3,整个拍摄过程对母亲和两个女儿都有心理治疗作用4,现场有一个女记者,有严重的尊重他人的基础问题。
      • 【7】高于预期。形式有趣,内容是注定无结果的。“演-讲”与“虚-实”的形式模糊了“真实”的力量,从而突破了文本与真实表达的诉求。从而变成半纪录片半剧情片的创作方式,在两者中纪录片是反映现实,剧情片重蹈覆辙,在两者表达中找到自己身份,受政治迫害以及目的追求。影片的纪实性以及画外音表达都充满了激情的诉求,即使这场表达是徒劳无功的,但影像的力量和导演意识/立场,却参与其中,完成一次女性表达,诉求,表态。
      • 用非常新奇的narrative讲了一个本应该很沉重的故事,去挖掘世人眼里癫狂的灵魂背后温暖但破碎的世界。可惜邻座的privileged白男白女一直在哈哈大笑,他们永远不懂。
      • 2023 nyc ifc center premier screening 7/10 节奏很好 导演捕捉olfa以及两个女儿暗流涌动的关系很细腻 原生家庭对olfa另外两个女儿的走向极端占有不可否认的分量 导演非常准确地把镜子这一元素放大 使得这部电影的叙事风格颇具实验性 据导演映后见面会说自己在这部长片之前拍了一部关于olfa的纪录片 但觉得非常糟糕 随即萌生了这一实验的想法 唯一一点我觉得对两个小女儿的想法挖的不够深 而且情节有点散
      • 推荐给喜欢《24城记》的朋友们观赏。
      • 导演一心尝试电影的类型边界。文本上的虚构与非虚构,类型上的剧情便与纪录片。边界易破,情感可通。在形式感加分的前提下,内容质量全凭个人喜好了。它是戛纳的一个类型空缺,填补某方面的棋子罢了。
      • 不具备母题或调性,任由素材任意散落,言语喋喋不休。哈尼耶明显对自己举棋不定,除去开场有一个漂亮的虚实相接,其余部分戏里戏外的转换并未对在场或真诚与否做出任何诠释,只是为混乱的情节编排做着徒劳的伪装。
      • 78/100
    • 豆瓣 8.0 IMDB 7.8 正片
      Retratos Fantasmas
      2023
      纪录片
      巴西

      幽灵肖像

      Retratos Fantasma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当照片捕捉到“幽灵”的时刻,当狗借影像与声音而“复生”的时刻,当放映员以泪锁门的时刻,当灯牌变异以告白的时刻,当空荡荡的影院传来鬼影之际,当售卖周边的小贩身上的英雄过往被挖掘的时刻,当爱吹小号的网约车司机骤然消隐之时,我们知道,因为这些极其琐碎的片刻,我们对电影的信仰似乎又有了某种支撑,我们又一次被电影的魅力打动了。借着那久已逝去了无痕迹的幽灵,电影再度苏醒。
      • 爱他的电影,去他的巴西。全片动用海量,不同介质的影像素材,时间跨度惊人,一出流动的累西腓城市史,一场盛极一时,自牧记忆的狂欢节。我爱我家释放的电影,我爱河边的电影院,还有捕捉与邂逅幽灵——通过照片与光影下的戏院进行了漫长的圣歌招魂仪式。事实上,我甚至没有做好第三部分也是关于电影/戏院的心理准备,其宗教仪式与集体朝圣体验,令小城之春的影迷灵魂,同感五体投地。艺术广袤至大,足以占据一个人,一座城,一个国。
      • 一定是今年戛纳看过最喜欢的电影之一。从小家到cinema,从怀旧到反思,怎么摆弄素材达到landscape变迁论述……是啊,电影院和教堂有什么区别。
      • 第七届平遥影展第22部。想拍电影,只要有热爱和想法,就没什么能阻拦你。
      • No.10010。7th PYIFF-首映观众选择荣誉,前入围2023戛纳展映。本届平遥最佳之一,小克莱伯·门多萨饱含深情地对自己的迷影-电影创作之路及私人档案的回顾,兼论累西腓的电影院-电影文化史。导演自己攒档案资料的功夫真是仓鼠癖级别,挖资料的能力也相当厉害,两者共同形成一个庞大而又条理分明的数据库,而算法正是空间的关联性,出色的分析力加上对幽灵-废墟这套玩法,真的是当代散文电影的天花板水平。虽然看过导演几乎所有短片和全部长片,也是看了这部才知道他的创作基本都是围绕他家的房子和街区来进行的,“给日常生活以电影感”。影片有着极为丰沛的情感,在一系列关于母亲-家-电影-街区-城市-电影院-教堂的链接中,时常令人无比感动。#年度十佳#
      • <首映>单元最容易学的创作手法,只需要一颗巴西热情头脑和厉害的剪辑师。我在《首映》单元写英文授奖词的评语:The film brings us along a journey to the new and old Recife in a documented form. We are not only fascinated by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ity over decades of recording, but also the way the director puts his personal touch on the reels of real. Ghosts or Superpower, his camera doesn't lie.
      • #7thPYIFF# 从私影像的角度切入,分别展现了空间从私人领域向公共场所进发时与影像的勾连。首先是个人住宅在前几部作品里的出现,生活的痕迹和影像的介入在同一时空中留下不同的烙印(顺便也勾起了一些我看《舍间声响》和《水瓶座》的记忆);然后转向对于邻舍的记录,隔壁的狗,野生的猫,漏水的屋顶,还有荒废的泳池,影像记录下了那些生活已经带走了的部分;最后是公共影院对于集体记忆的占据,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去展现记忆的力度,当那些影院关门后,有人用泪水铸成锁遗落在历史长河中,也有的成为了教堂继续承载新的记忆。整个纪录片逻辑清晰丝丝入扣,有对导演个人风格的溯源,也有对于时空影像的浓情呼唤,完全看进去了且津津有味,观感特别好。无处不在的幽灵,无处不在的爱。作为个人今年平遥的最后一部影片,没有遗憾了。
      • @2023 PYIFF. 灵动感人的情书,给家人,给家乡,给影院,给电影。 对时间声音建筑和影像的处理,宛如游戏,举重若轻地面对历史变迁的沉痛。 各种并置,曾经导演被拍到现在他拍自己的孩子,电影片段和拍摄片场幕后,看到结果也看到过程,本来就是一起的。照片加上影像,仿佛由照片进入,影像确实就是这么来的。两次剪掉又放回去的肉麻的话,第三段甚至唱起了歌,自如到像灵感迸发的聊天,旁敲侧击地表明这是部艺术电影也是最好的那种记录片。 老放映员说,如果影院要关门,会lock it with a key of tears. 电影不是一方小小的屏幕,而包含了反面,外面,过去现在和未来,它非常广阔。而幽灵,不是死亡,不是消失,是另一种存在。平遥电影宫已经回归寂静,而曾在其中晃荡的我们,就是幽灵。
      • 巴西版《不散》,基顿时代,人们渴望步入银幕,影院如教堂,观影如朝圣,电影是信仰,与角色把酒言欢。后电影时代,被遗弃的影院只剩没有银幕承载的影像幽灵,它们四处游荡。导演借角色之口说:虚构电影是最好的记录电影。在家取景,将日常景象与摄像风格融合,日常感和电影感来回切换。现在时的人儿走上楼梯,过去时的人儿走下楼梯,空间重叠,胶片划痕烙上时间的刻度。小狗化作幽灵时,天空有流星坠落。迷失在消亡的影院地图,年少的人跑进影院,犹如登上一艘即将沉没的船。放映员放完最后一部电影,用眼泪作钥匙,锁上电影院的门。素材数字变形,招牌在发电报,不屈地说:拒绝审查。影院的招牌是时间记录仪,是对真实世界无声的控诉。不存在的司机,系紧的安全带,影像以它的方式隐身,他日将现身于屏幕,并且不穿囚衣。它用各种方式告诉我们,它在。
      • 【釜山电影节】门多萨不多见的纪录片,先以他作品的素材与私人影像引出自己生活过的社区、母亲的往事,以及家庭作坊式的创作模式。之后再引出生活社区里的几所经典电影院,由盛而衰的演变过程。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两个受访人物:一个是很有个性的电影放映员,他当年负责连续放映《教父》几个月,到最后一次实在忍不住要中止放映,受不了这部许多人口中的经典。另一个是片末登场的的士司机,他自称有超能力让自己隐身,说着说着就变成了一辆无人驾驶的出租车,幽默感十足。在门多萨看来,普通人的口述历史也是历史的重要一部分。他尝试在各种影像素材、口述故事与虚构去情节中还原出巴西昔日电影院的辉煌过去。然而,对于巴西文化历史不感兴趣的观众估计是不太友好的体验。
      • D+/ 还是可以在沉溺之前多开掘一些丰富的分支,现在感觉很多有趣的点都只是浅尝辄止。
      • +,直白的空间展示对私(作品)影像的档案化。
      • 3.5
      • 权力场所变迁,私人空间被封存,多数人的废墟成为少数人的圣地。生命的档案:将回忆里的水分尽数挤干。
      • 用自己与众多巴西电影人的剧情片(当然也有部分纪录片)Archive做纪录片很是巧妙:电影作为家/宗教的意味显现。散文电影般的独白很成功。结尾与出租车司机的段落则像一个(稍有点刻意的)寓言。小克莱伯·门多萨早期就是拍纪录片的,因而本片算是某种小结/回归。
      • 给电影和城市情真意切又灵气逼人的纪念册。在写实和艺术间游走,轻盈得像一阵夏夜的风。这样的摇曳生姿的空间诗学、娴熟的时空穿梭术,万花镜般的迷影刺激物和潮湿茂密的生命力我好像在读波拉尼奥。前段时间还刷到友邻感叹,电影院是当代人的教堂……没想到这其中真有渊源。在把累西腓加入我素未谋面的故乡前,我先把这个ending列入【最爱的文艺作品结局】。
      • “虚构电影是最好的纪录片”。
      • #Cannes2023
      • 影像既私密又天生地具有公共性,对于拍摄者而言,影像是“夹带私货”最好的载体,有关其记忆的呈现和伤痛的疗愈;而之于观看者,坐在影院里便成为了虔诚者,只等“圣光”降临,幽灵成为肖像,最后在计程车的这段“纪录”也回应了“剧情片是最好的纪录片”之说。其实每个拥有大量影迷的城市都应该有这样一部电影(北京的电影院就选资料馆,上海就选大光明),等到若干年后,电影院不再,至少还有影像来重塑。
      • “我会用眼泪做的钥匙锁上电影院的大门。”完美的闭幕电影,谢谢平遥。
    • 豆瓣 7.8 IMDB 7.2 HD中字
      A Night of Knowing Nothing
      2021
      纪录片
      法国

      无知之夜

      A Night of Knowing Nothing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带有私人色彩的左翼反抗电影。宿舍里未寄出的情书?信件的部分只是“虚构的真实”。真实与虚构、声音与图像柔和地被组接在一起,黑白影像犹如表现主义的幽灵,描绘这个变幻太快的时代。
      • 關於15年印度大學生的revolution,是Archive的力量,是Fiction的迷人。影像如夜一般昏沈,浪漫與暴力都只投下了陰影。「It is reality. I’m not saying it’s good or bad...」 書信的部分、塗鴉,都是虛構,而導演說這樣的愛情在身邊看到過太多太多。一邊為了迎合剪輯的節奏來撰寫文字的方式顯然是有弊端:到了後半段 fiction的魔法完全消失了 因為它不被需要。
      • 呢喃,抽样和拼贴是表现政治压迫的艺术捷径-10/01/22 at MoMA
      • 印度电影电视学院的学生运动,主导概念来自于个人信件/日记的呢喃,声音还引用了大量的新闻播报、虚构的环境音效以及同期声,在此基础上与一系列纪录影像联动,大量的镜头选择对准学生们的日常与生活环境以建构起空间,另一极则是剪报、手绘、新闻、监控所展示的时间印记,有效平衡了私人化的个体抗争经验与宏大时代下的抗争潮流,即温柔又刚强,恰如一篇绝妙的散文。
      • 看的时候有几次特别想哭。为什么这样的政治表达和抗争可以发生在法国,在美国,在哥伦比亚或是印度,但就是不会在中国,不可能在中国?
      • #Cannes2021QuinzaineDesRéalisateurs
      • 【HKIFF46】以私人的角度切入很动人,结尾的舞蹈收得极好
      • #46th HKIFF#
      • 远方是逃跑的跨种姓恋人,身边是X运同袍。前半段曼妙的黑白影像让人想起Tabu,后面视角渐转客观,直到毁灭性的监控镜头。是否该如此?是否必将如此?
      • 前半部分忍不住录屏,一边看一边担心Moma的保安要来打我。后半部分陷入深深的伤心中,羡慕在印度拍电影的年轻人还可以protesting,还可以speak their mind,说明他们的mind还没有被训练成mindless嗯嗯嗯
      • 很聰明或者說討巧採用了書信的形式串連素材,溫柔動聽的女聲旁白。前半部分更聚焦在情感的釋放,集會的素材,拍向窗外的空鏡頭,同時用各種聲音素材與畫面對位,預兆敘事的發展,如雷鳴聲與電視機裏的新聞播音,再加上Bgm 的渲染,前半段的影像情緒鋪陳確實非常曼妙。後半部分女聲逐漸淡去,鏡頭的素材專注在學生罷課的運動部分,情緒感被稀釋。學校監視器的那顆長鏡頭怵目驚心。愛情的消逝與運動的結束在影像中幾乎是同步的,「你可以面對政府的高牆表達意見,卻無法對抗我的父母表達愛」。最後結束於老師的教誨。拍電影的人,不要困於此時此刻,也不要停留在此地。而對於觀者的我們而言,彼時彼刻正如此時此地。
      • 【印度】黑夜给了她双敏锐、深刻也同时情感充沛的眼睛,将这一切都统统装载,并且不惧任何;从私人的信件交集到更为激烈的时政批评,两者交替间十分从容,也未曾顾此失彼。它重视镜头最原始的力量,也相信自己所想。
      • 漢娜鄂蘭曾寫過 「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時代,人們還是有期望光明的權利,而光明與其說是來自於理論與觀念,不如說是來自於凡夫俗子所發出的熒熒微光。」所有微光都來至於雙手的證明,也來至於愛,愛是違抗時間,愛能抵擋專權與不公, 愛是我們靈魂勇敢掙扎的過程。
      • -0.5 for our friends
      • 抗争没有用,最后只留下了一部电影,也没有用,可终究还是留下了一部电影,这就是令人痛苦之处,痛苦在于此时此地,彼时彼地,你真的很想相信一切都会留下痕迹,但是你不知道,他们也不知道。
      • 空无一物的夜晚。那个来自梦中的姑娘,还有叙述者,也会说一段沉溺的私语。会做出冗赘的旁白,对自己的逃逸过于自信,面对语言的无力时却感到惶恐;又会突然冒出激昂的语调?务必要用手捉住一些流逝的光:低沉的声音…惨白与橘红的幻影…正跳着悠缓的舞。
      • 前半段的私人情感和影像真的很好睡(。后半段激烈的斗争看起来有点触景伤情。脑中想起MLA唱“有冇一種可能係 咁啱行緊嘅呢一段 係喺歷史嘅中段 終點係喺好後面”。
      • 4.5
      • 夏天/学运/爱情/口号
      • 4.4 这样的影像,居然来自于印度!
    • 豆瓣 7.9 IMDB 7.5 HD中字
      All the Beauty and the Bloodshed
      2022
      纪录片
      美国

      美人与流血事件

      All the Beauty and the Bloodshed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VENEZIA1⃣️0⃣️ 小人物凝聚力量对抗大财团的故事本身就足够吸引人,影片更多聚焦Nan Goldin本人生平经历,包含人生被姐姐自杀阴影笼罩选择用摄影还原真实,结构剪辑稍微凌乱,群像故事蛮有趣,观影后期明显能听到此起彼伏的啜泣声音。不过几天下来我对我的金融街朋友们未来统治世界的野心充满了恐惧。
      • 美国摄影艺术家南·戈尔丁的纪录片,着重讲述她的家庭背景、成为“私摄影”的鼻祖的经历,以及最重头的对萨克勒家族滥用致瘾药物的组织的抗议活动。导演在采访、跟拍影像以及摄影作品的选取上略失平衡,也在探究私摄影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原因和抗议活动如何开展这两条主线之间也时而摇摆,是南·戈尔丁独特的艺术嗅觉和丰富的人生经历赋予了影片极大的吸引力。
      • 坐下来才发现是nan goldin纪录片,幻灯片纪录片都能拍得这么过瘾,艺术家的一生比电影剧本还精彩
      • 父母拒绝承认他们是逼死姐姐的凶手,萨克勒家族否认奥施康定是砍向病患的屠刀。相机记录下纽约地下俱乐部的燥热,针管却向不羁的躯体注射冰冷。司法只支持富人,只能争取博物馆撤下屠杀者的命名。当医生与药企合谋为患者开具处方,成瘾者却要忍受戒断和污名。当姐姐躺于铁轨,便用抗争为她指明了方向。
      • TIFF2022|观影25|纪录从80年代到今日的女性和性少数人群的斗争故事,又一个蚂蚁绊倒大象的励志故事,但是正因为她是摄影师南,如果不是艺术家的身份和影响力,结果可能还要另说。电影取巧用了南的幻灯片形式,纪录片拿到金狮奖,就像当年911纪录片拿戛纳一样,政治和社会意义更大。PS 看到三个家族成员,和《利刃出鞘》系列里的一模一样的富人嘴脸……
      • 也许是南高登本人身份的复杂性,看完我感觉她主业是社会活动家副业才是摄影师,还是不入流的那种纯纯边缘人生活记录,像人物简介幻灯片似的过了一遍。她自己笑称是通过给一个圈内人口交才打入艺术圈的。但实际上她的事迹挺感人的,有的人一辈子都在抗争,为自己为家人,但是南高登是为千千万万人,不因声音微小而停止呐喊,日复一日、坚持不懈,和Sackler家族抗争,和虚伪的卑鄙的泯灭人性的资本家抗争,滴水居然真的可以穿石,南高登可不就是一剂精神氮泵!主创也都来了,放映结束后全场掌声雷动久久不绝,大家潸然泪下和他们一一拥抱。
      • 72/100
      • 看之前:听说是个幻灯片电影?这也能拿金狮奖?威尼斯趁早flop!看完后:牛逼,服气,给的好,该拿,不接受反驳。
      • 我想对于Nan自己来说,PAIN取得的成功也是她意想不到的,而对于我们的感动在于,原来每个activist都会说的——“胜利总会到来的”——是真的存在的。导演用了最完美的一种方式展现Nan让人羡慕的一生,希望Netflix好好学学人家怎么拍纪录片的…别再喂我们那些垃圾了。
      • NYFF60的centrepiece,个人年度最佳纪录片。虽然是两条线叙事,却因为Nan变得非常合理,她人生中历经的那些人和事让她可以一直tough下去,一直无畏地去发声、抗争。看完整个纪录片非常感动,也感受到很多力量。大都会博物馆摘掉sacklers冠名的时候,真的为他们开心。
      • #venezia79 斯诺登和阿桑奇之后,Laura又塑造了一位小胳膊拧大腿英雄,这一次不是孤胆英雄,背后有一个群体,维度和复杂度增加,篇幅有限,有hold不住迹象,虽然用了小标题,但依然凌乱。喜欢群像塑造部分,因人去世得差不多了,所以都是过往资料,照片每一张都好看,David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艺术家和激进分子,伶牙俐齿,演讲充满激情。Nan个人部分中规中矩。拧大腿部分比较乏力,从Nan和她创立的PAIN角度叙事,拍摄和素材组织都差强人意,当然Laura也不是一个重视摄影技巧的导演。反对的对象是药品公司,却拿博物馆开刀,强迫博物馆拒绝捐款和除名,这个策略设定片中给避开了,schick! 斯诺登可是认真解释了“叛国”的伦理问题呢。
      • 8.5/10 #NYFF 即便影片绝大部分的魅力的确来源于Nan Goldin本人及其作品,但纪录片本身依旧有可圈可点之处:并不认为南的个人作品/经理叙述与其近年来的社会运动是被割裂的两条线,这样看似矛盾或不相干的并进其实正直白地宣告其历史性,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精神延续至今日。南对于药物滥用的反抗似乎是自反性的,或宣言性的,正因她曾被嬉皮士与其他人士视为“药物”滥用的护卫者之一。但即便其结构姑且合理,在局部上对于材料的处理依旧显得缺乏与情绪更能相契合的逻辑,只是间歇性的迸发出些许高潮,但缺乏些持久的绵延。还是缺少了些平衡感与复杂度,一种虚伪的“纪录片式”视角(潦草地将被批判的普渡制药家族的“声音”置入),此外也鲜少展示那些“机构”的声音,总而言之是“英雄化”Nan Goldin的处理方式,但若如此似乎便该更细腻。
      • 算是电影节观影到现在第四天里我心中的第一(可能雅典娜排第二吧目前)看完我好像摸到了一点边角,又好像更疑惑了。或许当代美术的意义就是一场场的Happening,就该是当下正在发生的,就该是对实事有反馈的,但我还是疑惑。 又或许我只是胆小。
      • #Venice2022#一共看了四部主竞赛也能看到金狮吗,还刚好是我唯一一部近距离接触主创的?说实话不能理解,题材取胜的片但是这个题材也没完全挖透,私人线很散很干扰观影体验 @Sala Grande
      • (ICA 1)
      • 影片最后在姐姐的医疗记录里出现这句”She saw the future, all the beauty and the bloodshed”(记不清了具体了),一瞬间眼泪涌出来。姐妹两人都在血泪的现实中fight出了beauty. Btw, 真心不喜欢豆瓣这个翻译:美人与流血事件。
      • 双线交织,一边是作为P.A.I.N.领导者的activist Goldin在当下和通过美术馆捐助洗白黑钱的药物财团的抗争,风格偏传统纪实影像;另一边是作为酷儿女性的Godin对个人经历的回忆,穿插姐姐在保守家庭中出柜后的自杀、药物成瘾、AIDS流行、性暴力、酷儿地下文化、美国反文化运动等议题,多为第一人称自叙,画面致敬Godin个人摄影风格多用静帧幻灯。标题翻译完全是胡说八道,“All the beauty and bloodshed”是精神科大夫给Nan Goldin因性向自杀的姐姐Barbara开的处方中写下的一句话,“she sees the future and all the beauty and the bloodshed.”
      • Nan真的是一生都在抗争的传奇
      • 她真的很勇敢。badass。她的那些人物肖像令人着迷。在大屏幕上看Patrick Radden Keefe,心满意足,他的样子却和我想像中很不一样。音乐用得特别好。我觉得是几乎完美的纪录片。片尾致谢里有Edward Snowden
      • I don’t like your fashion business mister and I don’t like the drugs that keep your thin ,I don’t like what happened to my sister. First we take Manhattan, then we take Berlin
    • 豆瓣 8.1 IMDB 7.1 HD中字
      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
      2022
      纪录片
      法国

      人体结构

      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9/10 #年度佳作# 感官人类学
      • 一切都太容易又讨巧了,仿佛把摄影机放到人眼从未在场的场所,不经筛选和归案地排列,观众的惊奇就是必然的。纪录片不经解释的猎奇意味着视点的坍塌,而视点的坍塌让影像没有容身之处。
      • 9.9/10 #NYFF 破除西方传统的以“理性”或“思想”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回到躯体最核心的(却常常被忽略的)本质:不完整(可分割)性, 与伴随着时间的衰老(易腐性)。借由“机械的眼镜”去在银幕上展示不被人注视的真相,无法接受那些将其批判为“奇观”的论述,因“奇观”需与观者保持一定距离(以防被怯魅),而此片中的多重手术(乳腺癌病理,尿道碎石,脊柱正畸,剖腹产)都从最“内部”的视角去呈现“人”的生命的产生/直立而到最后的衰老死亡(太平间):医院只是一个缩影,一个机构,或是模拟世界的沙盘,在这些或“惊悚”或“暴力”的瞬间,我们所“被迫”凝视的是与每位观众都“切身”相关的共同性经验,一种作为生物的“本能”与“直觉”。为何需要语言?为何需要文本?它们本身就是最“动人”的,并同时伴有带着幽默的社会批判,与历史性的杂糅。
      • 坦白说有些不耐
      • 在医院题材的这个层面上,很难说它会比怀斯曼和德帕东的片子更有表意内涵。但从影像上,这几乎就是一部人类学的pornography,看显微镜手术和往脊椎上砸钢钉能看出性高潮来。这大概也是结尾那组墙画想给观众点明的。这二位的声画节奏感太好了,当今世界影坛无人能出其右。也能看出他们极度着迷于在日常中找到时空坐标尽失的观察角度,不断挖掘影像中的哲学解域化可能性。直观硬核又抽象,合适的心情下会不知不觉看爽的一部实验电影。
      • #NewHorizonsIFF22nd# 8-
      • 没有任何遮掩地展示手术的过程以及那些对“生命奇迹”的发生、探索以及理解,有些画面实在不忍细看,但转头就想到食物又惊觉自己过分怪异。对手术的展现之外,更印象深刻的是对救治气氛以及不同人面对生命的捕捉,会有种在看「《疼痛难免》·纪实版本」的感觉;所有人努力在劳累中取得抚慰,在绝望里选择希望。人们与生命的对话,玄妙又复杂。
      • #HKIFF47# 慕名而来,全程龇牙咧嘴,看完浑身疼痛,走得很安详。感觉是接近于某种“奇幻式”的拍法了,即:当人不再作为人的时候,它将作为什么?这个电影提供了一些非常规的观察视角,有一定的价值,但多少还是有点依附于猎奇了。
      • 3.5
      • 82/100 在疫情时代重回人体,像另一个内部的宇宙。
      • #33rdSGIFF 从未有过的观影体验,最后new order音乐出来鸡皮疙瘩
      • #NHIFF2022#Cannes75
      • 【血腥场景警告】#2022 Marché du Film Online# 双周入围。9分。想了想还是觉得应该打五星,真·感官人类学。此前“不如看我的结肠镜视频”还是一句骂人的话,波蓝波宇2015年《新陈代谢》的核心麦格芬是段胃镜录像,不过这部片一大半都是各种内窥镜录像和手术视频(比如剖腹产长镜头或者脊柱矫形手术)……反正晕血的建议不看。其实强调的就是各种去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察方式,虽然各类内窥镜也是由人操纵,但重要的在于这是“机器看”而不是“人看”(人难道不是只能看见显示器上的界面么),何况非内窥镜场景也都是些“非人”的诡异角度或者超大的大特写来拍摄的(结尾那个色情壁画长镜头也神了)。同时也通过与影像并置的医护人员对话和插入的老年病人/精神病人来返回到医院的机构问题。#年度十佳候选#
      • #Cannes22 NO.44 7.5/10 这就是电影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技术!今年Marché du film online最喜欢的电影。
      • 贯通全体的影像。从微观的血肉与精密机械的相遇、到中观的病患与医护的时间性的差异、到巴黎公立医院系统的运转与阻滞、最后在 new order 歌声下身体/视觉的狂欢结束。Verena说巴黎公立医院系统的领导是克里斯马克的知人也是电影迷,所以很快准许她们拍摄,影像的力量。
      • #LFF14 希望每个人都来看一看的人体纪录片,拓展了大多数人的视觉经验边界,对自己的身体有了一种趋近于惊悚的认知。
      • 这一定是无法被未来的电影史书写遗漏的导演和作品。当之无愧的具有创新性的影像。人类、观看、艺术、科技、身体、医学、感官、纪录片、喜剧片、科幻片、恐怖片、真实、虚构,对这些元素的讨论和使用全部被囊括其中,又以最直接赤裸的方式呈现。本片拒绝所有解读,同时又吸纳所有阐释。
      • 可以和《未来罪行》来一场double feature
      • 仿佛在血管里裸泳;平行世界理应有一个我在学神外/心外;带了面包不敢吃怕旁边人觉得我是变态;dementia/mental disorders看得人好揪心;结尾太trippy了,没有飞百八十斤蘑菇拍不出来 晕 #MIFF70 (Hoyts的影厅竟如此好,感受了一把轴对称美学 me-Jesus 面面相觑
      • #Cannes22 想推荐给柯南堡看,这或许是双周单元的《未来罪行》吧,这不是一部能让所有人喜欢的纪录片,它相当大胆犀利,又直白赤裸,不管是画面的表达还是传递的信息,疯狂但也平庸,所谓疯狂是冲击视觉和blow your mind的,所谓的平庸是陈词滥调展示手术过程。严格来说我不是这类作品的影迷,但是在云端能看到这样的作品,我已经深感满足了。
    • 豆瓣 7.4 TMDB 7.00 HD中字
      El eco
      2023
      剧情片
      墨西哥/德国

      回声

      El eco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女儿对母亲提问,对祖母提问,唯独没有对父亲的提问。女儿问母亲和祖母的过去,试图解答的却是自己的将来。女性的卵子在胚胎时期就已形成,三代女性在生理学意义上如此亲密,但终究有人出走。
      • 很有质感。2023/4/22@资料馆 #BJIFF2023
      • 2023柏林奇遇单元导演奖+电影节纪录片奖。docudrama,比起导演前作《火之夜》差了太多了,概念先行(比如各种女性主义话语硬上尤其小孩张嘴就来)或者摆拍还不是特别让人烦躁的问题,许多地方刻意含糊才是让人看得难受的地方。所幸村里雨季旱季的自然风光和摄影水准还都不错,侧逆光值得农村题材多学习。柏林最近几年纪录片奖发得真不太行啊……
      • #BIFF2023 女性真的是最天然的连结,亚洲的女性或是墨西哥的女性,都是家务的唯一承担者、是养育的第一责任人、是竞技赛场的隔绝对象、是潜在的性猎物,都面临早婚失学和丧偶式育儿的困境,田园之中是日复一日的无穷劳作,不割断脐血至亲就难以解脱(大姐离开后母亲的自责也真的是只有女性才会有的反思)。/万物荣枯,成长就是面向死亡的旅程。/热爱骑马且勇敢消失的大姐是灼人的勇者,独自上课又爱抚阳光的妹妹是心头最爱,以手触光和仰面接光的两个镜头太动人了。/剪辑效率极高,三四个镜头、三五句话就足以将场景和情绪精准描摹,摄影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如何将重点放在「人」上而不是「事儿」上。音效值得影院观赏。/导演和人物的关系也真的是极亲近和充满信任的,难得。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4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