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大地 Земля (1930)

    最近更新: BD高清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9 IMDB 6.8 HD中字
      Sicilia!
      1999
      喜剧片
      法国

      西西里岛

      Sicili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每一个镜头里都有一对小心的力矩:倾斜的路面与母子相牵的手,斜射的光线与抬起的头,快烤焦的鱼和苍蝇。
      • 二刷修复版,声音美妙如音乐,沉默也好听,更是需要跟着一起朗读的电影,因此也是最有童趣的电影。 | 确实不容易进入,强制建构的,近乎辩证式的回忆(与老母亲对话时多端的镜头、广角畸变、阴影),但回回看到被戈达尔引用过的影像,当时就印象深刻的那些戏剧化的意大利语台词,这才回忆起来,就像见到了老朋友似的......
      • 3刷,修复版。母语、身体、记忆。
      • 为什么不跳起舞来?语言的声响已超越地貌、肢体、人种,成为一片地域恒流历史的内在涌动秩序,是从物质中抽象而出最终又凝结于人的永恒音符。
      • 总希望那城市不在了,又不太希望它不在了。乡村,闲谈,是这种味道。闲谈。有时像是良友。看来声音在65年也是故意的。棱镜效果,世界是破的。有没有用呢?想象一下,有与没有,还是有的好(记忆之遥远?)。在图像上不会哪个瞬间震慑你,是作为整体,在回忆中震慑你。“不要把世界的可怜误解成冒犯”。传说、过去的日子、诗和懦弱、情感未明、哲学思论(当人们失去全部的创新和希望便有可能去做最使其厌恶的事情并且我们这个时候对于他们的厌恶可以很正当)、文明与非文明,像是马尔克斯,多了硬哲学。味道还真像的,那么远,那么切实,十八个小时奶牛和巷子。人真是混乱而美好啊!村、镇、城也真是混乱而美好啊!(那么海是什么……(是个很容易的问题))只是不愿用英文看这种电影。闹心。66分钟像是看了很长时间。镜头并不长。哲学太长。
      • 症候群。【我真的很讨厌一直在blahblah的电影啊啊啊啊】
      • 斯特劳布对于文学改编电影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们真正给与了文本以声音。《西西里岛》的回乡题材让人想起《佩德罗·巴拉莫》,只不过这里说话的不是具体的人,而是他的社会阶级和民族属性。他们在言说中逐渐与背景和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所融合,成为这个民族记忆里的一份子,一支复调音乐里的一个声部。
      • Terra! Terra! 还有比这更迷人的"歌剧电影"么?以贝多芬《第十五弦乐四重奏》为sinfonia的幕启幕落之间,斯特劳布们将宣叙调从附属地位中完全解放出来,让它变成音乐性的主要建构者:意大利歌剧里那些常常令人不耐的"parlando"被改造为西部片决斗式的交锋(人物重复对方的话;被正反打隔绝;极少动作),环境音充当了羽管键琴伴奏,咏叹调则退居其次,转交给青山翠谷和无垠海岸."Sicilia!"中的"!"并不发音――它是太过遥远以至接近沉默的一声呼喊,一声吁叹.
      • 可能是目前最喜欢的夫妇作品。西西里岛追忆之旅,从烤鱼的现实上升到族群的神话,仿佛是荷马史诗的一部分。对言语的重塑简直令人迷乱,这些预先存在的的文字,变成了一种冲透各个层面、内在却又完全具有独立生命的声音。最适合与Pedro Costa比照,比Costa更自觉和清晰了——他们已经开掘出了整块钻石,并不自大,而costa在暗示钻石光芒,试图谦逊。
      • 太深了。。。for me
      • 9.5;句法,標點。人物與靜物的融合
      • 比之前看的那部斯特劳布夫妇更极端也更好看了,一直觉得意大利语不好听,但在斯特劳布夫妇对台词韵律诡异的调度下竟然让我觉得格外的有吸引力。
      • 《前进青春》打这来的
      • 游子重回故里,记忆之岛陌生又遥远,码头上卖橙子的男人、火车上厌恶穷人身上味道的商人、把幼时无法读懂的片段与曾以为美好的肥皂泡逐一刺穿的母亲、还有磨刀匠的喋喋不休……他像是代入父亲、祖父的成人身份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往事如同火上被烧烤的鱼,碟子里的死物,那有多少如水记忆。
      • 镜头不多,以对话为主。属于极简主义和诗体电影的实验结合吧。
      • 少见,像一次随性的步行,却又是准备充分的。
      • 或许根之追寻便是无止境的对话,和他人的,和自己的。 喜欢那些静默的镜头,神思仿佛凝结。
      • 改编原作叫《西西里对话》,所以拍成这样可以理解...学意大利语的人看这个应该不错吧,感觉他们语速比较慢发音很大声,妈妈和磨刀师傅跟唱歌似的感情充沛得与画面反差特别大。
      • 真的很卡夫卡哦。
      • 有趣的实验,实验的无趣
    • 豆瓣 8.4 IMDB 7.2 HD中字
      Старое и новое
      1929
      剧情片
      苏联

      总路线

      Старое и новое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如何表达欧对爱大神的崇敬之情,宛若涛涛江水绵延不绝。一篇满分的命题作文:不只是编撰社会主义故事、服务于意识形态的范本(小人物,群体,危机的一次次生成与化解),更是一则电影语言的典范目录(构图与剪辑创生的张力真的也就黑泽外无出其右了)。天才之笔:牛的婚礼、割草对战、气球、长车阵。
      • 9/10,大量的蒙太奇實驗,象徵、對比、隱喻都用上,CU的運用都發揮極致,大量極端角度(仰視、傾斜)。對於農村與城市、人力與機器等的對比展示,將仰視向天空的構圖,配合農民的艱辛工作,而利用蒙太奇表達機器的急速及力量,例如多角度拍攝攪拌機。亦因大量蒙太奇而導致沒有明確故事,像一堆情節堆砌
      • 我从来都是共产主义者,也从来都是女权主义者,二者必须挂钩,that's the way boundaries vanished
      • 蒙太奇在宣传中的作用,梦境与真实,牛的婚礼。缺点是太长了。爱森斯坦周游西方之前在苏联的最后一部电影。
      • 农村合作社的宣傳片,表達了移風易俗之痛。不愧是大師的蒙太奇,除卻政治宣傳外,厲害的是保存了藝術、歷史價值,連豬崽吃奶都能看出對機械美學的崇拜。批判官僚主義和農民階級的愚昧在今天看來實在非常大膽,不過也是開創某種蘇聯電影傳統的先河了。後世的完美主義審查人員眼裏可揉不進這沙子。
      • 7。牛拉犁耕倒地吐,众人除草时一寸,以一当十拖拉机,牛马休息木车弃
      • 合作社诗意,看到掉眼泪……不过音乐实在太厉害了,单听小提琴曲已经是享受;刚开始荒凉的山野,破败的房子,配上漫天的云和那个小提琴曲,极度的美和极度的苦全都混在画面和音乐里。逆转大小形式的蒙太奇(反映—影像)特别美,脱脂机,官僚办公室,割草(太他妈的美了,甚至超过马西斯与鸟),行动或者情境在自身当中无限延伸,配上小提琴曲……而且宗教仪式和那个蜡烛的蒙太奇,完完全全的气态感知,真实至上的长镜头主义是绝对达不到的。文字已经完全玩到了艺术的高度,点卡得都正好,有很大诗意空间。这片最牛逼的一点就是真能把共产主义梦拍得那么美好而真实,然后让我很困惑。缺点:老毛病,很多蒙太奇概括过度(比如富农)。还是大形式意味太浓,看不到细微的人物,也就抓不到真实,再美,也像是一场虚梦。
      • 大师级蒙太奇实验戏法。
      • 农民的内部矛盾,如果浪漫与诗意也算一种生产力。。。【old.and.new.1929.1080p.bluray.DTS】magnet:?xt=urn:btih:9CE1A42F84F41F6CBD09631CDE9565068FC686F7
      • 4.0。
      • 壮硕公奶牛看的母奶牛的乳房,脚步移动,开始走,开始跑,开始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冲过去。这时画面切换到一阵阵排浪。真是洪水猛兽啊~
      • 【BAMPFA】2018.3.14.3:10pm
      • 看过留脚印
      • @FA
      • geometrique,formaliste,ideologie sovietique,la propagande.
      • 处于新旧农业过渡期的群众们是矛盾的,但他们无一例外的都讨厌万恶的资本家。ps:顺便吐槽一下海报,跟特么恐怖片海报似的。。。
      • 精美的构图
      • 我觉得我再看Eisenstein 我就得疯了。。。
      • 农村的路线方针,人物群像特写。
      • 脸的特写镜头看多了确实有点恶心啊
    • 豆瓣 7.5 IMDB 7 HD中字
      Limite
      1931
      剧情片
      巴西

      界限

      Limit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老马丁看了会沉默,爱森斯坦看了会流泪
      • 7.6;这种无边无际的实验力后来传到了Glauber Rocha身上
      • 以为电影就是要情节,遵循叙事手法,这种想法真愚昧。
      • 强烈建议豆瓣给电影增一个“在看”的选项,尤其是这种实验片
      • 介绍里说这是部非叙事片,所以对故事并没有什么期望。意外的是皮索托那些长长的静止的镜头里随风飘动的光影很好的诠释了萨蒂、德彪西、拉威尔等等的音乐,毕竟他们也是用眼睛来作曲的。
      • 又一位故作高深的不懂电影叙事的导演。
      • #HKIFF# (1)1930年代的实验默片,修复版(或者是⋯⋯修复不能版)。(2)印象深刻的是光影、细节、海和诗一样的蒙太奇。(3)音乐很俗套。(也许是用默片的音乐来表达情感就一定会俗套?)(4)巴西导演Mario Peixoto唯一作品。
      • 只下到了半部,可惜。
      • 7。各种实验手法
      • 名气很大,但每次都在相同的地方睡着。
      • 对于实验片来说的确有意义,虽然在现在看来就是2个小时的库里肖夫手法失败集锦
      • 奇形怪状的树,女人的小腿,圆。其实听着这配乐让我看俩小时海我都不介意。
      • 2013/3/20 2200 ISQUARE
      • 早期的先锋派导演 都是一群对媒材极度敏感的人 发现了晃动镜头、快速蒙太奇的表现力 就过度使用 话说回来 这算不算是一种坎普呢?
      • 电影在诞生之初,无论是主流还是偏远之地的艺术家心灵相通,在探索叙事 / 个性表达上的手段与想法层出不穷,也是令爱森斯坦、西科塞斯大师心之神往所在。
      • 孤篇横绝,乱影无双
      • 看不进去了
      • 两星半。可以替换掉《午夜凶铃》里那一段录像,除了无法揭示贞子的历史之外,那种实验性的诡异恰如其分。流动的树木与波浪,用景色来叙事,是我喜欢的,但是我不喜欢人物太大的特写镜头,这仍旧是一种强调和评注。这个电影适合被“翻译”,被当做命题,前提是它被如此宽宏的奉为经典,它也很像那些刚刚迷恋上影像的小男孩们拿着摄像机拍下的送给女神的作品。
      • 诗意
      • 太先锋了,我真的看伤了。。。忍受到电影结束前五分钟离开影院去了厕所就一去不复返了。。。为我的无知还是给了个两颗星。。。
    • 豆瓣 7.5 IMDB 7.3 HD中字
      Конец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а
      1927
      剧情片
      苏联

      圣彼得堡的末日

      Конец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а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被硬生生逼出阶级觉悟的工人 不知为何而战斗的士兵 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上流社会 彼得堡终究会变天//有几段配乐很出彩
      • 一首无产阶级的悲歌,人们在各种生产环节被他们的祖国吞食,连骨头都不剩。/ 末日会反复到来,而圣彼得堡作为一种政治象征,它将永远存在。因为并没有最终胜利,换句话说,革命胜利的果实并不真正属于我们,结尾的慷慨赞歌只是历史轮回里的下一幕悲歌前奏而已。/ “面包!”“自由!”“和平!” 人们的口号简单明了,人们的生活苦不堪言。/ “到底谁才是共产主义的叛徒?” / “苏联将何去何从?” 我也问,我的国家又将何去何从?
      • 不愧是蒙太奇的鼻祖啊。效果很多十分惊艳。
      • 这个和《亚洲风暴》感觉好像。普多夫金的代表作基本看全了,《母亲》、《圣彼得堡的末日》和《成吉思汗的后代》三部作品是一体的。
      • 圣彼得堡大烟囱,多生孩儿多罢工。炮火机枪蒙太奇,黑云战马轰轰轰。
      • 3.5;出神入化的蒙太奇运用,将镜头组接产生的力量最大化,尤其是结尾手部特写与冬宫结合而出的寓意,以及股市和战场两组镜头的对切;具有庄严气势的仰拍,汹涌的车轮飞转,阴云压境的蓄势待发,不仅视觉上具有很强的冲击力,也在叙事上颇有高效之能,当然后半部那场革命就语焉不详了。结尾的意识形态真是相当浓厚啊!
      • 挺一般的
      • 比《十月》好看得多。但是等等,我沒懂,「聖彼得堡」不是一戰中就被沙皇俄國改成了「彼得格勒」嗎?十月革命後左派中有恢復成「聖彼得堡」的呼聲,但最終改成「列寧格勒」。這anachronism(如果真是anachronism的話)或有深意?
      • 非常符号化:普通工人简化成愤怒的眼、资本家简化成高吼的嘴、皇室内阁简化成无头的躯干、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支持者简化成鼓掌的手。像《十月》一样,又演了一遍“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
      • 弱于爱森斯坦的同期,但20年代的造型确实强
      • 鸡血地可以,蒙太奇果然是打鸡血的好方法~不过叙事真心差些~
      • 8.3/10,雖然多了一些空鏡及雕像的攝影,但普多夫金明顯更集中人物的動作及表情(CU)表現,蒙太奇的構成都以此交替剪輯完成,由此鏡頭停留較長,字幕卡的依賴減少,令觀眾更投入,後段的股票及戰爭的交切亦印證了普多夫金的特點。其次,與"母親"相同,都以家庭劇為主軸,有明確的劇情,不至於疏離
      • 这个时候苏联演员们的表演真是好强,经典不过时,这个部分对于这部电影极大的加成,最后的母亲提篮而来,大仰拍又接大全景,然后就是她的表演特写,一连串镜头下来真实震撼,后来接圣彼得堡那样的建筑,都盖不住这种朴实的表演,而是互相成就。这部以家庭开展开来的蒙太奇长诗,是当时真正对于影像镜头和表演的聪明运用。
      • 壮怀激烈 我想说的,说不出来的,这篇观后感都替我说了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435725/
      • 苏联蒙太奇代表作,和普多夫金前两部作品相同,将个人的命运跟无产阶级革命用生动的情节串联起来,几乎都是用创造性的蒙太奇来叙事,影片的现实主义美学令人印象深刻,缺点是那个革命事件都是蒙太奇宏观的盖过,缺乏细节和情感上的过渡,尽管如此这是一部艺术性很高的作品
      • 最最好的战争片段
      • 战场与户外金融市场的对比
      • Flicker Alley于2020年发行的普多夫金:布尔什维克三部曲,双碟蓝光,8.3分 1,1969年Yurovsky的配乐紧张情绪书写得真棒 2,格里菲斯式剪辑(后半段平行蒙太奇下战争现场的死亡和在股票市场上逐利人群的段落让人唏嘘) 3,电梯上升,职位提升,笑逐颜开,很有意思的电影化;大雕塑视野下如蝼蚁般细小的两位农民(后续多处运用了俯拍和仰拍来揭示地位的巨大差异) 4,不能撑过一年的资本家,无法活过一周的工人。一枚钱币,值几条人命? 5,可能版本原因,感觉Flicker这版73分钟非足本,后续大战与进击冬宫略显仓促,不过结尾老妇人对“仇人”的谅解+音乐的渲染,令人感动
      • #FIFF#蒙太奇做的不错,配乐过满了,叙事有些混乱。
      • 普多夫金一边用蒙太奇来创造视觉冲击,一边又插入很多诗意的镜头,在多场景之间自由跳切。片尾的转折更是神来之笔,占领冬宫之后不是胜利者的欢庆,而是母亲穿行战场,在满目疮痍中寻找儿子。普多夫金的母亲形象总是如此博爱又慈悲。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4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