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The Son (2022)

    最近更新: TC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1 粤语
      流水落花
      2022
      剧情片
      香港

      流水落花(粤语)

      流水落花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sammi的表演值得金像影后
      • hkaff22 PE场首映 /感觉是没看过的香港电影类型,有一点台湾和日本讲述家庭与社会关系的剧本。发生在很小的场景里,导演编剧很用心的编排其实都感受得到。感觉从浊水漂流之类的电影开始,对于诸多社会议题的探讨是港片的新出路。不过这一部处理起来更偏个人层面的情感表达。令人难受的黑画面转场和几乎没有配乐的剪辑,带来了与主角一样的割裂感和每一个寄养儿童的“戛然而止“观感。每一个细节和人物背景都一点一点透过剧情慢慢渗出,空镜也拍的非常唯美,乡郊的香港好舒服啊!映后问答提到流水与落花究竟谁是谁非,“时间才是流水,而每个人都是落花” 。每个人演技都在线,小演员们都很可爱!感谢编剧和导演带来这么精彩的闭幕电影!!期待最佳导演和女主的大奖!(ps原来是张叔平剪辑指导
      • sammi拿奖吧/拿到了,sammi值得❤️
      • 很日式……第一次发现陆骏光这么有魅力……👉🏻👈🏻
      • “落花”是离开原生家庭的孩子,“流水”是寄养家庭,流水让落花继续源源长流。后半段亦可反向理解,因为两者是相互的。难得见到对文本和视听都如此清楚明白的新导演,在叙事之外,基本全程调用视听语言技巧完成主角的内心变化,看似润物无声,但情绪上有严格的起伏节奏。听完导演映后谈更加佩服他对文本和视听的透彻。讲的是寄养家庭与孩子之间的共生需求,不同孩子来与去既为主角带来陪伴,也是其心结之物的延续。导演甚至故意使用会让观众产生不快的黑屏手段去制造割裂感,目的也是为让观众感同身受,刚刚建立的感情突然中断,我在看片过程中已完全get到。
      • Sammi🌹
      • 落花流水总有满盘皆输的意味 而换成流水落花的语境 不管两者有意还是无意 至少是一场相遇 @澳门大会堂
      • 赶在mi今晚拿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纯个人私心内定)之前去看了限定场的#流水落花# 。片段式的叙事,让情绪偶尔被突如其来的剪辑戛然掐断,但仍然被@郑秀文Sammi 饰演的天美姨姨静水流深的表演拥抱了一下,轻轻地,稳稳地。 那天在Podcast里听李心洁说不是只有当了妈妈的人才懂得爱小孩。郑秀文此番的演绎正正给了我这样的感觉,不着痕迹的,发自本能的。收起巨星光芒的郑秀文,与都会女性毫不沾边的天美姨姨,也许不是郑秀文,但也是郑秀文。 祝愿她今晚顺利摘金。
      • 香港电影该有自己的烟火气,不能这么日式啊。
      • #BJIFF2023 Sammi的演技在很大程度上撑起了整部戏。流水,是寄养家庭,是时间,是每天跨过同样的小河,是煲水做饭,是洗澡洗衣,是在跟家人在一起吃饭时,背景能听到丝丝水声。落花,是孩子,是留下的人,是被撕下的贴在镜子上的笑脸,是孩子们在屋子里生活过的痕迹。两人定在原地从未离开,孩子们如流水一般从身边经过,反过来他们也陪伴两人度过了孤独的时刻,小河会干涸,落花会凋谢,但最后那段走马灯,已经成为了活着的最大意义。最爱的孩子就叫小花,“昂高頭,望著前面”这句话,着实十分催泪。内向,懂事,叛逆,成年⋯⋯童年到十八岁的成长,在血缘上看似与自己无关,但爱,可以跨越一切障碍。
      • 蝉鸣和流水,暴雨与暖阳,清淡日常,我蛮喜欢。
      • 這本應是一部成在sammi的片(即係其他每一個部分都很差) 卻也敗在了sammi 小朋友們走馬觀花 劇本狗屁不通 然後吧⋯導演應該酬神 再多謝所有crew 更要多謝阿叔
      • 家怡、家康到此一游。个南亚混血𡃁妹真系好靓。彻底褪去铅华的sammi这次应该是稳了,毫无争议,否则金像奖就去食屎啦。虽然剧情矛盾难讲新鲜,但聚焦寄养而不是领养家庭显然是全新的角度,也反映出职能部门的食古不化。导演的起承转合处理成熟,睇来十分舒服,真如片名般行云流水,实在不像是处女作,倒是张叔平的剪接有些喧宾夺主。
      • #HKAFF2022 典型新导演的眼高手低,电影塞满了故事但最终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一个个故事之间基本没什么连接,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拍几个孩子。Sammi很用心演绎,电影本身只是为她登上影后宝座铺路,花姐客串令人意外。
      • #BJIFF2023 第4场 @MoMA 流水很清楚惜花这个责任,真的身份不过送运
      • 20230422@周五晚佛老汇港展,好不港片的港片,佛老汇七号厅D排C位视野好开阔,虽然电影很小很淡,全场静静听完片尾曲我这样活了一天鼓掌然后字幕走完才亮灯这样很sweet,孩子们都挺好,想到就心酸。
      • 7.0/10 #2023香港电影广东展映周# 寄养家庭的几段寄养故事,虽然故事发散但主题一以贯之,剧情好似话家常般不急不赶、娓娓道来,就像片名所暗示的一样。导演在调色、布景和镜头语言方面很会玩,有些镜头很美,开头与结尾最后的一组画面并置遥相呼应。但剪辑的功力有待提高,硬剪的痕迹太重,经常画面和配乐的一同戛然而止还让人以为是出了放映事故
      • 13/10/2022 @ PREMIERE ELEMENTS [hkaff]。Sammi d戲無想像中好睇,反而陸駿光同班小朋友重好睇d。阿叔的blackout剪接令全片本來已經好平淡的故事再加重斷裂感
      • 记念第一次在hk看电影,大体有些稚嫩但观感很好。孩童寄养始终是需要深入思考的议题。
      • 看简介还以为是纯纯糖水片,没想到Sammi的角色并非感动中国式正能量人物,而是一个有些叛逆、偏执的创伤后应激状态的女性,可惜剧作水平不足,人物未能显露真正锋芒,Sammi通过表演能做到的提升也十分有限。能感受到新人导演试图表达一些结构性困境,例如寄养家庭作为一个中转站,收钱办事,却又不能仅仅为钱;孩子们来去匆匆,寄养父母要付出感情,却又不敢代入父母之角色;丈夫出轨后,明明婚姻已经名存实亡却还要继续,唯有如此才能继续保有寄养家庭的资格……可惜处理得温吞,失了力度。这似乎是此届香港青年导演的一个通病,《过时·过节》《窄路微尘》亦不乏尖锐议题设置,却在没有节制的温情中渐渐失焦,滑入窠臼。仿佛太需要这一点温暖去抵御某种无边的黑暗。话又说回来,就凭这些微的表达,我们依然有理由期待他们后续的作品。
    • 豆瓣 7.8 TMDB 5.50 拨浪鼓咚咚响
      拨浪鼓咚咚响
      2020
      喜剧片
      中国大陆

      拨浪鼓咚咚响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两星半。仿佛AI程序编剧的、看十分钟就能猜到结局的公式(类型?)电影,甚至最后还要说出中心思想(有些伤是会慢慢好的)…… 唯一好笑的是那辆写着「电影广告招商」的卡车,据导演映后谈说是因为没有拉到广告……
      • 影片呈现的世界把我镇住了,在影像面前我只有去信任。《无粮的土地》是剧情片导演拍纪录片,《拨浪鼓》是纪录片导演拍剧情,前者通过蒙太奇呈现一个颤抖男人的力量,后者通过素人演员的表演还原人物本色;前者引发了影像与信任的源源不绝的讨论,后者让我想到了千千万万个苟仁、毛豆、毛厚们。 想田和弘说:“纪录片把真实的人物和状况当作被拍摄的对象,从而呈现出独特的乐趣、危险和残酷。”有很多镜头,如果让观众感受到了多一点的魅力,就是因为它让观众相信这不是虚构的。这是一种能力,《何以为家》中的婴儿本来最应让人相信,他不需要性格,只是环境和本能的投射,但我只想着导演是如何导这段戏的;《拨浪鼓》中的苟仁毛豆,耸肩缩颈地杵在那里,就让我足够信任。不需其他能力,这就是这部电影如此动人的原因。
      • 本质上是一部公路片,也是“父与子”的情感故事,以“父子”的羁绊展开,从不和谐到和解。背景选择在西北农村,时间和空间形成的特殊地貌与朴实的风土人情形成人物个性的基底,细腻的情感就好似那连绵的山丘沟壑,给人舒缓的体验。其中有一段藏地“酥油灯”式的拍照,更把空间感扩大到一种社会隐喻之上。
      • 作为新导演的第一部长片处女作作品,相继入围国内几个重量级节展,充分体现出这部小成本院线电影自身的实力和潜力。虽是带有浓郁地域性特质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却并没有削弱其他地方观众观看的兴致。摄影沉稳,表演自然,难得的现实主义题材佳作。观影时,有看到同类型伊朗电影的影子。听说,除了公映版,还有导演剪辑版,故事整体性会更完整,很是期待。
      • 近些年东北近乎成为文艺领域的犯罪特区,但苍茫西北穿梭不断的大卡重汽,矿地与烂尾楼齐飞的荒蛮丛林,同样有着浓度不低的犯罪想象。拔浪鼓咚咚响在催泪的父子情之外,也有着更隐秘的悲情陕北。
      • #23rd SIFF# 一个寻找父亲的孩子和一个寻找孩子的男人的相遇,巧合之下是农村很多孩子的日常。熬过光秃秃的陕北山丘的疲倦开头后,两人的关系就在孩子闯祸中开始,在给女孩儿钱时发芽,在换刀时发展,在“复仇”后到烟花里高潮。拨浪鼓的上的创可贴,止不住毛豆的眼泪,遮不住苟活的仁心。
      • SIFF上海电影节第十场。抢票环节第一时间抢到就觉得很庆幸的影片之一。想到会好,没想到这么好! 开始留守小男孩毛豆一条线,卖货司机一条线,当这两条线汇合的时候,喜剧效果连连。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导演一路铺陈小细节小铺垫,到最后汇聚成催泪点,到后半段时影院抽泣声此起彼伏。 影片整体的感觉有一种似纪录片又非纪录片的感觉,镜头细节之处除对两位主人公所代表的群体关切之外,也充满对陕北赤贫而荒凉的现状以及农民工等等问题的关切,映后见面会说是找了经历有共同点的素人演员出演。所以这部片子除了故事润物细无声的力量之外,也有着和纪录片类似的现实意义。 诚然,电影没有那么多镜头语言和视听技巧的加持,这次看到的也还是后期都没有完成的非成片,但毕竟还是导演的处女作,值得鼓励,并期待后期完成之后,成片上映的大放异彩!
      • 味儿挺正,+1星鼓励导演
      • 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有点触及深度但也就那样了。音乐是当地电视台选的??真没想到还有个导演见面会,本来还有点好感的,一下就把现实拉开了。观众提问从女性主义出发属实nt
      • 整体都很有那个创口贴的感觉,留疤也无所谓的那种
      • 23.siff.第八部 开始就有一种冲破银幕的原生态力量把我带入了电影之中,虽然电影的技法不多,感觉能一个镜头就不会用第二个角度,加上素人演员的自然表演,显得非常有力度有温情,人物丰满,煽情恰当,还有一股仅仅能在西北感受到的猛劲和幽默。
      • 3.5男主长得像贾樟柯…剧本比电影好 父子关系重置老生常谈了 但是剧作还是很扎实 人物丰满可爱 人物出场与后续叙事明显割裂 结尾矫情 配乐铺的好做作 配乐响起那一刻想到银河补习班(建议导演提高乐品)
      • 硬煽痕迹很重,但对可怜兮兮小朋友的怜爱之情是人类共通的情感。
      • #siff23# 催人泪下的处女作,“失父”与“失子”组成相互投射的移情关系保证了叙事完成发展任务的可能,《冬冬的假期》般的结尾也有效避免了过度煽情化的处理。此外,糅合黑色幽默的多处细节以及陕北社会景观的呈现也使得片子眼前一亮。可惜拨浪鼓这一“信物”对于人物情感的回唤没有起到特别的作用,致使可信度略微下降,趋向理想化。
      • 痛失爱子的中年男人和与奶奶相依为命的留守儿童 两人从相遇到相随再到相知。把亲情、父爱和人与人之间的情义展现的淋漓尽致,有欢笑也有泪点......在线为两位演员的演技疯狂打call !!!外表看似恶臭又粗鲁的男人内心却很温柔,调皮又捣蛋的小男孩,其实善良又懂事。全片看完不由得感叹:哇!这不就是中国版的《菊次郎的夏天》嘛!
      • 简单又动人。
      • 洗澡的时候毛豆说:我以前这里也受过伤,我以为我要死了,后来慢慢就好了。
      • 很朴素很动人,我们陕西人就是这种人。
      • 可以说剧本和演员真的非常出色。可惜几乎所有剪辑和音乐的创作思路还是太地方电视台感了。以及摄影到后半段那些莫名其妙的手持和似乎全程用小蜜蜂收音的音效(怀疑是否有过mix)。在FIRST拿了很多创投大奖,底子又难得这么好,建议重拍(是真心希望这部片可以更好)
      • 我冷血
    • 豆瓣 7.8 IMDB 7.0 HD国语
      脐带
      2022
      剧情片
      中国大陆

      脐带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想起妈妈跟我说外婆去世前几日在病床上经常叫妈妈,她想扔掉生命里所有的角色、干净轻盈地回她的来处了。
      • 优缺点都很突出的电影。视听水准相当拔群,曹郁的摄影、当代新潮化的蒙古民乐,都是那种眼睛和耳朵“可识别”的高规格质感。巴德玛老师的演技,伊德尔的个人魅力,也是非常大的加分项。在林林总总的硬软件维系下,整体影调气质是稳定统一的,这对新导演来说已经蛮难得了。但就是剧本和表达…这,很难评,就不评了吧。
      • 如果我今天没有去看这部电影,那我的人生将会又多了一件遗憾。
      • #4thHIIFF# 故事讲得不算特别顺滑,设定有点硬,后面又有点草原风光mv了,但胜在情感真挚,所以观感不算特别差。脐带/绳子的意象不错,脐带是羁绊,绳子是束缚,而这正是亲人的两面性。但看到最后,觉得多少还是有点过于依赖这个意象了。整体的话,一星给曹郁老师的摄影,加持很大;一星给音乐跟草原风光,该说不说,确实美;还有一星给巴德玛老师的表演,不给影后真的会生气!
      • 死亡在窗外的黑夜里举着火把经过,月光点燃湖面,被风扬至半空。你总有一天会回家,你总有一天要放手。
      • 4.5⭐ 即使抛开我对女导演无理由支持,这也绝对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片子。一个好故事,难得一见的是,一个被讲明白了的好故事。片中非常多的使用了象征性的符号,但很真实自然,没有强烈的堆砌感。脐带联结的是血缘、母子、游子和家乡的土地。它孕育了生命,也困住了生命。而妈妈的执着,与其说是寻根,可能更是找回曾经的自己。“自己”,不是谁的妻子,不是谁的母亲,是那个被还活着的人遗忘了的跳着舞的少女,在那棵一半是生一半是死的树下。
      • 还是那句话,民族题材应该有其不可替代的内在表达。牧人与草原的关系、蒙古人的世界观、走出草原的蒙古人“回归”草原后的独特视角……此外这样的题材更喜欢质朴的影像风格。看完片子最值得回味的就是音乐了。乌仁娜是那个迁居德国的女歌手吧,听她十年了。那是蒙古人骨子里的东西。
      • #电影资料馆 曹郁老师太厉害,能够把画面完全拍出属于蒙古草原的诗意,并且在视觉效果上几乎一直处于运动的状态,镜头始终有一种飘忽不定的自由感,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很好地贯彻了“上镜头性”的理念。具有象征性意味的意象很多,电影标题出来时,作为背景的在草原上流淌的小河就很像一条条脐带,将人与家乡连结在一起。绳子就是脐带,传统的剪断脐带表达的是儿女的独立,但此处儿子剪断了与母亲的脐带,反而代表的是对母亲的放手,让母亲在与已逝家人的相会中,从容迎接死亡,同时也是儿子对自己的和解。任何文化都在试图变得年轻,草原上不可能永远响起马头琴。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巴德玛老师在之前德格娜导演的短片《巴德玛》之中是一个坚守本土文化不被入侵的形象,而在这里却用一个阿尔茨海默病的视角,见证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 调用符号和套路,是处理现实最无力的方式
      • 拍得既老土又肤浅…
      • 很喜欢!果然只有女性创作者才具备真正的女性视角,这个社会赋予了女性无数身份,她是女儿、母亲、妻子、儿媳,唯独不是她自己,影片归还了她作为“自己”的身份,但却也只能借助疾病的外壳,女性永远无法在清醒中做自己。母子关系的“逆位”实在是太巧妙了,年少时母亲目送孩子,长大后孩子送别母亲,广阔的天地下,茫茫旷野中,人生从此只我一人前行。不过母亲啊,我替你看见那棵树了,那颗一半是死亡,一半是生命的树。孩子与母亲本就扎根于同一片土壤,一半完成了死亡,另一半继续生长。
      • 变回孩子的母亲和她的父母亲走了……结尾泪目……
      • 草原MV,饰演母亲的演员演技太好了。故事约等于没有。
      • 母亲真有意思 附近十个人有八个在哭 吸鼻子声此起彼伏 拍的真好 伊德尔真帅啊
      • 脐带是双向的,是保护也是桎梏。最喜欢羊羔哺乳到摩托输油的剪辑,脐带的意向跳出了血缘关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都是脐带。 摄影很牛。
      • 有点稚嫩,但还是好看的。姚晨说她最初是被剧本优美的文字打动的,所以好剧本还是会被人慧眼识珠的。映后交流环节太走心了,观众中一个老母亲哭着说,她养育着一个脑瘫儿子,她和儿子之间的脐带是永远也剪不断的。她的儿子三十一岁,和我一样大。姚晨说她一直害怕和亲人告别,现在她四十岁了,既然克服不了这种害怕,就学着与它作伴。散场以后我立刻打车去姥姥家了。
      • 想妈妈
      • 片尾的结局是真的很用心,电影中并没有直接提死亡,而是用另一种温和的方式表达亲人的离开
      • 看到了篝火纷飞、明月点亮湖面、众人起舞的场景,那一刻我倍受震撼,眼泪似乎是为了想要记下此刻的文化图景,感受到导演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切断绳子的意象,总觉得不只是切断脐带这么简单,或许也在表达切断血缘、切断自私的眷恋。“生命的轮回”通过每一个细节传递得非常准确,创作者回答了自己关于生命的追问。最惊喜的是细节处理的都不土,洋气,很多极其容易变矫情的情感戏都用幽默/高级的方式处理了,母子戏的处理值得学习。音乐也可爱。儿子:“她会永远爱我吗?”母亲:“时间会一直往前走,就像草原上的马兰花不会常青。”什么神仙回答,极其具有牧人的特色,不含任何“牺牲、pua意味”的爱,对母亲最好的放手也许就是放她回到她的来处,这是草原的答案。
      • 看了三遍,每次看还是会哭。这是一部真实的电影,人物、情感和细节都近在咫尺、似曾相识,尽管里面的角色说着陌生的语言。它看起来是一个亲情故事,可是对于一个被疫情席卷后的社会来说,它变得更加广义,可以描述许多种关系,尤其是那些被迫暂停和分离的感情,我们终于可以在电影里缓慢地有尊严地说出那些未完成的告别。它的试听之美也不是一种机械的工业水准,而是跟随内容表达一起在流动,镜头和人物关系都像大自然一样呼吸、循环,重新汇入世界,具体的爱总有终点,可是作为生命的爱生生不息。
    • 豆瓣 7.1 IMDB 6.6 HD国语
      百花
      2022
      剧情片
      日本

      百花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真的太惊喜了,目前来日本看过最棒的一部电影!首先是在视听上,大量的运动长镜头使用,不仅表现影片的真实感,还最高程度的调动银幕内外的情感共鸣,例如开片10分钟,却单单只有5个镜头,看似漫长,却充满内容且情感十足。还有就是在桥段设计方面,影片对表现阿尔兹海默症的内容很类似《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用大量地时空错位与桥段的故意重复,用画面去表现这种老人们无法言表的“失忆”感,还有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母亲“心理地震”桥段,惊喜又吃惊。其次是主题方面,不仅是母爱与家庭,还有记忆和遗忘。演员方面,因为大量长镜头的使用,对演员的演技要求十分高,但主角们用影帝级别的表演完美演绎了出来,尤其是母子二人,甚至母亲的演技更加炸裂。《百花》这部电影是我目前上来日本几个月中看过的最棒的一部,也是我今年看过的最棒的一部日本电影。
      • 川村元气是真心想当导演
      • 希望每一个跨行来当导演的大咖都向川村元气至少学习一下对拍电影这件事的负责和敬畏
      • 结尾处的“半分の花火”劲超大! 开头一个长镜头就展现了困在时间里的母亲。接着一个长镜头就是儿子回家发现母亲不在家,冲出家门捂紧衣服,交代时间是冬天,女主病了很久。不寻常的母子关系,让人一度很讨厌男主,但预告片已经告诉观众母亲遗弃过孩子。地震那场戏让人好担心电影院真的遭遇地震啊。花和工具人长泽雅美用来表示时间流逝。男主很美人,但是谁演都行啊。而且他们两个的情侣真的很像志村妙和新八姐弟乱伦。
      • 循环,巧妙的循环,镜头语言的循环,记忆的循环(诺兰这才是信条的正确打开方式!)。第一个镜头就有点给我看呆了..非常喜欢这种在线性记忆的空隙中不自知制造循环往返的方式,超市长镜头为例,从画面右侧走来,挑选鸡蛋,犹豫着走向左侧挑选物品,拿起又放下,镜头90度旋转移向通道,两个小女孩追逐着跑向前方,转回母亲,“跑慢点小心安全”,镜头向左给向小女孩背影,移回,再次重复。长镜头代表着记忆的连续,阿兹海默像那个潜入大厦偷走记忆的贼,也像这一连串拍摄与剪辑的电影技巧,总是趁机而入,在不经意间混淆个体的认知与记忆发生的对象,我喜欢这种用电影语言来呈现记忆混乱的方式,也因此能与存在感有些强的蒙太奇和解。这些镜头越是日常,重复这一行为则越会显得诡异,和全片构造的“奇怪的母子关系”共同营造出一种恐怖感,喜欢!
      • 拍得真诚、细腻,讲得是曾经被“抛弃”、缺失母爱的儿子如何通过目睹“一半”的烟火从而理解母亲的故事。现实的母子虽迷失记忆但“恨”得有感情,屏幕里的机器人虽能存储记忆却冷漠无情,一场记忆中的烟火将她们带回最美的瞬间,那一刻对照此刻,她们终于放下了包袱。导演用单场长镜头调度,让悄悄逼近角色的镜头将观众带入他们的内心,每一次丢失和找寻都是贴近真相的尝试。儿子学会聆听琴声里的奥秘,洞悉了母亲的为爱奔赴,当他也为人父,便明白了母亲的苦衷,面对身边已然呆滞的她,子欲养而亲不“在”,偷偷爬上心头。
      • 上周末就看了,一直没有来评论。感觉这个影评需要一些心理建设,晚点长评。本来以为都忘记了的其实都记得,本来以为都记得的其实都忘了。
      • 大概是为了表现阿兹海默症的那种状态,以及母子间微妙的关系,全片大部分的镜头都给得特别朦胧,或者我们说虚化得厉害,一开始肯定没法适应,加之穿插过去记忆的蒙太奇频繁出现,说实话直到放了几十分钟之后我明白过来到底这是谁的视角以及为什么这么拍。效果是有的,可是观影体验说实话一般。剧情方面,母亲过去那一段不好的往事里过多得细节让人觉得没有必要,反而男主儿时的镜头太少。整体来说中规中矩吧。
      • 隔壁的香港阿姨的连续哈欠暗示本作品中规中矩
      • 对认知症的描述残忍又真实,但又充满了对这个群体和对寂寞母亲/妻子/中老年妇女的关怀。还算跳脱出原生家庭的我有点看不得这样的亲子题材,有些事我是想逃避一直到不得不面对。日本电影的细腻与温柔居然可以如此致郁…喜欢情节上的简单/点到为止,着力在往深处渲染重点。(缺点就是和对象复盘了一下才梳理清一些情节)
      • そして、愛が残る。
      • 避雷警告!故弄玄虚,节奏拖沓,本来还不错的本子拍成这个德性,苏打和长泽雅美一定非常后悔:)儿子承诺会一直记住的半边的烟花,最后却成了认知障碍症老母亲心中最深刻的记忆,这种错位本来多么动人啊,所以为什么可以呈现得如此差?!温馨提示,不要为了苏打入场,看完你只会心疼苏打:)
      • 感觉故事讲的半半拉拉的,最后看个烟火就解决了?长泽雅美戏份很少很少。还好是周二会员价看的亏的不大
      • 3.5吧 菅田將暉是一個厲害的演員/ 求菅田將暉lookbook 另求菅田將暉背包和托特包同款
      • JAL情人节回国航班
      • 作为第一次导演,手法有些青涩,但已经超出预期、非常不错!!看过书会对这部电影更有感觉。苏打全程有些隐忍,但最后的泪脸让我也哭了,子欲养而亲不在,说的就是这种落寞吧
      • 比较糟糕的点在于无尽地出现其它阿兹海默症的桥段诸如《漫长的告白》《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等等,而最终在讲一个认知的故事。
      • 困在時間裡的母親
      • 阿茲海默症病人的內心世界再現,同樣是長大成人後回看兒時創傷記憶,同樣是被悲劇掩蓋的情感,讓我想到第八日的蟬,但戲劇性跟節奏都差很多,最後的揭幕也沒辦法觸動我,有點可惜這個題材,表演是很好的
      • 很虚浮的感觉,只是有点儿氛围
    • 豆瓣 8.2 IMDB 7.6 HD中字
      Aftersun
      2022
      剧情片
      英国

      晒后假日

      Aftersu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bizarre dynamic
      • 被怀旧、忧伤又饱含深情地氛围完美击中。(这届戛纳私人Top1,恭喜Paul又拥有了一部代表作!
      • 不出意外,应该会是我今年最喜欢的(被A24打脸,把悲伤包裹在华丽的日光假期之下,这苦楚,是多么珍贵的人生体验
      • 又名“夏天夏天悄悄过去,留下小秘密”。父女俩的最后一次度假,人物的情绪处理含蓄细腻,叙事的细节点到即止,最后女儿反过来翻看当时的DV录像,遗憾开始迅速蔓延,可惜她当时年纪太小,并没有去重视父亲的某些状态。
      • 导演前途无量。在长片首作中就有如此饱满且自洽的表达,通过娴熟的视听技巧摸索出独属于自己的声音,角色的那些内心小情绪细腻又神秘,到最后我们或许对他们依然一无所知,但忧伤情绪早已不经意从35mm胶片上90年代末的夏日回忆里渗透而出。
      • 小哥哥还是帅 很有魅力 故事很清新 文艺 两个主演都挺不错 但是故事少点力量 最后也没明白什么意思
      • #TIFF2022 最后一部电影,我的电影节结束了。在忧伤的氛围里的一个完美的夏天。导演的视听语言想象力之丰富,可以称为天才,银幕里面,现实,银幕上的倒影,三者的拼凑我愿称为今年看到最令人震惊的设计,也搂紧了想要表达的主题。黑白蹦迪的部分,用长时间黑色的间隔和剪影式的影像把气氛烘托到极致。牛啊!
      • 有点干翻乔安娜·霍格的意思啊。非常第一梯队的片子,属于天才型执行,色彩、声音、剪辑、调度、转场均衡强悍,也很有机地把碎片般的回忆、梦境和现实紧密卯合在一起,呈现出忧郁动人富有流动感的父女关系。女儿问父亲生日和结尾两场极精彩。
      • 对保罗·麦斯卡的印象还停留在《正常人》,结果这就喜当爹了。像兄妹般的奇妙父女关系,女儿就像在追赶着父亲的步伐走进成人世界。看似无忧无虑的假期,只有在多年后从DV和回忆中才惊觉日光下的影。很难相信这是新人导演的处女作,去戏剧化的叙事和时空交汇的手法不明觉厉。电影打满了私人印记,可惜我无从求证...
      • 2022 EIFF4,本土导演的英国首映,确实有较为明显的苏格兰风情。本地观众非常支持,全院满座。各种硬件的完成度都很高,是比较优秀的首作,但是这个故事讲得就是不动人,对我完全没有吸引力。小演员倒是非常出挑,很灵动。
      • 【01:41:04】
      • 3/5 童年记忆闪回。碎片堆叠起来的叙事。悠长的假期中,忧郁就像快乐的影子,如影随形,常伴左右。感觉这个时代的影像流行祛魅和解构,而这部影片逆着流行,重塑了一个谜团般的父亲。可是除了影像碎片拼贴之外,导演想要表达的主旨却十分不明晰。影片中透露出的恋父情结和女性同性之爱让人觉得有些困惑。
      • 居然是导演首作,太厉害了,朦胧晃动了一个多小时,最后全部come together把一切冲垮。Paul的角色非常refreshing,从未在银幕上见过的父亲形象。真实的就是最好的
      • 本意是东施效颦《追忆》,无奈火候差太远,呈现的效果是清汤寡水,让观众内心毫无波澜。
      • 可能是艳羡别人的假期,土耳其的泳池和店铺,尴尬的卡拉ok,加上怀旧的DV,难以抗拒这部怀念父女关系的影片。“派对,嗑药,我都经历过,你什么都可以和我说,要记住这一点,就没有问题。”这些平等的忠告来自一位离婚的可爱父亲。她拥有他的安全兜底,模仿父亲太极的步伐,他诉说11岁悲惨的生日,得到女儿的生日祝福,两个一大一小的人儿相互治愈。那些没有收录DV的素材,住进了她11岁的小脑瓜里,在成年时添加了哀伤的碎片,补全了对父亲阳光背面的理解。
      • The loneliness and depression linger and haunt.
      • 90/100
      • 2022戛纳影评人周-法国文创协会选择奖。9分,初看有点平,不过后半小时力量起来就很有意思了,重看一下其实开头已经预叙了:女主角(只在很少的几个镜头出现)回忆起11岁和父亲在土耳其度假村的那个夏天,很多事情不去解释(如,父母是不是离婚了,是不是父亲去世了所以收到了当年拍的DV之类),通过大量细节来表现回忆的机制(film as brain),并以DV作为记忆的媒介装置(开头用电视看DV时女主角那个在屏幕上的倒影太棒了-“幽灵媒介”),最后细节堆积起来,非常感人。大概75分钟时候才把这个回忆挑明,和最后一支舞混剪的蹦迪戏(之前也出现过一次)大概是主观想象,而且蹦迪拍得实在是太有特点了(完全是瞬间印象式的影像),等到最后结尾那个告别和缝合在跨越时空的横摇长镜头的父女,就真的很让人感动了
      • 3.5 客观来说:很好;主观来说;不是我爱的那种。从技术方面来说真的很棒,你能从这部里看到眼下所有流行的摄影、叙事、结构等等。Father那种欲言又止的表现力,Daughter那种天真洞察的眼神戏,很精彩。但是就像一篇高分的学生论文,它是一个高完成度的作品,但距离成为引人入胜的文章略略差了口气。不过作为长篇处女座,足够精彩、足够高分、足够期待。
      • 三星半。我喜欢导演细腻地表达出回忆的质感。回忆是环绕的声音、气味、形状的重叠,是当年的渴望成长或者尴尬的心境,是故事的片段,却不一定真的理解发生的事。回首过去,仍能看到与父亲分离或者疏远的起点,仍然爱着,但已惘然。另:以后去IMAX看普通电影要小心,上次是暗,这次是闪到快诱发癫痫了……
    • 豆瓣 6.9 IMDB 6.5 HD
      Armageddon Time
      2022
      剧情片
      美国/巴西

      世界末日

      Armageddon Tim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还能看到几次霍普金斯
      • AMC I'm so tired of watching coming-of-age story of middle-class white boys. 你们白男导演除了自己的童年就没什么可表达的了吗??哦,毕竟生活太顺遂了,人生最大的挫折也就这么点破事了,还十之八九是自己造成的。
      • 太平庸了…小演员选的也没有灵气
      • 还行。我主要不喜欢美国电影的那种“触及但又没完全深入问题”的姿态
      • A. 心中的金棕榈。本以为会是格雷的《甘草披萨》,结果不仅没有任何怀旧滤镜,甚至解构了“美好”本身:既是对美国模范家庭和所谓“开明”形象的颠覆,也是对建立在排他和幸存者偏差上的“美国梦”的证伪。格雷在政治锐度和成长痛感的合一里做到了举重若轻:他轻盈地撕开美好的幻象,又沉重地将它压在一个男孩的身上。从肥皂泡走进世界末日的路上有太多问号,而当结尾镜头如《浪荡儿》一样,在火车轰鸣声中抽离熟悉的房间时,那一半无奈一半执着的“远走”,或许就是名为成长的答案。
      • 堪称世界末日级别的灾难剧本,人物糊作一坨,故事莫名其妙,感情别扭的一本流水账,詹姆斯·格雷到底在拍什么啊?哦,原来是拍给他自己看的回忆录啊,那没事了,打扰了。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业内知名的「高智商」导演代表,影片中出现了很多说他小时候智力不够的台词,想必在拍摄的时候,格雷应该有种打脸了全世界的快感吧。
      • 上周刚看完安托万五部曲再来看这种充满中产white guilt的拙劣模仿,实在是对格雷的不公平。另外对于一部少年成长题材,从小演员到父母都带着太强的表演痕迹,让人无法入戏
      • 【C+】怪不得是格雷场刊最高,原来是格雷最差啊😅说是美国童年往事家庭片结果又是小黑传记,来戛纳搁这冲奥呢😅
      • #Cannes2022 第六场。刚刚看完苦大仇深的《柴可夫斯基的妻子》,这一部简直小清新啊,像是《贝尔法斯特》+《甘草披萨》的混合体,走自传式回忆的路子。这是一个非常美式的“望子成龙”的家庭,通过白人小孩和黑人小孩之间友谊的发展到渐行渐远,努力地从孩子角度看待种族议题,同时父母与亲子的互动,则将移民问题、种族歧视、学校教育甚至人生实现等诸多议题编织在一起,展现出这个家庭努力融入美国社会、实现“美国梦”的努力与不易。讽刺川普的一段也是令人会心一笑,劳模姐也惊喜客串!小男主的表演非常出色,可惜Jeremy与Anne的角色有点扁平化,其各自的社会关系还可以进一步延展。
      • 预告片稍带误导性 移民、种族、家庭、教育问题都有所涉及 但叙事上属于东讲一段西讲一段 尤其是开头吃晚餐的戏拍得很奇怪 感觉在硬凹出人物性格 高潮也出现的有点晚 总体就是想表达一些有深度的想法 但拍出来又不够复杂 和《四百击》比差太多了
      • 虽然也还是看进去了,但多少还是有点难以relate。小主角躲在厕所里哭着嘀咕I hate the family的时候,我心中不免疑惑:Seriously?就这?No offense虽然也知道敏感是艺术家可贵的品质,但格雷如果生在咱们这,职业生涯大概已经拍了十部这样的片子了,每一部都沉重到能泪洒戛纳大厅八百回的。
      • 「不要忘记过去啊,因为过去总会重演。」每个人都有不可忽视的困顿,或直说毛病也无妨,于是自己面对各种末日,却也成了旁人的末日。摆脱了犹太的悲剧,却又要跟黑人困局拉开距离,说着不要屈服于那些偏见的、愚妄的欺凌者,但总不自觉地顺从,想要逃离,可发现只能在自我与他人的牢笼里,成为自己也讨厌的自己,想骂生活就是很不公平啊,不过一旦得了便宜,就侥幸感恩。很愤懑,很伤心,但什么都打到了棉花上。也像这电影的质感。
      • 2.4/10 #NYFF 唯有安东尼霍普金斯的演技是全片唯一值得称赞之处。格雷用"私人化"的口吻成功将"纽约"微缩成中产犹太家庭,并借孩子之环境来引入"他者"所带来的冲突,但也正因为这样"不成熟"的视角,使得一切的讽刺或批判都显得柔弱无力,或被过度地浪漫化或扁平化。结尾的叹息固然是无奈的,但是并不通过尖锐的冲突或入微的刻画来抵达社会层面的这种"无解",而是简单的将其与那些再平常不过的,甚至老套的,对于家庭内生老病死的描写混为一谈,这种家庭主体中心的手法丝毫并未逃脱美国传统精神,也让影片内那些自嘲和批判显得更为滑稽。本应在皇后或布鲁克林存在的一切的复杂与广阔被抹平为影片中逼仄且割裂的空间,实为令人发指。
      • 从领悟到人生残酷与不公的一瞬就等于长大了,反之亦然。剧本太牛了,小演员的表演水平可以拿奖。
      • 86/100 关于一个人目睹他身处的政治环境越来越差,并必然眼睁睁看着环境慢慢影响他自己的悲剧性,润都无法润,这不只是美国的困境。关于一个人想要对抗他父亲的失败、想要成为斗士的失败,他看到了自己观念、意识的逐渐苏醒,但无法改变什么,离成为一位反抗者还很远,计算机与太空只是虚空的幻想:一种试图起飞而发现困局与徒劳的末日心理。关于美国梦的暗面、个人史与美国史之间的蒙太奇、美国历史与当代的对话与重复。并且,电影更想说的远不是简单指出种族分裂等不公平的社会环境,而重点在于男孩具体的心理症候,其中情绪意味极其复杂。最好的21世纪导演自传电影之一。
      • 格雷的片子还是喜欢不起来,虽然这部私人化的比星际探索迷失之城更容易有感一些,全片儿童眼中的阶级、种族、移民、艺术等问题,平平淡淡,因人而异自我感动吧,最后他爸想挑起祖父引导家族的重任实在不太行啊,安东尼老爷子公园长椅那场戏最好
      • James Gray失手的一部,说是个人经历,但几乎每个角色都走向刻板印象,非常别人嚼过的馍。风蚀残烛的Anthony Hopkins,加上Clash的两首翻唱,勉强补上一星。James Gray小时候确实跟朋友偷过东西,但不是学校的电脑,而是《星际迷航》的飞船设计图,大概价值50美元,被商场保安逮住,后来他爸把事给平了。
      • 对标索德伯格《山丘之王》。 聚焦孩童主角切肤经历来还原当年那时尘封记忆,重塑美国往事社会多面体。旧事重提却也一仍旧贯,借古讽今谈不上,但至少倾注浓厚私人情感的借酒浇愁及对叛道世俗的隐隐力挺。 感觉汉尼拔的男配提名稳了。
      • 两条线来讲犹太男孩的成长,主线是两个男孩的友谊和种族问题,副线是追逐美国梦的犹太家庭和家族代际关系。虽然在叙事编排上不足以两者兼顾,但同样是在讲美国80年代的阶级分化。能看得出,它是一部带有导演成长印记的私人化的影片。
      • 平平。看得我快睡過去了,重複我已經聽過無數遍的故事,境況沒有改變所以事實需要不斷被重複,可是也真的很像一種無聊的嘮叨。#BIFF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4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