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9.2 IMDB 8.0 第06集
      Подземље
      1995
      剧情片
      法国

      地下

      Подземље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流水的政权铁打的绿茶婊,早知今日不如当初踊跃上街迎接王师。一个国家从内部自我毁灭的历程,兄弟相残时战争爆发。唯有猩猩不会背叛人。
      • 南斯拉夫的“大话西游”
      • 天人之作。库斯图里卡脑子里各种奇异的想象太让人着迷了,你会感受到。在湖上看日出,“为什么这么美,真感动”足足有四五次我们以为一定是perfect ending 了,他居然还能继续放下去,要想把对一个国家的情感浓缩到一部电影里头,还真是欲罢不能啊。 大陆断开了
      • 相比之前看的几部《亚利桑纳之梦》《生命是个奇迹》的癫狂,这部相对收敛克制了一些,适可而止。真的是在又冷又饿又困的状态下,看不了太多库斯图里卡的电影,而《地下》是个例外,这部里那些安静的片段,更值得回味。
    • 豆瓣 9.2 IMDB 8.1 正片
      To Be or Not to Be
      1942
      喜剧片
      美国

      你逃我也逃

      To Be or Not to B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真的非常有意思。设计得很巧妙,不刻意,不生硬,不落窠臼
      • What he did to Shakespear, we are now doing to Poland.
      • 简直爆笑啊!这才是好喜剧啊,笑点一百年不过时!每一秒都满分!
      • 尽管剧情其实漏洞百出但确实在很多细节上达到了传统喜剧的巅峰。特别令人羡慕的是,作为德国人的刘别谦在那个年代可以在银幕上尽情嘲笑纳粹而不用担心自己、家人和朋友在世界各地被纳粹党徒们追击迫害。所以这个时代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呢。
    • 豆瓣 6.9 IMDB 5.3 正片
      Fear and Desire
      1953
      战争片
      美国

      恐惧与欲望

      Fear and Desir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但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一座孤岛。老布处女作,直指战争对人的异化。
      • 我看的是清晰版。库布里克的长片处女作就想要穷尽战争的虚无,在我看来还是很有力度的,手法上独白和特写营造出超现实感觉,但依然是那个时代的风格(如希区柯克)。剪辑很粗糙,视线杂乱。一人分饰两角是亮点。
      • 一直压着没看为了徽章补上了。作为处女长片,还是能看到之后作品不少元素的,不过没那么顺畅的地方也很多
      • 蓝光修复版焕然一新,粗糙的实验战争片,仿佛将伯格曼的哲思,雷诺阿的诗意、富勒的粗糙感熔于一炉,不过里面的道德意识和摄影风格还是能预见库布里克日后的影子。作为演员的保罗·马祖斯基也表现不错。
      • 引用了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感觉非常的文青了。这是库布里克第一次拍到一小时时长,库布里克自己还担任了摄影和剪辑。据说库布里克本人一直想忽略它的存在,但影片的摄影还是得到了满高的评价。同样是战争题材,似乎也可以理解成反战主题,但相比《光荣之路》《奇爱博士》《全金属外壳》却并不那么显得“激进”,而且敌人并不是那种脸谱化的“坏人”,更像是各种“弱者”的形象。反倒是主角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坏人”。四个角色的命运安排比较有意思,他们最后都成了杀人犯,一个人对应一条人命特写的强调,以及面对死亡(自己或他人)的不同反应。
      • 修复版的摄影非常不错,室内居然还有一些深焦镜头,构图和打光也看得出刻意的用心,水上雾气竟有点诗意现实主义的味儿。的确是练习之作,为表现紧张心理而采用的快速剪切镜头模仿痕迹较重,结尾的“升华”极为说教,台词风格也很文艺腔,但已有雏形库神风范,像是《全金属外壳》的稚拙版。
      • 2.5星,蓝光修复版修正了当年胶片上的很多问题画质还不错,影片也没有导演想的那么烂,还是有些闪光点的尤其是冲进去杀了几个喝汤士兵的桥段摄影剪辑都很棒,视觉冲击力很强。战争片载体讲述的却是人性扭曲后的乖戾与荒诞。虽然演员的军服都很搞笑但是因为片头的一番话也就很难挑毛病了。
      • 库布里克用独白完成对战争之下,渺小个体的恐惧与欲望的呈现,对决定性动作的把握(死亡、惊恐、欲望的画面捕捉),将人的异化与歇斯底里层层解开,或戏嘲、或批判、或蔑视,这是他后来一以贯之的“超人视角”。
      • 库布里克觉得自己的长片处女作拍的太烂,买断了版权,估计是没有出头之日了……
      • 6/10。库布里克将恐惧、恶心和某种滑稽感置于一个怪异的情景中,以达到对战争的反思,但手法太幼稚,戏剧味的台词引起迷惑。这部长片处女作运用了蒙太奇、内心独白、广角摄影和遮罩技巧(望远镜视点),以及一些捆绑和诱奸的性场面渲染出怪诞气氛,最具表现力的一场戏是四位士兵趁敌人进餐时偷袭,展示了垂死挣扎的敌人和碗中食物一组镜头,敌人抽搐的手挤出油腻腻的食物,尸体从地板上被拖走,腰部以下入画的尸体两腿分叉就像木偶一般,之后胜利者令观众恶心地吞下敌人吃剩的凉粥;这种人的木偶化和胜利的恶心意味一直贯穿在库氏战争电影中,特别是结尾发疯的新兵和战斗死去的老兵共乘着一条木筏,无生命的肉体和夸张的戏谑消解了战争荣誉性。
      • 那时候库布里克还没成为我们认识的库布里克。姑且不讲画质,剪辑有些生硬,配乐也不惊艳,演员表演有些作。★★☆
      • 黑泽明、希区柯克、奥逊·威尔斯……青涩的库布里克也是缝合怪嘛。我要是库布里克我也想销毁。
      • Kubrick说这部太业余像贴在冰箱上的小朋友的画哈哈哈 是感觉后期配音蛮粗糙有些对白不知所云 可是毕竟他那时候才二十几岁呀而且还是他自掏腰包拍的 trademark close-up facial shot of insanity
      • 这片其实换个角度,四个人四种性格有笑料有惊险的逃出生天,就是一部主流片, 当然这需要大点的预算。 片子弥漫着不真实的感觉,每个人既是疯子又是诗人,出现了三个妹子总共只有一个单词的台词。战争使得深陷其中的每个人都失去了生命力,没有笑容,死亡来临时没有恐惧,获救以后感受不到喜悦。Mac做点什么的欲望和Sydney的疯狂是唯一的活力,结果都是对自己的毁灭。库布里克的反战根深蒂固。 每个人不是孤岛吗?以前可能不是,现在和以后都是。 我想回到以前的日子,我们真的回来了吗? 不要睡,你看树都没穿衣服。 哈哈哈,这疯狂的世界啊。
      • D+/ 这啰啰嗦嗦的库布里克居然有点马利克呢(?
      • 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长片处女作。—— “我们穷尽一生时间在名单或者目录中,寻找我们的真实姓名和永久住址。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也许在很久以前确实是这样,大概是冰河时期之前。冰川融化,我们如今成了一座座孤岛,世界就是由一座座孤岛组成的。” → 编剧是库布里克的高中同学、诗人霍华德·塞克勒,难怪电影中有好些诗意化的台词。
      • 库布里克上来便开宗明义讲得很清楚,他对于具体的战争毫无兴趣,更不屑于用以往各种政治的历史的视角去看待战争,战争于他而言更像一种用来展现人性在极端恶劣条件下各种不堪的道具,整个故事是一个架空的寓言,那森林本身就代表了混沌,电影中的士兵们被死亡的恐惧阴影所笼罩着,或变得诚惶诚恐,或开始神经兮兮,甚至几近癫狂,这种状态精准的预言了十多年后的越战。
      • 3.5 片子本身一般,分镜调度都还比较稚嫩,但也算可以看到很多关注点了,尤其是战争与疯狂这组关系,从光荣之路到奇爱博士到全金属外壳。库布里克前三部作品结构奇像,也是不断深化巩固的过程,到杀手已经非常纯熟,不过也就是三年。大师不是先天的天才,但悟性确实超高。
      • 库布里克处女作,看了他的处女作才能明白他并不是神,他也只是一个人,虽然后期贡献了多部神作,但刚出道的第一部作品也有很多缺点,最明显的就是粗糙,对白太过于诗歌化,而不够日常,没办法,当时没有钱,库布里克找了一个诗人朋友写的剧本。但也能看到优点,摄影很不错,毕竟在这之前他已经有十年的的摄像师经验了。剪辑也很不错。首尾呼应的处理也是个亮点。影片中小队在树林中穿梭的镜头能明显的看出对黑泽明《罗生门》的模仿,但有些拙劣。黑泽明不愧是大师中的大师啊,库布里克都受其影响,而且库布里克自己也承认过,非常欣赏黑泽明。7分。
      • 第一部剧情片,画面粗糙,技术青涩。
    • 豆瓣 8.7 IMDB 8 HD720P中字
      Иваново детство
      1962
      剧情片
      俄罗斯

      伊万的童年

      Иваново детство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战争本就是不属于儿童的事情,可是在我们国家缺少了悲悯与思考,变成了《鸡毛信》《小兵张嘎》般的荷尔蒙增多的慷慨激昂的斗鬼大戏,从反战片成为了宣传片。
      • 电影里最美的镜头,都出自那个时代的苏联导演之手。
      • 炉子和烟囱永远不会被烧毁。摇曳的白桦树林很美。不是侦察员时候的伊万童年很美,伊万的妈妈很美(2006)。银幕上的人们在爱着他们的爱人、战友,恨着他们的敌人,做着他们神圣的事业,一切就那样发生了。如此质朴的电影。(2013)
      • 我不喜欢伊万这个充满仇恨的少年形象,但他的梦境却让他还原为一个单纯的孩子,立体的人。客观与主观镜头间的跳跃转换极有回味。场景间的切换手法近乎舞台剧,意念抒发为主,情节行进为辅。视觉效果极突出,诗的语言,诗的影像。
      • 【上影节胶片版】老塔处女作,威尼斯金狮奖。1.以美好的梦境或臆想反衬战争的扭曲与残酷。2.风格尚未成熟,但已初具雏形:长镜,白桦,猝然之雨,滴水声,苹果,马,丢勒[四骑士]版画同[飞向太空]。3.以甩镜与高反差布光呈现地下室梦魇,结尾奔向水上致敬[四百击]。4.行刑主观运动空镜头同[夺魂索]。(9.0/10)
      • 1962,导演:塔尔柯夫斯基,30岁。 1962年,塔科夫斯基拍摄了他的第一部长片处女作《伊万的童年》,这是一部从写实到抒情完美过渡的作品,标志着当代电影一位伟大形式主义者的到来,题材属于当时正统的苏联电影。这类故事在当时的苏联文艺作品中毫无新意,但导演给禁区、森林等意象赋予了华丽而写意的
      • 虽然没有导演之后电影的风格化强,后面的电影也有点欣赏不了,但这部却是却亦是易懂和真挚的。诗意风格和意境已有雏形,构图的精巧和景物的运用已经颇有风采。在战争的暗流下,伊万是涌出的时代悲剧。在战争破壁残垣和残酷冷漠的映衬下,童梦的美好显得格外珍贵,梦醒之后便是深深的绝望。全片穿插着伊万的数个梦境,开头和结尾的两个梦境算是前后呼应,以美好开始,也以美好结束,些也是我最为之动容的地方,得到母亲的爱抚,与姐姐玩耍,那是作为孩子的本该做的事,却被一场战争的卷入所打破,少年早已悲愤,敏感和无奈。最深刻的两场梦,散落一地的果子和沙滩上的马,和姐姐一起在沙滩追逐打闹。他对母亲的眷念和依赖,哭了!哎!
      • 这是人28岁拍的 而我连个论文都不会写 哭天抢地 5555555
      • 影片最碍眼的缺陷在我看来是伊万的性格刻划,太过于成熟冷静甚至可怕了,不符合他这个年龄的气质,或者,至少应该露出一些破绽才更真实,总觉得形象有些单薄。
      • 仇恨使人盲目的勇敢、盲目的强大。
      • 根据鲍哥莫洛夫的小说改编。小说采用了哈尔采夫的第一人称,是平铺直叙的。而塔尔可夫斯基决定在片中加上伊凡的梦。他要让伊凡在银幕上生活在两组镜头中:一组是现实世界,在这里他是一名侦察员,执行着战斗任务;而另一组那便是他的梦幻与回忆的世界。00:02:41,梦中的妈妈。00:13:28,树叶与果实组成的细节。00:17:03,现实与梦境的连接处,水元素的使用。00:18:31,老塔对梦的呈现犀利而完整。00:26:13,风吹木门。00:32:01,空镜打隔断。00:45:22,镜子、灯位、装置。00:57:01,手电筒、鱼眼镜头、音效。01:00:36,整个调度围绕着镜子展开。01:03:21,沿着桌子的斜线由单人中景拉出三人小全。01:07:32,负片,满地的苹果。01:31:45,空镜加拟声。
      • “亲爱的玛莎,不要渡过那条河。”摇镜直上的第一个镜头,恰好与《牺牲》的最后一镜形成闭环。过于甜美的梦境存在,逾越了强烈反战意图的小英雄存在。如果不是受益于赫鲁晓夫短暂的解冻时期,塔可夫斯基或许会走别的路,或者,没有路可走。
      • 影片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湿润的,像饱蘸雨水的湿衣服,穿在身上不怎么舒服,暗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和艰辛。
      • 天朝哪天能拍出如此人性化的儿童战争电影,就是一个进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整天整那些个弱智的儿戏。——伯格曼高赞安德烈说:“他创造了崭新的、忠实于电影本性的语言,捕捉生命如同镜像、如同梦境。”在我看来这是过高的赞誉,《伊万的童年》里好些镜头语言现代电影很少会用,两白桦林主观并不真实。
      • 幻想梦境和现实场景以不同的手法展示了同等的力量,对空间和声音的利用令人赞叹,塔可夫斯基对片段的雕琢在处女作里就几近登峰造极,但整体还是有断层感。
      • 8/10。心理的复杂性和自然场景的丰富性相吻合,结构的跳跃拓宽了表现手法:中校在纳粹的牢房发现绞刑架,镜头仰俯倾斜从绞刑架上滚下的伊万推至眼睛特写,紧接伊万在阳光普照的河滩狂奔镜头平稳流畅,梦的自由与战争的恐怖还体现在伊万拿着手电筒在地下室展开虚拟的战斗,戏里模糊混杂的哭喊、写满复仇的墙壁字体和乱摇钟绳,战争的心理压抑只能靠回忆欢乐时光得到释放;水的要素(滴水声转场,母亲撒手的水桶洒出,沼泽水面反射白桦林的描写),破坏美好的景物(风车挺立犹如十字架,结尾占满镜头的枯木),许多研究者认为水象征生命,但老塔无意把自然元素当作符号而是构成梦境的基本材料,像伊万和女孩坐着满载苹果的卡车上负片效果的灰色树林暗示幸福毁灭;上尉询问伊万的长镜头通过人物位置的画面平衡、泡澡露背的伤疤,视觉化伊万超越年龄的刚毅。
      • “我以前从来不说梦话,现在不知道了,我变得神经过敏。” 闷得难受,完全看不下去…
      • 本片荣获1962年旧金山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1962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 不太喜欢战争片,但是真的是拍的很好的老电影
      • 8.0 差点看哭,伊万在深井一般的黑暗中睡着,梦中的伊万和母亲在井口的光亮处看自己。通篇老塔都在强调战争与自然(以梦为载体)的对立,但在这些超现实场景中,梦境则是现实空间的拓宽,两者在同一维中只隔着一个水面的距离。
    • 豆瓣 8.5 IMDB 8.4 HD
      Inglourious Basterds
      2009
      剧情片
      美国

      无耻混蛋

      Inglourious Basterd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引用某影評人曾說的話:「一些得令的導演,由於創作泉源枯竭,只會從B級或C級垃圾片堆中覓食,美其名說向它們致敬,終究下過是垃圾再造垃圾而已。」
      • 塔伦天伦回光反照之作。《杀死比尔》时奄奄一息的他,竟然还没死。片中有让人久违的怪鸡幽默,都通过愚蠢的对话表现出来的。这是他的招牌菜。其他的乏善可陈,割头皮是大败笔,黑色有余,幽默不足。
      • 希特勒死的时候我傻了
      • 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真正乐趣,来自于读它的拥趸们施施然解释自己为何喜欢这部无聊至极的出品。很开眼界。
    • 豆瓣 9.1 IMDB 8.4 HD
      The Great Dictator
      1940
      战争片
      美国

      大独裁者

      The Great Dictato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gbitch说,我们的国家不需要民主、自由和思想,因为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怎么感觉向在说天朝
      • 不觉得片尾的讲话有什么好,反而让片子单薄。回头看《城市之光》的结尾。老年的卓别林失去了自己,精神可嘉
      • 豆瓣搜不到,不信大家试试,这个也和谐?
      • 【B】卓别林第一部有声电影,多了声音,却少了灵气。完全比不上他的那些默片好看,而且也明显的看出卓别林对这个形式的不适应,许多场景还是要借助音乐加上夸张动作的老一套来表现喜剧效果。相对于导演方面的失望,作为演员这一次倒是表现的十分精彩,尤其是最后的演说,很热血。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