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3 IMDB 7.5 HD
      Wasted! The Story of Food Waste
      2017
      纪录片
      美国

      食物浪费的故事

      Wasted! The Story of Food Wast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在不浪费食物这一方面自认为做的尚可 但还是有很大进步空间呐,片子拍的比较正向积极,很喜欢
      • Waste Food再利用: 1⃣Feed People 2⃣Feed Livestock 3⃣Produce Energy 4⃣Compost 5⃣Go to landfill (worst) 相比最近的那位只会口出狂言的瑞典少女,这群人才是为环保做实事的群体。
      • 这是一部有科普有生活有鼓励镜头也很好看的电影。最近比较牵挂环保,但是局限于塑料袋和塑料制品。看这部电影过程中,了解到很多触目惊心的现实,以及令人感动的努力和改变。在环保这件事上,每个人都有可以做的小事
      • Anthony fucking bourdain
    • 豆瓣 9.0 IMDB 8.2 HD
      HyperNormalisation
      2016
      纪录片
      英国

      超正常化

      HyperNormalisatio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信息量巨大,记录一下首要感受:1、整个政治体系都在遵循基辛格的认知管理理论,即让世界和信息变得简单化一元论,因为复杂、深刻、真实的信息会动摇统治,也就是民众只要变得头脑简单即可方便统治;2、50年政治发展历程,因为互联网的出现,power从强迫民众去接受信息,到说民众接收到的只有自己想听的,本质上是认知管理的进化;3、为什么没有China?因为本片的全球话题,C在其中确实没有多大作用,前半部分我国没有参与到全球化,后半部分我国的互联网认知管理也就是墙只针对国内,对外界的影响也不大;4、power从政治集团移交给金融集团再到政治、金融、科技集团联合统治,这个历程有趣点在于国内和国外在所有制上的巨大的区别,所以如果拍国内,一定单独的一部纪录片才能讲清楚;5、威廉·吉布森的书要看起来了
      • 纽约·大马士革四十年双城记。卡扎菲为卖绿皮书,真是什么锅都敢背。三提特朗普,一为经济危机,致富;一为赌场衰败,破产;一为美国大选,获胜。苏尔科夫,普京背后的男人。什叶派首创Sucide bombing。
      • m21201:统计学下智能伪世界,对一部分人而言是抽象的冥界,对一部分人而言是可以建立乌托邦的贝叶斯理性主体/新寄托,同时伪世界的趋向蛊惑成为新工具;zhengz与金融相互绑架,Kissinger的权力制衡影响中东和平,叙利亚阿萨德联合霍梅尼组织ren弹赶走美,利比亚卡扎菲成为英美认知管理的新”英雄“及新工具;苏尔科夫带来操控,更重要的是破坏感知,带来不能确定事实的迷惑。搅局者并非要赢得战争,而是利用矛盾来创造恒定;伊斯兰新思想家苏里,就像古希腊伯里克利指导雅典非正面对抗斯巴达一样,告诫不能像laden正面对抗,需要小规模、随机对抗带来新恐怖。纪录片有些混乱,对伪世界和zz戏剧化的解读带来思考。
      • 倾向于简化思考和解决事情,危机常常在几十年后爆炸;没人知道事实是什么,“利用矛盾来创造一个恒定的状态”,“利用恐惧让世界变得戏剧化”。挺散乱的,阴谋论意味很浓。其实里边提到很多没想到会发生的事情,说不定只是和混沌现象有关?头脑简单的人看不清世界的虚实,所以看不到的现实事务,分不清轻重缓急。……最后能控制的,只剩自己的身体?(这个都很难)
      • Read a good book, turn off the lights and go to sleep.
      • another ambitious Curtis essay on media exposing how modern politics & ideology becomes what it is now through the technological and artificial manipulation of perception
      • 不是我所需要的信息。乌尔里奇贝克,安东尼吉登斯,以及苏尔科夫。奇爱博士,潜行者。1.1975年的纽约和大马士革2.苏联,超正常化,路边野餐3.可怜人的原子弹4.网络空间→新乌托邦空想主义,网络是LSD的替代品5.上校,卡扎菲6.UFO,认知管理7.阿拉丁,伊丽莎8.柏木绍夫,人肉炸弹9.一个没有权力的世界。
      • BBC这部纪录片野心很大,以近四十年的世界格局来反映尚未完全走出现代性困境的人类所面对的后现代性困境。旧权力结构和管理模式所带来的去个性化让个人主义呼求与日俱增,种种权威因为权力形式与施受模式在不断迅速重构与解构中因此变得不再具有公信力。网络平台作为无政府主义平权试验场开始爆炸性发展,但现实与真相也正因为这成为诱导人们价值观和思考方式新工具的种种网络景观而被虚化并逐渐可被操作和塑造。政治成为了由谎言堆砌的作秀和以操控舆论并激发人们潜在暴力性的去道德式活动。而人类历史经验也正逐渐与新事物的发展模式脱钩,日渐增多的人类行为形式和欲求种类在尚未被系统性提出与建立的新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之中,让整个世界正在走向不可预测的境地。人类自身则正毫无知觉地在自己给自己创造的梦境中完成一场不计后果的全球性狂欢。
      • “资本的逻辑是合理的” ”想象的共同体建立在想象的敌人之上” “媒介、技术是有主观性的” 一部系统化的”小“报新闻
      • 为什么没有中国
      • 本来以为看不下去,结果居然兴致勃勃地看完了!看来何止国际局势是这样,我看个纪录片也一样呀!
      • 米国的金融萧条是大鳄们背地里的又一轮收割;叙利亚的内政斗争;真实的巴以冲突可不像bx金刚里描绘的巷战那么轻松;利比亚的民主斗士并不是米国乖乖的傀儡;频发的UFO大概率是美军在试验自家的新战机。我们眼中的超常现象多是政商大腕兜里再正常不过的手牌
      • 一种观看视角:分析了从70年代起美国和中东的关系的演变,互联网的发展等等,我们的世界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模样的。 强烈推荐给所有人,太好看且容易看的纪录片。
      • 极强的导演意志主导着全片。影像,无论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在Curtis手中都成了价值等同的提线木偶,彼此纠缠,直至真假难辨。尽管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但很难说本片的论证方式是令人信服的。它抛出的结论之密集,之干脆,之迅速,让人在焦虑没有看到事件全貌的同时,又不得不跟随导演的思路前进。在展示混沌的同时,又向芸芸众生展示了自己披荆斩棘的姿态——这何尝不是精英主义的自大说教?
      • 厉害。。。
      • 这也是简化现实的一个版本吗?但是剪辑真的挺有趣的,图像比旁白说得多
      • 2016.11.08 Trump时代元年之前传
      • 用了旁白没那么酷了,但一阵见血尖锐更胜以往。
      • WE ARE THE _____ ! ! ? ?
      • 结论大体上认同,但论证方式还是有些可疑,尤其是对小说、电影特别是脱口秀片段的援引。印象较深的是1.被称为“灰衣主教”的俄罗斯现行政体的总设计师苏尔科夫提出的“感知管理”,即旨在通过一系列自相矛盾的政策来搅乱人们的认知,逼迫人们承认自己的无知,从而退出公共空间的执政理念,而这一理念在本片导演看来,已成为全球政客的共识;2.该片将社交媒体的兴起看作是六七十年代LSD热的赛博式延续,并且不无敏锐地指出自由主义者如今将互联网视为他们的主要战场,却没想到,正如有关研究指出的那样,Angry people click more,他们的愤怒最终只是化作支撑互联网经济的燃料,而后者恰恰是他们所反对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 IMDB 7.0 HD
      Made You Look: A True Story About Fake Art
      2020
      剧情片
      加拿大

      以假乱真:赝品的真实故事

      Made You Look: A True Story About Fake Ar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Bergantinos回了西班牙,钱培深回了上海,只有Rosales作为美国人跑不掉在家监禁9个月上交资产。最后一段对Bergantinos的采访,背景音乐突然欢乐了起来,还向导演推销“Bob Dylan的口琴”
      • Knoedler画廊诈骗案,真心佩服当枪手的中国画家(且竟然还和AWW有关系)……“有钱人更在乎钱”可以解释为何如此庞大的骗局持续长久,无论买卖中间商都希望赝品成真——最终目的为实现财富增长
      • 看完就想Howard Becker年轻个几岁,搞不好就把艺术品造假业写成社会学专著了……
      • 我的妈呀,看得瞠目结舌,堪称真人版《最佳出价》,有钱人的钱也太好骗了!而且没想到那个画假画的是个中国老头。。。
      • 就像Fran说的 我们活在这样一个时代 在auction house 人们会为成交鼓掌 而不是当这个作品出现的时候 "the blind art collector" 简直是当代社会的最佳隐喻
      • 笑死,艺术品收藏真是个扯几把蛋的行业,好几个连真假都鉴别不出的虾咪专家都能被当成行业大拿。一件作品价值几何,全靠一小撮最有钱买家的看法决定,而这些买家大部分时候都在装糊涂。什么叫皇帝的新衣,这就叫皇帝的新衣。。。。
      • 最没有想到的一点是:knoedler的老板michael hammer是Armie Hammer的爹!!!
      • 在法庭上争论rothko的假画是否放倒实在太当代了llllllollllllll
      • 现代艺术史上最大造假案,原名“Made you look“一语双关(“令你注目”和“做出你的样子”),翻译就少了点韵味。这个案子最讽刺的是,一样作品本身能带给观看者触动,也非临摹品而是“原创”,换了个名字就能决定到底有没有”价值”,更有问题的难道不是这个现代艺术圈本身吗?出这个案子真的是狠狠打了现代艺术整个圈子的脸,不能更尴尬了。
      • 现在有了这么好的故事,那假的画可不该是一文不值了
      • 标记
      • 作假源头钱培琛,查了一下,回中国了。他以前和木心陈丹青aww一块儿混的,真是神奇的交汇。
      • 钱培深牛逼啊。 模仿这么多现代抽象大师。
      • 精彩!推荐~世界级艺术赝品啪啪啪的打脸,精彩~
      • 真实的世界比小说更精彩啊。
      • There really is no such a thing as Art. There are only Artists. 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 情节引人入胜的纪录片。
      • 震惊!!!
      • 真是一个epic story! 充分揭露艺术圈有多少fluff。整个案件中获益最多的Ann Freedman和Michael Hammer赔钱就了事了。被起诉的都是移民或外国人。钱培琛被牵连在这个案子里实在太不幸了,画这些画每幅也才几千美金,更气人的是好不容易出名了美国人连他的名字都没拼对!应该是Qian Pei Chen 而不是 Qian Pei Shen… 附上当年关于钱的一篇报道 http://m.dooland.com/index.php?s=/article/id/365502.html 最可笑就是中国画圈的人都不觉得他假冒的画有多高超但是就是骗过了美国人…
      • 《合法剧本》的现实版
    • IMDB 6.8 HD
      Coded Bias
      2020
      纪录片
      美国

      编码歧视

      Coded Bia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HIFF 人脸识别技术隐含的种族与性别歧视,及其广泛使用造成的各行业人权侵犯问题。人不能被算法反控制。而在大洋彼岸某个大国,所有的公民已经接受了时刻被监控,还为支付宝人脸识别功能的便捷而感到骄傲……部分观点还是局限,这种议题哪里缺席讨论就哪里误会加深,有什么办法呢哎……
      • 此片充分展现了美英自由主义进步政治、多元化、国内种族正义斗争,与他者化中国/中国人的并行并举。从刻意的无厘头中文翻译(只为表明这是“中国”),到对中国制度的想当然,到采访这唯一一个惊世骇俗的奇葩中国人(号称要感谢信用积分帮助她有效择友)——纪录片最后,美国英雄说,他们和全球反监视斗士站在一起,胜利属于他们。这就很清楚了,“中国”对于这个纪录片的主体而言,一开始就在这场斗争之外。一开始就是他者。一开始就没有相应的人性。是反乌托邦的平行宇宙。用来侧目,用来酝酿,用来自我鞭策。这其实也都无所谓——如果中国不是一个真实的地方,中美关系不是真实的地缘政治,中国人不是血肉的行在这个地球的人。
      • 提出了值得探索的观点,以及适当的话题兴趣,尚可一看。但短短时间内,受访者与镜头开始不断飘摇,别国、AI、数据隐私、新闻事件...一篮子装,就想法太多角度太乱;这些提出最终没有归拢到问题本身,比较可惜,也值得更多挖掘。
      • 信息时代本具有的特征即直接反馈,以快速直接/新闻方式定点传播给民众,我们都是无时不刻被算法影响,人工智能带来的“妨碍”数字化并非祸首,背后垄断话语权的科技公司才是!
      • 比较讲究的纪录片。“我们都在被脸部识别监控;唯一区别就是,钟果对这件事是透明的,而霉果不是。” 大实话给五星!
      • 看完后我得出判断,我国将在数字基础设施上不断甩开西方
      • 算法系统对少数/弱势群体的不公正应该被认识到和怎样解决。今年看到的好几部纪录片都在探讨技术的道德漏洞。这是有必要的,可惜这部片拍得有点乱。
      • “Intelligence without ethics is not intelligence at all”
      • 觉得讨论还是流于表面,稍显杂乱。
      • 3.5
      • 有讲到big bro is watching you 然后用了一些泥岗去年下半年的footage 很update了 然而字幕打出来 还是难以避免后面跟着逗号柴纳 忍不住想泥岗观众如果见到又该不开心了吧
      • 在没接触相关的学术探讨之前可能会觉得这部片子角度新颖,现在会觉得只是记录了几个主人公为发声作出的努力,在引导大众重新审视“人脸识别”/AI/算法技术上没有推进。我在想,也许目前传统纪录片形式并不适合去表达这个话题,因为观众已经适应了这个环境,需要更大的“刺激”才能激发辩证思考,形式创新尤为重要。比如互动纪录片Do Not Track,multimedia project Stealing UR Feelings就用更简短的篇幅和互动形式让观众自发地意识到目前算法技术的问题。
      • 请问这是加长版ted吗
      • 科幻片中的世界已经到来,只是尚未平均地实现在所有人身上。而更糟糕的是,现实是反着来的,更以效率而非道德为准的算法,会先作用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将你分级分类。而这以科技发展为名的趋势,目前却毫无对其有力监管监督的机构...
      • 刚好学校和校际有看的机会,再加上明天要和同事给学生准备一个这个纪录片的讨论空间,就和家属一起看了。内容是不错,有点浅,但也没办法,倒是里面有采访的对象在Twitter上的分享更有意义(比如:https://twitter.com/rajiinio/status/1375957284061376516?s=21)data ethics和algorithm bias在不久的今后肯定会进入统计和数据科学的教学内容和空间,所以我等也需要多进行自我教育努力思考形成观点…
      • 整部片子建立在对于算法歧视和人脸识别技术的担忧上,但在探讨的深度和可行性上仍然不够全面。兔子国国民莫名被cue了一整部电影,估计好些人又要不开心了。
      • 73/100
      • 无法评分。一方面是跟我感兴趣的话题很相关的讨论,一方面觉得导演也只是生产了一个纪录片流水线产物,只不过perspective比较有意思。看片高潮在看完片之后,which is when danah boyd is answering my questionnn!!! 我追到星了!(暴言)
      • 一个个鲜活的人被算法赋予价值,连AI都学会了歧视,直到今天2020.09.05 依然没有出台任何关于限制人脸识别的算法。以及有点讽刺的是 我边喝着靠着人脸识别支付的奶茶边看着大屏幕上打出一行“San Francisco became the first city to ban the facial recognition system” 两个国家全然两个极端
      • 3.5
    • 豆瓣 8.0 IMDB 7.3 1080P
      Once Upon a Time in Venezuela
      2020
      考驾照
      奥地利/委内瑞拉/巴西/英国

      委内瑞拉往事

      Once Upon a Time in Venezuel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sponsored by Women Make Movies /百美汇
      • 后查韦斯时代无法解决淤泥问题,因为所有的管道都为处理石油泄露而被征用。这个消亡的村庄只有壮阔的闪电,却听不到雷声。曾有一艘船,叫委内瑞拉。
      • 8.0 是什么让一个村庄消失,是淤泥,是无能腐败的政府,是被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钉在全球工业链最底端的现状……他们以前很穷、现在很穷,可能会生生世世穷下去
      • 7.5。以淤泥侵袭社区开端和结束,带出一场短暂的民主选举狂欢、日常的喜乐、少女新娘等诸多现实。民谣老爷爷以一己音乐之力活生生把我这儿的评分提高了0.5分。
      • 7.8 政治像一场场瘟疫,侵蚀着原本就破碎的生活,人们对故土爱的深沉却被故土抛弃
      • 一首身临其境的挽歌,关于一个陷入泥潭的村庄,关乎一个充满问题的国家。平静的叙事中,对于生活的刻画,充满趣味的隐喻,令影片充满力量。
      • #SIFF23rd 02# 我可能会在别的海滩看见你....
      • 马杜罗上台后,经济政治文化毫无改善,反对派仅是一场权力的狂欢,系统的内耗不自知,短视思维让当权者仅能顾及选票,核心技术被他国掌握,无止境开采本国资源而无法出口,内部石油需求已经背离市场规律,背后是货币价值的不断消亡,而人们习惯了黄金时期的慵懒,即使是前瞻的女教师都无法迈开率先逃往邻国的步伐,片中一度猜想,中年大妈女议员会不会弃之而逃,最后她在议会义正言辞的发言足以抵消她前期做作的选情操纵,大概是,这一片土壤上的原住民,无法割舍对故土曾经黄金时代的依恋感情,连女教师都期望能回到过去富得流油而辉煌的委内瑞拉,她的女儿还能梦想是公主的失落年代,离他们是那么近啊。回味无穷的电影。
      • 似乎是第一次看委内瑞拉电影,缺乏政治语境的话很难真正代入当地居民的视角,但隐隐能触碰到他们的抗争和失败,那片生生不息的水面最终也成为无依之地。那些幻灭了的,被唾弃的,最终能在河岸的那头相遇吗。@LCFF2021
      • 在这一个希望和期待都已破碎的世界之中我们寻找着自己的整体性 破碎与整体共存 神性要在宇宙最黑暗的深处和最沉重的泥淖中被发现 我们的破碎性给予我们一种憧憬和潜力 将散布在宇宙当中一些神性的火花还原
      • 社会主义民主的细节
      • 围绕一个水上小镇的政治生活展开,他们对抗过,抗争过,意义都不大,消亡是已知结局,电影作为记录手段更为珍贵,一面是民主买卖,一面全民抗争,一面是淤泥肆意,一面是圣洁殿堂,摆弄枪支一幕是电影里的突刺,是电影的B面。
      • “家”随波逐流再也找不到曾经的避世桃源,党派间的倾轧成为发泄现实不满的出口,曾经委内瑞拉的活力也与水上村落一同衰退,只是国家无言无力无希望未来的缩影
      • 6.9
      • 男票比我认真,竟然在看电影之前就查了委内瑞拉的国情。难以想象在石油产量这么丰富的国家,底层人民竟然过得如此水深火热。没有居住环境、教育、食物,人民只能搬离家乡,任由淤泥掩盖。 —— 观影于第二十三届上影节 2020.08.01
      • 一个社区的消亡 更是一个国家衰落的缩影 记得之前去哥伦比亚的时候 向导介绍街头有些商贩和卖艺者是委内瑞拉逃来的难民 然后为邻国一番唏嘘感叹 所以在这之后但凡看到有关这个国家的纪录片都会多份关注 片中查韦斯狂粉阿姨一脸凝重地说 村子从700人到现在常住不过30户 这样下去Congo Mirador将不复存在 而领导在旁边打电话问别人复活节假期过得怎么样 最后在媒体面前向他们开了张“一切都会解决的”空头支票的那段 荒诞和破碎被记录得太真实 “当太阳再次升起的时候 我会在另一个海滩见到你 所以我不会将你忘记” 南美土地上的吟唱总是这样忧伤而诗意 片尾那首歌也美极了
      • #2020上海电影节第十部# 三星半。三个昼夜的刚果米拉多村,第一个昼夜的残酷现状,到八个月后第二个昼夜的代表变革的反对派赢得民主选举,到第三个昼夜查韦斯派武力镇压。权利争夺下每个普通个体都是如此渺小无力,淤泥最终填满村庄,村民如飞鸟般离开,徒留古老的歌谣回荡在曾经的故乡。
      • 郑智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无论是查韦斯还是马杜罗,刚果村的人民都逃不出被驱使跟利用的结局,南美这片尚在探索皿煮之光的土地,刚果村前世今生的变化也只是冰山一角罢了。
      • 非常喜欢
      • 观于上海电影节,水上村庄的消失,看这种男女混居的居住形态和江南渔民也没什么区别呀,马杜罗政府的无力与疲乏。
    • 豆瓣 8.0 IMDB 6.6 英语
      WeWork
      2021
      纪录片
      美国

      WeWork:470亿美元独角兽的崛起与破裂

      WeWork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典型硅谷,打着理想的名义炒贪婪
      • 前律师(Don Lewis)讲的挺好:“吸引到的都是一些刚毕业尚未有工作经验的人,所以真的都信Adam”。个个都觉得自己是creator,确实有点儿cult。改变世界跟创造世界有很大的区别,要带着历史,基于之前对世界的认知然后行动才是改变,年轻的creators们忽视的是咱们尚未到Wework这种community的阶段,当下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赚钱。看到一半孙正义还没出场,“crazy guy defeats smart guy,你还不够疯,40亿,拿去,再疯10倍吧”,“好的,爸爸”,然后大家都疯了。Hulu这个拍的还行,ofo的故事比这个精彩,潮起潮落疼的只有韭菜,哪里都一样,期待以后能看到财新拍ofo跟短租公寓的纪录片。
      • 卖办公位置的地产公司化身科技公司兜售梦想 不禁让人想起卖中药也要搭上大数据和AI的顺风车
      • Stern的教授: For God sakes, they are renting fu** desks. 我笑出了鹅叫声....
      • 一直不明白wework 和像Regus 那些sharing office有啥区别为啥这么值钱。。。看完终于明白了。 感觉和 FRYE 和Elizabeth Holmes一样。卖的是character, 是个vision。。。 最后点睛之笔戴口罩那几个镜头加一星。不得不说这些人真的是有一种可以把死人说活了的编故事的能力。
      • 事实证明,建立cult是最快的发家致富路途。所以有人去过wework summer camp吗,说没人on molly我是一点都不信的。
      • 跟exweworkers在wework看wework的故事,本月最讽刺的事情。
      • Adam Neumann和Elizebeth Holmes一样,这类人具备charisma的同时,势必有manipulative的一面。很多时候所谓的revolution和cult只有一线之差。看了纪录片才知道原来SoftBank在这场drama中扮演了如此恶劣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 有意思,正义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 【33/200】理念其实并没有那么高深,只是暗合了部分年轻人及时行乐的天性,跟开个夜店没啥两样,真正的联合办公不需要那么花哨
      • 哎 ego
      • WeWork兴衰史纪录片,孙正义的vision fund用超大体量的资金去做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投资,直接给创始人Adam丢了40亿美金去做全球扩展 最后资金断裂想IPO,不过IPO的公示文件看的太滑稽了,导致公众开始觉得公司有很大的问题 又是一个创始人Chrisma突出但是不好好搞业务而是满足自己私欲的例子,跟Bad blood很像
      • amazing!
      • 观看过程里屡屡想到从巴黎公社到世界各地的无数的乌托邦社区实验。哪怕技术的进展让人们在现代生活里越来越容易划出自己的边界,作为社群动物,人对寻求稳定联结的渴望其实从未改变。Wework是一个奇怪结合体,作为新型社群探索,看似承继60年代以来的左派思潮,同时也热切拥抱了Big Tech的技术改变世界的信仰,而两者都只留下了空洞的口号。就像Adam刻意打造的耶稣造型,千禧一代里新的神明不掌握一瞬间的生死,只攫取你的时间,热情,和attention span。
      • 卖创意理念圈钱,上海现在依然还有wework
      • 建筑学生片单新添条目
      • hippie-messianic的创始人,FOMO的资本,unicorn的梦醒时分,也正在其他地方不断重复
      • "If you tell a 30 something man that he is Jesus Christ, he will be inclined to believe you."
      • 一直好奇wework是怎么“死”的 因为觉得他有一个很好的理念 没想到原来还是人祸 简单点说 还是死在贪欲 对财富的贪欲 还有对权力的贪欲
      • wework这种work hard play hard的文化可不是像uber 怕了怕了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