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光之帝国 Empire of Light (2022)

    最近更新: HD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7 IMDB 7.4 法式火锅
      La Passion de Dodin Bouffant
      2023
      剧情片
      比利时/法国

      法式火锅

      La Passion de Dodin Bouffan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最后那个环绕着整个厨房的摇镜头,好像是欧仁妮的灵魂视角。终于决定离去,和工作了这么久的厨房说再见👋🏽
      • Gentle and delightful,太感人太細膩了。在已獲的平靜中仍然長續的慾望。每一縷陽光和每一次面對著食材的靜默,在我心裡都是真正永恆的畫面;語詞的記敘變得如此虛無,辜負著每一個真實的動作和每一個流向深處的感官交流。每一頓飯的廚房場景中,人物之間的dynamics都是如此的不同。“ 我沒有拍展示食物的漂亮鏡頭,我想拍男人女人一起工作。” Eugenie向Dodin大方敞開著門鎖與自己美,戛然而止的影像卻如秘密的鑰匙猛地一旋,影像和人物之間形成的張力真的美極了。鏡頭靈活中帶著凝滯後半夢半醒地飄浮,一掃過去平移的裝置感,不變的依然是調度的精緻。
      • #Cannes2023-33 两星半。纯纯的纯爱美食电影,不太知道为啥出现在主竞赛。不过细想一下觉得整部片子还挺problematic:一位来自法国前殖民地导演拍摄了一部讲述19世纪末期小布尔乔亚阶层优渥安逸的日常生活(人物面临的主要困境就是真爱/厨娘死了吃不到好吃的),而这一切的社会财富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对殖民地剥削的基础之上的。
      • 没想到是一部很大程度上的女性主义影片,女主对“厨子”、“妻子”两个字眼的计较,背后是她作为那个时代的女性对于独立、爱情的难得坚守,甚至用如盛夏般的离去来证明:看吧,你还是依赖我多于爱我。参考导演和妻子的工作伙伴关系,形成了两个时空的互文,更有趣了。如果没记错,全程无配乐,有的就是围绕做饭展开的无比丰富细腻的生活环境音,整部电影也如同它的运镜一样舒适轻盈。比诺什还是那么美,赶紧去看她的《新风貌》了。
      • 开场近半小时的做饭戏,既是具象的劳动状态,亦是在默契的协作中即可被迅速确立的情感厚度。如油画般具有通透光泽的摄影,以及丰富的声音系统:脚步声、锅碗撞击声、火炉燃烧声、和从始至终来自画外的鸟鸣虫叫。想不到陈英雄会做如此大胆的极简处理,全无跌宕奇情,爱的获得与失去被落实在一个个具体的生命节点,像创作菜谱一般:记录、诵读、传递。(看片过程中一直在想如果王菲和谢霆锋来演这部电影……
      • 从青木瓜之味我对陈英雄的印象就是“那个美食导演”,今次证明了他拍美食的确得心应手。除了令人垂涎的烹饪桥段之外,他的电影美学我也很爱。清汤入瓮,游鱼下锅,他一贯爱用的摇镜头用不紧不慢的节奏给法式料理带来了东方的典雅韵致;没有一丝配乐,但蛙声隐隐,鸟鸣嘤嘤,柴火暖炉噼啪作响,还有脚步声,脚步踏过泥土、砖块、木地板和地毯不同声音。最美的是全片的光源来自大量闪烁的烛火,配上水晶餐具、吊灯和蕾丝餐巾,光影画面就是伦勃朗画中的样子。我一直相信美食和爱都是源自欲望且可以相互转换,唇齿间不仅是美食交响还有爱意呢喃,虽然已经不再是当下流行的观念,但这份隽永依旧打动了我。而且直到最后一刻,“我是你的厨师还是妻子?”“是厨师。”我潸然泪下,坐在卢米埃尔厅哭的很惨…
      • 你们能懂没吃饭在电影院看这片的痛苦吗?@Brattle
      • 关于爱的影象,也或许这个年代唯一拍到了食物的电影。一块洋葱如何被切碎,一壶奶油如何被倒出来,一锅汤如何烧开,刀叉和口舌的合作又如何为这条工作的溪流作结,没有人会责怪食欲,正如没有人会责怪相爱,细嚼慢咽就像宽恕与等待的雏形,简单的,谦逊的,随双手的劳动,随时间的迁移。
      • 9.6/10 #NYFF61 如此细腻且动人且高度富有质感的电影显然已愈发罕见,然而陈英雄似乎用此部用最精湛简单的手法调制出最迷人的作品和最沉浸的视听体验,并不试图去假惺惺地涉及其题材背后的性别/阶层/殖民历史等潜在问题,而是自然地捕捉到肢体行为本身与自然共构/接触并产生美妙的崭新物质的瞬间:数次烹饪时心境的微妙差异,与友人共同追寻美食时的伴有自信的姿态与真挚地舞弄刀叉的瞬间。最精妙之处莫过于使食物与烹饪服务于情节剧的爱情,正如其并不试图通过美食家-厨师的权利差异来固化男女关系,就像结尾处的问答“与你而言我是你的厨师还是妻子” “厨师”一样,笔法纯粹地对准差异性的体系:当她永久地在夏天驻足时,他依旧要去面对春夏秋冬的轮回,在不同季节面对新的滋味,一种相互尊重的相互谅解的共同的爱,并非限于彼此而是对于烹饪与世界。
      • 食之味也,人之欲也。在开场将近半小时的时间里直接放弃了叙事,影片几乎变成了美食汇专栏,却又并未完成视听上的通感。庆幸的是之后开始努力在人物塑造上补救,通过烹饪/备餐的贯穿动作去写人、写人物关系,最后一镜更是给予了恰到好处的感动。马吉梅尔和比诺什两位主演的银幕魅力太足了,贡献了如此和谐、动人的对手戏。(不愧是昔日的恋人,这种默契绝不是任何两个演员都能达成的)
      • 法国人选对了,字面意义上的“流动的盛宴”。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巴贝特之宴》的精神续作,都是通过做饭来展现丰富的精神生活。看到短评有人说这片拍得老套保守,我咋觉得恰恰相反呢
      • 没有上桌共食的资格,多宝鱼你已品味数载。拒绝王子的盛宴入梦,宵夜我已品尝了半生。未曾拥有你,我持续渴望幸福。不曾嫁给我,你拥有关门权利。两次幻想令我推开房门,无数金秋你却留在盛夏。还会有人做出炙烤圃鹀,松露火鸡,火焰阿拉斯加,却再也无人做出你的那道汤,我的宇宙从此弄丢了一颗新星。
      • “当时看你晕倒了,我真想替你去死!” “啊,我……真的觉得好幸福!” “要不,我现在帮你做点好吃的吧?” “好啊,不知道我是否有这个荣幸呢?” …… “问你个事,你是把我当成你的妻子还是厨子?” “厨子。” 爱就是世间最佳配料,相爱之人才能研制出举世无双的佳肴,最好的亲密关系是志同道合心意相通相敬如宾(无需婚姻证明),在夜深人静时为你留一扇门。一个愿意为女人下厨烹制美味的男人才是真爱,反之亦然。 欧仁妮永远无可替代,她一生中最爱夏天,即使秋天已至她这里还依然是盛夏,生命中最好的时光都是夏天……他们俩在一起琴瑟和鸣尽情做菜的日子,不是天堂胜似天堂。
      • 豪斯娜:你可以不吃。 陈英雄:你一顿可以吃八个小时。 (我选陈英雄
      • 拜托,互相做饭算不了什么,敢一起刷锅洗碗才是真考验感情好吗?!
      • 上影节见面会。陈英雄他超爱!片尾“献给燕溪”,上影节带老婆走红毯,映后三句话不离老婆,被老婆吐槽“其实他压根不会做饭”。观众问如何理解结尾,他说“女主是个独立个体,而不是某人的妻子和附庸,所以虽然男主不愿,但还是用厨师这个职业称呼来定义她。如果你们看到电影很美和诗意,那都是来源于我的妻子”。他真的,我哭死😭
      • 戛纳颁奖夜,去资料馆打卡去年的导演奖,惊为神作,属于陈英雄的“人生电影”了,他迄今的最好作品。多处与《青木瓜之味》《夏天的滋味》互文,又名“老年版《青木瓜》”aka《万物之味》《秋天的滋味》。极简的情节,极繁的美学与生活细节,极度淡然又深厚的情感,极具感知通感与韵律感的影像呈现,以及最重要的——极致的美食银幕体验。最后“是厨师还是妻子”的辩证关系,更把整个余味都往上提了一层。幸福并不是始终渴望已经拥有的,而是始终渴望若即若离的、似有还无的、最初的那一刻。双方内心不断交手的旖旎和深邃,让人感受到这份两性权力关系的反转。
      • 中文名,可译为“爱的馔法/情迷馔法”。世纪之隔,催生了慢调子的,待收获的爱情。前史不追,正如四十岁后的人生,亦是繁缛有序的大餐准备。以室内为主场景,依然有晨光暮色、火焰热气。东方人陈英雄既要盛满爱意给予妻子,也要为王子准备一出本土炖锅,再有男女主旧爱的一段长跑,似乎令得这个甘于昼夜、厨房与爱的故事,走眼走胃也走心。
      • 一个简简单单的omelette都能让我魂牵梦萦,这就是它的魅力。美食电影at its finest。烹饪戏运镜高级,看在这样的厨房行云流水简直置身天堂。Bourgeois又不造作,充满诗意,可爱至极,又充满法国人骨子里的浪漫。美酒配佳肴,法餐魂被点燃,代表法国冲奥一点也不过分,完全就是法式精神的体现。梨•比诺什的转镜太有意思了。
      • 这个令人发笑的讲故事法,绷住了且坚持到最后,令人肃然起敬。同一专业的人相爱,专业能力的高低与默契程度就是维系关系的钥匙。虽然我相信厨子谈恋爱一定比这个有趣、节奏比这更丰富、菜也比这看上去好吃、日本人拍匠人也更得真意,但最后一秒选择厨子而不是妻子,没有车祸成一个庸俗爱情片,我给这个答案满分。PS:做饭戏怎么拍要不问问陈晓卿?
    • 豆瓣 6.8 IMDB 6.7 HD中字
      Bergman Island
      2020
      剧情片
      德国/法国/瑞典

      伯格曼岛

      Bergman Island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实在太meta了:一个导演(Mia Hansen-Løve)拍了一个导演(Vicky Krieps)创作一个关于导演(Mia Wasikowska)的片,但毕竟阿巴斯只有一个。结合影片一拖再拖拍摄与上映,结尾真的是感觉Løve如同Krieps陷入了不知道该怎么收尾的瓶颈。关于本片对汉森洛夫/阿萨亚斯关系的影射已经无需赘言,Wasikowska的扮相几乎就是Hansen-Løve的复刻,影片中反复出现的Robin Williamson的凯尔特音乐,阿萨亚斯之前在《夏日时光》里也用过。至于影片标题,这片已经不是三句不离伯格曼了,戏中戏之前伯格曼几乎每一秒钟都在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影片里,但真的和伯格曼有什么关系吗?好像又并没有太多关系
      • 感觉是看了一个四层套娃的故事,女导演米娅·汉森-洛夫和前男友奥利维耶·阿萨亚斯去法罗岛的英格玛·伯格曼故居写作。她在写一个新剧本,剧本中一个女导演和导演丈夫前往法罗岛写作,写了一个女导演在法罗岛遇到了青梅竹马的前男友,上演了类似于伯格曼的《婚姻生活》的故事。女导演剧本中的女导演,不知道如何给电影收尾,她们不想走伯格曼导演的对待感情的老路,最后选了一个女性化的解题思路,也给了“伯格曼跟六个女人生了九个孩子”这件事一个立场。
      • 3.5,元电影元素和戏中戏的交错依然难以扭转这个羸弱剧本的单一性,这样没有水花的流水账,我们已经在MHL失败的印度之旅中遭遇过。作为一个诚实面对其生活,并在作品中反思、疗愈和消化的作者,《伯格曼岛》再一次是高度私人的,她甚至并不热衷于玩弄电影结构,她所能留下最宝贵的东西是两位女性角色在婚姻和情感中最真实的状态,而这也正是影片中最打动人那几个有限的瞬间。
      • 3.5 其实是汉森洛夫和阿萨亚斯的故事,然后再是女主(汉森洛夫)通过自己的电影创作(戏中戏)来试图解决情感障碍和生活瓶颈,最终虚构和现实相交融的神秘感来自情感也来自创作本身。和《驾驶我的车》同日放映很有趣,完全可以double feature,一个契诃夫一个伯格曼(不过这片里面伯格曼有点过剩了(最喜欢戏中戏那段
      • 只不过就是在法罗岛上套拍爱情小品 ABBA一首歌基本定了调 还要强行碰瓷伯格曼 也挺难为导演的。作为拥趸 腻味这种less harsh的玩意儿。另外 这丑哭的海报是认真的吗?
      • 评分低得离谱,可我很喜欢。以后一定要找个机会去法罗岛上参加“伯格曼周”。观看时,忍不住一再赞叹岛屿之美,简朴素雅的建筑,干净清冷的大海,伯格曼留下的遗迹,再配上竖琴与风笛的配乐,真是想立马飞过去。
      • In Another Country. 从需要影院、剧本、叙述作为引子,到随后隐秘掉了叙事层级间的接缝,各层终于能够流畅地互相渗透了。但在一个巨大的天然电影博物馆面前无法保持冷静,过于谄媚电影,变得像是豆瓣用户的线下聚会。
      • Bergman occupied a very important place,不过仅仅是她的imagination,在她妄想捏造的剧本之中并没有任何伯格曼的痕迹。米娅·汉森·洛夫希望通过伯格曼所在的法罗群岛召来某种《婚姻生活》的模式,却无法绕过这种简单的致敬,只剩下《打扰伯格曼》中的只言片语,更像是以一种私密化的模式解构了这个代表着严肃宗教与形而上的名字,而这种私密模式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都指向了她的前男友阿萨亚斯。在她的叙述中嵌套着一个充满性幻想的故事,是伯格曼混乱而充满情欲的私生活的一个女性版本,又在影片的结尾重新界定为对家庭生活的重新确立,在欧洲式,知识分子式的表达背后是《廊桥遗梦》式的合法出轨,但无法通过全片找到任何外在的或内在的关系或冲突,更像一部漫长的风光宣传片。
      • 还可以这么操作的吗 在Faro上立一个项拍两部片 不带这么过瘾的//看到Mia扮演的戏中戏女主角Amy失落地躺倒在床上,画面消弭冰消瓦解,随后Vicky饰演的Chris从床上迷糊醒来,已经忍不住打出满星;走出电影院的时候已经开始期待坎皮恩之后第二位获得金棕榈的女导演。迷影、轻巧、玩笑、反复自诘,夏日里最后一缕充满爱恋的柔风,女导演的重重化身都值得大书特书,所以在Fårö拍一部电影是不够的,一口气要拍两部过瘾! 和米娅·汉森-洛夫一样沉迷于名字游戏的我非常高兴本片中没有出现米娅·法罗。
      • 6.0。電影結構與漢森洛夫個人過往的投射形成了四層嵌套,而她又尚不具備韋斯安德森以童話風格為切入的整合能力,以致於成品顯得繁瑣無力。最好看的其實是居於最中心的短片,畢竟對失去愛情的眷戀是漢森洛夫的拿手好戲,可惜無論是觀眾還是她本人都不再需要第二部《再見初戀》。至於前一個小時以伯格曼軼事百科全書式科普所串起的法羅島觀光宣傳片,多少有些脫節和吊書袋。此種自我感動的尋訪實在惱人,我如果是島上居民大概也會裝作聽不懂英語。
      • 4.5,中途一度晚节不保,也非常melodrama,但视觉和音乐太好了,感官体验很强大。
      • 虽然是非常私人的一部戏,但情感却意外地可以共通,由于并没有看过几部伯格曼所以迷影的部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女主面对创作和婚姻的双重瓶颈,那种潜藏在宁静之下的焦躁与束缚我个人是很能体会的,这是一种女性关于情感很微妙的独自感知,那些分歧与冷漠、忽而希望忽而失望、自身的局限与想要打破的探索等等,对方真的会参与吗?在一座孤岛上做自我挣扎,最后的团聚是暂时的与自身和解,注意只能是暂时的。导演的技法似乎又成熟了,岛上风光如画,徐徐铺开一层又一层的故事,处理得甚至带有一丝幻梦。这是一部不需要向任何人交代只需要向自己交代的电影,有共鸣才会喜欢它。
      • 创作套创作的套娃结构,奈何导演才华跟伯格曼有断层,拍得很散以后不许再拍了... (好想去法罗岛看一个星期的伯格曼电影)
      • 看了十五分钟就确定自己会喜欢这部电影,果然。这个片子就是那种,如果我有个同样喜爱电影的伴侣,我们会在周末晚上挑选出来并抱在一起看的电影。正所谓睡着也好,醒来也罢,谁要关心有没有伯格曼呢,有彼此拥入怀中就够了吧…that's life.
      • 2021戛纳主竞赛入围。其实真心说要是不从柏林逃跑,应该能混个二等奖或者三等奖吧。把片子当喜剧看就对了,转着圈地自黑、黑前男友、黑伯格曼,很多时候居然有看伍迪艾伦片子的感觉,太好笑了。几乎要放进年度十佳的作品,不过,剧作的套层结构其实互动可以更多一点,现在这个其实做得不够足(以及其实真应该做个桥段搬演/仿拍);以及结尾实在太顺拐了(真·编不出来了吗?也不能这样应付吧!),伍迪艾伦来做个同题目绝对会有个好一百倍的结尾。音乐加分。
      • 一开始还蛮平淡的,特别是女主真的好烦,会让你以为又是一场中产阶级的无病呻吟,不过戏中戏部分反而特别喜欢,大概是米娅这个角色太有共鸣了,渣男也渣得不动声色,让人恨不起来,感觉是摩羯座爱上了双鱼座?无论如何,和前任玩玩是可以的,心存遐想再上贼船那是万万不可的,没有“相遇太早或太迟”这种事的,你们分开总是有原因的,而且它会一直存在。
      • 不敢相信有一天我会认不出Tim Roth
      • “你想看一部友善的伯格曼?”“呼喊与细语”“那像一部未经宣泄的恐怖电影”。法罗岛对每个人不一定都是朝圣之旅,可能这里只是供给候麦的夏天和假期,以及上演他关系中的一段。
      • 配乐跟影像感觉不在一个拍子上,所以每次配乐一响起,我就以为自己在看什么学生作品。
      • (7.5/10)汉森-洛夫将自己的生活拍成电影,中途略显笨拙和重复,但最终的成果真实又感人。前半段中汉森-洛夫对感情里因对方更成熟而感到的焦虑刻画得十分成功,戏中戏的部分则将现实中的依赖、无助和孤独进一步放大,虚实结合的尾声则是她得出的感悟:在感情关系里和创作过程中依然要保持适当的独立性。
    • 豆瓣 7.8 IMDB 7.0 HD中字
      Un beau matin
      2022
      剧情片
      法国

      晨光正好

      Un beau mati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A. 如果不是看到iPhone,完全会以为这是一部八十年代的片子。说是故事,其实更像是对瞬时情态的展现与感知,而不论是剧本的语调还是卡司的表演,都精准地抓住了悲喜之间的微妙细节。色彩搭配和胶片质感让人想起侯麦,但更重要的,是它也以那种看似毫不费力的松弛姿态,捕捉到了生命流动的韵律:有些人逐渐远去,有些人失而复得,生活就像水波,自有迎来送往的起伏节奏,我们只是在其中保持着我们的平衡。2022.5.20 Croisette
      • 像是要做成一个“N部曲”,第一部是《将来的事》,这是第二部。关于女性和她在某个人生阶段的生命体验,亦如同《将来的事》,感觉可以一直一直这么看下去也不会感到丝毫厌倦。比较《伯格曼岛》,更想要看到这样的汉森洛夫作品,希望她能一直这么拍下去,不做改变也无妨。
      • #Cannes 2022 3.5/5 细水长流,蕾姐真人是闪闪发光的精致我心脏漏一拍;在公交车上接到短信的情感变化演得绝了。但整体稍微差点味道
      • #2022BJIFF# 好几场戏都想起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太好了,有让人忍不住落泪的四两拨千斤之力。每周都来探望的女儿,仍然排不进父亲生命里最重要的人的前三名;爱一个人爱得那么深,却只能作为情妇默默忍受分别的煎熬。生活布满罅隙,不是每一道缝都能照进来阳光,但至少第二天醒来,又可能是一个晴朗之晨。话说这一部这么好,居然都进不了主竞赛,福茂我真的劝你耗子尾汁。
      • why poupaud so hot
      • 这部评分那么高感觉就说明现在戛纳已经没什么正常片子了,大家都在平行单元找安慰。
      • 舒伯特959之于生活的沉重,播放时父亲压驼的背会想到驴子巴特萨,也暗合爱情状态;哲学教授/翻译的身份与失去阅读/思考/交流之力的残酷对照;最后一镜仿若等到了绿光,此前所有累积出非常动人的能量;蕾雅·赛杜,美。//第一部MHL
      • 演员太漂亮了真的影响观感,于佩尔演大学教授是好的,看蕾雅赛杜和帕波滚床单(渣男上床还不脱鞋子,不能忍)导演还要发些“平凡中年人的生活真是混乱无常啊”之类的感慨,只想学小黑哥狠狠白这两人一眼
      • 舒服得像是一部(新冠)史前电影。不讲究zzzq,不拘于躯壳,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忆和爱。在陀螺似的有点儿混乱的生活中,只为值得的烦恼投入,享用转身都有些促狭的房子,可以走神、偷笑、默默流泪的公共交通,让服务于人的归于身外。一度以为并希望结束在地铁上接到电话,就这样行远,那真的非常绝。
      • #2022 Marché du Film Online# 双周Europa Lable奖。蕾老师真美好,恍似在看一部侯麦的电影,这个题目阿萨亚斯的《夏日时光》就做过,但这部更细腻绵长。处理着衰老、爱欲,日常生活。巴黎真美,蕾老师真好看。#年度佳作#
      • 2022BJIFF,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系列,冲着蕾老师看的,结果这片整体极其平庸,纯粹是一个简版困时父+蕾老师卖肉拼凑而成;但是观感上可能别无所求的话还是比较舒服,毕竟蕾老师太适合演这种大冤种了。
      • #Cannes75 举重若轻。“他亲自挑选的书比现在住在养老院的他更是他自己”,而同样True life exists in those little moments of every fine morning(本届戛纳最爱!
      • BJIFF2022 从这部开始的感觉真好,不止是蕾老师美好的躯体,是那种对爱的勇气,何时开始还是什么人生阶段,都是如此自然的事,能大胆追求心中的欲望为爱哭泣真是一件美好的事,知识会消失,爱会延续(clement居然是夏天的故事里的小哥 有种莫名的感动 不过为啥一把年纪还是那么渣
      • 75/100 一位身体逐渐恶化,即将消失;一位职业与向天体飞行有关,他出现了,而翻译,则是困在中间的中间人。女性创作者总能给她的女性演员带来不小的情绪驱动力。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
      • 虽然从戛纳主竞赛降级了,但这才是最自然状态的米娅·汉森-洛夫,又找回了看“将来的事”的感觉。知识分子女性、侯麦式对话和“生活即走路”的创作哲学,知性又感性的蕾雅·赛杜背着双肩包步履不停。生活从来不缺晴朗早晨,只要我们坚持往前走。(梅尔维尔帅哭我了~)
      • 在一种可见的松弛下表现关系的紧张和平衡,失而复得与得而复失的循环,就是生活与我们彼此相对时的目光轻触。Poupaud好美!
      • miff Hoyts, 人不太多。中年知识人苦乐悲辛, 常有一种重量感 欢愉难纯粹。夏天的故事的男孩已成无着中年 难以辨认 而失智老父就是沙滩上的宝莲等等中的青中年 不觉吃惊。尘满面 鬓如霜。几年前biff看将来的事 听见很多舒伯特 这次也有舒伯特 - 似是故人归
      • 可能我太肤浅了,但Léa太美了!喜欢看她哭,或者不穿衣服!排不上父亲心中top3的女儿,没有主动权的情人,总在最开心的时候叫停的maman。可是日子还要继续……羡慕电影里满墙满墙的书,但又有点儿焦虑:在女儿眼里,满墙的书比养老院里那个不知自己身在何处的父亲更像自己的父亲。然后我就想到,如果继续宅下去的话,以后都不知道找谁帮忙签字>_<!!!
      • 4.5 比《将来的事》好,主要是因为演员。MHL用了两个侯麦演员和大量蓝绿色彩,其意图可想而知,看了这部也很容易get到什么是真正的精神传人(有《绿光》那味儿)。双周是MHL恰适的归宿,能讲述自己喜欢的生活和故事,挺好。
      • repeat after me: I love Schubert
    • 豆瓣 8.1 IMDB 6.9 HD中字
      Chronique d'une liaison passagère
      2022
      爱情片
      法国

      短暂的偷情纪实

      Chronique d'une liaison passagèr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这两年相继在滨口和Mouret片中看到洪式Zoom-in 这个故事甚至也具有一些偶然与想象的基调 不过少了分邪魅 而多的是侯麦/法式罗曼蒂克心理学 通过男主身上的“女性特质”表达
      • 有点像一部轻松舒心的小说, 可以随时打开来看, 无论是哪一段. 许多有趣的情节, 又有一层底部的伤感. (私心的话, 我会爱上男主角, 局促又可爱. 片子里的各个地点几乎都认得, 回到巴黎要去走一圈)
      • Melt My Heart to Stone
      • 2022/5/22 @Cannes2022 穆雷你怎么这么会写对白!几乎是最好的侯麦和伍迪·艾伦;2022/11/4 @ciné lumière - Do you love your wife? - Yes. - Then you are not cheating. We are sharing something else.
      • 4.5 穆雷拍了一部真正属于巴黎的Before Sunset(林克莱特更像游客视角),很期待国内“三观小兵”“道德警察”们大脑爆炸的一星差评。
      • 82/100 人物特点鲜明,心理描写出色,如此顺滑又抓人,穆雷似乎还更注重对环境的利用了。
      • (Ciné Lumière Screen 1)
      • Escurial avant-première,9月上映。电影里两年后他们在Escurial重逢,一起在salle panorama看了场电影,此时坐在同样位置的我们发出一声惊呼,某种mise en scène
      • 本来以为会很差,但结果并没有。长长的对话,大部分时候还是不错的,偶尔松散的时候,休息一下脑子,就过去了。因为最后一场戏,愿意给4个星。这种学习侯麦而且完全超过的人极少,此片代表法国电影的一种特殊性,完全可以。(因为类似片中男主那样的男人生活里遇到过,所以知道一切并不是完全虚无缥缈。)。电影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要成就艺术,最后那样跑走,留下的未来很法国。还有很多想法,会别处用法语记下来,这里就不展开了。另外,前半部分像是某个版本的“偷情说明书”,后面不停用莫扎特推进情绪,预示即将来临的,不是所有人都满意的结局,稍微有些过了。也过于侯麦了。
      • 75届戛纳首映单元,能够把男女间的“偷情”和“3P”这种“失德淫秽”的事情展示的如此欢快,浪漫,深邃又富有哲理是导演赋予这部影片的最大魅力,全程不停对话带有侯麦和洪常秀的风格结合感
      • 1)不要考验人性,日久生情什么的,不知不觉的依赖和对更多亲密的渴求什么的,是难以跨越的大魔咒,别以为自己能干净抽身,除非真的没有心;2)只从男女主的角度来看还显得挺soul mate挺可爱的,但代入男主妻儿家庭似乎又是另一个故事了;3)但电影呈现很轻巧可爱,是令人愉悦的法式小品,浪漫恣意~
      • #cineL 满足我一些绿帽奴幻想(ending也是
      • 3.5 cute
      • "On était bien ensemble parce qu'on était pas ensemble". Mouret pimente cette relation amoureuse de 2 à 3 avec de savoureux dialogues qui relèvent de la beauté philosophique et qui constituent ainsi la quintessence du récit. La légèreté apparente se mue discrètement vers une gravité sentimentale qui émaillera cette vie extraconjugale épisodique morcelée par des encarts de l'expressivité sincère portée par un duo d'acteurs génialissime. Décidément français ! 4.5
      • 很多细节处理非常独到,甚至可以说独属于巴黎的。比如两人被狗绳挡到,谁想得出来!但各种转场各种变化都太生硬了,包括笑点也融的很不自然,和真正的喜剧大师(前阵子刚看过曼哈顿捏!)一比非常非常明显。
      • 好好好好好好好。巧的是,我正好坐在男女主重新碰面的那个影院看的这部……
      • recherche formal systématique ; surcadrage - «décadrage» - hors-champ - interaction avec le cadre ; structure quasiment circulaire ; nature/décor ; intertitres rohmeriens
      • 侯麦类型的爱情小品,但还是不够轻盈,话稍微多了一点
      • [Cannes Premiere] 我们就是自然
      • 全场全程哭成狗的也就我一人,hilarious+pathetic不就是爱情里的自己。再见,会再见。 @FFF22, IFI w N.
    • 豆瓣 7.7 IMDB 7.2 HD
      Hytti nro 6
      2021
      剧情片
      俄罗斯

      六号车厢

      Hytti nro 6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太可爱的爱情小品,可能会在未来看很多遍。导演就像考古的女主一样带我们去看了一个来自过去的东西,并没有多么宏大特别。但那些孤独、无助、彷徨、暧昧、心动的私密小情绪,人与人之间尝试去沟通、交流和探索的过程,距离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远了,感伤、怀旧的情绪氛围充盈并滋养着整部电影。
      • 芬兰中产女同在车厢遇见俄罗斯矿工的故事,从粗鄙到无法忍受到笨拙可爱、眼神里闪烁着光芒,尽管性向不同也渐渐彼此吸引,在封闭的车厢,开阔的车站,或者是冰天雪地的路途,展开一段纯粹而浪漫的感情。观影过程中不断回忆起自己以前在俄罗斯的旅程,从彼得堡到莫斯科睡过的卧铺火车,还有遇到的一些可爱的人们。俄罗斯情结总是相似。
      • 在冰天雪地里和你偶遇,一起去找去不到的目的地,好浪漫啊。
      • 像翻开陀氏小说《白痴》,品读着俄国人真与善。电影镜头语言之丰富让每一个人物的微表情和动作都那么恰到好处,仿佛勾起我们对绿皮车共同的记忆,也仿佛是对美好时代的追缅。俄国男人从来没有这么可爱,或许是本届影节最可爱。
      • #TIFF# 你需要一节车厢来偶遇,偶遇一个像鲍里索夫一样糙帅可爱的小土狗,陪你闯至冰天雪地的尽头,看你心心念念的岩石雕刻,登上一艘泰坦尼克号,不说再见,我们只说HAISTA VITTU!(鲍里索夫是让人看下去的动力是的)
      • 尤霍·库奥斯曼恩的两部长片都描绘了一个我们业已失却的时代,它像绿皮火车一样缓慢——它是感伤的,指向了每个人最孤寂、最失意时刻;它也是纯真的,是每颗心灵最柔软、最善意的部分,在那里人类共同筑造小屋,面对人生的漫漫长夜,抱团取暖,一口一个小鸟伏特加。
      • 滞重的热机,轻盈的身体,东边来的男人和西边来的女人一同奔绝对的“北”,亦是溯共同的源。精巧的世界内不见时间标记,只有在暴风雪中我们才知道这是《泰坦尼克》后的世界。坐在残骸上大笑,置生死于度外,比《安妮特》乐观得多。
      • 芬兰女人Laura乘上前往北极港口摩尔曼斯克的列车,意欲逃离莫斯科的曾经美好,而在六号车厢等待着她的,不只有憨傻的俄罗斯男人Ljoha,更有心口血液的滚烫迸发。导演尤霍·库奥斯曼恩对情感判断有着傲人天赋,镜头所到之处皆是人类本性对爱的渴望,平凡的Laura和Ljoha之间爆发出的情感张力竟有山呼海啸之感。两位主演赛迪·哈拉与尤里·鲍里索夫非常出色。
      • #TIFF 2021#导演很可爱,正片更可爱。一次车厢偶遇造就一场奇妙的感情,笨拙的粗犷男人用热忱打动了内心充满伤感的女人,也打动了屏幕前的观众。尽管最后女主可能不会爱上他,但这一场单恋依旧如此美好,最后那句“我们就像泰坦尼克号一样”既浪漫又伤感。
      • 2.5吧,结局真的很可爱。其实是个剧情非常老套的公路片,但剧本和节奏都很完整,非常好地展现了导演的执行力。
      • 被深深打動。關於他我們幾乎一無所知,而他卻告訴了我們人與人如何真正地聯結:無需一個有跡可循的舞台,無需約定俗成的儀式,無需背景的相通,無需計劃的相投——在身分與存在上人將永遠是煢煢孤身。要拋卻一切既定的記憶和世俗,在追求虛無夢想的旅途之中支撐彼此,一起在冰天雪地的純粹中歡笑。他是真正孤單的人,他也真正地明白什麼是不孤單的時刻:單純地理解,無條件地支持,互相陪伴度過一段時光。
      • 喜欢!导演和演员都是有想法有思考的聪明人,单拎出来很简单的内核却描绘得又精致又粗犷,也没跟着原著把火车开到乌兰巴托。影片全程牢牢聚焦在两个人物身上,导演“不想让观众看到角色视角之外的内容”,所以对于影片最核心的火车和岩刻都没有任何远景的完整呈现。岩刻部分更是完全的反高潮处理,一是那本就不是女主的梦想,二是更着力在男主对女主的视线。车厢拥抱那一幕,在只有右上角昏暗灯光的几近黑暗里,男主额头疤痕下那双慢慢抬起进而闪着光的眼睛实在是迷人。
      • 欧洲摄影师手持跟拍很好这件事情不需要在电影节上再次强调了,毕竟这只是一个技法而已,都哪一年了也不用为此而称赞了吧。离人物近吗?是的,但只是脸近,心理可没怎么完全靠近。女同真的是一个噱头和无意义的工具,简直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元素,一条完全没有写好的背景线。女主看着就不小了,真的不适合这个角色,这样无理头跑来跑去就算放在70年我也难以相信,以为看官没有见过雪?没有座过几天几夜的火车吗?最最最最糟糕的是最后一场戏,谁td在暴风雪里学泰坦尼克,这个导演太能折腾演员,也以为自己可以把欧美中产阶级冬天去滑雪的观众放入自己口袋里,但我可是笑的眼泪都快出来了.....今年的戛纳真的很差....这个片子唯一的好处就是男主充分演出了战斗民主男人“小孩纯真和原始人”合体的个性,让那一吻完全成立。两个🌟给演员
      • 戛纳主竞赛。让人会心一笑的公路爱情故事,虽然知道是l'amour impossible。和另一部北欧主竞赛影片相比,同样是爱情故事,同样有不忠,同样有一些老套,但这部明显更取悦我。
      • 大概就是战斗民族拍“爱在黎明破晓前”的路子,导演在人物塑造上的功力很强,女主的形象很复杂,重点没放在爱情上,而是芬兰女留学生遇到了一个俄罗斯傻直男,被战斗民族那份死命的浪漫给整心动了。片子的格局非常小,导演的也有意把故事限制在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上,没有更大的主题,只是跟着从女主的视角,跟着她对男主的感觉进进退退,去感受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和怦然心动的奇妙。
      • #TIFF 2021# CONTEMPORARY WORLD CINEMA。前获2021戛纳评审团大奖(并列)。7分,还是波米说得好,“这不就芬兰囧妈么”。除了这个大概还有些《爱在黎明破晓前》的意思。火车上的部分比较套路。不过到了摩尔曼斯克之后的半小时确实非常动人,非常浪漫,也是勉强能送出一个四星的理由。以及,摩尔曼斯克岩画是1997年才发现的,所以这个故事最早也得是21世纪初了(岩画的图册都出版了),那么没有手机,还用磁带随声听这种事情就有点奇怪了……发评审团大奖真的有点水,给个评审团小奖差不多……
      • #TIFF21,库里斯曼恩第二部作品就问鼎戛纳电影节二等奖,未来前途大好,这个片子导演在第一部作品之前就开始创作,在原小说的基础上修改了很多也修改了很久,塑造了两个林克莱特式的男女主角,但比林克莱特浪漫太多,把两个完全不同阶层的人放在同一个空间,从充满文学氛围的芬兰到俄罗斯的大型工业城市,城市景观的变化在塑造不同的人性,从愿意想尽办法为你实现梦想再到充满伤感的分别,短暂的相处背后是一生难忘的浪漫。
      • 釜山电影节看的。六号车厢鱼龙混杂,有好人,也有烂人,犹如这个世界一样。
      • #74 Cannes# 朴实版的爱在系列,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孤独的,但是这并不代表不去感受每段偶遇所产生的爱,就像这部影片中所阐述的,正是一段段的偶遇串联成记忆的那串项链
      • 俄罗斯的冰天雪地也被小清新的爱情融化了呢。傻直男浪漫起来真是不得了。@TIFF2021
    • 豆瓣 7.6 IMDB 7.1 HD
      Roter Himmel
      2023
      剧情片
      德国

      红色天空

      Roter Himmel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从餐桌上平地惊雷的OMG时刻开始,此前亚历山大佩恩式的人物关系推演如同一场骗局,男主的傲慢、骚动、失落、羞愤在此后龙卷风般的情节变速中变得无足轻重,而我们也如被狠狠扼住喉咙,直到风暴彻底平息。原来电影是关于每一个迷惘的人,用巨大的代价唤醒他们对自身的执念,将目光转向更宽广的世界,一片大海、一场大火,一段同性之爱、一首诀别之诗。
      • 看到真正喜欢的电影,就突然不会写评论了,写了删、删了写。 镜头游移于现实与想象之间,色彩明艳,大量幽默点缀其中,富有才华的反转,人物身份骤然转变……给予影像一种跳跃的节律,像黑夜里蹿动的火苗。 场景漂亮极了,但镜头不过多留恋;饭桌上的交谈无丝毫废话;有流动奔放的情欲,也有关于爱的哲学修辞;是庞贝古城的爱情遗迹,也是文学里的阿斯拉少年。叙事效率极高,它的极简会挑战我们写影评的能力,写太多字的话,就会像男主的那篇小说,被女主批评一句很烂。 面子有一把火,隐喻现实世界延烧的危机,里子也有一把火,在自负、令人讨厌的男主心里,燃烧着嫉妒的烈火。在他身上我看到自己和很多人的影子。当女主说,“你是否看到周遭发生了什么?你只在沉浸你自己的世界里。”她给予我一记卡佛小说式的拷问,太有力量了。
      • 是有一些诗意的片段和流畅的转场,但是普信男的成长故事看得好不耐烦,最后的自我反思还要靠几个他人的生命去完成。(俺真的can’t care less what white man has to do. Just leave our queers alone
      • 如果看作是佩措尔德扩写海涅诗歌—“坠入爱河者奔向湮灭”,表面上是相拥于火海的Felix和Devid,浪漫主义在灾难前幻灭为灰烬;实际上是爱上Nadja的Leon,她的自得与逐渐被大家知晓的渊博,让Leon的不安和羞愧灼灼燃烧(想来爱是佩措尔德在这里最不关心的东西)。年轻作家膨大ego被痛击的背后是内化的山火——无法控制的作者焦虑,它可以是设想与才华不相匹配的烦躁,也可以就是莫名其妙的痛苦,所以观众不会单纯讨厌这个角色,它用来寄存导演观众的感同身受。结局有点意料之中,就猜到Leon会把这段经历写成新书。
      • 突然意识到Petzold是这么当代、心态这么年轻
      • 冷饮售货员怎么会懂文学,海滨救生员怎么会懂爱情。铺垫了那么长的故事只为了一个吻,直到天空发出红光,海水变得幽蓝,直到他们不因窒息而死,却在烈火里凝固成了庞贝的化石。自己才是一片狼藉的焖牛肉,隔壁交合喘息里的噪音。爱情让我们失去理智,嫉妒让我们失去自由,最好的文字,要在烈火中淬炼。
      • 男主是个焦虑的人,眼神不定,心神不宁,不专注。对唯一的女性只看表面,看不到内在,也注意不到其他两个人的磁场,这部电影反对这种态度。森林大火愈烧愈近就像一种隐喻:只专注自身,却忽视了最明显的火光。
      • @FilmLinc 一开始觉得这男主是我们i人耻辱,看着看着觉得自己太多影子在这个douchebag(佩措尔德映后语)身上,那些善妒、不安、才华缺失、自我迷惑、推卸责任,甚至逃避开车(I know)等不良品质,都让我持续投射反思,加上空腹cold brew的反应开始不适和焦虑。Q&A一位阿姨问佩导,故事的结局所有人都改变了,只有男主似乎还是那个douchebag没怎么变,佩导笑着迟疑了一下说,也许人类是需要这种douchebag的,他的改变在于他能写出好的作品了,这对于所有人来说也就够了,而我甚至没有这层改变,只能咬着指甲走出影院。
      • 《不虚此行》进阶版,把创作主题处理得毫不自溺、颓丧,而是将所有不堪、脆弱暴露在阳光下。 佩措尔德抓人物状态很准。创作者最糟糕的状态,就是沤在创作无能的状态里。急于写就,却又无能为力,但还是执拗地不肯离开座位,以为离开就是认输。他拒绝去海边,他无视眼前的缪斯,他堵住耳朵把做爱声像噪音一样隔绝在外,他对山火无动于衷,却忘了很多时候,放下笔,创作才真正开始。 创作其实就是那三张照片,一张背影,一张大海,一张正脸。创作就是不动声色地观察,留心他人和世界的关系,然后再绕到正面,精准捕捉。 影片结尾,这一过程终于在主角身上显影。他躲在树后静静看着女神,看见了她的自在,她的自由。那是自他说出“第一眼就爱上她”后第一次真正的看见她。 结尾定格在缪斯的正脸,那是落幕的一镜,也是创作诞生的一刻。
      • 庞贝灰烬中拥抱躯体的故事潜入现代社会所折射的隐喻功能,在尾声处被剥离开来,于是不得不回溯到最初这个文本是如何包裹起来的——从开场车窗上浮动的树影配合轻盈如梦的“in my mind”,仿佛暗示观者这是一场关乎mind的旅程,须由焦灼、嫉妒、犹疑、蒙昧浇筑而成;人物结构在稳定-不稳定之间切换,重心的偏颇与确定随着外部环境而变,很明显山火既是心火的外化,亦是全然改变剧情走向的标识,还是见证恋人无惧死亡的千年传说(拥抱的姿势想起《第一头牛》)。 依旧携有佩措尔德独有的神秘气韵,透过窗框的凝视和后背的特写,爱欲落脚何处,文字如何抵达心房,红色天空中飘来的灰烬如雪花洒下,当现实落成文字,记忆开始产生模糊,他终于抬头看看远方和大海,他经历并写下的一切将成为另一个寓言。
      • #Berlinale 73rd Wettbewerb #Verti music hall # 1900th标记 4+ 与Undine相比:精灵主体被安置在了主角之外的双子爱人之上,传说的应验从广为人知的命中注定的诅咒变为救赎他者的喃喃咒语,内向隐匿的精神苦难是多么细微,佩措尔德却告诉我们它依旧值得关注与救赎;在本片扮演与柏林的城市气质相同角色的是文学与诗歌,而爱之纠葛在本片则变为更喜剧化的人物关系。 还是更喜欢关于城市的更具神秘气质的Undine
      • 明亮又脆弱,真实又虚幻,一场巨大山火,一次命运反转。这故事或许可以换个角度去看,此前的一切都是假的,那几个人物和他们所扮演的角色,那个夏天的沙滩以及相拥着的死亡,这都像是一场心理治疗,最终让年轻的作家学会关注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琐碎与凡俗,那些被认为是打扰自己的东西才是艺术的本质和需要描述的内容。他此前的焦虑来自于想要成功、被人承认,所写的也不是真正想要写的,反而女人离开了文学研究去卖冰淇淋,朋友不太在意摄影而每天游泳,却抵达了艺术真正的核心。那作家的焦躁、敏感和脆弱的自尊像极了每个渴望被认可、却每天怀疑自己是否具备才华与运气的年轻人。这电影简洁、流动,但有什么败笔吗?或许作家对女人说出的那一句“我早就爱上你了”让一切突然变得庸俗了一点点。
      • 1.佩措尔德依然对水情有独钟,一如活跃于海边的娜迪亚、费利克斯和德维特。水元素运用上承[温蒂妮],但本片不似[温蒂妮]那般空乏和符号化,不再是生硬粘贴到当代社会的浪漫派童话,而是扎根现实、在末日旅程中获得拯救的故事,恰似片中反复吟诵的海涅(“最后一位浪漫派诗人”“浪漫派的超越者”)诗作[阿斯拉少年],爱与死最终无可奈何地合一,而这【来自爱与死的震颤】最终唤醒了沉陷于自我囚牢的莱昂。2.一部关于【观看】的电影,不断窥视的莱昂,与他人保持距离;费利克斯以海为题的摄影集,定格下观看的观看;还有以看稿为业的编辑和以观察为工作前提的救生员。但无论怎样凝视、窥看,都看不穿他者的面孔!3.一部描摹创作危机和写作焦虑的电影,而正是持续工作拒绝生活的姿态令其无法真正完成工作。4.对Uwe Johnson读音的吐槽笑死。(8.5/10)
      • 本来精灵三部曲没有火的,突然来这么一部涉及创作焦虑的故事,难免会联系到导演自己……整部影片的基调很怪,情绪是错位的,原因是主角因创作反而丢掉了作为作家的基本技能——对周遭环境的敏感,甚至因此出现很多莫名其妙的行为,但又很现实很精准描述了那段心路,之后通过两场饭桌戏给主角上了一课:第一场戏的戴维的创作,用简单朴实的语言欺骗了观众,因为小说其实是欺骗的艺术,这点戴维比主角写的强,而第二场饭桌戏是出版商加入,女主背了一首诗,其实用的是精妙而优美的比喻,无论是想象力还是艺术性也比主角那段精彩,仿佛这趟旅途是给男主的一趟生动的写作课,只有欲望之火热情之火只会伤害自己,火之后的烬才是留给人残酷而又美好的意向,这就是创作
      • 完全能懂Leon写作不尽如意的心理状态,焦虑、敏感、易怒、封闭,动辄就想发火,外人不经意的言语动作,都容易误解成是对自己的嘲讽。等过了那个时期,再去回望,悔恨会不断地返过来折磨内心。
      • 75/100 隐约的战乱之声,美丽的危险之火,红色的精灵吸引着包袱最重的男性,即使末日来临作家也永远迷恋背对众人的神秘性。对地、火、水、风等元素的利用不很高明。@第二届武汉4号线柏林电影周
      • 3.5 相比之下,我更鍾情於undine,因為更一氣呵成。這部的感情線產生的太莫名其妙,但是對德國直男癌患者(抱歉,我更願意稱呼為macho man)的刻畫很到位。自以為是的loser作者,連連退稿,一事無成,加上這臃腫的身材,平均水平都達不到的長相,以及那幅什麼事都要扯上工作的嘴臉,真的是太真實了。真可惜,這世界上,無論是多發達的國家,都會有這種垃圾的存在。有趣的是,這樣的人最後的結果並不會因為「生與死」的話題,就會讓他們改變對人情世故的認知。電影是理想化的,哪怕天空被火焰籠罩,世界彷彿馬上要毀滅,他們依舊以為自我認知能夠改變世界,甚至能阻止火焰的蔓延。我很欣賞導演對於女性角色的處理,其實可以更戲謔一點(因為這樣才解氣)。至於同性元素的攝入,怎麼說呢,很「柏林學派」。哈哈。
      • 2023柏林评审团大奖。佩措尔德算是前进一部但是还是只差一步啊啊啊,元素精灵三部曲的第二部。一眼认出去年奇遇《公理》里面的小胖子,这次演一个创作焦虑但才华有限的暴躁傲娇作家处理得还是挺不错的,相比之下“末代柏林影后”葆拉贝尔的发挥就……很有限了吧。表演控制上其实一直在营造某种间离感(还是挺所谓“柏林学派”的)。剧作虽说比较传统但其实还是挺有意思的一个自我指涉结构,同时用有限视角也成功把很多关键信息隐藏了起来,最终也是带有相当的寓言性。导演技巧上成功营造了不安气氛,技巧精湛,临近结尾那段声画叠用真棒!
      • 开始以为红天空的设计和冯提尔的《忧郁症》一个思路 但到头来完全不一样 这不是个神秘形象 更像是红色东德的历史幽灵 它和男主的的头发一样成为症状 困扰思维导致障目 看不见周遭发生的应急事件 这种敏感和紊乱既让笨拙的男主只能退到观看而非参与的位置 而且欲望过剩只能启动超越快乐的原则 因此必然成为和谐环境中的破坏者 他的理念中心位置 也随着女主经历的揭破而一文不值 这就是俱乐部三明治碰上千熬百煮的牛肉汤 充满了各种互文 所谓的爱不过是妄想的占有欲 而他能够制造的 也不过是文本的垃圾 能留的下来的作品 则是止于剽窃
      • 总算理解了一位影评人朋友的话:Petzold要尽可能收起自己的才华,电影里越做加法越精彩这套对他行不通。虽然不如Undine,还是对这样的才气五体投地。PS我有个朋友长得好像男主,不高兴的时候也像,还好性格没那么烂。男主好面子没头脑不高兴就是白羊座+狮子座嘛,憨憨傻傻火像星座,配火片儿非常合适。主题曲in my mind - Wallners和竖琴黑胶唱片都好听。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4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