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山丘之外 מעבר להרים ולגבעות (2016)

    最近更新: HD中字
    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IMDB 6.2 高清
      Maya
      2018
      剧情片
      德国/法国

      玛雅

      May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小到演员调教(包括科兰卡在内)大到段落编排(数场戏所在位置完全错误)都存在问题,在非自然感知状态下调度的自由意志成为空想,宛如电影中虚假异国触碰下却又切实存在的失去标尺的运动。
      • 相比上一步l'avenir,这一步差太远了,节奏把握的不对,演员之间没有火花
      • 想到自己是一个连Eden都挺爱的人不禁手抖/MHL估计是把“垃圾时刻”亦差不多拍出几分韵味的naturaliste(I've been for sometime,looking for someone/ I need to know now, please tell me who I am)
      • 我真的比较吃导演这一套…
      • 2.5,MHL在塑形一种以行动为主的“快”电影,Maya失败是对这样一种美学再次确认,问题根源显然不是女主毫无魅力的糟糕演技,而是剧作动作重复到趋近于0落差的静止行为。
      • 感觉主角的各种心理动机离观众特别远,Maya也只是他旅程中的一个点缀,跟匆匆经过的目的地差不多,看得我特生气。
      • TIFF#22, 3.5/5, at Scotiabank 11
      • 4+ 我真的比较吃导演这一套…
      • 往返战场间隙的一段旅程,而片名叫Maya,我不是很理解。。。;印度的段落拍得真轻盈,不过男主这个人物有些失真,反倒是女孩对他产生的感情更真实可信(然而她的表演太业余了),和[将来的事]差距有点大
      • Superficial story and manipulated characters
      • 后随机重看一些片段。
      • 局部很好看,但总体不太满意。
      • +.5. 故事大框架非常糟糕,诸多细小情节都表明其东方主义填充品属性;但同时,主体是以动作为驱动的去戏剧化情境,作为观众所被唤醒的实是远离大框架的、源自动作的细微知觉。尽管缺少更宏观层面的统筹,MHL仍然是自然主义情境构建的大师。
      • 时间上的处理依旧走极简风,不知是自然主义设计在新的地域水土不服还是其他问题,开始的部分不错,后面渐渐崩掉了洛夫以往电影中的淡然和不加修饰。
      • 看预告猜错了剧情……如果真如我所想是一个灵魂回到故乡的故事,会更有趣吧。
      • 前三十分鐘在巴黎的部分技巧熟練,後面實在是.....水準跌落太多
      • 法国女星加上新锐女导演,作品像是讲述法国人在印度的日常生活,没啥剧情。maya的扮演者像是在念台词,一字一句的,难受😣
      • 百分百共情
      • 导演很有风格,和将来的事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也一样好,就是感觉对叙利亚挖掘有点浅
    • IMDB 6.4 HD中字
      עניינים אישיים
      2016
      剧情片
      以色列

      私事

      עניינים אישיים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感觉收尾有点唐突,要不就四星半了!
      • 3.5 人和人相处太难了 想要好看的彩色地砖 想跳舞的时候跳舞
      • 哈哈哈哈真尴尬!
      • 這類家庭劇很容易拍的苦大仇深,但這部電影沒有選擇這個方向。雖然依然有人為矯情片段,還算都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溫馨小品。
      • 温馨可爱!
      • 还蛮不错的小众影片,有点意思,电影节风格?!
      • 3.5,故事如果是想告诉我们谈恋爱不要太作的话还是成功的呢,最后跳tango太可爱了,女生超美,虽然也是有点作..
      • 喜欢画面风格的调调
      • 结局很有意思,多出来的一颗星是给湖边屋子那个窗口的几个镜头
    • 豆瓣 7.9 IMDB 4.8 HD中字
      親密さ
      2012
      剧情片
      日本

      亲密

      親密さ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Metrograph. 啊对滨口无言......他的电影都太......有魅力了,会让人爱上里面角色的悲欢和谈吐和姿态。这部的台词和剧作没有欢乐时光黏和得那样好,文字有一些浮于表面,但是节奏处理掌控(尤其后半段)好像又强于欢乐时光。从这部到欢乐时光再到夜以继日能感觉到他在有意识消减"文"的比重,我认为是好的转型。
      • 已经很久没有看完一部电影后,有这种半天缓不过来的感觉了。前55分钟进入很慢,后200分钟却完全身心沉浸。登场人物没有一个算是美女美男,他们的表演也谈不上专业,但他们的反应却非常的魅力动人。(是不是因为英字幕欠精准,影响了imdb上的评分。另外,还有一个1小时左右的短版本。
      • 从一层虚构指向更深的虚构,滨口龙介镜头下的真实始终语焉不详(非贬义)。以真实性立身的不同个体都被(迫)镶嵌在不同群体内,从现实存在的剧组、虚构的战争,到被包裹的莫名其妙的爱情,人物对彼此的依赖超越了环境;但这些“他者”存在都被自我话语逐一消解,情感溃散,内容成为摆设物件,意义被随意安放,世界混乱。只有当人物完全面对或完全背对“观众”(即親密さ),真实性才有了可汲取的养料,深夜漫步和铁轨示爱在浪漫之余,也是打通虚实脉络的重要线索,有趣!舞台剧想到了Café Müller。
      • 我真的太爱中间那个戏了……而且演员真的好自然啊,这套表演体系根本不是为现场观众准备的。其实说中段ntlive也是不太准确的,滨口龙介还是重新结构了戏剧和舞台空间,尤其是两个人面对观众说话的时候,演员直视镜头对话,空间仿佛扭曲折叠起来。如果说戏剧所呈现的是一种假定性的虚构,摄影机则在最大程度上把虚构还给了现实——且不说在这之外,还有一层导演和编剧的关系。
      • 喜欢所有的电车镜头,滨口应该受到了《咖啡时光》的直接影响。开头电车空间对于亲密感的展现太精准了,公共空间中独属于情侣的私密空间,不是并座的,而是靠门的面对面,俯与仰的眼神交错。滨口的电影生成的是人的空间,戏剧里那个双人并排全景后切单人蒙太奇,直接构成并排坐着的两人面对面交谈情境的蒙太奇,简直杰作。滨口在昨天的映后说,311震灾后的日常性都是虚构的。因为日常性的核心在于不断地重复,但灾难直接打断了这种重复。《亲密》中的政治插入即是如此,暧昧的战争由此成为一个戏剧元素插入日常,成为引爆点。整体上仍然是体验式的时间策略,直接把整出戏剧放在电影里了。巧妙的是《欢乐时光》一步步把生活推向戏剧化,《亲密》里的戏剧则走向生活化,又用戏剧结构拆解亲密关系,可惜的是一些部分即便理解为重头戏前的压场,仍显冗长。
      • 公演前的两小时,不乏“在对话中从黑夜走向黎明”的高光时刻,但整体还是拖沓和抗拒观众的,虚构的战争情节和对战争的探讨也不明所以。 尽管占据后半篇幅的舞台剧本身很精彩,但还是令人质疑这样的拼接方式是否能称为电影。 至于最后五分钟,如果有影史最佳结尾评选,我会投它一票。
      • 把我看伤了,非常不耐烦,“如坐针毡,如芒刺背”。除了突如其来的浪漫结尾,但那种感觉是属于《春天情书》的。一次不太成功的实验,像是为《欢乐时光》所做的准备,但呈现出的效果相差甚远,开始怀疑四个小时片长的必要性。上部散落着工作坊里的无聊对话,念诗,从夜晚走向白天;下部放置了一场两小时的完整话剧,汹涌的正面对切镜头,终于令我摇摇欲坠、濒临崩溃。整体拍法过于寻常,叙事层面只是琐碎无聊,并没有从日常中提炼出某种特质,真正的戏剧性时刻和内心涌动的情感被抹杀了。《欢乐时光》的优点在这部里完全消失。以及,确实看出成本极低。
      • 可以是可以,但真的没必要。(最后一幕再喜欢也无法原谅)
      • #2019滨口龙介影展# 80/100,它有着如此鲜明的结构,但却在进行的过程中让人逐渐淡了戏剧与现实的界限,自然的、暧昧的、政治的,一切以话语按部就班的上演。当两辆电车分离后,我们或许才意识到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 四个多小时冗长但不乏味 一旦进入逐渐酝酿起来的情绪后。电影排演舞台剧部分和舞台剧内外的主题表达契合。独立存在的个体 无人能从生活里找到真正了解另外一人的缺口 发出家庭关系是否可以重建的质问 无法与他人建立真正关联的现代人际关系。这一表达在《夜以继日》里仍被贯穿。通过舞台剧的排练过程也不断践行通过不停对话和剖析自我 达到了解他人的目的。呈现电影时间对等现实时间的处理方式 一镜从头跟到尾 祛除电影语言的虚拟性 放大了它容纳真实情绪流动的丰富性。舞台剧部分通过想象空间转换 完全浸入人物状态和情绪 恰到好处的“间离”提醒 建起了第四堵墙。舞台剧里的男主说“凡事都会渐入佳境” 本片也同样渐入佳境 直到剧里剧外都接受真实的自己 而后主动去爱才能被爱。
      • 应该是山手线和京浜东北线,最后这一幕实在太加分。总体感觉还是现实部分感触人的地方比较多,当然舞台剧里想说的也很棒,但只能专念于台词多少有点看的人烦躁。
      • 男主在前段处于无间亲密的风暴溏心,索性就在后段把自己写成舞台上一股幽怨的离心力:角色表面是人际的中枢,实则无力扰动任何一片关系场域,结尾与变性者合居,也是弃绝性别纠葛的一次隐性示威。女主尝试与原定演员建立亲密关系,即将自己的影响施加于男主虚构的示威而无果后,就彻底在角力中败阵。观众席上,她看到男友被动却完美地为“示威者”赋形,见证了一次失效的介入,便明了自己只能疏离如局外人了。而当男主投身战争,完全抽离后,反而能凭借这场更宏大的虚构再一次开始重构关系,直至往日的负重也变得轻盈,亲密便得以在分别的当口达到饱和。 片子观感太曼妙,以至于回过神来想想,又是一次导演惯常表现的男女fort-da游戏罢了。
      • L'Amour Fou和Out 1的配方,排戏+戏+政治大戏。内景卡萨维茨,外景黑泽清。卡萨维茨经常迫冲胶片,撕裂连续性,维持注视的强度。滨口则任其欠曝,有点丢了强度,在《夜以继日》里光的流动更好。
      • 至少半部以上高浓度的Cassavetes. 开场第一幕就借男主之口建立了“语言”的皇位(“重音”论和男主的铿锵语速),之后语言在整部片子中不断充当道具充当调制解调器,语言松散成谈话的碎屑,或者凝练成诗;诗从未以如此自在的形态幻化于文本之中。(而且这些诗写得都实在太好了!)男主角像机关枪一样把关于“暴力”的诗词喷吐出来,铿锵铿锵,咄咄逼人。镜头向他的脸和他的嘴无限逼近,环境声渐趋稀薄,语言—语速—语调—影像四位一体,构成了瞬间加速膨胀直至峰值的节奏压强。感觉这片在形式、文本和制作规模上都直接影响了《冰淇淋与雨声》和《夜空蓝》两部,像上半部收尾的那个“黑夜走向黎明”的超级长镜头,绝对是只有低成本拍摄才能产生的神迹。
      • 超级流畅,每场戏都为上一场戏提供解释,为下一场戏抛出悬念,前后两段的收尾都漂亮得堪称神迹(虽然上段的破晓长镜头实在太暗了),舞台剧部分的剪辑也出神入化(尤其兄妹隔空对话时全景特写交替的“正反打”),更何况我对这种带Docufiction性质的片子一贯缺乏抵抗力,纠结了一下还是觉得五星给得不虚。
      • 3.5。Jacques Rivette。目前看到僅次Happy Hour,又煩又驚,藝高人膽大!上半場收尾的「愛在黎明過橋時」(感覺是《暗湧情事》告白鏡頭的另種嘗試,剪影、汽車的增加,更大程度的移動),下半場收尾的電車重逢(電車又帶來「倒數計時」的有限時間,吊足胃口),都是難以忘懷的美妙段落(大心)。演員都好素人啊…
      • 语言是承载想象力的电车,而人与人之间的种种际遇,相逢与离散都是幽微而沉默的诗。我是你无暇处理的一则资讯,共赏过后的一支残樱,无处投递的一封情信,闲谈漫步抵达的黎明,或者,在反向的电车上,所有战争和暴力都退后,欺骗与厌倦都消失,期待下一段旅程的同行。
      • 服。处处击中我,处处打动我,处处是我想要的东西
      • 导演对手相、男女关系有很深刻的执着。还有女朋友给男生脱袜子这个细节有执着
      • 在你身边的时间和你不在的时间加起来并不等于所有时间,[暴力=剥夺选择的权力]所以认为自己“别无选择”不过是在施暴自虐,转瞬即逝的情感遗留下无处可去的语言,渐行渐远的两架列车上久别重逢之人欢愉道别……架空历史的第二次朝鲜战争下,日本文艺青年剧团二三事以及一场两小时无删减舞台剧实录;全素人班底艺高人胆大,挺好
    • 豆瓣 6.9 IMDB 7.1 HD1280高清中字版
      A Fábrica de Nada
      2017
      喜剧片
      葡萄牙

      破败工厂

      A Fábrica de Nad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从结构上讲有点散,但是创作的意义非凡
      • 这是一部集体创作的电影,映前见面会时,导演说这部电影有5个编剧,其实一部非常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只是后半部分加入了音乐的元素。片子很棒,其实就是一个工人自我管理工厂的实验,面临破产失业的工人如何靠自己的力量战胜资本主义。
      • 需要拍3小时吗?只喜欢鸵鸟出来的高光时刻
      • 少见的葡萄牙电影,三个小时却只有英文字幕,看得我好吃力。但是它是个很有探索精神的作品,把剧情、纪录、舞台剧巧妙地、反复地揉合在一起,极有趣、丰富地讲述了工业时代结束给世界带来的众多问题。如果有中文字幕我会获得更多的享受与乐趣。
      • #HKIFF#惊喜,破败萧条的气息很喜欢。用真正的工人拍出了纪录片感,因为真实才有力量。加入社会学家的介入观察角色也很棒,政治的学术讨论和实际发生的世界融合得毫不生硬。片尾才知是致敬一个存在过三四十年的真正的自治工厂,有点厉害。遗憾之处是跳过了工厂是如何走上正轨的,这是最难的部分
      • 2018506 三星好片
      • 生硬紛雜的資本主義批判電影,算滿有意思。
      • 0610 50±
      • 三小时长,意外地好看!透过一个电梯工厂的倒掉,几名工人间互相抱团又起疑的微妙心理,还有他们各自的家庭生活,探讨资本主义的终极命运,并进行了工人自我管理实验。用了很多纪录片拍法,甚至采访,也偶有舞台剧乱入,总体时代性和真实感很强。“中国人都开上了车,抽起了雪茄,但也笼罩在污染之中”
      • 很简单的剧情,变换各种手法,试图改变因时长而带来的烦闷,烦闷却不烦闷,就是忒冗长,毫无必要却又胜在时长。
      • #2018IFFR# 2017年双周的费比西奖,也在平遥颇受好评。有法式辩论电影或者纪录片式的段落还好,歌舞片和摇滚片还乱入就真是神经刀了。摄影的近景运动镜头很有力,拍出了胶片质感。虽说闲笔太多,主角身上戏有点散,但又形不成群像;不过影片确实图解并讨论了当今世界无解的多重矛盾,反思了左翼运动
      • 3.8
      • 2 APR 2018 (4) 優雅地無聊、市郊破落的空鏡。就是喜歡,私人醒多半星鼓勵。。。
      • 原以为只是一场简单的工人罢工,展现一群乌合之众的失败?当知识分子介入这场罢工,就变成一场运动,当地下的枪被挖出来,就有可能演变成一场起义。当今的时代,工人压根就没有起义的想法,反抗的是一个无形的制度,是非常虚幻的反抗。只有工作和金钱才是最迫切的东西,工人的自治是为了把工厂重新运作起来,知识分子也在这家工厂进行工人自治的实验,双方都获得满足。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到底是自我瓦解还是自行修复没有答案。
      • 好久没看这么长的电影了。
      • “啊!!!世界!!!你总是在伤害我们,但我们爱你。”“光亮、阴影、热量、愉悦、悲伤友谊、希望、出生成长、吸大麻、工作、去世、再来一组,欺骗、诚信、回忆、幻想、面包、酒、香肠、牛奶、山羊、猪 ...疾病、治愈、死亡、永生、复活。现在算什么?短暂的历险吗?现在,在这个时空,仅此而已吗?等它结束了,我们会发觉吗?”
      • 前半部分非常达内兄弟 后半部分剪接全崩 一顿乱炖 新导演拍三小时戏就是red flag
      • 以一部分为论据交错论证另一部分
      • 3.5 非常多形而上的讨论,三小时看下来非常费脑
      • 工人阶级电影
    • 豆瓣 7.2 IMDB 6.8 HD
      Epizoda u životu berača željeza
      2013
      剧情片
      波黑

      渺生一页

      Epizoda u životu berača željez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前面很平庸,結尾纔有亮色,很切題---這一頁在借了保險卡,砸了車以後翻過去了,一家人似乎高高興興迎接下一頁。誰知道到時候能不能翻過去?
      • 2018柏林电影节举办过程中传来一个悲伤的消息。2013年的柏林影帝、波斯尼亚非职业演员Nazif Mujic在贫困中去世。5年前,他在“渺生一页”饰演了作为采铁人的自己,但影帝的光环很快褪尽。为了抚养三个孩子,他卖汽车、卖奖杯,身患重病,他买了张巴士票想重回梦幻的柏林,但未及出发便在凄凉中去世。
      • 唉。这是电影吗?这是人生。
      • 电影真实到不像电影而更是生活本身,伪纪录片式的手提摄影记录了底层人物的贫穷与困苦。全篇没有配乐,只是以一个旁观者是姿态在冷静观望,让我看到了达内兄弟的影子,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一直是我的最爱。
      • 没那么多峰回路转 别奢求雪中送炭 生活的根基如同镜头般摇摇晃晃 这是真实 用和粉饰过的影像呈现撕破脸皮的方式 无主之地后更激进的电影语言 塔诺维奇寻求的是普世的现世诉求。另外 好爱这中文名。
      • 当面临困苦时,这个世界反而更加冰冷、残酷。底层人民一场病就能轻易摧垮,唯一能做的就是坚韧的活着。导演纪录片式的表达,不加修饰的现实场景呈现不会合一些人胃口,没有天降好运,也不会路遇贵人,这就是真实的贫苦人民。就像有人说这海报好看,看了就知道这是泣血的控诉。
      • 琐碎的真实,隐忍的苦难。翻过这一页,那下一页呢?
      • 中文名翻译的真好,准确又富有意境。这是一部一直在做减法的电影。时长上不过70多分钟,叙事和情感却都囊括其中。手持摄影和纪录片感都使这一页人生更为飘渺。只是过于冷静和平缓会使电影真的成为浩渺光影世界中的小小一页。
      • 真实到让人心疼、尤其是影帝戏里戏外人生的互文。。。太难了太难了。。。电影真的可以改变世界么?
      • 2.5 名字太诗意内容太现实和平淡,脏乎乎,anyway正能量。
      • #5600. 塔诺维奇补番完成。[想看2013-02-17]。非职业+(伪)纪录片手法,波黑战争创伤+罗姆人问题。三个奖(评委会大奖+影帝+天主教人道精神)确实给多了……可能墨镜王就好这一口吧。雪景拍的确实不错。男主角的结局好悲惨(演了这部戏根本就是害了他吧……)。
      • 波黑的《天水圍的日與夜》
      • 3.5上帝为什么让贫苦的人还要受苦。一个最底层拾荒家庭在无医保面对流产的求医事件。艰难却依旧坚强过活。妻子2次被拒后的受辱拒绝就医,这是一个尊严的问题。医保、体制、战争、工业化、贫穷···最后电工梯子还碰到了摄影机镜头,导演还特地留下这个段落。演员的名字就是角色名
      • 带有纪实性质的镜头为观众还原了低下层的生活片段,任何一个打击都是这个家庭无力去承受的,疾病,断电,汽车无法启动,种种滞阻的轮番到来令人心绝望,看似明亮的结尾却因为戏外男主的离世而添上阴霾,电影毕竟只是造梦,小人物梦醒后还是会被生计折磨。
      • 7/10
      • 冷靜的旁觀者視角,同樣給予觀眾極大的解讀空間,不煽情且不主動做價值觀/社會批判。
      • 没有趁机加入诸如家庭关系等更多维度的表达,仅仅专注于表现“苦”,而电影对“苦”的理解并非被摧毁,而是受煎熬,日复一日劈柴捡铁,打击突如其来,但经过波折劳顿危机会过去,继续劈柴捡铁,下一次厄运随时降临。两个始终咿呀絮语的孩子是作者对现实抓取最绝妙的神来之笔,她们不哭也不闹,可能只是有点烦人,她们知会不了家庭的窘迫处境,和一筹莫展的男主角凝滞的神情区格为两个世界,这形成一种视角,通过告诉你无法理解来使你理解。
      • 编剧实在让人太无奈,就算是走纪实风,也不可能把一个30分钟能讲完得事情活托托撑到75分钟,节奏控制的不错,可惜底层生活中国人看得太多,没钱看病根本不足为奇。
      • 怎么看都让人想到普优罗马尼亚新浪潮成名作《无医可靠》。如果说普优的是典型现实主义拍摄法,塔诺维奇这部更是让我直至看完都确定是纪录片,是《无医可靠》的真实版。结果回头一查,剧情。除了医院里一些怼着医生拍摄的,确实算无缝跨界了。片子非常工整和对账,开头是一家人在看连续剧,男人出去劈柴。中后段欠钱被断电。结尾又复明了,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 翻过这一页,还有数不尽的下一页。现实中真的就只差一点儿,便有天壤之别。
    • 豆瓣 8.1 IMDB 7.6 HD
      Memorias del subdesarrollo
      1968
      剧情片
      古巴

      低度开发的回忆

      Memorias del subdesarrollo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太厉害了,在一个作家风流的爱情故事下描绘了60年代古巴动荡的历史,从猪湾事件到导弹危机,作家也经历着内心和道德的“革命”,突然插入的纪录片和冗长的政治讨论都在暗示着这个低度开发国家的压抑,新时代后革命时期的古巴似乎仍然古旧,如一个身姿曼妙的少女,也如一个浑浑噩噩的诗人
      • 非常厉害,演员、摄影、调度、剪辑,以及文学性极强的剧本范儿很正,很像法国电影,但更自由、不羁、情绪化,没想到60年代的古巴还拍过这么漂亮、前卫的电影。
      • http://t.cn/R6cHx21蓝光匹配中字pn60,magnet:?xt=urn:btih:c4ca3509f28bb76b2c634435df0f9c6bed5ca32f
      • 松散叙事架构中穿插政治新闻纪录影像,主角在片中作为无所事事只会读书恋爱的资产阶级是一个被架空的概念,他既是作者用来见证古巴政治局势以及传达政治观点的工具,同时也象征着作为本片主要批判对象的古巴资产阶级,作者镜头底下的古巴资产阶级是一个迷失的与社会脱节的对政治时局无动于衷的冷漠群体
      • 法国新浪潮的精华几乎都在这
      • 熟练地化安东尼奥尼、戈达尔和雷奈为己用的[低度开发的回忆]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电影,阿莱/德斯诺埃斯在一个人主观世界的发展和国家社会的历史之间建起了桥梁。在所有“低度开发”的表征里,最为重要的是记忆、性格和历史的不连贯性。最终[蚀]一样的结尾表明了个体与历史之间永远的分离。这种分裂即是古巴知识分子与欧洲文明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 法国新浪潮那套手法玩得非常娴熟,带上西班牙的狂野气质。但可惜了那么奔放的开头,前后太不搭调了...
      • 以一种局外人式的疏离淡漠旁观震荡中的古巴,然而个人永远无法与社会脱节,艺术亦难以与政治分野。在具有新浪潮镜头意识的街头散步或邂逅中,新闻资料营造的危机和恐惧从未缺席,爱情是最后的庇护所,在低度开发中,人们终将遗忘一切。男主代表的中产阶级在革命前夕的逃离与运动进程中的被清算家产,异常熟悉的场景。
      • 有点戈达尔的意思,媒介拼贴。主题倒是与后来贝尔托鲁奇的“资产阶级之子”相合。有许多关于古巴的“溢出”的部分。
      • 2016-06-21 古巴电影讲座上观看;【BAMPFA】2018.1.18.7pm 4K修复版。欠发达地区中产阶级男性的欲望/情感状态和美苏博弈间的革命后的国家政治状态,形成了奇妙的对位关系。这种游离、惶惑,欲望奔涌却无法填充,既不想去彼岸(北美)也无法成为“人民”。近乎戈达尔本人,当然是古巴版的。
      •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2141060852444135470
      • 7。另一种类型的古巴片,很难说哪种更好
      • 3星半。
      • 迷失自我的资产阶级男子的中年危机。。原来男主就是导演啊 = = 哼哼 导演福利!两个小姑娘!
      • He conquered the fear of death but he could not stand the fear of life, of time, of a world that was beginning to get too large.
      • although unable to analyze for class... my soul echoed along with it.
      • 4.0。
      • 拉美电影几乎没让我失望过,如果说是选择的好也不可能每次都这么巧。而且这种带点意识流个人叙述体的经典竟然大多数人都不会有机会看
      • 关于不发达的回忆。风流作家,堕落、冷漠的资产阶级,六十年代的古巴政治局势。拍的太像个法国片。
      • 那一年我38,我经历了太多,看到了太多,我早已疲惫。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4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6