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2 IMDB 7.5 高清
      #Female Pleasure
      2018
      纪录片
      英国

      女败女战

      #Female Pleasur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女性力量的觉醒,要求被尊重和被看见,被一样对待。日本,德国,印度,伦敦,美国各一个代表。她们都以自己的方式拯救自己,进而影响更多的人。 父权体系下男性对于女性的剥削和压迫是全世界性的,不管用的理由是宗教的还是文化的,只要是在贬低你打击的,都要警醒。身体是你的,任何人不能对它进行伤害和贬损。一个安静的房间里,首先有人打破平静,接着会有更多的人站到一起,因为时候到了。
      • 今晚刚看过,在场的除了两三个大哥,其余都是不同风格的德国女士们。在电影里女士们坐在室内看录像,录像拍的是一个模型演示(关于剪去一部分阴唇再缝上的然后只留出一个小口供生殖),看演示的是男士们,他们看得都哭了。"她们还是小孩子啊"。这是一个关于不让女性拥有高潮,不让女性享受性爱的手段。影名取得好,大家都直面female pleasure(女性性欢) 。另外日本女孩敢直面阴道,甚至弄出3d设计,有创意又非常勇敢啊。
      • 五个国家的故事穿插得很好,能够反映出这怎样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也给cultural essentialism打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那些说女权主义是败坏风俗/叛国媚外的人首先得证明1)男权思想是只有某个文化里才有的传统 2)这个文化里所有的人都接受并且实践这种风俗。如果证明不了,还要说“我们的文化里女人就是怎样怎样的”,那你在generalizing culture,你口中的culture我并不承认。不过电影某些地方还是有些小问题,比如几个女主角是否过分地(哪怕潜意识地)想要代表自己的国家了,比如印度姐姐说“our culture”的时候我理解为指代national culture, 那么“Love doesn't exist in India”这种说法本身是不是也在过分概括呢?另外一点是选取的五位都是高知女性,当然是一个很好很必要的角度,但观影时需要记住她们并不能代表所有人。
      • 讲述了五位来自不同宗教背景的女性的生命故事:日本、印度、非洲、极端犹太教、天主教。对女性的物化、污名化和压迫可以说是各大宗教的共通点了。于自己而言这片晚了很多年出现,远不如当年第一次接触《阴道独白》时震撼,但是终于有主流话语下探讨全球性别问题的纪录片了,而且比预告片的预期要好。更有意义的是五个故事的镜头都不只集中在女性身上,男性的参与度很高,尤其是印度部分,直男们的活跃度出乎意料。真切地反映出女性主义对男权系统下的男女都有裨益。性别不应该是割裂人们的阻碍。
      • 女性割礼,就是切除女性部分阴部,为了让女性失去性快感,从而达到标准的生育工具,当然还是公平的男性也有割礼,男性只切掉多余包皮,这从本质上就很可笑,当你觉得这样的事天方夜谭,但此刻此时这个世界上依旧有这样的女童在经历着这样的事。
      • 非常喜欢!非常empowering!从大学开始到研究生,只要有机会自己选题做作业的话都会选择跟女性有关的主题,今晚看得相当尽兴。希望全球的女性都能活得越来越自由,远离束缚。Human Rights Arts and Film Festival at acmi
      • 不错的 女性纪录片7.6
      • 来自五位不同女性的讲述,她们来自世界不同的地方,同样地都为了女性权益奔走,从日本到印度到非洲,从犹太教到天主教,无数女性正在承受男权社会的伤害,站在一起,总有一天我们的声音会被听见。割礼演示那段看得太难受了,赤裸裸的迫害,性应该是愉悦的,而不是和痛苦与羞辱挂钩,每个女性都有权享受性爱。
      • 聚焦五位相当勇敢的女性,她们坦诚接纳自己,向公众诉说真相,为其他女性争取权利和关注。尤其在环境与宗教压力下,很难想象她们的笑容背后,有多少艰辛。突然明白,女性平权真是一个特别棒的社会福利Package,在为男女平等带来福音的同时,也能顺带关照性少数群体,提倡多元化。
      • 如果能夠加入跨性別女性相關內容就能使得主題進一步昇華。
      • 当中Deborah Feldman写的书《Unorthodox》(离经叛道)被拍成电影很是震撼,也了解了布鲁克林里的三个犹太群体也是相差甚远的。
      • 口号喊得很响亮,十分符合当下的大潮流。镜头对准5个不同文化宗教背景的女性,很有号召力。但问题在于这样的纪录片出再多部,真正覆盖的还是极少数本就有很强的女性意识的观众,对印度女性的问题表达再直接再简单粗暴也没有《摔爸》来得婉转却流长。
      • 喜欢导演的阐述“最重要的是让female pleasure这个话题被讨论”,看到受访者恸哭也不禁跟着红了眼眶,每个反抗者都在用尽全力抗争,但其实光是讲述它们就已经足够让人心碎。
      • 在德国与先生一起看的,看完后有两个感觉,1. 压抑人性的是宗教,不同的宗教,但是相同的压抑,片中提到了天主教犹太教,穆斯林和佛教。2. 十分庆幸没有生在非洲文化下,FGM 可怕的让我流下眼泪(女性割礼,阴蒂大小阴唇全部割掉并缝上,每次性交会撕裂在愈合,痛苦不堪,主要目的在于让女性失去享受性爱的能力,且方便丈夫检验其处女的身份)
      • 没想到这部完成度挺高的,没有给满分是我觉得所选的地方有点老生常谈了(虽然足够经典)对于一部近来的作品其实我会有对地区多元化/边缘化的期许。基本上涵盖了五种宗教或者说文化背景,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pleasure",日本漫画师索马里女人与印度lovematters创始人的反抗更多针对社会制度和传统观念,美国犹太人和德国修女偏向自我束缚的挣脱。中间穿插了五次宗教经典里有关"厌女"的表述,连很多人觉得似乎"温和"的佛教也不例外。被实行割礼的女人在伦敦开起了"阴道墙"的展览,给年轻男性一次次演示割礼过程(相当于间接重复回忆自己的痛苦)她在镜头前哭着说自己受够了整天告诉别人这是不对的;漫画师对于日本的"阴茎"崇拜表示抗议,为什么女性生殖器就是"羞耻/下流"的;印度人天然的活力让反抗也充满人文关怀。
      • 分享The Waterboys的单曲《Rokudenashiko》https://y.music.163.com/m/song?id=566608759&userid=261988&app_version=8.0.30 (@网易云音乐)
      • FGM真的吓到 #its a worldwide issue
      • 平静的叙述,把自己的伤痕敢于暴露出来,这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女性割礼真的太残忍了,数万年来女性的地位固化以至于在暗中早就成为我们的思想教条,让我们一起来打破它。
      • 即便之前就有所耳闻,但看到至今仍存在于非洲的女性割礼这一令人发指的行为,还是感到震惊与愤怒。
      • 7.8
    • 豆瓣 8.6 IMDB 7.3 正片
      Writing With Fire
      2021
      纪录片
      印度

      以火书写

      Writing With Fir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消费主义盛行的这边,其实也并没有比宗教神明的那边更远离荒诞多少。长期身处在荒诞之中,不免被同化,仍有发现荒诞的视界与向荒诞发问的勇气,实在令人敬佩,亦自惭形秽,无地自容。
      • 【印度】和之前的《千审万查》有点像,即使在最微弱的地方,也要发出声量,创造自己的价值。比起影像中呈现的挑战与困难,现实永远只会更残忍;纪录片聚焦于那些能相信的力量,本身已是不易。不过这种角度选取看多了之后,也会对它们的创收、更仔细的分析模式保持好奇和兴趣;作为引言式的介绍已经足够,但还可以更深入。
      • 带着被航班严重延误而产生的时差,真正过上“国际电影节”后,看的第一个片。却几乎很投入地沉浸在这个脏乱差却有着无比坚强女性力量的印度北方邦(虽然也不可避免闭了一会眼)。即便媒体的作用和对女性角色力量的希望或多或少有点被夸大,但至少这是希望之火,需要以火书写。
      • 素材剪辑有点奇怪,而未被言说的高压不断迫近逸散开来。好惊人,连手机按键都不会用手持采访的时候怎么那么稳定呢?柔弱的身躯面对体型高大一倍的政客怎么能冷静和勇气兼具地提问呢?太鼓舞人的姿态,不止因为她们做到了什么,更因为她们想要去做什么。
      • 作为媒体从业者看完最大的感触是:做出好内容根本不(太)关乎技术有多领先,在用手机横着拍摄土法炼钢的背后,这群印度女性新闻从业者的专业度和胆识都无比过人,尤其身处更为艰险的环境,能切实去访问、记录和改变身边的世界,只有一个词respect可言~从纪录片角度来说,素材穿插也很得当,而每次成果展现的剪辑和配乐更令人热血沸腾,庆幸在今年的电影节中选中了这部~
      • 油管账号:khabar lahariya
      • 题材好;结尾和音乐都起了挺重要的作用;过程略微有点省略。在梅龙镇广场3号厅倒数几排,原文字幕有点看不清楚,中文字幕译得不错。播放片尾时影迷自发鼓掌。
      • 几乎全程含泪看完。印度的女性媒体人尚且还在战斗,某些地区的媒体却已经死了。我承认给五星是情感分过重,纪录片手法无甚新颖,但记录的意义并非纪录片本身。我们需要把最多的赞美给到这些坚持本心的女性媒体人不是吗,是她们冒着危险在努力推动社会进步!/ SIFF 第9场 @影城3厅
      • 有点点爽片,记者绝对比成片里的样子更加辛苦。
      • 2021 24th #siff# SFC上海影城 其实看的时候一直在思考新闻伦理,如果事先把立场和导向强加给被采访者,那他们是不是就成为目的了。 也许把纪录片的摄影机给“新闻浪潮”可能会更有收益。
      • 上影节第一场。“后来的人会问,我们的国家发生变革的时候,你们媒体在干什么?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在让职权者负责。”这些女性太了不起了,让人肃然起敬。
      • 24th SIFF 6.20 博悦外滩 IMAX厅 这不关于的女性电影,是弱者向强权发出的呼喊,无关性别、国度。阳光下没有新鲜事儿,行在印度的事,在哪不是一样。
      • 太鼓舞人心了,无论是她们的不断进步,还是最后字幕写结婚离开的那位又回来继续工作。电影放完全场起立鼓掌欢迎Meera上台,这现场效果翻倍。 / 话说看之前预想她们会遇到的问题,怎么也没有想到手机是个需要努力才能跨过的坎。
      • Barbican Q&A,思考视点时有些困惑,作为旁观方去拍摄正在拍摄的女性,又突然以手机录屏的视角叙事,但很明显是制作的特效,而这种转换个人觉得在切换主语,叙事上还是有些琐碎了,但捕捉细节很到位。
      • 希望全世界的记者站起来 联合起来!
      • 在印度当女记者的难度肯定远远高于片中所呈现的。这群女性了不起👍
      • 这种力量真的让人心惊,无论是传统的压迫还是威权在上,甚至直面迷狂的杀人之刀都能如此冷静,从容,这种勇敢真是让人心惊。在结婚生子以后还能重返课堂,拿下两个master degree,以最低种姓女性的身份做媒体人,真是正义给人的无穷力量。
      • “为什么我们要叫祖国’母亲‘?这里根本不是民主的国家,女性也不能轻松地在这里生活。”
      • 2021.06.16. SFC上影 社会纪录片:全女性工作者的印度《新闻之浪》致力于报导民生、关注受压迫女性处境,进而推动国家前进。总编辑除了带领大家工作还承担培训其他同事使用智能手机拍摄编辑数字化报导,优秀记者苏妮塔为了家族荣誉而结婚,婚礼上的她一点都不快乐,数月之后她回到报社,真的是影片中最令人高兴的部分了。影片还顺提了下男记者报道的不同之处。2019年40位记者被杀害,导致该行在印度成为高危职业。btw 印度男性参选政党首领大言要将强奸案发率降为零,场内女性观众发出了鄙夷之声,真是有趣。
      • #SIFF2021 赞叹于女性记者面对男性受访者的理性、冷静、智慧和团结,呜呜呜呜呜
    • 豆瓣 8.3 IMDB 4.8 HD中字
      LFG
      2021
      纪录片
      美国

      给老娘冲

      LFG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HBO上首页上宣传,就点进去看了。女足运动员们关于薪酬抗争,看得热血沸腾,又很难过。重点强调了两个运动员,帅气的megan还有一位单身妈妈。她们都很棒,equal play,equal pay。 Let's fucking go.
      • 有被Megan Rapinoe狠狠圈粉到,看到女孩们聚集在一起为自己、为后代、为更多更多的女孩而战,实在是太感动。
      • 21世纪还能听到因性别不同就天然低人一等的言论,人类现代文明也没进步到哪里去
      • 女人合力不生男,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几千来女人的失败就是生下来的男人,站稳了就爬到女人头上拉屎拉尿。
      • hard work
      • 全片看得最让我愤怒的就是,女足必须要不断地赢球、而且是要赢冠军,才能得到争取同酬的资格,并且只是资格而已。而不论赢了多少场,最终也还是没能争取到那些男足躺平就能拿到的薪资和待遇。只因她们是女人。 跟美国男足相比,美国女足成绩更好(四届世界杯冠军)、赢得比赛场次更多、为美国足联带来的收入更多、比赛在美国的收视率更高,但收入却比男足低。打进世界杯的奖金是男足的一半,每晋级一次的奖金更只有1/3。 后来公开的足联的法庭辩词,竟然明目张胆提到女性生理结构比男性低一等。不是说不同,而是说低一等。简直让人瞠目结舌。这不是性别歧视是什么。高等动物的你们倒是拿个世界杯回来啊🙄There’s no social equality for women without financial equality.
      • 不知道为什么有人在说译名,我挺喜欢这个译名的💅🏿主要记录的是2019-2020美国女足围绕同工同酬展开的斗争,详实且热血。希望持续蔓延扩散运动影响力…别的不说,薪资平等这点体育界做的实在太烂了
      • 中间哭了无数次,所有我们获得的平等,都是我们应得的,却也需要有人在不停被打击中不放弃抗争。译名就是对这个操蛋的现实的发声,绝对没毛病
      • megan rapinoe我可以!!!
      • 让国足每天看一遍,好意思。8.2/93 【IMDb4.8/778】
      • 人家争取同工同酬了,我们还在出柜即失业
      • 最后裁决的法官又是一个"he",唉…………………………………………………………
      • #Tribeca Festival 2021 已经21世纪了 拿了4届世界杯冠军的美国女足还没有美国男足的工资高 甚至连equal pay的官司都还没打赢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 Let's fucking go!!
      • Megan Rapinoe and all other women in WNT are my heroes, period
      • 🇮🇪☑️
      • Team work make the dream work, 女足史上又一次里程碑事件
      • 多么自信和勇敢的紫发姐姐!
      • Go fuck yourselves. 公然扭曲基本事实,无视基本数学和经济,非要挑竞技体育woke自取其辱,简直把所有人都当傻子侮辱。
      • 第一世界同样有抗争,不过很难让人完全共情,比如,我很想知道如果美国女足和中国女足的队员,日本女足的队员聊聊天的话,她们会怎么想。感动有一点,主要还是钦佩那种勇气和实力,说到这为什么奥运会美国女足没进决赛?
    • 豆瓣 8.7 IMDB 7.5 HD
      Found
      2021
      纪录片
      美国

      找寻

      Found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太多感慨,国人被党玩弄的都是生命,历史眼见着重演,多生的英雄母亲,超生的游击队,无数被杀死遗弃的婴儿,迅急开放的二胎三胎,都建立在不尊重生命,人只是他们的生产工具,需要时就倡导,不需要时就扼杀。三个幸运的女孩在爱中长大,只想找到亲生父母,让自己生命更完整,更众多在国内被领养的幸运女孩们,不知道会如何选择,更多样更复杂吧
      • 生不生,什么时候生,生几个,that's all my freedom
      • 想想现在的“三胎”,有些事真是ridiculous
      • 有15万中国人被收养,几乎都是女孩。
      • 这个题材我愿意给10星。 采访李阿姨时候,她不识字,因为那时候穷,很早就辍学了。她说“现在生活好多了,还能把剩菜扔掉” 心酸,跨越10几年寻根又和孤儿院那些照顾她们的人团聚,老了,看不得这些东西,祝福这仨小只,和开头那15万,虽然真实数字可能远大于这些,希望世界美好,阖家团圆。
      • 其实还略过太多背后的惨痛了,但即便稍微展示了那么一下,我也已经难过流泪得要死。那些黑魔法制定者什么时候能够被追溯清算报应。
      • 歷史的小段落到每個人身上是一輩子的苦澀。
      • 为什么被外国人收养、健康长大的中国弃婴要“寻根”?如果不带入亚裔在美国的处境很难理解这个问题。在一个百分之九十九的居民都是白人的美国小镇,你的肤色种族和你被抛弃的历史始终缠绕在一起,你甚至因此被霸凌。这种暴力会不断push你去想“我是谁”这个对别人而言根本不用思考的问题,而作为小镇里唯一的亚裔,你甚至也无法和亲近的白人朋友诉说这种痛苦。答案唯有回到那个你被遗弃的地方才能找到。另外觉得这个片子很好的是,它不仅是关于三个弃婴的故事,还有领养者、帮助寻亲者、曾经照料者的故事,虽然有些只是几笔带过,但足以窥见她们人生里那些关于“性别”的创痛。
      • 看完了 内心复杂 可能要平复一下才能写影评 正是因为我是一个在海外的中国人 因为太理解双方的痛苦点 所以看的时候实在是太难受了 这个故事可以很粗暴地甚至政治化地被概括成美国白人对abandoned Chinese girl aka one child policy牺牲品的救赎 但是这不是true story 最后看了下导演是白人 电影刚开始的时候视角也非常美国化 但是渐渐地会有更多integration 所以也像是一个西方视角试图去理解这件事 事到如今地球人和地球人之间的感情connection 通过个人的travel和individual direct communication 就能实现 幸运地一些误会也能得到解决 祝好
      • 一個是one child policy,一個是重男輕女,再加一個貧困,你說不清到底是哪股單獨的力量能把事情推向這裏,15萬中國人被收養,幾乎都是女孩。 配合如今的三胎政策,真是諷刺。
      • 三个女孩在领养前都遇到了用心照料她们的保姆,都拥有了温馨负责的领养家庭,不识字的李阿姨,把Lily带回家照顾的杨阿姨,叫Lily“面包”的老奶奶,为了照顾孩子去上医学院的福利院院长,Lily的养母…成年女性对弃养女婴的关爱,再次感受到了女性互助。
      • 看哭好多次,尤其三個女孩子第一次來到中國,走上街頭那一段,一度大哭。劉好說,她覺得自己和這些女孩子有共鳴,因為她們有一部分是相同的,我也有,我站到鏡子前打量自己,覺得自己甚至與她們有著相似的外貌,來自廣東的、可能帶著點客家血統的外貌。看之前我認為她們不需要尋找親生父母,片子讓我理解了她們尋找的意義,也讓我明白,這些拋棄孩子的父母也有另一個形象。(題外話,我館的家譜館怎麼沒這功能?)
      • 典型的重男轻女下的事件,别硬往计划生育上扯,寻亲可以,寻完了就回吧,大可不必,不值!
      • 原来生来就知道自己的身份已经是一种blessing,我现在和以后都将永远痛恨“吃人”的政策,因为我忘不了一张张流泪的面孔,太多个体要背负起本不属于自己的命运,以及得到纯粹的爱是多么地幸运,无关血缘和亲情。
      • 被告知DNA不匹配,父亲面无表情,母亲一脸茫然,继而泪奔……真实又绝望
      • 一种政策你永远不能否认它在宏观上的作用,但在某些人的身上,你可以看见伤痕、看见破碎,“找寻”是她们、也是他们做出的巨大努力,她们在自我治愈,这令我很感动。|最后一幕的希望,既心碎又欣慰。
      • 明暗婊了整整93分钟一胎政策,妈的,终于在51分钟时刘好绷不住了,说她爸爸曾因为她不是男孩儿想跟她妈妈离婚!妈的,就是重男轻女、遗弃亲生女儿,一个个全把责任赖在一胎政策,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整得自己好无辜啊!真行啊!脱身之术是让有些人玩得明明白白!怎么不说你要不重男轻女,你要去做男性结扎,还会遗弃孩子吗?!然后又说得Lily、Sadie、Chloe好像生活在水深火热一样!Lily的妈妈虽然单身收养,但是一个大家庭,也给她做手术了,她舅舅也来参加她的父亲日主题活动了。Sadie父母虽然离婚,但她父亲也没有放手不管,她有两个圣诞节日、两个生日。Chloe虽然从小在犹太学校学习,但后来她的父母尊重她想学中文的资源,她开始学中文了!还有寻亲之旅这都是要花钱的,她们的父母也都支持了!只有三个阿姨是好人
      • 他们当年是真的被迫还是主动放弃…… 我不知道
      • 女性承载了太多苦难和创伤。
      • 这个寻,更多时候是寻找自己。题材实在是让人泪目,其实抛弃孩子是双方的伤害,对于遗弃的婴儿是成长的伤害,而对于抛弃孩子的父母是内心的伤痛。“计划生育”这四个字,拆散了多少家庭,遗失了多少儿童,丢掉了多少人性!
    • 豆瓣 8.9 IMDB 7.5 1080p
      好好拍電影
      2020
      纪录片
      香港

      好好拍电影

      好好拍電影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即使已是躺平任嘲的廢物,但看到有人勤力一世,投身於自己所熱愛,還是會被打動,雖然「勤力係沒L用噶」。太多可愛的片段了,笑言飲醉酒會開始念莎士比亞,嘴上說等有錢了就考慮去整容,還要找個教練把曲線都練出來然後穿吊帶,分手後其實暗自慶幸終於有時間拍戲,以及在垃圾桶旁抽菸被各種路人借火的Ann。最後在金獅獎領獎致詞時感謝香港真是看到眼濕濕,然後從包裡掏出紙巾若無其事的脫下口罩擦眼淚。
      • ann对香港的几番表白我看得胸口生疼哭得好惨 可能我自己都无法估量香港文化对我的影响多深多重 太想念那座城市了想念在那里留下的每一个瞬间 这是题外话 纪录片对我来说起到了蛮重要的作用 会发现原来ann一直拍的内容就是她人生各阶段的经历和处境 看到她陪妈妈在街上走的身影一下子回闪桃姐里一模一样的镜头 还有和日与夜里一样的花灯 这就让我更爱她了 更不用说食烟喝醉了念莎士比亚 送妹妹自己用不到的fashion提袋 理由是装不下A4纸 她就和宫二一样 是会迷的人 为拍戏疯魔为拍下香港每个角落疯魔 不知是真实还是说震动 她会因外表这件事从拍戏里找寻自己的价值 虽然她认为记者反复去问女性电影很烦躁 但同作为女性我会觉得这些细小有力的反应与传达都是女性独有的吧anyway long live cinema
      • 因為喜歡她太久了,有時候會忘記自己為什麼會喜歡她。看她的訪談,去她的分享會,看她以前名不見經傳的電影,會知道她作為導演的堅持和實驗性,也會知道她作為一個普通人笨拙和戲謔。在這個紀錄片裡真正催淚的是,我們不僅在熟悉的片段裡重新發現了許鞍華,也看到了什麼是「滋養」,什麼是「報答」,什麼是她和這座城市的互相成就。
      • 「你真係好勤力。」「勤力係無燃用的。」
      • 电影是老婆、文学是情妇的许鞍华,时而感性时而疯癫,别人说她关注边缘,她说自己阳光灿烂。因为害怕投资人赔钱,每部电影都当最后一部来拍,烟不离手拍片不停。许鞍华的电影里有香港社会的市井百态,一枝一叶总关情。她把人生献给了电影,而拆解她的电影,又能从中窥见导演的人生轨迹。看纪录片之前爱许鞍华一百分,看完之后爱一万分。LONG LIVE CINEMA!
      • 看到最后觉得被骗了,全片好似许鞍华是个loser,几段低潮期,电影不卖座,感情空白,结果结尾五座金像奖最佳导演片段和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分明又是人生赢家。最喜欢的一段是在内地宣传《明月几时有》的间隙,抱怨记者问题重复,都问什么女性电影的问题,结果话音刚落她又开始食烟😂 前一秒说有个野心运动变辣妹下一个镜头大啖菠萝包😂
      • 再次证实了“跟随,跟随,再跟随”是纪录片创作的黄金技法,更何况subject是许鞍华,那么天真、干净和赤诚的创作者,片子自然是特别好看。时代巨轮,导演北上,我有预想过Ann怎样处理资本和初心的关系,她一直和她创作的电影人物保持观照和并行,就是吴念真说的,“在时代夹缝中做抉择的人”。Ann的选择是:二十周年,“不要让我说祝福的话,我不要”。完了以后,谢谢于冬,你是个好老板🙏
      • 延遲版HKIFF. 全片閃耀的都是許鞍華個人魅力的光芒,所以片子本身的「紀錄」感不強以及和「拍電影」關聯不大也顯得不那麼重要了。無論是她本人生活工作中的舉手投足,還是身邊人對她的評價,無不指向一個致命的現實——她·真·的·太·可·愛·了!!不是作為導演,而是作為一個人。受訪者的金句產出量都不要太高,特別蕭芳芳說她是在「神與狗之間找到平衡」,笑到飛起。P.S. 片尾剪輯驚現:林澤秋。
      • 有兩段挺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是攝影機近距離捕捉許鞍華在片場專心導戲的工作狀態,這是一個居於幕後的導演難得地坦誠相見,展現新性情的時刻,對比起杜Sir在現場「直腸直肚」的火爆脾氣,許鞍華要溫和克制得多。有趣的是,太專注的Ann更多時候是整親自己,看似是一個向外宣洩情緒(爆粗大罵),一個反作用於己身(磕磕絆絆),但實際上對那些不滿足於現況,努力做到最好的電影創作者來說,著緊套戲受傷最多的永遠是導演自己。 二是拍許鞍華電影之外的生活日常,她與年邁的老母親出門去私家診所複診,到達後才發現診所沒開門,Ann於是便帶母親到樓下茶餐廳喝咖啡。很喜歡攝影機安靜地對著熱氣騰騰的咖啡杯,母女倆不發一言相視而坐,享受什麼也不做的恬靜舒適。隨後,鏡頭目送Ann攙扶著母親徐徐離去,日子細水長流,人生不就是這麼一回事嗎?
      • 电影是我的老婆,文学是我的情妇
      • long live cinema
      • 剪辑好流畅,想不到许鞍华原来是这么可爱。中间有些她真性情流露的部分我和邻座的小哥整个笑到失控。有人说导演是上帝,有人说导演是狗。希望她在上帝和狗之间可以找到平衡。
      • #SGIFF2020#没想到许鞍华导演的家庭还有这样的故事,真是如电影一般(而且她也确实拍成了电影)。按照这部纪录片里的梳理,其实包括后来的很多电影都有她自己的人生经历的映照。因为是很亲近她的人拍的纪录片,所以有大量的第一手的许鞍华本人的影像素材,又采访到了很多圈内的同僚大佬,所以真的是很细致的对许鞍华电影经历和心路历程的呈现,她真的是生活极“接地气”、性格极可爱的一个人。
      • 許鞍華教人敬佩之處,在深陷商業法則的電影創作找出懶活之道,她電影裡引人共鳴,正是失敗者視點直根人物骨子內,是不停追尋與大環境的抗衡失敗後的失落引起的理解和共情,所謂要成為更好的人的失落感,沒有英雄,只有你我一樣的尋常。我常常懷疑,假約香港敵視藝術,以商業/藝術作二分法的創作環境略為鬆綁(藝術導演曾經標誌著代表失敗,自我中心的代名詞),少了商業包袱,她會否拍出更好的作品,對環境和自身沒有停止過的自省,一次又一次問她是否香港和女性看來是多餘的,與香港的連結是責任和不滿多於愛,正是她「包拗頸」的個性,一方面令人常常感到自相矛盾,對既有電影模式一次又一次突破觀眾底線與期望,擴闊了香港電影的邊界。文念中以局中人的溫柔回看好友半生,也為這位走過大半生電影路的導演,記下母女晚年平淡的日常與和解。
      • 2020.10.23 虽然片名叫好好拍电影,倒是没怎么记录她怎么拍电影的,相反大量从他人和她自己之口、以及生活的琐碎来讲述这个一直在好好拍电影的“在神和狗之间找到了平衡”的导演。阿Ann真是太太太太可爱了!可爱到其他说起她的人也都可爱起来。(看到最后Figaro画了框框突如其来的一阵难过
      • 頗全面,包含了許鞍華的成長趣事、家庭、生活如何影響作品等,訪問內容豐富,而且Ann Hui非常幽默風趣,內容不沉悶。沒有一個很明確的主題,但把許鞍華這個「人」塑造得很完整。
      • #金馬57# 在捷運上和滿意說,現在的以後的、了解的不了解的人想去觸碰許鞍華,這部都是一個很好的參考。大概是朋友來拍,鏡頭是帶著感情的。觀看過程中好幾次流淚,場內其他人笑的時候我常常笑不出來,她是這樣為電影燃燒的人啊,所以那些為難和曲折都不重要,都是可以用講笑話的語氣說出來。沒想到會有她講她不自信沒愛情這段,喜歡,那些消逝的易散的都不如她自己造的電影世界穩固。 有這樣鍾愛的事業的人是幸福的,擁有她也是我們的幸運。
      • 许鞍华说:“电影是老婆,文学是情妇。”徐克说她:“不做屈就市场的事情,做坚持自己的的事情。”她在神与狗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看完纪录片才知道原来她这么多电影都有自身的影子。
      • 【亚洲跃动电影节 2021】许鞍华拍电影也是在拍自己的人生,《黄金时代》里的东北是讲自己的故乡鞍山,《客途秋恨》里的背诗是讲自己的军人与知识分子家庭出身,《桃姐》的年迈老人则是讲自己母亲的养老问题。作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旗手,电影是许鞍华的灵魂,她用电影造梦,也用电影还原生活,她的色彩是孤独悲凉的,但她的电影都指向救赎。
      • 很難不想到《去日苦多》,也很難不去和《去日苦多》作比。把自己拿去給別人拍和自己拍自己相比,還是少了很多主觀層面的自省,幸而結尾處有小小呼應,算是二十餘年後的一個回答。前半部分非常寡淡,總歸還是靠傳主個人魅力來加分。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